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0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2-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68-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陶谦,何悦,刘冰,侯劲松,南欣荣,张彬,张磊涛,乔彬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69-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开窗治疗颌骨囊性病变行之有效,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减少术后复发,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周围组织结构和功能等优点;但临床上由于适应证把握不当、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开窗治疗存在一定的失败率,文献报道的最高失败率为32.6%。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开窗术临床应用,提高治疗成功率,本文总结国内外文献和汇集部分国内著名专家的诊治经验,形成“开窗治疗颌骨囊性病变的专家共识”。此共识提出开窗术的3个要素为开窗口的建立、囊肿塞维持开窗口以及定期冲洗;开窗术的适用范围包括颌骨囊肿和囊性成釉细胞瘤等;需要规范开窗位置、开窗口大小以及囊肿塞制作与放置等重要操作步骤;对疗效评判采用全景片或锥形束CT观察术前、术后囊腔的变化较为客观;二期手术宜在病灶显著缩小 > 50%,或远离累及的重要结构5 mm左右时实施;对于病灶牙,应根据病灶与牙的关系以及牙的类型,分别予以处理。

  • 基础研究
  • 连克乾,张昕,周捷宇,廖燕芬,司姗姗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73-7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骨髓间充质细胞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和纯钛(titanium, Ti)表面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 制备厚度为1 mm,直径为10 mm的圆片状PEEK片和Ti片。将PEEK片和Ti片分别与SD乳鼠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体外复合并定向成骨诱导培养,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形态、Alamarblue检测细胞黏附与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茜素红染色的矿化结节半定量等方法检测成骨分化能力,对比骨髓间充质细胞在PEEK片和Ti片表面的细胞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能力。结果 ①观察骨髓间充质细胞在PEEK片和Ti片表面培养1 h、4 h、24 h时的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② 骨髓间充质细胞接种于PEEK片和Ti片表面培养的1 h、3 h、1 d、3 d,PEEK组的活细胞数均高于Ti组(P < 0.05);③在骨髓间充质细胞接种于PEEK片和Ti片表面并成骨诱导矿化培养后的7 d、14 d,PEEK组的细胞ALP活性均高于Ti组的细胞ALP活性(P < 0.05);④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在PEEK片和Ti片表面接种培养后的7 d、14 d,经茜素红染色后半定量分析,PEEK组的矿化程度高于Ti组(P < 0.05)。结论 PEEK具有优于Ti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能更好地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的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有望成为牙种植体新材料。

  • 王辰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79-8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两种氧化锆处理剂对氧化锆陶瓷粘接强度及耐久性的影响。方法 CAD/CAM(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切割制备直径5 mm、厚2 mm的氧化锆圆片(51个),经烧结、喷砂、超声荡洗、烘干后,按氧化锆处理剂种类分为3组:无处理剂组(A组);Z-Prime plus组(B组);Clearfil Ceramic Primer组(C组),每组17个样品。按操作规范涂布处理剂后,以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氧化锆表面形貌,并制作微剪切粘接试件,分别于水存3 d和冷热循环5 000次后测试即刻粘接强度和老化粘接强度,并统计断裂模式。结果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喷砂处理后氧化锆陶瓷表面呈高低不平的粗糙结构。涂布Z-Prime plus后,处理剂未完全覆盖氧化锆表面,呈岛屿状。涂布Clearfil Ceramic Primer后,处理剂完全覆盖于氧化锆陶瓷表面,无氧化锆暴露。能谱分析检测发现,处理剂涂布区域C、O、Si、P元素相对含量较高。涂布处理剂后,A组的即刻粘接强度最低,为(20.6 ± 2.1) MPa,B组即刻粘接强度为(33.2 ± 3.9) MPa,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即刻粘接强度为 (30.7 ± 2.4) MPa,且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经过5 000次冷热循环老化后,A组老化粘接强度最低,为 (4.1 ± 2.5) MPa,B组老化粘接强度为 (23.1 ± 2.3) MPa,C组老化粘接强度为 (28.9 ± 2.6) MPa,3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B组老化粘接强度较即刻粘接强度下降(P < 0.05),而C组老化前后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5 000次冷热循环老化,A组断裂模式中粘接破坏百分比由66%提高至100%,B组断裂模式中粘接破坏百分比由16%提高至53%,C组粘接破坏百分比由20%上升至24%。结论 涂布处理剂于喷砂后的氧化锆陶瓷表面可增强氧化锆的粘接强度及粘接耐久性。

