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16年, 第2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05-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述评
  • 王安训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261-26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舌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鳞状细胞癌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医疗技术水平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局部或区域性复发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仍为临床治疗的巨大挑战。文章介绍了与舌鳞状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相关的一系列蛋白和基因、micro RNA、上皮间质转化和肿瘤干细胞行为的研究进展。随着对舌鳞状细胞癌侵袭和转移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舌鳞状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难题将有望被攻克。

  • 专栏论著
  • 赖春花,周磊,贾芳,丁祥龙,吴静漪,高岩,林曦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267-2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适合用于观察钛种植体表面早期成骨方式的动物模型。方法 对原有的种植体植入模式进行改进,使种植体植入动物体内的初始状态为种植体外螺纹贴于种植窝骨壁,种植体螺纹内部与周围骨壁保持一定距离。4只Beagle犬下颌骨延期植入20枚种植体,植入后2周和4周分别处死2只Beagle犬,对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4只Beagle犬手术创口均达到一期愈合,未出现种植体松动。组织学观察可见种植体表面新骨生成,种植体周围骨壁新骨生成,可清楚地观察到新骨生成方向,可观察到接触成骨和距离成骨。结论 本研究创建的动物模型可以清晰地观察钛种植体表面早期成骨的方式,也可客观地反映种植体表面性能对其表面早期成骨方式的影响。

  • 朴正国,邹瑞,闫璟,Seok-KeeBaik,Hye-JinTak,Sang-HwyLee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273-27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氧联乙酰葡萄糖胺(O-linked N-acetylglucosamine,O-GlcNAc)影响上唇发育时上皮层的消失过程中,Wnt信号通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通过在鸡胚唇部植入浸有O-GlcNAc促进剂氧联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O-GlcNAc transferase,OGT)、O-GlcNAc 的抑制酶氧联乙酰葡萄糖胺水解酶(O-GlcNAcase,OGA)以及OGA的抑制剂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icin,SZT)的琼脂糖微球,构建O-GlcNAc高表达与低表达以及反向高表达实验组,并继续孵育24 h,茜素红—阿利新蓝骨组织染色观察胚胎骨、软骨发生的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Wnt信号系包括GSK-3β、β-catenin在内的一系列信号因子。结果 O-GlcNAc过表达组OGT和STZ中,上皮层的消失出现延迟,骨染色发现胚胎唇部出现骨缺损,TUNEL检测与正常组相比未发现明显细胞凋亡,但GSK-3β在细胞质内表达增加,β-catenin细胞核内表达减少;正常侧及O-GlcNAc 低表达组OGA中上唇发育未受影响。结论 O-GlcNAc过表达时引起上皮层的消失发生延迟,这并非由细胞凋亡减少引起,而是可能通过抑制Wnt信号通路,导致 GSK-3β、β-catenin在内的相关信号因子变化,这些变化将影响上唇发育并可能导致唇腭裂的发生。

  • 基础研究
  • 闫智奇,叶梅,颜学民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280-28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空气喷磨对乳牙树脂充填微拉伸强度的影响,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24颗离体乳磨牙切除冠部釉质暴露牙本质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50 μm氧化铝微粒空气喷磨(空气喷磨组)和金刚砂车针预备(金刚砂车针组)。每组抽取2个样本牙,1个样本牙直接扫描电镜观察,另外1个进行酸蚀后行扫描电镜观察。余留样本牙复合树脂充填后制成试件,采用微拉伸技术,测试试件断裂时的最大应力。结果 空气喷磨组的微拉伸强度为(24.470±3.194) Mpa,高于金刚砂车针组(22.294±2.268) 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涡轮机金刚砂车针预备后酸蚀的牙本质表面呈浅坑状形态,空气喷磨后酸蚀呈规则的蜂窝状。结论 空气喷磨技术可提高乳牙复合树脂充填的微拉伸强度。

  • 王洪宁,秦行林,刘东旭,李文娟,王霄立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283-28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micro-CT扫描数据建立仿真牙周膜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 对人上颌中切牙骨块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扫描数据通过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及网格优化,再将模型以lis文件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最终有限元模型。结果 建立了包含12 936个节点,6 400个单元的人上颌中切牙仿真牙周膜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形态与牙周膜实际形态高度相似。同时建立了包含60 872个节点、42 144个单元的牙齿模型及41 472个节点、32 339个单元的牙槽骨模型。结论 结合micro-CT及Mimics、Ansys软件,能够建立仿真牙周膜三维有限元模型,添加对应的牙齿牙槽骨后,可进一步用于正畸生物力学分析。

  • 临床研究
  • 雷浪,柯晓菁,李厚轩,李煌,闫福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288-29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对颅面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矫治方法。方法 63例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病例,按照其牙列发育情况分为混合牙列组(32例)和恒牙列组(31例)。描记所有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测量15项角度和6项线距,将其测量值与对应的正常牙合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上颌切牙埋伏病例的发病因素中,多生牙、含牙囊肿或牙瘤、外伤和不明原因各占6.3%、6.3%、12.4%和73%。头影测量显示上颌中切牙阻生病例SNA和ANB角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并伴有牙性变化即上颌切牙唇倾、下颌切牙舌倾(P<0.05)。在牙根发育早期(Nolla法第7期和第8期),13颗埋伏切牙中12颗正畸牵引成功;在牙根发育晚期(第9期和第10期),15颗埋伏切牙中7颗牵引成功。结论 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后,上颌发育受限;早期矫治可以提高埋伏牙成功率,同时有利于牙根发育。

