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期刊首页 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

期刊
    Loading ...
出版年
    Loading ...
栏目
    Loading ...
文章类型
    Loading ...
期刊分类
    Loading ...
  • 文章
  • 视频
  • 排序
共找到 1292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邢文敏, 葛学军, 吴淑娟, 张芳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79-68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11
    摘要 (421) PDF全文 (173) HTML (668)   可视化   收藏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口腔黏膜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异常在OLP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糖酵解代谢相关转运蛋白、酶及调节因子,如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a),通过调控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炎症因子的分泌在OLP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证明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或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抑制T细胞糖酵解代谢,进而抑制OLP的发生。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糖酵解代谢相关转运蛋白、酶及调控因子在OLP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周郁葱, 谭煜雯, 项翔, 薛超然, 徐晖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73-67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10
    摘要 (396) PDF全文 (137) HTML (659)   可视化   收藏

    三维牙齿分割是指从数字化牙模中分割出独立的牙齿模型,其是口腔正畸数字化诊断、设计、治疗及定制化矫治器制造等领域的重要基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口腔医学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辅助三维牙齿分割任务已成为主流。本文从数据集建立、深度学习网络设计、算法性能、创新与优势、现有研究不足与展望等方面对深度学习算法辅助三维牙齿分割任务的现状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显示,深度学习算法辅助三维牙齿分割的准确率高达95%,且鲁棒性较好,但是在对复杂牙列模型的分割准确率、运算时间及训练数据丰富程度等方面有待提升。研发“减耗强芯”算法、建立基于多中心的权威数据样本库、拓宽数据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将是未来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 综述
    杨雨青, 赵青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67-6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9
    摘要 (277) PDF全文 (229) HTML (576)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物力学的发展及支抗钉等辅助装置的应用,牙齿长距离移动的实现程度大大提升,以代偿骨性问题,达到咬合稳定及颜貌美观的矫治目标。然而,骨开窗、骨开裂、牙根吸收等问题却也较从前更加多发,究其原因,多是忽略了牙移动的诸多限制因素,尤其是解剖结构对于牙移动的影响。本文聚焦于正畸诊疗中磨牙移动的解剖限制,包括牙槽骨骨皮质、上颌窦底、下颌神经管等在牙移动范围内的解剖特征,并对相应的临床应对措施做出了总结:对于牙槽骨骨皮质及下颌神经管,正畸医生应根据临床检查并结合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等影像学检查,先将磨牙牙根进行转矩控制离开骨板,后根据个性化的移动路径控制磨牙的移动量及移动方向;对于与牙根关系密切的上颌窦底,医生应注意轻力、持续力的原则及合适的生物力学原理,实现牙齿的整体移动、穿越上颌窦。总之,临床实践中,应尽可能规避这些解剖结构的限制及带来的风险,从而提升正畸治疗的效果和长期稳定性。

  • 防治实践
    王珊珊, 马喜兴, 李艳玲, 刘永红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60-66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8
    摘要 (474) PDF全文 (116) HTML (74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低剂量甲氨蝶呤导致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诊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银屑病患者短期应用低剂量甲氨蝶呤(1周内最高累积用药量为15 mg)导致重度化疗性口腔黏膜炎1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病例因低剂量应用甲氨蝶呤(第1、2、4周,隔天1次,每次口服2.5 mg;第3周,连续3天,每次2.5 mg,共2次,1周内最高累积用药量为15 mg)治疗银屑病,约在第3周不规律用药后,患者逐渐出现重度口唇糜烂、疼痛、进食困难以及双腿皮肤糜烂;入院后停用甲氨蝶呤,给予康复新液等局部对症治疗,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全身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患者化疗性口腔黏膜炎和皮肤损害得到改善。文献回顾表明,化疗性口腔黏膜炎是高剂量应用甲氨蝶呤后的毒性反应,而低剂量应用甲氨蝶呤导致重度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病例较为少见。研究发现,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越多,如口腔局部状况差以及患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时,发生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危险程度越高。临床医师在应用化疗药物前要尽可能联合口腔医师处理相关口腔疾病;患者服用甲氨蝶呤时,应注意患者的全身状况及易感因素,规范给药频次和剂量,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给予患者详细的用药指导,防止用药错误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若出现甲氨蝶呤中毒,应及时停药、解毒,给予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口腔基础护理、冷冻疗法、激光疗法、营养支持、止痛药物等是化疗性口腔黏膜炎常用的治疗方法;当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可以考虑全身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结论 临床上需警惕低剂量甲氨蝶呤导致重度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