  • 临床研究
  • 袁开放,陈伟良,周斌,张大明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84-8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cavit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C-SCC)和口咽鳞状细胞癌(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P-SCC)切除后应用面颏下动脉岛状皮瓣(facial-submental artery island flap,FSAIF)重建术区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3例原发部位为口腔的鳞状细胞癌、72例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以FSAIF修复术后缺损,观察术后两组皮瓣的并发症及成功率,评估比较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吞咽、语音功能,并随访两组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OC-SCC组与OP-SCC组在TNM分期、皮瓣的皮岛大小、皮瓣成活率、局部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OC-SCC组吞咽及语音结果优于OP-S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9~59个月的生存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FSAIF可用于口腔和口咽癌术后缺损重建,但重建口咽癌术后缺损吞咽功能较差。

  • 孔倩颖,梁立中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88-9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下颌前磨牙C形根管的发生率以及根管解剖形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508例患者共964颗下颌第一前磨牙,907颗下颌第二前磨牙的CBCT扫描数据,分析下颌前磨牙的根管形态及类型,C形根管的发生率、双侧对称性、解剖形态、根面沟位置。结果 下颌第一前磨牙C形根管发生率为4.1%,下颌第二前磨牙C形根管发生率为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5.775,P < 0.001)。下颌第一前磨牙C形根管双侧对称率为29%,下颌第二前磨牙无对称C形根管发生。C形根管各种构型在根管中的分布存在差异(P < 0.001),C形根管下颌前磨牙的根管上段均未发现C形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单根,C形构型主要存在于下颌前磨牙的根管中段和根尖段,以C2型多见。纳入研究的下颌前磨牙中,最常见的根管类型为VertucciⅠ单根管型,在下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发生率分别为81.7%和98.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40.544,P < 0.001)。而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其他根管类型较下颌第二前磨牙多发,其VertucciⅡ、Ⅲ、Ⅳ、Ⅴ、C形根管发生率均高于下颌第二前磨牙(P < 0.001)。C形根管下颌前磨牙均存在根面沟,位置大多位于近中舌侧。结论 下颌前磨牙C形根管形态复杂,CBCT可为临床诊疗提供直观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 防治实践
  • 李瑞春,景凯岸,王丽娜,马瑞,景捷,马坚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93-9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下颌下腺导管畸形伴多发结石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例罕见的下颌下腺导管畸形伴多发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该患者查体及CBCT检查发现左侧口底区肿物,通过术中探查发现患者左侧口底肿物为下颌下腺导管畸形伴多发结石形成,切除下颌下腺及肿物。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左侧下颌下)涎腺组织导管扩张并导管上皮增生,可见导管结石,导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增生,术后1月随访愈合良好。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发现,下颌下腺导管畸形伴多发结石的病例较少见,应与口底区动静脉畸形仔细鉴别。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可以经口行下颌下腺导管切开取石或经颌下行下颌下腺并导管结石切除,对一些直径较小的结石也可通过唾液腺内镜治疗。结论 下颌下腺导管畸形伴多发结石的病例需同时行口内及口外切口切除下颌下腺并导管结石。

