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0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06-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6): 340-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满毅,周楠,杨醒眉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6): 341-34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动态实时导航系统引导下的口腔种植手术是计算机辅助种植外科的一种。医生可以在术前通过导航系统的内部软件合理规划理想的植体位置,并在导航系统的引导下将术前设计准确转移到术中,术中医生可以实时观察到手机钻针在术区牙槽骨内的位置并及时作出调整。目前导航系统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前牙美学区病例和在术区解剖条件较为复杂的牙列缺损病例中使用较多。但是动态实时导航系统的临床使用流程较为复杂,包括佩戴配准装置拍摄CBCT、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体三维位置设计、术中标定、术中配准、在导航引导下进行扩孔和种植体植入等。应用时需考量的因素和细节较多,包括种植体位置设计、追踪装置的坚固固定、配准误差、按照导航引导的稳定扩孔等。本文从种植手术导航系统的临床应用与工作流程、临床应用的效果及特点等方面进行述评,并介绍动态实时导航系统在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新进展,包括无牙颌种植导航手术和导航引导下的穿颧种植手术。进一步提高种植手术导航的精度、简化使用流程将会是未来导航系统的发展方向。

  • 基础研究
  • 张程,陶贵渝,黄鹂,吕春晓,李天成,尹星,邹淑娟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6): 349-35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在牙移动中的作用,为改善正畸牙槽骨塑建与重建提供证据。方法 体内实验选取8周龄雄性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分为对照组(牙移动)、实验组(牙移动加STAT3抑制剂stattic局部注射),于牙移动的第7天、第14天收集实验区域牙槽骨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评估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tissue volume,BV/TV)、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量牙移动量。体外实验选取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和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于Transwell®培养板共培养3 d,分为对照组(空白)和实验组(加入STAT3抑制剂stattic);以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检测成骨分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检测破骨分化;qRT-PCR检测成骨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 mRNA表达。结果 实验组牙槽骨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密度(BMD)在第14天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b.Sp在第14天时明显增高;以上指标第7天时的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牙移动量在第7天时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时2组牙移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ALP染色和TRAP染色显示,抑制剂同时抑制成骨和破骨分化;qRT-PCR结果显示,抑制剂抑制成骨前体细胞RANKL、OPG mRNA表达,升高RANKL/OPG mRNA比值。结论 抑制STAT3的激活可导致成骨、破骨活动同时被抑制,使正畸牙移动速率减慢、牙槽骨骨质疏松。STAT3可能在调控正畸牙槽骨塑建与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 吴发印,徐海丽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6): 355-36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大蒜素联合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药物应用提供相应基础。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MEC-1细胞,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含有0.1%DMSO的PBS组,实验组为大蒜素组、5-FU组、联合用药组(大蒜素联合5-FU组)。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25、50、75 mg/L)大蒜素、5-FU及大蒜素联合5-FU作用于MEC-1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并计算作用24 h后大蒜素及5-FU IC50值。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0、25、50、75 mg/L)大蒜素、5-FU及大蒜素联合5-FU作用于MEC-1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率。使用Western blot检测IC50浓度的大蒜素、5-FU单独及联合作用于MEC-1细胞24 h后Bax、Bcl-2蛋白表达量。结果 联合用药组对MEC-1的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均强于大蒜素组和5-FU单独用药组(P<0.01)。大蒜素与5-FU单独及联合使用均可以下调Bcl-2蛋白和上调Bax蛋白表达量,且联合用药组Bax/Bcl-2比值最大(P<0.05)。结论 大蒜素和5-FU单独及联合使用均对MEC-1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和诱导凋亡作用,且大蒜素增强了5-FU对MEC-1细胞的凋亡作用,其诱导MEC-1凋亡机制可能与Bax/Bcl-2信号通路相关。

  • 临床研究
  • 张运,王彦梅,何家才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6): 361-36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拔牙窝内植入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ogen,PRF)混合Bio-Oss®骨粉进行牙槽嵴保存术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方法 进行牙槽嵴保存术的患者36例,36个拔牙位点,分成两组:PRF混合Bio-Oss®骨粉组(试验组)和单独使用Bio-Oss®骨粉组(对照组),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拍摄CBCT测量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术后1周临床评估早期软组织愈合和疼痛感觉情况。结果 试验组骨高度变化(-1.48 ± 0.40)mm和对照组(-1.49 ± 0.2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骨宽度变化(-1.09 ± 0.42)mm和对照组宽度变化(-1.35 ± 0.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P=0.01)。试验组术后疼痛评分2.39 ± 1.20,对照组3.39 ± 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3,P=0.045);试验组和对照组软组织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牙槽嵴保存术中利用PRF混合Bio-Oss ®骨粉可以减少牙槽骨的吸收和减轻术后疼痛。

