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4年, 第3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6): 400-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彭歆, 章文博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6): 401-41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疾病,以虚拟手术设计、手术导航为代表的数字化外科技术目前已成为口腔颌面部肿瘤外科诊治的主要辅助手段。然而,现有的数字化技术在三维可视化成像、术中手眼配合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目前,以混合现实技术为代表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已经在医学领域迅速发展和应用,通过将三维虚拟图像叠加到真实的手术环境中,可辅助实现医学影像实时立体呈现,已逐步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治中。术前可基于影像数据构建肿瘤及其周边重要结构三维模型,在混合现实环境中,进行个性化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设计;术中将混合现实技术与手术导航技术相结合,可以在术区真实环境中实时显示三维虚拟模型,克服单纯使用导航技术的手眼协调问题,进一步提高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混合现实技术与远程互联网医疗技术相结合,还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平台,推动地区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水平的发展。混合现实技术的局限性主要在于术区影像遮挡、单纯使用时精度不足、配准时间长等。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以及本课题组的临床实践,对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行归纳与总结。

  • 基础研究
  • 童乔莹, 邵博, 许颖捷, 贾梦莹, 马优祎, 龚忠诚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6): 411-41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流体流动剪切力(fluid flow shear stress,FFSS)下,滑膜细胞及软骨细胞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时流体力学的阈值;阐明异常机械力刺激下,滑膜细胞及软骨细胞破坏的先后顺序,为了解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获得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于SD大鼠膝关节获取滑膜组织及软骨组织块,消化培养获得滑膜细胞及软骨细胞,取3~4代滑膜细胞及软骨细胞,通过流体剪切力学装置对软骨及滑膜细胞施加FFSS,根据不同大小的FFSS值分组,分别采用1、3、5、10 dyn/cm2的FFSS刺激滑膜细胞1 h,采用4、8、12、16 dyn/cm2的FFSS刺激软骨细胞1 h,静息培养(0 dyn/cm2)作为对照组,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HMGB1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细胞表达分布,ELISA检测上清液中HMGB1与IL-1β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HMGB1与IL-1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随着FFSS负载的增大,滑膜细胞及软骨细胞逐渐肿胀,破裂,且细胞数量减少。随着FFSS负载的增大,HMGB1与IL-1β的表达由胞核逐渐转移至胞浆。在滑膜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1、3、5、10 dyn/cm2干预组中的HMGB1和IL-1β在上清液及细胞内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在软骨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4、12、16 dyn/cm2 FFSS干预组中HMGB1在上清液中的表达水平增加(P<0.05),细胞HMGB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而在8 dyn/cm2 FFSS干预组中HMGB1在上清液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但细胞HMGB1蛋白表达减少(P<0.01);与对照组相比,4、8、12、16 dyn/cm2 FFSS干预组中IL-1β在上清液中表达水平逐渐增加(P<0.01);除4 dyn/cm2组外,随着FFSS负载增大,细胞中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结论 滑膜细胞及软骨细胞随FFSS负载增大出现溶胀破裂,释放HMGB1流体力学阈值分别接近于1 dyn/cm2和8 dyn/cm2;即在受到机械力刺激时,滑膜细胞先于软骨细胞损伤。

  • 周可莹, 李艳萍, 李海清, 何丽娜, 潘爽, 牛玉梅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6): 420-42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诺丽(Morinda citrifolia juice,MCJ)联合乙二胺四乙酸盐(ethylene diaminete traacetic acid,EDTA)根管冲洗对冠部牙本质粘接强度及纳米渗漏的影响,并与临床上最常用的根管冲洗液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NaClO)相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选取63颗因正畸拔除的人前磨牙,去除表面釉质暴露牙本质平面后,根据冲洗液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蒸馏水组)和6个实验组,即:A组2.5% NaClO、B组5.25% NaClO、C组6% MCJ、D组2.5% NaClO-17% EDTA、E组5.25% NaClO-17% EDTA和F组6% MCJ-17% EDTA(n = 9),分别用相应冲洗液浸泡20 min后,在其表面分层堆积4 mm × 4 mm × 3 mm的Z350树脂块,每组选取6个样本,低速切割机将每个样本切割成1 mm × 1 mm × 8 mm的试件条,进行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随后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类型;每组剩余的3个样本经老化后切割成1 mm厚的薄片,进行界面纳米渗漏测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结果 各组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粘接强度最高。实验组中,B组粘接强度最低,以粘接界面破坏为主;F组粘接强度最高,以混合破坏为主。各组纳米渗漏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纳米渗漏值最低。实验组中,B组纳米渗漏值最高、树脂突较细,F组纳米渗漏值最低、树脂突粗大且密集。结论 NaClO浓度越高,冠部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及边缘封闭性越差;MCJ联合EDTA根管冲洗对冠部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和边缘封闭性的影响小于NaClO联合EDTA根管冲洗。

