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骨组织是保证种植体长期稳定性的先决条件。Urban教授提出了基于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原理的“香肠技术”。研究显示,该技术在牙槽骨水平向增量方面达(5.3 ± 2.3) mm,垂直向增量为(4.2 ± 1.9)mm,显著优于传统GBR方法。香肠技术利用生物膜的弹性与韧性,结合膜钉固定,将自体骨与骨移植材料稳定在植骨区域,有效防止移位并增强空间稳定性。骨替代材料和自体骨的使用兼顾了自体骨的成骨活性和骨替代材料的低吸收速率;在受区的皮质骨使用球钻进行滋养孔的制备,为间充质干细胞和骨祖细胞向骨再生区域迁移提供了通路,同时也可以加速创口愈合早期新生血管生成;充分减张缝合,以确保在缝合时不对愈合区域施加过大的压力。这有效提高了香肠技术的可预测性。尽管该技术疗效显著,但潜在的软硬组织并发症可能影响患者恢复及手术结果。因此,深入探讨其并发症及诱因,对于提升香肠技术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香肠技术的应用原理、临床效果、屏障膜的应用、骨移植材料的选择及并发症防治,旨在为其在口腔种植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上颌第二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复杂且变异多见,导致对其进行根管治疗难度较大,甚至会出现治疗失败。因此,了解上颌第二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形态的多样性是成功治疗的前提。融合根是上颌第二磨牙最常见的牙根变异类型之一,在国内人群中其发生率在23.9%~42.25%。融合根常伴有复杂的根管融合,在国内人群中上颌第二磨牙VI型融合根中融合根管发生率可达90.5%。针对上颌第二磨牙变异根管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根管口定位、融合根管峡区清理及充填等方面。临床上对融合根变异根管口进行定位时,可联合应用锥形束CT、牙科手术显微镜、数字化动静态导航技术等辅助手段。在根管治疗过程中,对于融合根管峡区的清理及充填,应加强化学预备,适时采用激光辅助根管冲洗、光动力治疗,以及显微根尖手术都将有效提高变异根管的治疗成功率。本文对中国人群上颌第二磨牙变异根管发生率及治疗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上颌第二磨牙牙髓及根尖周疾病的成功治疗提供参考。
3D打印个性化钛网技术正逐渐成为严重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其存在成骨效果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况。针对3D打印个性化钛网技术目前存在的骨增量效果偏差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了该技术的优势、成骨效果评估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影响骨增量效果的多个因素,包括术前钛网设计(钛网的厚度、孔径、孔形态、孔隙率、外形轮廓、钛合金材料选择及3D打印技术)、术中操作(3D打印个性化钛网术中放置的精确性)以及术后维护(包括并发症的预防、假骨膜/类骨膜的形成、钛网的稳定性等)。并结合本团队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包括:设计制作并临床应用自就位个性化钛网(定位翼+个性化钛网),以提高钛网就位精度;根据牙槽骨缺损的具体情况和软组织状况,提出个性化的治疗流程和钛网设计方案;强调钛网长期稳定固位的重要性,以降低术后钛网的松动和偏移风险。此外,还对3D打印个性化钛网的骨增量效果评价方法进行了适当总结,涵盖了以下关键指标:①垂直骨增量与水平骨增量;②骨轮廓形态变化;③骨体积增量;④临床指标(手术成功率、钛网暴露和感染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⑤美学效果评估;⑥长期稳定性;⑦影像学评估;⑧患者满意度;⑨手术操作的精准性;以期辅助医生全面评估和深入分析手术效果,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文的目的是为3D打印个性化钛网技术的优化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为实现最佳成骨效果奠定理论基础。
