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唾症是一组表现为唾液在口腔内过度积聚,不自觉从口中溢出的症候群,可将其分为生理性流唾症和病理性流唾症。流唾症发病原因复杂,口腔局部因素、全身系统性疾病、药物诱导或精神心理因素等均可导致唾液分泌过多或唾液在口腔内储留过多,从而引起流唾症的发生。生理性流唾一般无需治疗,而病理性流唾症患者需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流唾症治疗方法较多,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口颌系统训练、药物、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手术治疗,及应用较少的中医治疗、放射治疗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针对不同患者差异,应采用不同治疗手段,治疗应循序渐进,在纠正口腔颌面部异常、治疗原发病、停止接触/服用导致流唾的物质或接受心理治疗后,结合口颌系统训练,若效果不佳,则考虑手术等有创治疗。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统一、明确的诊断标准和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流唾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结合本课题组多年流唾症诊治经验,进行述评,以期对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的 研究持续静压力(continuously compressive pressure, CCP)对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 hPDLCs)内质网的影响及成骨分化的机制。方法 用定制圆形玻璃片对体外培养的hPDLCs施加1 g/cm 2 CCP,分别加力0、2、4、6 h后,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成骨分化情况,以及实时定量PCR检测蛋白激酶受体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 receptorlike ER kinase, PER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α, eIF2α)、转录激活因子4(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factor 4, ATF4)的表达情况,以加力0 h为对照组。结果 hPDLCs经CCP处理后,其碱性磷酸酶染色呈蓝紫色,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加深;经CCP处理后的各组hPDLCs,PERK、ATF4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增高 (P < 0.05),且表达量随时间递增(P < 0.05),eIF2α表达量均较对照组降低 (P < 0.05),且表达量随时间降低(P < 0.05)。结论 机械力刺激可促进内质网应激,激活PERK-eIF2α-ATF4信号通路,从而促进hPDLCs成骨分化。
目的 研究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提取液(platelet-rich fibrin extract, PRFe)及其释放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对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 HGFs)增殖活性的影响,为其应用于辅助促进牙龈软组织增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牙龈成纤维细胞,将收集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 PRF)转化为PRFe,电镜观察PRF三维结构并通过ELISA定量测定PRF中PDGF含量,并将PRFe配比为2.5%PRFe、5%PRFe、7.5%PRFe、10%PRFe、12.5%PRFe、15%PRFe,通过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PRFe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确定最佳PRFe浓度后,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检测PRFe对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并通过中和其释放的PDGF,观察PDGF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 PRF为三维网状结构,其间含有大量的生长因子,其中PDGF释放在第7天达到峰值;不同浓度PRFe对HGFs增殖活性结果显示,HGFs对PRFe呈浓度依赖性,但在5%PRFe浓度时效果最佳(P < 0.05),其后浓度增加对HGFs增殖影响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流式细胞周期实验结果表明,5%PRFe可以刺激牙龈成纤维细胞S期分裂增殖;而PDGF中和实验结果表明,中和部分PDGF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呈抑制作用。结论 5%浓度的PRFe体外促进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效果最佳,PRF所释放的PDGF在促进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的 对比分析热酸蚀对氧化锆基底与饰瓷剪切强度的影响。方法 以氧化锆陶瓷为基底材料,共制备20个试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包括10个试件。对照组接受表面喷砂处理,观察组接受表面喷砂+热酸蚀处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和X射线衍射分析(phase analysis of x-ray diffraction,XRD)观察各组表面特征;采用材料试验机测试剪切强度;采用SEM进一步观察各组破坏面特征。结果 SEM观察,两组均可见“山峰状”结构,其间观察组为较深裂隙,对照组为细小裂隙。XRD观察到两组衍射峰相似,均以T(101)峰为主峰,且均出现M(111)峰,两组均出现单斜向氧化锆晶体,单斜向氧化锆相对含量观察组为15.16%,对照组为16.22%。观察组剪切强度(24.74 ± 3.02)MPa,高于对照组(21.09 ± 2.58) 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9,P=0.021)。对照组破坏面低倍下可见氧化锆表面饰瓷残留较少,氧化锆基底裸露明显,高倍下可见氧化锆表面呈均匀斜嵴样,饰瓷散在分布。观察组破坏面低倍下可见氧化锆表面仍大面积残留薄层饰瓷,高倍下可见大部分为薄层饰瓷。结论 热酸蚀结合喷砂处理有助于提高氧化锆基底与饰瓷的剪切强度。
