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18年, 第2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8-12-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吴补领,闫文娟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2): 749-75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因龋坏、外伤、磨耗等原因造成的牙体缺损极为常见,临床可选用直接修复或间接修复的方式治疗。与树脂直接充填体比较,嵌体更好地恢复咬合接触关系及邻面接触关系,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近年来,随着陶瓷材料和粘接系统的发展以及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作技术(CAD/CAM)的普及,椅旁CAD/CAM瓷嵌体修复技术以其精确、便捷、美观、坚固、可靠的优势为医生和患者所欢迎,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本文对椅旁CAD/CAM嵌体修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修复前准备、牙体预备、洞型设计、取模、瓷块选择、试戴粘接、调牙合抛光、术后医嘱及常见术后问题等各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述评,期盼为椅旁CAD/CAM嵌体修复技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 陶谦,兰天俊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2): 759-76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开窗治疗颌骨囊性病变行之有效,可以保存颌骨功能和外形,在临床诊治中广泛运用。但是实践中存在适应症把握不当、缺乏规范化操作指引等问题,导致部分病例治疗无效甚至失败。本文复习近年来相关文献,结合个人临床实践体会,从机制、适应证以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对开窗治疗颌骨囊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循证思考,并对开窗治疗进行述评,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基础研究
  • 刘存瑞,曹烨,徐啸翔,谢秋菲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2): 766-7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咬合干扰去除前后,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内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变化情况,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与咬合干扰致大鼠咀嚼肌机械痛觉敏感的关系。方法 选用雄性Sprague Dawley 大鼠(200~220 g),通过在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粘固不同厚度金属冠的方法建立咬合干扰模型。实验分为假干扰组、0.4 mm咬合干扰组、0.4 mm咬合干扰6 d去除组、0.2 mm咬合干扰组、0.2 mm咬合干扰6 d去除组,共5组,每组12只大鼠。分别于建模后3、5、7、14 d各取3只脑干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III型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3,OX-42)标记小胶质细胞,半定量方法评价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 ①假干扰组中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均未见明显活化;②0.4 mm咬合干扰组3~7 d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表现为轻至中度活化;14 d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有所减弱,与假干扰组相比仍有轻度活化,而小胶质细胞活化不明显。0.2 mm咬合干扰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变化趋势与0.4 mm咬合干扰组相似,但是相同时间点0.4 mm咬合干扰组胶质细胞活化程度较0.2 mm咬合干扰组强; ③0.4 mm咬合干扰6 d去除组咬合干扰去除后胶质细胞活化即减弱,14 d时星形胶质细胞仍有明显活化,而小胶质细胞活化不明显;0.2 mm咬合干扰6 d去除组胶质细胞活化变化的趋势与0.4 mm咬合干扰6 d去除组相似。结论 咬合干扰可以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持续时间较长。胶质细胞活化程度与咬合干扰强度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

  • 陈红,薛凡,李巧梅,李跃烘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2): 773-77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体外观察Er:YAG激光联合次氯酸钠对不同深度根管内壁粪肠球菌杀灭和清除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成功建立75个粪肠球菌感染根管模型后,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5个。每组随机抽取10个样本不做任何处理,用于检测根管壁不同深度处的细菌基线数。样本A组为Er:YAG激光联合52.5 g/L次氯酸钠组,B组为52.5 g/L次氯酸钠阳性对照组,C组为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处理后,计算各组各深度的细菌减少率。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每组5个样本根管壁表层的清除效果。结果 各处理组对不同深度牙本质中的细菌减少率有所不同,①牙本质表层(0 μm),A组(100.00 ± 0.00)%与B组(98.62 ± 2.01)%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100.00 ± 0.00)%与C组(64.37 ± 2.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在0 μm < 深度≤100 μm,A组的细菌减少率(99.46 ± 2.31)%均比B组(92.89 ± 3.07)%与C组(56.72 ± 4.96)%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100 μm < 深度≤200 μm,A组的细菌减少率(97.62 ± 3.73)%也均比B组(72.49 ± 2.35)%与C组(44.42 ± 4.78)%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④200 μm < 深度≤300 μm牙本质中, A组的细菌减少率(95.89 ± 2.46)%均比B组(63.88 ± 1.08)%与C组(33.31 ± 5.21)%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B组与C组在各牙本质深度组间细菌减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电镜结果显示Er:YAG激光联合52.5 g/L次氯酸钠对根管内壁粪肠球菌清除较其它两组更干净。结论 Er:YAG激光能有效地增强次氯酸钠对根管内壁内粪肠球菌的灭除效果。

  • 临床研究
  • 丁虹,张红,孟翔峰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2): 779-78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应用精细印模技术的游离端缺失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修复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7年4月—2018年1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42位游离端牙列缺损患者,采用精细印模技术制取终印模,共制作52件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采用口内检查和患者评价的方式,在义齿戴用当天、1周、3个月和6个月时对义齿戴用效果进行随访。结果 42位患者,52件义齿初戴时支架就位顺利,固位好,稳定性好。在1周、3个月和6个月的复查中,共出现4件压痛,4件固位力减弱,1件基牙折断,未出现牙周损伤,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 精细印模技术用于游离端缺失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良好。

