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网络优先出版

网络优先出版将在纸质版期刊每月20日出版前1周推出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目录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7): 518-518.
  • 专家论坛
    刘帆, 白沅艳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7): 519-52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550020
    摘要 (115) PDF全文 (17) HTML (43)   可视化   收藏

    牙颌面畸形是一种因颌骨发育异常所导致的颌骨体积、形态结构以及上下颌骨之间的位置关系失调,表现为颜面形态异常、咬合功能错乱和口颌系统功能障碍。正颌手术是治疗牙颌面畸形的重要手段,正颌外科专科护理方案的制定需结合患者不同病程的诊疗特点和需求。本文通过回顾既往文献并总结本院3 000余例正颌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实践经验,并根据牛津证据分级标准对临床护理证据进行分级,提出推荐的护理措施,以此构建正颌外科专科护理模式,为正颌患者提供全周期规范化护理。该模式主要分为3个阶段:院前早介护理、院中集束护理、院后延伸护理,并包含5个模块:个案管理、心理干预、营养指导、并发症管理和功能恢复。在院前早介护理阶段,具体护理措施包含数字化手术设计、心理护理、营养指导等方面;在院中集束护理阶段,具体护理措施包含并发症管理、口颌功能恢复、营养指导、心理干预等4大模块;在院后延伸护理阶段,需为患者提供个案管理、心理指导、营养指导等护理。

  • 基础研究
    方志凯, 金辉, 杨姗, 蒋男, 张茗宇, 周爽, 李畅, 李丽丽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7): 529-54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550086
    摘要 (102) PDF全文 (8) HTML (3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FK506结合蛋白10(FK506 binding protein 10,FKBP1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和功能作用,为OSCC的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选择OSCC样本284例,正常样本19例,并进行mRNA表达分析和诊断分析。在基因表达图谱交互分析网站上进行FKBP10与癌症预后的生存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4种OSCC细胞系及SAS和SCC9细胞转染siRNA后FKBP10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通过CCK8法检测FKBP10沉默后的细胞增殖能力,同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通过伤口愈合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蛋白组学和Western Blot分析FKBP10沉默后的总蛋白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rotein kinase B,AKT)的表达变化。结果 根据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FKBP10的mRNA表达水平在OSC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 < 0.001)。在诊断方面,FKBP10的表达量对OSCC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P < 0.05)。FKBP10与OSCC的生存分析表明,FKBP10的高表达导致患者生存期下降与预后不良(P < 0.05)。OSCC细胞系中FKBP10的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口腔角质形成细胞(P < 0.001)。沉默FKBP10可降低SAS和SCC9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P < 0.001),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0/G1期(P < 0.001),凋亡显著上升(P < 0.05)。蛋白质质谱分析及Western Blot显示,FKBP10沉默显著下调Ras相关蛋白1(ras-related protein,RAP1)信号通路中以RAP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1(rap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1, RAPGEF1)为主的多种蛋白的表达(P < 0.05)和PI3K-AKT蛋白的磷酸化(P < 0.05)。结论 FKBP10在OSCC中高表达,导致患者预后不良。FKBP10表达下调可通过RAP1-PI3K-AKT轴抑制OS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阻碍细胞周期进程并促进凋亡。FKBP10是OSCC的潜在治疗靶点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 基础研究
    吴英彰, 刘立楠, 刘士博, 胡沛, 罗恩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7): 542-55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550038
    摘要 (96) PDF全文 (6) HTML (2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研究Hedgehog(Hh)信号通路在I型糖尿病导致的颅骨缺损愈合受损中的作用,揭示I型糖尿病骨愈合能力下降的机制。方法 本研究已获医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利用自发型I型糖尿病Akita转基因小鼠建立颅骨缺损模型,通过显微CT(micro CT)扫描分析骨体积分数和骨密度,免疫组化染色定量分析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n)、印猬因子(Indian Hedgehog,Ihh)、补丁蛋白1(Patched 1,Ptch1)以及GLI家族锌指蛋白1(Zinc finger protein GLI1,Gli1)的表达,探讨I型糖尿病对颅骨缺损愈合中成骨分化和Hh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Smo受体激动剂(Smoothened agonist,SAG)(10 mg/kg,灌胃)激活Hh信号通路,观察其是否通过促进成骨分化改善I型糖尿病颅骨缺损愈合,检测方法为MicroCT和免疫组化染色。最后,通过细胞实验探究SAG(1 000 nmol/L)是否能改善高糖环境(25 mol/L)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的抑制,检测方法包括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以及对成骨分化相关基因Alp、Spp1、Bglap及Sp7进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结果 Akita小鼠表现出早期、稳定且显著的自发性I型糖尿病特征。颅骨缺损造模术后21 d,Akita小鼠颅骨缺损区域新形成的骨体积分数、体积骨密度及Ocn表达显著降低(P < 0.05),Ihh、Ptch1和Gli1表达也显著降低(P < 0.05)。SAG激活Hh信号通路可显著改善I型糖尿病对Akita小鼠颅骨缺损愈合的负面影响(P < 0.05)。此外,SAG处理后,高糖环境对BMSCs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体外矿化能力的抑制作用显著降低(P < 0.05),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也显著提高(P < 0.05)。结论 I型糖尿病通过抑制Akita小鼠的Hh信号通路表达抑制颅骨缺损愈合,而激活Hh信号通路可促进成骨并改善I型糖尿病对骨愈合的抑制。