唇肿瘤手术可能导致唇和唇周缺损,目前缺乏明确的唇肿瘤切除术后唇和唇周区域缺损分类分型与缺损修复重建原则。笔者根据唇缺损的范围将唇缺损分为唇部分缺损、唇全层缺损和唇全层伴唇周缺损3大类。其中唇部分缺损包括红唇缺损、唇皮肤缺损、唇黏膜缺损和唇洞穿缺损4型;唇全层缺损包括小半唇、半唇、次全唇缺损和全唇缺损4型;唇全层伴唇周缺损包括口角颊洞穿性缺损、全唇颏缺损和全唇鼻缺损3型。唇肿瘤根治性手术的同时,唇和唇周区域不同类型缺损原则上是同期修复的。缺损修复方法包括一期缝合、皮肤或黏膜移植、局部皮瓣、区域皮瓣、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和同种异体真皮基质修复等方法;也可以结合多个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其中,腹侧舌肌黏膜瓣是修复重建红唇缺损的理想组织瓣;Abbe-Estlander瓣是唇缺损修复重建非常重要的技术; 双侧颏神经血管V-Y岛状推进皮瓣与舌黏膜瓣联合重建全下唇缺损,方法可靠效果好;修复唇口角颊洞穿性缺损可选用Estlander瓣,折叠延长锁骨上岛状皮瓣或折叠面-颏下动脉岛状瓣;全唇颏或全唇鼻缺损等特大型缺损需要用胸大肌瓣,斜方肌肌皮瓣或游离组织瓣甚至联合多瓣进行修复。本文提出了唇肿瘤术后唇及唇周缺损的分类和分型,较系统地阐述了唇及唇周缺损功能修复重建的方法,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推广应用价值。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与咀嚼槟榔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OSF的致病机制不明确,无根治方法,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如类固醇、己酮可可碱、番茄红素、姜黄、丹参、芦荟等药物及激光和手术等治疗方法,为了评价这些治疗方法改善OSF最大张口度、灼痛感、舌灵活度等症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近十年学者们已完成了多项循证医学研究。本文对近十年(2014年7月至2024年6月)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七大数据库治疗OSF的系统性评价或Meta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为OSF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当前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己酮可可碱、透明质酸酶联合类固醇、番茄红素、姜黄素、丹参联合类固醇、芦荟等药物可有效改善OSF患者的最大张口度和烧灼感,且安全性好。透明质酸酶联合类固醇、番茄红素、姜黄素、丹参联合类固醇、芦荟证据等级均为A级,己酮可可碱证据等级为B级。番茄红素比其他药物,改善患者最大张口度的效果更好。芦荟在治疗早期比其他药物,改善烧灼感效果更好。此外,抗氧化剂改善OSF的症状效果佳,应用前景好。激光可改善OSF最大张口度、疼痛等症状,但成本较高,证据等级为C级;手术改善OSF最大张口度效果明显,但创伤大,证据等级为C级。目前循证证据纳入的临床研究数量和样本量较少,未来需更多设计良好、随访期长、结局指标标准化的治疗OSF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再进行循证评价。
牙周炎、根尖周炎常导致牙槽骨进行性吸收,是牙齿松动和缺失的主要原因。在局部炎性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炎性肉芽组织替代周围骨组织,传统观念认为炎性肉芽组织属于病理性组织,应在拔除患牙的同时将其彻底刮除,以避免拔牙术后出血、感染、骨组织愈合不良等问题。虽然炎性肉芽组织的再生修复能力降低,但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或病原刺激消除(拔除患牙、根管治疗等)后,炎性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逐渐增多,浸润的炎细胞逐渐减少,最终转化为修复性肉芽组织进而成骨,且即刻种植中利用拔牙窝的炎性肉芽组织进行创口关闭或软组织重建亦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组织学研究证实炎性肉芽组织含有间充质干细胞群体,因此炎性肉芽组织需要彻底刮除的传统观念需要改变。炎性肉芽组织在合适的干预措施下可进行成骨转化,调控炎性肉芽组织转化为修复性肉芽组织成骨再生成为牙槽骨炎性病损再生修复的新策略,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亦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针对拔牙窝炎性肉芽组织转化为修复性肉芽组织的关键调控因素如活性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组织蛋白酶K等,以及修复性肉芽组织成骨的关键调控因素如骨形态发生蛋白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的分子机制研究将有助于筛选促进牙槽骨炎性病损修复的合适靶点以进行相关生物治疗技术和药物材料的研发,以期能为牙周炎等导致的牙槽骨炎性病损提供更微创、更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目前该方面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临床转化应用尚有距离。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以及抗癌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均有赖于各种体内与体外研究模型的建立。