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3年, 第3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5-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04-3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金作林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05-31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埋伏阻生牙是一类复杂的错𬌗畸形,不同人种、性别以及牙位的发病率不甚相同。埋伏阻生牙的病因包含全身因素与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包括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急慢性传染病等;局部因素包括在牙齿发育到萌出至正常位置的过程中,能够造成牙齿发育异常或者萌出异常的任何因素,如局部炎症或外伤造成的恒牙胚受损、乳牙早失导致的萌出间隙不足、多生牙或牙瘤等局部病变导致的萌出道障碍。埋伏阻生牙临床表现为正常牙位的恒牙缺失,锥体束CT能精确进行阻生牙的诊断与定位。正畸综合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助萌、拔除滞留乳牙或多生牙、去除牙瘤或囊肿等病变、正畸扩展间隙提供条件自行萌出;当外科手术去除局部软硬组织障碍后,牙齿仍不能顺利萌出,则需要配合正畸牵引导萌或拔除后正畸以及自体牙移植等方法。明确诊断、合理评估治疗难度、采取合适的矫治方法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本文将重点回顾埋伏阻生牙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和相应的治疗方法等,全面阐述埋伏阻生牙的正畸综合治疗,期望为临床医生治疗埋伏阻生牙提供参考。

  • 基础研究
  • 刘杨, 刘晓波, 李强, 赵雅娟, 陈永进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12-32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引起的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的组织学受损的转归, 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本动物实验经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实验动物管理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0伦审字081号)。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应激组、应激去除2周组、应激去除4周组、应激去除8周组。对大鼠施加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oderate stress,CUMS)包括24 h潮湿垫料、12 h倾斜饲养、4 h噪音、昼夜颠倒、强迫浸水、夹尾、束缚应激,持续8周;在去除应激2周、4周、8周后观察其血清学、行为学以及髁突软骨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的变化,其中采用酶联免疫法观察大鼠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水平的变化,采用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大鼠抑郁样情绪的行为学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 Western blot法检测髁突软骨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3,MMP-3)的表达。结果 应激组在CUMS刺激持续8周末时,与对照组相比大鼠血清中CORT和ACTH水平增高(P<0.01),行为学表现为摄糖减少、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延长(P<0.01),说明出现了明显的快感缺失、抑郁、绝望情绪,证明CUMS模型建立成功;并且髁突软骨表现出明显的退行性改变,软骨表面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蛋白多糖合成减少;髁突中的IL-1α和MMP-3在各层软骨的胞内和细胞外基质中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升高(P<0.01)。应激去除2周后CORT和ACTH血清学水平下降,但高于对照组(P<0.01),行为学检测与对照组相比仍有差异(P<0.01);髁突软骨表面仍可看到松解的胶原纤维,增殖层内可见一些游离细胞区;髁突中的IL-1α和MMP-3在各层软骨的表达较应激组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应激去除4周后,CORT和ACTH血清学变化恢复到正常水平,行为学测试与对照组仍有差异(P<0.05),髁突软骨表面有少量胶原纤维, IL-1α和MMP-3的表达与应激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其中IL-1α水平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但MMP-3的表达仍高于对照组(P<0.01)。应激去除8周后,行为学变化也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胶原纤维增多,呈现波纹状,并未发生严重的软骨下骨的损伤,未发生不可逆损害,IL-1α和MMP-3的表达水平均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CUMS引起的行为学改变和髁突软骨损伤在应激因素去除后可以随时间自然恢复,IL-1α和MMP-3表达的下降可能是这种自我修复过程的内在机制之一。

  • 李玉姣, 王玮, 潘雅婷, 陈力元, 范晓敏, 田宇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21-32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口腔微生物中致龋菌群落分布特征与功能基因,提高对2型糖尿病与龋病关系的认识。方法 试验组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口腔健康的2型糖尿病患者(10例);正常对照组选取社区人群中口腔健康且不患2型糖尿病受试者(10例)。采集口腔健康的2型糖尿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龈上菌斑样本,分别进行宏基因组学测序,对变异链球菌、乳酸杆菌、黏性放线菌、白色念珠菌等致龋菌进行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口腔健康的2型糖尿病患者龈上菌斑样本中变异链球菌、乳酸杆菌、黏性放线菌、白色念珠菌丰度稍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EGG Pathway功能代谢差异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龈上菌斑微生物的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生物膜形成-大肠杆菌代谢、己内酰胺降解、精氨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较正常对照组丰富,而硫胺素代谢、硒化合物代谢、丙酮酸代谢等代谢通路较正常对照组降低。结论 口腔健康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致龋菌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功能基因差异代谢途径表明精氨酸代谢通路富集,有助于维持口腔微生态坏境的酸碱平衡。

