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4年, 第3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7): 484-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共识
  • 宋光保, 蒋欣泉, 万乾炳, 黄翠, 李彦, 顾新华, 吴哲, 汪振华, 李鸿波, 邵龙泉, 刘洪臣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7): 485-49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种植牙邻接触丧失(proximal contact loss,PCL)所引发的问题是近年研究热点,学者们一致致力于其原因和相关因素分析,旨在寻求解决与PCL相关问题的方案。前驱力作用、颌骨及牙槽窝等终身改建以及种植牙的骨整合特性是PCL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下颌的闭口运动通过后牙牙尖产生了将牙齿往近中移位的前驱力,使上下颌后牙、下颌前牙近中漂移,同时,可使上下颌前牙唇向移位;另一方面,颌骨、牙槽窝、牙根的改建以及咀嚼肌的前向水平分力、下颌向前向上的动力分量以及牙尖斜面产生的向前分力使天然牙向近中漂移;此外,天然牙终身具备水平、垂直向移位以及旋转的能力,以适应口颌系统的改建和维持口腔的功能,而种植牙骨整合缺乏天然的牙周膜,缺乏近中漂移生理基础,垂直向平均动度微小,种植牙骨整合沉默性不具备天然牙整体漂移特点,增加了PCL发生的可能性。PCL高发生率与戴牙时间和近中位置有明显相关性,但也受咬合力大小、对颌牙状况、邻牙情况、修复方式、牙位、上下颌骨、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PCL与食物嵌塞呈显著相关性,但并不一一对应,不满足充分必要条件。PCL也与种植体周病变以及龋齿等有关。PCL的预防包括知情同意、定期检查、固位方式选择、接触点增强、配戴保持器以及应用多用途数字化牙冠。PCL的处理包括邻接触点增补、正畸牵引以及咬合调整。现有方法可以短期解决食物嵌塞情况,综合干预以寻求稳定的远期效果。对称、平衡的考量将拓展处理有关PCL引发的问题。

  • 基础研究
  • 李夏欣, 李小凤, 李全利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7): 494-50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含半水硫酸钙、硫酸钡、醋酸氯己定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400,PEG 400)的新型硫酸钙基乳牙根管封闭剂的理化性能和生物学性能。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将不同质量分数半水硫酸钙和硫酸钡的混合粉末按照3∶1粉液比与PEG 400混合,醋酸氯己定依照PEG 400的体积以0.2 mg/mL加入。将上述材料以250 r/min的转速球磨24 h得到硫酸钙基乳牙根管封闭剂。根据各组分质量分数的不同分组,通过固化时间、流动性、阻射性能实验结果优化出合适的组分质量分数,再用最优质量分数组对封闭剂的pH值、体外质量丧失、显微形态进行评价。通过细菌-材料共培法检测封闭剂的抗菌性,通过CCK-8实验和细胞形态染色评价其细胞相容性,通过皮下组织埋置实验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优化后的封闭剂,半水硫酸钙质量分数为80 wt%,硫酸钡质量分数为20 wt%。封闭剂的流动性、辐射不透明度均符合国际标准。封闭剂在去离子水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组的pH值稳定在6 ~ 7,第7天和第14天时封闭剂在去离子水组中的pH值显著高于PBS组(P<0.001),随后二组的pH值逐渐接近(P>0.05)。体外降解实验发现,前期封闭剂的质量丧失率约15.17%,3周后质量丧失率仅约8.33%。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发现水化后的封闭剂主要成分是二水硫酸钙。细菌学实验和细胞学检测中,封闭剂抑制粪肠球菌生长的作用明显(P<0.001);第1天和第4天时,1∶10和1∶20封闭剂浸提液稀释组的骨髓间充质细胞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至第7天时,1∶20封闭剂浸提稀释液对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P>0.05)。组织切片观察封闭剂组与对照组(Vitapex糊剂及ZOE糊剂)均为轻度炎症反应。结论 本实验研制了一种新型硫酸钙基乳牙根管封闭剂,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较强的抗菌性,可以满足生物相容性的要求,为乳牙根管封闭剂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 赵莉, 赵克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7): 502-50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含10-甲基丙烯酰氧癸基磷酸酯(10-metracryloyloxdecyl dyhidrogen phosphate,10-MDP)和硅烷的混合型底涂剂与MDP单一功能成分型底涂剂对氧化锆初期及耐久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制作氧化锆标准试件84个,随机分成4组(n = 21),分别使用含10-MDP的Z-Prime Plus(ZP)、含硅烷偶联剂的Monobond-S(MS)、含MDP和硅烷偶联剂的混合型底涂剂Clearfil Ceramic Primer(CCP)、及不使用底涂剂(空白)处理试件表面,再用不含MDP的Duo-Link(DUO)树脂水门汀与氧化锆粘接,形成ZP、MS、CCP及空白对照组共4组粘接试件。每组粘接试件再随机分为3个亚组(n = 7),分别进行3个时间点的老化实验,包括37 ℃恒温水浴24 h、30 d、30 d加3 000个5 ~ 55 ℃冷热循环(30 d/TC)。用计算机控制万能材料实验机测定剪切粘接强度值,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并分析断裂试样的粘接界面破坏模式,2-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ZP、MS、CCP三组在3个时间点获得的粘接强度值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0.01);从24 h到30 d,三组粘接强度值均显著增高(P<0.05);从30 d到30 d/TC,三组粘接强度值均显著下降(P<0.01),并降至基线(24 h)以下水平(30 d/TC vs. 24 h,P<0.01)。混合型底涂剂CCP在所有时间点的粘接强度值均高于单一功能成分型底涂剂ZP、MS(P<0.01)。在单一功能成分底涂剂中,ZP在30 d时的粘接强度高于MS(P = 0.029),在30 d/TC时却低于MS(P = 0.037)。从30 d到30 d/TC,ZP的粘接强度衰减百分率明显高于MS(82.43% vs. 64.90%)。结论 含MDP和硅烷的混合型底涂剂与氧化锆陶瓷的粘接强度优于单一功能成分型底涂剂。

