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论坛
    金作林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05-31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1
    摘要 (1571) PDF全文 (1006) HTML (1350)   可视化   收藏

    埋伏阻生牙是一类复杂的错𬌗畸形,不同人种、性别以及牙位的发病率不甚相同。埋伏阻生牙的病因包含全身因素与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包括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急慢性传染病等;局部因素包括在牙齿发育到萌出至正常位置的过程中,能够造成牙齿发育异常或者萌出异常的任何因素,如局部炎症或外伤造成的恒牙胚受损、乳牙早失导致的萌出间隙不足、多生牙或牙瘤等局部病变导致的萌出道障碍。埋伏阻生牙临床表现为正常牙位的恒牙缺失,锥体束CT能精确进行阻生牙的诊断与定位。正畸综合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助萌、拔除滞留乳牙或多生牙、去除牙瘤或囊肿等病变、正畸扩展间隙提供条件自行萌出;当外科手术去除局部软硬组织障碍后,牙齿仍不能顺利萌出,则需要配合正畸牵引导萌或拔除后正畸以及自体牙移植等方法。明确诊断、合理评估治疗难度、采取合适的矫治方法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本文将重点回顾埋伏阻生牙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和相应的治疗方法等,全面阐述埋伏阻生牙的正畸综合治疗,期望为临床医生治疗埋伏阻生牙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李劲松, 李群星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6): 381-38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6.001
    摘要 (1114) PDF全文 (872) HTML (1046)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计算机辅助外科和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外科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3D打印技术已应用于颌骨功能性修复重建中,术前通过软件构建3D数字模型,规划截骨范围、移植骨塑形及种植体植入方案,设计并3D打印个性化手术器具导板,可在术中实现颌骨肿物的精确切除、移植骨就位及种植体的精确植入。术后精度及功能评估显示3D打印技术可达到颌骨重建同期种植体植入预期的精确度和生物力学目标,联合种植牙修复可改善患者术后的咬合及咀嚼功能。尽管如此,3D打印技术目前仍存在术前准备耗时长等缺点,进一步开发3D打印技术、优化手术方案、寻找骨替代的生物材料将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3D打印技术功能性重建颌骨的流程以及应用前景进行评述,以期为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谢成婕, 刘小豪, 陈杰, 翁静欣, 陈晓川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33-54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1
    摘要 (1071) PDF全文 (704) HTML (1184)   可视化   收藏

    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敏感、根面龋、牙根暴露等问题,各类根面覆盖术是目前牙周病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其中隧道技术因其微创、稳定、疗效好受到广大医师的青睐,但其存在局限性。本文拟从隧道技术的历史、疗效评价、局限性及技术改良等方面阐述隧道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信封瓣技术演变为隧道技术的过程;隧道技术的疗效与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之间的比较;结合本团队临床体会归纳了隧道技术的应用局限,如超过5 mm牙龈退缩,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程度可能无法完全覆盖结缔组织移植物,存在技术敏感性高等问题;讨论了隧道技术的手术入路,包括经前庭切口的隧道技术、W型瓣技术、针孔技术等;缝合固定包括水平褥式缝合、单个牙悬吊、连续多个牙的悬吊缝合等;隧道内移植物包括自体结缔组织、富含血小板血浆、同种异体移植物如脱细胞真皮基质、异种胶原膜等;根面处理方式包括机械法、化学法、生长因子等的处理;术后护理包括常规的消炎止痛,尤其是术区的保护;最后着重讨论了隧道技术与其他术式联合应用实现技术改良,包括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联合侧方关闭技术、隧道技术联合侧向转位瓣、隧道技术联合双乳头瓣、隧道技术联合系带修整等。微创、美观、长效及操作简单仍然是隧道技术研究的方向。

  • 专家论坛
    王磊, 史敬存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09-61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1
    摘要 (979) PDF全文 (648) HTML (1154)   可视化   收藏

    颌骨大型缺损的功能性重建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的重点问题,自体骨移植是主要的方法。然而,自体骨移植后的骨质易吸收,即使通过吻合血管,移植骨的自发性疏松化仍然严重影响牙种植及功能恢复。因此,血管化自体骨移植的疏松化成为颌骨重建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尚无预防措施。血供充足的自体骨无法避免自身疏松化的问题提示:血供之外被长期忽略的神经等系统因素可能调控移植骨内环境。笔者基于前期神经微环境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的系列研究,通过构建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动物模型及尸体解剖,提出了同期神经支配的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新术式。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移植是在髂骨瓣(骨肌皮瓣)植入受区并行血管吻合后,对同时获取的支配髂骨的髂腹股沟神经(传统方法一般忽略并牺牲)与下牙槽神经近心端及颏神经行显微缝合。笔者团队通过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同期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移植的新方法不仅抵御骨质吸收,而且能够恢复唇等周围软组织的感觉,可解决颌骨重建后感觉缺失及疏松化的关键问题,保证了牙种植义齿的成功,并提出“血供+神经”双系统骨移植的新理念。

  • 综述
    董宁, 姜秋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70-37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10
    摘要 (939) PDF全文 (786) HTML (653)   可视化   收藏

    乳磨牙固连是牙齿萌出异常的一种,固连部位牙周膜消失,表现为根骨黏连;发病率为1.3%~8.9%,乳牙列中最易受累牙位为下颌第一乳磨牙,混合牙列中为第二乳磨牙。乳磨牙固连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局部牙槽骨或牙骨质矿化代谢的相关信号通路、Malassez上皮剩余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牙根生理性吸收过程中的炎症反应等有关。乳磨牙固连可通过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根据低位咬合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因其可引起咬合紊乱、脱落延迟及牙槽骨发育不足等并发症,故需儿童口腔科、正畸科、牙周科、修复科等多学科联合治疗,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低位咬合严重程度及是否存在继承恒牙等因素制定长期治疗方案。本文就乳磨牙固连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并发症、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乳磨牙固连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李少冰, 陈晖璐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457-46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01
    摘要 (928) PDF全文 (677) HTML (920)   可视化   收藏