  • 李强, 丁梦, 张玉, 张冰清, 董衡, 牟永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28-33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当前牙周组织工程干细胞疗法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了从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干细胞疗法治疗牙周组织缺损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相关文献,使用R语言的“Bibliometrix”包对文献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304篇文献,文献发表量及被引频次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的相关研究以166篇的数量居于全球第一,发文量最高的机构是第四军医大学,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Jin Y,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是Tissue Engineering Part A;牙周组织工程干细胞疗法的热点主要集中于组织工程及牙周膜再生,前沿主要集中于外泌体、金纳米粒子及血管生成。结论 随着牙周组织工程干细胞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学术影响力逐渐增高,未来的研究方向可重点关注牙周膜再生、外泌体、金纳米粒子及血管生成等。

  • 临床研究
  • 李佳芙, 刘情, 刘清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37-34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下颌第一磨牙解剖式愈合基台对种植修复后牙龈软组织形态变化,以及对种植体周围牙龈成型、食物嵌塞、患者满意度等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愈合基台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长沙市口腔医院口腔)种植中心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下颌第一磨牙单颗缺失接受种植修复的患者2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14颗种植体)和试验组(13例14颗种植体);试验组应用解剖式愈合基台4周后行冠修复,对照组应用成品愈合基台4周后行冠修复;设定5个时间观测点(二期手术前、二期手术后4周、冠修复即刻、冠修复后4周、冠修复后12周),二期手术前和二期手术后4周分别采用3Shape口内扫描仪扫描下颌,对软组织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两组愈合基台对牙龈成型的影响;比较冠修复后4周和冠修复后12周两组修复体食物嵌塞发生率;比较冠修复即刻、冠修复后4周和冠修复后12周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种植二期手术后4周试验组牙龈近远中龈乳头向冠方增加值高于对照组,近中试验组为0.50(0.26,0.72)mm,对照组为0.27(0.24,0.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9),远中试验组为0.48(0.26,0.62)mm,对照组为0.23(0.13,0.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4);颊舌向龈缘顶点向冠方成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颊、舌侧龈缘中1/3顶点根方0、1、2 mm处颊、舌侧软组织的颊舌向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冠修复后4周、冠修复后12周观察的食物嵌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修复即刻、冠修复后4周和冠修复后12周试验组满意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第一磨牙种植体的解剖式愈合基台在软组织塑形方面优于成品愈合基台,近端和远端龈乳头的冠状面均有所增加,患者满意度较高。

  • 庄子庭, 包睿, 李孟欢, 王伟财, 包柏成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45-35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鼻尖突度变化对上唇前突感的影响,为软组织美貌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获得模特知情同意及肖像授权,使用三维立体摄像机拍摄1名女性模特并获取其面部3D模型,使用 ZBRUSH2019软件在原始模型基础上模拟鼻尖突度变化,制作出9段面部动态旋转视频,通过问卷网站创建电子问卷,随机选择正畸科患者、口腔正畸专业相关人员以及普通成年人为受试者填写电子问卷,评价不同鼻尖突度对于上唇前突感的影响。问卷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上唇突出的感观程度,分数越高表示受试者认为图像中模特的上唇越突出。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总体上随着3D模型鼻尖突度递减,受试者评价上唇突出的分数增高。交互效应分析显示,在男性受试者中:当鼻尖突度变量为+6 mm、+4.5 mm时,普通人群受试者的分数高于正畸科患者受试者(P = 0.023,P = 0.047);当鼻尖突度+6 mm时,普通人群受试者的分数同时高于口腔正畸专业相关人员受试者(P = 0.023);当鼻尖变量为-6 mm时,普通人群受试者的分数低于正畸科患者受试者(P = 0.003),其余各重测距离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鼻尖部突度递减,受试人群均产生上唇前突的视错觉现象;而当鼻尖突度过大时,普通人群评价上唇突出的视错觉现象最为明显。

  • 王晓宇, 王昊, 厉松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52-35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上唇压力对单侧牙槽嵴裂上颌骨形态结构的生物力学作用,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名11岁女性左侧完全性牙槽嵴裂患者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数据,利用Ansys软件建立独立的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对其施加唇裂术后(唇裂术后组)和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两种上唇压力,对比分析各观察节点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移及应力分布特征。结果 双侧牙槽嵴均向缺损区域旋转、向后、向下位移,位移值健侧大于患侧,且由前向后逐渐减小;双侧牙槽嵴前段出现应力集中区,应力值健侧大于患侧,且由前向后逐渐减小,最大应力集中区位于缺损后方硬腭转折区域;唇裂术后组的位移值和应力值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牙槽嵴裂上颌骨在上唇压力的作用下,在三维方向上出现形态结构的不对称,减小上唇压力可减轻其对上颌骨的不利影响。

