RSS服务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论坛
    陈斌, 闫福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2-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02
    摘要 (1993) PDF全文 (1364) HTML (1454)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人群中薄牙周生物型较多,明显限制了正畸牙移动界限。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疗(periodontal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不仅可以通过骨皮质切开加速牙齿移动,而且可以通过增加牙槽骨量扩大正畸牙移动范围,减少正畸治疗的牙周并发症。PAOO的发展经过了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基于“移动骨块”的截骨术到后来基于“局部加速现象”的骨皮质切开术,再到目前基于“骨组织工程学”的PAOO,已有百余年。纵观其发展史,对原理的认识决定了临床技术的发展。因此,对于PAOO应立足于基础研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根据骨组织改建和再生的原理进行相应操作,思考手术改良。根据目前的循证证据,如行单纯的骨皮质切开术,建议选择超声骨皮质切开术或者激光辅助骨皮质切开术,并首选采用外科导航技术或在3D打印的外科导板辅助下进行;如需骨增量,尤其是大量骨增量,翻瓣的PAOO仍是首选。术区稳定、无感染是愈合的关键,因此,除了感染控制,还应保护术区免受外力干扰。目前,关于PAOO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较少,未来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评价不同术式PAOO的临床疗效。本文在介绍PAOO的发展史、原理及手术注意事项的同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综述
    李畅, 黄翠, 杨宏业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1): 821-82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1.010
    摘要 (1983) PDF全文 (1369) HTML (1607)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人工智能具有客观、精确、微创、省时、高效等诸多优势,将其与口腔临床诊疗相结合,能够提高医生工作效率、节约医疗资源,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人工智能已逐步融入口腔修复、口腔颌面外科、正畸、牙体牙髓及牙周病等多个学科:人工智能系统可实现自动备牙、自动排牙及种植体植入;深度学习可用于辅助诊断上颌窦炎症、预测拔牙治疗并发症及辅助截骨手术精确化等,并为口腔头颈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提供重要依据;人工智能为头影测量分析带来的突破及对于患者面部吸引力的评估,推进了智能化、个性化正畸治疗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影像学等信息的深度学习与分析也促进了牙体、牙髓治疗及牙周病诊疗的完善性与精确性。人工智能技术使口腔临床诊疗由数字化到自动化、智能化的跨越成为可能,其在口腔领域的应用潜力不可小觑。本文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基本概念,重点介绍人工智能在口腔各专业领域的应用进展,并简要分析其应用的优势、问题及展望。

  • 专家论坛
    杜芹, 杨一凡, 贾淑娴, 李小兵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77-8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2.001
    摘要 (1643) PDF全文 (1096) HTML (1477)   可视化   收藏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早期混合牙列阶段常见的一类错颌畸形,6 ~ 10岁的儿童发病率为0.83% ~ 8.7%,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恒磨牙萌出的近中阻生,可伴随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和间隙丧失。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会导致患儿发生第二乳磨牙早失、牙弓发育不足与后牙段牙列严重拥挤等问题,预防及早期干预非常重要。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与牙、牙槽骨及颌骨之间差异性生长发育平衡破坏有关,其病因可分为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医源性因素。在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病史、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并采用分牙法、第二乳磨牙远中片切及远中移动第一恒磨牙等方法进行治疗。本文就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常用治疗方案进行述评,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叶青松, 彭友俭, 骆瑜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9): 609-61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9.001
    摘要 (1640) PDF全文 (2026) HTML (1372)   可视化   收藏

    外泌体是一类由活细胞分泌的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的囊泡,其内携带RNA、DNA、蛋白质、脂质等多种信号分子,起到细胞间信号传递的作用,从而调控生理病理过程。外泌体的提取技术包括差速离心技术、等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尺寸排阻色谱技术、超滤技术、聚合物共沉淀技术、免疫亲和技术、微流控分离技术等,这些提取技术各有优缺点,目前国际上尚未统一外泌体的提取标准;而且不同细胞来源及培养条件下的外泌体其特异性蛋白和遗传物质表达有所不同,从而表现特征和功能也存在差异;因此,目前外泌体多用于临床前研究,广泛应用于临床尚存在困难和挑战。本文总结了外泌体在现阶段研究领域中的进展,归纳了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特征和应用、优缺点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外泌体的性能;同时建议需要完善外泌体提取和制备的标准化流程为外泌体的临床转化和应用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金作林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05-31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1
    摘要 (1582) PDF全文 (1026) HTML (1353)   可视化   收藏

    埋伏阻生牙是一类复杂的错𬌗畸形,不同人种、性别以及牙位的发病率不甚相同。埋伏阻生牙的病因包含全身因素与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包括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急慢性传染病等;局部因素包括在牙齿发育到萌出至正常位置的过程中,能够造成牙齿发育异常或者萌出异常的任何因素,如局部炎症或外伤造成的恒牙胚受损、乳牙早失导致的萌出间隙不足、多生牙或牙瘤等局部病变导致的萌出道障碍。埋伏阻生牙临床表现为正常牙位的恒牙缺失,锥体束CT能精确进行阻生牙的诊断与定位。正畸综合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助萌、拔除滞留乳牙或多生牙、去除牙瘤或囊肿等病变、正畸扩展间隙提供条件自行萌出;当外科手术去除局部软硬组织障碍后,牙齿仍不能顺利萌出,则需要配合正畸牵引导萌或拔除后正畸以及自体牙移植等方法。明确诊断、合理评估治疗难度、采取合适的矫治方法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本文将重点回顾埋伏阻生牙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和相应的治疗方法等,全面阐述埋伏阻生牙的正畸综合治疗,期望为临床医生治疗埋伏阻生牙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潘朝斌, 林钊宇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1): 761-76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1.001
    摘要 (1571) PDF全文 (777) HTML (1323)   可视化   收藏