  • 防治实践
    郑潇飞, 程娇, 罗祥友, 向晓波, 满城, 蒋练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53-65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7
    摘要 (408) PDF全文 (71) HTML (66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由放线菌感染引起的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报道1例以放线菌为主的混合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生于双侧上颌骨、左侧颧骨颧弓的骨髓炎病例,结合文献对放线菌性骨髓炎的诊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患者左上后牙疼痛伴左面部反复肿胀7个月,术前左面部肿胀、左上颌骨死骨暴露、上腭见瘘管流脓。颌面部核磁平扫排除肿瘤等占位性病变,结合CBCT影像初步诊断为双侧上颌骨、左侧颧骨、颧弓、眶外侧壁骨髓炎伴左侧眶下间隙感染。全身麻醉下行左侧上颌骨、颧骨死骨摘除术、病灶清除术及病灶牙拔除术。组织病理结果证实骨髓炎以及放线菌感染。术前给予青霉素钠抗炎治疗,术后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地塞米松磷酸钠、氨甲环酸、甲钴胺治疗。对该患者术后半年随访结果显示,颌面部外形基本对称,皮肤及口内黏膜未见破溃流脓及异常分泌物,术区愈合良好。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表明,放线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局部因素如创伤和牙齿感染与骨髓炎的发病有关。该疾病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配合手术,还需多学科联合对症支持治疗。结论 发生在颧骨及上颌骨的放线菌性骨髓炎较为罕见,需根据其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查以及活体组织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初期应给予足量有效的青霉素类药物,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更加敏感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可手术清除病灶,并积极对症全身支持治疗。

  • 临床研究
    何武成, 何琴, 鲁光炜, 李迎兰, 吴泽琳, 焉姝鶴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47-65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6
    摘要 (284) PDF全文 (67) HTML (54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门型个体化唇弓对上颌唇向易位阻生尖牙移动的效果和该装置对易位尖牙的移动机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共收集单侧唇向上颌尖牙易位病例8例,用门型个体化唇弓进行矫治。分别于矫治前(T1)和矫治中(T2)易位尖牙牙冠移动至与同象限正常邻牙邻接但偏唇侧位置时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牙尖点和根尖点到中线的位移变化及长轴角度变化,进行移动机制的研究。采用牙周探针测量易位尖牙和对侧正常尖牙探诊深度和颊侧临床牙冠高度进行矫治前(T1)、矫治后(T3)牙周变化评估。结果 所有8颗易位尖牙均成功通过门型个体化唇弓移动到牙弓正常近远中位置,平均耗时(11.5 ± 2.7)个月,总的矫治疗程(28.3 ± 4.7)个月。T1 ~ T2期牙尖位移8.1 mm,根尖位移1.5 mm,牙尖位移大于根尖位移(P<0.05),尖牙长轴发生17.5°倾斜。T1、T3期牙周测量指标探诊深度和颊侧临床牙冠高度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唇向易位阻生尖牙通过门型个体化唇弓在偏唇侧位置移动是可行的和有效的,该装置对易位尖牙的位移方式是控制性倾斜移动。

  • 临床研究
    郝逸航, 黄美畅, 李茂, 汤亚玲, 梁新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41-64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5
    摘要 (358) PDF全文 (102) HTML (60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人工智能应用于根尖周囊肿病理诊断的效果,初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口腔病理学领域中的应用。方法 以87例根尖周囊肿的病理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构建U-net型结构的神经网络,将87幅根尖周囊肿的HE图像和标注图像分为训练集72幅图和测试集15幅图,分别用于训练模型和测试模型,最后利用目标级指标F1分数和像素级指标Dice系数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U-net网络模型在根尖周囊肿上皮识别中的能力。结果 U-net网络模型识别根尖周囊肿上皮的性能:F1分数为0.75,Dice系数为0.685,ROC曲线下面积为0.878。结论 通过人工智能构建的U-net网络模型在识别根尖周囊肿上皮时具有较好的分割结果,能够初步应用于根尖周囊肿的病理诊断,有望进一步大样本验证后逐步推广于临床。

