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1年, 第29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1-07-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7): 432-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吴补领,罗奕菲,徐稳安,童忠春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7): 433-44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活髓保存治疗是尽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牙髓组织、提高患牙远期保存率的方法,但其被认为适应范围有限,疗效不确定。牙髓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是决定临床治疗方案和评估疗效的组织学基础,而常用的检查方法无法全面反映牙髓的病理学改变。随着对牙髓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现代诊疗技术及盖髓材料的革新,活髓保存治疗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以往被认为需要摘除牙髓的患牙上。本文根据循证文献,就牙髓炎病理改变、恒牙牙髓炎活髓保存治疗的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在活髓保存治疗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包括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组织氧检测仪、核磁共振成像、牙科显微镜等技术与方法准确判断牙髓炎症状态,并依此决定牙髓的去留程度;结合严格的感染控制与高生物相容性盖髓材料的使用,活髓保存治疗可运用在部分龋源性露髓患牙与出现不可复性牙髓炎症状的恒牙上。未来的研究则需从牙髓修复再生机制、牙髓炎诊断精准化、盖髓材料的升级等方面提高恒牙牙髓炎活髓保存治疗的成功率。

  • 基础研究
  • 王承煜,范亚伟,王珏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7): 442-44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和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对口腔黏膜缺损修复的效果,为口腔种植手术中实现软组织增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36只健康日本雄性大耳兔随机分为PRF组,ADM组,Autograft组(自体结缔组织移植组)及Control组(空白对照组),每组9只,在兔硬腭距上颌门齿8 mm的中间位置制备10 mm标准黏膜缺损。ADM组、PRF组及Autograft组分别植入ADM、自体PRF以及自体黏膜,Control组对创面行纱布按压处理;分别于术后7、14、21 d进行创面愈合率观察,并于术区取材后行HE染色,观察其炎症等级和上皮平均厚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着时间的增加,PRF组、ADM组、Autograft组分别与Control组相比,可观察到显著促进创面的愈合(P < 0.05);PRF组与ADM组相比在任一时间点创面愈合程度无显著差异(P > 0.05);PRF组、ADM组各时间点创面愈合程度均比Autograft组较低(P < 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PRF组、ADM组和Autograft组的炎症等级均有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PRF组、ADM组与Autograft组两两相比,炎症等级无显著差异(P > 0.05)。ADM组与Autograft组相比,上皮厚度无显著差异(P > 0.05);ADM组与PRF组比较,在7 d和14 d时ADM组的上皮厚度更高(P < 0.05),而在21 d时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PRF与ADM用于口腔黏膜缺损修复,创面愈合效果相似,均可作为代替结缔组织移植的软组织增量材料。

  • 左新慧,李君,韩祥祯,刘小元,何惠宇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7): 449-45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中对成骨分化和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分离并培养B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分别构建上调和下调HIF-1α基因的质粒载体及对照组质粒,使用Lipofectamine?LTX转染试剂将各组质粒分别转染至BMSCs,将细胞分为过表达实验组、过表达对照组、低表达实验组和低表达对照组。各组成骨诱导3、7 d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染色;RT-PCR检测目的基因HIF-1α,成骨分化特异标志物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以及血管生成特异标志物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m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HIF-1α及Runx2、PDGF-BB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流式鉴定BMSCs表面标记物CD29、CD4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8.2%和4.2%;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实验组BMSCs中HIF-1α、Runx2、TGF-β和PDGF-BB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P < 0.001);低表达组中HIF-1α、Runx2、TGF-β 和PDGF-BB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 < 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实验组BMSCs中HIF-1α、Runx2和PDGF-BB的蛋白表达量均增高(P < 0.001),低表达实验组中HIF-1α、Runx2和PDGF-BB蛋白表达量降低(P < 0.001)。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低表达实验组钙结节面积小于其对照组,过表达实验组红色钙结节面积显著大于其对照组,随着成骨诱导时间的增加,各组钙化面积也增大。结论 上调和下调HIF-1α后可调控BMSCs的成骨分化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

