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4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4-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4): 240-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李昊, 廖胤涵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4): 241-24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口腔菌斑生物膜作为多种细菌生存、代谢的基础,使口腔细菌难以被清除。随着抗生素滥用造成的耐药菌群出现,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的防治难度进一步增加。尽管目前在研究生物膜形成、破坏有关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可用于临床的有效治疗方案仍较缺乏。金属纳米酶具有纳米粒子的物理特性及类似天然酶的催化活性。金属纳米酶的纳米级尺寸提供了更大的比表面积,在发挥类酶作用产生大量活性氧的同时促进活性氧快速扩散到活性催化位点,增强纳米酶的抗氧化特性;同时金属纳米酶易通过电化学还原法、溶剂热合成法、微波辅助合成法等方法制取,且具有产生高浓度的羟基自由基、催化牙菌斑生物膜降解、氧化应激裂解葡聚糖抑制生物膜形成、释放金属离子杀灭细菌的潜力,有望成为防治口腔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的新选择。金属纳米酶可通过口服、静脉注射、呼吸等方式进入生物体,但可能引发肺毒性、肝脏毒性、神经毒性等潜在毒性效应。在复杂的生物环境下,金属纳米酶毒性的发生可能涉及多重机制,其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评价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拟从金属纳米酶的特性、抗菌机制、生物毒性及其在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阐述金属纳米酶的研究进展,为口腔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基础研究
  • 李筱叶, 李强, 戴卓, 丁梦, 董衡, 董强生, 白晶, 牟永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4): 249-25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3D打印含镁(Mg)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支架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的骨修复效果。方法 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掺杂Mg微粒的PCL支架,以纯PCL支架为对照组,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两种支架的表面形貌,用能谱分析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分析表面元素成分,并通过接触角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其材料学性能进行表征。此外,将PCL-Mg支架浸入磷酸盐缓冲液中,连续28 d检测镁离子的释放行为。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建立SD大鼠颅骨临界尺寸缺损模型,根据植入支架材料不同,15只SD大鼠分为3组:PCL组、PCL-Mg组和对照组(未作处理),每组5只。术后4周和8周进行micro-CT扫描检测分析,并在8周后获取颅骨缺损区样本及大鼠主要脏器进行组织学染色。结果 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掺杂Mg微粒的PCL支架孔径为(480 ± 25)μm,纤维直径为(300 ± 25)μm,孔隙率约为66%。PCL-Mg支架含Mg 1.0 At%,表明Mg微粒的成功掺杂。PCL-Mg支架的接触角为68.97° ± 1.39°,压缩模量为(57.37 ± 8.33)MPa,相较PCL支架显示出更好的润湿性和机械强度。在术后4 ~ 8周的观察期内,与对照组及PCL组相比,在PCL-Mg组大鼠颅骨缺损区观察到最佳的新生骨形成,其骨再生指标新生骨体积、骨体积分数、骨表面积、骨表面积组织体积比、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和骨矿物密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CL组。另外,H&E染色、Glodner染色和VG染色结果显示PCL-Mg组诱导较多的矿化新生骨形成,同时主要脏器H&E染色提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结论 PCL-Mg支架能够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为颌面部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支架材料选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 邱心一, 宋璐彤, 任双双, 苗雷英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4): 257-26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lipopolysaccharide,P.g-LPS)诱导的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炎症环境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响应型纳米颗粒PssL-NAC对HGFs内ROS、炎症因子、胶原蛋白生成、细胞迁移功能以及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通过响应ROS的硫缩酮键(thioketal,TK)连接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的疏水端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的亲水端,水相油相自主装的方式得到内部包裹油溶性的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的PssL-NAC微球,制备NAC水溶液,并使用透射电镜观察验证纳米粒子合成成功。在提取的HGFs中分别加入P.g-LPS(0、5、10 μg/mL),P.g-LPS(0、5、10 μg/mL)+NAC,P.g-LPS(0、5、10 μg/mL)+ PssL-NAC,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组别细胞内ROS水平,确定后续实验使用的P.g-LPS浓度。将HGFs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不做处理),P.g-LPS组(P.g-LPS处理细胞),NAC组(P.g-LPS+NAC处理细胞),PssL-NAC组(P.g-LPS+PssL-NAC处理细胞)。通过细胞增殖与毒性实验验证PssL-NAC的生物安全性。使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探针与细胞共孵育通过荧光实时定量检测细胞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1,COL1)、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3,COL3)的基因水平;通过划痕实验观察PssL-NAC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功能的影响;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PssL-NAC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对HGFs的细胞增殖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在P.g-LPS浓度升高的条件下,PssL-NAC能维持细胞内大约两倍对照组的ROS水平(P<0.001);PssL-NAC能显著降低P.g-LPS诱导升高的IL-6(P<0.001)、TNF-α基因水平(P<0.001),上调 COL1基因水平(P<0.001);P.g-LPS刺激后,PssL-NAC能将细胞迁移能力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并降低TLR4-NF-κB通路中TLR4(P<0.001)、p65(P = 0.006)、p-p65(P = 0.017)蛋白的表达。结论 PssL-NAC维持细胞内适宜浓度ROS,通过TLR4-NF-κB通路减轻P.g-LPS诱导的细胞炎症,并恢复炎症条件下的细胞胶原生成和细胞迁移功能。

