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是一类非阻塞性的腮腺炎性疾病,常表现为腮腺间断性的反复肿胀,可发生在儿童或成人,但以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最为常见。这类疾病病因不明确,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类似,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办法。本文回顾近年来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病因研究进展,阐述并比较了腮腺造影、超声及内镜分别在本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总结儿童及成人复发性腮腺炎的诊断、鉴别诊断的要点,并分析了慢性复发性腮腺炎与临床上较易混淆的舍格伦综合征两类疾病的关系与鉴别方法。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系统评价并比较精氨酸脱敏牙膏与常用脱敏牙膏治疗牙本质敏感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搜集精氨酸脱敏牙膏治疗牙本质敏感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数据的提取和质量评价由两个评价者独立完成。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RCT,所有的结果通过触压敏感测试及冷空气喷吹检测评估,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各治疗组的均数和标准差。Meta分析结果显示,精氨酸脱敏牙膏与含钾脱敏牙膏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触压评估:SMD = 1.83,95%CI [1.07,2.58],P < 0.05;冷空气评估:SMD = -1.19,95%CI [-1.69,-0.69],P < 0.05);精氨酸脱敏牙膏与含锶脱敏牙膏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触压评估:SMD = 0.68,95%CI [-1.59,2.96],P > 0.05;冷空气评估:SMD = -0.94,95%CI [-2.28,0.40],P > 0.05)。结论 精氨酸脱敏牙膏治疗牙本质敏感的效果优于含钾脱敏牙膏,但与含锶脱敏牙膏无明显差异。
目的 探索去卵巢大鼠中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对种植体骨整合的影响。方法 大鼠接受双侧卵巢摘除术后12周于胫骨近端植入2颗钛种植钉。将大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OPG组与对照组。皮下注射OPG(10 mg/kg) 或安慰剂每周3次。8周后收集实验标本进行μCT和组织学以及生物力学分析。结果 μC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PG组中增加了124%的骨体积,167%的骨结合,111%的平均骨小梁数目,92%的平均骨小梁厚度,95%的平均连接密度;降低了64%的平均骨小梁分离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评价显示OPG组增加160%的骨面积密度和234%骨-种植体接触。生物力学测试提示OPG组种植体的最大推力增加228%。结论 全身应用OPG可以改善去卵巢大鼠骨内种植体骨整合和稳定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种植体周围的骨量和改善骨小梁微结构。
目的 探讨外源性右旋糖苷酶(dextranase, Dex)和氟化钠(NaF)对粘性放线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用结晶紫(crystal violet, CV)染色法测量不同浓度外源性Dex和NaF作用下粘性放线菌生物膜量;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实验组生物膜的形态和结构。结果 外源性Dex和NaF的浓度升高,对粘性放线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增强;在实验条件下,0.25 U/mL Dex与40/80 μg/mL NaF联用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二者单独作用。结论 外源性Dex和NaF能够抑制粘性放线菌生物膜的形成,且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对粘性放线菌生物膜的形成表现出协同抑制作用。
目的 探索激光焊接复合弓丝在含有唾液淀粉酶和胰淀粉酶人工唾液中的抗腐蚀能力,对比两种淀粉酶对弓丝抗腐蚀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复合弓丝的抗腐蚀能力采用电化学极化和浸泡实验的方法评估,浸泡于含酶的人工唾液28 d后的可溶性腐蚀产物用等离子光谱仪进行检测,表面形貌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原子力显微镜进行分析。结果 唾液淀粉酶和胰淀粉酶均能够提高复合弓丝的抗腐蚀能力;同工异构酶也会对同种合金的抗腐蚀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结论 新型金属生物材料拟应用于口腔时,淀粉酶可能对其抗腐蚀能力有影响。
目的 以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颌患者与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的牙齿唇侧骨壁厚度进行测量并对比研究,为临床上正畸牙移动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安氏Ⅱ类2分类错颌患者30例(男女各半),另选取正常体检人群30名为对照组(男女各半),年龄均为18 ~ 25岁。全部研究对象拍CBCT,并通过软件对上颌前牙区每颗牙齿的3个位点(根颈、根尖、根中)唇侧骨壁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同一样本左右两侧同名牙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同名牙对比结果显示:安氏Ⅱ类2分类错颌组与对照组男性与女性在多个位点骨壁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对比结果,中切牙和侧切牙的L1、L3,尖牙的L1、L2、L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Ⅱ类2分类错颌患者和正常人群左右同名牙的牙槽骨壁厚度基本对称,男性骨壁较女性更厚。安氏Ⅱ类2分类错颌患者上颌前牙区牙颈部与根中部的唇侧骨壁厚度相比正常人更薄。
