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网络优先出版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目录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652-652.
  • 专家论坛
    王安训, 周万航, 曹琮沅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653-66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135
    摘要 (64) PDF全文 (21) HTML (71)   可视化   收藏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以及抗癌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均有赖于各种体内与体外研究模型的建立。近几十年间,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恶性肿瘤的体内外研究模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因检测技术从单基因到多基因的进展促进了生物信息学飞速发展和恶性肿瘤概念的转变;体外细胞研究模型从单层的二维培养、原代培养向立体的三维构型发展,从而更好地重现肿瘤组织的细胞间交互作用与功能;体内动物研究模型由传统的致癌物诱导、细胞或组织形成移植瘤逐渐演变为基因编辑的动物模型或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从而可以针对性地研究相关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传统的临床研究也从简单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更多地向前瞻性研究转变,Ⅰ期/Ⅱ期/Ⅲ期临床研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以及真实世界临床研究,这些研究为临床研究增添了活力。目前恶性肿瘤研究模型存在的主要不足包括模型的单一性、对肿瘤微环境的模拟不足、动物肿瘤模型与人类肿瘤差异性,以及缺乏对个性化医疗的考量。未来仍需要进一步研发和优化研究模型,并更有效地将不同模型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优化的整体实验模型系统。本文将系统回顾恶性肿瘤研究模型的演化并对相关模型进行阐述,为科研工作者进行恶性肿瘤的研究提供合理的研究模型。

  • 基础研究
    程心仪, 邹沛辉, 刘佳, 栾庆先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664-67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092
    摘要 (28) PDF全文 (17) HTML (3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两种代谢法荧光探针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的影响,并比较两种荧光探针标记的Pg在小动物活体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及单位实验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分会批准。Pg通过生物正交反应整合四酰化N-叠氮基乙酰半乳糖胺(N-azidoacetylgalactosamine,Ac4GalNAz),再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实现了Cy5-二苯并环辛炔(Cy5-Dibenzocyclooctyne,Cy5-DBCO)、Cy7-DBCO标记。根据细菌不同标记状态进行分组:Pg组(对照,未经荧光标记的Pg)、Cy5-Pg组(Cy5-DBCO标记的Pg)、Cy7-Pg组(Cy7-DBCO标记的Pg)。细菌活死染色试剂盒检测Pg、Cy5-Pg、Cy7-Pg的活性;Pg、Cy5-Pg、Cy7-Pg分别刺激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HGF)后检测HGF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的mRNA水平和HGF增殖能力;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共培养检测荧光标记的Pg的稳定性;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n vivo imaging system,IVIS)检测系列浓度梯度的Cy5-Pg、Cy7-Pg的荧光强度。最后,将Cy5-Pg、Cy7-Pg分别经口灌饲给C57BL/6J小鼠,IVIS分别检测Cy5或Cy7信号强度,计算信噪比。结果 代谢法可以被应用于活的Pg的荧光标记,Cy5、Cy7标记Pg的最佳浓度分别为20 μmol/L、30 μmol/L。Pg、Cy5-Pg、Cy7-Pg中活死细菌所占面积比值分别为1.86、1.85、1.88(F = 0.318,P>0.05)。Cy5-Pg、Cy7-PgPg刺激HGF 6 h后,HGF的IL-6、IL-8 mRNA水平分别比Ctrl组(无细菌刺激组)升高了7.86、7.46、6.56倍(IL-6,F = 40.886,P<0.001)和12.43、13.03、13.71倍(IL-8,F=18.781,P<0.01),3个实验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Cy5-Pg、Cy7-PgPg以不同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刺激HGF,与Ctrl组(无细菌刺激组)相比,HGF的增殖能力均显著下降(MOI=104∶1,F = 153.52,P<0.001;MOI=105∶1,F = 331.21,P<0.001;MOI=106∶1,F = 533.65,P<0.001),3个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5-Pg或Cy7-PgE. coli共培养的24 h内,仅有非常少的E. coli被标记上荧光,且3 h内荧光强度几乎无衰减。Cy5-Pg、Cy7-Pg的荧光强度与浓度呈正线性相关(R2 = 0.97)。Cy5-Pg或Cy7-Pg灌饲至小鼠体内后,在1 h、3 h时,Cy7-Pg在小鼠腹部成像的信噪比分别为Cy5-Pg的4.24倍(t = 6.893,P<0.01)、3.77倍(t = 4.407,P<0.05);Cy7-Pg在分离出的胃肠道内成像的信噪比为Cy5-Pg的5.19倍(t = 4.418,P<0.05)。结论 代谢法荧光标记不影响Pg的活性、免疫调节能力和毒性。在小动物活体成像中Cy7具有比Cy5更好的成像效果,为研究牙周炎和全身疾病的联系提供了实验基础。

