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共识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口腔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 阮敏, 韩楠男, 安常明, 陈超, 陈传俊, 董敏俊, 韩伟, 侯劲松, 后军, 黄志权, 李超, 李思毅, 刘冰, 刘法昱, 吕晓智, 吕正华, 任国欣, 单小峰, 尚政军, 孙树洋, 季彤, 孙传政, 孙国文, 田皞, 王元银, 王悦平, 温树信, 吴炜, 叶金海, 喻棣, 张春叶, 张凯, 张明, 张胜, 郑家伟, 周旋, 周瑜, 朱国培, 朱凌, 苗素生, 何悦, 房居高, 张陈平, 张志愿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1): 821-83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191
    摘要 (2982) PDF全文 (433) HTML (1191)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在口咽癌致病因素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口咽癌的外科治疗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治疗模式改进的同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诊断与治疗模式的不统一、修复重建技术的不普及、治疗后康复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有效预防措施未建立等,尤其是在治疗模式上,对于早期口咽癌,是单纯手术还是单纯放疗,机器人微创手术是否比放疗具有更好的功能保护,尚存争议;对于中晚期口咽癌,治疗模式的争议更大,是采用同期放化疗或诱导化疗加同期放化疗的非手术治疗模式,还是采用手术加术后放(化)疗的治疗模式仍不明确。为规范中国口咽癌的外科治疗,明确口咽癌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本专家共识根据中国口咽癌的发病特点和诊疗现状,结合国内外最新理论和实践,在口咽癌的外科术前评估、手术指征确定、原发肿瘤切除、颈淋巴清扫、术后缺损修复、术后并发症处理、预后及随访等多方面形成共识性意见,重点包括:①口咽癌治疗前应当检测p16蛋白表达以明确HPV状态;②手术前进行颌面部增强磁共振检查从而清晰评估口咽癌浸润深度、侵袭方向,指导口咽癌的精准外科切除;开口度与气道评估对于外科手术的入路决策和术后风险预测具有重要意义;③较大口咽癌手术,预估口腔内1~2月不能有效进食者,建议术前接受经皮内镜胃造瘘,有效提升治疗期间的营养摄入;④对于早期口咽癌患者,可以选择单纯手术治疗或是单纯放疗;对于中晚期患者,HPV相关性口咽癌一般首选放射治疗,并根据肿瘤的临床分期酌情选择是否增加同步化疗;非HPV相关性口咽鳞状细胞癌(包括原发和复发)、放化疗后复发性HPV相关性口咽鳞状细胞癌建议首选手术治疗;⑤原发外生性的T1-2口咽癌,首选经口入路直接手术或达芬奇机器人手术,T3-4的中晚期口咽癌患者建议酌情采用下颌骨暂时离断入路或是舌骨上入路进行手术;⑥肿瘤浸润深度>3 mm的cT1-2N0口咽癌患者以及cT3-4N0的非HPV相关性口咽癌患者建议行ⅠB-Ⅳ区的预防性颈淋巴清扫,cN+的非HPV相关性口咽癌患者建议进行I-V区的治疗性颈淋巴清扫;⑦HPV相关性口咽癌放疗后12周或更长时间的PET-CT扫描显示颈淋巴结中有较强的氟代脱氧葡萄糖(fludeoxyglucose,FDG)摄取,或影像学提示淋巴结持续增大,建议进行颈淋巴清扫;⑧术前怀疑包膜外侵犯的患者,颈淋巴清扫时应当切除淋巴结周边的肌肉脂肪结缔组织;⑨口咽癌的缺损修复需要遵循修复重建阶梯原则,优先选择邻近瓣,次选远位带蒂瓣,最后游离瓣,组织量丰富的股前外侧皮瓣可以作为术后大范围缺损的首选皮瓣。

  • 综述
    胡玲曦, 程磊, 陈婧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722-72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447
    摘要 (2695) PDF全文 (479) HTML (606)   可视化   收藏

    口腔是人体中微生物定植最丰富的位点之一,维持其微生态的平衡能有效促进口腔健康。唾液联合乳杆菌(Ligilactobacillus salivarius)作为联合乳杆菌的一种,有着良好的口腔定植能力及改善口腔微生态以防治疾病的潜力。目前,唾液联合乳杆菌在口腔疾病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主要包括:通过直接抑制变异链球菌生长以及下调其致龋毒力因子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glucosyltransferases,gtfs)表达,减少牙面黏附变异链球菌数量,防治龋病;减少牙周炎相关关键微生物,并减少伴放线菌团聚杆菌毒力因子细胞致死膨胀毒素B(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 B,CdtB)、白细胞毒素(leukotoxin,LtxA)表达,减轻牙周炎患者局部微生物刺激,同时,直接抑制巨噬细胞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以及核因子NF-κB(nuclear factor NF-kappaB,NF-κB)通路激活进而抑制破骨作用,减轻牙周骨吸收;对于黏膜炎症,唾液联合乳杆菌可拮抗白色念珠菌,抑制致病性菌丝或胚管形成,防治念珠菌性口炎,还可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并缓解其感染所致的巨噬细胞的toll样受体/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toll-like receptor/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TLR/PI3K/Akt/mTOR)信号通路和toll样受体/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kappa B抑制因子/核转录因子kappaB(toll-like receptor/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inhibitors of 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TLR/PI3K/Akt/IκB/NF-κB)通路激活,减轻口咽部炎症反应;通过对口腔肿瘤细胞体外研究发现,唾液联合乳杆菌可下调癌细胞蛋白激酶B/细胞周期蛋白D1(protein kinase B/cyclin D1,Akt/cyclin D1)表达,诱导肿瘤细胞的直接凋亡并降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水平,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然而唾液联合乳杆菌变异多,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厘清具体菌株的临床功效、安全性及其治病机制。尽管新兴微生物研究技术已出现,但在唾液联合乳杆菌的应用尚较少。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研究唾液乳杆菌对口腔疾病的作用将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对唾液联合乳杆菌在口腔领域的现存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贺欣然, 李元, 张武阳, 安莹, 薛洋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1): 886-89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511
    摘要 (2552) PDF全文 (136) HTML (788)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导致牙周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破坏是外在致病因素与内在免疫应答失衡的结果。巨噬细胞作为人体免疫细胞,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促炎与抗炎双重作用。患者牙周组织微环境内的病原菌、炎症因子、中性粒细胞可显著影响巨噬细胞代谢和功能状态,而巨噬细胞的状态又能反过来调节疾病进程。病原菌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使巨噬细胞向M1促炎型极化并发生焦亡,进而形成诱导牙周组织破坏的微环境。随着牙周炎的发展,大量凋亡中性粒细胞被巨噬细胞识别、吞噬(胞葬),该过程能够抑制NF-κB信号通路,同时激活核受体PPAR、LXR,利于向M2抗炎型极化并进一步增强巨噬细胞胞葬活性,从而限制组织炎症性损伤并促进修复。近年来以调节巨噬细胞为核心的牙周炎治疗策略得到了广泛关注,具体手段包括基因敲除、纳米粒子、外泌体、miRNA、多不饱和脂肪酸饮食等等。本文就巨噬细胞极化、焦亡、胞葬与牙周炎的关系进行综述,为牙周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张武阳, 薛洋, 胡开进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0): 737-74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615
    摘要 (2385) PDF全文 (289) HTML (572)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根尖周炎常导致牙槽骨进行性吸收,是牙齿松动和缺失的主要原因。在局部炎性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炎性肉芽组织替代周围骨组织,传统观念认为炎性肉芽组织属于病理性组织,应在拔除患牙的同时将其彻底刮除,以避免拔牙术后出血、感染、骨组织愈合不良等问题。虽然炎性肉芽组织的再生修复能力降低,但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或病原刺激消除(拔除患牙、根管治疗等)后,炎性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逐渐增多,浸润的炎细胞逐渐减少,最终转化为修复性肉芽组织进而成骨,且即刻种植中利用拔牙窝的炎性肉芽组织进行创口关闭或软组织重建亦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组织学研究证实炎性肉芽组织含有间充质干细胞群体,因此炎性肉芽组织需要彻底刮除的传统观念需要改变。炎性肉芽组织在合适的干预措施下可进行成骨转化,调控炎性肉芽组织转化为修复性肉芽组织成骨再生成为牙槽骨炎性病损再生修复的新策略,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亦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针对拔牙窝炎性肉芽组织转化为修复性肉芽组织的关键调控因素如活性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组织蛋白酶K等,以及修复性肉芽组织成骨的关键调控因素如骨形态发生蛋白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的分子机制研究将有助于筛选促进牙槽骨炎性病损修复的合适靶点以进行相关生物治疗技术和药物材料的研发,以期能为牙周炎等导致的牙槽骨炎性病损提供更微创、更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目前该方面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临床转化应用尚有距离。

  • 综述
    文言, 王宇蓝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730-73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512
    摘要 (2362) PDF全文 (68) HTML (218)   可视化   收藏

