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18年, 第2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4-20
  

  • 全选
    |
    专家论坛
  • 曹阳, 赵转浓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4): 205-21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骨皮质切开辅助正畸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关注度不断增加。该技术几经改良,由传统的颊舌侧翻瓣骨皮质切开发展至颊侧不翻瓣骨皮质切开。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该技术可以提高牙移动速率,增加牙槽骨骨量,维持牙周组织健康,其原理与局部加速现象有关。本文主要就骨皮质切开辅助正畸治疗技术原理、术式、最近临床研究结果及临床应用进行阐述。

  • 陶谦, 刘鑫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4): 211-21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唾液中有丰富的DNA、RNA、蛋白质、微生物及代谢产物,蕴含着与血液相似的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巨大生物学信息,且唾液具有取材方便无创、携带安全、储存运输成本低等优势,可望作为理想的血液替代品用于疾病的筛查,近年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微阵列技术、全基因组测序、全转录组测序等高通量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多种疾病特异性唾液标志物被挖掘。唾液组学中的转录组学是连接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桥梁”,是一门在整体水平上研究所有基因转录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学科,不仅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研究唾液中的RNA成分变化,而且可揭示不同生物学进程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因此,唾液转录组检测作为一种高效精准的手段在疾病的早期筛查、预后评估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本文主要阐述唾液转录组学的研究进展,从检测技术、临床应用两个层面概括其在口腔癌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与面临的挑战进行述评。

  •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
  • 张建明, 李剑波, 范卫华, 黄少宏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4): 218-22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广东省12岁人群恒牙患氟牙症状况,为广东省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12岁城乡常住人口1 920人,男女各半。按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中临床氟牙症的检查方法和标准,检查全口恒牙牙冠氟牙症情况。数据采用SAS9.2软件统计,计算出患病率和氟牙症指数,比较性别间,城乡间差别;并与2005年、1995年广东省12岁人群患氟牙症情况比较。结果 2015—2016年12岁组人群氟牙症患病率为5.05%, 氟牙症指数为0.108,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城市高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5—2016年氟牙症患病率、氟牙症指数高于2005年、199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广东省12岁人群氟牙症患病率和氟牙症指数虽处于较低水平,但有升高趋势。

  • 基础研究
  • 黄文曦, 欧阳颖, 魏常博, 余东升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4): 222-22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舌鳞状细胞癌细胞CAL27外泌体源性miR?21、miR?221和miR?222的表达。方法 培养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CAL27和正常口腔上皮粘膜角质细胞HOK,收集培养上清液分离外泌体,电镜检测外泌体,qRT?PCR检测外泌体miR?21、miR?221和miR?222的表达。结果 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CAL27和正常口腔上皮细胞HOK的培养基中都能检测出外泌体,qRT?PCR结果检测表明CAL27外泌体源性miR?21、miR?221和miR?222的表达比HOK升高(P < 0.05)。结论 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外泌体源性miR?21、miR?221和miR?222的表达较正常口腔上皮细胞升高。

  • 何正权, 杨凯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4): 227-23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 (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 HIF?1α)的表达。方法 将50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5只。以左上第一磨牙作为实验牙,加力10~15 g,分别在加力0、1、3、6、12 h,1、3、7、14、21 d后制备不同时间点牙周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HIF?1α免疫组化染色,利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后的切片做定位定量分析。结果 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组织HIF?1α的表达发生变化。加力1 h后牙周膜HIF?1α表达立即增加,3 h达到小高峰,随后降低,12 h后表达再次增加,1 d后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降低接近加力前的水平(P < 0.05)。结论 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膜不同时间HIF?1α表达均有差异。

  • 临床研究
  • 刘军平, 易晨, 王建广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4): 231-23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颞下窝、翼腭窝异物经口内横断冠状突取出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7年6月共收治9例颞下窝、翼腭窝异物的临床资料,其中,机械飞击伤4例,坠落伤2例,交通车祸伤2例,医源性注射器断针1例;异物种类:树枝3例,铁屑3例,碎玻璃2例,注射器断针头1例。术前均行螺旋CT三维重建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明确定位异物与颈内外动脉及其分支结构的关系后,全麻下行颞下窝、翼腭窝异物经口内横断冠状突径路取出术,术后1周行张口训练,随访1~6个月。结果 异物独立位于翼腭窝2例、颞下窝3例,同时位于颞下窝、翼腭窝4例。9例异物均完全取出,术后1周拆线出院,术后随访1~6个月,张口度正常,咬合关系正常,无1例出现并发症。 结论 术前借助CT三维重建及CTA精确定位至关重要,颞下窝、翼腭窝异物,经口内横断冠状突径路取出方法可靠、有效。

  • 束煌, 杨峰, 王骥, 肖宇寒, 丁桂聪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4): 236-23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观察学龄期腭裂儿童的事件相关电位中P300、N400成分的特征,探讨腭裂儿童是否存在中枢性听觉处理功能和语言功能障碍。方法 选取6~12岁学龄期腭裂儿童28例,分别检测其事件相关电位中P300、N400成分,并与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儿童30例作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腭裂儿童的P300潜伏期为(348.64 ± 14.66)ms,波幅为(12.07 ± 2.46)μV;正常儿童P300潜伏期为(331.73 ± 14.94)ms,波幅为(13.47 ± 2.24) μV;两组比较,腭裂儿童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腭裂儿童的N400潜伏期为(431.07 ± 17.90)ms,波幅为(13.75 ± 2.12)μV;正常儿童N400潜伏期为(408.23 ± 18.04)ms,波幅为(15.17 ± 2.34)μV;两组比较,腭裂儿童N4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学龄期腭裂儿童可能存在中枢性听觉处理功能和语言功能障碍。

