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网络优先出版

网络优先出版将在纸质版期刊每月20日出版前1周推出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目录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11): 918-918.
  • 专家论坛
    侯劲松, 张亚东, 刘海潮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11): 919-93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550299
    摘要 (39) PDF全文 (4) HTML (18)   可视化   收藏

    静脉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非肿瘤性的血管发育畸形,约占所有血管畸形的60%,其中40%发生于头颈部。由于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静脉畸形分类多样,其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本文系统阐述了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治疗策略。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静脉畸形发生发展与ANGPT/TIE2/PI3K/AKT/mTOR 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密切相关;其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生长的蓝紫色包块,组织学特点为迂曲静脉管道;临床影像学检查具有较高特异性,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分型对于静脉畸形硬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根据不同分型可分别或联合应用硬化治疗、手术治疗及激光治疗等策略。本文还探讨了靶向治疗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优势及不足,重点着眼于提高临床效果与减少并发症。同时通过临床典型病例的分析,总结诊疗要点和处置方案,以期为提高静脉畸形临床疗效、减少治疗并发症提供参考。

  • 临床研究
    黄敏, 欧阳少波, 鄢琴艳, 曾艺旋, 廖岚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11): 932-94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550207
    摘要 (38) PDF全文 (3)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靶向翼外肌上头和下头的口外导板系统对提升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和翼外肌疼痛注射治疗的精准性,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获得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7例关节盘前移位伴或不伴翼外肌疼痛患者拍摄螺旋CT采集颅面数据,经Mimics 21.0软件重建颅面部三维结构,确定翼外肌上头及下头附着点,并设计双注射路径和固位系统,使用数字光处理技术3D打印个性化导板。患者在导板引导下进行单次靶向翼外肌上头和/或下头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20 U BTX-A治疗,术中即刻行CT扫描,与术前设计比较验证注射精度,并于术后3天、术后1、2、4周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进行评分;在术后2周和4周记录关节弹响改善情况,同时监测并发症。结果 共对7例患者15个注射位点在导板引导下进行翼外肌上头/下头注射。导板引导下所有注射的角度偏差均控制在2.5 °以内,分别为上头2.49°±0.17 °,下头2.31°±0.16 °,针尖距离偏差均在2 mm内,上头为(1.96±0.25)mm,下头为(1.65±0.21)mm;疼痛显著改善率(VAS评分下降≥3分)从术后3 d的60%(9/15)提升至术后2周的85%(13/15),术后4周维持86.7%(13/15);关节弹响改善率在术后2周为72%(11/15),术后4周稳定在75%(11/15);仅观察到1例注射位点的肿胀,1例短暂的感觉异常,短期内自行恢复,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事件。结论 CT引导下导板通过精准分靶设计使翼外肌注射误差小,临床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良好,可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提供解剖特异性强、操作普适性高的靶向治疗方案。

