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网络优先出版

网络优先出版将在纸质版期刊每月20日出版前1周推出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目录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5): 344-344.
  • 基础研究
    朱嘉宁, 王天天, 张瑞, 宋红权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5): 345-35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461
    摘要 (29) PDF全文 (5) HTML (2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缺氧相关基因(hypoxia-related genes,HRGs)表达谱构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分类系统,并探讨缺氧基因斯钙素2(stanniocalcin 2,STC2)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功能。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获取546例HNSCC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及临床信息,基于200个HRGs的表达谱,采用非负矩阵分解(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NMF)识别HNSCC亚类,通过比较亚类间的肿瘤突变负荷、功能富集分析、药物敏感性及临床特征,评估各亚类的分子特征及预后差异。采用LASSO-Cox回归筛选预后相关基因并构建预后模型。利用TCGA数据库中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相关数据,分析STC2在OSCC与对照样本中的表达差异,利用q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OSCC样本中STC2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CAL-27细胞中敲低STC2,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敲低效率,并通过CCK-8实验和细胞划痕试验评估STC2对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基于HRGs表达谱,HNSCC被分为了3个亚类(C1、C2、C3)。C1亚类缺氧活性中等,预后良好;C2亚类缺氧活性最高,预后差,且对CTLA-4抑制剂敏感(P<0.05);C3亚类缺氧活性最低,预后中等,STC2属于C3亚类。HNSCC中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2A,CDKN2A)、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IK3CA)和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突变频率较高,C1亚类的基因组增益和缺失负担显著高于C3亚类(P<0.05),而C2亚类的基因组增益显著高于C3亚类(P<0.05)。C2亚类显著富集于甘氨酸代谢、碱基切除修复等缺氧相关通路(P<0.05),提示其独特的分子特征。C1、C2和C3亚类在性别(男性)(Cramer's V = 0.15)、辐射暴露(Cramer's V = 0.12)、药物治疗(Cramer's V = 0.18)及病理分级(G1/G2)(Cramer's V = 0.25)方面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LASSO-Cox回归筛选出9个预后相关基因,其中STC2的高表达与HNSCC患者较差的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呈正相关(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TC2 mRNA在OSCC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qRT-PCR和免疫组化证实,OSCC组织及细胞中STC2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体外实验表明,STC2在CAL-27细胞中的表达被敲低至80%(P<0.001),与对照组相比,STC2敲低组的增殖率降低(P<0.001),划痕闭合比例降低(P<0.05)。结论 基于HRGs表达谱成功构建了HNSCC分子分型系统,将HNSCC分为3个预后显著差异的亚类,其中C2亚类缺氧活性最高且预后最差。STC2在HNSCC中高表达且提示不良预后,表明其可能作为HNSCC治疗的潜在靶点。

  • 基础研究
    丁婷婷, 刘浩辰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5): 359-36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524

    目的 对2个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家系进行突变筛查及分析,为先天缺牙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收集了2个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核心家系的信息及血液样本,另外收集了100例正常对照的血液样本。通过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来探索致病基因突变。使用预测软件Polyphen-2、CADD及fammth分析所发现的突变的致病性。使用Mupro、DUET和I-Mutant软件预测突变对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使用保守性分析及蛋白质二维/三维结构分析来预测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使用DeepLoc 2.1软件预测突变蛋白对亚细胞定位的影响。结果 在本研究2个家系中发现了肌节同源异性盒基因1(muscle segment homeobox 1,MSX1)的2个新突变:c.547C>A(p.Gln183Lys)和c.854 T>C(p.Val285Ala)。Polyphen-2、CADD及fammth预测这2个突变存在致病性,ACMG分类这2个突变可能致病。保守性分析显示这2个突变位点(Gln183和Val285)位于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区域。蛋白质稳定性预测这2个突变对蛋白质稳定性造成影响。蛋白质二维结构分析显示这2个突变会对蛋白质二维结构造成影响。三维结构分析显示这2个突变造成了三维结构的改变。软件预测这2个突变对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没有影响。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MSX1基因的2个突变(c.547C>A和c.854 T>C)可以导致先天缺牙,为先天缺牙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 临床研究
    宋雨姣, 孙晓军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5): 368-37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396