  • 综述
  • 景棋, 余逸如, Chu ChunHung, 李燕, 李明云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59-36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性粒细胞是第一批到达炎症部位的先天免疫细胞,其产生的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可以快速捕获并限制病原体扩散,便于清除病原体及其碎片。口腔中的中性粒细胞是由血液中的循环中性粒细胞特异性转化而来,其释放的NETs数量远高于循环中性粒细胞,以此能以更好地维持口腔微环境的平衡。白色念珠菌作为双形态真菌,只有菌丝相能够诱导NETs,这与通过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感应病原微生物大小有关,但作为形态为球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小远小于白色念珠菌,但仍能诱导NETs产生。牙龈卟啉单胞菌作为牙周炎复合体之一的微生物,对NETs的诱导作用小于口腔链球菌和放线菌这两种口腔常见微生物,可能存在逃避中性粒细胞免疫的机制。尽管目前对NETs产生的两种主要途径有较多研究,但不同微生物诱导中性粒细胞(特别是口腔中性粒细胞)的机制并不明晰。本文就口腔中病原微生物对中性粒细胞产生NETs的免疫效应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找寻口腔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靶点和关键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 吴雅洁, 李雨庆, 周芳洁, 李继遥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65-36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被认为是导致牙槽骨吸收的重要致病菌之一。现阶段对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研究多采用ATCC 33277等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实验室标准菌株。临床上提取到的分离菌株的毒力表型(内毒素、菌毛等)与标准菌株具有较多差异,对宿主致病作用和致病能力也具有广泛差异。另外,牙龈卟啉单胞菌被认为和多种全身疾病具有相关性,不同菌株的毒力特点、致病能力等会对全身疾病产生不同影响。然而,现阶段对临床菌株与标准菌株的研究十分匮乏,也缺乏对于两种来源细菌的系统比较。本文对近5~10年牙龈卟啉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与标准菌株之间毒力表型和致病作用的差异等进行综述,旨在阐明牙龈卟啉单胞菌基因序列中的重要毒力基因位点,对治疗方法的改进和相关药物的研制有重要作用。

  • 董宁, 姜秋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70-37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乳磨牙固连是牙齿萌出异常的一种,固连部位牙周膜消失,表现为根骨黏连;发病率为1.3%~8.9%,乳牙列中最易受累牙位为下颌第一乳磨牙,混合牙列中为第二乳磨牙。乳磨牙固连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局部牙槽骨或牙骨质矿化代谢的相关信号通路、Malassez上皮剩余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牙根生理性吸收过程中的炎症反应等有关。乳磨牙固连可通过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根据低位咬合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因其可引起咬合紊乱、脱落延迟及牙槽骨发育不足等并发症,故需儿童口腔科、正畸科、牙周科、修复科等多学科联合治疗,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低位咬合严重程度及是否存在继承恒牙等因素制定长期治疗方案。本文就乳磨牙固连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并发症、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乳磨牙固连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姜小维, 石安源, 郭丽, 顾春宁, 秦海燕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75-37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钛种植体缺乏生物活性,不能完全满足临床要求。锶离子对钛种植体表面改性可以增强其骨结合能力,减少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本文就锶离子改性钛种植体表面的生物性能进行综述。目前研究表明,锶离子可以通过水热处理、电化学沉积、磷酸盐化学转化、火焰喷涂、超分子自组装、磁控溅射、激光沉积和碱腐蚀等方法添加到种植体表面。锶离子改性的钛种植体表面能促进成骨、增强早期骨结合、抑制细菌生长、减少术后感染;当锶离子与其他元素如银、锌、镓、钙等掺杂时,具有更好的骨结合和抗菌效果。但关于锶离子改性钛种植体表面的研究大多为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观察时间与种植体实际使用寿命相比较短,所得结论可能与实际临床应用有所差别,长期效果有待研究;此外,各种改性方法之间的成骨效果也需要进一步比较。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以下几点:①寻找高效的,可以广泛临床应用的改性方法;②研究如何控制种植体附近的锶离子浓度,在发挥其生物学功能的同时,减少毒副作用;③进行长期随访的临床实验以观察其成骨及抗菌效果。

  • 短讯
  •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80-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