  • 杨阳,余智爽,段晓媛,吴伟丽,邓怡,姚激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6): 367-37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昆明市人群中非综合征型短根畸形(short root anomaly,SRA)的患病率及与骨性错牙合和上中切牙轴倾度分布的关系,为SRA患者的正畸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患者CBCT数据库并随机抽样选取1 000例,诊断出SRA患者27例(SRA组);对照组,为非SRA患者中随机选取的100例患者,根据其临床资料以及头影测量数据,将骨性错牙合分为I类骨性错牙合,Ⅱ类骨性错牙合,Ⅲ类骨性错牙合3个亚组,将中切牙轴倾度分为唇倾型、腭倾型和正常唇倾度型3个亚组,分析SRA组和对照组的性别、骨性错牙合以及上中切牙轴倾度分布情况。结果 本研究所选人群中SRA的患病率为2.7%,女性的SRA患病率为3.67%(21/572),高于男性患病率1.4%(6/428),SRA患病率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2,P=0.033)。SRA患者与对照组骨性错牙合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10,P=0.013)。SRA患者骨性错牙合以Ⅲ类骨性错牙合为主。SRA患者与对照组上中切牙轴倾度型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75,P<0.001)。SRA患者上中切牙轴倾度以腭倾型为主。结论 SRA与Ⅲ类骨性错牙合及前牙腭倾型轴倾度有关,正畸治疗前需对此类患者的冠根比和根形进行评估。

  • 艾毅龙,吴斯媛,邹晨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6): 372-37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CBCT比较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错牙合患者上下尖牙冠根形态的差异,为正畸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随机选择已拍摄CBCT及X线头颅侧位片的恒牙列期错牙合患者,按ANB角大小进行矢状骨面型分类:Ⅰ类组、Ⅱ类组、Ⅲ类组。三维重建获得右侧上下尖牙的正中矢状切面图像,以冠根角、冠根偏斜距离、临床冠中心的唇面切线角为指标利用AutoCAD软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上尖牙(F=3.335,P=0.042)、下尖牙(F=3.745,P=0.029)冠根角及上尖牙(F=3.312,P=0.043)、下尖牙(F=3.641,P=0.032)冠根偏斜距离在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分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尖牙的Ⅰ类组冠根角大于Ⅱ类组,冠根偏斜距离为负且绝对值大于Ⅱ类组(P<0.05);下颌尖牙的Ⅲ类组冠根角小于Ⅰ、Ⅱ类组,冠根偏斜距离为正且大于Ⅰ、Ⅱ类组(P<0.05)。上下颌尖牙冠唇面切线角在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分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患者上下尖牙冠根形态存在差异,上颌尖牙的牙根偏向牙冠唇侧,I类组比Ⅱ类组明显;下颌尖牙的Ⅲ类组相比Ⅰ、Ⅱ 类组,则牙根更加偏向牙冠舌侧。

  • 防治实践
  • 张力木,林晓萍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6): 377-38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特发性牙龈纤维瘤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1例发生于口腔的特发性牙龈纤维瘤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病例行全口牙周基础治疗,前牙区牙周手术治疗后,牙龈形态得到改善。特发性牙龈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以牙龈组织增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该病可在幼儿时就发病,一般发生在恒牙萌出后,表现为牙龈广泛地逐渐增生,可累及全口的牙龈缘、龈乳头和附着龈,甚至达膜龈联合处,病理变化的特点是牙龈上皮的棘层增厚,上皮钉突明显增长,结缔组织体积增大,充满粗大的胶原纤维束和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相对较少,炎症不明显。在临床上需与药物性牙龈增生、以增生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龈炎等疾病相鉴别。目前特发性牙龈纤维瘤病的治疗以牙龈切除术为主。该病手术后易复发,复发率与口腔卫生维护有关,复发后可再次手术治疗。结论 特发性牙龈纤维瘤病较为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致力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 综述
  • 宋群,刘啸晨,马雨轩,王晨语,焦凯,牛丽娜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6): 383-38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修复由龋病等原因引起的牙本质脱矿的研究中,牙本质仿生再矿化技术以其精确控制无定形矿物质前体在脱矿牙本质胶原纤维内有序沉积、形成的磷灰石晶体与天然矿化牙本质相似、自下而上的再矿化方式不依赖于籽晶存在等优点,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回顾了脱矿牙本质再矿化的理念和实践的进展,并着重对牙本质仿生再矿化策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传统的牙本质再矿化方法通常是脱矿牙本质与矿物质晶体的无序混合,这样矿化后的牙本质在形态特征和机械性能上均无法与天然矿化牙本质相媲美;而近年逐渐兴起的牙本质仿生再矿化技术则复现了天然矿化牙本质中矿物质在牙本质胶原纤维内迭序排列的结构特点,其微观结构、理化性能均得到极大提高,有望在树脂-牙本质粘结混合层和龋坏牙本质脱矿层的再矿化研究领域实现新的突破。目前牙本质仿生再矿化在临床应用上需要克服的技术障碍在于如何在再矿化过程中持续补充矿化所需的各种有效成份,并在缓慢释放各成份的同时保持母体材料的机械性能不变,研究者们已相继提出了三步法输送仿生再矿化原材料,以及预先制备聚合物稳定的矿化前体、再使用介孔硅纳米材料作为输送矿化成份的系统的构想,为牙本质仿生再矿化策略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提供了初步体外实验基础。