  • 陈毅,谢宏亮,汤剑明,翁汝涟,冯力,左敏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97-10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颌面部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 RDD)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提高对口腔颌面部Rosai-Dorfman病的认识与诊治水平。 方法 对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累及颌面部的RDD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观察,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该患者临床表现为右颊部可扪及3.5 cm × 2.0 cm × 1.0 cm大小肿物,右颌下区可扪及3.0 cm × 2.0 cm × 1.0 cm大小肿物,边界清晰,活动度好,质地中等偏硬,无压痛,表面较光滑、未扪及明显结节。上颌骨、颈部增强+平扫CT示:右侧颌面部见弥漫性分布的软组织影,边界欠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见中等均匀强化,初步诊断为右侧颌面部病变。对肿物进行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右颊部、右颌下结外型RDD,光镜下见纤维脂肪组织中结节性病灶,由淡染区和深染区组成。淡染区为片状分布的多边形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其内可见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伸入运动);深染区由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构成。免疫组化IHC:S-100(+)、CD68(+)、CD163(+)、CD1a(-)、CD21FDC(+)、Langerin(-)、IgG(+)、IgG4(+)。患者术后11个月复查,未见复发。经相关文献复习,RDD是一种良性、具有自限性的组织细胞疾病。颌面部RDD是一种罕见的多发病变,影像学特征与淋巴瘤相似,病理特征为体积大、细胞质丰富的组织细胞吞噬淋巴细胞和浆细胞。RDD一般只需观察,有症状或累及重要器官者需治疗,结外型首选药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下选择放疗;重要器官受累及压迫气管选择手术方式治疗;对于弥散的RDD选择化疗。RDD绝大多数可自行消退或病情持续迁延,极少数患者累及重要器官或因并发症而死亡。结论 颌面部RDD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定的影像学特征,病理免疫组化是诊断的金标准,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治疗方法多样,预后与累及的范围有关。

  • 综述
  • 周雯,彭显,程磊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102-10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减少种植体表面微生物的黏附和生物膜的形成能够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优化种植义齿的远期预后。本文就口腔种植体表面影响细菌黏附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新型材料或改性现有材料、提高种植修复成功率提供理论支持。文献复习结果表明,口腔种植体表面影响细菌黏附的因素为种植体材料的种类、粗糙度、非特异性理化性质、抗菌涂层的种类、种植体表面获得性膜的成分、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等。种植体材料的研究方向为降低细菌黏附的同时促进骨结合,而符合这一要求的种植体应该具有的理化性质尚未达成共识。目前种植体材料的发展趋势是以种植体周围炎“核心微生物组”的研究为导向,基于致病微生物对种植体表面黏附相关因素的研究,有机结合多种改性方法改变种植体材料表面相关性质,甚至赋予种植体抗菌性能,以达到减少或抑制致病菌对种植体黏附的目的。

  • 曹志炜,杨雨青,周陶,巫佩瑶,解亮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107-11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钛种植体为生物惰性材料,通过在其表面添加不同的微量元素可使其获得促进成骨、抗菌等生物活性,可以更有效地增强种植体骨结合,防止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不同的微量元素各具优势,不同的改性方法可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本文就微量元素改性钛种植体表面的生物性能作一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氟、银、锌、锰等元素改性的种植体表面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降低细菌对正常细胞的负面影响;锶、钽、钴等元素可以促进钛种植体表面的成骨细胞分化、提高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提高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成骨量,提高种植体骨整合的强度。多数元素具有多方面的活性,而两种以上元素的联合应用还可以获得相较于单个元素更为丰富的生物学性能。

  • 汪慧霞,李沛霖,赵志河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112-11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功能矫形是临床上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颌畸形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刻认识影响功能矫形疗效的众多因素可以提高矫治效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本文从患者和矫治器两个方面出发,分析影响骨性Ⅱ类错颌功能矫形疗效的因素,深度解析功能矫治器的治疗机制,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文献复习结果表明:生长发育高峰期是治疗骨性 Ⅱ类错畸形患者的最佳时期;对于垂直生长型的患者,推荐使用高位头帽牵引的功能矫治器,防止下颌后下旋转,钛板或种植钉辅助支抗的功能矫治器可以有效减小下前牙唇倾;此外,相较传统功能矫治器,数字化、个性化的透明牙套矫治器不仅更美观、舒适、利于牙周健康,且还有双期融合、更佳的切牙转矩和后牙垂直向控制以及前导的同时解决前牙干扰和横向不足问题等诸多优点。随着数字化正畸的发展,透明矫治器已成为功能矫治器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相关研究较少,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其疗效。