    目的 探讨上颌磨牙的牙周炎症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影响,为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246例牙周炎患者的双侧上颌窦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后纳入共331侧上颌窦影像,将牙周炎症程度最重的磨牙纳入统计,其中第一磨牙270颗,第二磨牙61颗。通过患者的CBCT影像,测量上颌磨牙的牙周指标[最小剩余牙槽骨高度(minimum 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minRABH)、牙槽骨吸收程度、根分叉病变、垂直骨下袋],分析以上牙周指标与上颌窦黏膜增厚(上颌窦最大黏膜厚度 ≤ 2 mm时为正常,>2 mm为黏膜增厚)的相关性。结果 331颗上颌磨牙对应的上颌窦中,264个上颌窦黏膜增厚,平均(5.9 ± 5.1)mm,占比79.8%。上颌窦黏膜增厚与牙周指标包括minRABH、牙槽骨吸收程度、根分叉病变、垂直骨下袋均显著相关(P<0.05),也与牙周炎患牙牙位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nRABH在所有指标中对于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影响最显著,minRABH<4 mm组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可能性为minRABH ≥ 10 mm组的5.6倍,minRABH 4~10 mm组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可能性为minRABH ≥ 10 mm组的2.2倍,上颌第二磨牙牙周炎致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可能性为第一磨牙2.8倍,minRABH和牙周炎患牙牙位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影响与其他因素相比更显著(P<0.05)。结论 牙周炎症时上颌磨牙minRABH小于4 mm或牙位为上颌第二磨牙时,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可能性更大,提示完善的牙周治疗是预防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重要因素。

  • 临床研究
    卢成辉, 杨成龙, 周璇, 江新香, 唐国瑶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5): 377-38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479
    摘要 (24) PDF全文 (5)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患者睡眠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改善BMS患者的睡眠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选取150例BM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纳入150例健康对照者,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质量,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口腔黏膜疼痛程度,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7-item scale,GAD-7)评估焦虑症状的发生频率,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评估抑郁症状的发生频率。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影响BMS患者睡眠质量的潜在因素,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BMS患者的PSQI评分为(7.61 ± 4.29)分,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6)。在PSQI的子量表评分方面,BMS患者相较于健康对照者,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降低(P<0.05)。伴有睡眠困难的BMS患者的GAD-7和PHQ-9评分高于无睡眠困难的BMS患者(P<0.001),但疼痛VAS评分两者无显著差异(P = 0.06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长(> 6个月)、伴随其他全身症状(头痛、精神压力大)以及抑郁症状评分高可能是影响BMS患者睡眠质量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对于BMS患者,病程长、存在头痛、精神压力大、抑郁症状可能是其睡眠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

  • 防治实践
    陈春艳, 谭凤清, 杨燕, 刘霞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5): 385-39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501

    目的 探讨广州市海珠区儿童第一恒磨牙免费窝沟封闭项目(2019)实施3年后的防龋效果,为今后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项目的开展和儿童恒牙龋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10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9年接受广州市海珠区儿童第一恒磨牙免费窝沟封闭项目的270名广州市海珠区六年级小学生作为封闭组,将符合窝沟封闭条件而没有接受窝沟封闭的同学校、同年龄223名小学生作为对照组,检查以上2组学生的第一恒磨牙,封闭组记录第一恒磨牙封闭剂保留情况和患龋情况,对照组记录第一恒磨牙患龋情况,并与2011年海珠区窝沟封闭项目实施3年后的效果相比较。结果 封闭组与对照组相比,患龋率下降(15.56% vs. 21.52%,P>0.05),龋齿检出率显著降低(6.12% vs.9.00%,P<0.001),龋均显著下降(0.19 vs. 0.37,P<0.001)。相较于2011年海珠区窝沟封闭项目3年后效果:2014年第一恒磨牙封闭剂保留率65.56%,完好率42.25%;第一恒磨牙保护率38.34%;2019年海珠区窝沟封闭项目3年后效果提升:2022年第一恒磨牙封闭剂保留率86.09%(P<0.001),完好率47.00%(P<0.001);第一恒磨牙保护率51.97%。结论 2019年广州市海珠区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项目的质量较好,降低了龋齿检出率,封闭剂保留率保持在较高水准,但完好率仍未过半,仍需在各年龄段大力推广口腔健康教育及检查,重视窝沟封闭复查和重封闭工作。

