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论坛
    许竞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 2-1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1.001
    摘要 (4614) PDF全文 (2033) HTML (3062)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文献复习,梳理明确种植初期稳定性的性质、意义、测试、参数以及影响因素。种植初期稳定性即种植体-骨界面的锚固力,是一种纯粹的机械现象,其意义在于维持种植体静立不动状态,使新骨不受干扰地生长附着在种植体表面,避免纤维组织生长,最终达到骨整合。临床比较常见的初期稳定性测试方法有植入扭力(insertion torque,IT)、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的种植体稳定指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叩诊试验Periotest等,以IT值更为常用,直接以IT值代替初期稳定性。目前未能就预示骨整合的初期稳定性具体参数标准形成统一认识,各个数值段初期稳定性的种植均有可能达到骨整合,但过高的初期稳定性有形成界面骨质微骨折导致骨坏死进而种植失败的可能。影响初期稳定性的因素有种植体的设计、牙槽骨骨质条件以及手术技巧三个方面。临床上在初期稳定性欠佳的情况下,即刻种植仍有获得成功骨整合的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现有测量初期稳定性手段的准确性,这直接关联临床是否能够选择正确合适的种植治疗路径。

  • 专家论坛
    王安训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6): 361-36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6.001
    摘要 (3174) PDF全文 (1201) HTML (2200)   可视化   收藏

    髁突良性肥大是引起偏颌畸形的原因之一,临床上易于误诊,导致治疗的失败。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并结合课题组的临床经验,详细阐述髁突良性肥大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进展,为临床规范化治疗髁突良性肥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髁突良性肥大病因包括神经营养障碍、局部循环障碍、外伤特别是幼年时期的髁突损伤、偏侧咀嚼、颞下颌关节炎、内分泌障碍、髁突骨瘤、遗传等;髁突良性肥大隐匿发病;好发于10~30岁;病程可持续多年。其临床特点为缓慢进行性颌面部不对称。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是髁突良性肥大诊断、鉴别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临床需针对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密切观察、比例髁突切除术和正颌手术。

  • 防治实践
    陈芬, 陈林林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7): 464-46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7.011
    摘要 (2930) PDF全文 (1563) HTML (193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Stafne骨腔的临床表现与生物学特性,减少误诊及过度治疗。方法 对4例典型Stafne骨腔进行随访及临床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分析Stafne骨腔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结果 Stafne骨腔,又被称为:静止性骨腔、 特发性骨腔、潜在性骨腔、涎腺迷走性缺损、下颌骨异位涎腺、下颌骨舌侧骨腔、下颌骨舌侧骨皮质缺损等,临床发病率约0.5%。在临床上极易被误诊为颌骨囊肿或颌骨肿瘤而进行不必要的治疗。关于Stafne骨腔病因,学者倾向于发育性和腺源性两种学说,临床多无症状,偶尔有疼痛,好发于男性,好发年龄为40~60岁,Stafne骨腔影像学诊断标准为:①下颌骨圆形或卵圆形透射影,密度均匀明显的骨皮质白线;②能明确与邻近的结构如牙齿区别开来;③位于典型位置:在下颌角及磨牙区,位于下颌神经管下方。大多数Stafne骨腔无进展性骨质破坏,不需要处理;个别可能逐渐发展。结论 Stafne骨腔临床多无症状,CBCT可明确诊断,不需手术治疗,可随诊观察。

  • 专家论坛
    张富贵, 宿玉成, 邱立新, 赖红昌, 宋应亮, 宫苹, 王慧明, 廖贵清, 满毅, 季平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29-23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1
    摘要 (2383) PDF全文 (2897) HTML (1796)   可视化   收藏

    牙槽骨是牙种植修复的重要解剖基础,其不同的缺损程度决定了不同骨增量手术方案的选择,其中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手术是种植修复中非常关键的技术,然而其最终质、量、形重建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达到美观与功能兼顾的重建目标,临床医师需要掌握诊疗原则与规范的操作方法。为此,本文结合当前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与国外的相关临床指南,从牙槽骨缺损分类、骨增量手术方案的选择方面,对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技术进行了总结,形成专家共识。本共识建议:根据牙槽骨缺损与预期种植体植入位点的关系将缺损分为Ⅰ-0、Ⅰ-Ⅰ、Ⅱ-0、Ⅱ-Ⅰ及Ⅱ-Ⅱ五种类型。其中Ⅰ-0型为牙槽骨一侧骨板缺损不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无明显缺损;首选引导骨再生同期种植体植入术。Ⅰ-Ⅰ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均未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或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Ⅱ-0型为牙槽骨一侧骨板缺损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无明显缺损;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厚度 ≤ 4 mm)或牙槽嵴劈开术(厚度 > 4 mm)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Ⅱ-Ⅰ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一侧骨板缺损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骨板缺损不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或自体皮质骨帐篷技术或经牙槽嵴顶/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Ⅱ-Ⅱ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且均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引导骨再生术联合使用刚性支架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或自体皮质骨帐篷技术,延期种植。本共识可为临床医生在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手术方案选择方面提供参考借鉴。