    菌斑生物膜中细菌过度增殖并产生毒力因子,可使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发生炎症病变,导致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炎控制不佳,严重时可导致种植体骨结合失败,种植体松动、脱落。目前针对种植体周围炎主要采取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如机械性清洁和化学药物应用)的方式,但仍存在疗效不可预期且复发率较高的问题。因此,深入理解种植体周围炎与菌斑生物膜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种植体周围炎至关重要。本文从种植体表面菌斑生物膜成分、形成过程、种植体材料特性对菌斑生物膜的影响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文献回顾结果显示,种植体表面菌斑生物膜由细胞外基质和嵌入其中的以革兰氏阴性厌氧菌为主的微生物组成,形成过程包括获得性膜的形成、微生物的黏附以及生物膜分离扩散;种植体主要通过表面粗糙度、表面自由能(surface free energy,SFE)和材料性质影响菌斑生物膜的形成。目前防止和清除种植体表面生物膜的策略主要包括种植体表面涂层技术、机械性清洁、化学药物应用、激光疗法和光动力疗法,治疗效果仍存在不确定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将以种植体表面菌斑生物膜的特点为基础,结合纳米技术、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前沿手段,持久抑制种植体表面的菌斑生物膜形成,以预防和治疗种植体周围炎。

  • 临床研究
    梁叶, 申龙朵, 曹芳, 戴静桃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0): 780-78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207
    摘要 (2337) PDF全文 (106) HTML (37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根尖型致密骨岛对正畸治疗牙齿移动的影响及其并发症,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2018 ~ 2022年于惠州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全口固定正畸治疗的33例根尖型致密骨岛患者。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分析治疗前根尖型致密骨岛的位置分布和包裹程度;分析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后12个月位于根尖型致密骨岛的牙齿松动度、牙齿根尖区牙根外吸收的情况和吸收程度。结果 33例正畸患者,年龄11 ~ 42岁,平均年龄16.7岁,中位数年龄15岁;根尖型致密骨岛均波及单个牙齿,均位于下颌,主要位于前磨牙-磨牙区,男12例(36.4%),女21例(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尖型致密骨岛轻度包裹23例(69.7%),中度包裹10例(30.3%),无重度包裹。不同包裹程度的根尖型致密骨岛在正畸治疗中均未发现牙齿移动困难以及拔牙间隙关闭不全。位于根尖型致密骨岛的牙齿在治疗前牙齿松动患者1例(3.0%),治疗后牙齿松动患者6例(18.2%),治疗后12个月牙齿松动患者2例(6.1%)。治疗后以及治疗后12个月的牙齿松动患者均增加,为I度松动,其中治疗前和治疗后牙齿松动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牙齿松动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治疗后12个月牙齿松动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位于根尖型致密骨岛的牙齿吸收表现出轻度吸收26例(78.8%),中度吸收7例(21.2%),无重度吸收。治疗后12个月位于根尖型致密骨岛的牙齿吸收表现出轻度吸收25例(75.8%),中度吸收8例(24.2%),无重度吸收。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和治疗后12个月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尖型致密骨岛在正畸治疗中未发现影响牙齿的移动,正畸治疗后牙齿松动数量增加,牙齿发生轻中度根尖区牙根外吸收,可能存在根尖区牙根外吸收的潜在风险,建议在正畸过程中密切关注。

  • 综述
    涂缘, 丁一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715-72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546
    摘要 (2330) PDF全文 (88) HTML (401)   可视化   收藏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牙周炎是一类以牙菌斑生物膜为始动因子,牙槽骨慢性吸收破坏为表现的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牙周炎与炎症性肠病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两者间的关系仍不明确。本综述从流行病学证据、生物学证据、关联治疗证据三个维度探究了两种疾病的内在关系:从流行病学证据来看,牙周炎与IBD患病风险增加相关,反过来IBD也影响牙周健康,其双向关联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数据源研究;从生物学证据来看,无论临床研究还是动物实验均说明IBD和牙周炎相互影响;从关联治疗证据来看,对IBD治疗有益的药物用于牙周炎的防治同样有效,对牙周炎改善有利的药物也可明显缓解IBD。IBD与牙周炎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微生物途径和免疫途径。微生物途径是指由于牙周炎患者口腔内机会致病菌的比例增加以及IBD影响了胃液分泌以及肠道菌群平衡,口腔细菌通过口腔肠道轴或血行传播异位定植于肠道的几率增大,这些微生物会通过释放毒力因子,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等方式进一步加重IBD炎症。免疫途径是指牙周炎激活口腔内适应性免疫,产生大量免疫细胞,特别是Th17细胞,其表面存在肠道归巢标记物α4β7整合素,IBD患者肠道黏膜上的α4β7整合素的配体表达增加,使得口腔Th17细胞加速转移至肠道从而加剧肠道炎症。研究表明,IBD患者口腔内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异常,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21、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白细胞介素-23和干扰素-γ,提示IBD通过免疫途径影响牙周炎,以上细胞因子是治疗两种疾病的靶点所在,可为未来两种疾病的防治提供研究方向。

  • 综述
    曲昌兴, 刘钧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1): 879-88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521
    摘要 (2326) PDF全文 (226) HTML (590)   可视化   收藏

    抗菌光动力治疗是光敏剂在光照下产生活性氧,从而降低致病菌活性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该疗法逐步应用于口腔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单一光敏剂在组织和生物膜的穿透性较差,生物利用度低,研究者通过引入纳米材料改进光敏剂,增强抗菌光动力治疗的疗效。聚合物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调整其结构实现可控释放光敏剂,但它的稳定性难以保持;金属及金属氧化物本身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但其潜在毒性需要深入评估;金属有机框架的灵活设计结构使其具备多功能性,但也存在稳定性和毒性问题。碳、硅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但较高的制备成本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壳聚糖、氧化石墨烯等具备抗菌效果的纳米材料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与光敏剂形成多模态协同抗菌平台,增强抗菌效果,消除感染。未来的研究可以增加其他功能材料,如抗炎材料、免疫调节材料等构建综合治疗纳米平台。

  • 综述
    王玉洁, 彭显, 廖玍, 周学东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0): 797-80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197
    摘要 (2287) PDF全文 (253) HTML (396)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感染与AD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P. gingivalis及其毒力因子在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多重作用及其机制,旨在深入阐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P. gingivalis可通过多种途径与AD发生发展相关联。首先,P. gingivalis可以增加神经炎症、促进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沉积、破坏血脑屏障等途径参与AD病理进程。其次,P. gingivalis分泌的牙龈蛋白酶能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并进入脑内诱导病理损伤是其促进AD的重要机制。临床样本检测也支持P. gingivalis或其效应分子促进AD病理进展。因此,P. gingivalis可能是AD的一个环境易感因素或可调控的风险因素。目前P. gingivalis在AD中的确切作用机制和P. gingivalis与其他可能影响AD的因素之间的关联研究不明确。本文深入分析P. gingivalis促进AD的分子机制,为研制P. gingivalis相关的AD新型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王安训, 周万航, 曹琮沅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653-66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135
    摘要 (2261) PDF全文 (238) HTML (386)   可视化   收藏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以及抗癌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均有赖于各种体内与体外研究模型的建立。近几十年间,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恶性肿瘤的体内外研究模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因检测技术从单基因到多基因的进展促进了生物信息学飞速发展和恶性肿瘤概念的转变;体外细胞研究模型从单层的二维培养、原代培养向立体的三维构型发展,从而更好地重现肿瘤组织的细胞间交互作用与功能;体内动物研究模型由传统的致癌物诱导、细胞或组织形成移植瘤逐渐演变为基因编辑的动物模型或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从而可以针对性地研究相关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传统的临床研究也从简单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更多地向前瞻性研究转变,Ⅰ期/Ⅱ期/Ⅲ期临床研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以及真实世界临床研究,这些研究为临床研究增添了活力。目前恶性肿瘤研究模型存在的主要不足包括模型的单一性、对肿瘤微环境的模拟不足、动物肿瘤模型与人类肿瘤差异性,以及缺乏对个性化医疗的考量。未来仍需要进一步研发和优化研究模型,并更有效地将不同模型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优化的整体实验模型系统。本文将系统回顾恶性肿瘤研究模型的演化并对相关模型进行阐述,为科研工作者进行恶性肿瘤的研究提供合理的研究模型。

