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1年, 第2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4-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4): 216-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翦新春,高兴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4): 217-22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是一种能形成瘢痕、组织纤维化的慢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咀嚼槟榔是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危险因素。在中国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均有咀嚼槟榔的习惯。研究证实,嚼槟榔、吸烤烟和饮白酒可增加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风险。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口腔癌前病变,病理表现为慢性炎症、结缔组织内广泛的胶原纤维沉积、上皮固有层或其下结缔组织内的局部炎症改变。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癌变发生率为7%~30%。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治疗主要采用曲安奈德和丹参酮注射液行黏膜下局部注射,对改善患者的张口度及口腔黏膜的烧灼痛效果良好,其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3%。本文就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病因、致病机理、诊断与治疗进行阐述,以供同道们临床参考之用。

  • 基础研究
  • 王旻,姜楠,祝颂松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4): 226-23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一种新型微纳米共存梯度仿生表面结构,并探究其对骨髓间充质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和阳极氧化处理分别在纯钛表面(纯钛组)制备微米骨小梁样结构(微米骨小梁组)和TiO2纳米管形貌(TiO2纳米管组);再通过阳极氧化法在微米骨小梁样结构上制备TiO2纳米管结构,形成新型微纳米共存梯度仿生表面结构,命名为微纳米复合钛组。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y,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接触角(contact angle,CA)测量对纯钛组、微米骨小梁组、TiO2纳米管组和微纳米复合钛组进行表征观察。将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MCs)接种于4组材料上,SEM观察细胞黏附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在材料表面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细胞在材料表面分化能力;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下观察细胞黏附、免疫荧光检测相关蛋白肌动蛋白(F-actin)、黏着斑蛋白(vinculin)、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表达;qRT-PCR观察细胞成骨转录因子RUNX2、OCN、OPN、I型胶原(collagen I,COLI)表达情况。结果 微纳米复合钛组表面亲水性最好(CA为9° ± 2.1°);MTT结果示5~9 d,微纳米复合钛组和TiO2纳米管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纯钛组和微米骨小梁组(P<0.001);ALP结果示14 d时,微纳米复合钛组表面ALP活性最高;CLSM结果示培养24 h后,微纳米复合钛组肌动蛋白(F-actin)染色最深;培养72 h后,微纳米复合钛组OCN、OPN表达强于微米骨小梁组和TiO2纳米管组。qRT-PCR结果示TiO2纳米管组和微纳米复合钛组表面细胞所有成骨转录因子RUNX2、OCN、OPN、COLI的基因表达水平强于纯钛组和微米骨小梁组,其中I型胶原COLI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微纳米复合钛这种新型微纳米共存梯度仿生表面结构能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黏附、增殖及成骨向分化。

  • 崔琳娜,蒋校文,黄华庆,陈金勇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4): 234-24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山奈酚(kaempferol,Kae)对周期性单轴牵张力下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MCs)成骨分化过程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 对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BMMCs施加形变量10%的单轴动态牵张力,通过细胞毒性试验筛选出合适浓度Kae,并添加工具药pp242改变内源性mTOR信号,在牵张后4 h利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变化、ELISA法检测骨钙素(osteocalcin,OCN)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钙离子相对含量;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内源性mTORC1信号通路主要分子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ribosomal proteinS6 kinases,S6K)、4E/BP1的磷酸化表达及成骨转录因子Runx2和Osterix的表达变化,qRT-PCR检测上述因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 10 μmol/L Kae对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小,且成骨能力最强。加力结束后4 h,Kae能够有效促进BMMCs成骨分化,ALP表达为(153.04 ± 18.72)U/mg,OCN表达为(1.64 ± 0.25)U,成骨转录因子Runx2、Osterix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上调,细胞内钙离子含量下降,同时mTORC1信号通路中mTOR、S6K mRNA水平及蛋白磷酸化表达上调,4E/BP1 mRNA水平及蛋白磷酸化表达下调;在加入pp242抑制mTORC1信号表达后,mTOR、S6K mRNA水平及蛋白磷酸化表达下调,4E/BP1 mRNA水平及蛋白磷酸化表达上调,BMMCs成骨分化效应显著被抑制,Runx2、Osterix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ALP及OCN表达下调,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增高。结论 Kae通过mTORC1信号通路促进牵张力下小鼠BMMCs成骨分化。