  • 临床研究
  • 陈永强, 柴国超, 李天客, 包阳, 陈思, 张素欣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7): 509-51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4—2022年收治的30例SD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指标、治疗方式、随访资料等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处理数据并制作生存曲线,卡方检验分析免疫组化分类变量与SDC复发、转移的关系,单因素用于分析临床预后因子。结果 30例SDC患者中,男女比例5:1,中位年龄61.5岁,约60%发生于腮腺,其余发生于下颌下腺、舌下腺、腭部小涎腺等。其中,19例雄激素受体阳性,23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26例Ki-67阳性。术后随访18 ~ 94个月,中位随访37个月,复发13例,远端转移14例,5年总生存率31.2%。术后放疗及术后放化疗患者的总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患者,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27)。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生存率相关(P<0.05),Ki-67阳性细胞数 ≥ 40%与术后复发或转移有一定相关性(P = 0.025)。结论 根治性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放化疗对提高SDC患者远期总生存率有益,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可能是影响SD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Ki-67阳性细胞数 ≥ 40%的患者,易出现术后复发或转移。

  • 孙黎波, 何芸, 兰玉燕, 孙晓强, 张春锋, 王昌密, 梁云红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7): 517-52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改良U形前臂皮瓣在口腔颌面部中小型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采用改良U形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中小型软组织缺损病例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3~72岁,切取皮瓣后,前臂供区创面均可直接拉拢缝合,切取皮瓣面积最大8 cm × 5 cm,最小6 cm × 4 cm。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手部运动(伸指、握拳、向上旋腕及向下旋腕)是否受限,前臂供区及手部是否存在感觉异常,以及前臂供区美观度(采用自主调查问卷,结果为0~10分,0代表非常不美观,10代表非常满意)。结果 10例患者接受改良U形前臂皮瓣的修复方式,所有病例皮瓣均存活,1例患者术后24 h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皮瓣完全存活。1例患者前臂供区出现延期愈合,其余患者前臂供区创口均1期愈合。术后2周1例患者存在手部感觉异常,在术后3个月恢复。术后6个月时,所有患者手部无运动受限,前臂供区及手部无感觉异常,患者对供区修复美观度基本满意,自主调查问卷结果平均值8.4分。结论 改良U形前臂皮瓣可以直接闭合前臂供区的伤口,避免前臂供区植皮手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并明显减少了前臂供区的并发症。对于口腔颌面部中小型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改良U形前臂皮瓣可以作为传统前臂皮瓣的替代,是一种比较可靠的修复方式。