  • 基础研究
    冯芷晴, 粟小平, 廖海清, 陶人川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684-69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178
    摘要 (2210) PDF全文 (123) HTML (30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分析高血压大鼠伴或不伴牙周炎状态下牙龈组织中的差异mRNA,旨在为高血压伴牙周炎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获得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给予含8%(w/w) NaCl的高盐饲料建立高血压大鼠模型,使用3-0的无菌丝线结扎大鼠下颌第一磨牙建立牙周炎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高血压组(H组)和高血压伴牙周炎组(PH组),测量血压、心率、牙槽骨吸收量和牙槽骨中破骨细胞数量;取3组牙龈组织进行NGS,分析组间差异基因表达;H组和PH组间所有差异基因行基因功能(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筛选关键基因;免疫组织化学验证关键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在各组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关键基因在各组全身循环中的表达。结果 实验终点(第11周)时,H组和PH组的血压均高于N组(P<0.001),但PH组的血压与H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组心率无统计学差异。Micro-CT显示PH组下颌第一磨牙的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骨嵴顶(alveolar bone crest,ABC)距离较N组和H组增加,牙槽骨中破骨细胞数量多于N组和H组(均P<0.016 7)。3组的共同差异基因为0个,H组和PH组牙龈组织共235个差异基因,相较于H组,在PH组有P-选择素(P-selectin,SELP)、角蛋白16(keratin 16,KRT16)和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9,S100A9)等137个上调基因,以及FK506结合蛋白5(FK506 binding protein 5,FKBP5)、介体复合体亚基22(mediator complex subunit 22,MED22)和含锌指和BTB域16(zinc finger and BTB domain containing 16,ZBTB16)等98个下调基因。H组和PH组差异基因的GO分析结果提示,主要富集的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es,BP)为白细胞迁移,主要的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CC)为胶原三聚体复合物,主要的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s,MF)为细胞外基质结构的构建;H组和PH组差异基因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细胞因子之间受体相互作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信号通路中。通过PPI分析筛选出4个作用于高血压状态下牙周炎的关键基因,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Ⅰ型胶原α1(collagen type I alpha 1,COL1α1)、趋化因子配体1(chemokine ligand 1,CXCL1)。与N组和H组比较,IL-1β和TNF-α在PH组牙龈组织及全身血清中的表达均上调(P<0.016 7)。结论 高血压伴牙周炎或不伴牙周炎时的差异mRNA为IL-1β和MMP-9以及差异信号通路为IL-17和TNF-α信号通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高血压伴牙周炎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 临床研究
    高歌, 刘畅, 曾梦雨, 彭俊杰, 郭际香, 汤炜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0): 789-79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248
    摘要 (2201) PDF全文 (104) HTML (29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应用于曲面体层片辅助诊断颌骨透射病变、颌骨阻射病变的效果,以减少漏诊,辅助医生早期筛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本研究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以443例曲面体层片为研究对象,构建YOLO v8m-p2神经网络模型,将标注后的图像分为训练集354例,验证集45例和测试集44例,用于模型训练、验证和测试。采用精确率、召回率、F-1分值、G分值、mAP50评价模型的检测性能。结果 443例曲面体层片涵盖颌骨常见的良性病变,其中颌骨透射病变数量为318,包括含牙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成釉细胞瘤3类病变;颌骨阻射病变数量为145,包含特发性骨硬化、牙瘤、牙骨质瘤、牙骨质-骨结构不良4类病变,样本有良好的代表性。YOLO v8m-p2神经网络模型识别颌骨病变的性能:精确率为0.887,召回率为0.860,F-1分值为0.873,G分值为0.873,mAP50为0.863。其中,含牙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成釉细胞瘤召回率分别为0.833、0.941、0.875。结论 YOLO v8m-p2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初步检测口腔曲面体层片中的颌骨透射病变及颌骨阻射病变以及多分类检测颌骨透射病变时诊断性能表现良好,可辅助医生筛查曲面体层片的颌骨疾病。

  • 临床研究
    章凌宇, 张琼, 邹静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0): 772-77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238
    摘要 (2189) PDF全文 (87) HTML (26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年轻恒切牙外伤冠折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探究不同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为年轻恒切牙外伤冠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研究对象为2011年12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儿童口腔科的患者,对外伤致前牙冠折且至少随访1年的年轻恒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诊断为釉质折断、釉质-牙本质折断及冠折露髓的年轻恒牙,首诊治疗方案为观察、恢复牙体外形、牙髓切断术等;采集患儿的年龄、性别、外伤后就诊时间、外伤牙位及松动度、牙根发育分期、诊断及治疗方式。患牙发生牙髓感染、牙髓坏死等事件定义为临床失败,记录其是否发生临床失败及其发生时间,分析不同类型年轻恒切牙冠折预后的相关因素并对外伤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358例年轻恒切牙中,诊断为釉质折断50例,釉质-牙本质折断176例,冠折露髓132例。其中冠折临床治疗后总体成功率为73.7%(264/358),釉质折断、釉质-牙本质折断和冠折露髓后发生牙髓感染、牙髓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4%(2/50)、33.3%(58/176)和25.8%(34/132)。釉质-牙本质折断患牙行间接盖髓术+覆盖断面的临床失败率显著高于釉质-牙本质折断患牙行覆盖断面和釉质-牙本质折断患牙行牙髓切断术(χ2 = 10.077,P = 0.004);冠折露髓患牙行直接盖髓术临床失败率显著高于冠折露髓患牙行牙髓切断术(χ2 = 5.501,P = 0.038);釉质折断患牙在观察、调磨锐缘、恢复外形下的临床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588,P = 0.999)。患者年龄>9岁(HR = 2.11,95%CI:1.1~3.9,P = 0.017)、外伤后就诊时间>3 d(HR = 2.3,95%CI:1 ~ 4.8,P = 0.028)、外伤冠折患牙伴有松动(HR = 1.95,95%CI:1.2 ~ 3,P = 0.004)、行覆盖断面的釉质-牙本质折断(HR = 6.89,95%CI: 1.6~29.6,P = 0.010)、行间接盖髓+覆盖断面的釉质-牙本质折断(HR = 13.8,95%CI:3.2 ~ 58.3,P<0.001)、进行直接盖髓术的冠折露髓(HR = 46.07,95%CI:8 ~ 263.8,P<0.001)是本研究人群中临床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轻恒切牙釉质折断采用观察、调磨锐缘或恢复外形治疗、冠折露髓患牙采用牙髓切断术后预后较好。对于存在影响其预后危险因素的冠折年轻恒切牙应密切随访。

  • 临床研究
    王茹燕, 张力, 刘苗苗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695-70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136
    摘要 (2184) PDF全文 (66) HTML (22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使用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rized tomography,micro-CT)评价传统球钻去龋法、去腐凝胶辅助去龋法和龋显像笔辅助去龋法的清除龋损组织效果和微创潜力。方法 本研究已获得医院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批及患者知情同意。收集30颗有牙本质龋的磨牙或前磨牙,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传统球钻去龋法(传统球钻组)、去腐凝胶去龋法(去腐凝胶组)和龋显像笔去龋法(龋显像笔组)对样本进行去龋处理,并记录每个样本的去龋操作时间,去龋前后均使用micro-CT进行扫描并记录每颗牙齿的龋损及健康牙体体积。根据去龋前后的龋损体积及去龋前后的健康牙体体积分别评估3种去龋方法的清除龋损组织效果、微创潜能。结果 在去龋时间方面,去腐凝胶组所用时间(501.7 ± 143.6)s高于传统球钻组(263.9 ± 121.2)s和龋显像笔组(284.2 ± 135.6)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球钻组和龋显像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清除龋损组织效果方面,残余龋损体积与初始龋损体积的比值传统球钻组(0.087 ± 0.04)最低,去腐凝胶组(0.51 ± 0.10)最高,龋显像笔组(0.36 ± 0.10)介于前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微创潜能方面,去龋前后健康牙体体积比值传统球钻组(0.87 ± 0.05)低于去腐凝胶组(0.99 ± 0.01)和龋显像笔组(0.98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去腐凝胶组和龋显像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传统球钻组操作时间最短,但会过多去除健康牙本质和脱矿牙本质,微创潜能最差。去腐凝胶组可保留脱矿牙本质和全部健康牙本质,微创潜能最好,但清除龋损组织效果不佳,操作时间较长。龋显像笔组可以保留部分脱矿牙本质和健康牙本质,具有一定微创潜力,临床操作时间适中。

