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1年, 第29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1-12-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792-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胡开进, 马振, 王一名, 邓天阁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793-80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是指外伤引起的髁突与颞骨关节窝之间的纤维性或骨性融合,可导致患者张口受限、咀嚼困难,甚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当儿童或青少年发生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还会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小颌畸形、咬合关系错乱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该病一旦发生则治疗困难、易复发,而且发病机制不清,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明确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病因素,如髁突的损伤、关节盘的损伤或移位、关节窝的损伤以及翼外肌的类牵张成骨作用;对“血肿机化”、“翼外肌类牵张成骨”等发病机制假说进行述评,并结合相关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阐述现阶段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基础研究
  • 赖扬帆,王鹏,乔里,刘中静,叶朝阳,梁燕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801-80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hit基因缺陷型变异链球菌株并验证其细胞周期调控的功能。方法 从变异链球菌株ATCC25175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技术,将hit基因上下游片段克隆到pFW5质粒(壮观霉素抗性)上以构建重组质粒;利用该菌株天然遗传转化机制,将线性化重组质粒转入由其感受刺激多肽(competence stimulating peptide, CSP)刺激产生变异链球菌感受态中,进行同源重组;再通过壮观霉素抗性筛选,结合PCR产物电泳和Sanger法测序,筛选鉴定hit基因缺陷型变异链球菌株;最后在BHI培养基中培养,检测其生长速率。结果 从ATCC25175变异链球菌基因组DNA中,克隆hit基因上游约856 bp、下游约519 bp片段到pFW5质粒的两个多克隆位点区间 (MCS-I 和 MCS-II),经双酶切和PCR测序鉴定,得到重组质粒pFW5_hit_Up_Down。线性化该重组质粒,转入由CSP刺激产生变链感受态中进行同源重组;再通过壮观霉素BHI培养基多次抗性筛选,hit基因片段的PCR产物电泳和Sanger测序筛选出hit基因缺陷变异链球菌株,该缺陷菌株较其亲本菌株生长更快速(P<0.001)。结论 获得具有遗传性状hit基因缺陷变异链球菌株,hit基因产物调控变异链球菌生长周期。