  • 专家论坛
    陶小安, 程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3): 143-15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3.002
    摘要 (2319) PDF全文 (1348) HTML (1147)   可视化   收藏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因其病因复杂,当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有效控制该病病情、预防其复发是OLP临床治疗的首要目的。现有的研究证据支持糖皮质激素可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但临床上仍然存在部分病例治疗效果欠佳的现象,这主要与药物抵抗性以及不可耐受等因素有关。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药物与方法,以期达到更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效果。局部应用他克莫司、吡美莫司以及维甲酸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对糖皮质激素药物抵抗性的病例可作为一线替代疗法。全身性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氨甲喋呤、麦考酚酯、氨苯砜等药物应该限于病变广泛、难治性病例,或者病损累及口腔以外的部位。手术治疗、冷冻治疗可应用于独立的、范围较局限的病损。由于以往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存在样本量小、治疗周期短、临床追踪不足、缺乏可靠的调查量表以及统一的疗效评估标准等局限性,因而今后工作应注重以下几点:①开展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为评估各治疗方式疗效提供可靠度更高的研究依据;②治疗评估的周期应尽可能延长;③追踪研究周期应足够长,以便于评估复发率;④治疗效果的评估方式与标准应统一。

  • 专家论坛
    韦曦, 李梦婕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 10-1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1.003
    摘要 (2140) PDF全文 (1571) HTML (1638)   可视化   收藏
    Baidu(12)

    牙隐裂作为常见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具有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方式尚未统一、预后不确定的特点。常见治疗措施可分为过渡性治疗和永久性修复,包括调牙合、带环固定、树脂粘接、嵌体修复、全冠修复等。对裂纹局限、未累及牙髓的隐裂牙,除传统全冠修复方式外,覆盖牙尖式树脂粘接修复或高嵌体修复也可起到良好保护作用。对出现牙髓感染的隐裂牙,则需进行根管治疗和全冠修复。临床上应依据患牙裂纹位置及程度、扩展风险、牙髓状况进行综合考虑。本文对牙隐裂各类修复方式的特点和预后进行论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决策依据。

  • 临床研究
    张倩,陈斌,闫福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828-83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2.005
    摘要 (2129) PDF全文 (1238) HTML (55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牙位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α,TNF-α)、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的变化,探讨以上4种生物标志物GCF水平与牙周状态的关系以及对牙周基础治疗效果、牙周炎活动性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共30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参与了为期1年的纵向试验研究(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CH-13004679)。在术前和基础治疗后1、3、6、12个月,记录牙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并用滤纸条收集每例患者2个深袋牙位(探诊深度 ≥ 6 mm)和2个浅袋牙位(探诊深度 ≤ 4 mm)的GCF并称重,ELISA法测定GCF中IL-6、IL-10、TNF-α和ALP的水平。选取15名牙周健康者的30个健康牙位为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基线对照。结果 基线时,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疾病位点GCF中TNF-α、ALP、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牙周健康位点(P<0.001),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01);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深袋位点的GCF中TNF-α、ALP、IL-6水平显著高于浅袋位点(P<0.001);深袋位点IL-10水平显著低于浅袋位点(P < 0.001)。相较于基线,基础治疗后1、3、6、12个月,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深袋、浅袋位点GCF中的TNF-α、ALP水平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05),深袋位点GCF中IL-6水平显著降低(P < 0.005),浅袋位点的IL-6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变(P > 0.05)。治疗后1、3、6、12个月,4项牙周临床指标较基线均有改善,以上4种生物标志物水平与牙周临床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与IL-6、TNF-α、ALP呈正相关,与IL-10呈负相关(P < 0.05)。在基础治疗后的2次随访期间临床附着丧失增加超过2 mm的位点,GCF中4种生物标志物水平与上一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GCF中TNF-α、ALP、IL-6、IL-10这4种生物标志物的水平检测,对于判断牙周炎的严重程度、牙周基础治疗效果具有较强的临床意义。GCF中TNF-α、ALP、IL-6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可能预示着该位点出现牙周炎进展。

  • 防治实践
    黄佳诚,吴夏怡,陈丹莹,唐志英,刘泉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8): 519-52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8.008
    摘要 (2091) PDF全文 (1019) HTML (119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下颌前牙种植并发口底血肿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预防1例下前牙种植病例的口底血肿发生的处理及效果,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该病例术前检查发现4个下颌舌侧管,其中有2个直径较大(1.4 mm和1.0 mm)且位于颏棘上方靠近牙槽嵴顶。术中对这两个较粗的穿支血管进行解剖并结扎,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3 d复查时均无明显血肿。文献复习结果提示下颌舌侧骨板穿支血管的发生率为90%~100%。下颌舌侧血管分布变异程度高,紧邻下颌舌侧骨板,种植手术不慎损伤下颌舌侧骨板血管容易导致口底出血或血肿。结论 熟悉口底血管解剖结构,下前牙种植术前行三维影像学检查,术中翻瓣检查下颌骨唇舌侧骨壁血管走行,避免损伤下前牙舌侧血管束,从而预防口底血肿发生。

  • 综述
    王萍,张映娟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11): 745-74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11.011
    摘要 (2066) PDF全文 (1016) HTML (1623)   可视化   收藏