    腮腺良性肿瘤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肿瘤,手术切除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式。针对腮腺不同部位的良性肿瘤,可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与面神经的关系及患者对美观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设计及切除方式,如改良耳周切口、改良面部除皱切口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尽可能保护面神经、耳大神经及腮腺导管,以保留面神经及腺体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此外,针对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面神经损伤、涎瘘、Frey综合征、术后面部凹陷、耳周感觉异常、复发等,应在术中积极预防,并在术后早期干预,在确保完整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基础研究
    李雯, 郝婷, 凌宇风, 赵甜, 杨洁, 孙卫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10-1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03
    摘要 (1398) PDF全文 (1211) HTML (99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光敏剂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在体外对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生物膜的抗菌作用。方法 CCK-8检测光敏剂ICG的毒性,将F.nucleatum以108 CFU/mL与浓度分别为0、10、20、30、40 μg/mL的光敏剂ICG在厌氧(80% N2、10%H2和10%CO2)条件下混合均匀,用强度为0.1 W/cm2的808 nm近红外光照射3 min,以进行抗菌光动力治疗,共培养2 d,形成成熟的生物膜。通过菌落形成单位计数(CFU)比较不同浓度ICG对F.nucleatum生物膜的抑菌效果;采用结晶紫定量法和MTT细菌增殖实验检测ICG对F.nucleatum生物膜形成量及生物膜代谢活性的影响;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ICG对F.nucleatum生物膜胞外多糖形成的作用;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及细菌活死数量的变化。结果 随着ICG浓度的增加,菌落数及生物膜的生物量逐渐减少,生物膜代谢活性降低,胞外多糖的产量减小,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活细菌数量逐渐减少。结论 用光敏剂ICG进行抗菌光动力治疗可以有效抑制F.nucleatum生物膜的形成。

  • 综述
    宋思行, 赵蕾, 肖诗梦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6): 438-44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6.009
    摘要 (1381) PDF全文 (1260) HTML (990)   可视化   收藏

    牙龈色素沉着(gingival pigmentation,GP)表现为牙龈出现黑色或棕褐色等深色色素沉着斑,多由黑色素细胞分泌的黑色素颗粒沉积于牙龈上皮引起,其影响因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外源性因素包括重金属、纹身、吸烟或药物的使用,而内源性因素则与某些疾病有关。对GP进行临床分级有助于对治疗的必要性及预后进行合理评估,Dummett-Gupta口腔色素沉着指数是目前常用的分级方式,而将病因与临床表现结合起来形成的新的评级方式则可更为全面地描述患者情况。临床中需详细询问病史、完善检查以鉴别生理性GP与病理状态所致的GP。激光治疗是目前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接受度较高且较为舒适便捷的治疗方式,包括半导体激光、Er:YAG激光、Nd:YAG激光等。本文就GP的形成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GP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 综述
    喻锦铃, 杨柳青, 姚经经, 黄晗丹, 陶璐, 高颖, 张惠利, 任纪巍, 刘志辉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7): 528-53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7.011
    摘要 (1374) PDF全文 (1039) HTML (1138)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因其大规模爆发造成众多人员感染和死亡已成为备受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疾病。COVID-19感染人数众多,传播速度极快,快速诊断感染者且尽早排查无症状感染者极为重要。目前,初步筛查是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主要涉及呼吸系统,但近来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具有独特的口腔表现,具体为味觉障碍、口干、口臭、唾液腺炎症,坏死性牙周病及念珠菌病、多形性红斑等一些常见的口腔黏膜病,且一些表现早于干咳、发烧等典型症状。关注患者的口腔表现能够进一步完善COVID-19筛查程序,目前对于这些口腔症状,以对症治疗为主。

  • 专家论坛
    屈依丽, 满毅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3): 153-16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3.001
    摘要 (1278) PDF全文 (803) HTML (1036)   可视化   收藏

    良好的缝合能够起到固定、关闭创口的作用,是保证创口良好愈合的基本条件。牙缺失种植位点的软硬组织再生术,无张力的对位缝合对于组织的再生十分重要。水平内褥式缝合与常规水平褥式缝合类似,通过两针进针、两针出针形成一个能被切口平分的矩形,水平内褥式缝合在矩形的基础上,强调经过切口的缝线需位于切口下方,因此创缘的外翻为该术式亮点。水平内褥式缝合通过缝合和打结可以紧密贴合受区组织与移植物,实现胶原膜、根向复位瓣、软组织移植替代物的固定,关闭创口还能进一步释放创缘张力。在满足固定、关闭创口的基本需求之外,水平内褥式缝合还能起到应力中断作用,降低周围肌肉牵拉对术区的干扰,搭配常规间断缝合能更精细调节创口张力,因此在种植相关再生性手术中应用潜力大。笔者基于临床经验和文献,阐述水平内褥式缝合在组织增量术区应用的优势,尝试明确进出针位点及缝线与组织和切口的空间关系,提出命名根据,有利于同行交流与实践。

  • 综述
    王星海, 田野, 白丁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63-6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12
    摘要 (1259) PDF全文 (1152) HTML (847)   可视化   收藏

    横腭杆是一种在正畸临床中应用广泛的固定矫治器的辅助装置。本文就横腭杆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及其力学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与传统观念不同,单独使用横腭杆并不能有效加强支抗,将其与其他传统支抗加强装置联合使用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提供充足的支抗。同时,横腭杆可以辅助唇侧固定矫治维持牙弓宽度,辅助排齐牙列,纠正不良习惯,使矫治效率得以提高,副作用减少。用作主动矫治装置时,横腭杆可以使单侧或双侧磨牙在三维方向进行移动,尤其适用于改正磨牙旋转和宽度不调。应用力学原理对横腭杆与双侧磨牙连接构成的双力偶系统进行分析,可以增进对于矫治机制的理解,提高矫治结果的确定性。近年来,横腭杆常常与种植体支抗联合使用以压低磨牙或整体近移或远移上牙列。未来研究者可探讨更多横腭杆与种植体支抗、上颌骨性扩弓装置等结合方案以进行正畸治疗。

