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根尖周炎常导致牙槽骨进行性吸收,是牙齿松动和缺失的主要原因。在局部炎性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炎性肉芽组织替代周围骨组织,传统观念认为炎性肉芽组织属于病理性组织,应在拔除患牙的同时将其彻底刮除,以避免拔牙术后出血、感染、骨组织愈合不良等问题。虽然炎性肉芽组织的再生修复能力降低,但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或病原刺激消除(拔除患牙、根管治疗等)后,炎性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逐渐增多,浸润的炎细胞逐渐减少,最终转化为修复性肉芽组织进而成骨,且即刻种植中利用拔牙窝的炎性肉芽组织进行创口关闭或软组织重建亦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组织学研究证实炎性肉芽组织含有间充质干细胞群体,因此炎性肉芽组织需要彻底刮除的传统观念需要改变。炎性肉芽组织在合适的干预措施下可进行成骨转化,调控炎性肉芽组织转化为修复性肉芽组织成骨再生成为牙槽骨炎性病损再生修复的新策略,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亦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针对拔牙窝炎性肉芽组织转化为修复性肉芽组织的关键调控因素如活性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组织蛋白酶K等,以及修复性肉芽组织成骨的关键调控因素如骨形态发生蛋白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的分子机制研究将有助于筛选促进牙槽骨炎性病损修复的合适靶点以进行相关生物治疗技术和药物材料的研发,以期能为牙周炎等导致的牙槽骨炎性病损提供更微创、更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目前该方面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临床转化应用尚有距离。
目的 探讨钙离子对成釉细胞中激肽释放酶4(kallikrein-4,KLK4)表达及细胞生长的影响,为钙离子促进牙釉质正常矿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CaCl2(0、2.0、2.5、3.0、3.5 mmol/L)处理成釉细胞株ALC(ameloblast-lineage cell) 24 h、48 h,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KLK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相对活力;流式细胞术、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钙离子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0 mmol/L CaCl2)相比,2.5、3.0、3.5 mmol/L CaCl2处理细胞24 h后,KLK4 mRNA表达上升(P<0.05),2.0、2.5、3.0、3.5 mmol/L CaCl2处理细胞24 h后,KLK4蛋白表达上升(P<0.05);3.0、3.5 mmol/L CaCl2处理细胞48 h后,KLK4 mRNA和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对照组相比,2.0、2.5、3.0 mmol/L CaCl2处理ALC细胞24 h、48 h后,细胞活力增加(P<0.05),其中2.5 mmol/L CaCl2组中细胞活力最高。Hoechst 33342染色结果显示,3.0、3.5 mmol/L CaCl2促使ALC细胞发生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0、2.0、2.5、3.0 mmol/L CaCl2组相比,3.5 mmol/L CaCl2处理ALC细胞24 h后,G2/M期细胞比例增加,细胞凋亡率上升(P<0.05)。3.0、3.5 mmol/L CaCl2处理细胞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GRP78蛋白表达下降(P<0.05);2.5 mmol/L CaCl2处理细胞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GRP78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 钙离子促进ALC细胞中KLK4表达上升、细胞活力增加,但较高浓度的钙离子可使ALC细胞的G2/M期阻滞,诱发ALC细胞凋亡,降低凋亡相关蛋白GRP78的表达。
目的 探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Piezo1通道对张力侧血管生成及成骨改建的影响,为加速正畸牙周组织改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本实验已获得单位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以上颌双侧中切牙为支抗,使用镍钛拉簧施加0.5 N力近中移动大鼠上颌右侧第一磨牙构建正畸牙齿移动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加力后0、8 d时在右侧上颌第一磨牙颊、腭侧黏膜下分别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100 μmol/L Piezo1通道激动剂(Yoda1组)、48 μmol/L Piezo1通道抑制剂(GsMTx4组),分别在第1、3、7、14天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并每组各处死5只大鼠,获取上颌组织标本。通过HE染色观察张力侧牙周组织病理生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张力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阳性细胞计数以进行微血管定量,检测张力侧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表达情况。结果 牙齿移动距离测量结果显示,Yoda1组第3、7、14天牙齿移动距离分别为(0.238 ± 0.008)mm、(0.406 ± 0.011)mm、(0.746 ± 0.013)mm,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GsMTx4组第7、14天牙齿移动距离分别为(0.282 ± 0.011)mm、(0.578 ± 0.008)mm,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HE染色结果显示,3组张力侧牙周膜间隙随加力时间增加逐渐增宽,其中对照组及Yoda1组加力第7天时可见成骨细胞,第14天时随后牙周膜间隙逐渐恢复到正常。CD31阳性细胞计数微血管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Yoda1组第3天(8.027 ± 0.225)、第7天(14.320 ± 0.471)血管数量显著增多(P<0.05),在第7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GsMTx4组加力第3天(6.013 ± 0.177)、第7天(9.187 ± 0.678)、第14天(12.613 ± 0.334)张力侧牙周膜内血管数量增加显著减少(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Yoda1组加力后各时间点OCN表达显著增强(P<0.05),GsMTx4组加力第7天、第14天的OCN表达减弱(P<0.05)。结论 Piezo1通道激活会促进正畸牙齿移动,促进张力侧血管生成及成骨改建,抑制Piezo1通道则产生相反的效果。