    Biodentine是一种生物活性牙本质替代材料,其主要成分为高纯度的硅酸三钙,而不含有硅酸二钙。Biodentine的固化时间较短,虽然其溶解度较高但几乎不影响材料体积。X-ray阻射性小,孔隙率较低,容积密度较高,抗压强度大且不受潮湿或干燥环境影响,抗酸蚀能力强,可增加牙本质抗折能力,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多种细菌具有抗菌活性,尤其是对血链球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性。2010年开始,Biodentine广泛应用于牙体修复、盖髓术、牙髓切断术、等临床治疗。在临床应用中,Biodentine主要作为永久性的牙本质替代物或是在6个月内作为临时的牙釉质替代物。Biodentine作为一种新型的牙本质替代材料在临床中应用的还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 专家论坛
    陈斌, 闫福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2-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02
    摘要 (2036) PDF全文 (1383) HTML (1484)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人群中薄牙周生物型较多,明显限制了正畸牙移动界限。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疗(periodontal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不仅可以通过骨皮质切开加速牙齿移动,而且可以通过增加牙槽骨量扩大正畸牙移动范围,减少正畸治疗的牙周并发症。PAOO的发展经过了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基于“移动骨块”的截骨术到后来基于“局部加速现象”的骨皮质切开术,再到目前基于“骨组织工程学”的PAOO,已有百余年。纵观其发展史,对原理的认识决定了临床技术的发展。因此,对于PAOO应立足于基础研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根据骨组织改建和再生的原理进行相应操作,思考手术改良。根据目前的循证证据,如行单纯的骨皮质切开术,建议选择超声骨皮质切开术或者激光辅助骨皮质切开术,并首选采用外科导航技术或在3D打印的外科导板辅助下进行;如需骨增量,尤其是大量骨增量,翻瓣的PAOO仍是首选。术区稳定、无感染是愈合的关键,因此,除了感染控制,还应保护术区免受外力干扰。目前,关于PAOO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较少,未来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评价不同术式PAOO的临床疗效。本文在介绍PAOO的发展史、原理及手术注意事项的同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综述
    李畅, 黄翠, 杨宏业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1): 821-82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1.010
    摘要 (2009) PDF全文 (1390) HTML (1621)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人工智能具有客观、精确、微创、省时、高效等诸多优势,将其与口腔临床诊疗相结合,能够提高医生工作效率、节约医疗资源,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人工智能已逐步融入口腔修复、口腔颌面外科、正畸、牙体牙髓及牙周病等多个学科:人工智能系统可实现自动备牙、自动排牙及种植体植入;深度学习可用于辅助诊断上颌窦炎症、预测拔牙治疗并发症及辅助截骨手术精确化等,并为口腔头颈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提供重要依据;人工智能为头影测量分析带来的突破及对于患者面部吸引力的评估,推进了智能化、个性化正畸治疗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影像学等信息的深度学习与分析也促进了牙体、牙髓治疗及牙周病诊疗的完善性与精确性。人工智能技术使口腔临床诊疗由数字化到自动化、智能化的跨越成为可能,其在口腔领域的应用潜力不可小觑。本文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基本概念,重点介绍人工智能在口腔各专业领域的应用进展,并简要分析其应用的优势、问题及展望。

  • 专家论坛
    翦新春,高兴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4): 217-22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4.001
    摘要 (2003) PDF全文 (1096) HTML (1725)   可视化   收藏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是一种能形成瘢痕、组织纤维化的慢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咀嚼槟榔是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危险因素。在中国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均有咀嚼槟榔的习惯。研究证实,嚼槟榔、吸烤烟和饮白酒可增加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风险。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口腔癌前病变,病理表现为慢性炎症、结缔组织内广泛的胶原纤维沉积、上皮固有层或其下结缔组织内的局部炎症改变。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癌变发生率为7%~30%。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治疗主要采用曲安奈德和丹参酮注射液行黏膜下局部注射,对改善患者的张口度及口腔黏膜的烧灼痛效果良好,其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3%。本文就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病因、致病机理、诊断与治疗进行阐述,以供同道们临床参考之用。

  • 专家论坛
    陈泽涛,林义雄,杨杰婷,黄宝鑫,陈卓凡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8): 505-51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8.001
    摘要 (1997) PDF全文 (1090) HTML (670)   可视化   收藏

    引导骨再生技术应用于牙槽骨缺损再生的基础是屏障膜的屏障功能及空间维持作用,因此传统屏障膜的研发策略集中关注其物理屏障功能、降解性能及如何规避免疫原性提高生物相容性。屏障膜不仅能够被动地阻挡结缔组织,其作为“异己”成分植入体内后,会引发宿主持续的免疫反应即异物反应。骨免疫学理论表明免疫系统和骨骼系统联系密切,免疫细胞在骨组织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一研究背景,笔者课题组提出基于“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屏障膜研发理念:通过对屏障膜机械性能、表面性能及理化性能的调控,赋予屏障膜良好的免疫调控能力,诱导良好的局部免疫微环境产生,从而协调成骨与破骨以及屏障膜降解过程,提高引导骨再生中屏障膜成骨效能,满足骨缺损再生修复需求。本文述评了屏障膜的发展沿革及免疫微环境、骨再生、屏障膜三者间的紧密联系,提出基于“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屏障膜研发理念,旨在提高屏障膜的成骨效能,解决牙槽骨缺损再生修复的科学难题。

  • 临床研究
    杨慧,王翔,张磊,王文梅,段宁,李若玮,张苗苗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843-84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2.007
    摘要 (1964) PDF全文 (1050) HTML (120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对19例原发性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病损表现为口腔黏膜黑色肿块,19例患者中,病损发生于牙龈者11例(58%),发生于腭部者7例(37%),发生于舌部者1例(5%);不同部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患者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2%,其中4例为多个部位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部位共计15个;19例患者,仅手术治疗者3例,仅冷冻治疗者4例,手术、冷冻、生物免疫联合治疗者12例。病理结果均为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结果:S-100阳性率为95%;HMB-45阳性率为89%;Melan-A阳性率为84%。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病损面积在5 cm2以下者,患者的生存率较高。结论 口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黑色肿块,早期易发生转移,病损面积可能会影响疾病的预后,对于范围较大的黑色病损或肿块,要提高警惕;多采取手术治疗、冷冻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 专家论坛
    闫福华,李凌俊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6): 341-34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6.001
    摘要 (1915) PDF全文 (1918) HTML (1761)   可视化   收藏

