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18年, 第26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8-08-20
  

  • 全选
    |
    专家论坛
  • 满毅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8): 477-48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8.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上颌后牙区由于其缺牙后骨高度往往发生较多吸收且骨密度较低,种植牙时常需要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传统观点认为剩余骨高度是影响提升术式的重要因素,经牙槽嵴顶的上颌窦底提升术被认为只能用于剩余骨高度大于4~5 mm的患者中。然而,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挑战嵴顶提升的剩余骨高度的极限,通过外科器械的改良、临床技术的提高以及先进仪器的使用,使剩余骨高度不再被认为是决定侧壁提升与嵴顶提升的主要条件。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文献的回顾以及笔者临床操作的感悟,对在重度吸收的上颌后牙区运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方法改良进展、操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述评。

  • 基础研究
  • 张静, 朱双喜, 荣琼, 彭伟, 李祥, 陈松龄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8): 484-49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8.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miR-27a在犬上颌窦黏膜干细胞(maxillary sinus membrane stem cells , MS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犬上颌窦黏膜干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犬上颌窦黏膜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培养后,RT-PCR检测miR-27a的表达。犬上颌窦黏膜干细胞转染pre-miR-27a和anti-miR-27a后,RT-PCR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 Runx2)和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unx2和OPN蛋白的表达。转染pre-miR-27a的细胞成骨诱导培养后与Bio-Oss复合,建立裸鼠皮下异位成骨模型,观察miR-27a体内抑制成骨情况。结果 犬上颌窦黏膜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培养后,miR-27a表达量降低。miR-27a 1 d (tD =3.795,P=0.023),3 d(tD =4.493,P=0.011),7 d (tD =11.591,P < 0.001),14 d(tD=12.542,P < 0.001),21 d (tD=5.621,P=0.008)的表达量均高于0 d组。转染pre-miR-27a的犬上颌窦黏膜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培养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成骨标志物 Runx2 mRNA (t=4.923,P=0.007) 及蛋白(t=4.425,P=0.008)和OPN mRNA (t=5.253,P=0.006) 及蛋白(t=5.132,P=0.006)表达量明显降低。相反,转染anti-miR-27a的犬上颌窦黏膜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培养后,Runx2(t=3.925,P=0.013)和OPN (t=3.712,P=0.019) mRNA表达量比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单纯培养细胞与Bio-Oss复合后,在裸鼠皮下有成骨表现;但转染pre-miR-27a的犬上颌窦黏膜干细胞与Bio-Oss 复合后,犬上颌窦黏膜干细胞在裸鼠皮下异位新骨形成面积减少(t=7.219,P=0.002)。结论 miR-27a负向调控上颌窦黏膜干细胞成骨分化。

  • 牛巧丽, 李一鸣, 宋艳艳, 李晨曦, 赵今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8): 491-49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8.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无机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对根尖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增殖及分化能力的影响及促进其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的潜力。方法 向SCAP分别加入不同浓度MTA培养液,配制成浓度为0.01、0.02、0.1、0.2、1、2、10、20 mg/mL的MTA实验组;设不含MTA而含有15%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为对照组,CCK-8法测定1、3、5、7 d的细胞数,观察不同浓度MTA对SCAP增殖的影响,使用Real-time PCR检测分化相关基因牙本质涎蛋白(dentinsialoprotein,DSPP)、Runt相关转录因子(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 Runx2)表达的变化。结果 培养1 d时,各实验组的MTA实验组对SCAP的体外增殖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培养3、5及7 d时,0.01 mg/mL组的体外增殖作用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2、0.1、0.2、1 mg/mL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0、20 mg/mL组的体外增殖作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检测显示,经0.01 mg/mL MTA处理7 d的实验组细胞DSPP(t=-11.12,P<0.05)及Runx2(t= -10.62,P<0.05)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 0.01 mg/mL浓度组对SCAP的增殖、成牙本质分化及成骨分化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高浓度MTA则抑制SCAP的增殖。

