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0年, 第28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0-09-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544-5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徐淑兰,郭泽鸿,宁颖圆,高岩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545-55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牙的冠根比理论已经被口腔医学领域广泛认同,在预测判断天然牙的保留价值、义齿修复时基牙选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过去几十年中,学者们根据天然牙的冠根比理论,提倡植入尽量长的种植体以提高成功率。然而随着短种植体的应用,种植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种植义齿冠根比(crown-implant ratio,C/I)与并发症的关系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根据循证文献就C/I的概念、C/I与种植体存留率及种植修复临床并发症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并提出建议:虽然目前多数的研究表明C/I与种植体存留率及颈部边缘骨吸收无显著相关性,但可能会增加机械并发症的风险。建议临床种植修复时C/I值尽量小于3,冠长尽量小于15 mm;同时在使用短种植体及超短种植体时,选用增加骨-种植体接触面积的种植体系统,采用联冠或桥等夹板式修复方式。

  • 容明灯,周腾飞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551-56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9.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上颌窦黏膜病变在种植治疗中常被广泛检出,也给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治疗效果带来了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结合当前口腔医学研究及本科室的临床经验,笔者对上颌窦黏膜病变作一专题述评。临床上常见的由CBCT显示的上颌窦黏膜病变类型有病理性增厚、息肉/囊性病变、气-液平面等;其中2~5mm的黏膜增厚、小于一半窦腔高度的息肉囊肿等对上颌窦底提升术影响较小,可以同期行上颌窦底提升术;而大于5mm且伴有窦口阻塞的黏膜增厚、上颌窦-后鼻孔息肉、黏液囊肿、大于一半窦腔高度的息肉囊肿、气-液平面等需积极处理。对息肉囊肿的处理需综合考虑其类型、大小、窦腔炎症、窦口开放性等因素而采取保留囊肿,术前摘除延期提升或术中摘除同期提升等不同的治疗。对术后上颌窦炎的治疗以抗生素抗炎、引流为主,必要时行外科清创手术,同时需清除口腔病灶。术前影像学评估是上颌窦黏膜病变诊治的关键,对此笔者倡导口腔-耳鼻喉科的协作诊疗模式。

  • 基础研究
  • 杨津,吴飞飞,高庆红,李小玉,MANABUKato,程然,周红梅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562-56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9.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二维和三维条件下的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rcinoma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迁移的影响。方法 二维培养条件下,以培养基中加入10 ng/mL TGF-β1刺激的CAFs为实验组,以未经处理的CAFs细胞为对照组,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CAFs的迁移现象;通过逆转录病毒转染,培养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阳性的CAFs细胞,建立人舌鳞癌细胞SCC25、GFP(+) CAFs和CAFs三维细胞共培养模型,以培养基中加入10 ng/mL TGF-β1刺激下培养的三维模型为实验组,以未加的TGF-β1的三维模型为对照组,观察在三维模型的细胞迁移现象。结果 在二维培养条件下验证了10 ng/mL TGF-β1可促进口腔CAFs的迁移;成功建立SCC25、GFP(+) CAFs和CAFs三维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到CAFs和口腔癌细胞的迁移现象,但10 ng/mL的TGF-β1对上述细胞的迁移在三维条件下无明显促进作用。结论 体外TGF-β1对口腔CAFs迁移的影响与二维和三维不同培养模式有关。