  • 临床研究
  • 周迎, 许雅芬, 罗芬, 胡智勇, 杨瑞婷, 张洁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6): 428-43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上后牙区植入微种植钉支抗对露龈笑患者唇齿软硬组织的改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使用上颌后牙区高位植入微种植钉治疗前突伴露龈笑的年轻女性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种植钉植入于上颌第一、二前磨牙根间的患者18例(A组),种植钉位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且术中配合使用摇椅弓患者12例(B组),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两组术前、术后上中切牙切端至上唇下点距离(U1-Stms)、上中切牙切端至腭平面垂直距离(U1-PP)、牙槽缘点至腭平面垂直距离(Spr-PP)、上中切牙切端至牙槽缘点距离(U1-Spr)、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至腭平面垂直距离(U6-PP)等相关指标,拍摄微笑照片测量微笑时上前牙区软硬组织暴露量及最大露龈量。结果 两组患者矫治后唇齿关系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U1-Stms平均减小2.6 mm,U1-PP平均减小2.4 mm,Spr-PP平均减小1.4 mm,U1-Spr平均减小0.9 mm;B组U1-Stms平均减小2.3 mm,U1-PP平均减小1.6 mm,Spr-PP平均减小1.4 mm,U1-Spr平均减小0.2 mm;两组治疗前后U6-P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U1-PP、∆U1-Spr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U1-Stms、∆Spr-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微笑时上前牙区软硬组织暴露量、最大露龈量均减小,A组治疗后上前牙区软硬组织暴露量平均降低至治疗前的70.19%,最大露龈量平均减少至治疗前的24.12%,B组治疗后上前牙区软硬组织暴露量平均降低至术前的76.12%,最大露龈量平均减少至治疗前的31.88%。两组之间的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前突伴露龈笑患者,微种植钉植入于上颌前磨牙根间可有效压低内收前牙改善唇齿关系,从而减少微笑露龈量,微种植钉植入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配合使用摇椅弓亦可取得良好疗效。

  • 姑海尔尼沙·开合热曼, 吾兰·金恩斯, 姚志涛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6): 436-44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手术前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e-to-monocyte ratio,LM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等外周血炎症指标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OSCC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行OSCC根治术的160例原发性OSCC患者,收集其术前最后一次和术后1个月血常规,根据是否术前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临床T分期以及是否术后复发转移分组,分析OSCC患者NLR、PLR、LMR、SII、SIRI等外周血炎症指标与以上临床病理指标、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 160例OSCC患者,术前淋巴结转移和无转移组的术前SI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LR、SII、SIRI在不同分化程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T分期组的术前SIRI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LR、PLR、SII、SIRI在术后复发转移组和无复发转移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外周血炎症指标与术后复发转移无关。单因素Cox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中,术前NLR、PLR、SII、SIRI是影响OSCC患者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中,只有术前NLR是影响患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外周血炎症指标中,术前NLR是OSC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刘昕, 丁子凌, 杨晓喻, 刘楚峰, 梁仲朗, 黄乐颐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6): 444-45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上颌前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空间位置关系,为该位点即刻种植时机、方案、术式及种植体选择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收集2017年1月-2023年3月瑞华口腔门诊部就诊的264例患者(年龄20~65岁)口腔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选取冠状面测量上颌前磨牙根尖到上颌窦下壁的最短距离,对牙根与上颌窦下壁的垂直关系分类,并就双侧、性别及不同年龄组进行比较。结果 上颌前磨牙根尖至上颌窦下壁最短距离: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型中位数为7.34 mm,双根型颊根中位数为7.80 mm,腭根中位数为7.36 mm;上颌第二前磨牙单根型中位数为2.56 mm,双根型中颊根中位数为1.73 mm,腭根中位数为1.23 mm。上颌第二前磨牙右侧单根型根尖至上颌窦下壁间最短距离在各年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0~29岁组最小(中位数1.52 mm),≥ 40岁组最大(中位数4.44 mm)。性别和左右侧对根尖到窦下壁距离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前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垂直关系中,根尖不与上颌窦下壁接触的情况占比最高,垂直关系分类在单根型和双根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上颌第一前磨牙根方大多可为即刻种植提供足够高度骨量,较易实现即刻种植;上颌第二前磨牙根方骨量不足常见,需充分利用拔牙窝骨壁或窦底皮质骨实现初期稳定性;根尖与窦下壁垂直关系分型分布受年龄及牙位影响,青年组较其他年龄组更易出现骨高度不足,需谨慎选择即刻种植适应证;牙根数量对牙根与上颌窦垂直关系影响不大,双根型因牙根直径小及根间骨性分隔,可为即刻种植提供更多骨支持。

