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与颌位问题是颌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咬合重建特指采用修复手段在正确的颌位关系下恢复正常咬合接触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口内仍存留有大量天然牙,但丧失了稳定的咬合接触关系,需要以修复的方法重新建立稳定咬合关系的情况而展开。由于存留的大量天然牙有活跃的牙周反射活动,重建后的咬合关系在行使咬合功能时受到复杂的神经反馈调节作用,因此咬合重建与普通的活动修复治疗相比有更高的技术要求。本文主要讨论有关颌位关系和咬合接触问题。确定正常颌位关系是建立正常咬合关系的基础,建立正常咬合接触关系从而恢复正常咬合功能是咬合重建的目标。
目的 评价复合树脂高强纤维(glass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resin,GFRCR)间隙保持器的抗疲劳强度,比较两种树脂材料制作的GFRCR间隙保持器的抗疲劳强度。方法 收集离体磨牙40颗,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颗,分别用树脂Z350和Grengloo制作间隙保持器试件,试件经过温度循环后加载疲劳循环,记录循环次数,分别与标准抗疲劳强度比较,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循环次数分别与标准抗疲劳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间抗疲劳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86)。结论 GFRCR制作间隙保持器可获得良好的抗疲劳性能,推荐临床使用;树脂材料Z350和Grengloo制作的高强纤维间隙保持抗疲劳性能无明显差异。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aurine upregulated gene 1, TUG1)在舌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TUG1在舌鳞状细胞癌中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 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19例患者舌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TUG1的表达差异,利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技术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CAL27中沉默TUG1的表达,并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下游相关基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基因的表达改变。结果 TUG1在舌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中相对癌旁组织呈高表达状态(P < 0.001)。利用siRNA技术沉默TUG1的表达后,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CAL27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转染siRNA 后24 h、48 h、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4.16%、16.96%、21.40%。 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iNO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1.000 ± 0.034、0.974 ± 0.045、0.729 ± 0.039,沉默TUG1的实验组的iNOS基因表达受到了明显抑制(P=0.002)。结论 长链非编码RNA TUG1在舌鳞状细胞癌中可能起到致癌基因的作用,且其可能通过促进iNOS的表达调控舌鳞状细胞癌的生长。
目的 对比纤维桩桩道不同预备时机对根尖微渗漏的影响。方法 收集30颗离体下颌单根管前磨牙,采用ProTaper冠向下法预备根管,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技术充填根管后,将样本随机平分成3组, A组为即刻桩道预备组, B组为2 d后桩道预备组, C组为7 d后桩道预备组。染料渗入法及透明牙技术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记录各组根尖微渗漏长度, 并进行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根尖微渗漏长度为(0.96 ± 0.15)mm,B组根尖微渗漏长度为(0.97 ± 0.11)mm,C组根尖微渗漏长度为(1.01 ± 0.12)mm,3组样本根尖微渗漏值均较小,且3组结果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维桩桩道预备时机对根尖微渗漏无明显影响。
目的 采用宏基因分析技术比较根管治疗欠填伴或不伴明显根尖周病变患牙根管内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差异。方法 临床采集根管治疗欠填5年以上后伴根尖周病变患牙(根尖周病变组,3颗)和无明显根尖周病变患牙(无根尖周病变组,2颗)根管内微生物群落样本。提取样本中细菌的总DNA,PCR扩增其对应于16S rRNA片段上的V3、V6高变区基因片段以构建宏基因组文库。经高通量测序后进行种系发育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伴根尖周病变组微生物群落包含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等22个菌门。无明显根尖周病变组微生物群落包含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等8个菌门,菌门类别及占比均明显少于伴根尖周病变组,但优势菌门组成相似。结论 根管治疗后伴根尖周病变患牙的根管内微生物群落构成复杂,多样性高,与根充欠填但无明显根尖周病变患牙在根管内微生物群落构成上差别明显。