  • 基础研究
    李国威, 唐世杰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34-64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4
    摘要 (270) PDF全文 (90) HTML (50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烟酰胺(nicotinamide,NAM)对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RA)诱导小鼠腭裂的预防作用,为腭裂的预防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采用70 mg/kg的RA于胚胎发育(embryonic,E)10.5 d(E10.5)灌胃诱导的小鼠腭裂模型为对照组,采用20 mg/kg的NAM于E8.5~E13.5尾静脉注射干预上述腭裂模型为实验组(1),采用40 mg/kg的NAM于E8.5~E13.5尾静脉注射干预上述腭裂模型为实验组(2),于E16.5剖腹观察胎鼠腭裂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对鼠胚腭突间质(mouse embryonic palatal mesenchyme,MEPM)细胞进行分组干预,共分4组:对照组(CONTROL)、RA 1 μmol/L组(RA 1)、NAM 200 μmol/L组(NAM 200)、NAM 200 μmol/L+RA 1 μmol/L组(NAM 200+RA 1)。各组药物干预24 h后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并比较凋亡率。结果 动物实验中对照组小鼠腭裂率为98%;实验组(1)腭裂率为87%,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腭裂率为63%,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实验中CONTROL组细胞凋亡率为16.53%±2.89%,RA 1组细胞凋亡率为22.9%±1.85%,凋亡率上升(P<0.01);NAM 200组细胞凋亡率9.23%±1.39%,凋亡率下降(P<0.01);与RA 1组相比较,NAM 200 +RA 1组细胞凋亡率为14.9%±7.67%,凋亡率下降(P<0.01)。结论 40 mg/kg是NAM预防RA诱导小鼠腭裂的有效浓度;其预防腭裂作用的机制可能是NAM抑制了RA诱导MEPM细胞凋亡所致。

  • 基础研究
    张若彤, 刘晓晨, 叶玮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25-63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3
    摘要 (309) PDF全文 (103) HTML (60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对人结肠癌Caco-2细胞增殖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JAK2-STAT3通路是否参与P.g对Caco-2细胞增殖的调控,为进一步探讨P.g与结肠癌之间的关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Caco-2细胞,选择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的P.g(0、1、10、25)刺激12、24、48 h,CCK8检测P.g对Caco-2细胞增殖的影响。设置刺激时间分别为12、24、48 h,MOI=0为对照组,MOI=1、10、25为实验组。qRT-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蛋白酪氨酸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基因和蛋白/磷酸化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P.g感染Caco-2细胞后,与对照组(MOI=0)相比,MOI=1和MOI=10时,P.g在12、24、48 h时对Caco-2细胞有持续刺激作用。与对照组相比,P.g感染Caco-2细胞中促炎因子IL-6及相关增殖通路因子STAT3、 JAK2 mRNA表达及IL-6、p-STAT3、p-JAK2蛋白表达增加,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同时,P.g感染Caco-2细胞中抑炎因子IL-10的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添加JAK2抑制剂AZ960后,P.g感染Caco-2细胞的增殖减弱,STAT3、 JAK2 mRNA表达及p-STAT3、p-JAK2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P.g可促进结肠癌细胞系Caco-2的增殖,并且P.g作用于Caco-2细胞后可能通过JAK2-STAT3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同时促进促炎因子IL-6、抑制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为细胞营造利于增殖的炎性环境,这可能是P.g影响Caco-2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 基础研究
    刘紫杉, 王一鑫, 李永明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18-62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2
    摘要 (431) PDF全文 (100) HTML (78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低氧环境下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配体B2/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B4(erythropoietin producing hepatocyte kinase receptor ligand B2/erythropoietin producing hepatocyte kinase receptor B4,EphrinB2/EphB4)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为低氧调控成骨细胞分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设置对照组与氯化钴诱导的低氧组,对MC3T3-E1细胞进行分组培养,应用qRT-PCR检测细胞成骨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I型胶原(collogen-1,COL I)、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mRNA表达变化,ALP染色检测细胞成骨诱导7 d后ALP活性。同时通过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两组MC3T3-E1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EphrinB2、EphB4的mRNA和蛋白表达。然后增设氯化钴+EphB4磷酸化抑制剂组(加入EphB4磷酸化抑制剂NVP-BHG712)阻止EphrinB2与EphB4结合,通过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三组成骨标志物ALP、RUNX2、COL I、OCN的mRNA与蛋白表达,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成骨诱导后ALP活性及矿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氯化钴诱导的体外细胞低氧环境下,MC3T3-E1成骨标志物ALP、RUNX2、COL 1、OCN mRNA表达增加,ALP活性增强,矿化增强(P<0.05)。同时,在氯化钴诱导的低氧环境下,HIF-1α、EphrinB2、EphB4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增加(P<0.05)。使用NVP-BHG712阻止EphrinB2和EphB4的结合后,细胞的成骨标志物表达下降,ALP活性及矿化能力降低(P<0.05)。结论 低氧环境可通过EphrinB2/EphB4信号通路促进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增加成骨标志物的表达及组织矿化。