  • 防治实践
    夏亮, 乌丹旦, 陈阳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7): 505-51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7.007
    摘要 (1232) PDF全文 (708) HTML (86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幼年性玻璃样变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影像学表现、遗传学模式及诊治。方法 报道1例幼年性玻璃样变纤维瘤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遗传学改变,同时对以往文献进行回顾,重点讨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幼年性玻璃样变纤维瘤病好发于婴幼儿及儿童,本例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和病理学表现,临床征状为枕后部肿块、皮肤及皮下结节、牙龈过度增生、关节挛缩和关节溶骨性病变,病理学病变特征为组织内单一的梭形细胞增殖并伴有大量无定形透明嗜酸性物质聚集。对手术切除后病变组织行基因检测,进一步明确ANTXR2基因突变,符合幼年性玻璃样变纤维瘤病的遗传学改变。对该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牙龈及面部肿块切除后均无明显复发。该疾病的治疗除了手术外,还需结合康复性治疗和多学科联合对症支持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结论 幼年性玻璃样变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非肿瘤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ANTXR2基因突变相关,其临床表现为皮下结节、牙龈增生、关节挛缩和溶骨性破坏等;治疗需要多学科联合对症支持治疗。

  • 专家论坛
    陈蕾, 王莹莹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5): 305-31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5.001
    摘要 (1213) PDF全文 (1937) HTML (1232)   可视化   收藏

    恒牙外伤根折是一种涉及到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组织、牙周膜韧带甚至周围牙槽骨的病损,高发于10~20岁,大多涉及美学要求较高的上颌前牙区域。对于根折的恒牙,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维持患牙的生理和功能的完整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由于根折线的位置较大程度决定了后续治疗方案及患牙的预后,临床医师多根据根折线的位置水平对根折前牙进行分类:根尖段、根中段、根颈中段和根颈部根折。采用三维成像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学检查可最大程度避免误诊和漏诊。恒前牙外伤根折的序列治疗包括了应急治疗、牙髓活力监测和后续并发症处理。应急治疗主要包括局部麻醉、指法复位移位的牙冠、影像学检查确定复位位置、调牙合、弹性夹板固定4周(颈部根折固定时间可长达4个月)。根折病损的修复过程由多组织参与,及时规范地处理牙根折创伤并密切随访观察,患牙预后较好,根折线越靠根尖,远期存活率越高。根折患牙的愈合方式及预后转归,除了根折线的位置外,还受诸多临床因素的影响,包括冠端牙体组织移位及移位程度、牙髓的病理状态、患者的年龄及牙根的发育情况、及时良好的复位、根折固定夹板的种类、合并其它损伤。医师需密切随访,综合判断根折线冠段牙髓是否发生感染。只有临床出现明确根折线感染征象时,才需要补充根折线冠段根管治疗。本文就根折牙外伤的分类、诊断、应急治疗、随访序列治疗,预后评估及预后影响因素作述评,以期为临床医师处理恒前牙根折外伤牙提供参考。

  • 综述
    曹凌云, 颜家榕, 汤博钧, 赵婷婷, 花放, 贺红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58-6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11
    摘要 (1211) PDF全文 (1325) HTML (715)   可视化   收藏

    头影测量是正畸和正颌外科诊疗过程中普遍采用的关键技术。常规的手工头影测量和半自动头影测量依赖于医师手工定点,存在耗时过长、精确度和稳定性欠佳等问题。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领域最热门的技术方法之一,具有强大的图像识别能力。在头影测量领域,目前已有较多研究致力于采用DL实现头影测量的自动化,包括自动定点、自动诊断分析、颈椎成熟度分析、腺样体肥大自动诊断和气道分析。研究显示,DL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其准确率多已达到80%以上,与金标准之间的差异多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当前此类研究仅限于自动定点的实现,其数据集往往存在数据量不够丰富、数据范围局限等问题。后期研究应进一步扩展研究范围、提升算法的同时注意数据集的丰富程度,并将DL技术与其他AI技术适当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算法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普适性。

  • 综述
    戴杏竹, 陈丽娟, 梁悦娥, 赵望泓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73-7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14
    摘要 (1188) PDF全文 (1188) HTML (703)   可视化   收藏

    再生性牙髓治疗以牙髓生物学为基础,运用组织工程的基本原则,促进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功能性再生,在牙髓坏死或伴根尖周炎的年轻恒牙治疗中已取得良好疗效,近年来也逐渐尝试应用于根尖发育成熟的恒牙治疗。最大限度控制感染并促进组织修复再生是再生性牙髓治疗的关键所在。与年轻恒牙的治疗不同,在根尖发育成熟的恒牙中可适当行根管机械预备;根管冲洗和根管消毒剂的选择,需综合考量抗菌效果、生物安全性及可能引起的牙冠变色、根管钙化等并发症;生物陶瓷材料的发展为冠方封闭材料提供了更多选择,但需进一步临床评估。除传统的血凝块支架外,以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浓缩生长因子等血小板浓缩制品为代表的新型组织支架不断涌现,其实际临床疗效及与血凝块联用疗效仍需长期、大样本的研究。

  • 专家论坛
    陈泽涛, 曾培生, 刘海雯, 施梦汝, 陈世杰, 陈卓凡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4): 229-23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4.001
    摘要 (1182) PDF全文 (933) HTML (849)   可视化   收藏

    现阶段的种植手术机器人已基本实现“手术操作智能”,然而,机器人种植决策的“类脑智能”仍处于理论及探索阶段。临床种植方案制定取决于种植时机、种植区域、骨量条件、种植术式、患者全身因素等,其制定过程需要评估相应临床决策指标及执行不同临床路径。本文回顾了人脑的认知行为及信息处理机制,在临床循证医学的思想及大数据、深度学习的潜力启发下,结合临床决策指标及临床路径可定量或定性分析的数据特点,提出了基于决策指标智能化预测及临床路径智能化执行的种植手术机器人种植决策类脑智能化可行方案,即“挖掘决策指标,厘清临床路径——构建决策指标大数据库——深度学习智能预测决策指标——临床路径智能执行——种植决策类脑智能化”;并结合本团队前期研究成果,以即刻种植时机决策为例,述评其类脑智能化过程,为后续种植决策全面“类脑智能化”研究提供范本。未来,挖掘并评价更多临床决策因素,并不断总结完善种植临床路径,同时采取最佳的智能化方式实现循证指标及路径的智能化预测,最终实现种植临床诊疗过程智能化,将是口腔临床医师们需要思考及努力的方向之一。