    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是指牙龈边缘向釉牙骨质界的根方退缩从而致使牙根暴露,对患者牙的美观和功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重者可引起牙齿敏感、根面磨损以及根面龋,并给菌斑控制带来困难。研究表明牙龈退缩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牙周炎是引起牙龈退缩最常见的原因,口腔局部异常解剖和牙列不齐亦可造成牙龈退缩,此外,不当的刷牙方法、创伤和医源性损伤等也是重要危险因素。牙龈退缩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指通过膜龈手术治疗牙龈退缩,以恢复局部组织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进,牙周外科移植技术已进入微创时代,为了同时满足美观和舒适的要求,手术方式从最初的游离龈移植技术发展为微创隧道技术,即受区预备时采用沟内切口而不是龈表面切口,通过建立牙龈乳头下方及侧面的隧道,有利于囊袋的被动冠向复位,供体可减少或不用自体腭侧游离组织瓣而采用同种异体移植物。微创隧道技术可以达到更好的根面覆盖并减轻术后反应,临床上具有美观性和实用性双重特征。

  • 综述
    林琳,吴开慧,王文梅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3): 198-20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3.010
    摘要 (1913) PDF全文 (1276) HTML (1420)   可视化   收藏

    氯喹/羟氯喹同为4-氨基喹啉类的经典抗疟药物,两者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机制相近,由于羟氯喹的毒性和副作用低于氯喹,目前临床应用以羟氯喹为主,具有良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氯喹和羟氯喹因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光保护等作用而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氯喹/羟氯喹免疫抑制作用的主要机制包括:抑制溶酶体活性和自噬;抑制免疫反应的信号通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氯喹具有稳定溶酶体膜,减少溶酶体酶释放的作用;同时其作为前列腺素拮抗剂,减少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的生成,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氯喹/羟氯喹可通过抑制病毒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糖基化,在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抑制增殖,发挥抗病毒的作用。目前发现羟氯喹在盘状红斑狼疮、口腔扁平苔藓、慢性唇炎、落叶型天疱疮、干燥综合征等口腔疾病中均有显著疗效,然而眼部损害是羟氯喹最需关注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与药物的累积剂量有关。

  • 综述
    颜杉钰,梅宏翔,李娟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854-85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2.009
    摘要 (1906) PDF全文 (1112) HTML (540)   可视化   收藏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对间充质组织的发育和重建十分重要。骨组织损伤修复涉及各种细胞、分子的参与,骨量的恢复需要足够MSCs迁移到损伤部位发挥重建功能。目前已经发现损伤部位的局部炎症反应能募集MSCs,促进新骨形成。同时,MSCs迁移过程中生态位的改变也会影响其生物学性能,启动定向分化阶段。本文探讨了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介导MSCs迁移的相关机制,包括炎症反应中的免疫细胞和趋化信号分子通过BMP/Smads等信号通路对骨修复阶段的调控作用,并总结了高基质硬度上调整合素以及黏着斑的表达促进MSCs迁移及成骨分化能力的机制。通过药物或者转基因的方式可调控MSCs迁移能力促进骨组织损伤修复,MSCs迁移能力的提高能缩短骨组织损伤修复的时间,提高新生骨质的质量。本文就细胞迁移能力在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高迁移能力的MSCs应用于骨相关疾病的干细胞疗法以及骨组织工程领域提供参考。

  • 综述
    李霞, 路瑞芳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89-29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10
    摘要 (1791) PDF全文 (2493) HTML (1224)   可视化   收藏

    种植体周炎骨缺损的重建效果依赖于骨缺损形态特征,本文就种植体周炎骨缺损的形态分类及治疗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文献回顾表明,种植体周炎骨缺损形态分类包括临床分类和影像学分类,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是Renvert分类,根据骨壁数目分为四壁骨袋、三壁骨袋、二壁骨袋、一壁骨袋及骨开裂,对种植体周炎的治疗计划具有指导意义。种植体周炎的治疗需根据种植体周骨缺损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轻度骨缺损的种植体周炎采用非手术治疗;重度骨缺损的种植体周炎建议拔除种植体;而中度骨缺损的种植体周炎,根据骨缺损形态进一步判断:对于四壁骨袋、三壁骨袋及骨开裂,多采用骨再生性手术治疗,对于浅的二壁骨袋、一壁骨袋以及水平骨吸收,多采用骨切除性手术。但是大部分种植体周炎同时存在多种骨缺损形态,需联合应用骨再生性手术和骨切除性手术。

  • 专家论坛
    何悦,李晓光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3): 143-15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3.002
    摘要 (1788) PDF全文 (1551) HTML (1289)   可视化   收藏

    放射性颌骨坏死是头颈部放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特征为颌骨慢性坏死及感染,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张口受限、语言障碍、吞咽困难、死骨暴露、面颈部软组织瘘管经久不愈,严重者甚至出现颌骨病理性骨折,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成为颌面外科及头颈外科领域的临床难题。放射性颌骨坏死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放疗高剂量、放疗后拔牙及手术创伤等是公认的高危风险因素;确诊放射性颌骨坏死需结合患者放疗病史、临床症状和体症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主要根据其临床分类分期选择相应的保守或手术治疗;放射性颌骨坏死的预防重点在于放疗前拔除龋齿、残根、残冠,提高放疗技术,针对其高危因素采取预防措施。近年来,放射性颌骨坏死的诊治逐步走向规范化、个体化,本文将从放射性颌骨坏死的定义、病因学及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预防等方面,对目前国内外放射性颌骨坏死的治疗和研究进展作一评述,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容明灯,周腾飞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551-56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9.002
    摘要 (1757) PDF全文 (1482) HTML (1372)   可视化   收藏