  • 专家论坛
    王磊, 史敬存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09-61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1
    摘要 (566) PDF全文 (153) HTML (993)   可视化   收藏

    颌骨大型缺损的功能性重建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的重点问题,自体骨移植是主要的方法。然而,自体骨移植后的骨质易吸收,即使通过吻合血管,移植骨的自发性疏松化仍然严重影响牙种植及功能恢复。因此,血管化自体骨移植的疏松化成为颌骨重建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尚无预防措施。血供充足的自体骨无法避免自身疏松化的问题提示:血供之外被长期忽略的神经等系统因素可能调控移植骨内环境。笔者基于前期神经微环境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的系列研究,通过构建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动物模型及尸体解剖,提出了同期神经支配的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新术式。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移植是在髂骨瓣(骨肌皮瓣)植入受区并行血管吻合后,对同时获取的支配髂骨的髂腹股沟神经(传统方法一般忽略并牺牲)与下牙槽神经近心端及颏神经行显微缝合。笔者团队通过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同期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移植的新方法不仅抵御骨质吸收,而且能够恢复唇等周围软组织的感觉,可解决颌骨重建后感觉缺失及疏松化的关键问题,保证了牙种植义齿的成功,并提出“血供+神经”双系统骨移植的新理念。

  • 目录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08-608.
  • 综述
    杨怡卿, 刘亚非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603-60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11
    摘要 (263) PDF全文 (97) HTML (519)   可视化   收藏

    面部对称性评价是正畸、口腔、整形外科等研究颜面部美观相关学科所关注的热点。尽管国内外学者借助各种新兴技术与手段开展了很多有关颜面对称性评价的研究,但由于其内容和方法的复杂性以及个人评价的主观性,目前颜面不对称的评判仍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颜面不对称涉及面部长宽高三个方向的改变,属复杂的牙颌面畸形,其早期发现及精确评价尤为重要,临床上除了必要的牙颌面检查,还需配合相应的辅助手段来评价颜面不对称。本文通过对目前常用的三维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按照评价手段将颜面不对称评价方法分为三维测量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动态分析、数理分析、人工智能分析等5大类方法。通过分析总结各类方法的临床应用特点、优势及局限性,发现虽然每种方法的精确度、评价范围、诊断性质、计算方法等均有不同,但随着三维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评价方法将会越来越客观、精准、便捷,成为评价颜面部不对称的主流方法。

  • 综述
    陈卫民, 郭锦材, 谢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98-60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10
    摘要 (249) PDF全文 (106) HTML (538)   可视化   收藏

    口腔癌恶性程度高,易复发、易转移,预后欠佳。自噬是细胞在应激条件下诱导的分解代谢过程。近年研究发现上皮细胞自噬激活可通过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通路等,激活口腔癌细胞自噬,抑制口腔癌细胞存活。诱导自噬可以降解真核起始因子4E蛋白,抑制口腔癌转移。在口腔癌治疗中发现,诱导口腔癌细胞自噬能抑制口腔癌细胞增殖,促进口腔癌细胞凋亡。与单独放化疗相比,联合使用自噬诱导剂有助于提高口腔癌患者的疗效和存活率。此外诱导口腔癌细胞自噬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口腔癌免疫疗法疗效。本文就自噬与口腔癌的关系,诱导自噬与放化疗及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治疗口腔癌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为诱导自噬治疗口腔癌,提高口腔癌治疗效果和患者存活率提供新思路。当前诱导自噬治疗口腔癌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其作用机制,精准调控诱导自噬,提高口腔癌治疗效果及研发自噬诱导剂用于治疗口腔癌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 综述
    吕明敏, 唐璟, 宋庆高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92-59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9
    摘要 (155) PDF全文 (74) HTML (436)   可视化   收藏

    先天性唇腭裂(cleft lip with /without palate,CL/P)作为常见的颌面部发育畸形,其病因目前认为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环境因素诱发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可能是胎儿先天畸形发生的关键因素,而DNA甲基化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在众多领域已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其作为联系个体与环境的纽带,在唇腭裂中的研究报道有限。现有研究表明,DNA甲基化与唇腭裂的发生密切相关,叶酸缺乏、吸烟、污染物暴露等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可诱导DNA甲基化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唇腭发育的基因表达,导致畸形的发生。

