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在口咽癌致病因素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口咽癌的外科治疗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治疗模式改进的同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诊断与治疗模式的不统一、修复重建技术的不普及、治疗后康复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有效预防措施未建立等,尤其是在治疗模式上,对于早期口咽癌,是单纯手术还是单纯放疗,机器人微创手术是否比放疗具有更好的功能保护,尚存争议;对于中晚期口咽癌,治疗模式的争议更大,是采用同期放化疗或诱导化疗加同期放化疗的非手术治疗模式,还是采用手术加术后放(化)疗的治疗模式仍不明确。为规范中国口咽癌的外科治疗,明确口咽癌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本专家共识根据中国口咽癌的发病特点和诊疗现状,结合国内外最新理论和实践,在口咽癌的外科术前评估、手术指征确定、原发肿瘤切除、颈淋巴清扫、术后缺损修复、术后并发症处理、预后及随访等多方面形成共识性意见,重点包括:①口咽癌治疗前应当检测p16蛋白表达以明确HPV状态;②手术前进行颌面部增强磁共振检查从而清晰评估口咽癌浸润深度、侵袭方向,指导口咽癌的精准外科切除;开口度与气道评估对于外科手术的入路决策和术后风险预测具有重要意义;③较大口咽癌手术,预估口腔内1~2月不能有效进食者,建议术前接受经皮内镜胃造瘘,有效提升治疗期间的营养摄入;④对于早期口咽癌患者,可以选择单纯手术治疗或是单纯放疗;对于中晚期患者,HPV相关性口咽癌一般首选放射治疗,并根据肿瘤的临床分期酌情选择是否增加同步化疗;非HPV相关性口咽鳞状细胞癌(包括原发和复发)、放化疗后复发性HPV相关性口咽鳞状细胞癌建议首选手术治疗;⑤原发外生性的T1-2口咽癌,首选经口入路直接手术或达芬奇机器人手术,T3-4的中晚期口咽癌患者建议酌情采用下颌骨暂时离断入路或是舌骨上入路进行手术;⑥肿瘤浸润深度>3 mm的cT1-2N0口咽癌患者以及cT3-4N0的非HPV相关性口咽癌患者建议行ⅠB-Ⅳ区的预防性颈淋巴清扫,cN+的非HPV相关性口咽癌患者建议进行I-V区的治疗性颈淋巴清扫;⑦HPV相关性口咽癌放疗后12周或更长时间的PET-CT扫描显示颈淋巴结中有较强的氟代脱氧葡萄糖(fludeoxyglucose,FDG)摄取,或影像学提示淋巴结持续增大,建议进行颈淋巴清扫;⑧术前怀疑包膜外侵犯的患者,颈淋巴清扫时应当切除淋巴结周边的肌肉脂肪结缔组织;⑨口咽癌的缺损修复需要遵循修复重建阶梯原则,优先选择邻近瓣,次选远位带蒂瓣,最后游离瓣,组织量丰富的股前外侧皮瓣可以作为术后大范围缺损的首选皮瓣。
目的 探讨环境污染物三氯生(triclosan,TCS)对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的多种生物学特性是否有消极影响,以及TCS在大鼠体内牙髓组织的分布情况和危害,为DPSCs的临床应用和TCS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获得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离体牙,分离、培养并鉴定人来源的DPSCs,在DPSCs体外培养液中加入0~0.08 mmol/L的TCS,通过CCK-8检测DPSCs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DPSCs的迁移能力,诱导三系分化检测DPSCs的分化能力,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基因或蛋白表达,荧光染色分析DPSCs生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荧光探针检测DPSCs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以及检测DPSCs的PI3K/Akt/mTOR、p38和JNK通路活性。获得武汉科技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建立50 mg/kg/d的TCS短期灌胃暴露2个月的大鼠模型,收集并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大鼠肝脏、大脑和牙髓组织中的TCS浓度。结果 0.02 mmol/L、0.04 mmol/L和0.08 mmol/L的TCS在与人来源DPSCs接触的第5天和第7天显著抑制了其增殖能力;0.04 mmol/L和0.08 mmol/L的TCS在接触第3天显著抑制了DPSCs的迁移能力和三系分化能力,诱导了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iNOS以及TGF-β的基因或蛋白表达,抑制了抗炎因子IL-10的蛋白表达;0.04 mmol/L和0.08 mmol/L的TCS在接触第1天诱导了DPSCs的ROS产生,降低了DPSCs的线粒体膜电位,并在第3天抑制了DPSCs的PI3K/Akt/mTOR通路活性,增强了p38通路活性,不影响JNK通路活性;大鼠短期TCS灌胃暴露后,在肝脏(430 ng/mL)和大脑(41.4 ng/mL)组织中检测到TCS存在,牙髓中未检测到,TCS分布浓度最高的肝脏未出现明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论 TCS对DPSCs的多种生物学特性具有抑制作用,对生物体具有潜在风险;短期TCS暴露大鼠的牙髓组织中没有TCS,大鼠健康未受到损害。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对丝线结扎诱导的实验性小鼠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PI)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拔除40只C57BL/6小鼠右侧上颌磨牙待自然愈合8周后在第一磨牙位点植入种植体;随机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小鼠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组、20 mg/kg白藜芦醇低剂量组(RSV-L)和40 mg/kg白藜芦醇高剂量组(RSV-H),植入种植体4周后,除对照组外其它小鼠建立丝线结扎诱导的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其中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干预,药物组用白藜芦醇灌胃干预,连续6周。