  • 防治实践
    周伟, 汤雅, 肖健平, 郝静, 谭葆春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5): 393-40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472

    目的 探讨正畸治疗中前牙牙槽骨唇侧骨性凸起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及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 1 例上前牙 11、21 缺失,12、22 倾斜移动内收后导致唇侧骨性凸起、牙龈增生,进而进行牙周骨成形手术及牙龈成形术治疗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前牙内收时牙槽骨的具体变化及其改建特点,总结正畸患者唇侧骨凸形成的影响因素、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结果 牙周术后半年随访,12、22牙龈色形质良好,唇侧牙槽骨基本正常,效果稳定;患者对唇侧牙龈及骨外形满意。文献复习显示,唇侧骨性凸起多见于成年正畸患者,前牙内收的距离(>4 mm)和移动速度与其形成相关,主要机制可能是牙槽骨的差异改建。成年患者牙槽骨中活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减少,代谢活性和总体细胞活性下降,降低了牙槽骨的反应性,导致前牙内收后,唇侧骨吸收不足。此外,牙槽间隔缺乏机械应力介导的牙周膜,该区域骨改建刺激减少,导致上前牙唇侧牙槽骨增厚。骨皮质和骨松质改建速率不一致,唇侧靠近牙根表面的松质骨增生活跃,而靠近外表面的皮质骨吸收缓慢,最终表现为唇侧牙颈部骨厚度增加。本研究病例分析表明,该病例上前牙内收距离约为6 mm,11、21 缺失处牙槽骨因缺少牙周膜刺激,骨改建和吸收较少,表现为增生。唇侧骨性凸起的预防主要是控制前牙内收的速度和距离。体积较小的唇侧骨性凸起一般无需治疗,影响功能及美观的唇侧骨性凸起可采取牙周骨成形手术。结论 正畸内收前牙后,唇侧牙槽骨有时会出现明显、坚硬的骨性凸起,这可能是唇侧不同区域牙槽骨改建效率差异所致。对于影响美观或功能的骨性凸起,可采取牙周骨成形手术。

  • 综述
    王雨薇, 邹玲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5): 401-40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350

    人类口腔微生物群中包含真菌、细菌、古细菌和病毒等700多种微生物,其中真菌和细菌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是目前口腔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是慢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是一种常见的机会致病菌,P.gC.a与多种口腔疾病相关。文献回顾表明,P.gC.a协同增加生物膜量,二者相互黏附促进混合生物膜形成,同时C.a可利用致密菌丝以及代谢活动消耗氧气,为P.g提供低氧微环境,提升了P.g的活力和毒力;C.aP.g还能够通过血红素竞争机制增强毒力并利用胞外多糖维护P.g的正常形态;此外,P.gC.a还能够协同入侵宿主并进行免疫逃逸,导致宿主的慢性感染状态。基于P.gC.a的密切交互作用,已有不少相关防治策略的研究,如各种复合材料以及天然植物的开发,然而此类药物多局限于表型且针对性较差,尚且缺乏特异性药物及其机制研究。本综述旨在回顾P.gC.a交互作用在口腔疾病中的最新进展,强调研发针对P.gC.a共同感染的治疗策略的重要性,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综述
    温雨琪, 郭淑娟, 丁一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5): 409-41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305