    天然牙拔除后,其唇侧轮廓常因生理性骨改建而出现塌陷。在前牙区种植位点,为了获得理想的粉色美学效果,常使用骨增量或软组织增量来维持或重建唇侧组织轮廓。在前牙区选择软组织增量恢复美学效果时,需严格把控适应证,只有对于软组织健康且无骨缺损或仅有水平向轻度骨缺损的患者,才可以考虑直接通过软组织增量维持或重建唇侧组织轮廓。在即刻、早期和延期种植中,软组织增量的选择时机各不相同。即刻种植时,唇侧骨板完整,常推荐同期软组织移植以更好地维持唇侧组织轮廓;而在早期或延期种植时,患者已经存在较大范围骨缺损时,同期软硬组织增量风险较高,常选择在一期手术时行骨增量手术,二期手术时行软组织增量手术。软组织增量目前主要为邻近自体软组织移植,如游离龈移植、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或带蒂腭侧瓣移植等,但手术常伴有第二术区,会增加患者术后反应以及手术操作时长,因此寻找长期稳定的生物替代材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对使用软组织增量进行唇侧轮廓维持和重建的适应证、时机以及不同方法作述评。

  • 临床研究
    蔡贵爱, 卢嘉健, 梁悦娥, 莫振飞, 赵望泓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6): 420-42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6.006
    摘要 (902) PDF全文 (970) HTML (77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生物陶瓷材料iRoot BP Plus和三氧化矿物聚合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应用于成熟恒牙直接盖髓术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因深龋或可复性牙髓炎去腐后露髓的成熟恒牙75颗,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例患者,试验组使用iRoot BP Plus(iRoot组),对照组使用MTA(MTA组)作为盖髓剂。术后1、3、6、12个月进行临床评价及影像学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并分析性别、年龄、牙位、洞型、穿髓孔数目、大小等因素对直接盖髓术疗效的影响。结果 12个月后完成复诊60例患者61颗患牙(iRoot组30例患者31颗,MTA组30例患者30颗),iRoot组的成功率90.3%,MTA组成功率为90.0%,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牙位、洞型、穿髓孔数目、大小等因素对两组疗效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oot BP Plus与MTA用于因龋露髓成熟恒牙直接盖髓术效果均良好,但iRoot操作较为简便。

  • 综述
    凌肇霆, 王思源, 何福明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6): 440-44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6.009
    摘要 (842) PDF全文 (741) HTML (622)   可视化   收藏

    在种植修复领域中,随着数字化技术逐渐推广,口内扫描印模因其简捷高效、舒适度高、便于医患交流的优势,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口内扫描印模的精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扫描技术、牙列和种植体的情况、辅助标记和材料以及环境等,进而导致精度的降低,限制其适用性;应用于牙齿缺失较多的患者时可能会精度不足,建议当种植体数量多、间距大时谨慎使用口内扫描,不要过度拧紧扫描杆,尽量维持合适的环境条件。本文回顾近期相关研究文献,对种植修复中口内扫描印模精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临床研究
    谭杨朋, 许欣, 张红, 寻寒, 杨土保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6): 426-43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6.007
    摘要 (786) PDF全文 (683) HTML (66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浏阳市12 ~ 16岁学生恒牙龋病的发展轨迹,为制定龋齿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浏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9 ~ 11月开展中小学生龋齿筛查,对象为辖区范围内所有在籍中小学生,选取2013 ~ 2019年龋齿监测记录完整且过往乳牙龋监测记录可查的12 ~ 16岁学生7 297名,利用龋失补指数(decayed missing filled teeth,DMFT)建立零膨胀负二项-潜类别增长模型(zero-inflated negative binomial-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ZINB-LCGM)描述个体恒牙龋病轨迹间的动态变化。结果 浏阳市12~16岁学生DMFT构成中以龋坏牙(decayed teeth,DT)为主,最好发于第一恒磨牙。根据ZINB-LCGM模型,将恒牙龋发展轨迹分为三个潜类别:“缓慢增长型”(28.55%)、“快速增长型”(6.59%)、“平稳型”(64.86%),不同潜类别间遵循不同的非线性增长轨迹,有乳牙龋的女性更容易表现出“缓慢增长型”和“快速增长型”恒牙龋轨迹。男、女性和有、无乳牙龋的轨迹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12 ~ 16岁学生龋病轨迹有群体异质性,遵循不同的发展模式,需重点关注女性、曾经患乳牙龋的学生群体。

  • 综述
    吴雅洁, 李雨庆, 周芳洁, 李继遥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65-36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9
    摘要 (786) PDF全文 (716) HTML (405)   可视化   收藏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被认为是导致牙槽骨吸收的重要致病菌之一。现阶段对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研究多采用ATCC 33277等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实验室标准菌株。临床上提取到的分离菌株的毒力表型(内毒素、菌毛等)与标准菌株具有较多差异,对宿主致病作用和致病能力也具有广泛差异。另外,牙龈卟啉单胞菌被认为和多种全身疾病具有相关性,不同菌株的毒力特点、致病能力等会对全身疾病产生不同影响。然而,现阶段对临床菌株与标准菌株的研究十分匮乏,也缺乏对于两种来源细菌的系统比较。本文对近5~10年牙龈卟啉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与标准菌株之间毒力表型和致病作用的差异等进行综述,旨在阐明牙龈卟啉单胞菌基因序列中的重要毒力基因位点,对治疗方法的改进和相关药物的研制有重要作用。

  • 综述
    周郁葱, 谭煜雯, 项翔, 薛超然, 徐晖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73-67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10
    摘要 (776) PDF全文 (712) HTML (796)   可视化   收藏

    三维牙齿分割是指从数字化牙模中分割出独立的牙齿模型,其是口腔正畸数字化诊断、设计、治疗及定制化矫治器制造等领域的重要基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口腔医学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辅助三维牙齿分割任务已成为主流。本文从数据集建立、深度学习网络设计、算法性能、创新与优势、现有研究不足与展望等方面对深度学习算法辅助三维牙齿分割任务的现状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显示,深度学习算法辅助三维牙齿分割的准确率高达95%,且鲁棒性较好,但是在对复杂牙列模型的分割准确率、运算时间及训练数据丰富程度等方面有待提升。研发“减耗强芯”算法、建立基于多中心的权威数据样本库、拓宽数据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将是未来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 临床研究
    郭小科, 刘建锋, 赵吉宏, 满其文, 丁洁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67-5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5
    摘要 (765) PDF全文 (703) HTML (70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正中多生牙拔除时机与恒牙萌出异常矫治时长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187例儿童正中多生牙分为Ⅰ型萌出型、Ⅱ型冠部埋伏型、Ⅲ型牙间埋伏型、Ⅳ型根部埋伏型。按拔除时机分别将Ⅰ型、Ⅲ型、Ⅳ型多生牙分为:毗邻中切牙萌出前拔除组(A),毗邻中切牙萌出后拔除组(B);将Ⅱ型多生牙分为:对侧中切牙萌出前拔除组(A),对侧中切牙萌出后拔除组(B)。统计正中多生牙所致的错𬌗畸形表现及多生牙拔除后恒前牙萌出异常的矫治时长。结果 正中多生牙引起后继恒前牙萌出异常表现为:唇侧异位萌出106例,恒牙阻萌28例,牙扭转27例,个别牙反𬌗 26例。Ⅰ型A组、Ⅱ型A组、Ⅲ型A组平均矫治时长分别为(7.07 ± 2.45)个月、(6.57 ± 1.12)个月、(6.95 ± 2.52)个月,低于Ⅰ型B组(9.67 ± 3.04)个月、Ⅱ型B组(10.25 ± 1.29)个月、Ⅲ型B组(9.33 ± 3.26)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Ⅳ型A组平均矫治时长(6.00 ± 0.94)个月,与B组(6.33 ± 0.80)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正中多生牙在邻近中切牙萌出前拔除,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减低后期恒前牙萌出异常的矫治时长。

