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网络优先出版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目录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5): 320-320.
  • 专家共识
    徐淑兰, 李平, 杨烁, 李少冰, 卢海宾, 朱安棣, 黄立舒, 王劲茗, 徐世同, 王丽萍, 汤春波, 周延民, 周磊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5): 321-32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5.001
    摘要 (52) PDF全文 (66) HTML (41)   可视化   收藏

    计算机辅助静态导板引导种植手术的标准化流程包括术前检查、数据采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以及种植导板引导手术。其间每一环节产生的误差都可能导致误差的叠加效应,从而影响种植体植入的准确性。然而,临床医师往往关注于外科手术中的误差因素,却忽略了术前阶段的不规范操作导致种植手术产生不可逆转的误差。本文结合国内专家的临床实践与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种植导板手术术前检查、数据采集、导板设计、导板制作等方面,对种植导板手术的误差来源进行总结,并制定解决误差的策略,形成专家共识。①术前因素考量:术前应该根据患者口腔情况选择合适的种植导板类型,必要时选用固位螺钉辅助支持式导板;② 规范数据采集流程:尽量采用锥形束CT与口外扫描法进行数据采集,建议选择小视野进行CBCT拍摄,同时保持患者头部固定,对于口内带有金属修复体的患者采用配准标记导板,并且合理控制口外扫描的环境温度与光照;③ 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建议选用手柄引导的种植系统与封闭式金属套筒,并通过标记物重叠的方式进行图像配准,另外,适当地设计固位螺钉、延伸导板的支持结构、增加导板引导段长度都是减少误差的可行方法;④改进计算机辅助制作:根据不同的打印技术设置最佳的打印参数,选择合适的打印后处理与灭菌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 基础研究
    丁梦, 李强, 李筱叶, 贺敖, 戴卓, 董衡, 牟永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5): 330-34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5.002
    摘要 (26) PDF全文 (58) HTML (2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复合水凝胶应用于大鼠颅骨缺损区的成骨性能,为骨再生生物材料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本研究经南京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组合光引发剂苯基(2,4,6-三甲基苯甲酰基)磷酸锂[lthium phenyl(2,4,6-trimethylbenzoyl)phosphinate,LAP]、GelMA、BMSCs构建光固化复合生物水凝胶GelMA/BMSCs,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检测GelMA凝胶表面微观形态及元素构成,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凝胶压缩强度。将GelMA/BMSCs水凝胶在体外培养1、2、5 d后,通过CCK-8检测水凝胶包封的BMSCs细胞增殖活性,利用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其存活情况和细胞形态;在大鼠颅骨制备5 mm临界骨缺模型,经复合水凝胶治疗的为GelMA/BMSCs组,不做任何处理的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 4、8周拍摄Micro-CT测算骨缺损面积和新生骨指标,第8周处死大鼠取缺损区颅骨样本进行H&E染色、Van Gieson染色和Goldner染色评价新生骨的质量。结果 SEM观察到固化的GelMA内部呈现3D海绵状大孔凝胶网络,大孔形貌均匀,孔隙率为73.41%,孔径为(28.75 ± 7.13) μm;EDX结果显示C和O均匀分布在水凝胶的网状大孔结构上;水凝胶压缩强度为152 kPa,GelMA/BMSCs 培养第5 天,镜下细胞形态铺展,从卵圆形变为梭形,CCK-8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增殖159.4%。术后第4 周,Micro-CT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对照组的骨缺损范围未见明显缩小,GelMA/BMSCs组骨缺损内部可见大量新骨生成;术后第8 周,对照组骨缺损仍无明显变化,仅可见少量新生骨,GelMA/BMSCs组颅骨缺损基本愈合;第4 周与第8 周的定量分析发现, GelMA/BMSCs组大鼠颅骨缺损处新生骨量(new bone volume,BV)、骨体积分数(new bone volume/total bone volume,BV/TV)、骨表面积(bone surface,BS)、骨表面积组织体积比(bone surface/total bone volume,BS/TV)均优于对照组(P<0.05)。第8 周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GelMA/BMSCs组骨缺损处形成连续且致密的骨组织,而对照组仅在缺损边缘可见少量不连续新骨生成,缺损处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结论 光固化水凝胶的干细胞疗法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在诱导大鼠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的同时促进骨成熟,具有潜在的临床转化前景。

