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基质作为一种自体血液离心产物,具有再生修复的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再生修复、皮肤美容等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牙髓再生治疗和根尖手术已成为保存牙髓以及保存患牙的主要方法,生物活性材料的应用至关重要,血浆基质作为一种自体生物活性材料,较易获取,可塑性强,具有天然优势。血浆基质可应用于以下情况:①无法刺激根尖出血的根尖孔未闭合年轻恒牙的牙髓血运重建术;②存在骨缺损的根尖屏障术及大面积穿孔髓室底或根侧壁修补术;③大面积根尖病变,伴或不伴随牙周疾病患牙的根尖手术。因血浆基质为自身血液来源制品,使用方面无明显禁忌。虽然已有系统综述表明,相比传统血凝块,血浆基质作为天然再生支架,可有效促进牙髓根尖周病的再生性修复。然而,由于血浆基质的特性受不同制备方式的影响,其适用范围有所差异。此外,目前尚缺乏血浆基质长期的临床研究结果,且组织学证据较难获取,仍然需要大量的体内外研究进一步探索。本文将对不同血浆基质在牙髓再生、根尖手术中的骨组织再生等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在适应证选择及预后评估时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新疆桑白皮防龋潜在机制,并分析其对主要致龋菌的作用。方法 TCMSP数据库筛选新疆桑白皮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cards、DisGENET和TTD数据库获取龋病靶点。获取新疆桑白皮防龋的共同靶点,并筛选核心基因。使用DAVID数据平台进行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体外抑菌实验,首先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的50%最低抑菌浓度(50%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50)、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绘制生长曲线;分别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浮游状态产酸、产糖和黏附能力的影响;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主要致龋细菌单菌种50%最低生物膜抑制浓度(50% minimum biofil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BIC50)和50%最低已形成生物膜清除浓度(50% minimum biofilm reduction concentration,MBRC50),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结果 筛选出新疆桑白皮防龋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beta,IL-1β)等可能是新疆桑白皮防龋的关键靶点。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新疆桑白皮可能对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产生影响。抑菌实验结果显示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的MIC50分别为0.5、0.5、0.25 mg/mL,MBC分别为4.0、2.0、1.0 mg/mL。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3种主要致龋细菌浮游状态产酸、产多糖以及黏附能力的抑制作用较对照组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的MBIC50分别为1.0、1.0、0.5 mg/mL,MBRC50分别为4.0、4.0、2.0 mg/mL。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随着新疆桑白皮药物浓度的增加,生物膜形成量与对照组相比逐渐减少。结论 新疆桑白皮可通过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活性成分,TNF、IL-6、IL-1β等关键靶点及多种作用途径防龋,不仅能抑制主要致龋细菌浮游状态生长、产酸、产糖、黏附能力且对致龋菌生物膜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究不同角度的弯曲根管模型中,不同尖端直径的Woride KS(WKS)、Protaper Gold(PTG)及Hyflex CM(HCM)机用镍钛器械抗循环疲劳性能的差异,为临床上预备弯曲根管时有针对性地选用合适的镍钛器械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不同尖端直径20#、25#(0.20 mm、0.25 mm)的3种全新镍钛锉,WKS(20/0.06)、WKS(25/0.06)、PTG(20/0.07)、PTG(25/0.08)、HCM(20/0.06)、HCM(25/0.06)各20支。根据推荐设置马达的转速和扭矩,于30°和 60°的不锈钢根管模型中测试镍钛锉的抗循环疲劳性能,用摄像机及计时器记录镍钛锉从开始旋转到疲劳折断的时间(time from ratation to fatigue fracture,TTF),用游标卡尺测量并记录折断碎片的长度(fragment length,FL)。结果 同种锉的TTF比较,①WKS:尖端同直径锉在30°弯曲根管中的TTF均长于60°(P<0.05),同角度弯曲根管中25#锉的TTF均长于20#锉(P<0.05);②PTG:20#锉在30°弯曲根管中的TTF长于60°(P<0.05),25#锉在30°弯曲根管中的TTF与60°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30°弯曲根管中的20#锉TTF长于25#锉(P<0.05),在60°弯曲根管中20#锉的TTF与25#锉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HCM:尖端同直径锉在30°弯曲根管中的TTF均长于60°(P<0.05),同角度弯曲根管中20#锉的TTF均长于25#锉。不同锉的TTF比较:在30°弯曲根管中,3种20#锉的TTF无统计学差异(P>0.05),25#WKS的TTF长于其他锉(P<0.05);在60°弯曲根管中,20#HCM的TTF长于尖端同直径的其他锉(P<0.05),25#WKS的TTF长于尖端同直径的HCM(P<0.05)。20#PTG、25#PTG、20#HCM在30°的弯曲根管模型中FL均分别显著长于60°(P<0.05),20#WKS、25#WKS、25#HCM在30°及60°的弯曲根管模型中FL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WKS镍钛锉的抗循环疲劳性能在30°模拟弯曲根管内较PTG及HCM镍钛锉有明显优势;而在60°模拟弯曲根管内,20#镍钛锉中HCM镍钛锉的抗循环疲劳性能较其他锉有明显优势,25#镍钛锉中仅WKS镍钛锉的抗循环疲劳性能较HCM镍钛锉有明显优势。