  • 防治实践
    王珊珊, 马喜兴, 李艳玲, 刘永红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60-66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8
    摘要 (763) PDF全文 (654) HTML (87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低剂量甲氨蝶呤导致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诊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银屑病患者短期应用低剂量甲氨蝶呤(1周内最高累积用药量为15 mg)导致重度化疗性口腔黏膜炎1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病例因低剂量应用甲氨蝶呤(第1、2、4周,隔天1次,每次口服2.5 mg;第3周,连续3天,每次2.5 mg,共2次,1周内最高累积用药量为15 mg)治疗银屑病,约在第3周不规律用药后,患者逐渐出现重度口唇糜烂、疼痛、进食困难以及双腿皮肤糜烂;入院后停用甲氨蝶呤,给予康复新液等局部对症治疗,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全身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患者化疗性口腔黏膜炎和皮肤损害得到改善。文献回顾表明,化疗性口腔黏膜炎是高剂量应用甲氨蝶呤后的毒性反应,而低剂量应用甲氨蝶呤导致重度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病例较为少见。研究发现,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越多,如口腔局部状况差以及患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时,发生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危险程度越高。临床医师在应用化疗药物前要尽可能联合口腔医师处理相关口腔疾病;患者服用甲氨蝶呤时,应注意患者的全身状况及易感因素,规范给药频次和剂量,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给予患者详细的用药指导,防止用药错误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若出现甲氨蝶呤中毒,应及时停药、解毒,给予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口腔基础护理、冷冻疗法、激光疗法、营养支持、止痛药物等是化疗性口腔黏膜炎常用的治疗方法;当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可以考虑全身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结论 临床上需警惕低剂量甲氨蝶呤导致重度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

  • 基础研究
    姜冰, 冯茂耕, 郑艮子, 刘源, 李昊, 王瑶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6): 389-39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6.002
    摘要 (744) PDF全文 (782) HTML (53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Kelch样ECH相关蛋白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Kelch-like ECH associated protein 1-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heme oxygenase-1,KEAP1-NRF2/HO-1)通路介导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红光对高糖诱导下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PDLSCs)成骨分化和氧化损伤的影响,为LED红光在细胞抗氧化损伤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流式细胞术、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鉴定hPDLSCs;高糖预处理hPDLSCs 48 h,用1、3、5 J/cm2 LED红光照射细胞,CCK-8实验选择促细胞增殖率高的辐射曝光量进行后续实验。将hPDLSCs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糖+光照组;ALP染色、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和半定量分析检测成骨分化能力,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成骨相关基因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OSX)基因和蛋白表达;qRT-PCR检测相关抗氧化酶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 dismutase 2,SOD2)、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以NRF2特异性抑制剂ML385抑制NRF2通路,ALP染色、ALP活性检测细胞早期成骨分化能力,qRT-PCR检测早期成骨分化标志物ALP、RUNX2、OSX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KEAP1、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选择促高糖诱导下hPDLSCs增殖率最高的5 J/cm2辐射曝光量进行后续实验(P<0.05)。5 J/cm2 LED红光促进高糖诱导下hPDLSCs的成骨分化(P<0.05),上调ALP、RUNX2、OSX的基因与蛋白表达(P<0.05),上调SOD2、CAT基因表达(P<0.05),降低细胞ROS水平(P<0.05),减少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水平(P<0.05)。ML385抑制NRF2通路,细胞ALP活性降低(P<0.05),ALP、RUNX2、OSX基因表达下降(P<0.05),KEAP1蛋白表达上升(P<0.05),NRF2、HO-1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 LED红光可能通过KEAP1-NRF2/HO-1通路促进高糖诱导下hPDLSCs增殖和成骨分化,减轻氧化损伤。

  • 防治实践
    郑潇飞, 程娇, 罗祥友, 向晓波, 满城, 蒋练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53-65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7
    摘要 (717) PDF全文 (615) HTML (80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由放线菌感染引起的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报道1例以放线菌为主的混合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生于双侧上颌骨、左侧颧骨颧弓的骨髓炎病例,结合文献对放线菌性骨髓炎的诊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患者左上后牙疼痛伴左面部反复肿胀7个月,术前左面部肿胀、左上颌骨死骨暴露、上腭见瘘管流脓。颌面部核磁平扫排除肿瘤等占位性病变,结合CBCT影像初步诊断为双侧上颌骨、左侧颧骨、颧弓、眶外侧壁骨髓炎伴左侧眶下间隙感染。全身麻醉下行左侧上颌骨、颧骨死骨摘除术、病灶清除术及病灶牙拔除术。组织病理结果证实骨髓炎以及放线菌感染。术前给予青霉素钠抗炎治疗,术后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地塞米松磷酸钠、氨甲环酸、甲钴胺治疗。对该患者术后半年随访结果显示,颌面部外形基本对称,皮肤及口内黏膜未见破溃流脓及异常分泌物,术区愈合良好。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表明,放线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局部因素如创伤和牙齿感染与骨髓炎的发病有关。该疾病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配合手术,还需多学科联合对症支持治疗。结论 发生在颧骨及上颌骨的放线菌性骨髓炎较为罕见,需根据其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查以及活体组织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初期应给予足量有效的青霉素类药物,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更加敏感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可手术清除病灶,并积极对症全身支持治疗。