  • 何锦泉,欧阳可雄,王朝俭,张君伟,黄珞,王伟奇,陈伦秋,朴正国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293-29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牙槽突裂植骨修复术前预测植骨量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14例单侧牙槽突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通过CBCT扫描获取患者上颌骨影像数据并导入Mimics软件,用该软件测量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在术中通过5 mL注射器测量植入牙槽突裂隙中的松质骨骨量,获得牙槽突裂骨缺损的实际体积,并与术前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4 例患者接受了牙槽突裂植骨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前用CBCT和Mimics软件测量得到的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为(2.78±0.70) mL,术中实际测量得到的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为(2.88±0.7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BCT预测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准确率为(95.09±2.56)%。结论 术前CBCT结合Mimics软件可精确计算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

  • 武月霞,吉利,曾琳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297-30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对称拔牙方式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可行性。方法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例,经临床、模型、X线片等检查,分析病因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矫治方案,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采用下颌双侧拔牙、上颌单侧不对称拔牙矫治的方法,代偿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不调。结果 经过25个月的治疗,患者侧貌得到改善,且未出现骨性Ⅲ类特有的凹面型,并获得了良好的前牙切导关系及平衡稳定的咬合关系。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减数需慎重,可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视上颌牙列的拥挤度、上下中线位置、面型后续变化等情况,尝试不对称拔牙的矫治方案。

  • 李风舟,薛凡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303-30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Er:YAG激光(erbium-doped: yttrium aluminium garnet)与机械刮治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有效性。方法 22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按照单盲随机分组对照原则将种植体分成2组,试验组采用Er:YAG激光照射,激光能量设定为100 mJ/脉冲、频率10 Hz;对照组采用塑料刮治器和0.2%洗必泰抗菌治疗。在基线、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临床牙周指标的检查测定,包括菌斑指数、出血指数、临床附着水平和探诊深度。结果 基线时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各项临床牙周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P<0.01)和6个月(P<0.05),试验组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探诊深度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均有降低,且2组探诊深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2组临床附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YAG激光治疗后能显著改善种植体周围炎炎症水平,控制种植体周围炎的有效性优于机械刮治治疗。

  • 杜小沛,纪莹,陆海涛,张婷婷,邱伟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306-30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混合牙列期身体重心动摇与咬合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56名处于Hellman咬合发育Ⅲ期A阶段的健康小学生纳入研究。通过检查咬合平衡中点与中线的距离(X)关系,X≤5 mm被划分为正中组,X>5 mm被划分为偏移组。使用自动姿态分析系统测定了身体平衡相关开闭眼时的重心动摇距离、重心动摇面积。使用牙齿压力感应装置Dental Prescale?测定了咬合接触面积、平均咬合力、最大咬合压力,咬合力和咬合平衡。结果 咬合接触面积和咬合力的测试结果男女分别为18.1 mm 2、712.2 N和14.1 mm 2、541.8 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合平衡中点正中组与偏移组的咬合接触面积、咬合力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合平衡中点正中组开、闭眼时期的重心动摇距离、面积明显小于偏移组,咬合平衡与开、闭眼时期的重心动摇距离、面积有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心动摇稳定组的咬合接触面积大于动摇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llman咬合发育Ⅲ期A阶段儿童咬合平衡和人体重心动摇存在相关性,咬合接触面积与身体重心动摇相互影响。

  • 防治实践
  • 吴玮,邱荣敏,曾晓娟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310-31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乳牙局部用氟预防龋齿的效果,为提高儿童防龋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将同一幼儿园410名3~5岁儿童纳入研究,按照单纯随机抽样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每半年进行1次多乐氟涂布,同时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共干预4次;对照组儿童仅进行相同的口腔健康教育。分别在干预前和第4次干预后进行口腔检查,记录患龋状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龋率分别由干预前51.61%增至59.14%,52.61%增至73.93%;干预后龋齿发病率分别为7.53%及21.33%。干预后试验组患龋率、龋均、龋齿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幼儿园使用多乐氟防龋,能有效降低乳牙龋的发病率,促进儿童的口腔健康。

  • 综述
  • 喻丽 综述,葛颂,冯馨仪,温玉洁 审校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314-31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是牙周感染最重要的致病菌,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致病性归因于一系列毒力因子如菌毛、荚膜、脂多糖、牙龈蛋白酶等。相关毒力因子的致病机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就牙龈卟啉单胞菌表面结构菌毛、荚膜及菌体分泌脂多糖、牙龈蛋白酶等重要致病因子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牙周炎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 李夏宁 综述,赵红宇,赵华 审校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317-32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被认为是牙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间充质干细胞在成脂和成骨分化过程中具有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成脂分化的诱导因素通常是成骨分化的抑制因素,反之亦然。本文就近年来PDLSCs成脂分化的诱导、鉴定方法及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PDLSCs成脂分化的机制,探讨通过抑制PDLSCs成脂分化促进其成骨分化的可行性,为治疗牙槽骨吸收等骨骼性疾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