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3年, 第3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3-08-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32-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谢成婕, 刘小豪, 陈杰, 翁静欣, 陈晓川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33-54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敏感、根面龋、牙根暴露等问题,各类根面覆盖术是目前牙周病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其中隧道技术因其微创、稳定、疗效好受到广大医师的青睐,但其存在局限性。本文拟从隧道技术的历史、疗效评价、局限性及技术改良等方面阐述隧道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信封瓣技术演变为隧道技术的过程;隧道技术的疗效与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之间的比较;结合本团队临床体会归纳了隧道技术的应用局限,如超过5 mm牙龈退缩,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程度可能无法完全覆盖结缔组织移植物,存在技术敏感性高等问题;讨论了隧道技术的手术入路,包括经前庭切口的隧道技术、W型瓣技术、针孔技术等;缝合固定包括水平褥式缝合、单个牙悬吊、连续多个牙的悬吊缝合等;隧道内移植物包括自体结缔组织、富含血小板血浆、同种异体移植物如脱细胞真皮基质、异种胶原膜等;根面处理方式包括机械法、化学法、生长因子等的处理;术后护理包括常规的消炎止痛,尤其是术区的保护;最后着重讨论了隧道技术与其他术式联合应用实现技术改良,包括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联合侧方关闭技术、隧道技术联合侧向转位瓣、隧道技术联合双乳头瓣、隧道技术联合系带修整等。微创、美观、长效及操作简单仍然是隧道技术研究的方向。

  • 基础研究
  • 丁彤, 王健辉, 肖智勇, 武腾飞, 杨瑟飞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43-55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钛表面微纳层级结构对MC3T3-E1细胞黏附增殖的影响和载药潜力的评价,为钛表面选区改性并载药缓释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钛表面处理方式将纯钛样本(直径10 mm,厚2.5 mm)随机分为:抛光组(T)、阳极氧化组(TO)和微纳层级结构组(FTO)。T组仅做抛光处理;TO组采用阳极氧化技术处理;FTO组采用飞秒激光蚀刻联合阳极氧化技术处理。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3种表面形貌,接触角测量其表面的润湿性,X 射线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分析表面化学成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测量FTO结构深度和表面粗糙度;免疫荧光染色、CCK-8和茜苏红染色半定量分析评估MC3T3-E1细胞在各组样本表面的黏附增殖分化;应用冷冻干燥法加载重组人源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2,rhBMP-2),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ey,ELISA)评估不同表面结构的载药潜力。结果 SEM观察到T组钛板表面可见方向一致且均匀的抛光痕迹;TO组表面为纳米级蜂窝状的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TiO2)纳米管结构;FTO组形成直径约为100 nm的规则有序的微纳层级结构。FTO组的接触角最小,为32° ± 1.7°,润湿性最好;一级结构圆孔平均深度为93.6 μm,粗糙度1.5 ~ 2 μm。TO组和FTO组含氧量占比多,提示TiO2形成。FTO组表面细胞增殖最显著(P<0.001),细胞黏附表面积最大(P<0.05)。FTO组加载rhBMP-2后缓慢释放14 d,且能促进细胞外基质矿化(P<0.001)。结论 钛表面微制备的纳米层级结构有促进MC3T3-E1细胞黏附增殖和成骨分化的作用,有载药潜力,是钛表面处理的新方式。

  • 戴卓, 李丽丽, 张晓昕, 牟永斌, 陈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52-55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先天性牙发育不全病例与相关基因突变可能存在的联系,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收集1例罕见先天性牙发育不全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评估牙齿的形态、数量以及全身健康状况;采集患者静脉外周血,对与牙齿发育紧密关联的PAX9和MSX1基因双向测序;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查与牙发育异常相关的其他突变位点,对先证者儿子进行新发现突变位点的Sanger测序;通过模拟测算工具和体外细胞转染实验评估突变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患者的临床特征是先天性右下颌单侧第一磨牙缺失,第二磨牙为单根,且伴有右下第二前磨牙多生。在PAX9和MSX1基因测序中发现,PAX9基因中c.717 C>C/T为同义突变,MSX1基因中c.119C>G为错义突变,Polyphen预测为“良性”。全外显子测序发现WNT6基因的1个全新突变位点,内含子3中的c.637-7 C>A突变,经MAXENT预测,可能影响mRNA的剪切,且先证者及其儿子均携带该突变;细胞转染实验发现,该突变对WNT6基因的mRNA剪切没有影响。结论 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与先天性牙发育异常相关。