  • 基础研究
    李新尚, 牛巧丽, 赵今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7): 464-47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7.002
    摘要 (1169) PDF全文 (1061) HTML (84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中药复方治疗牙周疾病的用药规律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数据挖掘搜索治疗牙周疾病的单味药材,并筛选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然后,利用疾病靶点数据库下载牙周疾病发病机制相关的靶点,与中药复方的作用靶点去映射,获取被认为中药复方治疗牙周疾病的潜在靶点,并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和信号通路分析。潜在靶点再通过筛选获取治疗牙周疾病的关键靶点。最后,将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 结果 治疗牙周疾病的中药复方中熟地黄、牡丹皮、当归、茯苓、金银花、山药、知母等药材的出现频率最高,筛选得到43个活性成分及其118个作用靶点,并与856个疾病靶点进行交集得到52个潜在靶点。潜在靶点可能参与的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主要集中在维生素D生物合成过程和对RNA聚合酶Ⅱ调控,并涉及96条信号通路。52个潜在靶点通过网络拓扑参数分析,得到11个关键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与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AKT1)、细胞肿瘤抗原p53(cellular tumor antigen p53,TP53)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1,MAPK-1)等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 结论 中药复方可能通过抑制牙槽骨吸收、抗菌、抗炎和促进组织修复功能,从而发挥治疗牙周疾病的作用,为中药复方的有效治疗牙周疾病提供更加科学性的参考。

  • 基础研究
    李玉姣, 程小刚, 钱飞, 潘雅婷, 陈力元, 田宇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8): 533-54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8.001
    摘要 (1139) PDF全文 (835) HTML (120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探究健康成人唾液和龈上菌斑微生态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基因代谢途径,为口腔疾病的生物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健康成人唾液和龈上菌斑样本,分别提取样本总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对合格的文库进行宏基因组学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健康口腔样本主要菌门为变形菌门(32.51%)、拟杆菌门(30.81%)、放线菌门(16.23%)等,主要菌种为马氏棒状杆菌(3.84%)、副流感嗜血菌(2.91%)、产黑色素普雷沃菌(2.76%)等;龈上菌斑组的Alpha多样性高于唾液组,且两组间微生物群落构成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种水平上,唾液样本中产黑色素普雷沃菌、牙周梭杆菌、中间普雷沃菌等较龈上菌斑样本丰富,而龈上菌斑样本中马氏棒状杆菌、产酸丙酸杆菌、龋齿罗氏菌等比唾液样本丰富(P<0.05)。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构建了健康成人唾液及龈上菌斑的高质量基因集。 KEGG 通路功能代谢差异结果显示唾液微生物中淀粉与蔗糖代谢、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精氨酸生物合成等较龈上菌斑丰富,而龈上菌斑中糖酵解/糖合成、碳代谢等较唾液丰富。结论 健康成人唾液和龈上菌斑微生态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基因代谢途径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微生态区的优势物种对识别口腔疾病的敏感性可能不同,在口腔疾病微生物研究中,应根据研究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样本。

  • 基础研究
    曾天, 陈文远锋, 张国瑞, 刘一宁, 杨艳霞, 曹宝成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0): 699-70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0.003
    摘要 (1122) PDF全文 (1019) HTML (70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对离体牙釉质脱矿的抑制作用及在脱矿牙釉质表面诱导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生成的情况。方法 将20颗离体牛牙切成的釉质切片20片,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片,将实验组切片浸泡在新鲜配置的2 mg/mL多巴胺溶液中,室温避光下静置24 h,制备PDA涂层,对照组不处理。将两组离体牛牙37 ℃下在人工脱矿液中浸泡3 d,随后,在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中放置7 d,每天更换浸泡液。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s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釉质表面形貌,能量色散光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分析釉质表面钙磷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牙釉质沉积物中的特征官能团。结果 SEM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有PDA涂层的实验组牛牙牙釉质脱矿3 d后产生的脱矿孔隙数量少,直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EDS元素分析显示实验组釉质脱矿后的Ca/P比为2.37,低于对照组2.53。再矿化实验中,实验组PDA涂层牙釉质再矿化7 d后釉质表面产生了片状晶粒,生长呈明显方向性,生长规律,排列均匀一致;而对照组牙釉质表面为絮状矿物质沉积,结晶度差。FTIR结果显示,PDA涂层牙釉质再矿化7 d后釉质表面沉积物为HA。 结论 PDA涂层对釉质脱矿有抑制作用,能减少釉质Ca、P离子的流失,同时可以影响HA的成核过程,促进脱矿釉质表面生成HA。

  • 专家论坛
    李劲松, 李群星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6): 381-38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6.001
    摘要 (1121) PDF全文 (886) HTML (1046)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计算机辅助外科和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外科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3D打印技术已应用于颌骨功能性修复重建中,术前通过软件构建3D数字模型,规划截骨范围、移植骨塑形及种植体植入方案,设计并3D打印个性化手术器具导板,可在术中实现颌骨肿物的精确切除、移植骨就位及种植体的精确植入。术后精度及功能评估显示3D打印技术可达到颌骨重建同期种植体植入预期的精确度和生物力学目标,联合种植牙修复可改善患者术后的咬合及咀嚼功能。尽管如此,3D打印技术目前仍存在术前准备耗时长等缺点,进一步开发3D打印技术、优化手术方案、寻找骨替代的生物材料将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3D打印技术功能性重建颌骨的流程以及应用前景进行评述,以期为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提供参考。

  • 综述
    周子伊, 任彪, 周学东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8): 588-59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8.009
    摘要 (1096) PDF全文 (1581) HTML (714)   可视化   收藏