    上颌窦黏膜病变在种植治疗中常被广泛检出,也给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治疗效果带来了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结合当前口腔医学研究及本科室的临床经验,笔者对上颌窦黏膜病变作一专题述评。临床上常见的由CBCT显示的上颌窦黏膜病变类型有病理性增厚、息肉/囊性病变、气-液平面等;其中2~5mm的黏膜增厚、小于一半窦腔高度的息肉囊肿等对上颌窦底提升术影响较小,可以同期行上颌窦底提升术;而大于5mm且伴有窦口阻塞的黏膜增厚、上颌窦-后鼻孔息肉、黏液囊肿、大于一半窦腔高度的息肉囊肿、气-液平面等需积极处理。对息肉囊肿的处理需综合考虑其类型、大小、窦腔炎症、窦口开放性等因素而采取保留囊肿,术前摘除延期提升或术中摘除同期提升等不同的治疗。对术后上颌窦炎的治疗以抗生素抗炎、引流为主,必要时行外科清创手术,同时需清除口腔病灶。术前影像学评估是上颌窦黏膜病变诊治的关键,对此笔者倡导口腔-耳鼻喉科的协作诊疗模式。

  • 综述
    喻丽 综述,葛颂,冯馨仪,温玉洁 审校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314-31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5.012
    摘要 (1738) PDF全文 (1039) HTML (959)   可视化   收藏
    Baidu(5)

    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是牙周感染最重要的致病菌,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致病性归因于一系列毒力因子如菌毛、荚膜、脂多糖、牙龈蛋白酶等。相关毒力因子的致病机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就牙龈卟啉单胞菌表面结构菌毛、荚膜及菌体分泌脂多糖、牙龈蛋白酶等重要致病因子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牙周炎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 专家论坛
    陈伟良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2-1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02
    摘要 (1720) PDF全文 (1506) HTML (1221)   可视化   收藏

    面-颏下动脉岛状皮瓣(facial-submental artery island flap,FSAIF)是由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筋膜皮瓣,其与口腔颌面部缺损区相邻,其质地、色泽与头面部相似,该瓣血供恒定且血运充分,制备较简单,成活率高,并发症少。根据所携带的组织,FSAIF可分为筋膜皮瓣、肌皮瓣、单纯皮瓣等,该瓣还可制备成带下颌骨的骨筋膜(肌)皮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由于其为带蒂瓣,能够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卧床制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中型缺损修复。医师在使用FSAIF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者可安全使用;对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但无淋巴结外扩展者,在颈淋巴清扫彻底的前提下可使用该皮瓣。FSAIF修复禁忌证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且有淋巴结外扩展,此时,应选择其他组织瓣修复。

  • 综述
    吴佳奇,孙传玺,陈露祎,汪瑶,李志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3): 194-19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3.010
    摘要 (1709) PDF全文 (1224) HTML (319)   可视化   收藏

    托槽的精确定位是获得理想正畸矫治效果的必要条件。传统的托槽粘接技术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操作时间长与精确性差等。而间接粘接技术则是通过口内印模或扫描获取模型,在模型上精确定位和粘接托槽,再通过转移托盘将托槽准确粘接到口内牙冠上。本文将从间接粘接技术的转移托盘和粘接剂的研究进展、数字化技术在间接粘接中的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与间接粘接等方面对正畸间接粘接技术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间接粘接技术定位托槽准确,操作简单,患者舒适度高,且可显著提高临床效率;光固化粘接剂是间接粘接技术的理想粘接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间接粘接技术将能够越来越准确地定位托槽,从而实现牙齿的“数字化精准移动”。隐形矫治器附件的粘接技术本质上是一种间接粘接技术,它需要间接粘接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高度契合,通过电脑设计需要的附件来进行可视化的牙齿移动,并利用间接粘接技术准确粘接附件,最终让牙齿实现预期的移动。间接粘接技术将随着数字化技术和隐形矫治技术的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专家论坛
    郑家伟, 赵泽亮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1): 721-73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1.001
    摘要 (1686) PDF全文 (1251) HTML (1208)   可视化   收藏

    血管瘤及脉管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国际脉管异常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对其进行了详细分类,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迄今为止,大多数脉管畸形涉及PI3K/Akt/mTOR和RAS/MAPK/ERK这两条信号通路,这一发现对脉管畸形的诊疗产生了3个重大影响:增强了对脉管畸形生物学的理解;细化了基于基因型的脉管畸形分类;促进了治疗脉管畸形靶向药物的研发。随着基因测序、分子生物学和放射成像技术的发展,脉管畸形分类的相关性和诊断的准确性不断提高,硬化治疗、介入栓塞及靶向疗法取得了不断进步。目前,关于脉管畸形的研究多为回顾性临床研究或者低级别临床试验。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婴幼儿血管瘤、淋巴管畸形、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畸形治疗的文献资料,对婴幼儿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循证治疗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 专家论坛
    叶青松, 彭友俭, 骆瑜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9): 609-61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9.001
    摘要 (1679) PDF全文 (2042) HTML (1394)   可视化   收藏

    外泌体是一类由活细胞分泌的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的囊泡,其内携带RNA、DNA、蛋白质、脂质等多种信号分子,起到细胞间信号传递的作用,从而调控生理病理过程。外泌体的提取技术包括差速离心技术、等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尺寸排阻色谱技术、超滤技术、聚合物共沉淀技术、免疫亲和技术、微流控分离技术等,这些提取技术各有优缺点,目前国际上尚未统一外泌体的提取标准;而且不同细胞来源及培养条件下的外泌体其特异性蛋白和遗传物质表达有所不同,从而表现特征和功能也存在差异;因此,目前外泌体多用于临床前研究,广泛应用于临床尚存在困难和挑战。本文总结了外泌体在现阶段研究领域中的进展,归纳了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特征和应用、优缺点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外泌体的性能;同时建议需要完善外泌体提取和制备的标准化流程为外泌体的临床转化和应用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孙书昱,王贺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 11-1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1.002
    摘要 (1674) PDF全文 (1495) HTML (1277)   可视化   收藏