目的 探讨以颈横动脉供血的延长锁骨上皮瓣在老年口腔癌患者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24例老年口腔癌患者,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1.8岁,全部采用延长锁骨上皮瓣对口腔癌根治切除后软组织缺损进行同期修复,皮瓣最小4 cm × 6 cm,最大7 cm × 9 cm。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UW-QOL)调查,同时进行患者主观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延长锁骨上皮瓣存活率为91.6%(22/24),患者术后言语、吞咽功能良好,供区疤痕隐蔽,供区无明显后遗症,术后6个月患者UW-QOL总分平均分为76.5 ± 6.4,术后随访效果满意度为87.5%(21/24)。结论 以颈横动脉供血的延长锁骨上皮瓣血运可靠,厚薄适中,操作简单、对供区创伤小,供区相对隐蔽,适合同期修复老年口腔癌患者术后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由牙槽嵴顶入路治疗牙源性上颌窦炎及相应区域缺牙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例患牙源性上颌窦炎的患者去除其牙源性致病因素,经牙槽嵴顶入路进行冲洗、引流、抗炎等方式进行治疗,术后复查CBCT评估上颌窦炎治疗效果。在确定上颌窦炎愈合后行上颌窦提升手术同期或延期种植修复,术后随访。结果 20例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经牙槽嵴顶入路治疗,17例获得治愈,治愈率85%,对其中上颌窦炎治愈的17例患者行种植修复后随访1年,效果良好。结论 经牙槽嵴顶入路治疗牙源性上颌窦炎可行,并为相应区缺牙的种植修复提供了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
目的 总结儿童口腔颌面部狗咬伤的治疗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年7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狗咬伤口腔颌面部的19例儿童患者行一期清创缝合,同时给予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及被动免疫制剂人源免疫球蛋白肌肉注射,并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炎治疗,并进行随访及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儿童患者,经过治疗后18例一期愈合,1例二期愈合,随访半年至7年半,患儿面容恢复较好、未发生狂犬病。结论 对于狗咬伤口腔颌面部患儿的治疗,一期清创缝合减轻了术后瘢痕,有利于面容的恢复。
目的 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非龋性牙颈部疾病(non-carious cervical lesions, NCCLs)在不同的缺损形态、修复材料及载荷方向的应力分布,分析不同条件对NCCLs修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例健康成人的口腔CBCT,建立上颌第一前磨牙牙颈部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据洞底形态分为锐角、钝角两个大组;每组缺损处分别模拟健康牙体及3种修复材料(玻璃离子水门汀、Z350树脂、Bulk树脂);分别采用4种负荷(正常??垂直负荷、正常??侧向负荷、创伤??垂直负荷、创伤??侧向负荷),受力大小100 N,分析修复体应力分布。结果 不同洞型的情况下,锐角组修复材料应力较集中,应力比钝角组增高;不同修复材料的情况下,在锐角洞底中,玻璃离子较2种树脂材料应力稍低,不同修复材料差异不大;比较不同受力方式,创伤??状态下修复体材料最大应力值高于正常??,并且侧向负荷比垂直方向负荷对牙颈部缺损处的应力更加集中。结论 上颌第一前磨牙NCCLs修复体的应力随着洞底形态和受力方式的变化而影响,模拟锐利的洞底形态和创伤受力方式均产生NCCLs缺损处修复材料的应力集中,因此修复前锐角洞底应尽量调磨成钝角洞底,修复后及时调整患牙的咬合,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
目的 研究维吾尔族人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医院采集维吾尔族患者拔除的下颌第二恒磨牙125颗。显微CT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观测牙根数目、根管类型(Weine分类法及C型根管的范兵分类法)及侧副根管的发生状况。 结果 牙根数目及类型在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 1.277,P = 0.259)。双根发生率为70.4%(n = 88),近中根根管形态多为2-1型(29.5%),其次为2-2型及1-1型根管(均为26.1%);远中根根管形态绝大多数为1-1型(96.6%)。单根发生率为28.8%,C形根管(n = 28)及非C形根管(n = 8)分别占牙总数的22.4%和6.4%。1颗牙出现远舌根变异(三根);侧副根管的发生率为65.2%。 结论 维吾尔族人下颌第二磨牙以双根为主,单根及根管融合(包括C形根管)的发生率较低;双根时多为近中根双根管、远中根单根管。