  • 综述
    景棋, 余逸如, Chu ChunHung, 李燕, 李明云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59-36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8
    摘要 (715) PDF全文 (722) HTML (374)   可视化   收藏

    中性粒细胞是第一批到达炎症部位的先天免疫细胞,其产生的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可以快速捕获并限制病原体扩散,便于清除病原体及其碎片。口腔中的中性粒细胞是由血液中的循环中性粒细胞特异性转化而来,其释放的NETs数量远高于循环中性粒细胞,以此能以更好地维持口腔微环境的平衡。白色念珠菌作为双形态真菌,只有菌丝相能够诱导NETs,这与通过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感应病原微生物大小有关,但作为形态为球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小远小于白色念珠菌,但仍能诱导NETs产生。牙龈卟啉单胞菌作为牙周炎复合体之一的微生物,对NETs的诱导作用小于口腔链球菌和放线菌这两种口腔常见微生物,可能存在逃避中性粒细胞免疫的机制。尽管目前对NETs产生的两种主要途径有较多研究,但不同微生物诱导中性粒细胞(特别是口腔中性粒细胞)的机制并不明晰。本文就口腔中病原微生物对中性粒细胞产生NETs的免疫效应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找寻口腔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靶点和关键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 基础研究
    刘杨, 刘晓波, 李强, 赵雅娟, 陈永进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12-32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2
    摘要 (710) PDF全文 (733) HTML (57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引起的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的组织学受损的转归, 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本动物实验经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实验动物管理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0伦审字081号)。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应激组、应激去除2周组、应激去除4周组、应激去除8周组。对大鼠施加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oderate stress,CUMS)包括24 h潮湿垫料、12 h倾斜饲养、4 h噪音、昼夜颠倒、强迫浸水、夹尾、束缚应激,持续8周;在去除应激2周、4周、8周后观察其血清学、行为学以及髁突软骨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的变化,其中采用酶联免疫法观察大鼠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水平的变化,采用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大鼠抑郁样情绪的行为学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 Western blot法检测髁突软骨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3,MMP-3)的表达。结果 应激组在CUMS刺激持续8周末时,与对照组相比大鼠血清中CORT和ACTH水平增高(P<0.01),行为学表现为摄糖减少、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延长(P<0.01),说明出现了明显的快感缺失、抑郁、绝望情绪,证明CUMS模型建立成功;并且髁突软骨表现出明显的退行性改变,软骨表面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蛋白多糖合成减少;髁突中的IL-1α和MMP-3在各层软骨的胞内和细胞外基质中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升高(P<0.01)。应激去除2周后CORT和ACTH血清学水平下降,但高于对照组(P<0.01),行为学检测与对照组相比仍有差异(P<0.01);髁突软骨表面仍可看到松解的胶原纤维,增殖层内可见一些游离细胞区;髁突中的IL-1α和MMP-3在各层软骨的表达较应激组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应激去除4周后,CORT和ACTH血清学变化恢复到正常水平,行为学测试与对照组仍有差异(P<0.05),髁突软骨表面有少量胶原纤维, IL-1α和MMP-3的表达与应激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其中IL-1α水平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但MMP-3的表达仍高于对照组(P<0.01)。应激去除8周后,行为学变化也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胶原纤维增多,呈现波纹状,并未发生严重的软骨下骨的损伤,未发生不可逆损害,IL-1α和MMP-3的表达水平均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CUMS引起的行为学改变和髁突软骨损伤在应激因素去除后可以随时间自然恢复,IL-1α和MMP-3表达的下降可能是这种自我修复过程的内在机制之一。

  • 综述
    牛双杰, 王晓飞, 王兴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6): 446-45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6.010
    摘要 (696) PDF全文 (745) HTML (486)   可视化   收藏

    牙槽骨高度不足是目前种植牙面临的一大挑战。近年来,利用“三明治”截骨术增高牙槽骨成为研究热点。“三明治”截骨术理论上是通过对骨缺损区“U”形截骨,保留舌侧黏骨膜血供,人为制造“四壁骨袋”,搭建有利成骨空间,促进牙槽骨高度恢复,经组织学研究表明其成骨速度快,骨质良好。“三明治”截骨术适合颊舌侧牙槽骨高度缺损量少于种植体长度50%,或单侧缺损量超过种植体长度50%的患者。“三明治”截骨术操作时,手术切口应设计为颊侧牙槽嵴顶下10~12 mm的水平切口;截骨线设计应保证截骨块的高度、不损伤下颌管,且契合骨缺损形态;不同类型植骨材料的成骨效果无显著性差异;截骨块通过钛板钛钉、植体等进行刚性固定,最后术区减张缝合。与其他骨增量技术进行综合对比,“三明治”截骨术用于中度垂直骨缺损的骨增量效果更好。但该技术敏感性较高,术后短暂性感觉丧失多见。随着技术的改进、数字化技术和超声骨刀的应用,“三明治”截骨术并发症的发生显著降低,数字化截骨将推动“三明治”截骨术趋于成熟,成为一项可临床推广应用的牙槽骨增高技术。

  • 临床研究
    庄子庭, 包睿, 李孟欢, 王伟财, 包柏成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45-35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6
    摘要 (695) PDF全文 (741) HTML (45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鼻尖突度变化对上唇前突感的影响,为软组织美貌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获得模特知情同意及肖像授权,使用三维立体摄像机拍摄1名女性模特并获取其面部3D模型,使用 ZBRUSH2019软件在原始模型基础上模拟鼻尖突度变化,制作出9段面部动态旋转视频,通过问卷网站创建电子问卷,随机选择正畸科患者、口腔正畸专业相关人员以及普通成年人为受试者填写电子问卷,评价不同鼻尖突度对于上唇前突感的影响。问卷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上唇突出的感观程度,分数越高表示受试者认为图像中模特的上唇越突出。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总体上随着3D模型鼻尖突度递减,受试者评价上唇突出的分数增高。交互效应分析显示,在男性受试者中:当鼻尖突度变量为+6 mm、+4.5 mm时,普通人群受试者的分数高于正畸科患者受试者(P = 0.023,P = 0.047);当鼻尖突度+6 mm时,普通人群受试者的分数同时高于口腔正畸专业相关人员受试者(P = 0.023);当鼻尖变量为-6 mm时,普通人群受试者的分数低于正畸科患者受试者(P = 0.003),其余各重测距离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鼻尖部突度递减,受试人群均产生上唇前突的视错觉现象;而当鼻尖突度过大时,普通人群评价上唇突出的视错觉现象最为明显。