目的 探讨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hoblast cell-surface antigens 2,TROP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明确TROP2的表达与SAC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获得单位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ROP2在85例SACC组织及各自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法对40例SACC患者进行TROP2蛋白表达与患者术后五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关系分析;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SACC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TROP2在SACC组织中的低表达或不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TROP2低表达或不表达与SACC患者肿瘤的生长以及临床分期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ROP2蛋白低表达或不表达的SACC患者的DFS显著低于高表达患者(P<0.05),预后不良。Logistic回归模型预后分析显示:TROP2蛋白低表达或不表达(OR = 5.37;95%CI:1.03~28.08;P = 0.046)与Ⅲ-Ⅳ临床分期(OR = 6.89;95%CI:1.37~34.77;P = 0.019)均为影响SA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TROP2蛋白在SACC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患者预后不良,与肿瘤的生长、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且TROP2低表达或不表达可作为SA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TROP2为SACC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物。
目的 分析年轻恒切牙外伤冠折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探究不同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为年轻恒切牙外伤冠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研究对象为2011年12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儿童口腔科的患者,对外伤致前牙冠折且至少随访1年的年轻恒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诊断为釉质折断、釉质-牙本质折断及冠折露髓的年轻恒牙,首诊治疗方案为观察、恢复牙体外形、牙髓切断术等;采集患儿的年龄、性别、外伤后就诊时间、外伤牙位及松动度、牙根发育分期、诊断及治疗方式。患牙发生牙髓感染、牙髓坏死等事件定义为临床失败,记录其是否发生临床失败及其发生时间,分析不同类型年轻恒切牙冠折预后的相关因素并对外伤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358例年轻恒切牙中,诊断为釉质折断50例,釉质-牙本质折断176例,冠折露髓132例。其中冠折临床治疗后总体成功率为73.7%(264/358),釉质折断、釉质-牙本质折断和冠折露髓后发生牙髓感染、牙髓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4%(2/50)、33.3%(58/176)和25.8%(34/132)。釉质-牙本质折断患牙行间接盖髓术+覆盖断面的临床失败率显著高于釉质-牙本质折断患牙行覆盖断面和釉质-牙本质折断患牙行牙髓切断术(χ2 = 10.077,P = 0.004);冠折露髓患牙行直接盖髓术临床失败率显著高于冠折露髓患牙行牙髓切断术(χ2 = 5.501,P = 0.038);釉质折断患牙在观察、调磨锐缘、恢复外形下的临床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588,P = 0.999)。患者年龄>9岁(HR = 2.11,95%CI:1.1~3.9,P = 0.017)、外伤后就诊时间>3 d(HR = 2.3,95%CI:1 ~ 4.8,P = 0.028)、外伤冠折患牙伴有松动(HR = 1.95,95%CI:1.2 ~ 3,P = 0.004)、行覆盖断面的釉质-牙本质折断(HR = 6.89,95%CI: 1.6~29.6,P = 0.010)、行间接盖髓+覆盖断面的釉质-牙本质折断(HR = 13.8,95%CI:3.2 ~ 58.3,P<0.001)、进行直接盖髓术的冠折露髓(HR = 46.07,95%CI:8 ~ 263.8,P<0.001)是本研究人群中临床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轻恒切牙釉质折断采用观察、调磨锐缘或恢复外形治疗、冠折露髓患牙采用牙髓切断术后预后较好。对于存在影响其预后危险因素的冠折年轻恒切牙应密切随访。
目的 探讨根尖型致密骨岛对正畸治疗牙齿移动的影响及其并发症,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2018 ~ 2022年于惠州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全口固定正畸治疗的33例根尖型致密骨岛患者。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分析治疗前根尖型致密骨岛的位置分布和包裹程度;分析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后12个月位于根尖型致密骨岛的牙齿松动度、牙齿根尖区牙根外吸收的情况和吸收程度。结果 33例正畸患者,年龄11 ~ 42岁,平均年龄16.7岁,中位数年龄15岁;根尖型致密骨岛均波及单个牙齿,均位于下颌,主要位于前磨牙-磨牙区,男12例(36.4%),女21例(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尖型致密骨岛轻度包裹23例(69.7%),中度包裹10例(30.3%),无重度包裹。不同包裹程度的根尖型致密骨岛在正畸治疗中均未发现牙齿移动困难以及拔牙间隙关闭不全。位于根尖型致密骨岛的牙齿在治疗前牙齿松动患者1例(3.0%),治疗后牙齿松动患者6例(18.2%),治疗后12个月牙齿松动患者2例(6.1%)。治疗后以及治疗后12个月的牙齿松动患者均增加,为I度松动,其中治疗前和治疗后牙齿松动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牙齿松动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治疗后12个月牙齿松动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位于根尖型致密骨岛的牙齿吸收表现出轻度吸收26例(78.8%),中度吸收7例(21.2%),无重度吸收。治疗后12个月位于根尖型致密骨岛的牙齿吸收表现出轻度吸收25例(75.8%),中度吸收8例(24.2%),无重度吸收。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和治疗后12个月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尖型致密骨岛在正畸治疗中未发现影响牙齿的移动,正畸治疗后牙齿松动数量增加,牙齿发生轻中度根尖区牙根外吸收,可能存在根尖区牙根外吸收的潜在风险,建议在正畸过程中密切关注。