  • 基础研究
    刘欢, 武曦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674-68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025
    摘要 (28) PDF全文 (20) HTML (3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负载miR-34a的Bio-Oss®骨粉与转谷氨酰胺酶交联明胶(transglutaminase crosslinked gelatin,Col-Tgel)的联合使用对辐照损伤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成骨分化作用及对辐照区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 本实验已获得单位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取2周龄SD大鼠长骨骨髓,培养BMSCs并进行鉴定。当BMSCs生长至贴满瓶底80%时,进行2 Gy 剂量X线照射,制备BMSCs辐照损伤模型备用。将2.5、5 μL Col-Tgel分别加入10 mg Bio-Oss®骨粉(P)中,制备复合骨替代材料PG-2.5和PG-5,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筛选骨粉与水凝胶合适比例。将lipofectamine 2000分别与Cy3-agomiR-34a、agomiR-34a或agomiR NC混合,然后将各组混合液分别加入10 mg Bio-Oss®骨粉(P)并进行冷冻干燥。将上述负载各组miR的10 mg Bio-Oss®骨粉和未负载miR的Bio-Oss®骨粉分别与2.5 μL Col-Tgel混合,制备PG-Cy3-miR-34a、PG-miR-34a、PG-miR NC、PG组复合骨替代材料。将辐照后的BMSCs与PG-Cy3-miR-34a组复合骨替代材料共培养,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将辐照后的BMSCs与PG-miR-34a组、PG-miR NC组、PG组复合骨替代材料共培养,使用RT-qPCR检测miR-34a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并在成骨诱导14 d后利用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表达。取8周龄SD大鼠进行双侧胫骨15 Gy 剂量X线照射,3周后在胫骨干骺端骨骺线下方2~3 mm处制备直径3 mm、深度2 mm的胫骨缺损,缺损区分别置入PG-miR-34a组、PG-miR NC组、PG组复合骨替代材料,植入8周后取材行micro-CT和HE切片观察体内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 2 Gy辐照影响BMSCs成骨分化能力,辐照组ALP染色浅于非辐照组,辐照组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少于非辐照组。10 mg Bio-Oss®骨粉与2.5 μL Col-Tgel构建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操作性能和成骨性能,并用于后续实验。PG-Cy3-miR-34a可将负载的Cy3-agomiR-34a转染入辐照损伤BMSCs中。PG-miR-34a可提高辐照损伤BMSCs中miR-34a的表达水平,对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并能显著促进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OCN的表达。在辐照区骨缺损修复实验中,micro-CT显示PG-miR-34a组骨缺损区新生骨体积高于其他组,HE切片染色结果也验证了PG-miR-34a可促进骨缺损修复。结论 miR-34a骨粉复合胶原基水凝胶可促进辐照损伤BMSCs体外成骨分化,促进辐照区骨缺损修复。