  • 临床研究
    姚瑾钰, 王悠杨, 彭友俭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11): 944-95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550227
    摘要 (42) PDF全文 (4) HTML (2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青少年正畸治疗不同阶段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OHRQoL)与自尊的动态变化及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为临床制定兼顾功能矫治与心理干预的个性化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采用横断面设计随机选取2025年4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55例(治疗前133例、治疗中112例、治疗后110例)错𬌗畸形青少年患者,使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OHIP)-14评估OHRQoL水平、整体消极自我评价量表(the global negative self-evaluation scale,GSE)评估自尊水平,并附加牙齿外观社会心理相关问卷,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治疗阶段组间差异,并进行Dunn事后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用于评估正畸治疗阶段、OHRQoL和自尊以及自尊和牙齿外观社会心理方面等变量的关联性。结果 OHRQoL及其4个维度得分在正畸治疗的不同阶段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OHIP-14总分在治疗前与治疗中无显著差异[12.0(7.0,18.0)分vs. 13.0(9.0,17.0)分],但治疗后显著降低至4.0(0.8,11.0)分(P<0.001);身体疼痛不适维度总分、身体机能不适维度总分均表现为治疗中>治疗前>治疗后(P<0.05);独立能力减弱维度总分表现为治疗前与治疗中无显著差异,但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和治疗中(P<0.001);心理不适维度总分表现为随治疗阶段呈显著递减趋势(P<0.001)。GSE总分仅在治疗前与治疗中存在显著差异[18.0(12.0,23.0)分vs. 13.5(9.3,20.8)分,P=0.014],治疗后回升至14.0(12.0,18.0)分。不同治疗阶段与OHIP-14总分呈中等强度负相关(r=-0.362,P<0.001),与GSE总分呈弱负相关(r=-0.104,P=0.049)。外观满意指数在各治疗阶段呈显著递增趋势(P<0.001),牙齿被取笑和隐藏牙齿避免微笑指数显著递减(均P<0.001)。牙齿被取笑指数(r=0.349,P<0.001)和隐藏牙齿避免微笑指数(r=0.412,P<0.001)与GSE总分显著相关。结论 青少年正畸治疗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自尊水平在治疗中期显著提升,与口腔外观相关的负性心理社会体验持续减少,提示医师在青少年正畸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对其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指导,全程关注患者自尊变化。

  • 防治实践
    李治晓, 楼婷, 柏晓玲, 陈苏, 郭世鸿, 杨曾桢, 肖昌亮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11): 954-96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550338
    摘要 (35) PDF全文 (5)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老年人口腔疾病的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为我国制定老年口腔健康相关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21年数据库,提取1990~2021年中国地区年龄≥60岁人群不同类型口腔疾病(恒牙龋齿、无牙症、牙周病和其他口腔疾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相关数据,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其他口腔疾病仅纳入DALYs和患病率。计算老年人不同类型口腔疾病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ge-standardized prevalence rate,ASPR)、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ASIR)和年龄标准化DALYs率(age-standardized DALYs rate,ASDR),采用 Joinpoint 回归模型通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分析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性别与年龄组(60~64岁、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85~89岁、90~94岁、95+岁)的口腔疾病负担。结果 1990—2021年,中国老年人总口腔疾病ASDR和ASPR均下降,而ASIR略有上升; 恒牙龋齿的ASDR、ASIR和ASPR均显著上升,无牙症的ASDR和ASPR均下降, ASIR保持稳定;牙周病的ASDR与ASPR基本稳定,ASIR轻微下降;其他口腔疾病ASDR轻微下降,ASPR保持稳定。中国老年人口腔疾病负担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女性总口腔疾病、恒牙龋齿、无牙症的ASDR、ASIR和ASPR均高于男性;牙周病的ASDR、ASIR和ASPR低于男性,女性其他口腔疾病的ASDR和ASPR均高于男性;总口腔疾病85~89岁、90~94岁、95+岁高龄组DALYs率和患病率上升,而其他年龄组DALYs和患病率下降;恒牙龋齿60~64岁组DALYs率、发病率和患病率升幅最大;无牙症95+岁组DALYs率和患病率上升幅度最高且持续上升,60~64岁组下降最快;牙周病90~94岁、95+岁组DALYs率和患病率均下降,70~74岁、75~79岁组DALYs率、发病率和患病率均上升;其他口腔疾病负担分布相对稳定或变化幅度较小,没有出现显著的年龄转移趋势。结论 1990—2021年,中国老年人口腔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龋齿呈显著上升趋势,无牙症呈下降趋势;牙周病趋势基本稳定;其他口腔疾病呈轻微下降趋势。需重点关注老年女性及85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等脆弱群体的口腔健康需求。