  • 张颖,胡丹丹,黄皓宁,骆小平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7): 456-46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高半透性氧化锆的不同表面处理对其与饰瓷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为临床提高氧化锆全瓷修复体的锆-瓷结合强度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制作30个高10 mm、直径为10 mm的圆柱形KATANA氧化锆试件,分为四组,每组7个:① C组(对照组)打磨后直接堆塑饰瓷粉;② S组(喷砂组)打磨后喷砂,堆塑饰瓷粉;③ B组(结合层组)打磨后先烧结一薄层饰瓷粉,再堆塑饰瓷粉;④ SB组(喷砂+结合层组)打磨后喷砂,烧结一薄层饰瓷粉,再堆塑饰瓷粉;剩余2个试件观察喷砂前后氧化锆的表面形貌。烧结后包埋成剪切试件,采用剪切强度测试法测定各组的剪切强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体视显微镜观察瓷层断裂模式。结果 C组剪切强度值为(21.86 ± 3.18) MPa;S组为(22.12 ± 3.06) MPa;B组为(19.19 ± 1.46) MPa;SB组为(27.76 ± 1.95) MPa。C组、S组和B组剪切强度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各组与SB组比较剪切强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各组饰瓷断裂模式以混合破坏为主。结论 单独喷砂处理不能显著增加锆-瓷结合强度,薄涂饰瓷作为结合层对锆-瓷结合强度没有明显影响,喷砂与结合层结合可显著提高锆-瓷结合强度。

  • 吴菊,王玲,刘兴容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7): 462-46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变异链球菌国际标准株UA159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液体倍比稀释法结合酶标仪测OD600值测定黄芩苷对变异链球菌UA159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利用酶标仪测定不同浓度的黄芩苷药液中变异链球菌UA159的OD600值,绘制生长曲线;计算黏附率及黏附抑制率;用结晶紫定量法测定黄芩苷对变异链球菌UA159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用扫描电镜观察黄芩苷对变异链球菌UA159细菌总量的影响。结果 黄芩苷对变异链球菌UA159最低抑菌浓度为12 mg/mL;随着黄芩苷药液浓度的增加,变异链球菌UA159生长速度缓慢,并且其黏附率下降,黏附抑制率增加(P < 0.05)。结晶紫定量法结果显示,与菌液组相比,0、6、12 h时加入黄芩苷药液变异链球菌UA159生物膜形成量显著降低(P<0.001)。扫描电子显微镜下,0、6、12 h时加入黄芩苷后细菌总量均明显下降。结论 黄芩苷能够抑制体外变异链球菌UA159的生长繁殖;同时其对变异链球菌UA159的黏附、生物膜形成均有抑制作用。

  • 临床研究
  • 赖展文,胡子洋,潘笑,郝燕清,林梓桐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7): 468-47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前牙开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形态进行测量分析,探讨前牙开牙合患者与正常覆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20年8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前牙开牙合患者54例(前牙开牙合组)和正常覆牙合患者54例(正常覆牙合组),对其拍摄的颌面部CBCT图像使用多平面重建技术重建颞下颌关节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使用Kamelchuk法测量颞下颌关节上、后、前间隙,根据髁突骨质情况 将髁突形态分为正常型与异常型2类,对前牙开牙合组和正常覆牙合组进行关节间隙及髁突形态的统计学分析。将前牙开牙合组根据开牙合的程度分为3个亚组:① Ⅰ°开牙合组(开牙合距离<3 mm);② Ⅱ°开牙合组(3 mm ≤ 开牙合距离 ≤ 5 mm);③ Ⅲ°开牙合组(开牙合距离>5 mm),比较3个亚组间关节间隙的差异。结果 前牙开牙合组与正常覆牙合组相比,颞下颌关节前、上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颞下颌关节后间隙显著增宽(P<0.01);前牙开牙合组髁突骨质异常占52.8%,正常覆牙合组骨质异常占21.3%,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Ⅰ°和Ⅱ°前牙开牙合患者相比,Ⅲ°前牙开牙合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更靠前(P<0.05)。结论 前牙开牙合患者的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更加靠前、髁突骨质异常比例较高。

  • 王科,彭国光,何善志,谭玉莲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7): 474-47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克氏针内固定方式在下颌髁突矢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口腔医疗中心就诊的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复位后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13例19侧。治疗过程包括常规手术切开、暴露并复位游离的下颌骨髁突后,根据下颌骨髁突骨质断端情况利用2~4根克氏针固定,伴发其他部位骨折时同期手术治疗。术后1周通过CBCT评估游离的下颌骨髁突复位精准度及稳固性,通过临床检查评价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结果 所有患者骨折断端对位良好,克氏针无扭曲、折断和松脱;术后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恢复良好。结论 克氏针治疗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效果确切,有临床应用价值。