  • 临床研究
  • 杨迎慧, 赵姗, 王雅娇, 康楠, 孟箭, 韩亮, 郑浩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59-56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改良3D打印数字化导板在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治疗的4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采取3D打印技术制作导板引导穿刺,共22例)和对照组(采取传统Hartel前入路法定位穿刺,共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患者承受辐射量、术后并发症等,记录患者术后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强度表(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Scale,BNI)评分、面部麻木、角膜反射减退及咀嚼无力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术中一次穿刺成功率(χ2 = 21.51,P<0.001)、穿刺时间(Z = -5.51,P<0.001)、手术时间(t = 9.37,P<0.001)及C形臂扫描次数(Z = -4.59,P<0.001)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术后BNI评分Ⅰ级21例(95.5%)、Ⅱ级1例(4.5%),对照组患者术后BNI评分Ⅰ级17例(85.0%)、Ⅱ级2例(10.0%)、Ⅲ级1例(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出现咀嚼无力16例、结膜炎1例、唇周疱疹10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咀嚼无力18例、结膜炎2例、唇周疱疹11例、单眼失明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复发。结论 改良3D数字化导板引导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辐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郭小科, 刘建锋, 赵吉宏, 满其文, 丁洁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67-5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正中多生牙拔除时机与恒牙萌出异常矫治时长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187例儿童正中多生牙分为Ⅰ型萌出型、Ⅱ型冠部埋伏型、Ⅲ型牙间埋伏型、Ⅳ型根部埋伏型。按拔除时机分别将Ⅰ型、Ⅲ型、Ⅳ型多生牙分为:毗邻中切牙萌出前拔除组(A),毗邻中切牙萌出后拔除组(B);将Ⅱ型多生牙分为:对侧中切牙萌出前拔除组(A),对侧中切牙萌出后拔除组(B)。统计正中多生牙所致的错𬌗畸形表现及多生牙拔除后恒前牙萌出异常的矫治时长。结果 正中多生牙引起后继恒前牙萌出异常表现为:唇侧异位萌出106例,恒牙阻萌28例,牙扭转27例,个别牙反𬌗 26例。Ⅰ型A组、Ⅱ型A组、Ⅲ型A组平均矫治时长分别为(7.07 ± 2.45)个月、(6.57 ± 1.12)个月、(6.95 ± 2.52)个月,低于Ⅰ型B组(9.67 ± 3.04)个月、Ⅱ型B组(10.25 ± 1.29)个月、Ⅲ型B组(9.33 ± 3.26)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Ⅳ型A组平均矫治时长(6.00 ± 0.94)个月,与B组(6.33 ± 0.80)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正中多生牙在邻近中切牙萌出前拔除,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减低后期恒前牙萌出异常的矫治时长。

  • 任月月, 许慧慧, 李午丽, 张苗苗, 陈峰, 李颂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73-57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体外评估超声和Er:YAG 激光冲洗活化技术对次氯酸钠溶液在人感染根管牙本质中渗透的影响,为临床感染根管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36例感染根管,根据冲洗技术随机分组:常规注射器冲洗(conventional syringe irrigation,CSI)组12例、被动超声冲洗(passive ultrasonic irrigation,PUI)组12例、Er:YAG激光光子诱导光声流技术(Er: YAG laser and photon-induced photoacoustic streaming,PIPS)组12例;收集36例清洁根管,根据冲洗技术随机分组:CSI组12例、PUI组12例、PIPS组12例。纳入根管均为后牙的直根管,所有根管经标准化牙根长度后进行机械预备、相应动力冲洗流程,随后使用2%亚甲蓝溶液根管内染色,观察冲洗剂渗透区域。使用EXAKT硬组织切磨系统取根管冠、根中、根尖1/3处100 ~ 150 μm的横向硬组织切片,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测量数据(最大渗透深度、平均渗透深度、渗透百分比)以评估染料渗透效果。结果 3种冲洗技术下,在根管的全长,感染根管中的最大渗透深度、平均渗透深度、渗透百分比均显著小于清洁根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根管的冠方、根中以及根尖,PIPS组分别在渗透百分比、平均渗透深度以及最大渗透深度上大于CSI组(P<0.05);PUI组和CSI组的最大渗透深度、平均渗透深度和渗透百分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PS组和PUI组的最大渗透深度、平均渗透深度和渗透百分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根管的牙本质渗透性弱于清洁根管;Er:YAG激光冲洗活化技术可显著改善次氯酸钠溶液对感染牙本质的渗透效果,而被动超声冲洗并未显著改善渗透效果。