    姜黄素是一种天然药物,来源广泛、毒性低,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姜黄素在口腔感染性疾病防治领域备受关注。单一姜黄素在应用中易降解、水溶性差、生物利用率较低,但它可作为一种天然光敏剂,可介导光动力治疗口腔感染性疾病。光动力治疗抗菌效率高,可较好地保护患处的美观和功能。本文就姜黄素介导光动力治疗口腔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行综述。研究结果表明,姜黄素作为天然光敏剂介导光动力治疗,通过增强抗菌能力、提升活性氧物种产量、抑制生物膜形成等方式,对龋病、牙髓根尖周疾病、牙周炎、口腔念珠菌病等口腔感染性疾病展现出良好的治疗作用。深入探究姜黄素介导光动力治疗在不同口腔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口腔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 综述
    娄静扬, 耿欣荣, 高慧萌, 范东阳, 赵昕, 王强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5): 377-38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5.012
    摘要 (1091) PDF全文 (1793) HTML (517)   可视化   收藏

    含铜钛合金作为一种新型抗菌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和机械性能,有望广泛应用于临床骨外科和口腔种植等领域。巨噬细胞是合金植入人体后介导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并且直接影响合金长期服役的稳定性。含铜钛合金由于铜的添加,赋予了合金抗菌性能,一方面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和杀灭细菌,另一方面促进巨噬细胞极化激活,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引发体内炎症反应。然而,目前关于含铜钛合金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类型尚无定论,铜离子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仍未统一。本文对已发表的关于含铜钛合金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进行总结,分别从材料类型、表面处理、加工方式和细胞的培养方式、培养密度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且对医用含铜钛合金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希望通过改变含铜钛合金的性能,如加工方式或表面处理等,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方向,以期为医用含铜钛合金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林正梅, 何颖聪, 黄舒恒, 黄绮婷, 张馨方, 林鸿锟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0): 685-69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0.001
    摘要 (1081) PDF全文 (1088) HTML (614)   可视化   收藏

    显微根尖外科手术是针对非手术治疗未治愈的根管治疗失败病例,通过手术方法到达病损区探查失败原因、清除感染、促进根尖周组织愈合的重要治疗手段。虽然显微根尖外科手术技术已趋规范化,手术成功率较高,但其预后仍受局部解剖结构、牙周状况、冠根比、咬合关系、根尖病变的大小与性质、牙体修复与否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上牙体牙髓病专科医师常专注于“根尖”的处理,易忽略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术前的全面评估与准确诊断,进而无法完善治疗计划,影响患牙的预后。本文将根据国内外近年的研究证据及笔者团队的临床实践,探讨显微根尖外科手术临床决策过程中的口腔多学科考量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牙周病学、口腔修复学、口腔种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正畸学等。对于复杂疑难根尖周疾病的诊疗,需要各专业医师根据患牙的根管系统状态、根尖周病损程度、毗邻关系、牙周健康情况、咬合关系、美学重建等进行综合分析,优化治疗程序,共同制订出最佳的综合治疗计划,为临床疗效提供保障。

  • 专家论坛
    张玉峰, 王宇蓝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2): 837-84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2.001
    摘要 (1080) PDF全文 (1088) HTML (516)   可视化   收藏

    垂直骨增量手术在临床上依然面临巨大挑战,通常存在难以恢复理想的牙槽骨高度、并发症等各种难题,技术敏感性较高。血浆基质是来源于自体血液的产物,能够有效促进组织再生区域的血管化,并且可招募干细胞、降低炎症反应、促进垂直骨增量的骨再生。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对垂直骨增量研究的现状,按照预期牙槽嵴增量的高度将垂直骨缺损分为3类:Ⅰ类:需要的垂直骨增量高度小于4 mm;Ⅱ类:需要的垂直骨增量高度介于4~8 mm;Ⅲ类:需要的垂直骨增量高度大于8 mm。在Ⅰ类垂直骨增量手术中直接将血浆基质骨块放置于缺损区,覆盖血浆基质膜后减张缝合;在Ⅱ类垂直骨增量中使用血浆基质骨块放在缺损区,并采用钛钉进行固定,再覆盖可吸收胶原膜和血浆基质膜,减张缝合;对于Ⅲ类垂直骨增量,在制备的血浆基质骨块中要加入其他活性成分(例如骨形成蛋白、自体骨碎屑等),并且要利用钛钉等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在骨块表面覆盖可吸收胶原膜和血浆基质膜,再进行减张缝合;针对不同的垂直骨增量类型,应用上述方法可取得理想的垂直骨增量效果。本文旨在为口腔临床医生全面了解血浆基质、简化垂直骨缺损分类及操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 专家论坛
    谢成婕, 刘小豪, 陈杰, 翁静欣, 陈晓川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33-54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1
    摘要 (1077) PDF全文 (716) HTML (1186)   可视化   收藏

    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敏感、根面龋、牙根暴露等问题,各类根面覆盖术是目前牙周病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其中隧道技术因其微创、稳定、疗效好受到广大医师的青睐,但其存在局限性。本文拟从隧道技术的历史、疗效评价、局限性及技术改良等方面阐述隧道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信封瓣技术演变为隧道技术的过程;隧道技术的疗效与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之间的比较;结合本团队临床体会归纳了隧道技术的应用局限,如超过5 mm牙龈退缩,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程度可能无法完全覆盖结缔组织移植物,存在技术敏感性高等问题;讨论了隧道技术的手术入路,包括经前庭切口的隧道技术、W型瓣技术、针孔技术等;缝合固定包括水平褥式缝合、单个牙悬吊、连续多个牙的悬吊缝合等;隧道内移植物包括自体结缔组织、富含血小板血浆、同种异体移植物如脱细胞真皮基质、异种胶原膜等;根面处理方式包括机械法、化学法、生长因子等的处理;术后护理包括常规的消炎止痛,尤其是术区的保护;最后着重讨论了隧道技术与其他术式联合应用实现技术改良,包括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联合侧方关闭技术、隧道技术联合侧向转位瓣、隧道技术联合双乳头瓣、隧道技术联合系带修整等。微创、美观、长效及操作简单仍然是隧道技术研究的方向。