  • 综述
    迪丽娜尔·艾尔肯, 马乐, 古丽努尔·阿吾提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86-59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8
    摘要 (253) PDF全文 (112) HTML (490)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得慢性炎症性疾病,去除菌斑结石是牙周非手术治疗的金标准。然而彻底清创难度较大,尤其在一些复杂的解剖位点,过度刮治又可能造成健康牙骨质的丧失导致术后根面敏感。研究表明半导体激光因其波长(630 ~ 1 064 nm)接近血红素和黑色素的吸收峰值,在有血液的环境中能发挥最佳性能,在口腔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牙周非手术治疗时半导体激光有软激光疗法、光动力疗法及低能量激光疗法3种治疗模式,可单一使用也可组合使用。虽然半导体激光无法代替机械治疗去除结石,但是其通过光热效应、光化学效应、生物刺激等作用可以去除感染的牙周袋上皮、改变微循环促进创面愈合及止血止痛等。半导体激光治疗效果取决于合适的治疗剂量,需精准掌控输出强度,控制照射时间,避免引起组织的热损伤。未来还需在分子水平上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了解组织的反应,同时还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规范激光在牙周炎中的使用。

  • 临床研究
    马丽芳, 邝容, 王丹, 王胜朝, 王玮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80-58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7
    摘要 (214) PDF全文 (96) HTML (42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根管治疗术对牙髓炎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的改善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收治的155例牙髓炎患者为试验组,采用根管治疗术治疗;另选同期接受健康体检且口腔健康的155例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评分、抑郁症筛查量表(Patien Health Questionnare-9,PHQ-9)评分;同时观察试验组治疗前与治疗第3、6周后的GAD-7评分、PHQ-9评分与疼痛评分,其中疼痛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比较试验组治疗前与治疗第3、6周后外周血的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 试验组治疗前GAD-7评分、PHQ-9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第3、6周后的GAD-7评分、PHQ-9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3周后与治疗第6周后的GAD-7评分以及PHQ-9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第3、6周后的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6周的疼痛评分比治疗第3周低(P<0.05);试验组治疗第3、6周后外周血的IL-8、IL-1β、TNF-α、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6周后外周血的IL-8、IL-1β水平低于治疗第3周后(P<0.05),治疗第6周后外周血的TNF-α、CRP水平与治疗第3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髓炎患者外周血存在较高的炎症水平与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根管治疗术能降低牙髓炎患者的炎症水平,改善焦虑、抑郁情绪。

  • 临床研究
    任月月, 许慧慧, 李午丽, 张苗苗, 陈峰, 李颂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73-57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6
    摘要 (188) PDF全文 (60) HTML (42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体外评估超声和Er:YAG 激光冲洗活化技术对次氯酸钠溶液在人感染根管牙本质中渗透的影响,为临床感染根管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36例感染根管,根据冲洗技术随机分组:常规注射器冲洗(conventional syringe irrigation,CSI)组12例、被动超声冲洗(passive ultrasonic irrigation,PUI)组12例、Er:YAG激光光子诱导光声流技术(Er: YAG laser and photon-induced photoacoustic streaming,PIPS)组12例;收集36例清洁根管,根据冲洗技术随机分组:CSI组12例、PUI组12例、PIPS组12例。纳入根管均为后牙的直根管,所有根管经标准化牙根长度后进行机械预备、相应动力冲洗流程,随后使用2%亚甲蓝溶液根管内染色,观察冲洗剂渗透区域。使用EXAKT硬组织切磨系统取根管冠、根中、根尖1/3处100 ~ 150 μm的横向硬组织切片,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测量数据(最大渗透深度、平均渗透深度、渗透百分比)以评估染料渗透效果。结果 3种冲洗技术下,在根管的全长,感染根管中的最大渗透深度、平均渗透深度、渗透百分比均显著小于清洁根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根管的冠方、根中以及根尖,PIPS组分别在渗透百分比、平均渗透深度以及最大渗透深度上大于CSI组(P<0.05);PUI组和CSI组的最大渗透深度、平均渗透深度和渗透百分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PS组和PUI组的最大渗透深度、平均渗透深度和渗透百分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根管的牙本质渗透性弱于清洁根管;Er:YAG激光冲洗活化技术可显著改善次氯酸钠溶液对感染牙本质的渗透效果,而被动超声冲洗并未显著改善渗透效果。