目的 评价异种胶原基质在种植体周角化黏膜增宽中的稳定性及美学效果,为异种胶原基质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及患者知情同意,收集2020年7月至2022年9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烟台口腔医院因种植位点颊侧角化黏膜宽度(keratinized mucosa width,KMW)<2 mm行角化黏膜增宽的20例患者,共纳入36颗种植体,年龄(52.0±10.4)岁,其中女性18例,男性2例。根据移植材料的不同分为游离龈移植(free gingival graft,FGG)对照组和异种胶原基质试验组。测量术后1、3个月种植体颊侧KMW的增量效果及黏膜收缩率,评价术后黏膜瘢痕指数(mucosal scarring index,MSI)。结果 术后3个月对照组的KMW为(3.67 ± 1.06)mm,试验组的KMW为(2.96 ± 0.9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076,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KMW收缩率为(33.34 ± 16.30)%,对照组为(22.05 ± 1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KMW收缩率为(51.95 ± 12.60)%,对照组为(37.44 ± 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在瘢痕5项指标中(瘢痕宽度、瘢痕凸度、瘢痕颜色、缝合痕迹、整体外观)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种胶原基质在种植体周角化黏膜增宽中可以增加KMW,同时获得更加自然协调的软组织美学效果,但具有较大的收缩率。
目的 探究华南地区成人上颌中切牙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及其骨壁厚度特征,为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术前设计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及患者知情同意,采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990例华南地区成人健康上颌中切牙患者的口腔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影像,按性别和年龄分组。从CBCT影像中,确定适宜矢状面和标志点,分析牙根在牙槽骨位置关系,测量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下4 mm、根中处和根尖处的唇侧及腭侧骨壁厚度,同时测量牙长轴与牙槽骨长轴夹角。比较不同性别组唇腭侧骨壁厚度,比较不同性别组及年龄组(20 ~ 39岁;40 ~ 59岁;60~79岁)牙齿长轴与牙槽骨长轴夹角关系。结果 华南地区成人上颌中切牙矢状面牙根在牙槽骨的唇腭侧位置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根尖在牙槽骨唇侧1/3处占比为95.8%(948/990),根尖在牙槽骨中1/3处的占比为4.1%(41/990),根尖在牙槽骨腭侧1/3处占比为0.1%(1/990);腭侧CEJ下4 mm、根中、根尖处骨壁厚度为(1.82 ± 0.56)mm、(3.20 ± 1.10)mm、(7.70 ± 2.00)mm,均大于唇侧的(1.21 ± 0.32)mm、(0.89 ± 0.35)mm、(1.86 ± 0.8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骨壁厚度普遍大于女性(P<0.05);男性牙与牙槽骨长轴夹角为14.77° ± 5.66°,女性为12.80° ± 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59岁组和60~79岁组牙与牙槽骨长轴夹角均大于20~3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95.8%的华南地区成人上颌中切牙的牙根偏向唇侧骨壁,根尖处腭侧骨厚度大于唇侧;所测位点中,根中处唇侧骨壁厚度最小。华南地区成人中男性上中切牙与牙槽骨长轴夹角大于女性,且夹角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术前需关注根周骨壁厚度和牙根与牙槽骨长轴夹角大小,合理选择种植方案。
目的 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临床特征、诊治策略、预后,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DNM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我国已发表的DNM文献(2012年6月至2023年6月)并进行全面回顾评估,分析DNM感染原因、致病微生物、主要症状、合并症、治疗方法等。结果 共检索到781例DNM病例,平均年龄(52.97 ± 5.64)岁,其中554例男性,227例女性。牙源性感染来源、扁桃体和咽喉脓肿、唾液腺炎、上呼吸道感染、异物损伤或医源性创伤操作是DNM常见病因的来源,其中牙源性感染来源最多见。链球菌属(n = 217)和葡萄球菌属(n = 82)是感染灶最常分离得到的菌群,其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为59例)。有69.4%(542/781)的DNM患者存在各种合并症,其中超过1/3的患者(n = 185)患有糖尿病。碳青霉烯类是治疗DNM最广泛应用的抗生素,万古霉素则是最多的联合用药选择。纵隔引流方法变化多样,但最佳方案尚存争议。本研究发现,72例DNM患者接受了电视辅助胸腔镜/纵隔镜手术引流,22例患者经皮穿刺引流,30例患者单独采用经颈平行入路引流,40例患者进行了开胸手术,617例根据感染病灶具体部位选择相应联合术式进行外科引流。781例DNM患者总死亡率为11.2%。结论 DNM最有效的诊治措施为保持高度的临床警觉,及时采取充分的外科引流,并进行重症监护,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营养支持以及必要多次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全身抗生素联合用药。