  • 基础研究
    陆洲, 宫文红, 许晓, 陈正岗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6): 400-40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6.003
    摘要 (688) PDF全文 (738) HTML (56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异戊二烯基半胱氨酸羧基甲基转移酶(isoprene cysteine carboxymethyl transferase,ICMT)基因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SACC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LM和SACC-83,采用脂质体载体瞬时转染的方法,将ICMT siRNA转染至人SACC-LM和SACC-83细胞中(实验组),并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转染NC-siRNA)。通过qRT-PCR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中ICMT和RhoA的mRNA表达并明确沉默效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的ICMT、膜RhoA、总RhoA、Rho关联含卷曲螺旋结合蛋白激酶1(Rho associations contain curly helical binding protein kinase 1,ROCK1)、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蛋白表达;通过CCK-8实验检测SACC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比较细胞划痕实验的相对愈合面积和Transwell实验细胞穿膜数目,分别检测SA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SACC-LM和SACC-83细胞转染ICMT-siRNA后,实验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ICMT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但RhoA mRNA和RhoA总蛋白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膜RhoA、ROCK1、MMP-2、MMP-9的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 体外沉默ICMT基因可有效抑制人SACC-LM和SACC-83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RhoA-ROCK信号通路有关。

  • 综述
    谢飘, 唐镇, 刘剑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6): 452-45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6.011
    摘要 (678) PDF全文 (768) HTML (532)   可视化   收藏

    正畸治疗牙齿移动过程中,传统观点认为牙槽骨会跟随牙齿以1:1的比例改建,张力侧骨新生、压力侧骨吸收以维持牙槽骨的平衡。但是近年研究显示,一些正畸治疗后的患者出现了骨丧失,说明牙槽骨并不是即刻跟随牙齿发生等比例改建。前牙大范围移动后周围牙槽骨形态的变化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回顾既往文献,就正畸患者拔牙矫治后前牙区牙槽骨变化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综述结果表明,前牙大范围移动后,前牙牙根舌/腭侧根颈部位点处的牙槽骨较易出现骨缺损。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不同于以往采用二维影像对牙槽骨进行研究,现多使用锥形束CT进行测量分析,其结果更加精确,但目前基于锥形束CT的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变化的多因素研究较少。基于三维影像对不同年龄段患者前牙区牙槽骨长期变化的对比研究,以及不同骨面型、牙齿移动方式等与牙槽骨改建的相关性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 临床研究
    王晓宇, 王昊, 厉松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52-35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7
    摘要 (676) PDF全文 (718) HTML (32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上唇压力对单侧牙槽嵴裂上颌骨形态结构的生物力学作用,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名11岁女性左侧完全性牙槽嵴裂患者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数据,利用Ansys软件建立独立的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对其施加唇裂术后(唇裂术后组)和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两种上唇压力,对比分析各观察节点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移及应力分布特征。结果 双侧牙槽嵴均向缺损区域旋转、向后、向下位移,位移值健侧大于患侧,且由前向后逐渐减小;双侧牙槽嵴前段出现应力集中区,应力值健侧大于患侧,且由前向后逐渐减小,最大应力集中区位于缺损后方硬腭转折区域;唇裂术后组的位移值和应力值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牙槽嵴裂上颌骨在上唇压力的作用下,在三维方向上出现形态结构的不对称,减小上唇压力可减轻其对上颌骨的不利影响。

  • 综述
    段星祥, 张瑞, 贺燕, 彭友俭, 叶青松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0): 745-75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0.009
    摘要 (674) PDF全文 (541) HTML (643)   可视化   收藏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细胞治疗是近年研究热点,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以活细胞为基础的细胞治疗策略和新出现的以细胞外囊泡和其他可溶性蛋白质或生物活性分子为基础的去细胞治疗策略。目前,MSCs诱导获得的细胞已具备成熟的功能和特异性的结构,结合生物材料或类器官技术的原位移植在定植率及功能性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大规模培养技术和细胞外囊泡分离技术的成熟,大量获得高纯度的细胞外囊泡难度降低,细胞外囊泡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MSCs的治疗效果不仅是通过植入和分化效应进行修复,MSCs旁分泌也表现出良好效果。笔者对MSCs的细胞治疗策略和去细胞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邢文敏, 葛学军, 吴淑娟, 张芳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79-68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11
    摘要 (668) PDF全文 (675) HTML (737)   可视化   收藏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口腔黏膜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异常在OLP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糖酵解代谢相关转运蛋白、酶及调节因子,如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a),通过调控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炎症因子的分泌在OLP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证明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或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抑制T细胞糖酵解代谢,进而抑制OLP的发生。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糖酵解代谢相关转运蛋白、酶及调控因子在OLP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基础研究
    刘紫杉, 王一鑫, 李永明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18-62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2
    摘要 (666) PDF全文 (612) HTML (85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低氧环境下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配体B2/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B4(erythropoietin producing hepatocyte kinase receptor ligand B2/erythropoietin producing hepatocyte kinase receptor B4,EphrinB2/EphB4)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为低氧调控成骨细胞分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设置对照组与氯化钴诱导的低氧组,对MC3T3-E1细胞进行分组培养,应用qRT-PCR检测细胞成骨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I型胶原(collogen-1,COL I)、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mRNA表达变化,ALP染色检测细胞成骨诱导7 d后ALP活性。同时通过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两组MC3T3-E1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EphrinB2、EphB4的mRNA和蛋白表达。然后增设氯化钴+EphB4磷酸化抑制剂组(加入EphB4磷酸化抑制剂NVP-BHG712)阻止EphrinB2与EphB4结合,通过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三组成骨标志物ALP、RUNX2、COL I、OCN的mRNA与蛋白表达,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成骨诱导后ALP活性及矿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氯化钴诱导的体外细胞低氧环境下,MC3T3-E1成骨标志物ALP、RUNX2、COL 1、OCN mRNA表达增加,ALP活性增强,矿化增强(P<0.05)。同时,在氯化钴诱导的低氧环境下,HIF-1α、EphrinB2、EphB4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增加(P<0.05)。使用NVP-BHG712阻止EphrinB2和EphB4的结合后,细胞的成骨标志物表达下降,ALP活性及矿化能力降低(P<0.05)。结论 低氧环境可通过EphrinB2/EphB4信号通路促进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增加成骨标志物的表达及组织矿化。

