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0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4-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4): 204-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林晓萍,韩亚琨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4): 205-21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最为重要的病理特征,也是导致牙齿松动脱落、口腔功能异常的最主要原因。最新研究表明,宿主免疫是牙周炎过程中导致牙槽骨吸收的最主要因素。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抗体、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可引发局部成骨-破骨平衡紊乱,造成骨破坏。这种骨系统与免疫系统间的密切交互作用称为骨免疫。鉴于牙周炎宿主的主要免疫类型为适应性体液免疫,B细胞骨免疫在牙周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索、揭示B细胞骨免疫,就成为深度解析牙周炎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有效途径。已有研究证实B细胞的发育过程伴随着骨密度或形态的改变,笔者回顾B细胞骨免疫在牙周炎病理进程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B细胞通过转录因子(如RANKL、PU.1、E2A等)调控骨细胞系的发育过程,此外,由B细胞所表达的多种细胞因子(如IFN-γ、IL-17、IL-10、TGF-β等)亦可参与骨系统细胞的调节。

  • 基础研究
  • 武东辉,朱韵莹,梁坚强,林钊宇,李劲松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4): 214-21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不同转移能力的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glan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细胞中差异表达的长非编码RNA(lncRNA),探讨lncRNA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以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SACC-LM为实验组,低转移细胞株SACC83为对照组,采用lncRNA芯片初步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 通过qRT-PCR进一步验证差异表达的lncRNA。通过侵袭迁移实验检测转染差异表达的lncRNA siRNAs前后腺样囊性癌细胞株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并对差异表达的lncRNA与SA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芯片筛选出ADAMTS9-AS2在高转移细胞系(SACC-LM)中高表达,实时定量RT-PCR进一步验证了其在高转移细胞系(SACC-LM)显著上调,通过侵袭迁移实验发现在转染后下调ADAMTS9-AS2的表达水平后侵袭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01)。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表明,ADAMTS9-AS2在SACC组织中高度表达。高表达的ADAMTS9-AS2与SACC患者预后不良和肿瘤转移率高有关。结论 高表达ADAMTS9-AS2促进SACC细胞迁移和侵袭,ADAMTS9-AS2在SACC组织中上调,并且与高转移率和不良预后相关。

  • 彭海艳,蒋校文,黄华庆,陈金勇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4): 219-22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在周期性单轴牵张力作用下对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MSCs)的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 对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BMMSCs施加形变量10%的单轴动态牵张力,在牵张后0、1、2、4、8 h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内源性mTORC1信号通路主要分子mTOR、Rap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ribosomal proteinS6 kinases,S6K)的表达变化,并利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活性变化,ELISA法检测检测骨钙素(osteocalcin,OCN)表达量,RT-PCR法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mRNA表达变化。将BMMSCs分为抑制组、激活组及对照组,分别加入工具药PP242、MHY1485及PBS,加力2 h后用上述方法检测S6K与成骨信号相关因子的活性或表达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TORC1信号通路主要分子在牵张力作用后的8 h内均有表达,并在加力后2 h表达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抑制mTORC1信号通路表达后,ALP活性、OCN表达下降,Runx2 的mRNA水平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激活mTORC1信号通路表达后,ALP活性、OCN表达上升,而Runx2 mRNA水平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TORC1信号通路参与了牵张力下小鼠BMMSCs成骨分化过程,激活该信号通路可以促进其成骨分化。