近几十年间,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恶性肿瘤的体内外研究模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因检测技术从单基因到多基因的进展促进了生物信息学飞速发展和恶性肿瘤概念的转变;体外细胞研究模型从单层的二维培养、原代培养向立体的三维构型发展,从而更好地重现肿瘤组织的细胞间交互作用与功能;体内动物研究模型由传统的致癌物诱导、细胞或组织形成移植瘤逐渐演变为基因编辑的动物模型或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从而可以针对性地研究相关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传统的临床研究也从简单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更多地向前瞻性研究转变,Ⅰ期/Ⅱ期/Ⅲ期临床研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以及真实世界临床研究,这些研究为临床研究增添了活力。目前恶性肿瘤研究模型存在的主要不足包括模型的单一性、对肿瘤微环境的模拟不足、动物肿瘤模型与人类肿瘤差异性,以及缺乏对个性化医疗的考量。未来仍需要进一步研发和优化研究模型,并更有效地将不同模型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优化的整体实验模型系统。本文将系统回顾恶性肿瘤研究模型的演化并对相关模型进行阐述,为科研工作者进行恶性肿瘤的研究提供合理的研究模型。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疾病,以虚拟手术设计、手术导航为代表的数字化外科技术目前已成为口腔颌面部肿瘤外科诊治的主要辅助手段。然而,现有的数字化技术在三维可视化成像、术中手眼配合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目前,以混合现实技术为代表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已经在医学领域迅速发展和应用,通过将三维虚拟图像叠加到真实的手术环境中,可辅助实现医学影像实时立体呈现,已逐步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治中。术前可基于影像数据构建肿瘤及其周边重要结构三维模型,在混合现实环境中,进行个性化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设计;术中将混合现实技术与手术导航技术相结合,可以在术区真实环境中实时显示三维虚拟模型,克服单纯使用导航技术的手眼协调问题,进一步提高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混合现实技术与远程互联网医疗技术相结合,还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平台,推动地区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水平的发展。混合现实技术的局限性主要在于术区影像遮挡、单纯使用时精度不足、配准时间长等。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以及本课题组的临床实践,对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行归纳与总结。
口腔菌斑生物膜作为多种细菌生存、代谢的基础,使口腔细菌难以被清除。随着抗生素滥用造成的耐药菌群出现,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的防治难度进一步增加。尽管目前在研究生物膜形成、破坏有关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可用于临床的有效治疗方案仍较缺乏。金属纳米酶具有纳米粒子的物理特性及类似天然酶的催化活性。金属纳米酶的纳米级尺寸提供了更大的比表面积,在发挥类酶作用产生大量活性氧的同时促进活性氧快速扩散到活性催化位点,增强纳米酶的抗氧化特性;同时金属纳米酶易通过电化学还原法、溶剂热合成法、微波辅助合成法等方法制取,且具有产生高浓度的羟基自由基、催化牙菌斑生物膜降解、氧化应激裂解葡聚糖抑制生物膜形成、释放金属离子杀灭细菌的潜力,有望成为防治口腔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的新选择。金属纳米酶可通过口服、静脉注射、呼吸等方式进入生物体,但可能引发肺毒性、肝脏毒性、神经毒性等潜在毒性效应。在复杂的生物环境下,金属纳米酶毒性的发生可能涉及多重机制,其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评价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拟从金属纳米酶的特性、抗菌机制、生物毒性及其在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阐述金属纳米酶的研究进展,为口腔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血浆基质作为一种自体血液离心产物,具有再生修复的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再生修复、皮肤美容等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牙髓再生治疗和根尖手术已成为保存牙髓以及保存患牙的主要方法,生物活性材料的应用至关重要,血浆基质作为一种自体生物活性材料,较易获取,可塑性强,具有天然优势。