    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Th细胞)在牙周炎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Th1细胞与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致炎性细胞因子INF-γ、IL-17等水平上升,Th2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及其产生的抑炎性细胞因子IL-4、TGF-β等水平降低。通过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或其外泌体(exosomes,Exos)对牙周炎施加干预时,能够改变辅助性T细胞及相应细胞因子的变化趋势,从而减少牙周炎骨丧失或促进骨再生。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MSC-exos)能够通过携带的蛋白分子及微RNAs直接调控辅助性T细胞。当前研究中发现MSC-exos可携带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蛋白分子: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ligand,PD-L1)与吲哚胺-2,3-双加氧酶分子可调控Th17-Treg平衡;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并通过维持叉头框P3(forkhead box protein O3,FOXP3)和Smad的表达促进Tregs分化;CD73则催化单磷酸腺苷分解产生腺苷,与Th1细胞内的腺苷2A受体结合,促使Th1细胞自身凋亡。MiRNA同样具有免疫调控能力:牙周膜干细胞外泌体携带的miRNA-155-5p通过靶向sirtuin-1而降低Th17细胞的分化,其携带的miR-205-5p能够靶向XBP1,进而恢复大鼠牙周炎局部的Th17-Treg平衡。牙髓干细胞外泌体通过miR-1246/Nfat5轴恢复Th17-Treg平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携带的miR-1246靶向ACE2,使共培养的CD4阳性T淋巴细胞向Tregs分化。此外,MSC-exos也可以通过抗原呈递细胞或巨噬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而间接促进Tregs的分化。本文主要针对辅助性T细胞在牙周炎中的变化及作用,以及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辅助性T细胞的调控作用做一综述,希望为牙周炎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 综述
    张昕宇, 瞿方, 胥春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5): 417-42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418

    如何有效促进牙种植体骨结合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低强度脉冲超声(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LIPUS)在促进骨组织在内的组织愈合中显露了优异的效果,近年来,其在促进口腔种植体骨结合方面也有较多研究。动物实验结果显示LIPUS展现出了显著的促进种植体骨结合能力。体外实验结果显示LIPUS可通过加强成骨关键因子表达、胞外基质的矿化、诱导局部神经元分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α-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αCGRP)等机制,并通过调控骨形态发生蛋白/Smad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mad,BMP/Smad)、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通路等来增强骨形成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等生物学过程,从而促进种植体骨结合。同时也有临床研究显示,LIPUS治疗后种植体周围骨量均有所增加,且颊侧骨板的生长比腭侧更明显。目前尚未有研究系统性地总结LIPUS在促进种植体骨结合中的临床研究证据、体内体外研究和作用机制。因此本综述旨在讨论LIPUS对种植体骨结合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提高种植义齿修复治疗的效果。

  • 综述
    斯航, 冯燕, 余丽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5): 425-43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265

    口腔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效果常欠佳。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s,ZNFs)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蛋白之一,通过锌离子折叠形成独特的三维结构,能够与DNA、RNA及蛋白质结合,调控转录、RNA包装、蛋白质折叠等生物学过程。近年来,关于ZNFs参与调控口腔癌进展的功能机制研究日益增多。目前已报道的ZNFs包括:①调控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ZNF677、ZNF460、ZNF154和ZNF132、ZNF281、Kaiso、ZNF582;②调控细胞周期的ZNF750和含PEST的核蛋白(PEST-containing nuclear protein,PCNP);③参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形成的ZNF71和髓指锌指1(myeloid zinc finger 1,MZF1)。其中,甲基化修饰介导ZNF677在口腔癌中的低表达,ZNF677通过抑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叉头盒转录因子O3a(protein kinase B/forkhead box O3a,AKT/FOXO3a)通路减少口腔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ZNF460通过microRNA-320a/X连锁α-地中海贫血精神发育迟滞(alpha thalassemia/mental retardation,X-linked,ATRX)轴促进口腔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此外,ZNF750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转录因子活性抑制口腔癌的生长和转移。而ZNF71可通过减少肿瘤免疫细胞的浸润来促进口腔癌的进展。本文对ZNFs参与口腔癌进展的分子机制、调控关系以及促瘤/抑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口腔癌的诊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