    根管峡区(root canal isthmus,RCI)是位于同一牙根内、根管之间含有牙髓或牙髓衍生组织,呈现为带状狭窄的连接或含有交通支及横向吻合的解剖学结构,它常存在于含有两个根管的牙根中,解剖结构复杂。不同牙位的RCI发生率不尽相同,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和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RCI的存在增加了根管治疗的难度,并给患牙治疗带来了预后的不确定性。临床上,对于可能存在RCI的患牙建议使用锥形束CT及牙科显微镜进行识别;同时,对含RCI患牙治疗时应考虑选择合适的器械以及超声辅助下加强根管冲洗,有助于提高根管治疗以及根尖手术的成功率。目前的技术对于RCI的清理和充填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应技术设备的研发改进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 专家论坛
    杜芹, 杨一凡, 贾淑娴, 李小兵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77-8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2.001
    摘要 (1652) PDF全文 (1114) HTML (1479)   可视化   收藏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早期混合牙列阶段常见的一类错颌畸形,6 ~ 10岁的儿童发病率为0.83% ~ 8.7%,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恒磨牙萌出的近中阻生,可伴随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和间隙丧失。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会导致患儿发生第二乳磨牙早失、牙弓发育不足与后牙段牙列严重拥挤等问题,预防及早期干预非常重要。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与牙、牙槽骨及颌骨之间差异性生长发育平衡破坏有关,其病因可分为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医源性因素。在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病史、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并采用分牙法、第二乳磨牙远中片切及远中移动第一恒磨牙等方法进行治疗。本文就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常用治疗方案进行述评,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基础研究
    刘倩,蓝露芳,严骏毅,田卫东,郭淑娟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3): 159-16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3.004
    摘要 (1643) PDF全文 (1337) HTML (42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不完全脱矿牙本质基质——经处理牙本质基质(treated dentin matrix,TDM)和完全脱矿牙本质基质——脱矿牙本质基质(demineralized dentin matrix,DDM)的材料制备、表面特性及对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为研究牙齿来源的骨替代材料治疗牙周骨缺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人离体牙分别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溶液梯度脱矿的方法制备TDM和通过盐酸浸泡完全脱矿的方法制备DDM,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结构;通过培养液浸泡法制备TDM和DDM的浸提液。将hPDLCs分为3组:TDM组(加入TDM浸提液)、DDM组(加入DDM浸提液)、对照组(加入含10%血清的培养液),分别诱导培养hPDLCs。通过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hPDLCs增殖情况,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表达和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 TDM表面疏松多孔、结构完整,三维结构性能优于DDM。TDM组和DDM组hPDLCs增殖能力均强于对照组,TDM组细胞增殖能力强于DDM组(F = 36.480,P < 0.05);TDM组细胞ALP活性高于DDM组;成骨诱导14 d后TDM组和DDM组均可见茜素红标记的矿化结节,TDM组多于DDM组。结论 TDM表面结构、促进hPDL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能力均优于DDM,其有望作为牙周骨缺损的新型骨替代材料。

  • 临床研究
    彭文军, 张海燕, 郝蕊, 秦红霞
    口腔疾病防治. 2017, 25(3): 176-17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7.03.007
    摘要 (1630) PDF全文 (946) HTML (22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口腔种植修复中应用根向复位瓣技术重建颊侧角化龈的方法,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上颌后牙区单颗牙种植术后颊侧角化龈缺失或过窄的患者13例,在种植Ⅱ期手术时同期行根向复位瓣术进行角化龈重建,术后1个月取模行冠修复。测量并比较术前、冠修复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术区转移角化组织的宽度及厚度,记录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和龈沟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情况。结果 冠修复后1、6、12个月,转移组织角化特征明显,组织健康,质地色泽与邻牙一致。3次测量宽度均值分别(3.25 ± 0.40)mm、(3.04 ± 0.34)mm、(2.97 ± 0.32)mm;厚度均值分别为(2.05 ± 0.20)mm、(1.91 ± 0.23)mm、(1.84 ± 0.25)mm;与邻牙角化龈的宽度(3.19 ± 0.42)mm 和厚度(1.96 ± 0.23)m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和BOP阳性率与邻牙接近,呈健康牙龈形态。结论 在种植Ⅱ期手术时同期采用根向复位瓣技术能有效重建种植体周围的附着龈,效果可靠。

  • 基础研究
    韩倩倩,刘钊,江丽,汤慧怡,李晓娜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7): 390-39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7.003
    摘要 (1622) PDF全文 (1063) HTML (18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Ⅱa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MK-235对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 hPDLCs)早期成骨和成牙本质分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酶消化法获得hPDLCs,分别用浓度为0、50、100、250、500 nmol/L的LMK-235处理第三代hPDLCs 3 d。MTT法检测hPDLCs的增殖,同时qRT-PCR检测成骨及成牙本质相关因子Runx2、ALP 及DM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MTT结果显示100 nmol/L 的LMK-235对hPDLCs增殖具有促进作用。qRT-PCR结果表明100 nmol/L处理组Runx2 mRNA的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1.77倍(P<0.05);而ALP mRNA的表达水平在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100 nmol/L处理组表达量最高;DMP-1 mRNA的表达水平在50 nmol/L及100 nmol/L组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 浓度为100 nmol/L的Ⅱa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MK-235促进hPDLCs增殖,并通过上调Runx2、ALP、DMP-1等成骨及成牙本质相关因子mRNA表达来促进hPDLCs早期成骨及成牙本质分化。