观察种植体周围牙龈的水肿情况,显微CT测量小鼠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种植体周围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牙龈组织中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p-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p-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p-p38MAPK、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p-NF-κB、核因子-κB抑制蛋白(nuclear factor-κB inhibitory protein,IκΒα)、p-IκBα等蛋白表达水平及蛋白磷酸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治疗效果与模型组相比,组织水肿减轻,牙槽骨吸收减少,其中白藜芦醇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组织水肿更轻,骨吸收更少;显微C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在近中、远中、颊侧和腭侧向4个位点均可观察到种植体周围骨水平发生显著的改变,高剂量白藜芦醇干预后可以减少牙槽骨的吸收(P<0.05);与低剂量相比,高剂量组骨吸收在腭侧吸收减少(P<0.05),在近中、远中和颊侧吸收差异不显著(P>0.05);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低剂量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小鼠龈沟液中TNF-α、IL-6的水平较低(P<0.05),白藜芦醇高剂量组小鼠龈沟液中IL-6低于低剂量组(P<0.05),但TNF-α含量两组差异不显著;HE染色显示白藜芦醇治疗后小鼠炎性细胞浸润减少;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牙龈组织的p-Erk、p-JNK、p-p38MAPK、p- IκΒα和p-NF-κB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白藜芦醇处理组显著抑制p-Erk、p-JNK、p-p38MAPK、p-IκΒα和p-NF-κB等蛋白的磷酸化,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抑制MAPKs/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更显著(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缓解丝线结扎诱导的实验性小鼠种植体周围炎,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APKs/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
目的 探讨DNA修复重组RAD54样蛋白(RAD54-like protein,RAD54L)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功能作用。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OSCC相关数据,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RAD54L在OSCC与对照样本中的表达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RAD54L在OSCC诊断中的潜在价值。通过卡方检验分析RAD54L mRNA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数据之间的关系。将OSCC样本根据RAD54L mRNA表达中位值分为高低表达两组后,采用Cox回归分析比较两组的预后差异;采用DESeq2软件包筛选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clusterProfiler包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展示RAD54L与同源重组修复途径中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在明确RAD54L的生物信息学意义后,在人OSCC细胞株HSC-3中进行RAD54L基因敲低实验,并通过qRT-PCR验证敲低效率。转染后,通过CCK-8、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U)染色、细胞划痕、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实验,评估HSC-3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及周期的变化。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RAD54L mRNA在OSCC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对预后不良的预测具有较高价值(AUC = 0.927)。RAD54L高表达组男性患者比例增加(P = 0.032),具有更高的T分期(P = 0.040)、临床分期(P = 0.027)及病理学分级(P = 0.013)。以RAD54L mRNA表达中位值将OSCC样本分为高低表达两组后,RAD54L高表达组的预后较低表达组差(P = 0.049);RAD54L高低表达两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神经活性配体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胃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化学致癌-DNA加合物、DNA 复制、同源重组和错配修复途径(P<0.05),在同源重组修复途径中RAD54L的表达与BRCA1、BLM、EME1、XRCC2、POLD1、TOPBP1、RAD51、BRIP1、RAD54B、BRCA2和 SYCP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其中与BRCA1、BLM和EME1的表达呈强正相关(R>0.8,P<0.05)。