  • 王新林, 唐文珺, 姜亦洋, 石燕, 晏子琪, 王冬青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6): 451-45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抗菌光动力疗法(antibacterial photodynamic therapy,aPDT)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scaling and root planing,SRP)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分口设计,符合纳入标准的1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侧与对照侧。对照侧接受常规SRP,试验侧SRP基础上联合aPDT治疗(SRP+aPDT)。记录治疗前(基线)、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和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位点占比(BOP%)。结果 13例患者完成了全部随访。对照侧356颗受试牙,2 136个位点;试验侧360颗受试牙,2 160个位点。治疗前,两侧基线水平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试验侧和对照侧的牙周临床指标PD、PLI、BI、BOP%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在各时间点,与常规SRP相比,SRP+aPDT联合治疗侧PD、PLI和BI均有改善。SRP+aPDT联合治疗侧在治疗后3个月时BOP%和PLI的改善明显优于常规SRP侧(P<0.05)。结论 aPDT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在早期更好地改善牙龈出血,控制牙周炎症。

  • 防治实践
  • 刘思琪, 陈亦阳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6): 457-46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先天性牙龈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报告2例分别发生于新生儿下颌骨和上颌骨的先天性牙龈瘤病例,通过超声、MRI的检查方式确定肿物边界及大小,全麻下外科手术切除。结合既往文献对先天性牙龈瘤的诊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病例1患儿为男性,出生后即发现右下颌粉红色质韧肿物,大小约为20 mm × 15 mm × 10 mm,完善MRI检查后全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先天性牙龈瘤。病例2患儿为女性,母亲孕29周时B超发现胎儿口腔上颌肿物,大小约24 mm × 23 mm × 20 mm,孕晚期肿物迅速增长。患儿出生后全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先天性牙龈瘤。文献复习结果表明,先天性牙龈瘤女性发病率较高,且多好发于上颌骨,无骨侵袭性,不影响牙胚发育。当肿物影响患儿呼吸或吞咽时,需及时进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物外科手术后一般无复发迹象。该病组织学来源及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常需与畸胎瘤相鉴别,畸胎瘤与牙龈瘤临床表现上看外观相似,主要鉴别要点在于病理表现,畸胎瘤镜下可见成熟或未成熟的来自各个胚层的组织,而牙龈瘤镜下则可见紧密排列、均质、多角形至微梭形、中等至大的细胞组成巢状和带状细胞。结论 先天性牙龈瘤是新生儿罕见的一种口腔肿瘤,在诊断时需结合发病部位、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最终诊断取决于病理检查。对于影响患儿呼吸和进食的先天性牙龈瘤需尽早通过手术切除,术后基本不复发。

  • 综述
  • 罗煜川, 李飞飞, 余钒源, 尹贝, 叶玲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6): 463-46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能影响染色质构象,进而调控多种生物学活动。异常的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修饰与多种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在牙的发育过程中,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修饰有序地升高或降低,调控牙的发育,氟离子能够破坏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修饰的平衡,这可能与氟牙症的发生有关。此外,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修饰也参与调控了口腔的炎症性疾病,炎症微环境下,组蛋白乙酰转移酶GCN5表达下降,使Dickkopf 1(DKK1)表达下降,从而激活Wnt/β-catenin通路,最终抑制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分化。Zeste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与H3K27me3在炎症牙髓组织和牙髓细胞中下降,抑制EZH2可抑制炎症刺激导致的人牙髓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b、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修饰能够与多条信号通路相互作用,促进口腔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与唾液腺肿瘤的高侵袭性有关。靶向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相关酶的小分子药物能调控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修饰水平,在口腔颌面部疾病治疗中展现出应用潜能,例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伏立诺他,其既能够抑制炎症的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还能促进成牙本质细胞分化并形成牙本质相关基质,展现出了在保髓治疗中的潜力。了解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修饰在口腔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推进表观遗传修饰在口腔疾病的研究深入,提供新的疾病诊疗视角。

  • 陈奕帆, 汤良晨, 陈敏儿, 张萧, 唐贶昀, 李志勇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6): 470-47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肌源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myogenous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M-TMD)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主要亚型之一,肌痛为最典型表现,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A型肉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是一种由肉毒杆菌产生的强效神经毒素,可抑制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从而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导,使得注射区肌肉麻痹,BTX-A在口腔颌面部非美容性的应用是未来的研究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聚焦于BTX-A用于M-TMD的治疗,文献回顾结果显示,在疼痛部位单次注射适宜剂量(单侧10~50 U)的BTX-A可在3~6个月内持续改善肌痛症状,必要时需重复注射。注射后常见不良反应如咀嚼无力、面瘫等均为暂时性,并可通过规范操作规避其发生,但目前临床仍缺少标准化的注射技术指南。

  • 袁瑞, 司敏敏, 张印, 冯志远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6): 478-48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如影像识别、定点及数字化扫描等。ChatGPT是一种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自面市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教育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ChatGPT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潜力,并分析其局限性。文献复习结果表明:ChatGPT在正畸教育领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辅助完成医学模拟考试训练以及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等;在临床中能够进行医疗对话代理服务患者、简化临床流程并提高诊疗效率。但由于对ChatGPT的研究应用还处于较初级阶段,目前还存在数据量不足、回答问题精确度欠佳以及学术伦理和隐私等问题。未来,ChatGPT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训练和优化,确保其安全、道德和有益性,为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口腔正畸领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