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2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1-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少宏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1-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陈伟良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2-1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面-颏下动脉岛状皮瓣(facial-submental artery island flap,FSAIF)是由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筋膜皮瓣,其与口腔颌面部缺损区相邻,其质地、色泽与头面部相似,该瓣血供恒定且血运充分,制备较简单,成活率高,并发症少。根据所携带的组织,FSAIF可分为筋膜皮瓣、肌皮瓣、单纯皮瓣等,该瓣还可制备成带下颌骨的骨筋膜(肌)皮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由于其为带蒂瓣,能够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卧床制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中型缺损修复。医师在使用FSAIF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者可安全使用;对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但无淋巴结外扩展者,在颈淋巴清扫彻底的前提下可使用该皮瓣。FSAIF修复禁忌证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且有淋巴结外扩展,此时,应选择其他组织瓣修复。

  • 基础研究
  • 宫晟凯, 杨晓姗, 窦庚, 李子涵, 刘思颖, 王玮, 刘世宇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12-1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释放的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ies,ABs)对巨噬细胞极化及体内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鉴定人来源DPSCs并利用星孢菌素诱导其凋亡,对ABs进行表征鉴定。将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以及LPS+ABs组,分别施加溶剂对照处理、LPS处理、LPS和ABs共处理,观察巨噬细胞对ABs的吞噬情况以及各组M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表达及细胞因子释放水平的差异。构建小鼠皮肤创伤模型及小鼠葡聚糖硫酸钠结肠炎模型,分为PBS组、DPSCs组及ABs组,分别注射PBS对照、DPSCs及DPSCs来源的ABs,观察各组小鼠体重、损伤局部组织形态、CD206表达、组织再生及细胞因子表达等情况的差异。结果 分离培养的DPSCs表面标志物及分化潜能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征。DPSCs在凋亡过程中释放的ABs符合典型凋亡小体特征。ABs可被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吞噬,并提高LPS处理组巨噬细胞CD206表达、降低其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释放,同时增加炎症调节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释放(P<0.01)。在皮肤创伤模型中,尾静脉注射ABs显著提高皮肤缺损愈合速度(P<0.05),降低创伤局部炎性因子表达(P<0.01),并提高CD206阳性细胞数量(P<0.01);在结肠炎模型中,ABs有效维持小鼠体重(P<0.05)和结肠长度(P<0.01),并显著增加局部CD206阳性细胞数量(P<0.01)。结论 DPSCs释放的ABs可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并调节炎性反应,有望替代活细胞移植应用于炎症调节及组织再生。

  • 江阿力·帕孜力别克, 米热阿依克孜·马木提, 赵莉, 鲁皓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20-2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43例43颗牙作为实验组,重度牙周炎患者41例41颗牙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根管内组织和龈下菌斑,构建含有8种待测细菌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建立定量标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消化性链球菌(Digestive streptococcus,D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f)、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anus endodontics,Pe)数量。结果 实验组根管内组织与其龈下菌斑中DsPe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其余6种病原菌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龈下菌斑中Ds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其余7种病原菌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根管内组织与其龈下菌斑中EfPePgTdTf细菌数量密切相关,Efr=0.347,Ρ < 0.05)、Per=0.363,Ρ < 0.05)、Pgr=0.437,Ρ < 0.01)、Tdr=0.471,Ρ < 0.01)、Tfr=0.679,Ρ < 0.01)。结论 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常见病原菌在根管内组织中数量低于龈下菌斑但根管内病原菌数量与龈下菌斑密切相关,临床治疗期间在控制牙周组织感染的同时,还应重视牙髓组织感染的控制。

  • 赵格, 黎昌学, 郭超, 朱慧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27-3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miR-135b-5p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预测miR-135b-5p靶基因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通过肿瘤与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分析miR-135b-5p在OS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临床收集新鲜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不同组织中miR-135b-5p的表达情况。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35b-5p的靶基因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关键靶基因。结果 OSCC组织中miR-135b-5p表达量较癌旁组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miR-135b-5p表达量对OSCC组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AUC=0.960,P < 0.001);OSCC组织中miR-135b-5p表达水平与组织病理分级相关(P=0.011);生信分析结果显示,miR-135b-5p的靶基因富集在与肿瘤相关的钙离子、cGMP-PKG、cAMP信号通路中;筛选得到10个关键靶基因:DLG2、ANK3、ERBB4、SCN2B、NBEA、GABRB2、ATP2B2、SNTA1、CACNA1D、SPTBN4。结论 miR-135b-5p可作为一种促癌基因参与OSCC的发生发展,并具有成为OSCC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的潜在应用价值。