  • 基础研究
    杜诗敏, 刘蕴贤, 常晓峰, 李哲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5): 341-34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5.003
    摘要 (20) PDF全文 (42)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钛纳米管(titanium nanotube,TNT)形貌表面原位沉积可降解的氨基杂化介孔硅(amino-hybrid mesoporous silica,AHMS),探讨其对纳米形貌的保护作用及成骨效应。方法 通过阳极氧化法和油水两相法依次制备TNT、TNT@AHMS作为实验组,以酸蚀钛作为对照组(Ti);通过改变硅源用量比探索合成参数(3∶1,1∶1,1∶3);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貌、水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亲水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元素组成;利用纳米压痕检测及超声震荡仪体外观察TNT@AHMS机械强度形貌保持效果;体外模拟浸泡实验观察其降解行为;利用MC3T3-E1细胞系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能力;利用SD大鼠股骨植入模型和Micro-CT验证AHMS对TNT形貌的保护作用及骨结合效果。结果 TNT、TNT@AHMS形貌均制备成功,硅源用量比为1:3;扫描电镜可见钛纳米管间均匀覆盖AHMS涂层,介孔径约4 nm;AHMS掺入后材料表面为亲水性(12.78°),可检测到氨基基团(NH2-)存在,并在体外12 h内即可降解完全,从而重新暴露TNT活性形貌,累计硅释放量为10 ppm;纳米压痕检测表明TNT@AHMS具有更理想的表面机械强度。电镜观察可见TNT在AHMS的保护下较好地保持了自身形貌,而TNT组出现了严重剥脱。此外TNT@AHMS表面细胞的早期黏附、增殖,ALP活性以及植入4 周后的骨体积分数均显著高于TNT组。结论 表面沉积AHMS可以起到保护TNT纳米形貌的作用,在发挥其生物学功效的同时,还进一步增强了成骨能力。该方案为未来纳米形貌修饰钛种植体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临床研究
    杨智宇, 王金孟, 雷浪, 李厚轩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5): 350-35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5.004
    摘要 (20) PDF全文 (36)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内窥镜辅助的牙周微创非手术治疗(minimally-invasive non-surgical periodontal therapy,MINST)对深骨下袋的临床治疗效果、影像学变化,并将其与传统刮治和根面平整(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的效果对比,为牙周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回顾骨下袋 ≥ 4 mm的牙周病患者资料,分为经内窥镜辅助的MINST组(20例,81个位点)和传统SRP组(20例,80个位点);比较治疗前(T0)、治疗后12个月(T1)、治疗后24个月(T2)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的临床指标,并分析影像学骨下袋缺损高度、角度的变化;初次治疗后12个月内每3个月进行随访和维护治疗,治疗后12至24个月内每6个月进行随访和维护治疗。结果 MINST组病人组内比较:PD、CAL随治疗后时间持续减小(P<0.001),且影像学检查显示骨下袋缺损高度减小(P<0.001),骨下袋变浅;骨缺损角度随治疗后时间增大(P<0.001),前12个月的高度减小和角度增大变化大于后12个月(P<0.001)。SRP组病人组内比较结果与MINST组相同。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MINST组PD和CAL均小于SRP组(P<0.001);MINST组缺损高度恢复量大于SRP组(P<0.001),MINST组缺损角度增加大于SRP组(P<0.001)。结论 牙周微创非手术治疗能明显促进深骨下袋愈合及牙槽骨的再生,影像学反映的牙槽骨愈合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内窥镜辅助的MINST相对于传统SRP可以获得更好的骨下袋临床指标和影像学变化。