  • 防治实践
    蔡永康, 温鑫, 余韵, 陈伟良, 黄志权, 黄子贤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11): 968-97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550328
    摘要 (38) PDF全文 (4)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I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的临床特征与诊疗方案,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1例8岁女性NF1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基于此病例的分析总结,结合文献复习,系统回顾NF1的临床特征与治疗进展。该患者右侧面颊部、眼眶及眼睑多发NF1,曾行手术切除后复发,肿瘤导致右眼上睑下垂、闭合不全及视力下降,经多学科评估认为无法根治性切除后,采用硫酸氢司美替尼(selumetinib)靶向治疗(口服,25 mg,bid),28 d为1个疗程,已完成14个疗程,联合贝复舒等眼部对症处理。结果 随访结果显示:肿瘤体积未持续增大,右眼裸眼视力改善(0.05 vs 0.1),用药期间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文献复习表明,NF1临床表现多样,以皮肤牛奶咖啡斑、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及虹膜Lisch结节等为典型特征。现阶段手术治疗是NF1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无手术指征的患者则需考虑其他治疗方案。MEK抑制剂(如司美替尼)可有效抑制NF1的生长,70%的患儿肿瘤体积缩小≥20%(SPRINT临床试验),且长期用药安全性良好。结论 NF1以皮肤牛奶咖啡斑、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及虹膜Lisch结节等为典型特征。司美替尼对儿童头颈部NF1安全有效,可作为无法手术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需长期随访监测肿瘤变化及药物安全性。

  • 防治实践
    张志强, 王莉丽, 文才, 雷博, 李适廷, 李继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11): 979-98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550292
    摘要 (37) PDF全文 (3)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以半侧颜面短小合并心脏及脊柱畸形为复合表现的先天缺陷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思路及多学科治疗策略,为该类复杂病例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9岁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 HFM)合并法洛四联症术后及脊柱侧弯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骨龄测定及智力评估等明确诊断, 患儿表现为右侧HFM(伴3个副耳、面横裂、上唇正中微小型唇裂、下颌骨及面部软组织发育不良、右侧腮腺及喙突缺如)、眶距增加、牙列紊乱、1颗侧切牙先天缺失、乳恒牙猖獗龋;4年前因法洛四联症合并卵圆孔未闭行开胸心脏手术;并存在脊柱侧弯及全身发育迟缓(骨龄约7岁)。结合文献对该类型病例的诊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采用多学科联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模式,对该患儿先行口腔龋病治疗,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副耳切除、面横裂及上唇微小型唇裂修复术。经6个月随访,患儿面部外形显著改善,口腔功能恢复良好。文献回顾结果表明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是一种以半侧面部多种组织结构发育不良为特点的先天性疾病,病因可能与妊娠早期第一、二鳃弓血供障碍有关,常累及颅面骨、耳及软组织,导致呼吸、进食、语言、听力等功能障碍及心理问题,严重者影响生存质量。合并心脏与脊柱畸形者较为罕见,需根据临床评估与手术指征制定个体化序列治疗方案,涵盖心脏外科手术、脊柱矫形、早期软硬组织重建(牵张成骨、面裂修复、副耳切除等)、生长发育期正畸与牙列管理以及成年后的轮廓修整。结论 HFM可合并心脏与脊柱畸形,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断、MDT协作及序列治疗是改善预后与生活质量的关键。

  • 综述
    王雅军, 张琳, 程琛, 邢文敏, 葛学军, 程冯丽, 张芳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11): 986-99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495
    摘要 (36) PDF全文 (3)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昼夜节律是一种由下丘脑视交叉上核调控的生物内源性过程,将光信号传递给外周时钟,并通过昼夜节律基因的平衡表达使机体与外界环境相同步。夜班、睡眠障碍及人造光的使用会导致昼夜节律紊乱及其基因失衡,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昼夜节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且在口腔疾病中的影响受到日益关注。昼夜节律紊乱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 axis,HPA axis)、脑和肌肉ARNT样蛋白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1,BMAL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BMAL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影响心理-神经-免疫机制、氧化应激、口腔微生物菌群,这可能影响口腔疾病进展。一些药物(如褪黑素、维生素D、川陈皮素、异丙酚等)通过上调BMAL1的表达来调控机体情绪障碍、免疫功能及睡眠-觉醒周期,从而缓解昼夜节律紊乱;非药物治疗(睡眠管理、心理治疗及日光疗法等)也通过HPA轴来影响上述过程。目前,昼夜节律调控BDNF、T细胞亚群及炎症信号等通路来影响口腔疾病的发病及相关治疗的具体机制尚未阐明。在未来应探讨昼夜节律在口腔疾病中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治疗靶点,同时开展多学科合作对于昼夜节律的调控将有助于口腔疾病的防治。