  • 专家论坛
    胡开进, 马振, 王一名, 邓天阁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793-80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2.001
    摘要 (1620) PDF全文 (1260) HTML (725)   可视化   收藏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是指外伤引起的髁突与颞骨关节窝之间的纤维性或骨性融合,可导致患者张口受限、咀嚼困难,甚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当儿童或青少年发生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还会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小颌畸形、咬合关系错乱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该病一旦发生则治疗困难、易复发,而且发病机制不清,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明确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病因素,如髁突的损伤、关节盘的损伤或移位、关节窝的损伤以及翼外肌的类牵张成骨作用;对“血肿机化”、“翼外肌类牵张成骨”等发病机制假说进行述评,并结合相关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阐述现阶段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
    朱燕霞,格根塔娜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3): 202-20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3.012
    摘要 (1615) PDF全文 (1038) HTML (317)   可视化   收藏

    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是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细胞因子超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它可以激活肥大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产生Th2细胞因子,并且在炎症、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其重要作用。IL-33的经典信号途径是通过ST2和IL-1受体辅助蛋白(interleukin-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IL-1 RAcP) 组成的异三聚体,将信号转导至细胞内。IL-33/ST2信号通路通过激活T、B淋巴细胞等方面影响骨代谢。本文就IL-33/ST2信号通路在骨代谢中的作用研究作一综述,复习文献结果表明,IL-33在骨代谢方面的作用仍存在争议,一些学者研究认为IL-33可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并且在生理性骨重建中起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IL-33可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及分化,从而导致骨吸收。IL-33及其信号通路参与牙周炎及根尖周炎牙槽骨骨代谢,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还需进一步研究。

  • 专家论坛
    潘朝斌, 林钊宇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1): 761-76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1.001
    摘要 (1597) PDF全文 (800) HTML (1333)   可视化   收藏

    腮腺良性肿瘤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肿瘤,手术切除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式。针对腮腺不同部位的良性肿瘤,可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与面神经的关系及患者对美观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设计及切除方式,如改良耳周切口、改良面部除皱切口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尽可能保护面神经、耳大神经及腮腺导管,以保留面神经及腺体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此外,针对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面神经损伤、涎瘘、Frey综合征、术后面部凹陷、耳周感觉异常、复发等,应在术中积极预防,并在术后早期干预,在确保完整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专家论坛
    金作林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05-31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1
    摘要 (1589) PDF全文 (1038) HTML (1355)   可视化   收藏

    埋伏阻生牙是一类复杂的错𬌗畸形,不同人种、性别以及牙位的发病率不甚相同。埋伏阻生牙的病因包含全身因素与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包括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急慢性传染病等;局部因素包括在牙齿发育到萌出至正常位置的过程中,能够造成牙齿发育异常或者萌出异常的任何因素,如局部炎症或外伤造成的恒牙胚受损、乳牙早失导致的萌出间隙不足、多生牙或牙瘤等局部病变导致的萌出道障碍。埋伏阻生牙临床表现为正常牙位的恒牙缺失,锥体束CT能精确进行阻生牙的诊断与定位。正畸综合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助萌、拔除滞留乳牙或多生牙、去除牙瘤或囊肿等病变、正畸扩展间隙提供条件自行萌出;当外科手术去除局部软硬组织障碍后,牙齿仍不能顺利萌出,则需要配合正畸牵引导萌或拔除后正畸以及自体牙移植等方法。明确诊断、合理评估治疗难度、采取合适的矫治方法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本文将重点回顾埋伏阻生牙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和相应的治疗方法等,全面阐述埋伏阻生牙的正畸综合治疗,期望为临床医生治疗埋伏阻生牙提供参考。

  • 基础研究
    程燕飞,钟永荣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8): 464-46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8.006
    摘要 (1586) PDF全文 (1106) HTML (13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口腔癌细胞Tca8113的作用及其对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TET对Tca8113细胞作用不同时间后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ET作用前后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TET作用前后β-catenin蛋白的分布。结果 随着TET浓度的增加,其对Tca8113的抑制率也不断增加(F = 819.90,P < 0.05),半数有效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64 μmol/L;同时TET对Tca8113细胞的抑制呈时间依赖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TET作用后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6.48,P < 0.05)。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在空白组中β-catenin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核内,而在TET作用后β-catenin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呈散在分布,细胞核内表达较少。结论 TET能显著抑制口腔癌细胞Tca8113的增殖,同时可影响β-catenin蛋白在Tca8113细胞内的分布。