  • 基础研究
    刘晓静, 高美丽, 阮建平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0): 746-75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0.00
    摘要 (2181) PDF全文 (89) HTML (27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钙离子对成釉细胞中激肽释放酶4(kallikrein-4,KLK4)表达及细胞生长的影响,为钙离子促进牙釉质正常矿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CaCl2(0、2.0、2.5、3.0、3.5 mmol/L)处理成釉细胞株ALC(ameloblast-lineage cell) 24 h、48 h,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KLK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相对活力;流式细胞术、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钙离子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0 mmol/L CaCl2)相比,2.5、3.0、3.5 mmol/L CaCl2处理细胞24 h后,KLK4 mRNA表达上升(P<0.05),2.0、2.5、3.0、3.5 mmol/L CaCl2处理细胞24 h后,KLK4蛋白表达上升(P<0.05);3.0、3.5 mmol/L CaCl2处理细胞48 h后,KLK4 mRNA和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对照组相比,2.0、2.5、3.0 mmol/L CaCl2处理ALC细胞24 h、48 h后,细胞活力增加(P<0.05),其中2.5 mmol/L CaCl2组中细胞活力最高。Hoechst 33342染色结果显示,3.0、3.5 mmol/L CaCl2促使ALC细胞发生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0、2.0、2.5、3.0 mmol/L CaCl2组相比,3.5 mmol/L CaCl2处理ALC细胞24 h后,G2/M期细胞比例增加,细胞凋亡率上升(P<0.05)。3.0、3.5 mmol/L CaCl2处理细胞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GRP78蛋白表达下降(P<0.05);2.5 mmol/L CaCl2处理细胞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GRP78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 钙离子促进ALC细胞中KLK4表达上升、细胞活力增加,但较高浓度的钙离子可使ALC细胞的G2/M期阻滞,诱发ALC细胞凋亡,降低凋亡相关蛋白GRP78的表达。

  • 基础研究
    邵丽鑫, 王若飞, 刘晓彤, 张苗苗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0): 756-76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161
    摘要 (2175) PDF全文 (68) HTML (27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Piezo1通道对张力侧血管生成及成骨改建的影响,为加速正畸牙周组织改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本实验已获得单位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以上颌双侧中切牙为支抗,使用镍钛拉簧施加0.5 N力近中移动大鼠上颌右侧第一磨牙构建正畸牙齿移动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加力后0、8 d时在右侧上颌第一磨牙颊、腭侧黏膜下分别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100 μmol/L Piezo1通道激动剂(Yoda1组)、48 μmol/L Piezo1通道抑制剂(GsMTx4组),分别在第1、3、7、14天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并每组各处死5只大鼠,获取上颌组织标本。通过HE染色观察张力侧牙周组织病理生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张力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阳性细胞计数以进行微血管定量,检测张力侧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表达情况。结果 牙齿移动距离测量结果显示,Yoda1组第3、7、14天牙齿移动距离分别为(0.238 ± 0.008)mm、(0.406 ± 0.011)mm、(0.746 ± 0.013)mm,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GsMTx4组第7、14天牙齿移动距离分别为(0.282 ± 0.011)mm、(0.578 ± 0.008)mm,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HE染色结果显示,3组张力侧牙周膜间隙随加力时间增加逐渐增宽,其中对照组及Yoda1组加力第7天时可见成骨细胞,第14天时随后牙周膜间隙逐渐恢复到正常。CD31阳性细胞计数微血管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Yoda1组第3天(8.027 ± 0.225)、第7天(14.320 ± 0.471)血管数量显著增多(P<0.05),在第7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GsMTx4组加力第3天(6.013 ± 0.177)、第7天(9.187 ± 0.678)、第14天(12.613 ± 0.334)张力侧牙周膜内血管数量增加显著减少(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Yoda1组加力后各时间点OCN表达显著增强(P<0.05),GsMTx4组加力第7天、第14天的OCN表达减弱(P<0.05)。结论 Piezo1通道激活会促进正畸牙齿移动,促进张力侧血管生成及成骨改建,抑制Piezo1通道则产生相反的效果。

  • 临床研究
    廖奕翔, 金刘莉, 杜冰冉, 胡飞, 潘耀鹏, 林媛, 黎植文, 张雪洋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702-70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099
    摘要 (2156) PDF全文 (63) HTML (23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本体/镜像关联法和点构法所构建的三维头颅的正中矢状面(median sagittal plane,MSP)在面部畸形患者中的准确性,为颌面部对称性分析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30例面部畸形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输出,在Mimics21.0下完成数据分割获取数字化三维头颅,将所生成数字化头颅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4中。分别使用本体/镜像关联法、点构法构建头颅的MSP。本体/镜像关联法对数字化头颅数据进行左右镜像后合并,获取对称特征平面即为所构建的MSP平面(S1)。点构法通过Mimics21.0在数字化头颅数据中选取鼻根点(nasion,N)、鸡冠点(crista galli,CG)、蝶鞍点(sella,S)、颅底点(basion,Ba)、梨骨点(vomer,V)、后鼻棘点(posterior nasal spine,PNS)、切牙孔点(incisive foramen,IF)、前鼻棘点(anterior nasal spine,ANS);一并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4中,获取的最佳拟合平面即为所构建的MSP平面(S2)。由5位颌面外科高年资医生,采用单盲法对两种方法构建的S1、S2结果进行主观评分,对两组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再次重复实验评分,对5位颌面外科高年资医生的前后两次评分进行一致性分析,验证专家评价法的可重复性。结果 本体/镜像关联法构建S1平均得分为65.73,点构法构建S2平均得分为75.90。S1、S2组配对t检验得出点构法得分高于本体/镜像关联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致性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专家评分具有可重复性及一致性。结论 在面部畸形患者中,点构法所构建的MSP优于本体/镜像关联法所构建的MSP,可为颌面部对称性分析提供依据,具有临床可行性。

  • 基础研究
    刘森庆, 张华, 陈艳艳, 贺海鹏, 黄佳敏, 袁静宜, 胡田勇, 杜瑞钿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1): 845-85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228
    摘要 (2154) PDF全文 (89) HTML (40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对丝线结扎诱导的实验性小鼠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PI)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拔除40只C57BL/6小鼠右侧上颌磨牙待自然愈合8周后在第一磨牙位点植入种植体;随机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小鼠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组、20 mg/kg白藜芦醇低剂量组(RSV-L)和40 mg/kg白藜芦醇高剂量组(RSV-H),植入种植体4周后,除对照组外其它小鼠建立丝线结扎诱导的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其中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干预,药物组用白藜芦醇灌胃干预,连续6周。观察种植体周围牙龈的水肿情况,显微CT测量小鼠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种植体周围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牙龈组织中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p-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p-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p-p38MAPK、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p-NF-κB、核因子-κB抑制蛋白(nuclear factor-κB inhibitory protein,IκΒα)、p-IκBα等蛋白表达水平及蛋白磷酸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治疗效果与模型组相比,组织水肿减轻,牙槽骨吸收减少,其中白藜芦醇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组织水肿更轻,骨吸收更少;显微C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在近中、远中、颊侧和腭侧向4个位点均可观察到种植体周围骨水平发生显著的改变,高剂量白藜芦醇干预后可以减少牙槽骨的吸收(P<0.05);与低剂量相比,高剂量组骨吸收在腭侧吸收减少(P<0.05),在近中、远中和颊侧吸收差异不显著(P>0.05);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低剂量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小鼠龈沟液中TNF-α、IL-6的水平较低(P<0.05),白藜芦醇高剂量组小鼠龈沟液中IL-6低于低剂量组(P<0.05),但TNF-α含量两组差异不显著;HE染色显示白藜芦醇治疗后小鼠炎性细胞浸润减少;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牙龈组织的p-Erk、p-JNK、p-p38MAPK、p- IκΒα和p-NF-κB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白藜芦醇处理组显著抑制p-Erk、p-JNK、p-p38MAPK、p-IκΒα和p-NF-κB等蛋白的磷酸化,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抑制MAPKs/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更显著(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缓解丝线结扎诱导的实验性小鼠种植体周围炎,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APKs/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

  • 基础研究
    程心仪, 邹沛辉, 刘佳, 栾庆先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664-67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092
    摘要 (2150) PDF全文 (69) HTML (24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两种代谢法荧光探针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的影响,并比较两种荧光探针标记的Pg在小动物活体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及单位实验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分会批准。Pg通过生物正交反应整合四酰化N-叠氮基乙酰半乳糖胺(N-azidoacetylgalactosamine,Ac4GalNAz),再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实现了Cy5-二苯并环辛炔(Cy5-Dibenzocyclooctyne,Cy5-DBCO)、Cy7-DBCO标记。根据细菌不同标记状态进行分组:Pg组(对照,未经荧光标记的Pg)、Cy5-Pg组(Cy5-DBCO标记的Pg)、Cy7-Pg组(Cy7-DBCO标记的Pg)。细菌活死染色试剂盒检测Pg、Cy5-Pg、Cy7-Pg的活性;Pg、Cy5-Pg、Cy7-Pg分别刺激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HGF)后检测HGF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的mRNA水平和HGF增殖能力;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共培养检测荧光标记的Pg的稳定性;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n vivo imaging system,IVIS)检测系列浓度梯度的Cy5-Pg、Cy7-Pg的荧光强度。最后,将Cy5-Pg、Cy7-Pg分别经口灌饲给C57BL/6J小鼠,IVIS分别检测Cy5或Cy7信号强度,计算信噪比。结果 代谢法可以被应用于活的Pg的荧光标记,Cy5、Cy7标记Pg的最佳浓度分别为20 μmol/L、30 μmol/L。Pg、Cy5-Pg、Cy7-Pg中活死细菌所占面积比值分别为1.86、1.85、1.88(F = 0.318,P>0.05)。Cy5-Pg、Cy7-PgPg刺激HGF 6 h后,HGF的IL-6、IL-8 mRNA水平分别比Ctrl组(无细菌刺激组)升高了7.86、7.46、6.56倍(IL-6,F = 40.886,P<0.001)和12.43、13.03、13.71倍(IL-8,F=18.781,P<0.01),3个实验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Cy5-Pg、Cy7-PgPg以不同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刺激HGF,与Ctrl组(无细菌刺激组)相比,HGF的增殖能力均显著下降(MOI=104∶1,F = 153.52,P<0.001;MOI=105∶1,F = 331.21,P<0.001;MOI=106∶1,F = 533.65,P<0.001),3个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5-Pg或Cy7-PgE. coli共培养的24 h内,仅有非常少的E. coli被标记上荧光,且3 h内荧光强度几乎无衰减。Cy5-Pg、Cy7-Pg的荧光强度与浓度呈正线性相关(R2 = 0.97)。Cy5-Pg或Cy7-Pg灌饲至小鼠体内后,在1 h、3 h时,Cy7-Pg在小鼠腹部成像的信噪比分别为Cy5-Pg的4.24倍(t = 6.893,P<0.01)、3.77倍(t = 4.407,P<0.05);Cy7-Pg在分离出的胃肠道内成像的信噪比为Cy5-Pg的5.19倍(t = 4.418,P<0.05)。结论 代谢法荧光标记不影响Pg的活性、免疫调节能力和毒性。在小动物活体成像中Cy7具有比Cy5更好的成像效果,为研究牙周炎和全身疾病的联系提供了实验基础。