体外实验结果表明,RAD54L在HSC-3细胞中的表达被敲低至约25%(P<0.001),与对照组相比,RAD54L敲低组的增殖率降低(P<0.05),EdU阳性细胞比例下降(P<0.001),划痕闭合比例降低(P<0.001),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01),S期细胞比例降低(P<0.001),细胞凋亡比例增加(P<0.001)。结论 RAD54L在OSCC中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相关。下调RAD54L表达可抑制HSC-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细胞凋亡,并阻碍细胞周期进程。
目的 探讨成年女性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颏部与气道结构特征及其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选取成年女性骨性Ⅱ类下颌后缩均角患者40例为研究组,骨性Ⅰ类均角患者60例为对照组,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并用三维测量软件测量,分析颏部形态位置、上气道形态相关指标。结果 与骨性Ⅰ类患者相比,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颏前厚度、颏部基骨体积、总体积小,颏角、颏凹陷、颏曲度、牙槽突面积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n-V线距离、Gn-H线距离、Po-NB距离、面角小,Y轴角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气道总体积、舌咽上界横径、矢状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颏部形态、位置与上气道形态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颏角与喉咽长度呈负相关(r = -0.277,P<0.01);Po-NB距离与腭咽长度呈负相关(r = -0.222,P<0.05);颏高度(r = -0.261,P<0.01)、颏部基骨面积(r = -0.225,P<0.05)与腭咽上界横径呈负相关;颏最小厚度(r = 0.245,P<0.05)、颏角(r = 0.249,P<0.05)、牙槽突面积(r = 0.213,P<0.05)与腭咽上界矢状径呈正相关;Gn-V线(r = 0.217,P<0.05)、Po-NB距离(r = 0.208,P<0.05)与舌咽上界横径呈正相关; 颏前厚度与喉咽上界矢状径呈负相关(r = -0.211,P<0.05);颏凹陷与喉咽下界矢状径呈负相关(r = -0.237,P<0.05);颏曲度与喉咽下界横径呈正相关(r = 0.231,P<0.05)。结论 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颏部发育不足,形态偏薄,颏部矢状向位置偏后,垂直向位置偏上,舌咽气道相对狭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颏部形态、位置与上气道形态存在相关性。
目的 探讨阶段式康复训练改善颈部淋巴清扫术后患者肩综合征的效果,为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提供有效方案。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制定颈部淋巴清扫术后肩部阶段式康复训练计划,选取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术后护理,主要包括术后6周开始进行肩关节活动训练、协调性训练和颈部小范围活动训练等运动康复训练至术后12个月;试验组则在常规术后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术前、术后全麻清醒至拆线、拆线至术后6周、术后6周至12个月4个阶段渐进性开展术前熟悉手法训练、术后保护性康复训练、运动型康复训练、抗阻训练等阶段式康复训练计划。两组受试者训练频率均为至少3次/周,每次训练时长为10~15 min,锻炼强度为Borg自觉运动强度分级 2~3分(即轻到中度的呼吸急促或疲劳),并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使用淋巴清扫损伤指数(neck dissection impairment index,NDII)评估其肩关节功能相关生活质量,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结果 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完成了1年的随访。在术后3、6个月,试验组受试者的NDII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试验组(93.48 ± 9.36) vs. 对照组(80.00 ± 11.34)(P<0.001),术后6个月:试验组(98.21 ± 4.76) vs.对照组(90.70 ± 9.12)(P<0.001)];术后12个月,试验组受试者的NDII(97.23 ± 4.88)仍高于对照组(96.33 ± 4.49),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458)。两组受试者在术后3、6、12个月3个时间点的组内NDII得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阶段式康复训练法在颈部淋巴清扫术患者中应用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加速患者术后6个月内肩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恢复。