  • 庞罡, 徐燕, 王莹, 叶兴如, 何家林, 谢贤哲, 蒋鹏, 辛保见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8): 496-50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8.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Miller Ⅲ度牙龈退缩动物模型,为探索Miller Ⅲ度牙龈退缩的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选择2只成年雄性比格犬,每只犬选择4颗犬齿采取去除颊侧软硬组织显露牙根表面的方法来建立Miller Ⅲ度牙龈退缩动物模型,通过检测造模术后1、2、4、6、8周的垂直向牙龈退缩量(vertical gingival retraction, VGR)、水平向牙龈退缩量(horizontal retraction, HGR)、角化龈宽度(keratosis tissue width, KTW)、牙龈组织厚度(gingival tissue thickness, GTT)、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评估动物模型是否建立成功。结果 经过临床指标的观察,PD造模前后均小于3 mm,无深牙周袋形成;造模前VGR为0 mm,造模后VGR的范围为5~6.38 mm,VGR造模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GR结果按时间点分组进行对比,术后2、4、6、8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 > 0.05);造模前HGR为0 mm,造模后HGR在10.5 mm上下波动,HGR造模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HGR结果按时间点分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952,P = 0.45);造模前KTW范围为6~9 mm,造模后KTW在2 mm上下波动,KTW造模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术后KTW结果按时间点分组进行对比,术后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造模前GTT为1.5 mm,造模后GTT的范围为1.5~2 mm,术前及术后GTT结果按时间点分组对比,结果显示术后1周与术后2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与其他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成功构建出Miller Ⅲ度牙龈退缩动物模型,并在创口愈合后能够保持稳定。

  • 张茹, 雷蕾, 杨英明, 胡涛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8): 504-50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8.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rnc基因敲除后,观察变异链球菌的耐酸、耐氧化、耐高渗透压性能的改变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 通过长链PCR连接诱变技术,构建rnc基因缺失突变株,分别对比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对氧化环境、酸性环境及高渗透压环境的耐受能力;采用real-time RT-PCR验证rnc缺失后变异链球菌环境耐受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表达变化。结果 rnc基因缺失后,变异链球菌的耐酸性(χ2=13.464, P=0.001)及耐氧化性(χ2=4.505, P=0.048)较野生菌株显著下降,但耐高渗透压性显著增加(χ2=11.971, P = 0.001)。环境耐受相关基因luxS与rop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 0.001),分别为野生菌株的0.64倍、0.51倍;而htrA与brp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 < 0.001),分别为野生菌株的1.56倍、1.80倍。结论 rnc基因缺失影响变异链球菌环境耐受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了变异链球菌耐酸、耐氧化能力,增强了对高渗透压的耐受能力。

  • 临床研究
  • 李少冰, 倪佳, 张雪洋, 黄雁红, 容明灯, 卢海宾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8): 508-51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8.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数字化全程外科导板在磨牙区即刻种植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磨牙区即刻种植患者26例,术前拍摄CBCT和制取模型,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种植体的理想三维位置,其中对照组13例采用自由手操作完成即刻种植,试验组13例则通过制备数字化全程外科导板,在全程导板的引导下完成种植窝洞的预备及种植体的植入,均获得良好初期稳定性并进行间隙植骨,经过5~6个月骨结合后制备最终修复体。术后测量种植体三维位置的精准度以及修复后6个月的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 mPLI)、改良出血指数(modified sulcular bleeding index, mSBI)和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结果 26例患者顺利完成最终修复,对照组和试验组植体的最终三维位置顶端的垂直向误差分别为为(1.246 ± 0.072)mm和(0.628 ± 0.046)mm(t =26.078,P < 0.001),水平向误差分别为(1.563 ± 0.086)mm和(0.546 ± 0.056)mm(t = 35.813,P < 0.001);根端的垂直向误差分别为(1.352 ± 0.042)mm和(0.532 ± 0.030)mm(t = 57.021,P < 0.001),水平向误差分别为(1.645 ± 0.076)mm和(0.625 ± 0.072)mm(t =35.086,P <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mPLI值0.923 ± 0.760、mSBI值0.846 ± 0.689和PD值(3.460 ± 0.713)mm显著低于对照组mPLI值(1.769 ± 0.927,t = 2.546, P = 0.018)、mSBI值(1.692 ± 0.947, t = 22.605,P = 0.016)和PD值(4.579 ± 0.475)mm(t =4.709, P < 0.001)。结论 数字化全程外科导板可以增加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的精准度及种植体周健康。