  • 基础研究
    冯芷晴, 粟小平, 廖海清, 陶人川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684-69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178
    摘要 (72) PDF全文 (45) HTML (7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分析高血压大鼠伴或不伴牙周炎状态下牙龈组织中的差异mRNA,旨在为高血压伴牙周炎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获得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给予含8%(w/w) NaCl的高盐饲料建立高血压大鼠模型,使用3-0的无菌丝线结扎大鼠下颌第一磨牙建立牙周炎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高血压组(H组)和高血压伴牙周炎组(PH组),测量血压、心率、牙槽骨吸收量和牙槽骨中破骨细胞数量;取3组牙龈组织进行NGS,分析组间差异基因表达;H组和PH组间所有差异基因行基因功能(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筛选关键基因;免疫组织化学验证关键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在各组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关键基因在各组全身循环中的表达。结果 实验终点(第11周)时,H组和PH组的血压均高于N组(P<0.001),但PH组的血压与H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组心率无统计学差异。Micro-CT显示PH组下颌第一磨牙的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骨嵴顶(alveolar bone crest,ABC)距离较N组和H组增加,牙槽骨中破骨细胞数量多于N组和H组(均P<0.016 7)。3组的共同差异基因为0个,H组和PH组牙龈组织共235个差异基因,相较于H组,在PH组有P-选择素(P-selectin,SELP)、角蛋白16(keratin 16,KRT16)和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9,S100A9)等137个上调基因,以及FK506结合蛋白5(FK506 binding protein 5,FKBP5)、介体复合体亚基22(mediator complex subunit 22,MED22)和含锌指和BTB域16(zinc finger and BTB domain containing 16,ZBTB16)等98个下调基因。H组和PH组差异基因的GO分析结果提示,主要富集的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es,BP)为白细胞迁移,主要的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CC)为胶原三聚体复合物,主要的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s,MF)为细胞外基质结构的构建;H组和PH组差异基因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细胞因子之间受体相互作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信号通路中。通过PPI分析筛选出4个作用于高血压状态下牙周炎的关键基因,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Ⅰ型胶原α1(collagen type I alpha 1,COL1α1)、趋化因子配体1(chemokine ligand 1,CXCL1)。与N组和H组比较,IL-1β和TNF-α在PH组牙龈组织及全身血清中的表达均上调(P<0.016 7)。结论 高血压伴牙周炎或不伴牙周炎时的差异mRNA为IL-1β和MMP-9以及差异信号通路为IL-17和TNF-α信号通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高血压伴牙周炎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 临床研究
    王茹燕, 张力, 刘苗苗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695-70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136
    摘要 (26) PDF全文 (12) HTML (2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使用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rized tomography,micro-CT)评价传统球钻去龋法、去腐凝胶辅助去龋法和龋显像笔辅助去龋法的清除龋损组织效果和微创潜力。方法 本研究已获得医院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批及患者知情同意。收集30颗有牙本质龋的磨牙或前磨牙,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传统球钻去龋法(传统球钻组)、去腐凝胶去龋法(去腐凝胶组)和龋显像笔去龋法(龋显像笔组)对样本进行去龋处理,并记录每个样本的去龋操作时间,去龋前后均使用micro-CT进行扫描并记录每颗牙齿的龋损及健康牙体体积。根据去龋前后的龋损体积及去龋前后的健康牙体体积分别评估3种去龋方法的清除龋损组织效果、微创潜能。结果 在去龋时间方面,去腐凝胶组所用时间(501.7 ± 143.6)s高于传统球钻组(263.9 ± 121.2)s和龋显像笔组(284.2 ± 135.6)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球钻组和龋显像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清除龋损组织效果方面,残余龋损体积与初始龋损体积的比值传统球钻组(0.087 ± 0.04)最低,去腐凝胶组(0.51 ± 0.10)最高,龋显像笔组(0.36 ± 0.10)介于前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微创潜能方面,去龋前后健康牙体体积比值传统球钻组(0.87 ± 0.05)低于去腐凝胶组(0.99 ± 0.01)和龋显像笔组(0.98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去腐凝胶组和龋显像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传统球钻组操作时间最短,但会过多去除健康牙本质和脱矿牙本质,微创潜能最差。去腐凝胶组可保留脱矿牙本质和全部健康牙本质,微创潜能最好,但清除龋损组织效果不佳,操作时间较长。龋显像笔组可以保留部分脱矿牙本质和健康牙本质,具有一定微创潜力,临床操作时间适中。