  • 唐灿,刘诗雨,程磊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6): 390-39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口腔微生物群落作为人体最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之一,其生态失衡不仅可以诱发多种口腔疾病,如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周病等,还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系统性疾病紧密相关。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就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在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塑造中起重要作用,而遗传和饮食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有争议;此外,系统性疾病也可能影响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目前,高通量测序研究已确定一些“核心微生物群”,不同环境、不同遗传背景下的“核心微生物群”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肖闻澜,胡琛,荣圣安,屈依丽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6): 394-39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体牙本质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生物材料,可作为自体骨的替代物,目前已用于拔牙后位点保存术、上颌窦底提升术和牙槽嵴骨增量术。而其临床运用方式非常多样,尚无统一的标准或规范。本文综述自体牙本质的临床应用,为进一步优化其性能、拓展其运用提供新的思路。文献复习结果表明,移植前,自体牙本质材料将经过一定加工,其中脱矿为目前最常见的化学改性方式。脱矿可以增强自体牙本质的骨传导与骨诱导性能,但复杂耗时的操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部分脱矿或许是更合适的选择;移植时,自体牙本质的形态与骨缺损形态以及手术方式有关,直径不等的颗粒材料便于填充不规则缺损,块状材料利于重建部位的空间维持,镂空框架状材料加工方式稍复杂,但可以结合颗粒与块状移植物的优势。除了单独应用外,自体牙本质还可以与多种生物材料联合移植。富血小板血浆配合自体牙本质材料,已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理想效果。硫酸钙石膏、磷酸钙陶瓷也曾在动物实验中联合人牙本质材料,但由于尚未应用于人体,其临床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 张宏旗,李晓箐,孟玉坤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6): 399-40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口颌系统中,与颌位稳定相关的因素分别是牙合、颞下颌关节和神经肌肉的稳定,其中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与获得一个稳定的颌位密切相关。但口腔治疗中涉及到颌位的选择时,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对于髁突在关节窝中应处的位置也一直处于争议之中。本文对口腔修复和正畸治疗中颌位选择及“髁突前上位”、“髁突前下位”、“治疗性颌位”的适应证、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文献复习结果提示,当关节无器质性改变或髁凹关系稳定时,髁突前上位即正中关系为传统建牙合的理想颌位。当关节盘增生、变形、盘突关系紊乱无法寻找理想的髁突前上位时,可选择髁突前下位,缓解关节症状的同时促进骨质改建获得良好的稳定性;甚至对于部分安氏Ⅱ类高角或者轻度骨性错牙合的病例,亦可以尝试利用髁突改建的潜力,前下定位髁突,通过掩饰性矫治简化正畸正颌手术方案;而“治疗性颌位”是针对颅下颌功能紊乱症导致的最大牙尖交错位异常或偏斜、肌肉症状和关节功能异常、颌位不稳定等,通过改变原有咬合或关节的异常引导,在有咬合支持和新的引导的基础上,建立并且稳定一个新的牙尖交错位。它摆脱了髁突定位的争论,但此颌位下髁突具体位置未见报道。不同颌位及髁突位置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临床选择时应根据患者关节是否有器质性改变及颌位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判断。但对于采用不同颌位和髁突位置进行口腔治疗的远期效果未来还需临床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任立志,孙睿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6): 404-40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屏障膜对重建牙周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相容性、空间保持性、封闭性、可控性和生物活性是屏障膜应满足的主要标准。人工屏障膜生物材料可以分为合成高分子材料类、天然高分子材料类以及金属类,根据其降解特性分为可吸收与不可吸收两大类。用于水平向骨增量的GBR可以治疗多种类型的骨缺损,包括治疗骨开窗、骨开裂,使用不可吸收e-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膜或可吸收胶原膜都可以达到很好的预期效果。而对于牙槽嵴顶上增量或垂直向骨增量挑战性大,需要其有良好的强度,维持成骨空间,可以通过使用形态稳定的钛增强e-PTFE或d-PTFE膜,或者也可以使用钛板或钛网覆盖可吸收膜来实现垂直向的骨增量。目前生物活化性膜、数字化3D打印钛网膜、压电活性生物膜为研究热点,在未来的研究中会进一步提高膜的生物活化性,会推进人工膜研发进入下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