  • 临床研究
    郭小科, 刘建锋, 赵吉宏, 满其文, 丁洁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67-5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5
    摘要 (355) PDF全文 (149) HTML (57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正中多生牙拔除时机与恒牙萌出异常矫治时长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187例儿童正中多生牙分为Ⅰ型萌出型、Ⅱ型冠部埋伏型、Ⅲ型牙间埋伏型、Ⅳ型根部埋伏型。按拔除时机分别将Ⅰ型、Ⅲ型、Ⅳ型多生牙分为:毗邻中切牙萌出前拔除组(A),毗邻中切牙萌出后拔除组(B);将Ⅱ型多生牙分为:对侧中切牙萌出前拔除组(A),对侧中切牙萌出后拔除组(B)。统计正中多生牙所致的错𬌗畸形表现及多生牙拔除后恒前牙萌出异常的矫治时长。结果 正中多生牙引起后继恒前牙萌出异常表现为:唇侧异位萌出106例,恒牙阻萌28例,牙扭转27例,个别牙反𬌗 26例。Ⅰ型A组、Ⅱ型A组、Ⅲ型A组平均矫治时长分别为(7.07 ± 2.45)个月、(6.57 ± 1.12)个月、(6.95 ± 2.52)个月,低于Ⅰ型B组(9.67 ± 3.04)个月、Ⅱ型B组(10.25 ± 1.29)个月、Ⅲ型B组(9.33 ± 3.26)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Ⅳ型A组平均矫治时长(6.00 ± 0.94)个月,与B组(6.33 ± 0.80)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正中多生牙在邻近中切牙萌出前拔除,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减低后期恒前牙萌出异常的矫治时长。

  • 临床研究
    杨迎慧, 赵姗, 王雅娇, 康楠, 孟箭, 韩亮, 郑浩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59-56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4
    摘要 (235) PDF全文 (72) HTML (56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改良3D打印数字化导板在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治疗的4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采取3D打印技术制作导板引导穿刺,共22例)和对照组(采取传统Hartel前入路法定位穿刺,共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患者承受辐射量、术后并发症等,记录患者术后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强度表(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Scale,BNI)评分、面部麻木、角膜反射减退及咀嚼无力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术中一次穿刺成功率(χ2 = 21.51,P<0.001)、穿刺时间(Z = -5.51,P<0.001)、手术时间(t = 9.37,P<0.001)及C形臂扫描次数(Z = -4.59,P<0.001)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术后BNI评分Ⅰ级21例(95.5%)、Ⅱ级1例(4.5%),对照组患者术后BNI评分Ⅰ级17例(85.0%)、Ⅱ级2例(10.0%)、Ⅲ级1例(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出现咀嚼无力16例、结膜炎1例、唇周疱疹10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咀嚼无力18例、结膜炎2例、唇周疱疹11例、单眼失明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复发。结论 改良3D数字化导板引导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辐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基础研究
    戴卓, 李丽丽, 张晓昕, 牟永斌, 陈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52-55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3
    摘要 (270) PDF全文 (57) HTML (54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先天性牙发育不全病例与相关基因突变可能存在的联系,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收集1例罕见先天性牙发育不全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评估牙齿的形态、数量以及全身健康状况;采集患者静脉外周血,对与牙齿发育紧密关联的PAX9和MSX1基因双向测序;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查与牙发育异常相关的其他突变位点,对先证者儿子进行新发现突变位点的Sanger测序;通过模拟测算工具和体外细胞转染实验评估突变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患者的临床特征是先天性右下颌单侧第一磨牙缺失,第二磨牙为单根,且伴有右下第二前磨牙多生。在PAX9和MSX1基因测序中发现,PAX9基因中c.717 C>C/T为同义突变,MSX1基因中c.119C>G为错义突变,Polyphen预测为“良性”。全外显子测序发现WNT6基因的1个全新突变位点,内含子3中的c.637-7 C>A突变,经MAXENT预测,可能影响mRNA的剪切,且先证者及其儿子均携带该突变;细胞转染实验发现,该突变对WNT6基因的mRNA剪切没有影响。结论 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与先天性牙发育异常相关。