目的 探讨口腔疣状癌的光动力治疗方法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遵循医学伦理学要求,对1例发生在右颊黏膜直径约2.5 cm的口腔疣状癌的光动力治疗进行总结,结合文献对口腔疣状癌的特点、治疗及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光动力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口腔疣状癌患者先后进行4次光动力治疗,右颊病损面积显著减小。术后随访6个月,右颊白色疣状增生完全消退,无明显瘢痕形成。术后3年,右颊病损无复发,治疗区域无明显瘢痕形成,张口度3指,双侧颌下、颏下、颈部均未触及淋巴结肿大。文献回顾表明,口腔疣状癌是一种少见的鳞状细胞癌亚型,具有生长缓慢、低度恶性、极少转移的特点,手术是首选治疗手段,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光动力治疗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操作、不良反应轻微等优势,近年来光动力治疗已逐步应用于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和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并取得了积极结果,但尚未见用于口腔疣状癌治疗的报道。结论 光动力治疗为口腔疣状癌提供了一种非手术切除的新选择。
目的 探讨口腔苔藓样损害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获得医院伦理审批及患者知情同意,报道 1 例儿童口腔苔藓样损害病例,结合文献对口腔苔藓样损害的诊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患儿舌背反复破溃伴疼痛3年余,舌背大面积糜烂面,形状不规则,糜烂周围见珠光白色纹,左侧糜烂区伴组织增生,约1.5 cm × 2.0 cm,质地韧,宽蒂。舌背白色网纹组织切取活检病理诊断为苔藓样损害;舌背增生物切除活检病理诊断为苔藓样损害伴肉芽肿性炎。根据患者口内损害特征、系统病史、用药史、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苔藓样肉芽肿性口炎。文献回顾表明,口腔苔藓样损害病因不明,临床上需与口腔扁平苔藓、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口腔苔藓样接触性损害、慢性溃疡性口炎等疾病鉴别。临床上治疗口腔苔藓样损害以糖皮质激素的局部和/或全身使用为主。结论 目前口腔苔藓样损害的分类和诊断仍无统一标准,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主要为糖皮质激素的局部和/或全身使用。
表观遗传修饰在真核细胞生物学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肿瘤免疫疗法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和临床策略。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m5C)是继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之后发现的表观遗传调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RNA的m5C甲基化修饰能影响被修饰RNA分子的命运,并在包括RNA稳定性、蛋白质合成和转录调控在内的各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研究表明,m5C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甲基化识别蛋白与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和系统性疾病有关,包括肿瘤的发生、转移和肿瘤免疫微环境等。m5C甲基化修饰可在多个水平上广泛影响基因表达和肿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过程,但其具体机制及与其他表观遗传修饰的相互作用尚未阐明,其在恶性肿瘤中的调控机制、风险评估和靶向治疗的研究有待深入。本文将从m5C的动态调节网络、m5C修饰在实体瘤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靶点等进行综述。
口颌系统的功能健康、稳定是口腔正畸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健康人群的下颌处于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时髁突位置基本位于关节窝的中央,颞下颌关节功能稳定。错牙合畸形患者由于正畸牙齿移动及咬合改变,可能发生颞下颌关节的相关改建,特别是髁突位置的改变。传统的髁突位置的评估方法是通过牙合架来转移下颌位置,然后在髁突位置测量仪上进行测量,但此方法得到的髁突位置变化缺乏一致性。近年来,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成为正畸治疗检查的首选,CBCT可精准地测量关节间隙,确定髁突位置的改变。本文对髁突位置的CBCT评估及正畸治疗前后的错牙合畸形髁突位置变化的研究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不同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髁突位置存在差异,正畸治疗前后髁突位置也可能发生变化,使用CBCT可以较低的辐射剂量和更高的精确度评价错牙合畸形的髁突位置,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错牙合畸形患者髁突位置变化的机制,并为患者治疗提供更准确、个性化的指导。
牙骨质撕裂是指牙骨质沿牙骨质-牙本质界(dentino-cemental junction,CDJ)或牙骨质生长线完全或不完全脱离牙根表面,也可以波及部分牙本质。牙骨质撕裂的病因尚不够明确,文献回顾发现其易感因素包括牙齿类型、性别、年龄、牙周病、牙周或根管治疗史、牙外伤史、咬合创伤史或过度的咬合力。牙骨质碎片可以是片状或U形,易致牙周和根尖周组织破坏。临床上,牙骨质撕裂多表现为孤立性牙周袋,其症状类似于牙周炎、根尖周炎和牙根纵裂。影像学检查对于牙骨质撕裂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常表现为沿牙根表面纵向分布的薄“针刺状”阻射性团块。必要时需借助探查性手术,术中牙骨质碎片及根面牙骨质线可以辅助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牙骨质撕裂的金标准。根据牙骨质撕裂正确诊断时间及临床或放射学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随着再生性生物材料的发展及意向性再植术的成熟,越来越多患牙得以长期存留。本综述系统性描述牙骨质撕裂的生物学基础和易感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临床管理和预后,为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