抗菌光动力治疗是光敏剂在光照下产生活性氧,从而降低致病菌活性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该疗法逐步应用于口腔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单一光敏剂在组织和生物膜的穿透性较差,生物利用度低,研究者通过引入纳米材料改进光敏剂,增强抗菌光动力治疗的疗效。聚合物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调整其结构实现可控释放光敏剂,但它的稳定性难以保持;金属及金属氧化物本身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但其潜在毒性需要深入评估;金属有机框架的灵活设计结构使其具备多功能性,但也存在稳定性和毒性问题。碳、硅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但较高的制备成本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壳聚糖、氧化石墨烯等具备抗菌效果的纳米材料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与光敏剂形成多模态协同抗菌平台,增强抗菌效果,消除感染。未来的研究可以增加其他功能材料,如抗炎材料、免疫调节材料等构建综合治疗纳米平台。
牙周炎导致牙周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破坏是外在致病因素与内在免疫应答失衡的结果。巨噬细胞作为人体免疫细胞,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促炎与抗炎双重作用。患者牙周组织微环境内的病原菌、炎症因子、中性粒细胞可显著影响巨噬细胞代谢和功能状态,而巨噬细胞的状态又能反过来调节疾病进程。病原菌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使巨噬细胞向M1促炎型极化并发生焦亡,进而形成诱导牙周组织破坏的微环境。随着牙周炎的发展,大量凋亡中性粒细胞被巨噬细胞识别、吞噬(胞葬),该过程能够抑制NF-κB信号通路,同时激活核受体PPAR、LXR,利于向M2抗炎型极化并进一步增强巨噬细胞胞葬活性,从而限制组织炎症性损伤并促进修复。近年来以调节巨噬细胞为核心的牙周炎治疗策略得到了广泛关注,具体手段包括基因敲除、纳米粒子、外泌体、miRNA、多不饱和脂肪酸饮食等等。本文就巨噬细胞极化、焦亡、胞葬与牙周炎的关系进行综述,为牙周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中性粒细胞释放的一种由解聚的染色质和颗粒蛋白组成的纤维网状结构,可以捕获和杀死细菌。NETs的形成由各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激活,其过程被称为网捕死亡(NETosis)。NETosis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目前已经报道了两种NETosis形式:裂解性NETosis和非裂解性NETosis。研究发现NETs能够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激活巨噬细胞;促进髓系抑制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并能包裹在肿瘤表面,防止CD8+ 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发挥细胞毒性作用。近年研究发现,NETs 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大量存在,与OSCC发生发展关系复杂,根据不同的中性粒细胞表型,NETs可发挥促肿瘤或抗肿瘤作用,对N1型中性粒细胞,NETs可能是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手段,而转换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 诱导的NETs的形成可能与N2型中性粒细胞呈现促癌活性从而诱导口腔扁平苔藓恶变的机制有关。NETs还可能参与OSCC的转移过程,其通过捕获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并诱导高凝状态促进肿瘤相关血栓的形成和血源性转移。NETs参与了OSCC发生和转移的过程,为抗肿瘤治疗和预测OSCC的预后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抑制NETs的形成可以显著抑制化疗后产生的耐药性,并有利于降低OSCC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从而抑制肿瘤转移。目前基于NETs相关基因已构建了多个关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预后模型。但目前NETs与OSCC的治疗尚处于讨论阶段,其作用机制与实行的可能性尚需大规模的基础与临床试验验证。本文通过综述NETs 与OSCC之间的关系,为治疗OSCC提供新思路 。
MXenese是材料科学中的一类二维无机化合物,这些材料由几个原子层厚度的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或碳氮化物构成,由于MXene材料表面有羟基或末端氧,它们有着过渡金属碳化物的金属导电性。由于MXenese独特的光学、机械、电热和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如组织工程、抗菌剂、光热治疗、药物/基因传递、传感和再生医学等方面被广泛应用。本文就MXene基复合材料的合成改性方法、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应用及其在组织工程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做一综述。MXene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特性使其具有促进细胞增殖、骨再生整合的潜能。其抗细菌黏附和生物膜形成作用可应用于龋病的预防及种植体表面涂层。优异的光热、导电及机械敏感性使其可用于载药、生物光热治疗、免疫信号传感和基因检测。在此背景下,MXene在骨组织工程、抗菌、药物输送、牙科生物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增强、口腔癌和牙周病监测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果。然而对口腔疾病的防治相关研究较少,目前MXenes基纳米材料的特性及表面改性研究已较为全面,未来可重点关注对MXene剂量依赖的生物安全性、细胞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的研究,以期充分发挥其在口腔临床及组织工程领域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