  • 基础研究
    蒋雅欣, 张华, 孙凌寒, 李适廷, 冯浩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2): 844-85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2.002
    摘要 (1076) PDF全文 (913) HTML (58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aurine upregulated 1,TUG1)对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增殖及成骨/牙本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hDP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5、CD73、CD90、CD133、STRO-1,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茜素红染色鉴定其分化能力。hDPSCs成骨诱导0、7、14 d收集RNA,qRT-PCR检测TUG1的表达水平。构建携带sh-TUG1的慢病毒载体pSLenti-U6-shRNA(TUG1)-CMV-EGFP-F2A-Puro-WPRE,并通过感染hDPSCs及嘌呤霉素筛选建立稳定沉默TUG1的hDPSCs细胞系,CCK-8检测hDPSCs增殖能力,ALP和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测hDPSCs的早期ALP活性和晚期矿化结节的形成,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成牙本质及成骨分化相关的基因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e matrix protein 1,DMP-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和鉴定hDPSCs,hDPSCs成骨向分化过程中TUG1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沉默TUG1后hDPSCs的增殖能力下降(P<0.05),ALP活性降低,矿化结节形成减少;成牙本质分化基因DSPP、DMP-1以及成骨分化基因Runx2、OCN、OPN表达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沉默TUG1可抑制hDPSCs的增殖及成骨/成牙本质分化。

  • 综述
    王琰琳, 李刚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1): 816-82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1.009
    摘要 (1075) PDF全文 (1332) HTML (782)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在口腔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发展迅速。本文详细回顾了龋病、根尖周炎、牙根纵裂、牙周炎、上颌多生牙及下颌阻生齿、口腔颌面部囊性病变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等口腔常见疾病的人工智能研究现状。多项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的口腔疾病诊断准确性与口腔医生相当,甚至优于口腔医生,说明人工智能在诊断口腔疾病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人工智能模型受到人工标注精度的限制, 可解释性不强, 泛化能力弱, 难以开展增量学习,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进行算法的开发与训练,提高人工智能的准确性。

  • 基础研究
    谢丽丽, 张慧彦, 王子璇, 李碧榕, 李珍, 孟维艳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5): 314-32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5.002
    摘要 (1051) PDF全文 (1808) HTML (105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D-甲硫氨酸(D-methionine,D-Met)通过调控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osine monophosphate,c-di-GMP)清除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细胞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实验确定D-Met的有效浓度。分别在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抑制实验和成熟生物膜裂解实验中加入不同浓度的D-Met,检测生物膜生物量、胞外多糖量、生物膜形态、细胞膜完整性以及 c-di-GMP的含量变化。结果 D-Met < 40 mmol/L为生物安全浓度。在生物膜形成抑制和成熟生物膜裂解实验中,D-Met ≥ 20 mmol/L降低了生物膜生物量和胞外多糖量。扫描电镜结果显示,D-Met ≥ 20 mmol/L时,细胞外基质和细菌密度显著降低。透射电镜结果表明,35 mmol/L D-Met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导致了细胞膜破裂,并增加了成熟生物膜裂解时细胞膜的通透性。C-di-GMP水平随着D-Met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D-Met ≥ 20 mmol/L可通过抑制c-di-GMP水平清除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

  • 防治实践
    姜小维, 石安源, 郭丽, 顾春宁, 秦海燕, 陈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4): 278-28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4.009
    摘要 (1050) PDF全文 (817) HTML (51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发性特发性牙根吸收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1例多发性特发性牙根吸收病例的诊治并总结相关文献。结果 该患者无正畸矫正史、咬合创伤、外伤史等其它导致牙根吸收的病因;临床检查患者全口牙龈充血红肿,质地松软,全口牙槽骨不同程度吸;影像学检查示13、16、26、36、46存在特发性牙根吸收。诊断为:①多发性特发性牙根吸收;②牙周炎。组织病理结果显示:患牙周围软组织内存在大量破骨细胞;人全外显子组测序示:WNT7A及HSPG2基因突变相关性较高。行牙周序列治疗,拔除不能保留的患牙13并行位点保存术,19个月后复查,牙周炎症控制的牙位牙根吸收停止。文献报道特发性牙根吸收病因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但尚未明确;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 多发性特发性牙根吸收病因不明,可能与WNT7A及HSPG2基因突变有关,通过控制牙周炎症可减缓牙根吸收速度。

  • 基础研究
    苏雨童, 侯兰, 姜冰, 郑艮子, 刘源, 王瑶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5): 321-32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5.003
    摘要 (1028) PDF全文 (1879) HTML (107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LED红光对人根尖乳头干细胞(human 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hSCAP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hSCAPs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和流式鉴定获得,分别用1、3、5、7 J/cm2 LED红光照射。CCK-8检测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定量活性检测、茜素红定量检测分析成骨分化。RT-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分别检测5 J/cm2 LED红光对hSCAPs中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1、3、5、7 J/cm2 LED红光照射促进hSCAPs的增殖(P<0.05);不同能量LED红光在不同的时间点照射对hSCAPs增殖的促进作用有差异(P<0.05);在成骨诱导培养下,光照后第7天和第14天,LED红光照射促进hSCAPs的成骨分化,且5 J/cm2 LED红光照射促进作用最明显(P<0.05);5 J/cm2 LED红光照射上调SCAPs中ALP、Runx2、OCN、OPN和BSP基因及蛋白的表达(P<0.05)。 结论 LED红光照射促进hSCAPs增殖和成骨分化。

  • 综述
    车会凌, 胡顺铭, 林思, 王瑄, 黄原源, 尹伟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5): 366-37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5.010
    摘要 (1021) PDF全文 (1804) HTML (492)   可视化   收藏