  • 崔秋菊, 毛驰, 栾修文, 王洋, 张雷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8): 514-51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8.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与前臂皮瓣修复术后供区并发症,探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优势。方法 选择2010年4月—2011年4月,因口腔颌面部肿瘤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20例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期另有20例行前臂皮瓣修复,比较术后供区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后2周内的近期并发症和3个月以上的远期并发症。近期并发症包括植皮下积液、植皮部分坏死、伤口裂开、伤口感染、供区组织坏死及功能障碍等。远期并发症包括瘢痕、色素沉着、感觉异常及功能障碍等,同时采用患者主观评价和供区客观检查对供区的远期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 在20例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病例中,1例供区植皮,其余19例均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1例出现供区肌肉坏死,术后供区只有线形瘢痕,对外形和功能影响轻微。在20例前臂皮瓣中,供区创面全部植皮,近期供区并发症为植皮下积液3例,植皮部分坏死2例,伤口裂开2例。术后远期供区主观感受比较显示,前臂组感觉异常有16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组感觉异常有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主观感受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前臂皮瓣组与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组相比出现明显瘢痕增生和色素沉着(P < 0.05),但功能客观检查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口腔颌面部中小型缺损,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并发症少,远期对供区外观影响小,修复效果好,可以部分替代前臂皮瓣。

  • 田梦婷, 张蕾, 何惠宇, 刘宁宁, 韩祥祯, 杜丽娟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8): 519-52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8.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氢氟酸(Hydrofluoric acid,HF)酸蚀后清洁处理对IPS e-max与Vita MarkⅡ陶瓷嵌体表面及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用CAD/CAM分别制作IPS e-max和Vita MarkⅡ陶瓷嵌体试件各50个,统一使用9%HF酸蚀粘接表面后,随机平均分配成1个对照组(A组)和4个实验组,分别采用中和粉(B组),37%磷酸(C组),超声波荡洗(D组)及中和粉+37%磷酸+超声波荡洗联合处理(E组),对实验组进行处理,对照组不进行清洁处理。每组8个试件在标准条件下与Variolink N树脂粘接剂粘接,经37 ℃恒温水浴24 h后测试剪切粘接强度,记录断裂的位置和粘接破坏的类型,分析剪切粘接强度的平均值。其余2个试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微观形态,包括晶体结构、孔隙图、残余物。结果 IPS e-max组和Vita MarkⅡ组结果相似,两组最大粘接强度均在E处理,其中,IPse-max瓷嵌体组粘接强度均数较对照组增加11.96 MPa,Vita MarkⅡ瓷嵌体组,粘接强度均数较对照组增加9.74 MPa。IPS e-max和Vita MarkⅡ瓷嵌体两组中统计学分析结果相似,其中C、D及E处理组与对照组A处理组的粘接强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处理组与对照组A的粘接强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处理组B、C、D、E组的粘接强度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电镜扫描观察发现,实验组酸蚀清洁处理后陶瓷表面孔隙增宽且均匀,残留物少于对照组,D、E组效果最佳。结论 HF酸蚀后清洁处理可增强IPS e-max与Vita MarkⅡ陶瓷嵌体的粘接强度,联合处理时粘接强度最高,同时电镜下表面残留物较少。

  • 夏璇, 徐波, 康伟, 雷蕾, 姚林川, 李正强, 辛忠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8): 526-52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8.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拔管时机对幼儿七氟醚复合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行腭裂手术的患儿90例,随机分为3组(n=30)。常规气管插管后,七氟醚、丙泊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维持全麻。手术结束前10 min停止丙泊酚输入,5 min停止瑞芬太尼输入,减小七氟醚吸入浓度至1%。术毕停七氟醚吸入, 将氧流量调至6 L/min。分别于5 min内(A组)、5~10 min(B组)、10 min以上(C组)拔除气管导管。记录停七氟醚吸入至苏醒时间,苏醒后出室时间。3组患儿拔除气管导管时及出手术室时给予躁动评分。结果 3组患儿苏醒时间A组(21.8 ± 2.5)min、 B组(21.4 ± 2.1)min、C组(20.9 ± 1.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儿出室时间分别是A组(8.1 ± 1.6)min、B组(5.2 ± 2.0)min、C组(2.1 ± 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气管插管时,A组躁动发生率(26/30)高于B组(16/30)和C组(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躁动发生率与C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的患儿,术毕通过适当给予丙泊酚控制呛咳,延长拔管时间至停止七氟醚吸入10 min以后,可有效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最佳拔管时间是停止七氟醚吸入后15 min。