  • 综述
    廖凌子, 宋雅朦, 刘美萱, 李思怡, 周平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0): 805-81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158
    摘要 (2135) PDF全文 (79) HTML (244)   可视化   收藏

    骨骼疾病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人类健康问题,细胞治疗及组织工程技术被认为是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iPSCs)具备体外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所有三胚层来源体细胞的独特功能,已成为目前最有前景的成骨细胞来源。因此,需要构建成分明确的hiPSCs体外成骨向诱导分化体系,获得符合临床应用要求的成骨样细胞。许多团队在促进hiPSCs向成骨分化成熟的直接路径和经间充质干细胞的间接路径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本文针对这两类成骨分化路径及其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骨再生技术提供参考。现有研究借助拟胚体法和单层诱导法,基于生物材料,构建可支持hiPSCs体外培养和成骨向诱导分化体系。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成分不明确,分化效率低等局限,基于特定化合物严格调控的分阶段式和三维定向诱导体系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 基础研究
    董博, 姚曼曼, 尚宏悦, 杨凯成, 刘铁军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0): 765-77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159
    摘要 (2132) PDF全文 (49) HTML (22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hoblast cell-surface antigens 2,TROP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明确TROP2的表达与SAC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获得单位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ROP2在85例SACC组织及各自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法对40例SACC患者进行TROP2蛋白表达与患者术后五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关系分析;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SACC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TROP2在SACC组织中的低表达或不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TROP2低表达或不表达与SACC患者肿瘤的生长以及临床分期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ROP2蛋白低表达或不表达的SACC患者的DFS显著低于高表达患者(P<0.05),预后不良。Logistic回归模型预后分析显示:TROP2蛋白低表达或不表达(OR = 5.37;95%CI:1.03~28.08;P = 0.046)与Ⅲ-Ⅳ临床分期(OR = 6.89;95%CI:1.37~34.77;P = 0.019)均为影响SA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TROP2蛋白在SACC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患者预后不良,与肿瘤的生长、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且TROP2低表达或不表达可作为SA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TROP2为SACC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物。

  • 综述
    艾克帕尔·艾尔肯, 陈晓涛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0): 814-82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506
    摘要 (2129) PDF全文 (78) HTML (232)   可视化   收藏

    外泌体(exosomes,EXOs)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其内含有多种物质,包括miRNA、mRNA、DNA和蛋白质等,可通过多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外泌体作为“无细胞治疗”手段,具有广阔的医学应用前景。EXOs的内含物随供体细胞及其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来自不同类型细胞的EXOs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因其在组织再生医学和免疫调节领域表现出的生物学特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牙周免疫调节过程中促炎型(M1型)/抗炎型(M2型)巨噬细胞以及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之间的平衡转化是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表明,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转化并且这种功能可能取决于周围微环境以及干细胞的组织来源等因素,如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中的miR-1246通过抑制NF-κB P65从而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根尖牙乳头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通过促进DNA去甲基化酶Tet2(Tet methylcytosine dioxygenase 2,Tet2)介导的FoxP3的去甲基化,维持FoxP3的稳定表达,促进Treg转化,从而缓解牙周炎局部炎症。此外炎症相关因子可以影响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的免疫调节活性,如脂多糖预处理的牙囊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可通过ROS/JNK信号通路降低RANKL/OPG比例,并通过ROS/ERK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α两种促炎细胞因子预处理的牙龈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通过高表达CD73和CD5L从而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牙周炎患者牙周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促进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本文综述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在牙周免疫调节过程中对两种细胞平衡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为EXOs治疗牙周炎提供参考。

  • 综述
    徐谣, 李文晋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709-71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394
    摘要 (2110) PDF全文 (67) HTML (215)   可视化   收藏

    下颌骨的发育来源及发育过程均与全身其他骨骼有着显著差异,其发育异常会导致各种骨相关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Hedgehog信号通路在骨骼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Hedgehog基因包括Sonic Hedgehog(Shh)、Indian Hedgehog(Ihh)和Desert Hedgehog(Dhh)3种亚型,其中Shh及Ihh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骨代谢调节,Shh主要参与肢体发育过程,而Ihh主要是在软骨内成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Hedgehog信号通路包括Hedgehog信号蛋白配体、Patched(Ptch)受体、Smoothed(Smo)受体、核内转录因子神经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蛋白(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ue,Gli)和下游靶基因等。典型Hedgehog信号通路由Gli激活调控,而非典型Hedgehog信号主要由Ptch、Smo等调控。Shh在早期脊椎动物胚胎形成过程中调控多种生物学行为,如器官的分化、神经干的形成、干细胞的分化增殖、四肢骨骼发育以及牙胚发育等;在骨细胞分化过程中,Shh、Ptch1和Gli1在成骨细胞中均有表达,进一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Ihh对骨骼生长发育以及稳态维持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作用,参与膜内骨领的形成、软骨细胞的增殖和成熟,Ihh在成熟的颅骨成骨细胞中表达,其可作为促成骨因子调控Ptch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的表达来诱导膜内骨化过程;脑和肌肉ARNT样蛋白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1,BMAL1)可通过与Ptch1和Ihh结合,调节Hedgehog信号通路,在颞下颌关节的软骨形成和软骨内成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Hedgehog信号激活剂可以改善由BMAL1缺失引起的下颌骨骨量减少。Hedgehog信号失调会对骨发育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并导致一系列骨疾病如骨发育异常、骨折、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然而,Hedgehog信号通路与下颌骨疾病的相关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Hedgehog信号作为治疗下颌骨发育相关疾病的潜在靶点。

  • 基础研究
    刘欢, 武曦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9): 674-68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025
    摘要 (2102) PDF全文 (57) HTML (19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负载miR-34a的Bio-Oss®骨粉与转谷氨酰胺酶交联明胶(transglutaminase crosslinked gelatin,Col-Tgel)的联合使用对辐照损伤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成骨分化作用及对辐照区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 本实验已获得单位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取2周龄SD大鼠长骨骨髓,培养BMSCs并进行鉴定。当BMSCs生长至贴满瓶底80%时,进行2 Gy 剂量X线照射,制备BMSCs辐照损伤模型备用。将2.5、5 μL Col-Tgel分别加入10 mg Bio-Oss®骨粉(P)中,制备复合骨替代材料PG-2.5和PG-5,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筛选骨粉与水凝胶合适比例。将lipofectamine 2000分别与Cy3-agomiR-34a、agomiR-34a或agomiR NC混合,然后将各组混合液分别加入10 mg Bio-Oss®骨粉(P)并进行冷冻干燥。将上述负载各组miR的10 mg Bio-Oss®骨粉和未负载miR的Bio-Oss®骨粉分别与2.5 μL Col-Tgel混合,制备PG-Cy3-miR-34a、PG-miR-34a、PG-miR NC、PG组复合骨替代材料。将辐照后的BMSCs与PG-Cy3-miR-34a组复合骨替代材料共培养,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将辐照后的BMSCs与PG-miR-34a组、PG-miR NC组、PG组复合骨替代材料共培养,使用RT-qPCR检测miR-34a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并在成骨诱导14 d后利用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表达。取8周龄SD大鼠进行双侧胫骨15 Gy 剂量X线照射,3周后在胫骨干骺端骨骺线下方2~3 mm处制备直径3 mm、深度2 mm的胫骨缺损,缺损区分别置入PG-miR-34a组、PG-miR NC组、PG组复合骨替代材料,植入8周后取材行micro-CT和HE切片观察体内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 2 Gy辐照影响BMSCs成骨分化能力,辐照组ALP染色浅于非辐照组,辐照组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少于非辐照组。10 mg Bio-Oss®骨粉与2.5 μL Col-Tgel构建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操作性能和成骨性能,并用于后续实验。PG-Cy3-miR-34a可将负载的Cy3-agomiR-34a转染入辐照损伤BMSCs中。PG-miR-34a可提高辐照损伤BMSCs中miR-34a的表达水平,对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并能显著促进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OCN的表达。在辐照区骨缺损修复实验中,micro-CT显示PG-miR-34a组骨缺损区新生骨体积高于其他组,HE切片染色结果也验证了PG-miR-34a可促进骨缺损修复。结论 miR-34a骨粉复合胶原基水凝胶可促进辐照损伤BMSCs体外成骨分化,促进辐照区骨缺损修复。