  • 综述
    朱贺, 程兴群, 吴红崑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6): 434-43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6.008
    摘要 (664) PDF全文 (814) HTML (471)   可视化   收藏

    抗菌肽是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肽类物质,可分为天然抗菌肽和人工合成抗菌肽两种。人工合成抗菌肽主要是根据天然抗菌肽结构,通过重组不同功能结构域、调整原有氨基酸序列,或者完全重新设计,而获得新的抗菌肽。抗菌肽可抑制多种致龋微生物的生长,抑制微生物生物膜的形成,降低微生物产酸耐酸的特性。天然抗菌肽基因可作为龋病遗传易感性标志物,在口腔龋病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天然抗菌肽的不稳定性、无法实现靶向缓释,限制了其在口腔龋病防治中的应用。人工合成抗菌肽可提高抗菌肽稳定性和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可与口腔常用粘接剂聚合,减少龋病充填治疗后的微渗漏,防止继发龋的发生;可根据龋病动态进展中的pH值敏感性靶向缓释,促进早期龋的再矿化。但人工合成抗菌肽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较天然抗菌肽差;抗菌肽与其他龋病防治药物,如氟化物等联用效果尚不确切。本文针对目前抗菌肽的种类、防龋作用机制和改良设计方法进行综述,为龋病防治提供新方法与新思路。

  • 临床研究
    康梓钦, 王岳鹏, 何奕霖, 蔡永康, 黄志权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6): 408-41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6.004
    摘要 (646) PDF全文 (767) HTML (47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在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术中界定颌骨切除范围的可行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8例,术中截骨前10 min经肘静脉注射吲哚菁绿,术中以影像学结果为主要依据对坏死骨病灶行保守性切除后,再以0.3 cm为初始距离逐步扩大低荧光强度区域的潜在死骨切除范围,扩大切除范围前后行骨截面近红外荧光成像和荧光强度测定,分析统计学差异。所有骨坏死患者术后均进行定期随访以评估疗效。结果 8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均获得清晰的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图像,扩大下颌骨切除范围(0.95 ± 0.14)cm的新鲜骨创面荧光强度为(226.2±15.8)au,高于基于术中肉眼观察和影像学结果的切除创面(108.8 ± 3.4)au(t = 20.718,P<0.001)。8例患者术后随访好转率达87.5%。结论 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可辅助加强清除病变颌骨直到颌骨创面新鲜出血,对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术中界定切除范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临床研究
    任晓彦, 南欣荣, 闫星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6): 414-41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6.005
    摘要 (641) PDF全文 (746) HTML (39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三维显微镜在口腔颌面血管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于口腔颌面外科行游离皮瓣整复手术的8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三维显微镜组30例,光学显微镜组57例。比较术中血管吻合时长、术后皮瓣成活率及医生评价得分在三维显微镜组与光学显微镜组的差异,评估手术中使用三维显微镜的可行性。结果 动脉吻合耗时三维显微镜组(26.53 ± 3.83)min/根,光学显微镜组(24.88 ± 2.97)min/根,三维显微镜组长于光学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吻合耗时三维显微镜组(30.68 ± 3.51)min/根,光学显微镜组(28.70 ± 2.91)min/根,三维显微镜组长于光学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显微镜组术后皮瓣成活率(93.33%),光学显微镜组术后皮瓣成活率(92.9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显微镜组在视觉疲劳、学习培训、操作难易、图像共享方面的医生评价得分高于光学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显微镜在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立体感强,便于教学培训等优点,能够很好应用于口腔颌面血管吻合术。

  • 基础研究
    张若彤, 刘晓晨, 叶玮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25-63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3
    摘要 (625) PDF全文 (633) HTML (7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对人结肠癌Caco-2细胞增殖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JAK2-STAT3通路是否参与P.g对Caco-2细胞增殖的调控,为进一步探讨P.g与结肠癌之间的关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Caco-2细胞,选择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的P.g(0、1、10、25)刺激12、24、48 h,CCK8检测P.g对Caco-2细胞增殖的影响。设置刺激时间分别为12、24、48 h,MOI=0为对照组,MOI=1、10、25为实验组。qRT-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蛋白酪氨酸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基因和蛋白/磷酸化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P.g感染Caco-2细胞后,与对照组(MOI=0)相比,MOI=1和MOI=10时,P.g在12、24、48 h时对Caco-2细胞有持续刺激作用。与对照组相比,P.g感染Caco-2细胞中促炎因子IL-6及相关增殖通路因子STAT3、 JAK2 mRNA表达及IL-6、p-STAT3、p-JAK2蛋白表达增加,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同时,P.g感染Caco-2细胞中抑炎因子IL-10的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添加JAK2抑制剂AZ960后,P.g感染Caco-2细胞的增殖减弱,STAT3、 JAK2 mRNA表达及p-STAT3、p-JAK2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P.g可促进结肠癌细胞系Caco-2的增殖,并且P.g作用于Caco-2细胞后可能通过JAK2-STAT3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同时促进促炎因子IL-6、抑制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为细胞营造利于增殖的炎性环境,这可能是P.g影响Caco-2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 基础研究
    李玉姣, 王玮, 潘雅婷, 陈力元, 范晓敏, 田宇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21-32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3
    摘要 (621) PDF全文 (711) HTML (36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口腔微生物中致龋菌群落分布特征与功能基因,提高对2型糖尿病与龋病关系的认识。方法 试验组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口腔健康的2型糖尿病患者(10例);正常对照组选取社区人群中口腔健康且不患2型糖尿病受试者(10例)。采集口腔健康的2型糖尿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龈上菌斑样本,分别进行宏基因组学测序,对变异链球菌、乳酸杆菌、黏性放线菌、白色念珠菌等致龋菌进行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口腔健康的2型糖尿病患者龈上菌斑样本中变异链球菌、乳酸杆菌、黏性放线菌、白色念珠菌丰度稍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EGG Pathway功能代谢差异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龈上菌斑微生物的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生物膜形成-大肠杆菌代谢、己内酰胺降解、精氨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较正常对照组丰富,而硫胺素代谢、硒化合物代谢、丙酮酸代谢等代谢通路较正常对照组降低。结论 口腔健康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致龋菌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功能基因差异代谢途径表明精氨酸代谢通路富集,有助于维持口腔微生态坏境的酸碱平衡。

