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来越多的要求正畸治疗的成人患者中,患有牙周炎的正畸患者比例增加。为了避免牙周炎引起的骨破坏进一步加重,正畸牙移动需要在牙周炎症彻底控制后才能进行。然而曾经患有牙周炎的牙齿,其牙周组织状态在炎症控制后能否完全恢复到健康状态且良好地耐受正畸力的加载,这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临床研究(宏观)到生物学检测(微观)的层面分析有牙周炎病史的牙齿的牙周组织及牙周膜细胞在承受正畸力加载后的生物特性,认为:受牙周炎影响的成人正畸治疗由于牙周状态的改变而具有特殊性;正畸力与未治疗的牙周炎症共同作用会加重病理性的牙槽骨吸收,因此正畸治疗前完善牙周治疗非常必要;牙周治疗后,牙周组织能够耐受适当的正畸力加载;正畸治疗作为辅助手段能改善牙周炎造成的牙周组织破坏及病理性牙齿移位。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对人颞下颌关节滑液间充质干细胞(human synovial flui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SF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临床收集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患者颞下颌关节滑液的样本进行体外培养扩增获得hSFMSCs,将hSFMSCs分为3组:对照组用完全培养基(α-MEM 细胞培养基+10% FBS + 1× GlutaMAX)常规培养(命名为0 ng/mL IL-1β组),IL-1β刺激组分别于完全培养基中加入rhIL-1β 1 ng/mL(1 ng/mL IL-1β组)和rhIL-1β 10 ng/mL(10 ng/mL IL-1β组),根据实验不同需求分组干预。通过细胞克隆形成率比较IL-1β对hSFMSCs接种后贴壁及增殖能力的差异,CCK8法检测 IL-1β对hSFMSCs细胞增殖的影响,分别使用细胞周期检测试剂盒和Annexin V/PI 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IL-1β对hSFMSCs 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采用形态学和相关基因的定量检测评价IL-1β对hSFMSCs成骨诱导、成脂诱导、成软骨诱导等多向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IL-1β刺激下对hSFMSCs细胞克隆形成率(F = 0.665,P = 0.548)、细胞增殖(F = 0.001,P = 0.999)、细胞周期(FG1期 = 0.773,PG1期 = 0.503;FS期 = 0.636,PS期 = 0.562)和凋亡(F = 0.196,P = 0.827)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hSFMSCs成骨诱导中茜素红染色形成的矿化结节随 IL-1β刺激浓度的增加逐渐较少,IL-1β刺激组Runt相关基因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0 ng/mL IL-1β组(P < 0.05);成脂诱导下随着IL-1β刺激浓度的增加,脂滴形成明显减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成脂诱导下,与同期0 ng/mL IL-1β组之间比较,IL-1β刺激组成脂分化的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G2(peroxisomal proliferative receptor G2,PPARG2)和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mRNA表达明显降低(P < 0.05)。各浓度IL-1β介导成软骨诱导后虽然均形成软骨微球,但Sry基因相关HMG box-9(sexdeter mining region Y related high-mobility group box-9,SOX9)和Ⅱ型胶原(collagen Ⅱ,COL-Ⅱ)基因的mRNA表达随着IL-1β的刺激而降低(P < 0.05),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基因在IL-1β刺激下则mRNA表达明显增加(P < 0.05)。结论 IL-1β对hSFMSCs细胞生长增殖或凋亡无显著性影响,而直接影响其多向分化能力。
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介导的炎性微环境对牙周膜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1 μg/m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激活RAW264.7巨噬细胞得到含炎性因子的条件培养基模拟体内炎性微环境,原代分离培养PDLCs,分别在条件培养基(LPS-CM组),普通培养基(Ctrl组)下培养PDLCs,MTT法检测PDLCs 的增殖情况;加入成骨诱导剂共培养3 d、7 d,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试剂盒检测ALP活性,Real-time PCR检测Runt相关基因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N)、I型胶原(collagen I,COL-I)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UNX2、OCN、COL-I蛋白表达水平;成骨诱导14 d茜素红染色观察钙化结节。分析比较2组PDL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差异。结果 MTT法检测,LPS-CM组PDLCs的OD值低于Ctrl组(P < 0.05);相同时间点LPS-CM组的RUNX2、OCN、COL-I基因的mRNA表达均低于Ctrl组(P < 0.05),蛋白表达,除了OCN 3 d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 = 2.75,P=0.056)外,其余显示相应的RUNX2、OCN、COL-I的蛋白表达量LPS-CM组低于Ctrl组(P < 0.05);ALP活性检测,LPS-CM组ALP活性高于Ctrl组,分别是3 d时1.58倍(t=5.91,P=0.030);7 d时为1.29倍(t=6.01,P=0.046);14 d钙化结节 LPS-CM组少于Ctr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P=0.048)。结论 巨噬细胞介导的炎性微环境抑制PDLCs 的增殖与成骨分化。
目的 探讨半导体激光在老年人瘘管型慢性根尖周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14例瘘管型根尖周炎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根管预备后使用半导体激光对根管消毒及瘘管内壁进行消炎,对照组常规根管预备,不使用激光进行特殊处理,2组均封Vitapex糊剂。2周后复诊检查瘘管愈合率并进行根管充填,或继续封药观察,3个月、12个月后复查,观察其疗效。结果 2周后复诊,试验组、对照组瘘管愈合率分别为90.0%、75.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9,P < 0.05);3个月及12个月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使用半导体激光对老年人瘘管型根尖周炎的患牙进行根管消毒和瘘管消炎后,能缩短瘘管愈合时间。
目的 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磨牙治疗上前牙轻、中度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1例骨性Ⅰ类安氏Ⅱ类错成年患者,磨牙远中关系不超过尖对尖。上颌前牙轻度至中度拥挤,下颌正常或轻度拥挤,侧貌为直面型。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配合Ⅱ类牵引推磨牙向远中非拔牙矫治。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模型和头颅侧位片,配对t检验比较分析测量所得的数据。结果 治疗后11例患者的上下牙列排齐,磨牙关系中性。头影测量数据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平均远中移动2.32 mm(t=3.315,P<0.01),磨牙长轴远中倾斜度增加3.83°(t=3.959,P<0.01),上中切牙牙轴唇倾度增加1.72°(t=3.274,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测量数据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平均颊向移动1.43 mm(t=2.46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配合Ⅱ类牵引可实现上颌磨牙的远中移动,纠正远中磨牙咬合的同时,排齐轻中度拥挤的上前牙。
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为自然骨修复中两种重要信号分子,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领域。前者可促进成骨细胞的成熟矿化,后者有显著的促细胞分裂及促血管形成作用,二者在骨形成时作用机制不同,有潜在的互补作用。相对于使用单一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工程中联合应用剂量恰当的BMP-2与bFGF可协同促进新骨的形成,具有更好的修复效果,然而联合应用BMP-2与bFGF的适宜剂量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有关BMP-2与bFGF之间相互协同和拮抗的机制,及药物控释系统如何更好地模拟自然骨修复过程中生长因子释放模式仍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