  • 临床研究
  • 杨偲, 全淑琪, 邢珂, 梅宏翔, 李娟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33-3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成年高角女性下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其增龄性改变,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42例未经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的头颅侧位片和CBCT资料,根据面部生长型分为80例高角组(∠MP-FH > 30°,FHI < 62%)和62例均角组(20° ≤ ∠MP-FH ≤ 30°,62% ≤ FHI ≤ 65%)。扩充高角组样本量至164例并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87例)和中年组(77例),以进一步研究高角女性组内差异。应用Dolphin Imaging 11.9软件对各组下切牙区牙槽骨附着水平、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及下切牙唇倾度进行测量,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均角组相比,高角组下切牙根尖区唇舌侧及总牙槽骨厚度更小(P < 0.05),牙槽骨附着水平更低(P < 0.05);高角组及均角组下切牙唇倾度与舌侧牙槽骨厚度均呈负相关(高角组:r = -0.251,P = 0.025;均角组:r = -0.428,P = 0.001)。与高角中年组相比,高角青年组下切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附着水平更高(P < 0.05);但两组根尖区牙槽骨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成年高角女性下切牙根尖区牙槽骨厚度薄、附着水平低,增龄性变化和下切牙唇倾度差异都与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存在相关性,正畸医师设计牙移动方案时应重视。

  • 李星翰, 李军, 孟怡彤, 汤雨龙, 徐佳琳, 杨莹, 董寅娟, 张晓东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39-4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在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以不同角度植入微种植支抗钉时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近远中向宽度,以及微种植支抗钉植入路径的黏膜厚度和骨组织厚度,为临床选择微种植支抗钉植入位置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90例成人患者,以其颌骨进行扫描重建的CBCT资料为研究对象,在上颌腭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选取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2、14、16、18 mm的软组织标志点作为测量位置,分别测量与牙长轴成30 °、45 °、60 °、90 °时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之间的近远中向宽度及微种植支抗钉植入路径的黏膜厚度和骨组织厚度。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法两两比较。结果 植入微种植支抗钉角度越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的近远中向宽度越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90 °方向相比,以60 °方向植入时近远中向宽度更大,接触相邻牙根的概率更小;植入角度越大,黏膜厚度越小,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30 °、45 °方向相比,以60 °方向植入时黏膜厚度更小,微种植支抗钉进入骨组织内的长度更大更稳定。植入微种植支抗钉位置越高,近远中向宽度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2、14 mm位置相比,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植入时近远中向宽度更大,接触相邻牙根的概率更小;植入位置越高,黏膜厚度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18 mm位置相比,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植入时黏膜厚度更小,微种植支抗钉进入骨组织内的长度更大,更稳定。结论 在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以60 °方向植入微种植支抗钉较为安全。

  • 袁宗毅, 明华伟, 张兴安, 韩新生, 王华东, 李婷, 陈方园, 谭小尧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45-5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穿支血管及辅助穿支血管解剖在制取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南充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6例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需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患者,术前将携带校准点的患者双下肢CT血管成像数据导入数据工作站,对双下肢穿支血管及其周围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将重建结果导入Microsoft Hololens 2眼镜。术中通过术区校准点进行校准,使术前重建结果借助Microsoft Hololens 2眼镜重合投射在术区,从术前是否重建出穿支血管、穿支血管实际走行是否符合重建结果、穿支点实际位置与术前重建结果偏差是否在1 cm内、是否发生穿支血管损伤等方面分析混合现实技术辅助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定位解剖的临床应用价值,并记录取瓣所需时间、术中所需校准时间。结果 6例患者均在术前顺利重建出穿支血管位置及走行,术中穿支血管实际走行均符合重建结果,穿支点实际位置与术前重建结果偏差均在1 cm内,符合股前外侧皮瓣实际制备要求,所有病例均无穿支血管损伤发生;平均制取皮瓣时间为(70.50 ± 7.20) min;平均校准时间为(13.33 ± 5.50) min;术后皮瓣均存活。结论 混合现实技术将股前外侧穿支血管重建结果直接投射在术区,为辅助定位及解剖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提供一种新方法,减少了损伤穿支血管的可能性。