  • 基础研究
    王辛鑫, 贺继辉, 李纲, 叶青松, 贺燕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1): 834-84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222
    摘要 (2101) PDF全文 (129) HTML (36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环境污染物三氯生(triclosan,TCS)对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的多种生物学特性是否有消极影响,以及TCS在大鼠体内牙髓组织的分布情况和危害,为DPSCs的临床应用和TCS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获得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离体牙,分离、培养并鉴定人来源的DPSCs,在DPSCs体外培养液中加入0~0.08 mmol/L的TCS,通过CCK-8检测DPSCs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DPSCs的迁移能力,诱导三系分化检测DPSCs的分化能力,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基因或蛋白表达,荧光染色分析DPSCs生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荧光探针检测DPSCs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以及检测DPSCs的PI3K/Akt/mTOR、p38和JNK通路活性。获得武汉科技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建立50 mg/kg/d的TCS短期灌胃暴露2个月的大鼠模型,收集并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大鼠肝脏、大脑和牙髓组织中的TCS浓度。结果 0.02 mmol/L、0.04 mmol/L和0.08 mmol/L的TCS在与人来源DPSCs接触的第5天和第7天显著抑制了其增殖能力;0.04 mmol/L和0.08 mmol/L的TCS在接触第3天显著抑制了DPSCs的迁移能力和三系分化能力,诱导了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iNOS以及TGF-β的基因或蛋白表达,抑制了抗炎因子IL-10的蛋白表达;0.04 mmol/L和0.08 mmol/L的TCS在接触第1天诱导了DPSCs的ROS产生,降低了DPSCs的线粒体膜电位,并在第3天抑制了DPSCs的PI3K/Akt/mTOR通路活性,增强了p38通路活性,不影响JNK通路活性;大鼠短期TCS灌胃暴露后,在肝脏(430 ng/mL)和大脑(41.4 ng/mL)组织中检测到TCS存在,牙髓中未检测到,TCS分布浓度最高的肝脏未出现明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论 TCS对DPSCs的多种生物学特性具有抑制作用,对生物体具有潜在风险;短期TCS暴露大鼠的牙髓组织中没有TCS,大鼠健康未受到损害。

  • 综述
    汪骐, 罗婷, 陆威, 赵婷婷, 贺红, 花放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1): 75-8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100
    摘要 (2096) PDF全文 (112) HTML (680)   可视化   收藏

    在正畸治疗中,对患者的临床监控有利于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问题,确保矫治计划的顺利实施,是决定正畸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对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正畸牙移动、正畸相关并发症以及矫治器戴用依从性监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及临床医师提供洞见,推动数字化技术在正畸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并优化患者体验。数字化技术在正畸临床诊疗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不仅能够辅助临床决策和方案设计,也可在临床监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检查资料的数字化以及口腔模型的可视化使椅旁复诊监控更加便捷、精准、高效,远程监控技术帮助正畸医生及时发现患者口腔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此外,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可为根骨关系的监控提供指导,人工智能技术已初步实现正畸牙移动、相关并发症及患者戴用情况的自动识别,传感装置则可用于监测患者戴用情况,为临床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数字化技术在口腔正畸监控中的应用前景广阔,然而仍需应对技术瓶颈、伦理考量及患者接受度等多重挑战。

  • 临床研究
    邓益君, 张廷碧, 古文珍, 何杏芳, 吴伟勤, 王帅, 熊才兵, 赵艳琼, 韦樱, 邓娅东, 黄秋雨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1): 871-87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312
    摘要 (2084) PDF全文 (46) HTML (32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阶段式康复训练改善颈部淋巴清扫术后患者肩综合征的效果,为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提供有效方案。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制定颈部淋巴清扫术后肩部阶段式康复训练计划,选取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术后护理,主要包括术后6周开始进行肩关节活动训练、协调性训练和颈部小范围活动训练等运动康复训练至术后12个月;试验组则在常规术后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术前、术后全麻清醒至拆线、拆线至术后6周、术后6周至12个月4个阶段渐进性开展术前熟悉手法训练、术后保护性康复训练、运动型康复训练、抗阻训练等阶段式康复训练计划。两组受试者训练频率均为至少3次/周,每次训练时长为10~15 min,锻炼强度为Borg自觉运动强度分级 2~3分(即轻到中度的呼吸急促或疲劳),并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使用淋巴清扫损伤指数(neck dissection impairment index,NDII)评估其肩关节功能相关生活质量,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结果 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完成了1年的随访。在术后3、6个月,试验组受试者的NDII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试验组(93.48 ± 9.36) vs. 对照组(80.00 ± 11.34)(P<0.001),术后6个月:试验组(98.21 ± 4.76) vs.对照组(90.70 ± 9.12)(P<0.001)];术后12个月,试验组受试者的NDII(97.23 ± 4.88)仍高于对照组(96.33 ± 4.49),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458)。两组受试者在术后3、6、12个月3个时间点的组内NDII得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阶段式康复训练法在颈部淋巴清扫术患者中应用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加速患者术后6个月内肩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恢复。

  • 综述
    何毅, 余东升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2): 963-97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571
    摘要 (2077) PDF全文 (1008) HTML (570)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目前导致我国成人失牙的首要原因。由于牙周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铁依赖性调节细胞死亡的形式,通过不同的信号途径影响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功能,进而抗氧化能力下降,活性氧积累,脂质过氧化,最终造成细胞和组织损伤。最近研究发现,铁超载、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铁死亡主要表现为机体的氧化还原稳态被破坏,抗氧化能力降低,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被激活,促炎介质释放,炎症被诱导或加重。铁依赖性氧化应激与脂质过氧化同时参与铁死亡与炎性疾病的调控,牙周炎致病菌能诱导牙周韧带干细胞的铁死亡,从而激活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缺氧诱导因子-1α等的释放,加重牙周炎;另外铁死亡所激活的炎症因子在牙槽骨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铁死亡参与脂多糖诱导牙龈成纤维细胞炎症的过程。未来的研究可着重于探讨铁死亡在牙周炎中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治疗靶点,为牙周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 基础研究
    曹显, 陈佳琳, 张锐, 过新民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1): 853-86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243
    摘要 (2048) PDF全文 (247) HTML (30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DNA修复重组RAD54样蛋白(RAD54-like protein,RAD54L)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功能作用。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OSCC相关数据,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RAD54L在OSCC与对照样本中的表达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RAD54L在OSCC诊断中的潜在价值。通过卡方检验分析RAD54L mRNA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数据之间的关系。将OSCC样本根据RAD54L mRNA表达中位值分为高低表达两组后,采用Cox回归分析比较两组的预后差异;采用DESeq2软件包筛选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clusterProfiler包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展示RAD54L与同源重组修复途径中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在明确RAD54L的生物信息学意义后,在人OSCC细胞株HSC-3中进行RAD54L基因敲低实验,并通过qRT-PCR验证敲低效率。转染后,通过CCK-8、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U)染色、细胞划痕、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实验,评估HSC-3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及周期的变化。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RAD54L mRNA在OSCC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对预后不良的预测具有较高价值(AUC = 0.927)。RAD54L高表达组男性患者比例增加(P = 0.032),具有更高的T分期(P = 0.040)、临床分期(P = 0.027)及病理学分级(P = 0.013)。以RAD54L mRNA表达中位值将OSCC样本分为高低表达两组后,RAD54L高表达组的预后较低表达组差(P = 0.049);RAD54L高低表达两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神经活性配体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胃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化学致癌-DNA加合物、DNA 复制、同源重组和错配修复途径(P<0.05),在同源重组修复途径中RAD54L的表达与BRCA1、BLM、EME1、XRCC2、POLD1、TOPBP1、RAD51、BRIP1、RAD54B、BRCA2和 SYCP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其中与BRCA1、BLM和EME1的表达呈强正相关(R>0.8,P<0.05)。体外实验结果表明,RAD54L在HSC-3细胞中的表达被敲低至约25%(P<0.001),与对照组相比,RAD54L敲低组的增殖率降低(P<0.05),EdU阳性细胞比例下降(P<0.001),划痕闭合比例降低(P<0.001),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01),S期细胞比例降低(P<0.001),细胞凋亡比例增加(P<0.001)。结论 RAD54L在OSCC中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相关。下调RAD54L表达可抑制HSC-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细胞凋亡,并阻碍细胞周期进程。