  • 临床研究
    李佳芙, 刘情, 刘清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37-34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5
    摘要 (611) PDF全文 (737) HTML (36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下颌第一磨牙解剖式愈合基台对种植修复后牙龈软组织形态变化,以及对种植体周围牙龈成型、食物嵌塞、患者满意度等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愈合基台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长沙市口腔医院口腔)种植中心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下颌第一磨牙单颗缺失接受种植修复的患者2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14颗种植体)和试验组(13例14颗种植体);试验组应用解剖式愈合基台4周后行冠修复,对照组应用成品愈合基台4周后行冠修复;设定5个时间观测点(二期手术前、二期手术后4周、冠修复即刻、冠修复后4周、冠修复后12周),二期手术前和二期手术后4周分别采用3Shape口内扫描仪扫描下颌,对软组织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两组愈合基台对牙龈成型的影响;比较冠修复后4周和冠修复后12周两组修复体食物嵌塞发生率;比较冠修复即刻、冠修复后4周和冠修复后12周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种植二期手术后4周试验组牙龈近远中龈乳头向冠方增加值高于对照组,近中试验组为0.50(0.26,0.72)mm,对照组为0.27(0.24,0.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9),远中试验组为0.48(0.26,0.62)mm,对照组为0.23(0.13,0.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4);颊舌向龈缘顶点向冠方成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颊、舌侧龈缘中1/3顶点根方0、1、2 mm处颊、舌侧软组织的颊舌向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冠修复后4周、冠修复后12周观察的食物嵌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修复即刻、冠修复后4周和冠修复后12周试验组满意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第一磨牙种植体的解剖式愈合基台在软组织塑形方面优于成品愈合基台,近端和远端龈乳头的冠状面均有所增加,患者满意度较高。

  • 基础研究
    李国威, 唐世杰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34-64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4
    摘要 (607) PDF全文 (712) HTML (57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烟酰胺(nicotinamide,NAM)对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RA)诱导小鼠腭裂的预防作用,为腭裂的预防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采用70 mg/kg的RA于胚胎发育(embryonic,E)10.5 d(E10.5)灌胃诱导的小鼠腭裂模型为对照组,采用20 mg/kg的NAM于E8.5~E13.5尾静脉注射干预上述腭裂模型为实验组(1),采用40 mg/kg的NAM于E8.5~E13.5尾静脉注射干预上述腭裂模型为实验组(2),于E16.5剖腹观察胎鼠腭裂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对鼠胚腭突间质(mouse embryonic palatal mesenchyme,MEPM)细胞进行分组干预,共分4组:对照组(CONTROL)、RA 1 μmol/L组(RA 1)、NAM 200 μmol/L组(NAM 200)、NAM 200 μmol/L+RA 1 μmol/L组(NAM 200+RA 1)。各组药物干预24 h后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并比较凋亡率。结果 动物实验中对照组小鼠腭裂率为98%;实验组(1)腭裂率为87%,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腭裂率为63%,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实验中CONTROL组细胞凋亡率为16.53%±2.89%,RA 1组细胞凋亡率为22.9%±1.85%,凋亡率上升(P<0.01);NAM 200组细胞凋亡率9.23%±1.39%,凋亡率下降(P<0.01);与RA 1组相比较,NAM 200 +RA 1组细胞凋亡率为14.9%±7.67%,凋亡率下降(P<0.01)。结论 40 mg/kg是NAM预防RA诱导小鼠腭裂的有效浓度;其预防腭裂作用的机制可能是NAM抑制了RA诱导MEPM细胞凋亡所致。

  • 临床研究
    郝逸航, 黄美畅, 李茂, 汤亚玲, 梁新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41-64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5
    摘要 (597) PDF全文 (640) HTML (70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人工智能应用于根尖周囊肿病理诊断的效果,初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口腔病理学领域中的应用。方法 以87例根尖周囊肿的病理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构建U-net型结构的神经网络,将87幅根尖周囊肿的HE图像和标注图像分为训练集72幅图和测试集15幅图,分别用于训练模型和测试模型,最后利用目标级指标F1分数和像素级指标Dice系数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U-net网络模型在根尖周囊肿上皮识别中的能力。结果 U-net网络模型识别根尖周囊肿上皮的性能:F1分数为0.75,Dice系数为0.685,ROC曲线下面积为0.878。结论 通过人工智能构建的U-net网络模型在识别根尖周囊肿上皮时具有较好的分割结果,能够初步应用于根尖周囊肿的病理诊断,有望进一步大样本验证后逐步推广于临床。

  • 综述
    刘旭芳, 马雨轩, 牛丽娜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89-89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08
    摘要 (596) PDF全文 (604) HTML (404)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性疾病,牙周组织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细菌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牙周炎发生、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本文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线粒体稳态调控三个角度对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线粒体是细胞活性氧的主要来源和攻击靶点;线粒体功能障碍会产生大量活性氧,加剧牙周局部的氧化应激,造成细胞毒性和组织损伤;线粒体也是细胞炎症反应的中心,线粒体功能障碍引发的炎症正反馈效应可能解释了牙周炎迁延不愈的特点;仿生材料负载药物的方式在恢复线粒体功能、控制牙周炎发展以及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上具有潜在价值。然而,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位点仍不十分清楚,改善线粒体功能在牙周治疗中尚处于实验阶段。未来可重点关注线粒体功能障碍对牙周组织细胞的影响,探究其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期为牙周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专家论坛
    王文梅, 彭巧, 王翔, 朱雅男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1): 761-76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1.001
    摘要 (594) PDF全文 (705) HTML (448)   可视化   收藏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国内外目前尚无根治的特效方法,尤其是顽固性RAU的治疗更加棘手,显著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研究证实,顽固性RAU患者常常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增加了口腔溃疡治疗难度。而临床中口腔专科医师常常专注于口腔问题的处理,忽略了从全身角度对RAU发病原因及诊治进行评估和决策。为此,本文在基于国内外各种相关文献及笔者团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出顽固性RAU可能合并的常见系统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炎症性肠炎、缺铁性贫血、糖尿病、白塞综合征、莱特尔综合征、斯泼卢综合征、Sutton综合征及艾滋病等。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对这类患者的治疗策略,即对系统性疾病的积极治疗联合针对RAU采取的局部或全身用药、局部理疗、中医中药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措施。本文旨在为临床医师对顽固性RAU的诊疗提供更加全面的认知,以期为患者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顽固性RAU临床疗效。