  • 综述
    黄佳奇, 闫香珍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11): 997-100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550234
    摘要 (39) PDF全文 (3)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与糖尿病存在密切的双向关联,二者通过炎症因子交互及代谢紊乱等机制相互促进。研究表明,以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scaling and root planing, SRP)为核心的牙周非手术治疗(non-surgical periodontal therapy, NSPT)不仅可以有效治疗牙周炎,还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全身炎症状态。本文综述了不同NSPT方案(包括单纯SRP、抗菌药物辅助SRP、激光治疗辅助SRP等)对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血糖控制的改善效果。SRP可以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水平;而抗菌药物及激光治疗的辅助则能显著提高SRP的血糖改善疗效。同时,本文重点关注NSPT改善血糖控制的潜在调控机制,包括:炎症因子介导的JNK/IKKβ信号通路激活引起胰岛素抵抗;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介导的RAGE-ROS/NF-κB信号通路调控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介导的TLR4-MyD88/TRIF信号轴引发胰岛素抵抗;牙周致病菌鞭毛蛋白引起的胰岛素分泌障碍;以及牙周致病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导致的Th17/Treg比例失衡及其下游STAT3/SOCS3信号通路对胰岛素信号传导的抑制作用,旨在为未来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靶向干预及协同治疗提供新的参考。尽管现有研究揭示了NSPT的临床疗效及部分机制,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不同NSPT方案调控血糖的具体效应分子及信号通路网络尚未系统阐明,患者个体间疗效差异明显,以及辅助疗法额外获益的长期稳定性不明。未来研究需探索更多联合治疗方案实现多疗法协同增效、深入解析机制、识别关键靶点,推动糖尿病-牙周炎联合病变的精准管理。

  • 综述
    曹馨月, 肖立伟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11): 1010-101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464
    摘要 (35) PDF全文 (3)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上颌扩弓是临床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评估其机制、效果以及稳定性,在动物体内模拟上颌扩弓是主要研究方式,上颌扩弓动物模型在口腔正畸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上颌扩弓动物模型选择动物种属时,鼠和兔的饲养成本相对较低,但其口腔结构及咀嚼习惯与人类存在显著差异,且骨代谢速率远高于人类,因此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时需予以充分考虑;小型猪和犬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征与人类较为相似,然而较高的饲养成本及伦理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对于上颌扩弓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口内空间小的鼠类多采用弹性不锈钢丝弯制的扩弓装置,分为前腭缝扩弓和后腭缝扩弓两种方式;兔、小型猪及犬口腔操作空间充足,能够负载传统的牙支抗螺旋扩弓、微种植钉辅助扩弓及新兴磁力扩弓等多种扩弓装置。目前上颌扩弓动物模型的应用研究包括:探究机械力诱导骨重塑机制,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促进骨重建的潜在治疗靶点;对不同扩弓矫治器比较评估,以验证新型扩弓器的矫治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证据;筛选扩弓治疗的辅助措施,探究加速腭中缝成骨的药物和物理手段,以缩短临床扩弓的保持时间,为患者提供更高效、舒适的治疗方案。本文对上颌扩弓动物模型及应用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研究人员应用上颌扩弓动物模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