  • 临床研究
  • 刘俊峰,刘从华,张文忠,肖珲,李少冰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4): 224-23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RW牙合板(RW-splint)对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颌位及咬合关系的影响,以期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及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5例伴有TMD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采用RW-splint治疗8个月后,通过髁突移位测量仪记录治疗前后髁突在正中关系位(centric relation,CR)和正中牙合位(centric occlusion,CO)时颌位(∠ANB,∠SN-MP,S-G0/N-Me)及咬合关系(磨牙、尖牙位移及前牙覆牙合覆盖值)的变化值。结果 RW-splint治疗后,15例患者∠ANB值(t=4.971,P=0.001)、∠SN-MP值(t=9.895,P < 0.01)均显著增加,S-G0/N-Me变小(t=5.342,P=0.005)。15例患者下颌左右侧第一磨牙相对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均值分别为(1.57 ± 0.79)mm,(1.69 ± 1.29)mm;下颌左右侧尖牙均向远中移动均值分别为(1.54 ± 0.50)mm,(1.51 ± 1.08)mm;前牙覆牙合减小,覆盖增加,其均值分别为(1.16 ± 0.60)mm,(1.99 ± 0.85)mm。结论 经RW-splint治疗后伴TMD的安氏Ⅱ类患者下颌皆发生顺时针旋转,磨牙及尖牙相对位置均有明显改变。

  • 张雯,谢文强,郑美华,孔祥波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4): 231-23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钛合金可摘局部义齿支架应用于临床时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就诊的牙列缺损患者共20例,按照制作可摘局部义齿钛合金支架的方法不同而分为2组,SLM组与铸造组。对支架的成功率、就位率、义齿的咀嚼效率以及义齿性口炎发生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LM组支架的成功率为100.00%,高于铸造组支架的成功率90.00%(P<0.001)。SLM组支架的就位率低于铸造组支架的就位率(P<0.05)。SLM组义齿的咀嚼效率高于铸造组义齿的咀嚼效率(0.783 ± 0.030 vs. 0.699 ± 0.037,P<0.001)。SLM组义齿使用一年的义齿性口炎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铸造组义齿的义齿性口炎发生率(30.00%)(P<0.001)。 结论 利用SLM制作可摘局部义齿支架在咀嚼效率与降低义齿性口炎发生率优于传统铸造法,可以满足临床使用要求,但跨度大的支架精度有待提高。

  • 王亚敏,周震,刀俊峰,陈祈月,刘文静,宋光保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4): 236-24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应用于上颌前牙区唇侧骨缺损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效果。方法 选取上颌前牙区单牙缺失伴唇侧水平向骨缺损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使用浓缩生长因子+骨粉+胶原膜行引导骨再生术;对照组使用骨粉+胶原膜行常规引导骨再生术。术后行软组织愈合评估,术后半年评价骨增量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软组织伤口一期愈合率为100%,对照组为7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观察组术后半年骨宽度增加量为(3.70 ± 0.28)mm,对照组为(2.96 ± 0.16)mm,观察组骨增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CGF能促进上颌前牙区骨缺损引导骨再生术的成骨量。