  • 基础研究
    丁彤, 王健辉, 肖智勇, 武腾飞, 杨瑟飞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43-55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2
    摘要 (290) PDF全文 (57) HTML (56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钛表面微纳层级结构对MC3T3-E1细胞黏附增殖的影响和载药潜力的评价,为钛表面选区改性并载药缓释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钛表面处理方式将纯钛样本(直径10 mm,厚2.5 mm)随机分为:抛光组(T)、阳极氧化组(TO)和微纳层级结构组(FTO)。T组仅做抛光处理;TO组采用阳极氧化技术处理;FTO组采用飞秒激光蚀刻联合阳极氧化技术处理。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3种表面形貌,接触角测量其表面的润湿性,X 射线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分析表面化学成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测量FTO结构深度和表面粗糙度;免疫荧光染色、CCK-8和茜苏红染色半定量分析评估MC3T3-E1细胞在各组样本表面的黏附增殖分化;应用冷冻干燥法加载重组人源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2,rhBMP-2),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ey,ELISA)评估不同表面结构的载药潜力。结果 SEM观察到T组钛板表面可见方向一致且均匀的抛光痕迹;TO组表面为纳米级蜂窝状的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TiO2)纳米管结构;FTO组形成直径约为100 nm的规则有序的微纳层级结构。FTO组的接触角最小,为32° ± 1.7°,润湿性最好;一级结构圆孔平均深度为93.6 μm,粗糙度1.5 ~ 2 μm。TO组和FTO组含氧量占比多,提示TiO2形成。FTO组表面细胞增殖最显著(P<0.001),细胞黏附表面积最大(P<0.05)。FTO组加载rhBMP-2后缓慢释放14 d,且能促进细胞外基质矿化(P<0.001)。结论 钛表面微制备的纳米层级结构有促进MC3T3-E1细胞黏附增殖和成骨分化的作用,有载药潜力,是钛表面处理的新方式。

  • 专家论坛
    谢成婕, 刘小豪, 陈杰, 翁静欣, 陈晓川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33-54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1
    摘要 (608) PDF全文 (144) HTML (915)   可视化   收藏

    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敏感、根面龋、牙根暴露等问题,各类根面覆盖术是目前牙周病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其中隧道技术因其微创、稳定、疗效好受到广大医师的青睐,但其存在局限性。本文拟从隧道技术的历史、疗效评价、局限性及技术改良等方面阐述隧道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信封瓣技术演变为隧道技术的过程;隧道技术的疗效与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之间的比较;结合本团队临床体会归纳了隧道技术的应用局限,如超过5 mm牙龈退缩,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程度可能无法完全覆盖结缔组织移植物,存在技术敏感性高等问题;讨论了隧道技术的手术入路,包括经前庭切口的隧道技术、W型瓣技术、针孔技术等;缝合固定包括水平褥式缝合、单个牙悬吊、连续多个牙的悬吊缝合等;隧道内移植物包括自体结缔组织、富含血小板血浆、同种异体移植物如脱细胞真皮基质、异种胶原膜等;根面处理方式包括机械法、化学法、生长因子等的处理;术后护理包括常规的消炎止痛,尤其是术区的保护;最后着重讨论了隧道技术与其他术式联合应用实现技术改良,包括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联合侧方关闭技术、隧道技术联合侧向转位瓣、隧道技术联合双乳头瓣、隧道技术联合系带修整等。微创、美观、长效及操作简单仍然是隧道技术研究的方向。

  • 目录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32-532.
  • 综述
    古力孜巴·艾海提, 亚尔肯·阿吉, 许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529-53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12
    摘要 (203) PDF全文 (77) HTML (437)   可视化   收藏

    唇腭裂患儿早期发生语音相关障碍风险较高,这些障碍可能会持续到患儿语音发展后期并进展为代偿性发音错误,且早期发音过程中的这些缺陷将直接影响到患儿随后的语音和词汇发展阶段。研究表明,在唇腭裂患儿3岁以前提供聚焦刺激和环境教学等自然干预方式对患儿语言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并且能增加患儿音位量和提高辅音正确率。除了语音治疗师进行系统的语音治疗外,家长也可以通过接受语音治疗培训为患儿进行早期语音干预。辅音正确率与辅音表、语音清晰度等其他指标相结合可以用来评估语音干预结果。然而,迄今为止,该领域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年龄较大的患儿上。因此,有必要确定在早期语音典型发展阶段提供干预是否会带来更好的结果。未来关于语音干预方面的研究应因注重使用更系统性的语音干预方法,探讨早期语音干预是否对唇腭裂患儿的语音以及今后的身心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 综述
    李炎杰, 刘旺, 和红兵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524-52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11
    摘要 (194) PDF全文 (96) HTML (412)   可视化   收藏