  • 马灵芝,施娇壮,戈文斌,张琨,余兵,刘亚丽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569-57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9.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miR-21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PDLSCs)增殖及成骨的影响,旨在为干细胞治疗牙周炎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酶解组织块法分离培养hPDL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分子CD34、CD45、CD90、CD105对hPDLSCs进行鉴定,采用Lipofectamine 2000将 miR-21的mimics(pre-miR-21)、inhibitor(anti-miR-21)以及各自的阴性对照转染至hPDLSCs。实验分组:过表达组(mimics组)、过表达阴性对照组(mimics-NC组);抑制阴性对照组(inhibitor-NC组)、抑制组(inhibitor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1转染效率;CCK-8、流式细胞术检测hPDLSCs的增殖;茜素红染色检测hPDLSCs的成骨能力和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x2的蛋白表达。结果 miR-21的mRNA表达量mimics组较mimics-NC组明显升高,inhibitor组较inhibitor-NC组明显降低(P < 0.05)。hPDLSCs增殖及S期细胞比例mimics组较mimics-NC组升高,inhibitor组较inhibitor-NC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茜素红染色后,mimics组矿化结节多于mimics-NC组;inhibitor组矿化结节少于inhibitor-NC组;Western blot检测mimics组Runx2蛋白表达高于mimics-NC组,inhibitor组Runx2蛋白表达量较inhibitor-NC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21调控hPDLSCs的增殖和成骨向分化。

  • 临床研究
  • 孙中毅,陈一铭,汪轶,季彤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575-58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9.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1999年1月~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治疗并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的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理诊断以及临床治疗信息;围手术期死亡因素分为外科因素、内科因素、复合因素(内科因素联同外科因素)以及个人因素,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不同前提下死亡因素组成差异。结果 最终纳入55例患者:男性39例,女性16例。12例具有吸烟史,28例患有基础性疾病。20例接受过术前放疗,9例接受过术前化疗。37例病理学诊断为鳞状细胞癌,9例肿瘤位于上颌骨及颅底区域。围手术期死亡4例发生于术前,1例发生于术中,50例发生于术后。死亡主要因素中:外科因素以颈总动脉破裂为主(8例),内科因素以肺部感染为主(6例),复合因素以血肿合并肺部感染为主(4例),个人因素死亡2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ASA)评分越高的患者,死亡因素中内科因素占比更高(P=0.039)。结论 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因素组成较为复杂:颈总动脉破裂是最常见、最致命的外科因素,尤其针对术前接受过放疗的患者;肺部感染是最常见内科并发症;ASA评分越高,围手术期死亡内科因素占比越高。

  • 王科,彭国光,何善志,谭玉莲,衣利磊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581-58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9.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术治疗颌面-颈部-纵隔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5例由牙源性感染导致的颌面-颈部-纵隔多间隙感染,同时伴有糖尿病或肾功能衰竭等全身疾病的患者,在手术广泛清创后采用VSD于脓腔放置负压引流海绵并关闭伤口,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同时多学科会诊控制基础性疾病,加强抗炎、营养等全身治疗。结果 4例患者经过持续负压引流,症状消退后成功拔除负压海绵。1例患者术后感染症状加重,再次手术更换负压海绵放置位置后感染症状逐渐消失。5例患者治疗期间均进行了1~3次不等的VSD负压海绵更换,经抗炎及治疗全身基础性疾病,术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对于牙源性颌面颈部纵隔多间隙感染,强调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感染病灶与基础病治疗并重,VSD术促进了炎症消退,多学科联合治疗有益于控制基础性疾病。