  • 综述
    杨圣锋, 顾欣, 张瑞, 宋红权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1): 894-90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441
    摘要 (2017) PDF全文 (51) HTML (276)   可视化   收藏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中性粒细胞释放的一种由解聚的染色质和颗粒蛋白组成的纤维网状结构,可以捕获和杀死细菌。NETs的形成由各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激活,其过程被称为网捕死亡(NETosis)。NETosis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目前已经报道了两种NETosis形式:裂解性NETosis和非裂解性NETosis。研究发现NETs能够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激活巨噬细胞;促进髓系抑制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并能包裹在肿瘤表面,防止CD8+ 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发挥细胞毒性作用。近年研究发现,NETs 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大量存在,与OSCC发生发展关系复杂,根据不同的中性粒细胞表型,NETs可发挥促肿瘤或抗肿瘤作用,对N1型中性粒细胞,NETs可能是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手段,而转换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 诱导的NETs的形成可能与N2型中性粒细胞呈现促癌活性从而诱导口腔扁平苔藓恶变的机制有关。NETs还可能参与OSCC的转移过程,其通过捕获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并诱导高凝状态促进肿瘤相关血栓的形成和血源性转移。NETs参与了OSCC发生和转移的过程,为抗肿瘤治疗和预测OSCC的预后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抑制NETs的形成可以显著抑制化疗后产生的耐药性,并有利于降低OSCC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从而抑制肿瘤转移。目前基于NETs相关基因已构建了多个关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预后模型。但目前NETs与OSCC的治疗尚处于讨论阶段,其作用机制与实行的可能性尚需大规模的基础与临床试验验证。本文通过综述NETs 与OSCC之间的关系,为治疗OSCC提供新思路 。

  • 临床研究
    苑艺姣, 韩文, 甄蕾, 左志刚, 赵艳红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1): 863-87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284
    摘要 (1999) PDF全文 (83) HTML (28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成年女性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颏部与气道结构特征及其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选取成年女性骨性Ⅱ类下颌后缩均角患者40例为研究组,骨性Ⅰ类均角患者60例为对照组,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并用三维测量软件测量,分析颏部形态位置、上气道形态相关指标。结果 与骨性Ⅰ类患者相比,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颏前厚度、颏部基骨体积、总体积小,颏角、颏凹陷、颏曲度、牙槽突面积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n-V线距离、Gn-H线距离、Po-NB距离、面角小,Y轴角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气道总体积、舌咽上界横径、矢状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颏部形态、位置与上气道形态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颏角与喉咽长度呈负相关(r = -0.277,P<0.01);Po-NB距离与腭咽长度呈负相关(r = -0.222,P<0.05);颏高度(r = -0.261,P<0.01)、颏部基骨面积(r = -0.225,P<0.05)与腭咽上界横径呈负相关;颏最小厚度(r = 0.245,P<0.05)、颏角(r = 0.249,P<0.05)、牙槽突面积(r = 0.213,P<0.05)与腭咽上界矢状径呈正相关;Gn-V线(r = 0.217,P<0.05)、Po-NB距离(r = 0.208,P<0.05)与舌咽上界横径呈正相关; 颏前厚度与喉咽上界矢状径呈负相关(r = -0.211,P<0.05);颏凹陷与喉咽下界矢状径呈负相关(r = -0.237,P<0.05);颏曲度与喉咽下界横径呈正相关(r = 0.231,P<0.05)。结论 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颏部发育不足,形态偏薄,颏部矢状向位置偏后,垂直向位置偏上,舌咽气道相对狭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颏部形态、位置与上气道形态存在相关性。

  • 综述
    黄思, 钟永进, 莫安春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1): 901-90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410
    摘要 (1985) PDF全文 (62) HTML (244)   可视化   收藏

    MXenese是材料科学中的一类二维无机化合物,这些材料由几个原子层厚度的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或碳氮化物构成,由于MXene材料表面有羟基或末端氧,它们有着过渡金属碳化物的金属导电性。由于MXenese独特的光学、机械、电热和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如组织工程、抗菌剂、光热治疗、药物/基因传递、传感和再生医学等方面被广泛应用。本文就MXene基复合材料的合成改性方法、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应用及其在组织工程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做一综述。MXene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特性使其具有促进细胞增殖、骨再生整合的潜能。其抗细菌黏附和生物膜形成作用可应用于龋病的预防及种植体表面涂层。优异的光热、导电及机械敏感性使其可用于载药、生物光热治疗、免疫信号传感和基因检测。在此背景下,MXene在骨组织工程、抗菌、药物输送、牙科生物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增强、口腔癌和牙周病监测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果。然而对口腔疾病的防治相关研究较少,目前MXenes基纳米材料的特性及表面改性研究已较为全面,未来可重点关注对MXene剂量依赖的生物安全性、细胞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的研究,以期充分发挥其在口腔临床及组织工程领域的独特优势。

  • 基础研究
    黄珺玲, 王津津, 王勤涛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2): 916-92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320
    摘要 (1922) PDF全文 (50) HTML (37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牙周炎环境下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线粒体稳态的失衡变化,为牙周炎发病机制的探索提供基础。方法 本研究已获得单位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收集2023年6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病科进行牙周手术治疗患者的牙周组织,所有受试者均在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分别在冠延长术和牙周翻瓣术时收集牙龈组织健康受试者[健康对照组(control 组)]和牙周炎受试者[牙周炎组(CP组)]的牙龈结缔组织各6例;原代培养牙周健康受试者来源的HGFs,并将其分为对照组(NC组)和Pg. LPS组,NC组用不含药物的培养基培养24 h,Pg. LPS刺激组用含有5 μg/mL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的培养基培养24 h,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上述各组牙龈结缔组织和HGFs中线粒体的数量、形态和结构,并对其数量、周长及表面积进行定量分析;利用MitoSOXTMRed染液、TMRM染液和ATP检测试剂盒测定比较不同刺激条件下HGFs中线粒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生成水平。结果 透射电镜结果提示,牙周炎组牙龈结缔组织HGFs及Pg.LPS刺激组HGFs中线粒体的形态异常,线粒体嵴断裂甚至消失;炎症刺激下线粒体数量显著减少,线粒体表面积和周长显著增加(P < 0.05)。此外,经Pg.LPS刺激后,HGFs中线粒体RO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而线粒体膜电位及ATP生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牙周炎环境下,HGFs线粒体数量、形态结构及功能均发生显著改变,HGFs线粒体稳态失衡与牙周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专家论坛
    郭锦材, 谢辉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2): 907-91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252
    摘要 (1803) PDF全文 (247) HTML (409)   可视化   收藏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与咀嚼槟榔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OSF的致病机制不明确,无根治方法,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如类固醇、己酮可可碱、番茄红素、姜黄、丹参、芦荟等药物及激光和手术等治疗方法,为了评价这些治疗方法改善OSF最大张口度、灼痛感、舌灵活度等症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近十年学者们已完成了多项循证医学研究。本文对近十年(2014年7月至2024年6月)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七大数据库治疗OSF的系统性评价或Meta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为OSF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当前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己酮可可碱、透明质酸酶联合类固醇、番茄红素、姜黄素、丹参联合类固醇、芦荟等药物可有效改善OSF患者的最大张口度和烧灼感,且安全性好。透明质酸酶联合类固醇、番茄红素、姜黄素、丹参联合类固醇、芦荟证据等级均为A级,己酮可可碱证据等级为B级。番茄红素比其他药物,改善患者最大张口度的效果更好。芦荟在治疗早期比其他药物,改善烧灼感效果更好。此外,抗氧化剂改善OSF的症状效果佳,应用前景好。激光可改善OSF最大张口度、疼痛等症状,但成本较高,证据等级为C级;手术改善OSF最大张口度效果明显,但创伤大,证据等级为C级。目前循证证据纳入的临床研究数量和样本量较少,未来需更多设计良好、随访期长、结局指标标准化的治疗OSF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再进行循证评价。

  • 综述
    何以, 汪鼎傑, 肖玉鸿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2): 971-97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494
    摘要 (1799) PDF全文 (63) HTML (297)   可视化   收藏