    破骨细胞是体内唯一负责骨吸收的细胞,成骨细胞是体内负责骨再生的主要细胞,生理情况下,二者保持动态平衡,以维持骨稳态。过去普遍认为,骨代谢的失衡主要受相关炎症因子表达影响,但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自噬与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分化、凋亡及功能关系密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体内能量代谢的重要调节器,同时AMPK参与了调控骨代谢相关细胞的自噬及骨稳态。牙周炎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其典型的症状为牙槽骨吸收。目前在临床上如何更有效地控制牙周炎症水平及牙槽骨的吸收依然是个难题,未来针对AMPK及骨代谢相关细胞自噬水平的检测对于牙周炎的临床防治上具有一定前景。因此,本文就AMPK介导的骨代谢相关细胞自噬调控牙周炎症水平及骨稳态作一综述。

  • 综述
    高颖, 王珏, 陶璐, 姚经经, 喻锦铃, 黄晗丹, 杨柳青, 刘志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518-52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10
    摘要 (325) PDF全文 (55) HTML (471)   可视化   收藏

    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PA)是一种天然植物类多酚。由于PA具有促进再矿化、诱导胶原交联、抑制蛋白酶活性、抗菌等多种生物学作用,使其在治疗及修复深龋的临床应用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促进牙本质再矿化、改善树脂-牙本质粘接效果、改善牙本质酸蚀效果等。首先,PA不仅能通过其自身或与其他再矿化剂联合促进牙本质再矿化,同时它还具有抗菌作用,在减少致龋病原菌及其生物膜形成的同时能够抑制其产酸,基于以上特性,PA能够减少龋病的发生,进而改善深龋治疗后的远期效果。此外,将PA加入到粘接剂或酸蚀剂中,利用其诱导胶原交联、抑制蛋白酶活性等生物学作用,能够改善对牙本质的酸蚀及粘接效果,继而达到改善深龋修复效果的最终目的。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PA在深龋的治疗及修复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从促进牙本质再矿化、抗菌和改善牙本质的粘接及酸蚀效果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能为临床深龋的治疗及修复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 综述
    鲜文攀, 任彪, 程磊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513-51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09
    摘要 (250) PDF全文 (79) HTML (456)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对口腔微生物与系统性疾病相关性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牙周炎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是常见的牙周致病菌,二者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目前也有研究发现FnPg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CRC的发生发展和CRC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包括通过调控细胞分裂周期和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免疫细胞功能介导免疫逃逸及肿瘤转移、营造适合肿瘤生存的促炎微环境等。通过疫苗研发、免疫制剂和抗生素使用等途径更好地预防、治疗结直肠癌和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 口腔医学教育
    李娅宁, 刘云松, 董美丽, 叶红强, 周永胜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506-51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08
    摘要 (267) PDF全文 (104) HTML (46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中国本科口腔医学院校使用虚拟仿真教学技术的现状,通过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促进虚拟仿真技术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本科口腔医学院校672名教师和3 849名学生参与口腔医学虚拟仿真课程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5.81%的高校师生参与过口腔虚拟仿真课程,37.80%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师生参与过口腔虚拟仿真课程;92.12%的口腔虚拟仿真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本科生;“传统课程+虚拟仿真模型演示”为口腔虚拟仿真课程的主要授课形式;大部分口腔医学院校师生对本校已开设虚拟仿真课程满意;目前虚拟仿真课程存在教学资源少、实验交互仿真效果不佳等不足。结论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国本科口腔医学院校的应用存在差异,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虚拟仿真教学技术应用较普通高校广泛,且主要授课对象是本科生;中国口腔医学院校应重视虚拟仿真课程资源的合作开发和利用,丰富虚拟仿真课程形式,加强虚拟仿真技术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 临床研究
    娄佳宁, 周海文, 葛姝云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501-50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07
    摘要 (154) PDF全文 (57) HTML (37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耳穴贴敷法对灼口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及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 105例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患者随机分为耳穴贴敷组50例,药物治疗组55例,疗程为1个月,耳穴贴敷组通过对BM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选取舌、心、神门3穴。使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敷,每次单耳贴敷时对双耳交替按压治疗,嘱患者每日按压治疗部位3次,每次1 ~ 2 min,至耳廓发红发热为止;药物对照组口服维生素E 100 mg+谷维素10 mg +维生素B2 10 mg,3次/d。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疼痛感觉强度、精神及心理状态及检测血浆β-内啡肽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感觉强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01);耳穴贴敷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化(t = 2.118,P = 0.037)、恐惧(t = 2.084,P = 0.039)及饮食睡眠(t =2.047,P = 0.043)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血浆β-内啡肽水平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2.247,P = 0.027)。结论 耳穴贴敷法是一种有效的BMS治疗手段,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血浆β-内啡肽的合成可能是其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