  • 临床研究
    王倩, 彭晖, 章礼玉, 杨宗澄, 王雨琪, 潘宇, 周瑜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7): 554-56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550015
    摘要 (90) PDF全文 (9) HTML (2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皮瓣修复术后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分布类型及危险因素,为OSCC患者皮瓣修复术后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109例皮瓣修复OSCC患者的痰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资料,卡方检验分析OSCC患者皮瓣修复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OSCC患者皮瓣修复术后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辨别能力、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结果 109例患者,52例患者痰培养结果为阴性,57例患者痰培养结果呈阳性,其中14例患者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输血、肺部基础疾病、手术时间≥ 490 min、术中出血量≥ 400 mL和BMI异常均为OSCC患者皮瓣修复术后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P <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部基础疾病、术中出血量≥ 400 mL、BMI异常、手术时间≥ 490 min是OSCC患者皮瓣修复术后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OSCC患者皮瓣修复术后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列线图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95% CI:0.775~0.973)。校准图中原始曲线与校准曲线较为贴合。DCA显示当OSCC患者皮瓣修复高风险阈值概率为0.000~0.810时,使用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OSCC患者皮瓣修复术后感染多重耐药菌风险更有益。OSCC患者皮瓣修复术后肺部感染的多重耐药菌中,常见的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结论 OSCC患者皮瓣修复术后肺部感染的多重耐药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包括CRAB、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及革兰氏阳性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基础疾病、手术时间≥ 490 min、术中出血量≥ 400 mL、BMI异常是OSCC患者皮瓣修复术后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4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较为精准地对OSCC患者皮瓣修复术后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的风险作出预测。

  • 临床研究
    董哲, 李乔乔, 杨解纲, 傅豫川, 李健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7): 563-5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550052
    摘要 (89) PDF全文 (7) HTML (2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肋软骨鼻中隔-鼻小柱复合体支架用于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鼻尖精细化整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知情同意。收集31例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患者,采用肋软骨鼻中隔-鼻小柱复合体支架移植,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术前及术后拍摄患者正位、侧位及仰位照片,分别测量鼻尖观察指标(鼻尖突出度、鼻额角、鼻唇角、鼻尖鼻翼角、鼻尖切角)以及鼻孔相关指标(鼻孔面积、鼻孔高度、鼻孔宽度、鼻槛高度),并计算患侧与健侧的比值。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鼻尖美学评价。所有测量均采用患者术前及术后最长随访照片。结果 术后随访6~49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纳入患者的切口均行一期愈合治疗。鼻尖观察指标中,与术前相比,术后鼻尖突出度(术前0.48,术后0.55),鼻唇角(术前83.98°,术后100.80°)和鼻尖鼻翼角(术前160.30°,术后168.40°)均显著增加(P < 0.05);鼻额角显著减小(术前139.20°,术后133.50°,P < 0.05),鼻尖切角减小(术前43.76°,术后35.80°,P = 0.062)。鼻孔相关指标中,与术前相比,术后鼻孔面积患侧与健侧比例显著下降(术前1.10,术后0.94,P < 0.05),鼻孔宽度患侧与健侧比例下降(术前1.10,术后1.02,P = 0.194);术后鼻孔高度患侧与健侧比例显著升高(术前0.71,术后0.90,P < 0.05),鼻槛高度患侧与健侧比例升高(术前0.53,术后0.79,P = 0.065);术后所有比例均更接近1,患侧与健侧对称性提高。术后效果满意度较高。结论 肋软骨鼻中隔-鼻小柱复合体支架可有效纠正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患者鼻尖偏斜及塌陷的问题,长期效果较为稳定。