    牙磨损是一种普遍且复杂的口腔问题,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加,不仅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和美观,还可能导致牙齿敏感、颞下颌关节疾病等相关并发症。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牙磨损的诊治中展现出显著潜力。近年来,研究者们从数字化支持设备、深度学习前沿应用、技术诊断、设计和预测,以及当前局限性等方面广泛研究了数字化技术在牙磨损研究中的应用,深入探讨了在牙磨损早期检测中口腔三维扫描技术可助力精准化临床与科研实践的微米级分辨优势;能实现图像识别和自动化分析,以降低人为误差,提高诊断效率的深度学习技术;通过更精确地计算牙齿体积、表面积和磨损深度,指导临床决策的定量分析技术;以及增进对牙磨损生物力学和化学机制的理解、预测牙磨损进展的仿真模拟技术等。此外,也指出了当前该领域存在的高质量大数据获取困难、数据管理与隐私保护,以及技术门槛高、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等问题。尽管如此,数字化技术在未来口腔医疗实践中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将日臻完善。

  • 基础研究
    徐万宁, 廖玍, 彭显, 周学东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2): 933-94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319
    摘要 (1755) PDF全文 (51) HTML (27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龋病微生态微生物领域相关研究的趋势与热点,为龋病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WOSCC)数据库中提取了2014至2023年发表的龋病微生态微生物领域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学可视化评估方法对该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期刊、国家、作者、机构、共被引文献、关键词等方面开展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3 192篇文献,其中研究型论文2 664篇、综述528篇,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和中国的发文量位居前列,但在国际合作方面美国处于优势。发文量占比前10的期刊主要是牙科学期刊,其次是微生物学期刊。发文量位居前列的作者网络有以四川大学周学东为主的作者网络以及以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Xu Hockin H. K和Weir Michael D为主的作者网络。龋病微生态微生物研究的活跃点集中在微生物致龋毒力及相互作用、口腔微生物群系、龋病与系统性疾病的关系等。共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章主要涉及龋病、口腔生物膜、口腔微生物群系、变异链球菌等主题。关键词研究显示了在过去十年中龋病、变异链球菌、细菌、牙菌斑和抗菌活性一直是研究重点;健康、口腔健康等关键词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最新出现的“gut microbiome/microbiota”提示口腔-肠道微生物组轴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研究人员的视野逐渐转向龋病与全身疾病间的联系。结论 近10年关于龋病微生态微生物领域相关文献的发文量逐年上升,研究趋势将朝口腔微生物多组学方向发展,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将会促进龋病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 基础研究
    何奋军, 林芬, 陈雪英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2): 925-93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341
    摘要 (1743) PDF全文 (161) HTML (23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5(histone deacetylase 5,HDAC5)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为OSCC靶向治疗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筛选OSCC患者的样本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来评估HDAC5在OSCC中的预后价值。同时使用Kaplan-Meier分析HDAC5与OSC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cology,GO)、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探究HDAC5 在 OSCC中发挥的潜在作用。获得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49例OSC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石蜡标本及临床信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cal,IHC)检测HDAC5在OSCC中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HDAC5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HDAC5的表达可以用来评估OSCC患者的预后(AUC=0.743)。HDAC5高表达与OSCC患者总生存率低显著相关(P < 0.05),同时病理学分级G3/G4中HDAC5表达高的OSCC患者(P=0.022)、T3/T4期中HDAC5表达高的OSCC患者(P=0.028)及有淋巴结转移的HDAC5表达高的OSCC患者(P=0.019)具有更低的生存率。GO及KEGG富集分析显示与HDAC5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轴突生成、神经胞体的形成、胶原纤维的合成、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门控通道活动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上(P < 0.05)。IHC结果显示HDAC5在OSCC中高表达(P < 0.05),HDAC5高表达组具有更高的T分期(P=0.041)及淋巴结转移率(P=0.010)。结论 HDAC5在OSCC中高表达,并能评估OSCC的预后,具有作为OSCC治疗靶点的潜力。

  • 综述
    孙韵然, 岳洋, 吴昊泽, 张劢, 王罗千慧, 程小刚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2): 977-98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30529
    摘要 (1721) PDF全文 (52) HTML (218)   可视化   收藏

    菌群失衡会导致微环境失调,引发龋病、炎症性肠病、肥胖和糖尿病等局部或全身性疾病。菌群失衡主要表现为代谢过程及产物的紊乱,精氨酸在宿主和菌群的多种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拟从精氨酸在口-肠菌群中的代谢及其稳态调控作用入手,探讨其在菌群失衡相关疾病中的潜在治疗价值。干预或调控宿主微生物的组成或功能有望恢复宿主和微生物的稳态,精氨酸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潜能。精氨酸参与调控变异链球菌和血链球菌的相对丰度,有望降低龋病的发病风险。精氨酸代谢参与调控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炎症性肠病以及肥胖的改善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精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多胺在酮症酸中毒倾向性糖尿病的治疗中也有良好的治疗前景。虽然精氨酸在口腔疾病、肠道疾病及代谢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是否发挥直接作用仍未明确,其具体作用机制也需进一步阐明。此外,目前尚无研究证实其临床应用的最适浓度,掌握合适的精氨酸剂量以精确调控菌群的组成,避免其产生副作用也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临床研究
    董琦, 冯永静, 高安天, 林梓桐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2): 945-95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303
    摘要 (1715) PDF全文 (122) HTML (22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不同扫描参数对下颌骨颏孔前区域骨微结构显示的影响,为合理选择CBCT扫描参数提供基础。方法 获得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离体研究使用CBCT对8个干燥人下颌骨离体标本进行ProMax 3D Mid扫描,采用5组方案进行扫描,分别为组A:90 kV/6.3 mA, 组B:90 kV/8.0 mA,组C:90 kV/10.0 mA,组D:75 kV/8.0 mA,组E:60 kV/8.0 mA,扫描共得到40个CBCT图像;并记录不同扫描条件下的体表入射剂量(entrance surface dose,ESD)及CT剂量指数(computed tomography dose index,CTDI)。将收集的原始CBCT图像导入图像分析软件(Hiscan Analyzer)测量下颌骨兴趣区的4个骨微结构测量参数,分别是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 number,Tb.N),骨小梁间隙(trabecular space,Tb.Sp),骨小梁体积百分数(bone volume/tissue volume,BV/TV)。回顾性收集临床种植患者分别使用90 kV/6.3 mA、90 kV/8.0 mA、90 kV/10.0 mA中任一组扫描条件得到的CBCT图像共计108个,同样测量下颌骨兴趣区的上述4个参数。使用SPSS 26.0分别比较离体标本及临床患者CBCT图像的4个骨微结构测量参数的差异。结果 离体标本研究结果显示,球管电压及球管电流减低均会导致ESD及CTDI剂量指数下降。当球管电压保持90 kV,球管电流改变时:BV/TV、Tb.N、Tb.Th数值随球管电流增大而增大;Tb.Sp数值随球管电流增大而减小,但4个骨形态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当球管电流保持8.0 mA,球管电压改变时:BV/TV、Tb.N随球管电压增大而减小,Tb.Sp数值随球管电压增大而增大,且BV/TV、Tb.N、Tb.Sp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临床患者CBCT扫描时,当球管电压为90 kV,而球管电流不同时(6.3、8.0、10.0 mA),4个骨形态参数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本研究中,球管电压固定为90 kV、球管电流增大时下颌骨前区骨微结构显示无差异,临床患者CBCT扫描需显示下颌骨前区骨微结构时可适当减少球管电流以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推荐使用参数90 kV,6.3 mA。

  • 综述
    孟祥博, 李天琪, 张彤
    口腔疾病防治. 2025, 33(1): 82-8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054
    摘要 (1712) PDF全文 (49) HTML (323)   可视化   收藏

    F-Box蛋白家族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的一个庞大且多样化的蛋白质家族,可根据蛋白C端二级结构的不同将其分为FBXW、FBXL、FBXO三类。F-Box蛋白可以通过与S期激酶相关蛋白1(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1,SKP1)、cullin 1(CUL1)、环盒蛋白1(ring-box 1,Rbx1)结合形成SCF复合体发挥E3泛素连接酶功能,可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或其他方式特异性识别底物蛋白,参与细胞周期调控、转录调控、细胞凋亡、细胞信号转导等生命活动。大量研究表明F-Box家族蛋白在宿主-病毒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作为SCF复合体的底物识别部分,可以与底物结合并使其K48泛素化后转运至蛋白酶体降解。根据降解的底物不同,F-Box家族蛋白一方面可以发挥抗病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被病毒利用产生免疫逃逸效果。部分F-Box蛋白可以特异性识别干扰素通路相关信号分子并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使其降解,从而上调或抑制干扰素信号,调节宿主相关免疫反应;一些F-Box蛋白可以识别病毒蛋白并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抑制病毒的复制与传播;此外病毒还可以劫持F-Box蛋白以促使具有免疫功能的宿主蛋白降解,从而产生免疫逃逸效果。目前大量研究针对F-Box家族蛋白开发了数千种抑制剂,但利用F-Box蛋白进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鲜有报道。F-Box蛋白家族成员众多,其在病毒-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功能与机制仍需大量探索,并可成为开发抗病毒药物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