  • 防治实践
  • 周迎, 许雅芬, 唐新宝, 杨瑞婷, 张琦, 张洁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7): 523-53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关节盘复位术联合正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伴偏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报道关节盘复位术联合正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伴偏颌患者1例。患者术前开口型摇摆、右侧耳前区轻度压痛伴下颌左偏,上下牙弓宽度不匹配,𬌗平面偏斜。先行关节治疗,经耳屏切口行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重建盘-髁关系,术后佩戴辅助颌垫6个月稳定颌位,正畸采用上颌骨性扩弓器(maxillary skeletal expansion,MSE)结合多曲方丝弓(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MEAW)技术,经过16个月的矫治重建咬合。结果 关节盘复位固定术后佩戴𬌗垫治疗半年,患者偏颌畸形改善,疼痛症状消失,锥形束CT检查见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均匀增大,口内下中线右偏,双侧后牙区反𬌗,前牙区、左侧后牙区开𬌗。通过正畸治疗基本匹配上下牙弓宽度,建立双侧尖磨牙中性关系及前牙正常覆𬌗覆盖,下颌位置无明显偏斜。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表明,上下牙弓宽度不匹配、𬌗平面偏斜等异常咬合关系可引起下颌骨位置适应性偏斜继而诱发或加重TMD,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配合𬌗垫治疗可有效改善年轻TMD患者的颌面畸形,建立稳定、符合生理功能的盘-髁关系后,需行正畸治疗解除干扰因素重建咬合,术后需长期复查追踪。结论 对于咬合异常导致TMD伴下颌适应性偏斜的患者,通过关节盘复位术联合正畸治疗恢复正常盘-髁关系、消除咬合干扰,可有效改善面型并建立稳定颌位。

  • 田禾, 刘玉铰, 张昊, 喻学洲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7): 532-53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第四鳃裂畸形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颈部双侧第四鳃裂畸形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患者,17岁,男性,颈部无痛性肿块10年,专科检查:颈前偏右皮下可触及一肿块,大小约4.0 cm × 3.0 cm,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质软,触有波动感,无明显压痛。颈前偏左可见一大小约0.5 cm × 0.5 cm的瘘口,瘘口可见黄色清亮液体流出,周围皮肤局部红肿,皮肤表面温度升高;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示:右侧锁骨上区、颈前区见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大小约4.4 cm × 3.4 cm,其内片絮状等密度影,边缘见结节状钙化,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内容物未见明显强化;其左侧可见直径约1.4 cm类圆形结节影,增强扫描环形强化,周围皮肤增厚,皮下脂肪间隙模糊;双侧颈部见多发小淋巴结显示,较大者短径约0.8 cm;甲状腺大小、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其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入院诊断为右颈部第四鳃裂囊肿,左颈部第四鳃裂瘘管。在全麻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右侧鳃裂囊肿切除术+左侧鳃裂瘘管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为右鳃裂囊肿,左鳃裂瘘管。伤口I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文献回顾复习结果表明,第四鳃裂畸形是鳃器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发生率仅占所有鳃裂畸形的1%,常发生于左侧。解剖学位置常位于颈根部、锁骨上区,表现为与甲状腺相毗邻的囊肿或窦道。通过其解剖学位置、影像学检查或喉镜检查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明确诊断,需要与颈部肿块如甲状舌管囊肿、淋巴结转移瘤等相鉴别。主要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和内窥镜烧灼内瘘口,预后一般较好,有复发风险,但很少发生癌变。结论 第四鳃裂畸形十分罕见,应早期识别,避免过多无效的手术引流,减少切除时的潜在并发症并彻底切除病变防止复发。