  • 张誉,季彤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118-12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是一种荧光显影剂,有低创伤、高时效、低细胞毒性、高显像分辨率等特点,已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中。但ICG在口腔癌治疗中的应用并不多,本文就ICG在口腔癌诊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在口腔癌的诊治中,ICG主要通过荧光物质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EPR)及偶联各种肿瘤特异性抗体发挥作用。在肿瘤可视化方面,ICG通过偶联特异性肿瘤抗体及EPR效应聚集于肿瘤原发灶及淋巴转移灶,从而指导肿瘤原发灶的完整切除及颈淋巴清扫的选择。在口腔头颈修复重建方面,通过对ICG荧光强度的半定量测定,在术中指导游离血管化皮瓣的设计,在术后及早发现皮瓣危象,指导临床皮瓣探查的时机。在口腔癌的非手术治疗如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中,ICG作为光敏纳米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ICG在口腔癌的切除,修复重建可视化及非手术治疗中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刘浩天,李慧慧,刘姗姗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123-12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龋病是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高发的口腔疾病。釉质是牙冠最表层的硬组织,釉质形成相关基因在釉质的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釉质的脱矿是导致龋病发生的先决条件。因此,本文就釉质形成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龋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相关综述,以期为龋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文献复习结果表明,釉质形成相关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釉质的发育和结构,增加或减少机体的龋易感性,如ENAM rs3796703 CT可以增加龋易感性,AMBN rs34538475 TT可以降低龋易感性。未来关于影响釉质结构或发育的釉质形成相关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和分析可能是评估龋易感性的临床新方法,对龋病的早期防治意义重大。

  • 肖闻澜,胡琛,荣圣安,朱宸佑,伍颖颖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127-13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口腔硬组织缺损会严重影响牙列修复的效果。近年来,骨组织工程学因材料来源广泛、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成为口腔骨组织重建研究的热点内容。本文就牙本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在骨组织工程学中的运用作一综述,为进一步优化其性能提供新的思路。文献复习结果表明,牙本质的结构与自体骨非常类似,无机成分以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HA)为主,有机成分以I型胶原为主,还包括非胶原蛋白(noncollagenous proteins, NCPs)和生长因子等。因为其独特的组成,牙本质可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起到支架和(或)生长因子来源的作用。脱蛋白加工去除大部分有机物质,形成以HA为主的支架材料,其结构疏松多孔,有利于血管化和细胞浸润;脱矿通过降低矿化成分结晶度增大牙本质孔隙率,保留HA、胶原纤维及其搭载的生长因子,因此所得材料功能多样,包括促进细胞成骨分化、黏附和增殖等;提取的牙本质NCPs则属于生物活性分子,通过调控未分化细胞、晶体成核和矿化等参与骨的形成过程,可以配合其他支架材料。

  • 张蕴涵,邓晓宇,王艳,邹静,张琼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131-13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龋病和牙外伤是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是导致乳牙牙体组织缺损甚至牙列缺损的主要原因。维护乳牙和乳牙列的完整性有利于儿童局部口腔健康,促进颅颌面健康发育、全身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乳切牙的缺损可分为药物抑制龋坏治疗和修复治疗,后者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直接充填修复、全冠修复和桩核冠修复等。本文就乳切牙牙体缺损的各类修复治疗方式的背景、适应证、临床操作步骤及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乳切牙缺损的修复提供参考。文献复习结果表明:直接充填修复法应用最为广泛,但技术敏感性较高,多只用于单面洞修复;全冠修复种类较多,各具优势,目前树脂透明成形冠套和全瓷冠应用最多,美观性能最佳;桩核冠修复存有争议,可吸收根管桩可能成为此类研究的热点。 总体而言临床修复方式的选择并无精确的量表指南,需综合考虑患牙牙体组织的缺损程度、患儿的合作性、家长的满意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