  • 临床研究
    廖奕翔, 金刘莉, 杜冰冉, 胡飞, 潘耀鹏, 林媛, 黎植文, 张雪洋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702-70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099
    摘要 (29) PDF全文 (16) HTML (2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本体/镜像关联法和点构法所构建的三维头颅的正中矢状面(median sagittal plane,MSP)在面部畸形患者中的准确性,为颌面部对称性分析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30例面部畸形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输出,在Mimics21.0下完成数据分割获取数字化三维头颅,将所生成数字化头颅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4中。分别使用本体/镜像关联法、点构法构建头颅的MSP。本体/镜像关联法对数字化头颅数据进行左右镜像后合并,获取对称特征平面即为所构建的MSP平面(S1)。点构法通过Mimics21.0在数字化头颅数据中选取鼻根点(nasion,N)、鸡冠点(crista galli,CG)、蝶鞍点(sella,S)、颅底点(basion,Ba)、梨骨点(vomer,V)、后鼻棘点(posterior nasal spine,PNS)、切牙孔点(incisive foramen,IF)、前鼻棘点(anterior nasal spine,ANS);一并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4中,获取的最佳拟合平面即为所构建的MSP平面(S2)。由5位颌面外科高年资医生,采用单盲法对两种方法构建的S1、S2结果进行主观评分,对两组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再次重复实验评分,对5位颌面外科高年资医生的前后两次评分进行一致性分析,验证专家评价法的可重复性。结果 本体/镜像关联法构建S1平均得分为65.73,点构法构建S2平均得分为75.90。S1、S2组配对t检验得出点构法得分高于本体/镜像关联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致性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专家评分具有可重复性及一致性。结论 在面部畸形患者中,点构法所构建的MSP优于本体/镜像关联法所构建的MSP,可为颌面部对称性分析提供依据,具有临床可行性。

  • 综述
    徐谣, 李文晋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709-71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394
    摘要 (35) PDF全文 (15) HTML (35)   可视化   收藏

    下颌骨的发育来源及发育过程均与全身其他骨骼有着显著差异,其发育异常会导致各种骨相关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Hedgehog信号通路在骨骼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Hedgehog基因包括Sonic Hedgehog(Shh)、Indian Hedgehog(Ihh)和Desert Hedgehog(Dhh)3种亚型,其中Shh及Ihh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骨代谢调节,Shh主要参与肢体发育过程,而Ihh主要是在软骨内成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Hedgehog信号通路包括Hedgehog信号蛋白配体、Patched(Ptch)受体、Smoothed(Smo)受体、核内转录因子神经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蛋白(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ue,Gli)和下游靶基因等。典型Hedgehog信号通路由Gli激活调控,而非典型Hedgehog信号主要由Ptch、Smo等调控。Shh在早期脊椎动物胚胎形成过程中调控多种生物学行为,如器官的分化、神经干的形成、干细胞的分化增殖、四肢骨骼发育以及牙胚发育等;在骨细胞分化过程中,Shh、Ptch1和Gli1在成骨细胞中均有表达,进一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Ihh对骨骼生长发育以及稳态维持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作用,参与膜内骨领的形成、软骨细胞的增殖和成熟,Ihh在成熟的颅骨成骨细胞中表达,其可作为促成骨因子调控Ptch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的表达来诱导膜内骨化过程;脑和肌肉ARNT样蛋白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1,BMAL1)可通过与Ptch1和Ihh结合,调节Hedgehog信号通路,在颞下颌关节的软骨形成和软骨内成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Hedgehog信号激活剂可以改善由BMAL1缺失引起的下颌骨骨量减少。Hedgehog信号失调会对骨发育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并导致一系列骨疾病如骨发育异常、骨折、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然而,Hedgehog信号通路与下颌骨疾病的相关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Hedgehog信号作为治疗下颌骨发育相关疾病的潜在靶点。

  • 综述
    涂缘, 丁一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715-72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546
    摘要 (19) PDF全文 (8) HTML (20)   可视化   收藏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牙周炎是一类以牙菌斑生物膜为始动因子,牙槽骨慢性吸收破坏为表现的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牙周炎与炎症性肠病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两者间的关系仍不明确。本综述从流行病学证据、生物学证据、关联治疗证据三个维度探究了两种疾病的内在关系:从流行病学证据来看,牙周炎与IBD患病风险增加相关,反过来IBD也影响牙周健康,其双向关联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数据源研究;从生物学证据来看,无论临床研究还是动物实验均说明IBD和牙周炎相互影响;从关联治疗证据来看,对IBD治疗有益的药物用于牙周炎的防治同样有效,对牙周炎改善有利的药物也可明显缓解IBD。IBD与牙周炎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微生物途径和免疫途径。微生物途径是指由于牙周炎患者口腔内机会致病菌的比例增加以及IBD影响了胃液分泌以及肠道菌群平衡,口腔细菌通过口腔肠道轴或血行传播异位定植于肠道的几率增大,这些微生物会通过释放毒力因子,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等方式进一步加重IBD炎症。免疫途径是指牙周炎激活口腔内适应性免疫,产生大量免疫细胞,特别是Th17细胞,其表面存在肠道归巢标记物α4β7整合素,IBD患者肠道黏膜上的α4β7整合素的配体表达增加,使得口腔Th17细胞加速转移至肠道从而加剧肠道炎症。研究表明,IBD患者口腔内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异常,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21、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白细胞介素-23和干扰素-γ,提示IBD通过免疫途径影响牙周炎,以上细胞因子是治疗两种疾病的靶点所在,可为未来两种疾病的防治提供研究方向。