血浆基质可应用于以下情况:①无法刺激根尖出血的根尖孔未闭合年轻恒牙的牙髓血运重建术;②存在骨缺损的根尖屏障术及大面积穿孔髓室底或根侧壁修补术;③大面积根尖病变,伴或不伴随牙周疾病患牙的根尖手术。因血浆基质为自身血液来源制品,使用方面无明显禁忌。虽然已有系统综述表明,相比传统血凝块,血浆基质作为天然再生支架,可有效促进牙髓根尖周病的再生性修复。然而,由于血浆基质的特性受不同制备方式的影响,其适用范围有所差异。此外,目前尚缺乏血浆基质长期的临床研究结果,且组织学证据较难获取,仍然需要大量的体内外研究进一步探索。本文将对不同血浆基质在牙髓再生、根尖手术中的骨组织再生等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在适应证选择及预后评估时提供参考。
拔牙后,牙槽嵴软硬组织会发生明显吸收,牙槽嵴保存术目标在于尽量维持牙槽嵴软硬组织体积与形态,为种植体的植入提供适当条件。目前牙槽嵴保存术拔牙窝的多种分类方式存在难以直接指导移植材料的选择和临床操作、颗粒状骨替代材料空间维持能力不足导致成骨效果不佳等问题。血浆基质是一种自体血液提取物,能有效提高组织再生效果。本文阐述了拔牙后软硬组织丧失的特点及血浆基质在牙槽嵴保存术中的主要应用形式(液态血浆基质、固态血浆基质膜/塞、血浆基质骨块),对需要进行牙槽嵴保存术的牙槽窝进行了新的分类,并就应用血浆基质行牙槽嵴保存术的临床操作方法进行推荐:第一类为拔牙窝不存在骨组织缺损,伴或不伴软组织缺损;第二类为拔牙窝存在骨组织缺损,双侧骨壁缺损均小于50%,伴或不伴软组织缺损;第三类为拔牙窝存在骨组织缺损,双侧骨壁至少有一侧缺损大于50%,伴或不伴软组织缺损。在第一类拔牙窝中可填入固态血浆基质膜或组织塞,再次注射液态血浆基质,双层固态血浆基质膜封闭拔牙窝;在第二类拔牙窝中可填入血浆基质骨块,注射液态血浆基质二次固化后,使用可吸收胶原膜及双层固态血浆基质膜关闭拔牙窝;在第三类拔牙窝中利用帐篷钉维持高度,再植入血浆基质骨块,注射液态血浆基质二次固化后,使用可吸收胶原膜及双层固态血浆基质膜关闭拔牙窝。本文旨在为口腔临床医师全面了解血浆基质、简化牙槽嵴保存术临床决策及操作提供参考。
游离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首选方案,但对于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医生在多个方面仍面临挑战,如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气道管理、生存质量与预后等。I/R损伤是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中不可避免的并发症,除了手术过程中尽量缩短血管吻合时间,可尝试应用物理干预治疗、抗氧化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清除剂治疗、高压氧治疗等预防和治疗游离组织瓣I/R损伤,但缺乏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进一步的佐证。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修复患者的术后气管管理至关重要,近年来,延迟拔除气管插管被提出作为传统气管切开术的替代方案,该方法可以方便患者伤口护理、减少感染、加快患者康复,并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未来有望通过制定更符合延迟拔管的患者适应证和重症监护方案,提高延迟拔管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术前根据缺损类型,选择合适的游离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有利于更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同时,对于需要术后放疗的患者,可通过术中神经吻合、放疗前口腔卫生维护、早期语音训练等方法,减少术后放疗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随着人们对美观需求的日益提升,治疗牙龈退缩已经成为牙周科临床常见的患者诉求。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治疗牙龈退缩,常见的手术包括游离龈移植术、带蒂瓣技术和双层瓣技术,适应证选择恰当时,通常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但上述术式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根面覆盖效果不理想等。近年来,学者们针对这些不足陆续提出了一些改良方案来治疗不同程度的牙龈退缩,如改良游离龈移植术,即包含龈乳头及游离龈的牙龈单元移植,可改善受体区血供,提高根面覆盖效果,其针对轻度退缩的部位可获得良好的根面覆盖,同时可增宽角化龈和加深前庭沟,但应用于上颌美学区时可能存在术后牙龈颜色、形态不协调,美学效果欠佳的问题。