  • 防治实践
  • 王浩, 张曦丹, 任薇, 岳莉, 甘雪琦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51-5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以四维微笑设计为主导、以面部流线为参考体系的全程数字化设计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例前牙区散在间隙患者进行四维微笑设计,辅助行超薄瓷贴面数字化美学修复。通过口内和面部扫描获得患者数字化信息,进行四维微笑设计和预测,进行2次美学预告,医患共同确定治疗方案后,进行微创基牙预备,制作超薄瓷贴面,就位后粘接。术后观察美观度、边缘密合度,于修复完成后1年复查。结果 超薄瓷贴面边缘密合,颜色过渡自然,红白美学效果好,微笑时面部协调,1年后随访,颜面整体美学佳,基牙、牙周组织健康,患者满意。文献复习结果表明,时序性面部扫描与口内扫描数据拟合可以准确地进行四维微笑美学预测,模拟动态微笑及发音过程的真实状态,结合面部流线,为非对称面型患者设计出自然协调的个性化微笑;然而对于咬合改变、咬合不稳定或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需增加电子面弓、锥形束CT等数据拟合,更加准确地模拟患者术后的下颌运动。结论 以四维微笑设计为主导、以面部流线为参考体系的全程数字化设计,辅助非对称面型前牙超薄瓷贴面的修复前牙散在间隙的效果良好,患者术后微笑协调美观,符合预期效果;患者参与度、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 廖阳阳, 谢成婕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57-6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传统隧道技术(tunnel technique,TUN)与经前庭沟切口的骨膜下改良隧道技术(vestibular incision subperiosteal tunnel access,VISTA)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瓣(connective tissue graft,CTG)移植进行根面覆盖治疗上前牙牙龈退缩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上治疗牙龈退缩提供参考。方法 对1例13-14,22-23 Miller I类牙龈退缩患者采用自身左右对照的方法,22、23 行TUN联合CTG移植,13、14 行VISTA联合CTG移植治疗牙龈退缩。术后进行测量牙龈退缩高度(gingival recession height,GRH)、牙龈退缩宽度(gingival recession width,GRW)、角化龈宽度(keratinized gingival width,KW),且进行根面覆盖美学评分(root coverage esthetic score,RES)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术后13、14、22、23取得完全的根面覆盖效果,两种术式的术后效果均稳定, GRH、GRW降低,KW增加;根面RES评分均为10分;术后VISTA+CTG患者VAS为6,较TUN+CTG的VAS高。结论 TUN+CTG和VISTA+CTG术式均可以有效地治疗牙龈退缩,美学效果较好,患者满意,VISTA增加附加切口使临床操作更为简便,但舒适感较差。

  • 综述
  • 张秦兰蕙, 刘方, 吴利娜, 刘洋, 王军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63-6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偏颌会导致颅骨、下颌骨、上颌骨的旋转和移位,并常伴有口颌面部软组织的不对称改变,影响美观和功能,其常用治疗手段(正畸和正颌手术)存在美学效果的局限性,正确评估形态改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与颞下颌关节形态、功能变化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发生相关,但因果关系尚存争议。本文就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偏颌患者的病因、软硬组织的改变、治疗手段以及其与TMD的关联进行综述。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偏颌是一种病因不明确,涉及到颅底、上颌骨、下颌骨形态变化、软组织形态变化、咬合改变以及颌骨旋转移位的复杂疾病,对颞下颌关节及下颌功能运动也会产生影响。偏颌患者中常见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需要早期治疗;其治疗手段多样,正确评估导致面部不对称的软硬组织形态变化是治疗的前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必要时合并软组织的修整)是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的有效手段。此外,偏颌与TMD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设计治疗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

  • 许屹立, 于皓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68-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通用型粘接剂因其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运用于口腔治疗中。在实际临床操作中,酸蚀模式、涂布方法、粘接前预处理等因素可能影响其对牙体组织的粘接性能。本文归纳和分析可能影响通用型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阐述如何进一步改善通用型粘接剂的粘接效果,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阶段研究表明,对于牙釉质粘接,通用型粘接剂的全酸蚀模式可取得更好的粘接效果;而对于牙本质粘接,全酸蚀和自酸蚀的粘接效果相近。延长粘接剂的涂布时间、双层涂布粘接剂、粘接前用水或乙醇润湿可提升粘接强度。0.2%氯己定和金属纳米粒子可有效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激活,提高长期粘接效果。通用型粘接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唾液污染能力,但抗血液污染能力不佳。酸蚀模式、涂布方法、粘接前预处理等因素均可影响粘接效果,临床操作中医师应注意以上因素。目前,通用型粘接剂仍存在对牙釉质自酸蚀粘接强度不佳、对龋病周围脱矿的牙体组织粘接能力下降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 张新坚, 张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73-7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应用为治疗牙周炎提供了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和创新的疗法,为牙周组织的再生开辟了新的前景。纳米粒子递药系统由可降解的载体材料和药物组成,与传统的薄膜、碎片和条状的牙周局部递药系统相比,纳米粒子递药系统在生物药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上具有特殊优势,包括可控释药物、长期维持药物浓度、具备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抗菌药物、蛋白类药物如生长因子以及用于基因传递或mRNA敲除的核酸都能被吸附或溶解在纳米粒子中。脂质体和聚合物纳米粒子递送系统能够靶向细菌和特定的宿主细胞;无机纳米粒子和纳米晶体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在促进牙周组织再生和骨修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树枝状大分子具有内部疏水性和外部亲水性结构,是治疗牙周炎抗菌药物的良好药物载体。

  •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77-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78-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79-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