    牙菌斑pH检测技术可检测龋风险,辅助预防龋病,其理论成熟、操作相对简单。由于临床龋风险检测技术的需求提高,微电极技术迅速发展,目前可实现牙菌斑pH检测的微电极种类也逐渐增加。现有电极技术主要包括微型玻璃电极、金属氧化物微电极以及离子敏感场效应晶体管。微型玻璃电极首先被应用于牙菌斑pH值的检测,但其结构薄弱,其中氧化铱微电极以其高强度、响应性优良的特点,成为近年来最具有应用潜力的接触法龋风险检测电极。金属氧化物微电极可以有效弥补玻璃电极强度不足的问题。随着电极技术进一步发展,更加小型、灵敏的离子敏感场效应晶体管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另外,为了克服接触法破坏菌斑结构的问题,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了光学测定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无接触牙菌斑pH检测。未来的研究将在保证微小化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电极的强度及性能,并向无接触检测方向发展。

  • 综述
    杜文, 彭歆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5): 361-36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5.009
    摘要 (1004) PDF全文 (2067) HTML (538)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升,以及医疗数据的积累,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工作中逐步得到应用,可以辅助医生的诊断工作,提升诊疗效率和诊断准确性。近年来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医疗图像的识别上,常用的方法是由专家对大量图像进行标注,供机器学习图像特征,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诊断。现有研究已经能通过AI技术对影像学图像、病理切片和肿瘤外观照片等进行智能化分析,实现对肿瘤的诊断。现阶段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标注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样本量过小、研究问题局限和数据模态单一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算法的不断完善以及大量优质数据的积累逐步解决。未来AI技术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综合多种来源医疗数据,辅助医生进行诊断,探索利用各种无创、易行的新方法早期发现肿瘤,彻底改变现有诊疗模式。

  • 防治实践
    马玉洁, 宋赛文, 张馨月, 蔡宜倞, 梁烨, 陈洁, 袁勇翔, 蒋灿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47-5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09
    摘要 (1003) PDF全文 (835) HTML (58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口腔癌颈淋巴清扫术后并发乳糜胸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行口腔癌颈淋巴清扫扫术后并发乳糜胸的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复习文献,总结该并发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预后。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口腔癌患者,年龄42~63岁,临床表现为颈淋巴清扫术后2~5 d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胸部X线片、B超和(或)CT显示双侧胸腔积液,胸腔穿刺液送检乳糜试验阳性后确诊。其中左侧乳糜胸1例(左侧颈淋巴清扫),双侧乳糜胸2例(分别为左侧颈淋巴清扫和双侧颈淋巴清扫)。3例患者均在术中对胸导管进行过缝扎处理,2例术后还伴有严重的颈部乳糜漏,局部加压效果不佳,行再次手术结扎胸导管。3例患者的乳糜胸均采用营养支持、机械辅助通气、胸腔穿刺引流等保守治疗后,乳糜量逐渐减少,7~15 d后拔除胸部引流管,顺利出院。文献复习结果表明,口腔癌颈淋巴清扫术后患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时,临床医师应对患者进行胸片、超声影像、CT及乳糜试验等辅助检查手段,当明确诊断为乳糜胸后,可选用营养支持、生长抑素、机械性辅助通气、胸腔穿刺引流等保守治疗,必要时进行开胸结扎胸导管手术治疗。结论 乳糜胸是口腔癌颈淋巴清扫术后较为少见的并发症,以双侧胸腔同时发生为主,亦可只发生于颈淋巴清扫术侧胸腔,左侧颈淋巴清扫是并发乳糜胸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多为颈淋巴清扫术后进行性呼吸困难,详细的体查、胸部X线片、B超和(或)CT可发现胸腔积液,穿刺抽出乳白色或淡黄色乳糜样液体且乳糜实验阳性后可确诊。采用胸腔穿刺引流,呼吸支持等保守治疗多可获得痊愈。

  • 临床研究
    林瑶, 黄静, 薛晓娟, 张欢, 冯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5): 350-35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5.007
    摘要 (999) PDF全文 (2025) HTML (54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硫酸羟氯喹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析某三甲医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报告的硫酸羟氯喹ADR报告,对其年龄、用药原因、ADR发生时间、合并用药、ADR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例报告中未见严重ADR报告,60岁以上患者占报告总体53.85%,且出现ADR的时间明显早于60岁以下患者。61.54%的ADR累及多器官,且46.15%报告中出现视神经毒性。结论 在使用硫酸羟氯喹治疗口腔扁平苔藓过程中应监测药品不良反应,需高度关注60岁以上用药人群,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基础研究
    章臻, 李佳洋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17-2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04
    摘要 (982) PDF全文 (837) HTML (39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3D打印白硅钙石(bredigite,BRT)骨支架材料在大鼠Onlay骨移植中的效果。方法 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骨BRT支架材料作为实验组,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骨支架材料作为对照组,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力学测试和体外降解测试实验对其进行表征观察。建立SD大鼠颅骨Onlay骨移植的动物模型,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分为自体骨移植组(Auto组)、β-TCP组及BRT组。术后12周获取标本行大体观察、micro-CT扫描检测分析、组织学HE染色。结果 SEM观察显示,BRT有规则的多孔结构,XRD衍射峰较为锐利。与β-TCP组(11.29 ± 1.30) MPa相比,BRT支架材料(46.80 ± 3.44) MPa具有更好的力学强度(P<0.001);在体外第35天时,BRT降解率为27.18% ± 1.41%,并且在降解过程中释放钙、镁、硅离子。micro-CT及组织学染色实验结果提示,Auto组有一定程度的骨吸收,β-TCP和BRT组均有一定新骨生成。micro-CT和组织学定量结果,BRT组新生骨组织占比分别为16.83% ± 2.11%和19.08% ± 2.17%,均高于β-TCP组(8.48% ±1.85%,10.81%±1.33%)(P<0.05)。结论 3D打印BRT骨支架材料促进Onlay骨移植中的骨再生。

  • 专家论坛
    王磊, 史敬存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09-61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1
    摘要 (982) PDF全文 (661) HTML (1156)   可视化   收藏