  • 综述
  • 兰元辰, 林恒逸, 蒋玉坤, 胡芝爱, 邹淑娟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7): 539-54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石墨烯族纳米材料(graphene-family nanomaterials,GFNs)以其卓越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促进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而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备受关注。GFNs在调控骨再生微环境中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首先,GFNs本身微观形态能够激活黏着斑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FAK/ERK)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其次,GFNs适应骨组织的机械强度,有助于维持骨整合,并通过调整细胞外基质的硬度,借助黏着斑(focal adhesions,FAs)将基质的力学信号传递到胞内,创造良好的理化微环境;此外,它们还能调节骨缺损部位的免疫微环境,引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并影响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GFNs还可作为生物活性分子的缓释载体,兼具促进血管形成和抗菌能力,从而加速骨缺损的修复过程。同时,GFNs通过多种形式调控骨再生微环境,包括支架材料、水凝胶、生物薄膜和植入物涂层等。尽管GFNs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引起广泛关注,但其在骨组织再生方面的应用仍处于基础实验阶段。为了推动GFNs进入临床应用阶段,需要提供更充分的生物相容性证据,明确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并开发更高效的材料应用形式。

  • 程怡婷, 夏梦莹, 雷蕾, 胡涛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7): 548-55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治疗关键为清除根管内细菌及生物膜。以次氯酸钠作为冲洗液,配合使用注射器和超声冲洗,是目前临床首选的根管冲洗方式;氢氧化钙是诊间根管封药的主要选择。然而,常规根管化学消毒存在药物渗透能力欠佳以及产生耐药性等不足。近年来,新型生物小分子制剂如M33D、LL-37等抗菌肽,反义RNA分子ASwalR/ASvicR,纳米银、介孔硅酸钙、壳聚糖等纳米颗粒,因其良好的渗透性及生物调节能力,可在根管复杂解剖结构和牙本质小管深处发挥抗菌、抗生物膜的功效,并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然而,生物小分子制剂的体内稳定性、生物安全性及临床价值等仍需进一步研究。传统药物的改良、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仍是研究关注重点,未来还需开发新型小分子制剂和理想消毒药物。本文对生物小分子制剂在感染根管化学消毒中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 黎希晔, 葛姝云, 唐国瑶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7): 555-56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oral lichenoid drug reactions,OLDR)是特殊体质者使用特定药物后引起的口腔黏膜炎性反应,属于口腔苔藓样损害(oral lichenoid lesions,OLL)这一病种,其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与其他种类的OLL相比不存在明显的特异性,可能诱发OLDR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了降压药、非甾体抗炎药、降糖药、抗焦虑/精神类药物、生物制剂等,治疗方案除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外,停用可疑药物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大多数患者的黏膜溃疡、糜烂能得到较大缓解,但可能仍有白纹残留。虽然OLDR已在文献报道和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于OLDR的诊断并没有公认的标准,也缺乏规范化的诊疗流程,且相关药物与口腔苔藓样病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存在疑问。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检索了近20年国内外药物相关口腔扁平苔藓和苔藓样损害的文献,其中绝大多数为病例报告,仅有少量病例对照研究。本文从相关概念、可疑药物、临床及病理表现、治疗预后4个方面介绍了其研究现状,希望能为相关苔藓样损害的预防、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文献综述显示了该疾病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疗、治疗预后等方面仍有大量问题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开展临床及基础研究予以深入探索。

  • 钟恺靖, 李博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7): 562-56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加速正畸牙移动的辅助干预技术一直是正畸领域关注的热点。较长的正畸治疗周期常伴随多种潜在并发症,例如脱矿、龋坏、牙根吸收和牙龈炎症等。因此,使用加速正畸牙移动的辅助干预技术,缩短正畸治疗周期,可以为患者提供诸多益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加速正畸牙移动的辅助干预措施主要可以分为手术干预和非手术干预。其中,手术干预又以骨皮质切开术及其改良术式在临床最为常见,可以显著减少治疗时间,实现牙槽骨增量,扩大牙移动范围,但是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创伤,存在诸多风险及限制因素,因而未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多种骨皮质切开术的改良术式不断涌现,如微创骨皮质切开术、压电切开术、骨微穿孔术和盘状切开术等,有效减少了软、硬组织损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临床操作较为简便。皮质切开及改良术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正畸治疗的时间,并对牙周健康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且其对牙周、牙体及牙髓组织不会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在临床应用时仍需要对牙周组织损伤、牙根吸收、牙髓活力丧失等潜在副作用及不足进行重点关注和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