  • 防治实践
  • 张骞予,杨培新,陈柏深,王林,黄志权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586-58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9.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舌腺样囊性癌与肺腺癌双原发恶性肿瘤病例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例舌腺样囊性癌与肺腺癌双原发恶性肿瘤的病例资料及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患者舌根肿物有逐渐增大史,核磁共振显示双侧颈部多发肿大的淋巴结,胸部CT示右肺下叶前基底节段可见明显病变,舌肿物病理活检报告为腺样囊性癌,肺肿物病理活检报告为肺腺癌。对舌和肺部肿瘤同期行手术切除并修复舌缺损,术后未发现残留,随访期无复发,且舌部术区美学和功能的修复效果良好。文献研究支持同期手术,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头颈部原发灶尚可控制,肺部病灶经影像学检查确定可以切除。结论 舌腺样囊性癌和肺腺癌双原发恶性肿瘤的病例罕有报道,其相关诊断和治疗也十分困难。同期切除双原发恶性肿瘤可能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 卢洁,王迎菊,张利娟,李帆,李姗姗,谭凯璇,张颖,杨芳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590-59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9.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乳牙严重根尖周炎致牙槽骨吸收引起继承恒牙胚坏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原则,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一例罕见的恒牙胚坏死病例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患者为5岁女孩,查体及X线片检查发现75慢性根尖周炎。X线片显示牙周骨质广泛性破坏,35 牙胚周围硬骨板包绕不完整,较45发育滞后。初期诊断35牙胚因炎症停止发育,后期拔除75时发现35牙胚已坏死,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35牙胚多处死骨形成。文献复习结果显示,根尖周病变程度及牙胚的发育阶段对继承恒牙胚有较大影响,治疗上多采取根管治疗等保守方法。乳牙根尖周炎致恒牙胚坏死在临床很罕见,应根据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及早判断炎症浸润程度及恒牙胚受损程度,正确作出相应治疗计划。结论 临床对于恒牙胚病理状态的诊断还未形成客观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因此对于发育异常的恒牙胚通常采取消除病因,随访观察等手段。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致力于预防及寻找更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 综述
  • 谢琳,冯晓黎,邓梓,马瑞,胡琛,邵龙泉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594-59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9.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口腔医学领域如种植体表面改性、抗菌、缓释等方向的应用广泛增加。然而,纳米材料活跃的理化性能是一把双刃剑,其可能对人体造成潜在安全风险。口腔应用纳米材料可通过多种途径释放入血液,并随血液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不仅如此,纳米材料还可通过嗅神经、感觉神经末梢转运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枢神经出现器质性和功能性损伤,甚至引起胚胎发育的神经毒害。纳米材料在体内能够与细胞、基因及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相互作用,通过诱导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自噬、凋亡及基因毒性等作用机制产生神经毒性。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因素包括颗粒的大小、作用浓度、溶解度等。本文对口腔纳米材料的应用、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途径,以及引起神经毒性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 徐鸿玮,韩冰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600-60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9.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骨组织工程作为治疗口腔颌面部外伤、炎症和肿瘤等引起的颌骨缺损的新兴方式,因其材料来源广泛、免疫排斥风险低及可个性化治疗的优点,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口腔颌面部咀嚼、表情等功能性活动,对支架的机械强度具有较高要求。本文对近年增强颌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机械强度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综述了增强颌骨支架机械强度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用于增强颌骨组织工程支架机械强度的方法主要有复合改性法、交联法、涂层、仿生支架和其他新型加工方式。其中复合改性研究最早,虽然过程简单但引入其他物质增加降解产物,需调控其复合比例;交联法因交联剂的使用存在细胞毒性风险;涂层法不改变原支架基础结构仅做表面改性,如克服界面间应力集中问题可更好地应用;仿生支架和微观调控支架是近年新兴的技术,能够改善材料内部分子排列方式,从而增强机械强度。因此,在完善传统方式的基础上,未来的研究重点将转向纳米级新材料、仿生支架及对支架微观结构精确控制的新方法等方面。

  • 周敏,许来俊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607-61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9.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粪肠球菌近年来被证实与牙髓根尖周病的关系十分密切,是造成根管持续性或继发性感染和根管治疗失败的重要菌群之一。传统的根管消毒药物如次氯酸钠、氯己定、氢氧化钙等由于药物使用的浓度限制和根管系统自身的复杂性等,不能完全清除根管内的粪肠球菌,如何有效对抗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感染成为当前牙髓根尖周病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针对粪肠球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消毒方法和抗菌剂,如激光、光动力疗法、超声荡洗和臭氧等,它们与传统根管冲洗药物联用能明显增强原传统药物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清除能力。此外,二氧化氯、纳米氧化镁、超氧化水和N-乙酰半胱氨酸等新型消毒方式的出现,均证明对根管内粪肠球菌具有独特的杀伤作用。以上新型消毒方式的研究目前大多处于体外实验阶段,其对正常组织的刺激和损伤尚缺乏相关临床数据的支撑,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