  • 基础研究
    丁祥龙,王敬旭,郭泽鸿,赖春花,高岩,林曦,徐淑兰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1): 706-71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1.004
    摘要 (1546) PDF全文 (1020) HTML (27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RGD肽段修饰的大直径TiO2纳米管的纯钛表面对MG63成骨细胞黏附增殖能力的影响,为种植体表面改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纯钛样本分为4组:①SLA组,通过大颗粒喷砂酸蚀(sand-blasted,large grit,acid-etched,SLA)法在商业纯钛表面制作微米级粗糙的形貌;②SLA+80组,通过SLA法以及阳极氧化法在商业纯钛表面制作微纳混合的形貌;③DOPA组,在经SLA法及阳极氧化法电化学修饰后的钛片表面通过多巴胺(dopamine,DOPA)修饰;④RGD组,使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经过电化学修饰和多巴胺修饰后的钛片表面接枝RGD多肽的生物活性涂层。借助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对各组的表面形貌以及表面元素进行观察分析;将MG63成骨细胞接种到各组钛片表面,对各组表面的生物活性进行检测评价: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早期黏附能力、MTS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qRT-PCR法检测细胞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mRNA表达水平。结果 FE-SEM及XPS观察显示在钛片表面经过SLA法成功制得微粗糙的表面形貌,通过阳极氧化法可在SLA的表面附加大直径纳米管,通过引入DOPA修饰成功将RGD肽段接枝到纳米管表面。体外细胞实验显示,RGD组与另外3组相比,更利于细胞黏附、增殖(P<0.05),RGD组ALP、OCN mRNA表达水平显著强于SLA组、DOPA组(P<0.05)。结论 通过RGD肽段修饰的表面为大直径TiO2纳米管的微纳混合的形貌,其生物学性能有了显著提升,可用于种植体表面的改良,提高早期骨结合效果。

  • 专家论坛
    张玉峰, 王宇蓝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3): 153-15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3.001
    摘要 (1546) PDF全文 (2107) HTML (736)   可视化   收藏

    牙齿缺失伴随着牙槽骨吸收或缺损,导致骨量和软组织量不足。种植治疗除恢复缺失牙的咀嚼功能外,还需恢复牙弓的轮廓和外形,引导骨再生术是骨增量的常用手段。异种颗粒状骨替代材料因其降解时间长、免疫反应低等优点,在临床水平骨增量领域应用广泛,但存在操作不便、成骨活性低等问题。血浆基质能有效提高口腔组织再生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在口腔组织再生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首先介绍了血浆基质在水平骨增量中的主要应用形式(固态血浆基质膜、血浆基质骨块),并根据临床常用的骨增量决策方案,即是否能够在理想位置植入种植体以及植入后是否存在骨开裂对水平骨缺损进行重新分类,其中Ⅰ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可供植入理想尺寸的种植体,且种植体周围无骨开裂,但牙槽骨轮廓比非缺牙区凹陷的情况;Ⅱ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根据未来修复体位置确定的种植位点植入理想尺寸种植体后,种植体三侧均有骨,但颊侧骨壁存在骨开裂(骨开裂长度小于种植体长度的50%)的情况;Ⅲ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不足以在理想位置植入理想尺寸的种植体,需要先行植骨恢复骨量以利于种植体植入的情况。本文随后对血浆基质在不同水平骨缺损类型中的应用方法进行阐述:在Ⅰ类水平骨缺损中主要采用固态血浆基质膜替代胶原膜使用;在Ⅱ类水平骨缺损中使用血浆基质骨块充填种植体植入后的骨缺损区,覆盖胶原膜,并在胶原膜表面覆盖固态血浆基质膜;在Ⅲ类水平骨缺损中采用血浆基质骨块替代自体骨块充填缺损区,并用钛钉进行固定,胶原膜和固态血浆基质膜双重覆盖后缝合固定。本文旨在为口腔临床医师全面了解血浆基质、简化引导骨再生术操作以及血浆基质在水平骨增量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殷学民, 王方圆
    口腔疾病防治. 2017, 25(3): 137-14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7.03.001
    摘要 (1541) PDF全文 (1045) HTML (986)   可视化   收藏

    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是一类因长期使用唑来膦酸、帕米膦酸钠等双膦酸盐类药物所导致的药物并发症。它主要表现为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患者因拔牙等口内手术操作或自发地出现颌骨创口长期不愈、死骨暴露、局部软组织肿胀伴疼痛流脓等症状,影像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局部片状骨密度增高影及不规则骨破坏影,且随着病变进展越发明显。目前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仍未达成一致,笔者就近年来BRONJ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 综述
    马建斌, 薛超然, 白丁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78-28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8
    摘要 (1536) PDF全文 (2806) HTML (1097)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影像资料处理、辅助诊断及预后评估等领域,研究表明,其能简化医生临床任务,快速提供分析处理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口腔正畸诊疗方面,人工智能可辅助用于二维及三维头影测量快速定点,此外,也广泛应用于三维牙模信息的高效处理与分析,并在决策正畸治疗是否需要拔牙、辅助判断生长发育阶段及正畸预后和美学评估中具有优势。尽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受限于训练数据资料的数量与质量,但将其与正畸临床诊疗相结合,可提供更快更有效的分析诊断,为更准确的诊疗决策提供支持。本文就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口腔正畸诊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正畸医生在临床中理性看待和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让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于正畸临床诊疗,以促进口腔正畸智慧化诊疗流程进一步发展。

  • 专家论坛
    徐淑兰,郭泽鸿,宁颖圆,高岩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545-55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9.001
    摘要 (1511) PDF全文 (1136) HTML (735)   可视化   收藏

    天然牙的冠根比理论已经被口腔医学领域广泛认同,在预测判断天然牙的保留价值、义齿修复时基牙选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过去几十年中,学者们根据天然牙的冠根比理论,提倡植入尽量长的种植体以提高成功率。然而随着短种植体的应用,种植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种植义齿冠根比(crown-implant ratio,C/I)与并发症的关系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根据循证文献就C/I的概念、C/I与种植体存留率及种植修复临床并发症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并提出建议:虽然目前多数的研究表明C/I与种植体存留率及颈部边缘骨吸收无显著相关性,但可能会增加机械并发症的风险。建议临床种植修复时C/I值尽量小于3,冠长尽量小于15 mm;同时在使用短种植体及超短种植体时,选用增加骨-种植体接触面积的种植体系统,采用联冠或桥等夹板式修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