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患牙髓病或根尖周病后,年轻恒牙牙根的继续生长发育受阻,因此,如何保证患牙根尖的正常形成和继续生长发育对口腔医生而言极具挑战。近年来报道的牙髓再生治疗病例,其利用根管内残余牙髓组织、根尖周或牙周组织中干细胞的再生分化能力,在合适的条件诱导下再生出新的高度血管化并富含结缔组织的活髓,促使牙根继续生长发育,牙根长度增加、根管壁增厚、根尖孔缩窄闭合,而且临床检查和影像学辅助检查的结果均较理想,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牙髓再生基于组织工程学,以达到用新生牙髓组织代替原有病变牙髓组织目的。其包括两种理念:一是牙髓血运重建,诱导根尖部干细胞迁移和分化,在患牙根管内新生出有活力的牙髓样组织,完成牙根继续生长发育;二是运用组织工程技术,将具有增殖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和适宜的生物活性支架物质置入患牙根管内,在一定的生长因子诱导下,产生新的牙本质牙髓复合体(dentin-pulp complex,DPC),实现牙髓再生。笔者就这两部分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目的 探讨Ezrin蛋白下调是否能影响人舌鳞癌顺铂耐药细胞CAL27/CDDP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方法 以人舌鳞癌细胞株CAL27(亲本细胞)及其顺铂耐药细胞株CAL27/CDDP(耐药细胞)为研究对象,MTT检测CAL27及CAL27/CDDP的半数抑制率(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蛋白印迹检测上皮间质相关标记蛋白Vimentin、 E-cadherin的表达变化和Ezrin的表达水平,Transwell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通过小干扰RNA(Ezrin-Si1、Ezrin-Si2)转染CAL27/CDDP,检测Ezrin、Vimentin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及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人舌鳞癌顺铂耐药细胞CAL27/CDDP较亲本细胞CAL27 IC50提高6.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5.283,P = 0.000 7);CAL27细胞呈多边形上皮样结构、成簇生长、细胞之间连接紧密,CAL27/CDDP表现为单个分散的长梭形细胞,细胞间连接消失,呈现间质细胞表型;同时,相较于亲本细胞CAL27,CAL27/CDDP间质标志蛋白Vimentin表达升高(t = 4.450,P = 0.011),上皮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降低(t = 10.980,P < 0.001),Ezrin蛋白表达上调(t = 6.487,P = 0.003),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t = 3.403,P = 0.010)。小干扰RNA转染人舌鳞癌顺铂耐药细胞CAL27/CDDP后Ezr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Vimentin表达降低,E-cadherin表达升高,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下降。结论 下调Ezrin能抑制人舌鳞癌顺铂耐药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及转移。
目的 探讨氟离子对珊瑚骨羟基磷灰石(coral hydroxyapatite,CHA)在兔颅面成骨效应中的影响,了解结合了氟离子后的珊瑚骨羟基磷灰石成骨效能的变化。方法 制备含氟Y500R珊瑚骨羟基磷灰石的人工骨及纯钛金属帽,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为含氟CHA组和CHA组,每组12只。含氟CHA组兔颅面安放并固定2个装有含氟Y500R珊瑚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钛帽,CHA组钛帽装入珊瑚骨羟基磷灰石,注射四环素及钙黄绿素荧光双标记物,分别于2、4、6周时各处死8只实验动物(每组4只),样品处理后作大体标本,观察新骨形成高度和新生骨质荧光带面积,制作硬组织切片行甲苯胺蓝—碱性品红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大体标本观察、荧光显微镜观察、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含氟CHA组新生骨质明显多于CHA组,成骨效应活跃。不同时期新生骨质荧光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6.36,P = 0.019),含氟CHA组明显多于CHA组(P < 0.05)。结论 低浓度 (1.0 × 10 -7 mol/L ~ 5.0 × 10 -5 mol/L) 的氟离子能有效促进骨生成作用。
目的 研究黄芩苷对氧化应激诱导牙龈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过氧化氢刺激人牙龈上皮细胞系构建细胞凋亡模型,并应用黄芩苷进行干预,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率,细胞凋亡水平及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Akt)-糖原合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 GSK3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黄芩苷能有效地缓解氧化应激介导的牙龈上皮细胞增殖抑制,缓解凋亡发生,促进Akt-GSK3β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的提高。结论 黄芩苷对氧化应激诱导的牙龈上皮细胞凋亡具有显著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调控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目的 通过对AXIN2基因多态性与单纯性多数牙先天缺失关系的探讨,寻找该病发病的可能基因因素。方法 对单纯性多数牙先天缺失家系中患者进行临床和实验室相关检查;而后提取基因组DNA,通过RT-PCR方法对AXIN2基因的外显子进行扩增、测序,同时分析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DNA测序显示,在AXIN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及附近的内含子区2例患者出现3个相同类型的基因突变,分别是:c.1365A > G(p.Pro455 = ),c.956 + 16A > G(Ⅱ-1:纯合型;Ⅲ-1:杂合型),c.1200 + 71A > G(纯合型),同时先证者的母亲(Ⅱ-2)出现c.1365A > G 和c.1200 + 71A > G的杂合突变类型。经生物信息软件分析认为均是多态性位点。结论 AXIN2基因的c.956 + 16A > G,c.1365A > G和c.1200 + 71A > G突变可能与该家系的单纯性多数牙齿缺失密切相关,但AXIN2在多数牙缺失发生发展各阶段的确切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目的 研究采用下颌骨颏部骨移植修复成人先天性齿槽裂骨缺损,延期行种植修复缺失牙,以探索成人齿槽裂序列治疗的方法。方法 单侧齿槽裂成人患者10例,应用自体下颌骨颏部(正中联合处)取骨块行植骨修复裂隙骨缺损,骨愈合5个月后延期植入Dentinum植体11颗,经过5个月骨结合后行Ⅱ期手术,更换愈合基台,2周后取模,完成牙冠修复。结果 齿槽裂区域成骨良好,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牙戴牙半年后,种植体周围骨无吸收,美观功能效果良好。结论 采用下颌骨颏部骨块修复成人齿槽裂骨缺损后延期种植修复可以作为先天性齿槽裂序列治疗中一种良好的治疗手段。