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应用于曲面体层片辅助诊断颌骨透射病变、颌骨阻射病变的效果,以减少漏诊,辅助医生早期筛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本研究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以443例曲面体层片为研究对象,构建YOLO v8m-p2神经网络模型,将标注后的图像分为训练集354例,验证集45例和测试集44例,用于模型训练、验证和测试。采用精确率、召回率、F-1分值、G分值、mAP50评价模型的检测性能。结果 443例曲面体层片涵盖颌骨常见的良性病变,其中颌骨透射病变数量为318,包括含牙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成釉细胞瘤3类病变;颌骨阻射病变数量为145,包含特发性骨硬化、牙瘤、牙骨质瘤、牙骨质-骨结构不良4类病变,样本有良好的代表性。YOLO v8m-p2神经网络模型识别颌骨病变的性能:精确率为0.887,召回率为0.860,F-1分值为0.873,G分值为0.873,mAP50为0.863。其中,含牙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成釉细胞瘤召回率分别为0.833、0.941、0.875。结论 YOLO v8m-p2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初步检测口腔曲面体层片中的颌骨透射病变及颌骨阻射病变以及多分类检测颌骨透射病变时诊断性能表现良好,可辅助医生筛查曲面体层片的颌骨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感染与AD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P. gingivalis及其毒力因子在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多重作用及其机制,旨在深入阐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P. gingivalis可通过多种途径与AD发生发展相关联。首先,P. gingivalis可以增加神经炎症、促进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沉积、破坏血脑屏障等途径参与AD病理进程。其次,P. gingivalis分泌的牙龈蛋白酶能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并进入脑内诱导病理损伤是其促进AD的重要机制。临床样本检测也支持P. gingivalis或其效应分子促进AD病理进展。因此,P. gingivalis可能是AD的一个环境易感因素或可调控的风险因素。目前P. gingivalis在AD中的确切作用机制和P. gingivalis与其他可能影响AD的因素之间的关联研究不明确。本文深入分析P. gingivalis促进AD的分子机制,为研制P. gingivalis相关的AD新型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骨骼疾病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人类健康问题,细胞治疗及组织工程技术被认为是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iPSCs)具备体外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所有三胚层来源体细胞的独特功能,已成为目前最有前景的成骨细胞来源。因此,需要构建成分明确的hiPSCs体外成骨向诱导分化体系,获得符合临床应用要求的成骨样细胞。许多团队在促进hiPSCs向成骨分化成熟的直接路径和经间充质干细胞的间接路径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本文针对这两类成骨分化路径及其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骨再生技术提供参考。现有研究借助拟胚体法和单层诱导法,基于生物材料,构建可支持hiPSCs体外培养和成骨向诱导分化体系。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成分不明确,分化效率低等局限,基于特定化合物严格调控的分阶段式和三维定向诱导体系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外泌体(exosomes,EXOs)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其内含有多种物质,包括miRNA、mRNA、DNA和蛋白质等,可通过多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外泌体作为“无细胞治疗”手段,具有广阔的医学应用前景。EXOs的内含物随供体细胞及其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来自不同类型细胞的EXOs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因其在组织再生医学和免疫调节领域表现出的生物学特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牙周免疫调节过程中促炎型(M1型)/抗炎型(M2型)巨噬细胞以及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之间的平衡转化是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表明,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转化并且这种功能可能取决于周围微环境以及干细胞的组织来源等因素,如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中的miR-1246通过抑制NF-κB P65从而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根尖牙乳头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通过促进DNA去甲基化酶Tet2(Tet methylcytosine dioxygenase 2,Tet2)介导的FoxP3的去甲基化,维持FoxP3的稳定表达,促进Treg转化,从而缓解牙周炎局部炎症。此外炎症相关因子可以影响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的免疫调节活性,如脂多糖预处理的牙囊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可通过ROS/JNK信号通路降低RANKL/OPG比例,并通过ROS/ERK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α两种促炎细胞因子预处理的牙龈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通过高表达CD73和CD5L从而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牙周炎患者牙周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促进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本文综述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在牙周免疫调节过程中对两种细胞平衡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为EXOs治疗牙周炎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