目的 比较自锁托槽和传统结扎托槽对正畸患者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 收集12 ~ 16岁青少年正畸患者120例,根据托槽种类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其中传统托槽组使用传统结扎托槽作为对照组,Smartclip组、Bio-Quick组及Damon Q组使用3种不同自锁托槽作为试验组,于矫治前(T0)、矫治后1(T1)、3(T2)、6(T3)个月分别测量下颌切牙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探诊深度。结果 T0期和T1期,各组相关牙周指数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3、6个月,不论是自锁托槽组还是传统托槽组,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同T0、T1相比逐渐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牙周探诊深度仍无明显区别(P>0.05)。矫治后3个月,3个自锁托槽组的菌斑指数及牙龈指数明显低于传统托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矫治后6个月,自锁托槽组的菌斑指数及牙龈指数同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降低(P< 0.05)。但在不同矫治时期,不同种类自锁托槽牙周指数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结扎托槽相比,自锁托槽在控制菌斑及牙龈出血方面存在优势,但对牙周袋深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目的 探讨轻中度骨性Ⅲ类错颌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中上切牙使用直丝弓托槽倒置粘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恒牙列早期的轻中度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66例,随机分为托槽常规粘接组(对照组,非拔牙矫治17例,拔牙矫治16例)和托槽倒置粘接组(试验组,非拔牙矫治18例,拔牙矫治15例)各33例,分别拍摄并测量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拔牙矫治的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SNA角、U1-SN角和U1-NA角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的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SNA角、U1-SN角、U1-NA距、U1-NA角、L1-MP角、L1-NB距、L1-NB角和U1-L1角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性Ⅲ类错颌矫治中,上切牙托槽倒置粘接可增大上切牙根唇向转矩,减少上切牙代偿性唇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美观和功能。
舌根鳞癌是预后较差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通常发现时已属晚期。本文报告2例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晚期舌根鳞癌患者,经 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目的 比较磁性附着体和球帽附着体在下颌无牙颌全口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下颌无牙颌患者128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64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的口腔检查,根据全口曲面断层片了解牙槽骨骨质情况,建立模型,制定种植及修复计划。其中A组采用磁性附着体作为修复治疗措施;B组采用球帽附着体作为修复治疗措施。两组患者在修复1年后对患者牙周组织健康及满意度进行考察,牙周组织健康按照临床检查标准进行检查。结果 A组与B组的牙龈健康状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A组牙龈健康状况高于B组;两组患者基牙松动度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 A组基牙松动度情况低于B组(P = 0.00)。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方面美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 1.875,P > 0.05);固定性、咀嚼能力、舒适性方面A组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性附着体种植修复的固位能力明显高于球帽附着体种植修复,能够更好地保护牙周组织的健康,使患者对义齿舒适性满意度更高。
釉质脱矿在正畸固定矫治器的正畸期间发病率较高,形成白垩斑,影响牙齿美观。渗透树脂以其微创、无痛的特点使患者易于接受。它可阻断病变继续发展,并且可改善白垩斑外观。本文就渗透树脂颜色稳定性、显微硬度等特点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