目的 比较不同全瓷系统用于前牙及前磨牙区固定桥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60岁因前牙或第一前磨牙缺失而行3单位固定桥修复的患者,随机分成CAD/CAM氧化锆和IPS e.max Press两组,分别在修复体戴入后3、6、12个月,临床观察其是否发生脱落、折裂、崩瓷、修复体边缘密合性及牙龈表现,参照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种全瓷材料的固定修复成功率均有所下降,但均在90%以上,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格控制临床适应证的前提下,CAD/CAM二氧化锆与IPS e.max Press两种全瓷材料均能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目的 比较超薄贴面与常规贴面的临床效果,为超薄贴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超薄贴面20例与常规贴面修复患者45例,基牙分别为72、120颗,3、6、12、24、36个月后随访,依据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贴面评价分类标准进行临床效果对比研究,统计留存率和成功率。结果 经过3年观察,超薄贴面和常规贴面在继发龋、边缘适合性、边缘变色、颜色适合性和结构形态方面均有较好的临床表现,留存率及成功率均大于90%,经连续性校正卡方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薄贴面可以获得与常规贴面相近的临床效果。
目的 评价年轻恒牙完全脱位再植后的愈合方式,对不同发育阶段年轻恒牙再植术后的疗效进行总结,为更好保留患牙的美观与功能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30颗完全脱位年轻恒前牙,根据国际牙外伤协会治疗指南进行治疗。评价再植后年轻恒牙牙周组织愈合方式,分为牙周膜愈合、表面吸收愈合、替代性吸收(骨粘连)、炎性吸收。结果 30颗完全脱位的年轻恒牙再植后,其中7颗为牙周膜愈合,占23.3%;1颗为表面吸收愈合,占3.3%;13颗为替代性吸收,占43.3%;9颗为炎性吸收,占30.0%。结论 年轻恒牙发生完全脱位,再植后愈合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出现不良的愈合方式限制颌面部发育时,一定要及时干预,减少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创伤。
目的 比较3种麻醉方法在小儿舌系带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76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 B组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C组采用七氟醚面罩吸入麻醉。对3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清醒时间、术中呼吸、心率、氧饱和度、颞下颌关节松弛度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 3组麻醉方式中,呼吸频率、心率、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麻醉诱导时间高于B组与C组,C组清醒时间低于A组与B组(P<0.05)。A组呼吸抑制、喉肌痉挛不良反应高于B组与C组,A组颞下颌关节松弛度欠满意,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恶心呕吐、呛咳发生率低于A组和B组(P<0.05),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 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小儿舌系带成形术简单、安全,但应注意预防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目的 研究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在预防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100例需拔除双侧埋伏程度相近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患者两侧患牙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拔牙创内植入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对照组拔牙创内不放任何药物。分别于术后30 min复查,术后第7天随访,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100颗患牙拔除后引起的并发症中,出血10颗,肿胀10颗,张口受限3颗,干槽症3颗;对照组100颗患牙拔除后引起出血37颗,肿胀22颗,张口受限12颗,干槽症10颗。结果显示试验组预防拔牙术后出血率、肿胀出现率、张口受限出现情况与干槽症的出现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可降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 探讨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口腔保健知识问卷,分层、随机抽验,调查口腔综合干预前、口腔综合干预12个月后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正确刷牙率;窝沟封闭分2种组织形式,即城区家长带领学生到医院封闭与口腔医院组织医疗队到农村学校封闭,比较两组封闭率及窝沟封闭12个月后封闭剂保留率的影响;窝沟封闭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封闭剂保留率。结果 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前、后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8%、96%,儿童正确刷牙率分别为64%、92%,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家长带领学生到医院封闭和口腔医院组织医疗队到农村学校为学生封闭,封闭率分别为84.02%、97.98%,12个月后窝沟封闭剂保留率分别为86.75%、85.29%,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封闭剂保留率分别为6个月92.01%,12个月86.02%,24个月82.14%,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健康教育和窝沟封闭综合干预儿童口腔疾病的效果明显,干预后学生对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正确刷牙率,以及窝沟封闭剂保留率达到口腔综合干预的目标。
牙龈退缩在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它会导致牙根暴露、牙齿敏感,甚至严重影响美观。目前临床治疗牙龈退缩的金标准手术是冠向复位瓣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通过该手术可以明显改善牙龈退缩,但需要从腭部切取上皮下结缔组织,这是治疗时遇到的一个大问题。目前临床上已使用了许多材料来代替腭部上皮下结缔组织用来治疗牙龈退缩,本文就上皮下结缔组织的替代材料作一综述。
龋病的生态学理论认为,龋病的本质是生态失衡性疾病,需生态防治。益生菌疗法能调节口腔微生态的平衡,成为龋病防治的潜在新方法,在儿童龋病的防治研究中备受关注。本文就近年来益生菌应用于儿童龋病防治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