  • 马丽芳, 邝容, 王丹, 王胜朝, 王玮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80-58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根管治疗术对牙髓炎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的改善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收治的155例牙髓炎患者为试验组,采用根管治疗术治疗;另选同期接受健康体检且口腔健康的155例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评分、抑郁症筛查量表(Patien Health Questionnare-9,PHQ-9)评分;同时观察试验组治疗前与治疗第3、6周后的GAD-7评分、PHQ-9评分与疼痛评分,其中疼痛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比较试验组治疗前与治疗第3、6周后外周血的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 试验组治疗前GAD-7评分、PHQ-9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第3、6周后的GAD-7评分、PHQ-9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3周后与治疗第6周后的GAD-7评分以及PHQ-9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第3、6周后的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6周的疼痛评分比治疗第3周低(P<0.05);试验组治疗第3、6周后外周血的IL-8、IL-1β、TNF-α、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6周后外周血的IL-8、IL-1β水平低于治疗第3周后(P<0.05),治疗第6周后外周血的TNF-α、CRP水平与治疗第3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髓炎患者外周血存在较高的炎症水平与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根管治疗术能降低牙髓炎患者的炎症水平,改善焦虑、抑郁情绪。

  • 综述
  • 迪丽娜尔·艾尔肯, 马乐, 古丽努尔·阿吾提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86-59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得慢性炎症性疾病,去除菌斑结石是牙周非手术治疗的金标准。然而彻底清创难度较大,尤其在一些复杂的解剖位点,过度刮治又可能造成健康牙骨质的丧失导致术后根面敏感。研究表明半导体激光因其波长(630 ~ 1 064 nm)接近血红素和黑色素的吸收峰值,在有血液的环境中能发挥最佳性能,在口腔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牙周非手术治疗时半导体激光有软激光疗法、光动力疗法及低能量激光疗法3种治疗模式,可单一使用也可组合使用。虽然半导体激光无法代替机械治疗去除结石,但是其通过光热效应、光化学效应、生物刺激等作用可以去除感染的牙周袋上皮、改变微循环促进创面愈合及止血止痛等。半导体激光治疗效果取决于合适的治疗剂量,需精准掌控输出强度,控制照射时间,避免引起组织的热损伤。未来还需在分子水平上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了解组织的反应,同时还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规范激光在牙周炎中的使用。

  • 吕明敏, 唐璟, 宋庆高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92-59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先天性唇腭裂(cleft lip with /without palate,CL/P)作为常见的颌面部发育畸形,其病因目前认为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环境因素诱发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可能是胎儿先天畸形发生的关键因素,而DNA甲基化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在众多领域已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其作为联系个体与环境的纽带,在唇腭裂中的研究报道有限。现有研究表明,DNA甲基化与唇腭裂的发生密切相关,叶酸缺乏、吸烟、污染物暴露等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可诱导DNA甲基化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唇腭发育的基因表达,导致畸形的发生。

  • 陈卫民, 郭锦材, 谢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98-60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口腔癌恶性程度高,易复发、易转移,预后欠佳。自噬是细胞在应激条件下诱导的分解代谢过程。近年研究发现上皮细胞自噬激活可通过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通路等,激活口腔癌细胞自噬,抑制口腔癌细胞存活。诱导自噬可以降解真核起始因子4E蛋白,抑制口腔癌转移。在口腔癌治疗中发现,诱导口腔癌细胞自噬能抑制口腔癌细胞增殖,促进口腔癌细胞凋亡。与单独放化疗相比,联合使用自噬诱导剂有助于提高口腔癌患者的疗效和存活率。此外诱导口腔癌细胞自噬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口腔癌免疫疗法疗效。本文就自噬与口腔癌的关系,诱导自噬与放化疗及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治疗口腔癌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为诱导自噬治疗口腔癌,提高口腔癌治疗效果和患者存活率提供新思路。当前诱导自噬治疗口腔癌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其作用机制,精准调控诱导自噬,提高口腔癌治疗效果及研发自噬诱导剂用于治疗口腔癌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 杨怡卿, 刘亚非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603-60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面部对称性评价是正畸、口腔、整形外科等研究颜面部美观相关学科所关注的热点。尽管国内外学者借助各种新兴技术与手段开展了很多有关颜面对称性评价的研究,但由于其内容和方法的复杂性以及个人评价的主观性,目前颜面不对称的评判仍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颜面不对称涉及面部长宽高三个方向的改变,属复杂的牙颌面畸形,其早期发现及精确评价尤为重要,临床上除了必要的牙颌面检查,还需配合相应的辅助手段来评价颜面不对称。本文通过对目前常用的三维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按照评价手段将颜面不对称评价方法分为三维测量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动态分析、数理分析、人工智能分析等5大类方法。通过分析总结各类方法的临床应用特点、优势及局限性,发现虽然每种方法的精确度、评价范围、诊断性质、计算方法等均有不同,但随着三维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评价方法将会越来越客观、精准、便捷,成为评价颜面部不对称的主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