  • 于习习, 吕健, 王彩霞, 王艺衡, 邓松松, 李璐璐, 王万春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4): 240-24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 BMS)患者疼痛、唾液及味觉与正常人群的差异,研究维生素B1(VitB1)、维生素B12(VitB12)肌肉注射治疗BMS的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治疗前:观察并比较BMS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静息唾液流率(Unstimulated Salivary Flow Rate, USFR)、刺激唾液流率(Stimulated Salivary Flow Rate, SSFR),唾液淀粉酶、皮质醇、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浓度和味觉水平的差异。治疗后:病例组予以VitB1 100 mg、VitB12 0.5 mg臀部肌肉注射,1次/d,连用10 d,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并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治疗前:病例组SSFR、唾液淀粉酶、苦味觉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SIgA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USFR、皮质醇的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VitB1、VitB12治疗BMS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70%。USFR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 < 0.05),SIgA的浓度明显下降(P < 0.05),SSFR、皮质醇和唾液淀粉酶的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味觉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改善。BMS患者SSFR、唾液淀粉酶、味觉敏感性的异常下降和SIgA水平的异常升高,可作为BMS诊断的敏感唾液指标。VitB1、VitB12肌肉注射治疗BMS患者有效,疼痛减轻。SIgA浓度水平的变化可作为BMS患者治疗疗效随访和预后观察的指标之一。

  • 张娟, 李东健, 蒋洁, 司徒燕, 邹双双, 温兴涛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4): 245-24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3D扫描仪获取数字模型以及硅橡胶印模灌注模型在体外扫描获取数学模型,再进行氧化锆全瓷冠的制作,比较两种方法制作的氧化锆全瓷冠的初期临床修复效果。方法 选取50例已行根管治疗需行冠修复的第一恒磨牙50颗,行牙冠预备后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使用口内扫描仪获取数字模型再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氧化锆全瓷冠,乙组使用硅橡胶印模并灌注模型,再通过口外扫描系统获取数字模型同样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氧化锆全瓷冠, 比较两组全瓷冠分别在边缘适合性、邻接、咬合等方面的初期临床指标是否有差别。甲组制作的氧化锆全瓷冠与乙组在边缘适合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邻接、咬合方面A、B级例数分布上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B级的邻接误差和咬合误差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甲组均小于乙组。口内3D 扫描获取的数字模型制作氧化锆全瓷冠能获得良好的临床初期表现。

  • 防治实践
  • 黄丰, 何健慧, 欧阳颖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4): 250-25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前牙延期和即刻负重种植体的2年生存率,探讨与种植失败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7月—2015年7月期间进行的前牙种植患者126名,共植入种植体210颗,随访2年以上。使用LogRank Test和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明确即刻负重及延期负重种植体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 前牙延期负重组和即刻负重组种植体2年生存率分别为96.3%和89.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延期负重种植体具有更高的2年生存率。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延期和即刻负重种植失败的危险因素均为上颌骨种植和种植期间吸烟。结论 前牙即刻负重种植存在较高风险,上颌前牙区种植以及患者种植期间吸烟可能引起种植失败。

  • 综述
  • 何柃锟, 熊伟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4): 254-25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口腔颌面部疼痛是常见的病症之一,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口腔颌面部的感染、神经损伤、肿瘤等都可引起口腔颌面部疼痛。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有P2X受体的表达。P2X受体为胞外ATP激活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对伤害性感受传递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P2X受体与疼痛发生的关系已成为热点。研究表明在头面部初级感觉传入神经节三叉神经节有P2X受体的表达,其在颌面部疼痛中的作用以及具体机制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对P2X受体在口腔颌面部的炎症性疼痛、神经病理疼痛和癌症疼痛等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口腔颌面部疼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张博森, 吴家媛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4): 258-26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下颌磨牙根管解剖形态的变异中,近中中根管是位于下颌磨牙近中颊侧与近中舌侧根管之间的一个部分或完全独立的额外根管。因其根管细小、根管口较为隐蔽甚至发生钙化等特点,给根管的彻底清理和封闭充填带来较大的困难,容易造成根管遗漏。近年来随着根管治疗技术水平及临床医生重视程度的提升,下颌磨牙近中中根管的发现率不断升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人下颌磨牙近中中根的发生率、分型、影响因素以及探查技术和预备方法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吴玉铭(综述), 骆凯(审校)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4): 263-26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也是成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牙周治疗的目的是实现牙周组织的再生,恢复牙周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牙骨质是牙周组织的重要组成,在牙周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探索牙骨质的特性、构成及牙骨质形成相关因子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尤其是牙骨质特异性蛋白在牙骨质形成中的作用及其用于牙周组织再生的潜能,成为当前牙周再生研究的热点。本文拟就牙骨质的特性、构成和牙骨质特异性蛋白在牙骨质形成以及促进牙周组织再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刘洋(综述), 赵月萍(审校)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4): 268-2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病是口腔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学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牙周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致病因素影响,以牙菌斑生物膜为始动因子,受其他局部刺激因素和全身因素共同调控。其中牙周致病菌如何破坏牙周组织及危险因素在牙周病进程中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自噬是真核生物普遍存在的自我调节机制,是细胞自体吞噬、消化的代谢过程。自噬涉及多种细胞和组织活动,包括细胞应激、内源性和外源性细胞成分清除、发育、衰老和癌症。近期研究表明,自噬与炎症反应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对牙周病与自噬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从自噬角度治疗牙周病的新方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