  • 临床研究
  • 林晨官璐, 倪杰, 高忆雪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4): 266-2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粘接桥修复牙周炎患者3颗以内切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选择38例3颗以内切牙缺失的牙周炎患者,进行PEEK粘接桥修复,并于修复完成后3、6、12、24个月复诊,通过改良USPHS/Ryge标准评估修复体生存情况,分别记录基牙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观察比较修复前后基牙牙周组织的变化。结果 38例患者经过24个月临床随访观察,其中仅1例出现部分脱粘接后行二次粘接,评价为B级,其余37例均修复成功,评价为A级。修复后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较修复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着丧失修复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对于缺失3颗以内切牙的牙周炎患者,PEEK粘接桥短期修复临床效果良好。

  • 郭苏莹, 陆史俊, 丁元凤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4): 273-27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埋伏阻生上切牙正畸牵引对牙根、牙周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选取2018年01月—2022年12月完成阻生上切牙正畸牵引的患者40例,选择对侧同名牙根尖孔未发育完成的为A组(23例),对侧同名牙根尖孔发育完成的为B组(17例)。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A、B组埋伏的上切牙牵引前后的牙根长度,比较患牙牵引后与对侧同名牙以及1年后患牙的牙槽骨(牙槽骨宽度、唇侧骨板厚度、牙槽骨高度)及角化龈宽度变化。结果 埋伏上切牙牵引后牙根长度较牵引前均有所增长(P<0.05);A组牵引后的牙槽骨宽度接近对侧同名牙牙槽骨宽度(P>0.05),而B组牵引后的牙槽骨宽度无法达到对侧同名牙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牵引后的唇侧骨板均无法达到对侧同名牙的高度及厚度(P<0.05),角化龈宽度也显著小于对侧同名牙(P<0.05);但A组1年后的回访中,角化龈宽度显著增长(P<0.05)。结论 对埋伏上切牙牵引,有利于埋伏的上切牙牙根生长、牙槽骨的改建和角化龈的生长,但仍无法达到与对侧同名牙完全对称的状态。

  • 许立明, 张一博, 乃吉拜·莫敏, 李娇阳, 凌彬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4): 280-28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3D打印固定式定位导板在腓骨肌皮瓣穿支血管的精准定位方法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由于颌骨缺损需行腓骨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的患者14例。导板组(7例)采用CTA结合Mimics软件三维重建患者双下肢并定位穿支血管位置,数字化设计腓骨肌皮瓣穿支血管定位导板,将导板的两端设计为固定端,上方一端固定于膝关节,下方一端固定于踝关节,3D打印完成导板;对照组(7例)采用常规手持式多普勒进行术前定位。比较两组皮瓣制取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定位穿支血管的差异、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术后供区外形满意度及下肢功能评定量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导板组的制取皮瓣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穿支血管定位及术后供区外形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皮瓣并发症、LEF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3D打印技术的腓骨肌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的定位准确性更好,采用膝关节和踝关节固定点,能更有效地稳定导板位置,避免软组织偏移,提高了定位精准度,值得临床推广。

  • 防治实践
  • 吕红, 刘清辉, 李佳芙, 蔡惠, 卜鸿鹄, 蒲奕名, 郭锦材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4): 287-29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外胚层发育不全患者先天缺牙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1例面中份凹陷,颏部前突,面下1/3发育不足的外胚层发育不全患者,患者上颌多颗牙先天缺失,余留牙为畸形牙,下颌牙列先天缺失,牙弓较小,上下牙槽骨发育不良。通过上颌可摘局部义齿、下颌在数字化导板辅助下进行前牙区种植,杆卡式种植覆盖义齿对其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方案进行文献回顾。结果 患者佩戴义齿后固位及稳定佳,咬合关系良好,患者面部外形恢复较好,上下唇饱满,面下1/3与面中1/3基本相等,恢复了咀嚼功能。文献回顾结果表明,先天缺牙的外胚层发育不全患者的口内情况通常比较复杂,修复困难,对此类患者常见的修复方式包括固定桥、可摘局部义齿、全口义齿、覆盖义齿和种植义齿,需要根据患者口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目前,对于外胚层发育不全患者先天缺牙的治疗尚未达成共识,有学者建议缺牙少的患者优先选择固定修复,缺牙多的患者选择可摘义齿或种植覆盖义齿修复,未成年患者优先选择活动修复,待颌骨发育完成后视情况更换永久固定修复。结论 对于外胚层发育不全先天缺牙的患者,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以修复为导向个性化制定可行的修复方案。