  • 临床研究
    田亮亮, 南欣荣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5): 359-36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5.005
    摘要 (26) PDF全文 (44)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尼妥珠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局晚期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术前新辅助治疗近期疗效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批和患者知情同意,收集2020年9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Ⅲ、Ⅳ期OSCC患者59例,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都经病理学确诊为鳞状细胞癌,并接受术前尼妥珠单抗+TP(多西他赛+顺铂)新辅助化疗;分析其临床资料,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值、淋巴细胞数值;计算比值NLR,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得到阈值,根据尼妥珠单抗联合TP新辅助化疗前NLR阈值将患者分为高NLR组和低NLR组;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尼妥珠单抗联合TP新辅助化疗后临床疗效,分析NLR与近期疗效的相关性;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尼妥珠单抗联合TP新辅助化疗前后OSCC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分析不同NLR组间EGFR表达差异。结果 共收集59 例晚期OSCC患者,根据ROC曲线得到NLR阈值为2.377,将患者分为<2.377组(低NLR组)24例,>2.377组(高NLR组)35例;低NLR组较高NLR组近期疗效好(P<0.05);低NLR组和高NLR组治疗后EGFR表达均下降,低NLR组较高NLR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妥珠单抗联合TP新辅助化疗前低NLR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此类患者更有可能在术前尼妥珠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中受益。

  • 临床研究
    康芙嘉, 李欣鹏, 张茜雅, 石芯宁, 常路广达, 朱宪春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5): 367-37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5.006
    摘要 (38) PDF全文 (36) HTML (3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成年患者上颌磨牙的临床疗效,以提高正畸医生对疗效的预估性。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隐形矫治器远移成年患者上颌磨牙疗效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以来至2023年8月1日。共3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估,将满足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个前后对照试验,总样本量28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颌骨矢状向及垂直向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量MD = -2.34,95%CI(-2.83,-1.85),压低移动量MD = -0.95,95%CI(-1.34,-0.56),远中倾斜量MD = -2.51,95%CI(-3.56,-1.46),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颌切牙平均内收距离MD = -0.82,95%CI(-1.54,-0.09),唇倾度减小MD = -1.61,95%CI(-2.86,-0.36),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隐形矫治器能够有效远中移动上颌磨牙并控制磨牙垂直向位置,磨牙远移的同时伴有一定的压低及远中倾斜移动,对高角型患者有利。上颌切牙的矢状向内收有利于患者侧貌的改善。