  • 吴泽钰,赵今,王琛,龚怡,薛瑞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809-81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雷公藤治疗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潜在的药理特性和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等获取雷公藤化学成分及靶点,Gene Cards等数据库获取OLP靶点,将药物与疾病靶点进行韦恩分析,得到雷公藤治疗OLP的潜在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构建化学成分-靶点网络,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Network Analyzer计算网络拓扑属性,利用Cluster Profiler软件包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并构建雷公藤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 获得雷公藤23个成分和150个靶点,OLP靶点472个,交集靶点44个。雷公藤治疗OLP的核心活性成分有雷公藤内酯、山奈酚、川陈皮素等,关键靶点包括肿瘤坏死因子、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等。GO富集分析得到白细胞分化、对脂多糖的反应等63个GO条目。KEGG富集分析得到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111条通路。结论 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揭示雷公藤治疗OLP的主要成分、作用靶点和作用途径,为将来从雷公藤中开发出高活性、低毒性的治疗OLP的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陈越,吴泽钰,貊燕丽,敬英豪,刘奕杉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820-82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HLA-DQB1和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龋病的相关性,为龋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在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2020年12月之前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R4.0.2软件进行Meta分析,进行异质性检验,并评价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10篇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564例,对照组6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 HLA-DQB1*02(OR=0.52,95%CI=0.29~0.93,P < 0.05)和HLA-DRB1*09(OR=0.34,95%CI=0.21~0.58,P < 0.05)等位基因是龋保护因素;② HLA-DRB1*13(OR=2.96,95%CI=2.03~4.33,P < 0.05)和HLA-DRB1*14(OR=1.95,95%CI=1.26~3.02,P < 0.05)等位基因是龋易感因素。亚组分析结果: HLA-DRB1*07在中国人群中是龋易感因素(OR=0.48,95%CI=0.24~0.97,P < 0.05),而在巴西人群、土耳其人群中均无统计学意义; HLA-DRB1*11在唾液组中为龋保护因素(OR=2.26,95%CI=1.46~3.52,P < 0.001),而在血液组中为龋易感因素(OR=0.09,95%CI=0.12~0.34,P < 0.001)。结论 HLA-DRB1*13和HLA-DRB1*14等位基因是龋易感因素,HLA-DQB1*02和HLA-DRB1*09是龋保护因素。HLA-DRB1*07在中国人群是龋易感因素;HLA-DRB1*11在唾液组中为龋保护因素。因纳入研究样本量及质量有限,待后期纳入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临床研究
  • 张倩,陈斌,闫福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828-83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牙位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α,TNF-α)、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的变化,探讨以上4种生物标志物GCF水平与牙周状态的关系以及对牙周基础治疗效果、牙周炎活动性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共30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参与了为期1年的纵向试验研究(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CH-13004679)。在术前和基础治疗后1、3、6、12个月,记录牙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并用滤纸条收集每例患者2个深袋牙位(探诊深度 ≥ 6 mm)和2个浅袋牙位(探诊深度 ≤ 4 mm)的GCF并称重,ELISA法测定GCF中IL-6、IL-10、TNF-α和ALP的水平。选取15名牙周健康者的30个健康牙位为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基线对照。结果 基线时,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疾病位点GCF中TNF-α、ALP、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牙周健康位点(P<0.001),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01);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深袋位点的GCF中TNF-α、ALP、IL-6水平显著高于浅袋位点(P<0.001);深袋位点IL-10水平显著低于浅袋位点(P < 0.001)。相较于基线,基础治疗后1、3、6、12个月,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深袋、浅袋位点GCF中的TNF-α、ALP水平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05),深袋位点GCF中IL-6水平显著降低(P < 0.005),浅袋位点的IL-6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变(P > 0.05)。治疗后1、3、6、12个月,4项牙周临床指标较基线均有改善,以上4种生物标志物水平与牙周临床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与IL-6、TNF-α、ALP呈正相关,与IL-10呈负相关(P < 0.05)。在基础治疗后的2次随访期间临床附着丧失增加超过2 mm的位点,GCF中4种生物标志物水平与上一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GCF中TNF-α、ALP、IL-6、IL-10这4种生物标志物的水平检测,对于判断牙周炎的严重程度、牙周基础治疗效果具有较强的临床意义。GCF中TNF-α、ALP、IL-6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可能预示着该位点出现牙周炎进展。

  • 邢慧妍,胡玉萍,蒋文琼,张然,韦方圆,覃艳宁,邓敏,黎淑芳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836-84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CBCT观察桂西地区人群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和根管的形态,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564例患者下颌第二磨牙1 128颗,应用Planmeca Romexis CBCT机及其自带的图像分析软件,统计分析患者各牙根、根管形态的性别、年龄和民族间差异及双侧牙根和根管对称情况。结果 1 128颗下颌第二磨牙中,壮族662颗,汉族384颗,其他民族82颗;双根型和C形根型占比较高,分别为73.94%和24.47%;双根型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C形根型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壮族人群的牙根分型主要以双根型为主(P<0.01)。双根型下颌第二磨牙的近中根IV型发生率最高(P<0.01),远中根I型发生率最高(P<0.01)。C形根管在根管口处较为连续,越向下,连续性越差:在根管口、根中部和根尖部三个不同水平面中,根管口以C1型为主,根中部和根尖部均以C3型为主(P<0.01)。双侧牙根和根管对称性的差异在不同性别组、年龄组、民族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于女性,18~35岁年龄组较高,壮族比汉族高。结论 桂西地区人群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和根管形态复杂多变,壮族、汉族人群牙根分型以双根型为主,C形根也较多见,壮族人群双侧牙根和根管对称性高于汉族人群。