  • 张黎丽,张昕,薛亮,丁谦文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2): 785-79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外科手术拔出法治疗复杂冠根折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更好地保留患牙的美观与功能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1年1月—2016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急诊科就诊的牙外伤患者中,选取恒牙复杂冠根折患牙共17颗。根据国际牙外伤协会治疗指南进行治疗,使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牙根断端拔出到龈上,使龈下或骨下断面变为龈上断面,并进行牙周夹板固定,重建生物学宽度。分别随访观察6个月至7年。结果 17颗复杂冠根折患牙治疗后全部存留,5例出现牙根表面吸收,2例发生边缘骨丧失,1例出现轻度松动,未发现根尖周病变、牙根外吸收的发生。结论 对复杂冠根折用外科手术拔出法治疗技术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有令人满意的美学和功能效果。

  • 防治实践
  • 李间开,李剑波,李景仪,黄少宏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2): 791-79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广东省35~44岁人群口腔健康知识的水平及现状,为广东省口腔卫生健康宣教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4个城市地区、4个农村地区的35~44岁人群288名,男女各半,城乡各半。按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中的问卷调查方法及标准,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有关口腔健康知识的问题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 参与调查者288名,其中95.8%的被调查者认识到“口腔健康对自己的生活很重要”、“预防牙病首先靠自己”,76.0%的被调查者认识到“定期口腔检查是十分必要的”,66.7%的被调查者不同意“牙齿的好坏是天生的,与自己保护关系不大”;认同“吃糖可以导致龋齿”这一说法的被调查者有87.2%;认同“口腔疾病可能会影响全身健康”、“细菌可以引起龋齿”、“细菌可以引起牙龈发炎”等口腔健康知识的被调查者比例分别为84.7%、80.9%、80.2%;但是对氟化物可以保护牙齿、窝沟封闭可以保护牙齿的知晓率仅分别为36.8%,18.8%。结论 广东省35~44岁成年人口腔一般保健知识总体认知率较高,但是对氟化物和窝沟封闭防龋等口腔较专业的科普知识认知率较低,应不断加强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尤其应该加强口腔相关专业的科普知识宣传。

  • 叶慧铭,朱晓斌,张阳晴,周俏怡,徐琳,曾颖怀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2): 795-80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个性化2次椅旁宣教对改变口腔牙周病患者知信行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首次就诊诊断为牙周病患者共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医生治疗前后,护士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2次一对一的椅旁宣教;对照组医生治疗前,护士对患者进行常规1次一对一健康教育模式,比较2组患者牙周知识掌握程度、自我保健行为、3个月后牙周治疗复诊率、患者疗效满意度、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菌斑指数及软垢指数。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对牙周病的临床表现、危害、治疗方法的掌握程度为96.7%、93.5%、91.9%,对照组分别为72.5%、48.3%、69.3%,观察组的牙周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刷牙2次以上、使用牙线、使用牙间隙刷口腔保健行为为100%、96.7%、77.4%,对照组分别为80.6%、56.4%、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3个月复诊率、疗效满意度为80.6%,96%,对照组为41.9%、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3个月后菌斑指数为1.71 ± 1.12,少于对照组的2.35 ± 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2次椅旁宣教能显著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形成正确的口腔健康意识,从而改变患者不良口腔卫生习惯与就医行为,是有效地口腔健康教育方式之一,能促进口腔牙周病患者知信行。

  • 综述
  • 郑窑文,蒋莉莉,胡嘉乐 综述,阮洪 审校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2): 799-80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口腔癌患者的治疗方式多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化疗。本文回顾了口腔癌围术期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口腔内菌群失调、放化疗引起的口腔并发症、术后口腔内切口及皮瓣的存在、特殊的饮食以及气道管理。根据以上特点,本文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预防肺部感染、预防切口感染3个角度分析口腔护理的必要性,旨在为口腔癌手术患者的口腔护理研究提供参考,为后续口腔癌围术期综合口腔护理方案的制订打下基础。

  • 胡媛媛 综述,宗娟娟 审校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2): 804-80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龈乳头形态在口腔软组织美观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龈乳头退缩会形成视觉可见的黑三角,引起美观缺陷、发音障碍和食物嵌塞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会危害到牙周组织的健康。龈乳头重建是解决黑三角的有效方法,然而现在治疗缺失或有缺陷的龈乳头的各种方法并不是很成熟,在美学区域重建牙间乳头是最困难和最具有挑战性的牙周治疗。本文通过回顾以往文献,总结出影响龈乳头外形的因素,它包含接触点到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根间距、根间分离角、牙间距、邻间隙形态、牙冠外形、牙龈生物型等,本文同时对龈乳头高度丧失的分类和重建龈乳头的非手术方法与手术方法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医生开展龈乳头重建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于习习 综述,王彩霞,王万春 审校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2): 810-81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BMS是一种慢性神经性疾病。躯体感觉和味觉的定量感官试验(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三叉神经系统的神经电生理记录和周围神经阻滞、舌黏膜表皮神经纤维密度(epidermal nerve fibre density,ENFD)的结构分析、脑功能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fMRI)等先进的诊断方法将大多数BMS患者的神经性疼痛分为周围型或中枢型。激素替代、应用多巴胺能药物和非侵害性的神经调节等思路可能为BMS提供一些基于发病机制的治疗的新方法。本文主要就原发性BMS的临床特点、病理生理学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原发性BMS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