  • 基础研究
    丁彤, 王健辉, 肖智勇, 武腾飞, 杨瑟飞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43-55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2
    摘要 (583) PDF全文 (605) HTML (66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钛表面微纳层级结构对MC3T3-E1细胞黏附增殖的影响和载药潜力的评价,为钛表面选区改性并载药缓释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钛表面处理方式将纯钛样本(直径10 mm,厚2.5 mm)随机分为:抛光组(T)、阳极氧化组(TO)和微纳层级结构组(FTO)。T组仅做抛光处理;TO组采用阳极氧化技术处理;FTO组采用飞秒激光蚀刻联合阳极氧化技术处理。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3种表面形貌,接触角测量其表面的润湿性,X 射线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分析表面化学成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测量FTO结构深度和表面粗糙度;免疫荧光染色、CCK-8和茜苏红染色半定量分析评估MC3T3-E1细胞在各组样本表面的黏附增殖分化;应用冷冻干燥法加载重组人源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2,rhBMP-2),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ey,ELISA)评估不同表面结构的载药潜力。结果 SEM观察到T组钛板表面可见方向一致且均匀的抛光痕迹;TO组表面为纳米级蜂窝状的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TiO2)纳米管结构;FTO组形成直径约为100 nm的规则有序的微纳层级结构。FTO组的接触角最小,为32° ± 1.7°,润湿性最好;一级结构圆孔平均深度为93.6 μm,粗糙度1.5 ~ 2 μm。TO组和FTO组含氧量占比多,提示TiO2形成。FTO组表面细胞增殖最显著(P<0.001),细胞黏附表面积最大(P<0.05)。FTO组加载rhBMP-2后缓慢释放14 d,且能促进细胞外基质矿化(P<0.001)。结论 钛表面微制备的纳米层级结构有促进MC3T3-E1细胞黏附增殖和成骨分化的作用,有载药潜力,是钛表面处理的新方式。

  • 基础研究
    李强, 丁梦, 张玉, 张冰清, 董衡, 牟永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28-33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4
    摘要 (570) PDF全文 (869) HTML (29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当前牙周组织工程干细胞疗法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了从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干细胞疗法治疗牙周组织缺损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相关文献,使用R语言的“Bibliometrix”包对文献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304篇文献,文献发表量及被引频次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的相关研究以166篇的数量居于全球第一,发文量最高的机构是第四军医大学,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Jin Y,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是Tissue Engineering Part A;牙周组织工程干细胞疗法的热点主要集中于组织工程及牙周膜再生,前沿主要集中于外泌体、金纳米粒子及血管生成。结论 随着牙周组织工程干细胞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学术影响力逐渐增高,未来的研究方向可重点关注牙周膜再生、外泌体、金纳米粒子及血管生成等。

  • 专家论坛
    王安训, 黄烁金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37-84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01
    摘要 (570) PDF全文 (563) HTML (339)   可视化   收藏

    游离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首选方案,但对于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医生在多个方面仍面临挑战,如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气道管理、生存质量与预后等。I/R损伤是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中不可避免的并发症,除了手术过程中尽量缩短血管吻合时间,可尝试应用物理干预治疗、抗氧化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清除剂治疗、高压氧治疗等预防和治疗游离组织瓣I/R损伤,但缺乏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进一步的佐证。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修复患者的术后气管管理至关重要,近年来,延迟拔除气管插管被提出作为传统气管切开术的替代方案,该方法可以方便患者伤口护理、减少感染、加快患者康复,并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未来有望通过制定更符合延迟拔管的患者适应证和重症监护方案,提高延迟拔管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术前根据缺损类型,选择合适的游离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有利于更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同时,对于需要术后放疗的患者,可通过术中神经吻合、放疗前口腔卫生维护、早期语音训练等方法,减少术后放疗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专家论坛
    李刚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0): 685-69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0.001
    摘要 (567) PDF全文 (706) HTML (512)   可视化   收藏

    口腔颌面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医学的各个领域。有关根折,尤其是应用CBCT诊断根纵裂一直是研究热点,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CBCT对根析的诊断效能研究;②扫描参数对CBCT诊断根折准确性的影响,如扫描视野、空间分辨率、管电流和管电压等;③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是金属伪影消除技术的应用能否提高根管治疗后和根管内有桩核时根折诊断的准确性;④根纵裂临床诊断模式的建立与验证;⑤人工智能和对比剂在CBCT图像根折诊断中的应用。与根尖片相比,CBCT可以显著提高未经过根管治疗患牙的根折诊断准确性;但是对于根管治疗后的患牙,根纵裂的诊断需结合临床体征共同判定,其中患牙颊舌(腭)向的垂直性骨吸收是根纵裂的特征性指标。根纵裂的宽度是影响根纵裂诊断准确性的重要原因,而CBCT扫描时采用的体素大小并不是影响根纵裂诊断准确性的必要因素;除个别机型外,根纵裂的折裂方向不影响其诊断准确性;图像后处理技术,特别是金属伪影消除技术不能够提高根纵裂诊断的准确性,还可能降低诊断效能,临床中不建议应用。

  • 临床研究
    何武成, 何琴, 鲁光炜, 李迎兰, 吴泽琳, 焉姝鶴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47-65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6
    摘要 (563) PDF全文 (608) HTML (62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门型个体化唇弓对上颌唇向易位阻生尖牙移动的效果和该装置对易位尖牙的移动机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共收集单侧唇向上颌尖牙易位病例8例,用门型个体化唇弓进行矫治。分别于矫治前(T1)和矫治中(T2)易位尖牙牙冠移动至与同象限正常邻牙邻接但偏唇侧位置时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牙尖点和根尖点到中线的位移变化及长轴角度变化,进行移动机制的研究。采用牙周探针测量易位尖牙和对侧正常尖牙探诊深度和颊侧临床牙冠高度进行矫治前(T1)、矫治后(T3)牙周变化评估。结果 所有8颗易位尖牙均成功通过门型个体化唇弓移动到牙弓正常近远中位置,平均耗时(11.5 ± 2.7)个月,总的矫治疗程(28.3 ± 4.7)个月。T1 ~ T2期牙尖位移8.1 mm,根尖位移1.5 mm,牙尖位移大于根尖位移(P<0.05),尖牙长轴发生17.5°倾斜。T1、T3期牙周测量指标探诊深度和颊侧临床牙冠高度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唇向易位阻生尖牙通过门型个体化唇弓在偏唇侧位置移动是可行的和有效的,该装置对易位尖牙的位移方式是控制性倾斜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