牙龈瓣采用半厚-全厚-半厚的技术进行制备的改良冠向复位瓣,用于多颗牙牙龈退缩时,以退缩最严重牙为中心的改良切口设计的冠向复位信封瓣技术,可提高根面覆盖效果。不离断龈乳头,使龈瓣形成隧道,以容纳移植物的隧道技术及各种改良的隧道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术区的组织损伤,并促进创面愈合。本文通过对各类术式的阐述和文献回顾,总结改良膜龈手术治疗牙龈退缩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并提出牙龈退缩的治疗方案建议,同时强调牙龈退缩的对因治疗,以达到稳定的根面覆盖效果。创伤小、疗效稳定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法是今后膜龈手术的发展方向。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国内外目前尚无根治的特效方法,尤其是顽固性RAU的治疗更加棘手,显著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研究证实,顽固性RAU患者常常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增加了口腔溃疡治疗难度。而临床中口腔专科医师常常专注于口腔问题的处理,忽略了从全身角度对RAU发病原因及诊治进行评估和决策。为此,本文在基于国内外各种相关文献及笔者团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出顽固性RAU可能合并的常见系统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炎症性肠炎、缺铁性贫血、糖尿病、白塞综合征、莱特尔综合征、斯泼卢综合征、Sutton综合征及艾滋病等。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对这类患者的治疗策略,即对系统性疾病的积极治疗联合针对RAU采取的局部或全身用药、局部理疗、中医中药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措施。本文旨在为临床医师对顽固性RAU的诊疗提供更加全面的认知,以期为患者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顽固性RAU临床疗效。
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敏感、根面龋、牙根暴露等问题,各类根面覆盖术是目前牙周病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其中隧道技术因其微创、稳定、疗效好受到广大医师的青睐,但其存在局限性。本文拟从隧道技术的历史、疗效评价、局限性及技术改良等方面阐述隧道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信封瓣技术演变为隧道技术的过程;隧道技术的疗效与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之间的比较;结合本团队临床体会归纳了隧道技术的应用局限,如超过5 mm牙龈退缩,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程度可能无法完全覆盖结缔组织移植物,存在技术敏感性高等问题;讨论了隧道技术的手术入路,包括经前庭切口的隧道技术、W型瓣技术、针孔技术等;缝合固定包括水平褥式缝合、单个牙悬吊、连续多个牙的悬吊缝合等;隧道内移植物包括自体结缔组织、富含血小板血浆、同种异体移植物如脱细胞真皮基质、异种胶原膜等;根面处理方式包括机械法、化学法、生长因子等的处理;术后护理包括常规的消炎止痛,尤其是术区的保护;最后着重讨论了隧道技术与其他术式联合应用实现技术改良,包括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联合侧方关闭技术、隧道技术联合侧向转位瓣、隧道技术联合双乳头瓣、隧道技术联合系带修整等。微创、美观、长效及操作简单仍然是隧道技术研究的方向。
口腔颌面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医学的各个领域。有关根折,尤其是应用CBCT诊断根纵裂一直是研究热点,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CBCT对根析的诊断效能研究;②扫描参数对CBCT诊断根折准确性的影响,如扫描视野、空间分辨率、管电流和管电压等;③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是金属伪影消除技术的应用能否提高根管治疗后和根管内有桩核时根折诊断的准确性;④根纵裂临床诊断模式的建立与验证;⑤人工智能和对比剂在CBCT图像根折诊断中的应用。与根尖片相比,CBCT可以显著提高未经过根管治疗患牙的根折诊断准确性;但是对于根管治疗后的患牙,根纵裂的诊断需结合临床体征共同判定,其中患牙颊舌(腭)向的垂直性骨吸收是根纵裂的特征性指标。根纵裂的宽度是影响根纵裂诊断准确性的重要原因,而CBCT扫描时采用的体素大小并不是影响根纵裂诊断准确性的必要因素;除个别机型外,根纵裂的折裂方向不影响其诊断准确性;图像后处理技术,特别是金属伪影消除技术不能够提高根纵裂诊断的准确性,还可能降低诊断效能,临床中不建议应用。
