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19年, 第27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9-09-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9): 544-5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季彤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9): 545-55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骨肉瘤是头颈部最常见的骨源性恶性肿瘤,以上下颌骨发病为主。头颈部骨肉瘤发病原因多样且病理学亚型丰富,其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病理学特征(包含细胞特点、免疫组化特点以及分子标记物等信息)后综合得出。手术是头颈部骨肉瘤的核心治疗措施,基于Enneking分期系统的肿瘤间室切除(compartment resection)在头颈部骨肉瘤手术治疗中具有较高实用性:以头颈部原有解剖结构为屏障,将瘤体包绕于周围正常解剖结构内一并切除;对于颅底骨肉瘤,则可采取颅颌联合手术,力求肿瘤完整切除。辅助放疗、辅助化疗与手术的联合使用则可进一步降低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风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兴治疗措施的出现为头颈部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本文就头颈部骨肉瘤的诊断与治疗作一述评。

  • 基础研究
  • 蒋校文,黄华庆,陈金勇,彭海艳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9): 551-55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9.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骨膜蛋白对兔下颌骨快速牵张成骨的促进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24只新西兰雄性白兔行牵张成骨手术后,经过3 d的滞留期,以2 mm/d(共计5 d)牵张速率进行快速牵张,随后实验动物被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2只)。牵张结束当天开始每天牵张间隙注射含40 μg重组骨膜蛋白的0.5 mL生理盐水(B组)或等体积生理盐水为对照组(A组)共8 d。牵张结束后4周和8周,每组随机抽出8只样本全麻下进行CT扫描,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骨矿密度和骨矿含量。牵张结束后8周,全部实验动物被处死,每组随机选取6只样本进行micro-CT和组织学检查,剩余样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CT影像提示在牵张结束后4周及8周B组动物牵张间隙新骨生成明显优于A组。在牵张结束后4周及8周B组牵张间隙骨矿密度分别是(0.157 ± 0.016)g/cm 2和(0.234 ± 0.023)g/cm 2,而骨矿含量分别为(0.096 ± 0.010)g及(0.204 ± 0.017)g,均明显高于A组(P < 0.001)。micro-CT图像及数据提示B组牵张间隙显微结构具有更成熟特征。组织学实验提示B组牵张间隙骨小梁粗大、成熟,软骨细胞少。生物力学测试结果B组牵张间隙生物力学强度为(228.47 ± 39.98)N,为A组的1.24倍(P=0.045)。结论 在兔下颌骨牵张间隙间断使用骨膜蛋白能促进局部新骨生成和矿化。

  • 尹丽芬,柳志文,吴昊,凌天牖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9): 557-56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9.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丝聚蛋白(filaggrin,FLG)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FLG在OSF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10例人正常口腔颊黏膜组织(正常口腔黏膜组)和OSF早期(OSF早期组)、中期(OSF中期组)、晚期(OSF晚期组)各10例颊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FLG的表达和分布情况,观察FLG在上皮中的表达情况,对FLG表达阳性的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各组的FLG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 正常口腔颊黏膜组大部分标本上皮中FLG表达为阴性;OSF颊黏膜上皮中均可见FLG的阳性表达,随着OSF病变程度加重,FLG阳性表达细胞数目增加。在OSF早期组FLG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上皮的颗粒层和角化层,OSF中期组FLG阳性表达的上皮细胞逐渐增多;在OSF晚期组中几乎整个上皮层细胞可见胞浆胞核中呈FLG阳性表达。OSF早期组、OSF中期组、OSF晚期组的FLG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24.63 ± 9.06)%、(54.23 ± 10.63)%和(83.97 ± 8.72)%,且OSF组中的FLG阳性细胞表达率均高于正常黏膜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LG在OSF上皮中表达较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增强,且随着OSF病变加重,FLG在OSF上皮中的表达水平上调。FLG的表达异常可能与OSF上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终末分化发生紊乱有关。