    颌骨大型缺损的功能性重建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的重点问题,自体骨移植是主要的方法。然而,自体骨移植后的骨质易吸收,即使通过吻合血管,移植骨的自发性疏松化仍然严重影响牙种植及功能恢复。因此,血管化自体骨移植的疏松化成为颌骨重建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尚无预防措施。血供充足的自体骨无法避免自身疏松化的问题提示:血供之外被长期忽略的神经等系统因素可能调控移植骨内环境。笔者基于前期神经微环境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的系列研究,通过构建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动物模型及尸体解剖,提出了同期神经支配的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新术式。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移植是在髂骨瓣(骨肌皮瓣)植入受区并行血管吻合后,对同时获取的支配髂骨的髂腹股沟神经(传统方法一般忽略并牺牲)与下牙槽神经近心端及颏神经行显微缝合。笔者团队通过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同期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移植的新方法不仅抵御骨质吸收,而且能够恢复唇等周围软组织的感觉,可解决颌骨重建后感觉缺失及疏松化的关键问题,保证了牙种植义齿的成功,并提出“血供+神经”双系统骨移植的新理念。

  • 临床研究
    王瑞宇, 姜楠, 曹品银, 刘尧, 祝颂松, 毕瑞野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0): 712-71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0.005
    摘要 (980) PDF全文 (868) HTML (68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成人颞下颌关节强直分类新体系,指导不同临床特点的成人颞下颌关节强直(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kylosis,TMJA)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法 提出基于成人颞下颌关节功能重建的“CD”强直分类法,即髁突残留情况(C)、牙颌面畸形程度(D)分类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的TMJA患者共56例(73侧强直关节),采用“CD”分类法将患者分为4个亚类,分别为内侧髁突头部分残留且无明显骨性错颌(C+D-)、内侧无髁突头残留且无明显骨性错颌(C-D-)、内侧髁突头部分残留且伴骨性错颌(C+D+)、内侧无髁突头残留且伴骨性错颌(C-D+)。对不同亚类患者采取不同的颞下颌关节重建治疗策略并进行随诊。“C+”:采取关节外侧成形术(lateral arthroplasty,LAP),在解除强直的同时保留内侧残留髁突;“C-”:强直骨球较小,升支高度丧失不明显,行关节间隙成形解除强直;强直骨球较大,升支高度降低明显,解除强直后行关节重建;“D+”:同期或分期采用外科手段矫治继发牙颌面畸形;“D-”:术后进行正畸治疗改善咬合关系,口腔疾病对症治疗。结果 根据“CD”分类法采取不同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治疗策略后,56例患者共73侧关节强直全部解除,平均开口度由(3.6 ±3.2)mm提升至(32.8 ±5.4)mm(P<0.001)。术后随访12 ~ 48个月,未见关节强直复发。结论 “CD”分类法对高效指导成人关节强直患者临床方案的制定有积极指导意义,也有利于将颞下颌关节功能重建的理念在更多单位进行推广。

  • 防治实践
    葛良玉, 季莉, 陈霖, 李志萍, 顾倩平, 孟箭, 张静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3): 192-19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3.006
    摘要 (979) PDF全文 (747) HTML (67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腮腺气肿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1例儿童难治性腮腺气肿,结合文献对腮腺气肿的诊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该例患儿无明显诱因腮腺肿大1个月余,经抗炎治疗、心理干预治疗、物理加压治疗等保守治疗后无效,患儿既往有脑瘫伴癫痫病史,存在非自主性鼓颊行为,考虑为难治性病例。经腮腺导管结扎及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后得到根治。文献回顾表明,腮腺气肿是一种罕见的腮腺肿大,多为口腔内压力增加引起空气经腮腺导管返流入腮腺内所致,其诊断主要依靠间歇性的腮腺肿胀等临床表现及超声、CT、MRI、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现阶段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保守抗炎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干预,手术治疗是难治性腮腺气肿的最终治疗手段。 结论 腮腺气肿有进一步发展为腮腺炎症的可能,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对于一些重症、复发性以及依从性差的病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 综述
    董宁, 姜秋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70-37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10
    摘要 (951) PDF全文 (803) HTML (653)   可视化   收藏

    乳磨牙固连是牙齿萌出异常的一种,固连部位牙周膜消失,表现为根骨黏连;发病率为1.3%~8.9%,乳牙列中最易受累牙位为下颌第一乳磨牙,混合牙列中为第二乳磨牙。乳磨牙固连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局部牙槽骨或牙骨质矿化代谢的相关信号通路、Malassez上皮剩余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牙根生理性吸收过程中的炎症反应等有关。乳磨牙固连可通过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根据低位咬合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因其可引起咬合紊乱、脱落延迟及牙槽骨发育不足等并发症,故需儿童口腔科、正畸科、牙周科、修复科等多学科联合治疗,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低位咬合严重程度及是否存在继承恒牙等因素制定长期治疗方案。本文就乳磨牙固连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并发症、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乳磨牙固连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综述
    倪广成, 但红霞, 赵行, 陈谦明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9): 663-66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9.008
    摘要 (945) PDF全文 (757) HTML (760)   可视化   收藏

    口腔黏膜病是主要累及口腔黏膜及周围软组织的一类疾病总称。在口腔黏膜疾病治疗中,因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局部给药操作简便;药物易于在病损局部富集;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全身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局部用药目前已成为口腔黏膜疾病治疗的重要甚至首选方案。临床常用的口腔黏膜局部用药种类多样,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免疫调节药物如他克莫司、消毒防腐药物如氯己定、止痛药物如利多卡因,中成药如芦荟凝胶等。这些局部药物中,以含漱液、喷雾剂等液体剂型应用最为广泛,这类制剂使用简便,但因口腔环境与功能的特殊性,并不利于药物局部停留。为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对药物的剂型进行了不断改良,开发了一系列凝胶、软膏等半固体药物制剂,部分已在临床工作中发挥良好的疗效;此外,贴膜、贴片等固体药物制剂虽在口腔黏膜疾病临床治疗中鲜有应用,也已有大量基础研究被报道,并有望成为今后的主流剂型。总体而言,随着剂型的改良,局部给药在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将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报道,对局部用药在口腔黏膜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