  • 防治实践
  • 邹瑞, 欧阳可雄, 何锦泉, 周丽斌, 黄珞, 张君伟, 朴正国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8): 530-53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8.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腭前部裂隙大于0.5 cm的腭裂患者,应用三瓣法预防腭裂术后腭前瘘的效果。方法 选取18~24月腭裂患儿12例,患儿均为单侧完全性腭裂,采用三瓣法修复,即在传统两瓣法基础上,在患儿健侧腭前部做一蒂部在裂隙缘、大小约占前腭一半左右的黏骨膜瓣,翻转与对侧鼻腔黏膜边缘缝合,松弛裂隙两侧黏骨膜瓣分层对位缝合,术后两周拆线,随访观察腭裂术口恢复情况。结果 12例患儿术后愈合良好,3个月后无腭瘘以及其他并发症,效果良好,腭部形态良好。结论 三瓣法修复腭裂可以较好封闭腭前部裂隙。

  • 姚小武, 陈仕生, 卢子正, 林敏校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8): 533-53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8.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涎腺淀粉样变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62岁的男性病例,因口底逐渐肿胀凸起20年而使舌抬高,影响吞咽、发音和舌的运动,临床检查发现患者口底巨大肿块,唇和颊黏膜有多个黄豆大小的淡黄色硬结节。手术切除舌体下方和舌根前方肿块。经病理检查和刚果红染色诊断为颌下腺、舌下腺淀粉样变。随访5年未见复发。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文献复习。

  • 胡文, 吴纪楠, 张同韩, 于婷婷, 陈俊兰, 蒋颖, 伍永昌, 杨蕊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8): 537-54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8.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种植体支持式交互固位固定桥在修复后牙区牙缺失并伴有咬合空间不足病例中的应用,评估其可行性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后牙区种植固定桥修复并伴有咬合空间不足的病例4例,每例2颗种植体,8个植体位点,龈距离平均3.3 mm,均使两颗种植体基台外形形成相互倒凹的关系,在基台无共同就位道情况下,种植修复桥和基台,在半接合状态,通过旋转方式同时准确就位,并由基台螺丝最终旋紧固定,无需使用粘接剂。制作时与修复技师充分沟通交互固位的理念和方法,技师按照旋转就位方式完成修复体制作。临床操作中,按照技师制作的特点,戴入种植体支持式交互固定桥,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种植修复体顺利戴入,种植体与基台及基台与修复体之间就位精确,恢复咬合关系满意。行使功能3~18个月后,所有修复体和基台无松动,无脱落,无基台折断;修复体周围粘膜无红肿,无压痛。结论 种植固定桥的交互固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后牙区种植修复空间不足的情况,其长期效果有待长期和大量病例观察。

  • 林桂珍, 陈蕾, 李梅, 侯雅蓉, 方炫炜, 任飞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8): 541-54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8.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病情分级分区诊疗在口腔专科医院急诊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4月—2016年7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诊患者150例作为实施分级分区诊疗前的对照组,同时选取2016年8月—2016年11月就诊的150例急诊患者实施分级分区诊疗后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工作处置模式,观察组采用病情分级分区诊疗模式。对比2组患者的就诊效率(候诊时间、开单检查时间、开始治疗时间)、患者对护理分诊工作管理的满意度的差异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在候诊时间(min)(25.63 ± 8.75 vs 35.57 ± 10.60,t = -8.52,P < 0.001)、开单检查时间(min)(24.80 ± 7.90 vs 39.23 ± 12.42,t = -12.01,P < 0.001)和开始治疗时间(min)(28.67 ± 9.37 vs 40.47 ± 10.86,t = -10.08,P < 0.001)方面,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分诊工作管理的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8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47,P=0.001)。结论 对口腔急诊患者按照病情的轻重和急危程度进行分级分区诊疗,可以保证优先救治危重患者,安全有效地开展急诊工作,提升急诊医疗服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