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在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对30例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治疗前该30例患者均无系统性疾病史及药物过敏史,且均无不良习惯。按照单盲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15例,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按医师嘱咐,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干预组15例,采取PDCA护理管理模式,护理工作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4个环节进行。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L),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 GI)和探诊深度(probe depth, PD)。结果 治疗前干预组和对照组间PL、GI和P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3个月,干预组PL为1.25 ± 0.44,对照组PL为1.49 ± 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0.008);干预组GI为1.21 ± 0.43,对照组GI为1.56 ± 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P=0.006);干预组PD为4.39 ± 0.41,对照组PD为(4.47 ± 0.5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 P=0.062)。治疗后6个月,干预组PL为1.26 ± 0.48,对照组的PL为1.51 ± 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07);干预组GI为1.34 ± 0.28,对照组GI为1.74 ± 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P=0.008);干预组PD为(4.46 ± 0.52)mm,对照组PD为4.54 ± 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8,P=0.077)。结论 PDCA护理管理能增强患者的口腔健康维护意识,减少龈上菌斑堆积,有效改善种植体周组织健康状况。
目的 探讨SmartClip自锁托槽与传统金属双翼托槽对患者菌斑控制的影响,为研究患者口腔卫生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将患者分为SmartClip自锁托槽组、金属双翼托槽组,并以未接受治疗的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开始后1个月、治疗开始后3个月、治疗结束时4个时间点记录口腔卫生状况,记录右上中切牙(UR1)、左下中切牙(LL1)、右上第一磨牙(UR6)、左下第一磨牙(LL6)、左上尖牙(UL3)、右下尖牙(LR3)6个牙位的菌斑指数,比较各时间点菌斑指数差异。结果 较治疗前,SmartClip自锁托槽组和传统固定矫治组中LL1、LR3、LL6、UR6的菌斑量在治疗第1个月、第3个月和治疗结束时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结束时与正畸治疗3个月后相比,PL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各时间段PL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矫治第3个月时,SmartClip自锁托槽矫治组LL1与LR3的菌斑量多于传统固定矫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下前牙区与后牙区是固定矫治较易引起菌斑积聚的区域,影响牙周健康,SmartClip自锁托槽较传统双翼托槽在牙周健康维护上不具备优势。
粪肠球菌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牙髓根尖周病重要致病菌。大量研究表明,粪肠球菌在根管治疗后的持续或继发性感染根管中较高的检出率,与根管治疗失败密切相关。粪肠球菌在牙髓根尖周病中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致病能力及相关毒力因子有关,可直接侵袭宿主组织或通过诱导宿主免疫炎症反应,造成牙髓根尖周组织损伤和病变。粪肠球菌对常规的根管抗菌药物及消毒方法有较强的耐受力,难以将其从结构复杂的根管系统内彻底清除,如何对抗粪肠球菌感染成为目前牙髓根尖周病治疗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就粪肠球菌在牙髓根尖周病中的致病机制及对其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发生发育迟缓、传染病等并发症,且病死率较健康新生儿高,属于高危儿。流行病学等资料表明孕妇牙周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具有一定相关性,孕妇牙周病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就孕妇牙周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性、牙周治疗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的影响,以及孕妇牙周病引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机制作一综述。本文综述结果表明,目前的研究证实孕妇牙周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性,但未完全阐明两者的因果关系以及具体的机制和途径,可能的机制为孕妇牙周致病菌通过胎盘屏障进而影响妊娠结局。因此,还需对其两者关系具体的机制、途径以及干预治疗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