  • 防治实践
    喻晖乔, 杨子宁, 何伊玲, 吴颖芳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7): 573-57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550089
    摘要 (87) PDF全文 (9)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口服维A酸序贯治疗增殖性疣状白斑(proliferative verrucous leukoplakia,PVL)的应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1例PDT与口服维A酸序贯治疗PVL,结合文献对PVL的特点、诊断和治疗及PDT和维A酸在口腔白斑病中的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临床诊断为PVL的患者,在行4次光动力治疗后1个月,患者口腔病损大部分消除,但是在治疗后2个月复发。随后患者接受口服维A酸治疗,剂量为10 mg/次,1次/d,睡前口服,连续用药2周后口腔病损显著减少;之后调整剂量至10 mg/次,2次/d,持续治疗3个月至病损完全消退;其后采用周期性给药方案继续予以维A酸10 mg/次,2次/d(用药3周停药1周为1个周期),共进行6个周期,停药后随访5个月未复发。文献回顾表明,PVL是一种口腔潜在恶性疾患(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OPMD),具有多灶性、易复发和高恶变率的特点,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PDT具有选择性强、微创不留疤痕、低毒、可重复操作等优点,已被推荐作为PVL的一线疗法,但由于目前光敏剂局部敷浴有效性、靶向性、渗透深度等的局限,PDT治疗PVL的疗效仍不确切。有少量文献报道口服维A酸治疗口腔白斑病,但PDT联合维A酸口服治疗PVL的文献未见报道。结论 PDT联合口服维A酸序惯治疗PVL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防治实践
    张贝贝, 黄永清, 段小红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7): 580-58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521
    摘要 (82) PDF全文 (6)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区域性牙发育不良(regional odontodysplasia,RO)伴发先天缺牙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1例RO伴发先天缺牙病例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治,对其5年内患牙的影像学特征动态变化进行回顾性总结,并结合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患者为9岁女性,因“左下后牙拔除后不适7月余”就诊于本院口腔罕见病与遗传病门诊。根据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诊断为区域性牙发育不良(左下颌)、12和34恒牙先天缺失。制定治疗计划并长期随访。将本次影像学图片与既往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总结其牙齿发育变化;结合文献对比分析与既往RO牙齿特征的异同点。结果 随访期间症状未加重,患者选择保守性观察,待患区牙齿萌出后再行治疗。三个时期(4.5岁、8.5岁、9岁)影像学资料对比结果显示该病例左下颌乳、恒牙均呈现典型“鬼影”状影像学特征,伴12、34恒牙胚先天缺失及35牙发生延迟。文献回顾分析表明,RO表现为牙萌出延迟、牙体积小、牙冠色黄等临床特征,并具有典型的“鬼影”状影像学表现。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目前仅报告5例RO患者伴发先天缺牙,而恒牙胚发育延迟尚未见报道。结论 动态影像学评估在RO早期诊断中具有关键作用,RO有先天缺牙和牙胚发生延迟的现象。长期随访及个性化治疗方案是RO治疗的关键。

  • 综述
    梁文荟, 陈昱廷, 但红霞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7): 587-59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522
    摘要 (93) PDF全文 (7) HTML (28)   可视化   收藏

    寻常型天疱疮是最常见的天疱疮亚型,好发于成人,儿童患者较为罕见。尽管由于临床治疗手段的发展,儿童寻常型天疱疮的死亡率已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但在缺乏正确诊断以及治疗手段的情况下,其死亡率仍可高达70%~100%。对于发病较急且病情进展迅速的患儿,及时获得适当的治疗能避免出现严重后果。然而,由于疾病的罕见性,目前缺乏儿童寻常型天疱疮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本文对1969至2024年间Pubmed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104例儿童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进行综述,以期为儿童寻常型天疱疮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儿童寻常型天疱疮较为罕见,病损表现为皮肤、黏膜松弛性水疱,疱破后遗留鲜红色糜烂面。文献中报道的病例约占所有寻常型天疱疮病例的1.4%~3.7%,其发病年龄为1.5~18岁,平均12.4岁,男女无明显差异。儿童患者的口腔黏膜通常最早受累,累及率高达87.3%,其中颊部(27.9%)累及率最高;其他黏膜累及率达52.9%,其中生殖器(28.8%)和肛周(6.7%)累及率高于成人患者。皮肤损害累及率达80.4%,高于成人患者(16.0%~68.4%)。若病损较为局限,可先尝试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8.3%的患儿仅采用局部治疗可达完全缓解。若对局部治疗反应不佳,首选糖皮质激素系统治疗,75.3%的患儿使用了泼尼松,85.1%的泼尼松起始口服剂量为0.5~1.5 mg/kg/d,14.9%采用了2 mg/kg/d的初始剂量。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或不良反应严重的患儿,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以及其他药物辅助治疗,使用率较高的药物主要是硫唑嘌呤(24.0%)、氨苯砜(21.7%)和利妥昔单抗(12.5%)。患儿随访时间为1~120个月,平均38个月,其预后优于成人患者,43.8%的患儿达到完全缓解(停止治疗),37.5%达到部分缓解(低剂量维持),9.6%仍在接受治疗,仅有1.1%死于肺炎和败血症。相较于成人,儿童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对生理功能和精神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更容易出现生长发育、代谢及眼部不良反应。22.1%的患儿在使用激素后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其中库欣样面容(73.9%)和体重增加(39.1%)最为常见,30.4%的患儿出现了生长与骨骼发育的不良反应,包括生长迟缓(17.4%)、骨质疏松(8.7%)和骨折(4.3%)。儿童寻常型天疱疮与成人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必要时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及时进行干预,保护患儿身心健康。