  • 临床研究
  • 欧展鹏,张汉卿,李群星,林欣祤,范松,李劲松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9): 561-56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9.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虚拟手术设计对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手术治疗的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6月间,采用3D虚拟手术软件CMF Proplan 2.0对13例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及虚拟手术设计,设计并3D打印手术导板,术中完成病灶骨切除、腓骨塑形、移植骨定位;部分病例同期行种植体植入,术后3~6个月完成义齿修复。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资料、疗效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游离腓骨肌皮瓣存活率100%(13/13),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皮瓣边缘部分坏死)。随访时间为7~15个月,中位时间为10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均达到治愈效果。开口度增加 ≥ 1 cm、0.5 cm ≤ 开口度增加 < 1 cm、开口度增加 < 0.5 cm的例数分别为5、6、2例。影像学检查示12例患者骨质愈合良好,1例术后7个月尚在愈合中。得牙率为92.3%(12/13),其中3例行同期种植修复,咀嚼效率平均值为56.11% ± 7.12%(42.03%~67.83%)。结论 虚拟手术设计是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能降低手术风险,更有效地进行下颌骨外形及功能修复。

  • 赵秋成,刘航航,何泽,周颖欣,罗恩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9): 569-57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9.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上颌骨与患侧下颌骨同期牵张成骨联合二期正颌手术治疗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2006年—2013年接受了上下颌骨同期牵张成骨和二期正颌手术治疗的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12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上颌骨与患侧下颌骨牵张成骨联合二期正颌手术。测量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下颌升支高度比、颏点偏移距离、颌平面倾斜角度3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临床照片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美观效果良好,面型和咬合关系明显改善。头影测量结果显示,术后患者患侧与健侧下颌升支高度比平均提高23.83%(t=11.658,P<0.001);颏点偏移距离得到纠正,偏移的颏点平均向中线回移6.63 mm(t=13.042,P<0.001);颌平面倾斜角度得到改善,平均向水平面回复8.83°(t=15.358,P<0.001)。结论 应用上下颌骨同期牵张成骨联合二期正颌手术矫治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及美学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防治实践
  • 陈俊文,徐前,刘坤,高鹏,李军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9): 577-58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9.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改良M形瓣修复下唇癌切除术后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14例改良M形瓣修复下唇癌术后缺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患者皮瓣存活、张口度、义齿使用及双侧口角对称、复发、生存等情况。结果 14例下唇癌患者进行术后即刻重建,肿瘤切除后缺损范围为下唇的30%~50%。所有患者通过改良M形瓣转移双侧残余口唇组织来重建口轮匝肌的连续性,皮瓣血供稳定,皮瓣完全存活,无出血、感染或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口唇活动及感觉恢复良好:开闭口、发音及饮食功能无明显障碍,平均最大开口度(3.06 ± 0.23)cm;其中3例使用活动义齿患者,义齿可正常摘戴;所有患者口角得以保留,85.7%的患者(12/14)双侧口角基本对称,皮瓣与面部颜色匹配,下唇形态自然美观,瘢痕不明显。术后随访6个月~4年(平均2年6个月),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 改良M形瓣手术设计简单且易操作,可适用于存留口角的下唇30%~50%的缺损重建。

  • 马红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9): 582-58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9.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龈壁提升后高嵌体修复龈下缺损后牙的效果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86例有龈下缺损的后牙,用树脂充填将龈下边缘变为龈上边缘进行龈壁提升后再用铸瓷高嵌体修复,修复1周、6个月、12个月复诊,检查修复体磨耗、修复体折裂、修复体脱落、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继发龋、牙龈健康状况,参照美国公众卫生健康服务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术后1周复查,无失访,86例嵌体无修复体磨耗、修复体折裂、修复体脱落、边缘着色、继发龋等情况,牙龈健康。术后6个月,失访2例,84例嵌体有4例嵌体脱落,重新粘固后,随访至今无脱落。术后12个月,失访新增3例,81例嵌体均未发生修复体磨耗、修复体折裂、修复体脱落、边缘着色、继发龋等情况,牙龈健康。修复后12个月成功率为95.1%(77/81)。结论 对于龈下缺损后牙,龈壁提升后用铸瓷高嵌体修复后牙具有修复成功率高、临床操作方便、不影响牙周健康的优点。