  • 防治实践
    任小腊, 王亚静, 谭旭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5): 376-38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5.007
    摘要 (20) PDF全文 (35)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畸形舌侧沟致双根型上颌侧切牙严重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1例伴畸形舌侧沟及严重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双根型左上颌侧切牙,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和意向性再植手术治疗,并结合文献对该类型病例的诊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3年患者无不适,左上侧切牙愈合良好,无病理性松动,腭侧龈沟探诊深度约1 mm。文献复习结果表明,患牙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与舌侧沟向根方的延伸长度及深度、牙周状况和患牙的牙髓状态相关;对轻度畸形舌侧沟、牙髓活力未丧失的患牙,采用翻瓣术、牙成形术,可避免牙髓治疗或再治疗;对深或长的舌侧沟导致了牙周组织的严重丧失,则需要牙髓治疗、牙成形术或者封闭沟裂、引导组织再生;对形成双根的畸形舌侧沟,可通过根管治疗、切除小根并用根尖修复材料进行充填、意向性再植的方法,使患牙得以保留。结论 发生于双根型上颌侧切牙的畸形舌侧沟导致严重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减少漏诊,治疗应结合舌侧沟向根方的延伸长度及深度、牙周状况和患牙的牙髓状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防治实践
    林宇涵, 林诗琪, 陈玲玲, 汪涛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5): 383-38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5.008
    摘要 (53) PDF全文 (54) HTML (3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颌骨表皮样囊肿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分析1例发生于右下颌骨且伴有乳牙滞留、继承恒牙埋伏阻生的表皮样囊肿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患者主诉拍片发现右下颌骨肿物1个月;查体发现83乳牙滞留,43未萌出,83、44、45牙舌侧牙槽骨膨隆,无明显压痛,无波动感,未扪及乒乓球样感;影像学检查:83、44、45、46牙根尖部1.9 cm × 2.6 cm × 1.6 cm低密度影,包绕43牙冠;初步诊断为:①右下颌骨肿物,考虑含牙囊肿;②43牙埋伏阻生;③83牙乳牙滞留;静吸复合麻醉下行右下颌骨肿物摘除术、43及83牙拔除术;术中见肿物囊壁薄,内含豆渣样物质;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右下颌骨肿物”表皮样囊肿;术后随访1周患者无不适,术区愈合良好。文献复习结果表明,表皮样囊肿是由异位外胚层组织发育而来的良性囊肿,可发生于全身,发生于口腔者较少,而位于颌骨者更是罕见;颌骨表皮样囊肿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易与含牙囊肿等牙源性囊肿及肿瘤混淆,牙髓活力测验等技术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确诊需借助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摘除是常用治疗方法,预后良好,复发率低。结论 颌骨表皮样囊肿与颌骨囊肿具有相似的治疗原则,手术完整摘除囊肿预后良好。

  • 综述
    王超杰, 温和, 金欣哲, 朱亚芬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5): 388-39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5.009
    摘要 (31) PDF全文 (60)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儿童错𬌗畸形在口腔科较常见,而部分错𬌗畸形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儿童常由于缺乏多学科诊疗而未得到恰当的治疗,导致睡眠期间通气异常,影响儿童中枢系统、心血管发育,甚至产生神经行为问题。儿童OSAHS与上呼吸道结构变窄、面部骨骼和神经肌肉因素相关,与错𬌗畸形有一定相关性;儿童OSAHS临床表现和病因多样,因此诊断和治疗呈现多学科交叉、个性化和专业化的特点。通过问卷和体格检查能够进行初步筛查,儿童口腔科和耳鼻喉科检查则是发现该疾病的前哨。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是目前诊断的直接方法。儿童OSAHS治疗方法多样,对因腺样体扁桃体肥大引起的OSAHS,以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为主;下颌前导装置治疗、上颌扩弓治疗等正畸治疗对合并错𬌗畸形的OSAHS儿童有较好效果。目前儿童错𬌗畸形与OSAHS相关性的研究较少,多学科联合疗法可能会提高治愈率但缺乏足够文献证明。未来应进一步阐明OSAHS的发病机制,推进多学科联合治疗的研究,以期通过多学科协作,对于潜在及已发病患者做到早干预、早治疗。

  • 综述
    闫佳恕, 李彪, 王旭东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5): 395-40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5.010
    摘要 (28) PDF全文 (46) HTML (23)   可视化   收藏

    计算机辅助正颌外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其优势已被广泛认可,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这项技术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影像数据采集、数字化技术的辅助诊断、数据处理及计算机辅助手术设计,到最后将虚拟方案转移到实际手术中,计算机辅助正颌外科流程中的每一步都可能产生误差,诸多误差的累计、放大,将会影响到最终的手术效果。目前正在探索的误差控制的思路包括:使用数字化设备,例如口内扫描仪;使用自动化方法和算法;使用个性化的骨块定位方式等。同时,术后软组织的精准模拟、下颌骨功能性运动评估、可吸收内固定材料等难题尚未得到完善的解决。只有充分理解当下计算机辅助正颌外科存在的不足之处,才能为继续优化现有方法提供方向,同时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规避潜在的风险,充分发挥其优势,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个体化钛板、人工智能和手术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本学科的发展,期待未来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在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方面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