  • 防治实践
  • 张威龙,吴婉淇,廖珊华,邹俊斌,詹栩铮,林捷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7): 479-48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椅旁四面体定位技术制作导板拆除纤维桩的技术和效果。方法 对1例左上颌侧切牙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且需拆除纤维桩的患者,使用椅旁四面体定位技术制作导板拆除纤维桩。将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数据导入软件进行纤维桩拆除导板设计,利用四面体定位技术,将CBCT上的导板设计转移到实体模型上,制作导板引导拆除纤维桩,后行左上颌侧切牙根管治疗。通过文献回顾,评价四面体定位技术导板拆除纤维桩的效果。结果 四面体定位技术制作导板精准定位了纤维桩的位置和方向,具有低成本、快速的特点;对患者拆除纤维桩后使用根管预备器械可疏通根管,根管预备后热牙胶充填完成根管治疗,3个月后复查根尖片见根尖周透射影缩小。文献复习结果表明,导板拆除纤维桩治疗提供了一个可预测的结果和较低的医源性损害风险,可进行微创治疗,并减少椅旁时间。结论 在CBCT数据基础上使用四面体定位技术制作纤维桩拆除导板有助于降低纤维桩拆除风险,有快速、低成本、椅旁省时的特点,但其与三维打印导板的精确度比较有待进一步研究。

  • 综述
  • 单超,王婷婷,赵今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7): 485-48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牙周炎作为一种以菌斑为始动因素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硬组织的不可逆丧失以及周围软组织的破坏,包括深牙周袋、附着丧失,最终导致牙齿的丢失。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具有促进炎症和调节免疫功能,在介导宿主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体内IL-18的升高可诱导干扰素及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生成,从而介导免疫与炎症的双重反应,这些炎症因子均参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许多临床研究已表明,慢性牙周炎患者的血清、唾液、龈沟液以及牙龈组织样本中的IL-18水平可能与牙周炎严重程度成正相关;而IL-18作为候选基因参与牙周炎的易感多态性研究至今结论不一。如何在临床研究中量化IL-18的水平并将其应用于诊断工具,以及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组学研究等新方法甄别出新的位点,将有助于加深对IL-18在慢性牙周炎的致病机制的认识,可为未来的精准医疗和制定个性化方案提供新思路。

  • 吴昊,周子疌,张成瑶,沈淑坤,刘剑楠,张陈平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7): 490-49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头颈部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常造成面部畸形、咀嚼吞咽困难和语音不清等多种并发症,而张口困难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综合治疗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出现牙关紧闭、进食困难,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不仅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同时也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如何有效防治治疗后张口困难是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容易忽视但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文献复习结果表明,张口困难发生率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发病部位、治疗方法、放疗部位、放疗剂量、放疗方法等多种因素相关,张口困难的发生率在治疗后6个月较高,造成的功能障碍如不尽早干预,带来的后果会愈加严重。目前研究证明,张口困难的防治以控制张口受限的进展、恢复功能为主要原则,张口训练可显著改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的张口受限。

  • 李梦,陈晓涛,阿依古丽·吐尔地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7): 496-49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微骨穿刺术(micro-osteoperforations,MOPs)作为一种微创术式,以最小的手术干预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操作相对简单,辅助正畸治疗效果显著。然而,因缺乏长期随访研究,该术式的长期稳定性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本文就MOPs的发展,生物学与生物力学机制,临床应用及局限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MOPs通过正畸力发挥局部加速现象(regional acceleratory phenomenon,RAP),能够缩短正畸矫治时间,加速牙齿移动;同时该术式不会破坏牙周组织的健康,术后出血及术后反应较小;另外,患者的疼痛及不适感相对较轻,接受程度高。但其也有局限性,主要包括RAP效应时间有限,MOPs所发挥的时间也受到限制;另外,该术式虽然为微创外科手术,但仍存在治疗区域骨缺损的风险。目前仍需要在增加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的基础上,评估MOPs的长期稳定性。

  • 许晓航,徐婉秋,姚丽红,王秀梅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7): 500-50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s injury,PNI)是口腔临床常见病,极易造成患者功能丧失和美观异常,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结合组织工程在PNI修复中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热点。DPSCs具有来源丰富、提取简单、免疫原性低以及体外增殖率高等优点,其可分化成雪旺细胞(Schwanncs,SCs),SCs具有诱导细胞自噬的能力,且能分泌关键的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有利于神经损伤的修复。不同时期的DPSCs在免疫调节、抗炎作用、神经标志物的表达、血管生成等方面具有差异性,该差异性为神经修复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目前,组织工程学的引入为DPSCs提供了更加可控的、可改良的微环境,有利于DPSCs在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发展;然而其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干细胞的选择、功能链接的恢复阻碍、轴突再生方向不可控、周围神经系统的调节、修复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