  • 综述
    胡玲曦, 程磊, 陈婧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722-72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447
    摘要 (21) PDF全文 (11) HTML (22)   可视化   收藏

    口腔是人体中微生物定植最丰富的位点之一,维持其微生态的平衡能有效促进口腔健康。唾液联合乳杆菌(Ligilactobacillus salivarius)作为联合乳杆菌的一种,有着良好的口腔定植能力及改善口腔微生态以防治疾病的潜力。目前,唾液联合乳杆菌在口腔疾病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主要包括:通过直接抑制变异链球菌生长以及下调其致龋毒力因子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glucosyltransferases,gtfs)表达,减少牙面黏附变异链球菌数量,防治龋病;减少牙周炎相关关键微生物,并减少伴放线菌团聚杆菌毒力因子细胞致死膨胀毒素B(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 B,CdtB)、白细胞毒素(leukotoxin,LtxA)表达,减轻牙周炎患者局部微生物刺激,同时,直接抑制巨噬细胞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以及核因子NF-κB(nuclear factor NF-kappaB,NF-κB)通路激活进而抑制破骨作用,减轻牙周骨吸收;对于黏膜炎症,唾液联合乳杆菌可拮抗白色念珠菌,抑制致病性菌丝或胚管形成,防治念珠菌性口炎,还可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并缓解其感染所致的巨噬细胞的toll样受体/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toll-like receptor/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TLR/PI3K/Akt/mTOR)信号通路和toll样受体/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kappa B抑制因子/核转录因子kappaB(toll-like receptor/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inhibitors of 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TLR/PI3K/Akt/IκB/NF-κB)通路激活,减轻口咽部炎症反应;通过对口腔肿瘤细胞体外研究发现,唾液联合乳杆菌可下调癌细胞蛋白激酶B/细胞周期蛋白D1(protein kinase B/cyclin D1,Akt/cyclin D1)表达,诱导肿瘤细胞的直接凋亡并降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水平,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然而唾液联合乳杆菌变异多,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厘清具体菌株的临床功效、安全性及其治病机制。尽管新兴微生物研究技术已出现,但在唾液联合乳杆菌的应用尚较少。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研究唾液乳杆菌对口腔疾病的作用将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对唾液联合乳杆菌在口腔领域的现存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文言, 王宇蓝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730-73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512
    摘要 (23) PDF全文 (13) HTML (24)   可视化   收藏

    菌斑生物膜中细菌过度增殖并产生毒力因子,可使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发生炎症病变,导致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炎控制不佳,严重时可导致种植体骨结合失败,种植体松动、脱落。目前针对种植体周围炎主要采取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如机械性清洁和化学药物应用)的方式,但仍存在疗效不可预期且复发率较高的问题。因此,深入理解种植体周围炎与菌斑生物膜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种植体周围炎至关重要。本文从种植体表面菌斑生物膜成分、形成过程、种植体材料特性对菌斑生物膜的影响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文献回顾结果显示,种植体表面菌斑生物膜由细胞外基质和嵌入其中的以革兰氏阴性厌氧菌为主的微生物组成,形成过程包括获得性膜的形成、微生物的黏附以及生物膜分离扩散;种植体主要通过表面粗糙度、表面自由能(surface free energy,SFE)和材料性质影响菌斑生物膜的形成。目前防止和清除种植体表面生物膜的策略主要包括种植体表面涂层技术、机械性清洁、化学药物应用、激光疗法和光动力疗法,治疗效果仍存在不确定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将以种植体表面菌斑生物膜的特点为基础,结合纳米技术、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前沿手段,持久抑制种植体表面的菌斑生物膜形成,以预防和治疗种植体周围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