  • 临床研究
  • 郝思远,王甲河,张晓奇,邹静,王艳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4): 241-24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双歧杆菌预防龋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copus、Clinicaltrials、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4月,并通过手工检索进行补充。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518例受试者,其中干预组262例,对照组256例。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组唾液中的变异链球菌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31,95%CI(-0.66,0.04),P=0.08] [RR=0.53,95%CI(0.17,1.66),P=0.28];两组唾液中的乳酸杆菌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7,95%CI(-0.39,0.26),P=0.69] [RR=0.87,95%CI(0.59,1.29),P=0.50];牙菌斑中的变异链球菌和乳酸杆菌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牙龋坏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本文所纳入的10个 RCT中,有3个研究并未报道是否发生不良事件,5个研究无不良反应,2个研究报道胃肠不适2例。结论 当前证据显示双歧杆菌不能有效降低唾液和牙菌斑中的变异链球菌计数和乳酸杆菌计数,也不能降低乳牙龋坏的发生率,其安全性也有待进一步考量。

  • 邓宇杰,杨晓彬,陈浩,赖金环,周苗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4): 249-25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笑气镇静技术在口腔门诊中的使用情况及效果。方法 对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门诊使用笑气吸入镇静治疗的1 429个病例进行如下分析:病例的人群分布、牙科治疗项目、使用笑气吸入的原因、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镇静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1 429例患者中,男性587例,女性842例,平均年龄(32.64 ± 16.34)岁。使用笑气镇静的患者中,治疗项目行牙拔除术的占79.98%;原因为牙科畏惧的患者占79.50%。患者按照年龄分为5~15岁组、16~25岁组、26~35岁组、36~45岁组、46~55岁组、56~65岁组和>65岁组共7组,其中5~15岁组的镇静满意率为45.71%,其他6个年龄组的镇静满意率为90.83%~96.20%(P<0.001)。笑气镇静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9%,女性高于男性,16~25岁组较其他年龄组发生率高(P<0.05),最常见为眩晕(构成比81.82%)。结论 在牙拔除术、口腔种植术、牙髓治疗和牙周治疗四种常见口腔门诊治疗项目中,进行牙拔除术行笑气吸入镇静技术的患者最多,主要患者人群为牙科畏惧者;5~15岁组的镇静效果低于其他年龄组;笑气镇静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可控。

  • 舒靖靖,曾飞跃,张亚楠,徐启妹,唐佳露,徐斌,宋亮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4): 254-25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曲面体层片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判断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关系的准确性,为临床医师根据曲面体层片信息治疗上颌后牙区相关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牙根数671个),以锥形束CT为标准,在曲面体层片及锥形束CT片上测量上颌后牙根尖到上颌窦的距离。结果 当曲面体层片显示上颌窦的皮质骨连续,牙根距上颌窦存在明显距离、与上颌窦相切时,曲面体层片判断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关系的准确率分别为82.0%、70.0%;当曲面体层片显示上颌窦皮质骨中断,牙根突入上颌窦内时,曲面体层片判断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关系的准确率为48.5%。曲面体层片、锥形束CT均显示牙根突入上颌窦时,曲面体层片测量上颌后牙牙根突入上颌窦距离为(2.19 ± 1.82)mm,而锥形束CT测量距离为(1.47 ± 1.01)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曲面体层片判断上颌后牙牙根未进入上颌窦的准确率较高,但判断上颌后牙牙根突入上颌窦的准确率较低。

  • 综述
  • 凌云霄,王建涛,王艳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4): 260-26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是肿瘤患者进行放疗和(或)化疗时常见的口腔局部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抗肿瘤治疗。生物标志物是在疾病发生前或过程中在不同生物学水平上出现的信号指标。全面了解口腔黏膜炎相关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识别口腔黏膜炎高风险患者及筛选易发展成为严重口腔黏膜炎的患者,从而指导针对口腔黏膜炎的防治。本文对现有口腔黏膜炎相关生物标志物予以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口腔黏膜炎相关生物标志物包括生长因子、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血浆抗氧化剂以及促凋亡/抗凋亡蛋白等。这些生物标志物可用来预测口腔黏膜炎的风险或者早期识别易发生严重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患者,其中上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及C反应蛋白可用来预测和评估口腔黏膜炎发生风险及发展程度;剪切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XRCC1)、甲酰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A(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1A,TNFRSF1A)等基因是近年研究热点,部分基因型及表达量对口腔黏膜炎的风险及严重程度有不同程度的预测能力。但目前尚未有生物标志物用于临床,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对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可靠性及准确性进行验证,为放化疗口腔黏膜炎的早期精准防治提供参考。