  • 杨慧,王翔,张磊,王文梅,段宁,李若玮,张苗苗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843-84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对19例原发性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病损表现为口腔黏膜黑色肿块,19例患者中,病损发生于牙龈者11例(58%),发生于腭部者7例(37%),发生于舌部者1例(5%);不同部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患者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2%,其中4例为多个部位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部位共计15个;19例患者,仅手术治疗者3例,仅冷冻治疗者4例,手术、冷冻、生物免疫联合治疗者12例。病理结果均为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结果:S-100阳性率为95%;HMB-45阳性率为89%;Melan-A阳性率为84%。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病损面积在5 cm2以下者,患者的生存率较高。结论 口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黑色肿块,早期易发生转移,病损面积可能会影响疾病的预后,对于范围较大的黑色病损或肿块,要提高警惕;多采取手术治疗、冷冻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 刘玥,张益,张建国,张龙,姚兰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848-85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颌面颈部巨大神经纤维瘤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由口腔颌面外科主诊,麻醉科、ICU、血管外科、胸外科等多学科参与、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的2例颌面颈部巨大神经纤维瘤患者实施围术期全程管理的流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患者的多学科治疗过程(麻醉-栓塞-协同手术-ICU复苏-术后管理)均按术前计划顺利实施,术中未出现多学科风险评估未预测到的不良事件或意外,均完成手术治疗,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神经纤维瘤,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结论 多学科诊疗模式可在颌面颈部巨大神经纤维瘤的诊治中发挥积极作用,患者可以得到安全、有效的诊治。

  • 综述
  • 颜杉钰,梅宏翔,李娟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854-85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对间充质组织的发育和重建十分重要。骨组织损伤修复涉及各种细胞、分子的参与,骨量的恢复需要足够MSCs迁移到损伤部位发挥重建功能。目前已经发现损伤部位的局部炎症反应能募集MSCs,促进新骨形成。同时,MSCs迁移过程中生态位的改变也会影响其生物学性能,启动定向分化阶段。本文探讨了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介导MSCs迁移的相关机制,包括炎症反应中的免疫细胞和趋化信号分子通过BMP/Smads等信号通路对骨修复阶段的调控作用,并总结了高基质硬度上调整合素以及黏着斑的表达促进MSCs迁移及成骨分化能力的机制。通过药物或者转基因的方式可调控MSCs迁移能力促进骨组织损伤修复,MSCs迁移能力的提高能缩短骨组织损伤修复的时间,提高新生骨质的质量。本文就细胞迁移能力在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高迁移能力的MSCs应用于骨相关疾病的干细胞疗法以及骨组织工程领域提供参考。

  • 郑旭,谢琛,高畅,郭竹玲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859-86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为牙菌斑导致的牙周组织炎症,可累及牙骨质、牙周膜及牙槽骨,由CD4+T细胞引发的免疫反应是牙周炎加重的关键因素,树突状细胞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途径的激活是牙槽骨吸收的重要环节,促炎因子IFN-γ、TNF-α、IL-1β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亦发挥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为IL-1家族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具有a~e共5个剪切变异体,其中由第4号外显子编码的三叶草β状结构对细胞因子和相应受体的结合具有重要作用。IL-37具有强大的抗炎和抑制自身免疫作用,可在caspase-1酶作用下进出细胞核,在细胞内与Smads蛋白结合调控促炎基因的转录;在细胞外IL-37可与IL-18结合蛋白结合,抑制促炎因子的产生。IL-37可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CD4+T细胞的增殖、分化,与Smads蛋白结合、抑制RANKL信号途径及促炎因子如IFN-γ、TNF-α的释放抑制牙周炎的进展,牙周组织IL-37浓度可作为牙周炎进展状态的监测指标。目前,鲜见关于抗炎因子IL-37与牙周炎相互作用的描述,本文对IL-37的结构功能及与牙周炎的关系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