天然牙拔除后,其唇侧轮廓常因生理性骨改建而出现塌陷。在前牙区种植位点,为了获得理想的粉色美学效果,常使用骨增量或软组织增量来维持或重建唇侧组织轮廓。在前牙区选择软组织增量恢复美学效果时,需严格把控适应证,只有对于软组织健康且无骨缺损或仅有水平向轻度骨缺损的患者,才可以考虑直接通过软组织增量维持或重建唇侧组织轮廓。在即刻、早期和延期种植中,软组织增量的选择时机各不相同。即刻种植时,唇侧骨板完整,常推荐同期软组织移植以更好地维持唇侧组织轮廓;而在早期或延期种植时,患者已经存在较大范围骨缺损时,同期软硬组织增量风险较高,常选择在一期手术时行骨增量手术,二期手术时行软组织增量手术。软组织增量目前主要为邻近自体软组织移植,如游离龈移植、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或带蒂腭侧瓣移植等,但手术常伴有第二术区,会增加患者术后反应以及手术操作时长,因此寻找长期稳定的生物替代材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对使用软组织增量进行唇侧轮廓维持和重建的适应证、时机以及不同方法作述评。
随着计算机辅助外科和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外科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3D打印技术已应用于颌骨功能性修复重建中,术前通过软件构建3D数字模型,规划截骨范围、移植骨塑形及种植体植入方案,设计并3D打印个性化手术器具导板,可在术中实现颌骨肿物的精确切除、移植骨就位及种植体的精确植入。术后精度及功能评估显示3D打印技术可达到颌骨重建同期种植体植入预期的精确度和生物力学目标,联合种植牙修复可改善患者术后的咬合及咀嚼功能。尽管如此,3D打印技术目前仍存在术前准备耗时长等缺点,进一步开发3D打印技术、优化手术方案、寻找骨替代的生物材料将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3D打印技术功能性重建颌骨的流程以及应用前景进行评述,以期为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提供参考。
埋伏阻生牙是一类复杂的错𬌗畸形,不同人种、性别以及牙位的发病率不甚相同。埋伏阻生牙的病因包含全身因素与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包括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急慢性传染病等;局部因素包括在牙齿发育到萌出至正常位置的过程中,能够造成牙齿发育异常或者萌出异常的任何因素,如局部炎症或外伤造成的恒牙胚受损、乳牙早失导致的萌出间隙不足、多生牙或牙瘤等局部病变导致的萌出道障碍。埋伏阻生牙临床表现为正常牙位的恒牙缺失,锥体束CT能精确进行阻生牙的诊断与定位。正畸综合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助萌、拔除滞留乳牙或多生牙、去除牙瘤或囊肿等病变、正畸扩展间隙提供条件自行萌出;当外科手术去除局部软硬组织障碍后,牙齿仍不能顺利萌出,则需要配合正畸牵引导萌或拔除后正畸以及自体牙移植等方法。明确诊断、合理评估治疗难度、采取合适的矫治方法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本文将重点回顾埋伏阻生牙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和相应的治疗方法等,全面阐述埋伏阻生牙的正畸综合治疗,期望为临床医生治疗埋伏阻生牙提供参考。
颌骨大型缺损的功能性重建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的重点问题,自体骨移植是主要的方法。然而,自体骨移植后的骨质易吸收,即使通过吻合血管,移植骨的自发性疏松化仍然严重影响牙种植及功能恢复。因此,血管化自体骨移植的疏松化成为颌骨重建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尚无预防措施。血供充足的自体骨无法避免自身疏松化的问题提示:血供之外被长期忽略的神经等系统因素可能调控移植骨内环境。笔者基于前期神经微环境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的系列研究,通过构建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动物模型及尸体解剖,提出了同期神经支配的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新术式。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移植是在髂骨瓣(骨肌皮瓣)植入受区并行血管吻合后,对同时获取的支配髂骨的髂腹股沟神经(传统方法一般忽略并牺牲)与下牙槽神经近心端及颏神经行显微缝合。笔者团队通过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同期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移植的新方法不仅抵御骨质吸收,而且能够恢复唇等周围软组织的感觉,可解决颌骨重建后感觉缺失及疏松化的关键问题,保证了牙种植义齿的成功,并提出“血供+神经”双系统骨移植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