  • 周庆楠,尚佳健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4): 267-2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龋病作为多因素影响的疾病,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素,生态菌斑学说的提出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应用,使得学者们能够从微生物角度对菌斑生物膜中细菌的种群分布、菌群多样性、菌斑微生物群落变化与儿童龋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菌群多样性的降低与龋病发生密切相关,早于龋病发生前的6个月就可以检测到菌群多样性水平的降低,这为龋病监测和患龋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差异菌属如乳酸杆菌、韦荣球菌等有可能作为儿童龋病生物标记物,判断儿童患龋风险。目前研究表明在龋病发生发展的不同进程中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中优势菌属不同,各菌群间的相互作用仍未清晰,菌斑微生物群落在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致龋机制尚未阐明。探究龋病发展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群落构成的变化,筛选特异性的龋病生物标记物,仍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李天乐,常欣楠,仇旭童,付笛,张陶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4): 273-27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细胞移植及其与支架材料的联合应用仍是牙周骨组织工程的主要策略之一。牙周骨组织中,牙槽骨和牙骨质等组织的硬度及空间结构有明显差异,支架材料的不同机械性能对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等生物学行为也具有不同诱导作用。研究显示,支架材料的基质硬度和拓扑结构等机械刺激因素参与调控包括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等在内的种子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较硬的基质可促使干细胞的细胞骨架重塑,导致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核易位而影响基因转录,并通过Wnt/β-catenin通路释放多种关键因子如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等,诱导其向成骨向分化。支架材料的拓扑结构也可影响干细胞的粘着力,促进细胞骨架重构并增加细胞硬度而促进其成骨向分化。笔者就机械刺激对牙周骨组织工程干细胞分化的影响作一综述。

  • 谭国忠,江千舟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4): 279-28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牙髓再生成为了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3D打印能实现支架结构和形状的精准调控,为种子细胞黏附和生长因子释放提供基础,通过3D打印组织工程支架构建的3D打印“牙髓复合体”为牙髓再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就3D打印技术应用于牙髓再生的研究作一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3D打印“牙髓复合体”中的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和生长因子在牙髓再生的研究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支架材料能发挥载体作用负载种子细胞和生长因子,并为其提供合适微环境;牙髓干细胞、根尖乳头干细胞和人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等常用种子细胞为牙髓再生提供细胞基础;生长因子的引入可以进一步支持牙髓组织的分化和牙髓血管重建,促进牙髓再生。目前,3D打印“牙髓复合体”在牙髓再生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在实验室阶段可诱导牙髓样组织的形成,但制备生物活性良好且具有仿生血管和神经效果的3D打印“牙髓复合体”,为根管内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 范东阳,王强,周怡君,李斯文,冯旭,刘春冉,崔家森,孙宏晨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4): 284-28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广泛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的钛合金,由于长期处于复杂微生物环境中,材料表面易形成细菌生物膜,影响其使用效率和寿命。抗菌钛合金是一种通过表面改性或整体改性的方法添加了抗菌剂的新型钛合金。根据抗菌剂在钛合金材料中分布的位置,抗菌钛合金分为涂层型和合金型。涂层型抗菌钛合金的抗菌效果良好,但缺点是涂层大多不耐磨;合金型抗菌钛合金的抗菌剂一般为金属元素,可在合金中均匀分布,抗菌性能稳定持久。根据抗菌钛合金能否释放抗菌剂,分为主动抗菌型和被动抗菌型,主动抗菌型钛合金可释放负载的抗菌剂,抗菌效果比较明显,但有些抗菌剂的释放时间较短;被动抗菌型钛合金不释放抗菌剂,通过接触杀菌或抑制细菌黏附的方式产生抗菌作用。抗菌钛合金可抑制材料表面细菌黏附,对延长矫治器、种植体、钛板等在口腔内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且抗菌改性后钛合金的机械性能未受明显影响,羟基磷灰石等抗菌剂的加入还提高了材料的成骨功能,在种植义齿、正畸矫治及口腔颌面外科等口腔医学领域应用前景良好。但是,目前关于抗菌钛合金的研究大多是体外实验,其长期的临床效果及其抗菌机制仍不明确,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