  • 综述
    李佳, 李晓英, 王诗萌, 刘帆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7): 597-60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346
    摘要 (85) PDF全文 (5)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炎性疾病,属于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侧对称分布的珠光白色网状条纹,其亚型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erosive oral lichen planus,EOLP)常伴随局部充血、糜烂及明显疼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进食和吞咽。口腔卫生环境因素、生活及饮食因素、心理因素、药物因素及系统性疾病因素均会导致EOLP病损迁延不愈或易复发,使其具有更高的癌变潜能,因此,预防EOLP复发及癌变的措施倍受关注。在EOLP的临床综合治疗策略中,应重视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从维护良好的口腔卫生环境、饮食疗法及健康生活习惯、心理疗法、全身/局部治疗指导、积极随访和治疗系统性疾病等策略出发,为患者提供多学科、多角度的口腔综合管理措施,以期减少复发、预防癌变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综述
    罗倩, 胡羽商, 杨琨, 葛颂, 钟雯怡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7): 604-61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317
    摘要 (80) PDF全文 (6)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牙萌出是指牙冠形成后向𬌗平面移动,穿过牙槽骨与口腔黏膜到达功能位置与对颌牙接触的一系列复杂生理过程。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与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eptide,PTHrP)是体内钙磷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在牙齿的萌出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调控作用具有复杂的时空特点,且其背后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PTH/PTHrP在牙齿萌出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对牙囊形成、基部牙槽骨形成、冠部牙槽骨吸收、牙根形成、牙周膜形成等方面。文献复习结果表明:PTH/PTHrP调节着骨代谢,协调OPG/RANK/RANKL、cAMP/PKA和Wnt/β-catenin等多种信号通路,并受Ca2+和ATP变构调节,参与牙囊的发育,并通过牙囊发出信号,聚集破骨细胞促进冠部牙槽骨吸收以形成萌出通道,也参与基部牙槽骨形成、牙根发育、牙周膜形成以形成萌出动力,经过严格的时空调控,多方协同合作,使得牙槽骨重塑来完成牙齿萌出这一复杂的发育过程。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PTH/PTHrP作用背后的机制,以及给药方式、剂量、时间和频率。

  • 综述
    黄靖雯, 韩爽, 郑义, 马宁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7): 612-61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352
    摘要 (90) PDF全文 (9)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口腔健康与面部美观、咀嚼发音和全身疾病紧密相关,柔性传感器能通过健康监测完善口腔诊疗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就近年来柔性传感器在口腔健康监测方面的研究应用做一综述,为进一步研发口腔方面的柔性传感器提供参考。柔性传感器的结构基础包括柔性基底、可拉伸电极和活性层,各部分通过材料的选择设计以适应口腔环境;传感器的传感机制涉及电学、光学、电化学、免疫学,其中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光学传感器在口腔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监测的信号包括正畸力、咬肌力、呼吸湿度、种植体温度等物理信号,唾液代谢物、口腔气体等化学信号和牙周病、口腔癌标志物等生物信号。目前柔性传感器在口腔这一特殊环境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提升传感器在口腔中的生物相容性、耐湿和柔性贴合能力,引入温度不敏感材料和保护膜提升稳定性,引入人工受体和传感器阵列提升选择性等。此外,多学科合作对于突破当前瓶颈、实现更精确的疾病诊断和健康监测至关重要;寻找与口腔相应疾病相关的高浓度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是传感器健康监测的关键。通过这些努力,柔性传感器有望在口腔健康监测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