目的 分析3 050例颌面部损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为颌面部损伤综合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数据资料。方法 选择因颌面部损伤住院的3 0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职业、地域分布、血型、骨折部位、合并伤、首诊收入科室及治疗效果等因素。结果 3 050例颌面部损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9:1;20~40岁(1 711例,56.1%)为发病的高峰年龄;交通事故伤(1 055例,34.6%)在致伤原因中居首位;颧骨复合体(707例,23.2%)、鼻眶筛骨(650例,21.3%)、下颌骨(540例,17.7%)在颌面部骨折中居前三位。颌面部损伤常合并颅脑损伤(1 321例,43.3%)及面部软组织挫裂伤(1 275例,41.8%)。2 632例骨折患者中,首诊收入科室包括口腔科(67.3%)、骨科(11.6%)及脑外科(8.4%)。所有患者的简明损伤评分(abbrebiated injury scale,AIS)平均得分为2.3分,介于中度与较重度之间。手术治疗1 694例(55.5%),保守治疗1 356例(44.5%)。结论 颌面部损伤患者中以男性为主,以青壮年比例最高;交通事故伤为主要致伤原因;颧骨复合体、鼻眶筛骨及下颌骨最容易发生骨折;颌面部损伤常合并颅脑、胸腹腔、四肢等其他重要部位损伤;颌面部损伤的治疗效果总体满意。
目的 探讨颅颌面部骨折伴有全身其他部位多发性损伤的患者采用同期或延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85例颅颌面部骨折伴有全身其他部位多发性损伤的患者,根据患者本人、家属意愿及实际情况,将患者按照颅颌面部骨折与全身其他部位是否同期治疗分为2组,同期组48例行同期手术治疗;延期组37例行延期手术治疗。比较2组伴有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术后咬合、张口度、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根据神经外科评分标准,2组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545,P = 0.122);术后同期组患者的咬合优良率(93.75%)高于延期组患者(75.68%)(χ 2 = 5.630,P = 0.018);术后同期组患者的张口度(34.5 ± 3.6)mm高于延期组(28.9 ± 3.3)mm(χ 2 = 7.370,P < 0.001);同期组住院时间(28.5 ± 5.2)d,短于延期组(40.1 ± 5.7)d(χ 2 = 9.778,P < 0.001);术后同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低于延期组24.32%(χ 2 = 4.124,P = 0.042)。结论 在患者创伤严重程度适宜的情况下,对于颅颌面部骨折伴多发性损伤患者可以采取多科室联合手术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颌面部外观及功能恢复。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评价解剖性印模法和功能性印模法修复下颌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患者牙槽骨吸收情况。方法 选择下颌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患者16例,随机分为功能组和解剖组,每组8例。功能组采用功能性印模,解剖组采用解剖性印模。戴义齿前、正常使用义齿6个月后用CBCT分别测量末端基牙近中、远中牙槽骨及远中游离端剩余牙槽骨骨高度,并计算戴牙前、后的高度差值。结果 正常使用义齿6个月后,解剖组末端基牙近中(t = 0.742,P<0.05)、远中牙槽骨高度差值(t = 5.727,P<0.05)明显高于功能组;功能组和解剖组的游离端剩余牙槽骨高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功能性印模制作的可摘局部义齿有减少末端基牙近远中牙槽骨骨吸收的趋势,短期内对游离端剩余牙槽骨骨吸收影响不明显。
目的 调查广东连南瑶族成人(35~44岁年龄组)龋病流行情况,为连南瑶族地区开展龋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连南县城和各乡镇年龄在35~44岁之间的瑶族人720名,进行龋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连南瑶族成人患龋率为58.33%,乡镇明显高于县城(χ 2= 7.406,P = 0.006);龋均为5.63 ± 4.92,乡镇明显高于县城(u = 2.704, P = 0.007);龋齿充填率为7.20%,县城明显高于乡镇(χ 2 = 33.962,P<0.001);平均失牙数为3.04,乡镇明显高于县城(u = 5.000, P<0.001)。结论 连南瑶族成人龋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城乡差异显著,且龋齿充填率较低,平均失牙数较高。
目的 观察硬性颌垫和软性颌垫治疗夜磨牙或紧咬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8例夜磨牙或紧咬牙患者随机采用硬性颌垫或软性颌垫进行治疗,28例使用硬性颌垫,30例使用软性颌垫。患者每天佩戴颌垫8 h以上,睡眠时佩戴,佩戴颌垫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复诊,问诊并记录肌肉酸痛症状,以及夜磨牙或紧咬牙习惯与佩戴前是否有变化。对佩戴颌垫6个月时的治疗有效率用SPSS 17.0软件行卡方检验。结果 治疗6个月时软性颌垫和硬性颌垫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33%、8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 1.709,P = 0.191)。结论 硬性颌垫和软性颌垫的临床治疗效果均较好,软性颌垫因制作简便、佩戴舒适,更易被患者接受。
传统的种植修复治疗方案因治疗周期较长且需多次手术而越来越难以获得患者的满意,如何缩短治疗周期并简化手术方案成为学者研究的方向;氟化物修饰种植体表面因其促进种植体早期骨愈合的特性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氟化物修饰种植体即刻负重的研究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