  • 综述
  • 魏诗敏,汪媛婧,黄雯,陈奕帆,杨仁丽,屈依丽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9): 591-59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9.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异物反应是指生物材料植入体内后发生的主要由巨噬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参与的慢性炎症反应和伤口愈合反应。由于异物反应中巨噬细胞在植入材料后被招募至材料表面,随后分泌一系列炎症因子并融合成异物巨细胞,可能导致生物材料降解、环境应力开裂的发生。不仅如此,巨噬细胞极化时间的延长及受相关受体的影响也可能导致纤维包裹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预后不佳。部分学者致力于从巨噬细胞和异物巨细胞的角度来降低异物反应的相关研究,具体通过调节相关炎症因子的分泌、减少M1型巨噬细胞的亚型并促进其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调节巨噬细胞的融合及巨噬细胞相关受体表达以调节纤维化。新的免疫学观点认为异物反应中巨噬细胞具有成血管及成骨修复骨组织的潜能。为此,长久以来再生医学里的金标准,即具有不引起异物反应的惰性材料,有望逐渐被具有调节组织活性和功能的新型材料取代。

  • 李佳桐,周学东,徐欣,王艳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9): 598-60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9.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口腔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龋病、牙周病、白色念珠菌病等。过去几十年,益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胃肠道领域。近年来,益生菌开始应用于各种口腔疾病的防治,成为口腔疾病防治技术研究的新兴领域,本文对益生菌应用于各类口腔感染性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益生菌可通过抑制变异链球菌生长及与其竞争营养和附着位点达到防治龋病的目的;益生菌不仅可以抑制牙周致病菌,减少硫化物的产生,还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减轻口臭及牙周炎症;益生菌可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的菌丝生长并干扰其黏附,在口腔念珠菌病的防治中发挥作用。目前研究显示益生菌对龋病、牙周病、口臭及口腔念珠菌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益生菌在防治口腔感染性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安全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今后可参考肠道益生菌的研究进行口腔益生菌的研究,使益生菌更好地服务于口腔疾病的防治中。

  • 付琢惠,邓佳欣,陈媛,王艳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9): 603-60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9.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龋病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微生物是其发病的最重要因素。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能调节微生态的平衡,因而在龋病预防上具有较大的潜力。本文就益生菌的防龋机制、不同菌属益生菌的研究进展、益生菌的早期定植及益生菌的安全性等方面作一综述。文献复习结果显示,防龋益生菌可在口腔中定植,并通过抑制致龋菌的生长及调节宿主免疫等机制发挥防龋作用。目前用于预防龋病的益生菌多为益生性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链球菌,益生菌对龋病的积极作用在多数临床试验中也得到证实。益生菌品种繁多且作用具有菌株特异性,所以选用菌株不同可能是造成部分临床试验未观察到防龋作用的原因,从口腔中分离定植能力及防龋效应强的潜在益生菌菌株是防龋益生菌的研究热点。

  • 史春玲,刘奕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9): 609-61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9.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氟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具有活跃的化学性质,但其安全范围较窄,过量摄入很容易引起氟中毒和各种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近年来,中药以其历史悠久、副作用小、口服方便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对其在氟中毒的治疗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现阶段的研究作一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 姜黄素、天门冬、肉苁蓉、槲皮素、淫羊藿等中药凭借其抗氧化特性有效预防治疗包括机体软硬组织在内的氟中毒病损,其对机体排氟器官的保护作用可进一步恢复机体的排氟能力,降低过量氟对组织的损害作用;通过与机体过量氟结合降低氟在组织的蓄积和氟所致机体组织器官损害;有效改善氟骨症引起的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中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体内氟的药理作用并提高自体调节机制防止氟对机体的毒性损害,对氟中毒的预防治疗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