  • 防治实践
  • 曹聪,周楠,张凯,简繁,徐宝华,满毅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4): 241-24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maxillary lateral incisor agenesis,MLIA)的治疗方案选择要点。方法 回顾文献总结MLIA的现有治疗方案选择策略及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对病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在患者的咬合情况和尖牙基础条件合适时,建议优先选择尖牙改型治疗,研究证实该方法美学效果稳定,牙周健康情况较好。但在咬合及面型不允许关闭间隙时,种植修复较其他修复方式具有更大优势。针对正畸种植联合修复的情况,建议医生在种植手术时注意做好术前分析,选择好植入时间,把控好种植体的植入位置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在MLIA的治疗方案选择中,需要运用多学科联合治疗的理念,以期在美学与功能上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 孔倩颖,梁立中,王广勇,覃诗淇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4): 246-25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上颌前磨牙牙根形态、三根管的发生率和根管解剖形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珠海市口腔医院412名患者,共779颗上颌第一前磨牙,728颗上颌第二前磨牙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数据,分析上颌前磨牙的牙根及根管形态,三根管的发生率、双侧对称性、根管分叉位置等。结果 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管发生率为1.8%,上颌第二前磨牙三根管发生率为0.3%,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管发生率显著高于上颌第二前磨牙(c 2=8.304,P=0.004)。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管对称率为27.3%,上颌第二前磨牙无对称三根管结构出现。上颌前磨牙解剖形态可为单根、双牙根或三牙根,其内部根管形态复杂,存在七种 Vertucci 根管类型,上颌第一前磨牙以 Vertucci Ⅳ型为主,上颌第二前磨牙则以 VertucciⅠ型常见。三根管上颌前磨牙的根管分叉位置多见于根中或根上1/3,16颗三根管上颌前磨牙都具有三个独立的根尖孔。结论 上颌前磨牙根管形态复杂多变,CBCT对发现变异和额外根管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 综述
  • 丁锋,施少杰,宋应亮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4): 252-25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超亲水种植体表面处理以及其临床应用文献的回顾,讨论其在体外或体内缩短负载时间、提高种植成功率及其远期预后,同时也关注了超亲水种植体非适应症及其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文献复习表明,普通患者在超亲水种植体植入21 d后即可进行早期负载;而当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使用超亲水短种植体进行修复时,最快能够在种植体植入6周后完成负载;即使患者剩余牙槽骨密度较低,应用超亲水种植体也可以缩短其愈合期至8周。当然,也有研究指出:超亲水种植体对有放疗病史和使用抗凝剂患者的优势作用并不明显。由于超亲水种植体对细菌的粘附力也有一定提升,应用超亲水种植体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十分重要。对超亲水种植体未来研究方向为周期更长的随访以及更为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

  • 谢伟鸿,余东升,赵玮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4): 257-26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先天缺牙是牙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牙数目发育异常,对患者的颌面部发育及美观和咀嚼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根据有无伴发全身症状,先天缺牙可分为综合征型先天缺牙与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近几年发现新的相关基因和新的突变位点及分子机制已成为目前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基因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文献的回顾,对与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主要相关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TGF-β/BMP信号通路、PAX9基因和MSX1基因、EDA /EDAR /NF-κb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以及相互调节的紧密联系进行综述,为未来先天缺牙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致病基因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目前甚少,对于其机制的精准探索将成为先天缺牙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 于健敏,马坚,乔光伟,黄永清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4): 262-26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唇裂术后效果评价是改进手术方法、改善整复效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唇裂整复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如华西式旋转推进法、唇鼻肌肉张力带重建+三叶瓣法等。但目前术后继发畸形问题仍然较多,如瘢痕明显、鼻翼塌陷等。本文通过回顾以往的文献,对现有的唇裂术后效果评价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情况作一综述。迄今为止,已经有大量的方法可以用于唇裂术后效果评价,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大类,如主观评价、直接测量、照片测量、三维扫描测量等。其中,主观评价操作简单,但可信度稍差,适用所有唇裂患者;直接测量成本低,仅适用于一维信息测量,但精确度稍差,标志点确定较为困难;照片测量耗时短,可避免组织变形,但易产生误差,适用于能配合的唇裂患者;三维扫描测量精度高、耗时短、操作简单,但费用高,适用于具有该设备条件的地区。总而言之,唇裂术后效果评价应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动态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并且要长期随访,以此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为临床医师开展唇裂手术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李晓东,孟箭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4): 267-2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但5年总生存率提高不足50%,如何进一步提高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成功率成为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是一种靶点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的作用。单独用药治疗恶性肿瘤并不明显优于放化疗,但联合放化疗,可以通过改变肿瘤内部血管分布,改善肿瘤内部缺氧,促使血管正常化增加放化疗效果,且不产生药物抵抗,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中表现出一定的优势,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文献复习结果表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内皮细胞内外基质蛋白影响新生血管生成;作用于内皮细胞表面相关受体;逆转异常新生血管达到血管正常化;抑制低氧诱导因子,改善肿瘤区域缺氧状态;调控细胞周期,使更多的肿瘤细胞处于放射敏感期以及使血管正常化窗口增加放化疗效果。其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化疗协同作用以及在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应用效果良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继放化疗之后又一抗肿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