  • 谢宏亮, 汤剑明, 张国权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4): 296-30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同侧腮腺内同时原发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报道1例同侧腮腺内腺淋巴瘤和基底细胞腺瘤同时发生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对腮腺多原发肿瘤的诊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患者发现右腮腺区包块1个月,术前扪及右腮腺浅叶肿物,结合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右侧腮腺浅叶及深叶肿瘤。全麻下行右侧腮腺深叶及浅叶肿物和部分腺体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术,术后病理报告右侧腮腺浅叶为腺淋巴瘤,深叶为基底细胞腺瘤伴囊变。手术效果良好,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复习文献结果表明,腮腺多原发性肿瘤是指双侧或者单侧同时存在2种或以上的肿瘤。该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结论 同侧腮腺内同时原发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病例罕见,需完善影像学检查防止漏诊,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良性肿瘤预后良好。

  • 综述
  • 陈金泉, 刘宇妍, 王国庆, 孙秀梅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4): 302-30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磁场是一种安全、无创的物理治疗方法。大量研究证实磁场具有良好的成骨效应,在加速正畸牙移动、促进种植体骨整合、促进骨折愈合和提高牵张成骨效果等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望成为治疗口腔疾病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为更好地将磁场应用于临床,本文就磁场在口腔领域的应用、对骨组织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和磁场调控骨代谢的分子机制三方面进行综述。磁场对骨组织细胞的生物学效应主要体现为促进成骨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降低骨细胞的凋亡率,对破骨细胞的影响则尚无定论。在分子层面,骨组织细胞感应并响应磁刺激,磁信号经位移电流、洛伦磁力和自由基对效应等机制转变为生物可识别的电信号,进而激活下游P2嘌呤能受体、腺苷受体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信号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和Notch通路等信号网络。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影响磁场成骨效应的因素——磁场参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然而,磁场成骨效应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继续深入研究磁场的作用机制可为骨组织再生和牙周组织再生提供有效策略。另外,聚焦磁场的作用靶点,将磁场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可为口腔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彭慧, 吴颖芳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4): 310-31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口腔黏膜最常见的癌前病变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非编码小RNA(small non-coding RNAs,SncRNAs)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已被广泛报道参与多种人类疾病的调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种SncRNAs在OSF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表明,微RNA(microRNAs,miRNAs)通过调控相关转录因子和基因表达或上皮间充质转化来调控成纤维细胞(fbroblasts,FB)活化而参与OSF疾病进展;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母体抗瘫抑制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suppressor of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TGF-β/Smad)信号通路或与miRNA相互作用参与OSF的发生发展;环状RNA(circular RNAs,circRNAs)通过与miRNA相互作用在OSF中发挥作用;tRNA衍生的小RNA(tRNA-derived small RNAs,tsRNAs)参与多种纤维化疾病的进展,但其在OSF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未来仍需重点关注SncRNAs介导OSF进展的作用靶点,探究其对OSF的作用功能及分子机制,以期为诊断和治疗OSF提供新思路。

  • 殷皓宇, 刘晓秋, 孙宏晨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4): 315-32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齿作为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器官,可承受无数次功能性接触,这与它的力学性能和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牙釉质和牙本质的硬度较高,并且它们具有梯度化的结构,这使得牙齿既能承受咬合力,又不致轻易折裂。当牙体组织缺损时,往往需要全冠修复体来恢复牙齿正常的形态与功能。常用的全冠修复材料有金属材料、陶瓷材料以及最近兴起的聚醚醚酮材料。金属材料在美学方面存在一定劣势,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相对较少。不同组成成分的陶瓷材料在性能及美学上的表现有所差异,但弹性模量与硬度过高,在力学性能方面都超过了牙体组织,与牙体组织学力学性能不匹配。与此不同,聚醚醚酮材料的弹性模量低于牙体组织,与骨组织相似,但通过纤维增强等方式能够提高它的性能。当修复材料与牙体组织的力学性能并不完全适配时,两者之间的界面往往形成潜在的薄弱环节,最终影响修复的稳定性和长期效果。本文介绍了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力学性能以及相对应的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修复材料的优势与局限性,进一步探究口腔全冠仿生设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