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2年, 第3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4-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28-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张富贵, 宿玉成, 邱立新, 赖红昌, 宋应亮, 宫苹, 王慧明, 廖贵清, 满毅, 季平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29-23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槽骨是牙种植修复的重要解剖基础,其不同的缺损程度决定了不同骨增量手术方案的选择,其中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手术是种植修复中非常关键的技术,然而其最终质、量、形重建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达到美观与功能兼顾的重建目标,临床医师需要掌握诊疗原则与规范的操作方法。为此,本文结合当前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与国外的相关临床指南,从牙槽骨缺损分类、骨增量手术方案的选择方面,对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技术进行了总结,形成专家共识。本共识建议:根据牙槽骨缺损与预期种植体植入位点的关系将缺损分为Ⅰ-0、Ⅰ-Ⅰ、Ⅱ-0、Ⅱ-Ⅰ及Ⅱ-Ⅱ五种类型。其中Ⅰ-0型为牙槽骨一侧骨板缺损不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无明显缺损;首选引导骨再生同期种植体植入术。Ⅰ-Ⅰ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均未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或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Ⅱ-0型为牙槽骨一侧骨板缺损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无明显缺损;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厚度 ≤ 4 mm)或牙槽嵴劈开术(厚度 > 4 mm)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Ⅱ-Ⅰ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一侧骨板缺损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骨板缺损不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或自体皮质骨帐篷技术或经牙槽嵴顶/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Ⅱ-Ⅱ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且均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引导骨再生术联合使用刚性支架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或自体皮质骨帐篷技术,延期种植。本共识可为临床医生在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手术方案选择方面提供参考借鉴。

  • 基础研究
  • 迟增鹏, 周建华, 李文健, 王莹, 徐晓妹, 陈正岗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37-24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RhoA基因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液氮冻存的20例SACC及正常癌旁组织研磨匀浆,分别提取总RNA和总蛋白检测RhoA的表达情况。同时构建RhoA-siRNA转染2个细胞株SACC-LM和SACC-83细胞进行细胞学实验,实验分为实验组(转染RhoA-siRNA基因),阴性对照组(转染siRNA-NC基因)和空白对照组。通过qRT-PCR检测各组细胞RhoA的mRNA表达并确定转染效率;Western blot分析各组细胞RhoA及上皮-间充质转换(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分子(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表达;Transwell实验及划痕实验分析各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癌旁组织相比,Rho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在SACC组织中增高(P < 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Rho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E-cadher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增加,N-cadherin、Viment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 < 0.01);实验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降低(P < 0.01)。结论 RhoA在SACC组织中表达增高;体外沉默RhoA基因可有效抑制SACC-LM和SACC-8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其可能通过作用EMT影响SAC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 李莉芬, 朱亚琴, 江龙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45-25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体外模拟细胞缺血缺氧,观察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内质网应激变化,为缺血缺氧条件调控hDPCs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无糖DMEM培养液联合低氧培养(体积分数2%O2)构建hDPCs OGD模型,体外模拟hDPCs缺血缺氧,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常规培养;实验组:OGD处理0、2、4、8 h。MTT检测hDPCs OGD处理0、2、4、8 h后细胞存活率;qRT-PCR检测hDPCs内质网应激关键分子:剪切X盒结合蛋白1(splicing x-box binding protein 1,sXBP1)、活化转录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关键蛋白:磷酸化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hosphorylated RNA-activated protein kinase-like ER-resident kinase,p-perk)、磷酸化真核起始因子-2α(phosphorylated 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2α,p-eIF2α)表达水平。结果 相较于OGD处理0 h,OGD培养hDPCs 2、4、8 h后,死亡细胞增多,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OGD处理4 h后,hDPCs内质网应激关键信号分子sXBP1、ATF4、CHOP mRNA表达水平升高;内质网应激关键蛋白p-perk、p-eIF2α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PCs OGD培养条件下内质网应激水平明显升高。

  • 温凌杜, 王子弘, 张国明, 赖茜, 杨宏宇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51-25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以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数据库构建的OSCC诊断模型的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获取OSCC和正常对照样本的RNA-seq表达数据,通过R软件对表达数据进行归一化和差异表达分析,以筛选出DEGs,并同时对DEGs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以发现主要生物学特征。随机选取RNA-seq中DEGs表达数据的70%作为训练集以及30%作为测试集后,应用PCA法对训练集数据进行分析,提取与诊断OSCC相关的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s,PC)构建PCA模型,再分别绘制训练集和测试集PCA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评估PCA模型对OSCC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OSCC和正常对照样本的RNA-seq表达数据分别为330例、32例。以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0.001和|log2FC|(|log2 fold change|)>4为阈值,共筛选出159个下调和248个上调DEGs,主要富集在中间纤维、黑素体膜等细胞成分,以及色素和唾液相关的生物过程;主要参与唾液分泌、酪氨酸代谢等通路(P.adjust<0.05和Q<0.05)。将DEGs拟作为诊断OSCC的肿瘤标志物,对训练集行PCA分析显示,主成分前3位PC1、PC2、PC3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0.873、0.100、0.023,三者累计方差的贡献率为0.996,主成分前3位PC1、PC2、PC3包含颌下腺雄激素调节蛋白3B(submaxillary gland androgen regulated protein 3B,SMR3B)、富含脯氨酸27(proline rich 27,PRR27)、组蛋白3(histatin 3,HTN3)、抗凝素(statherin,STATH)、胱抑素D(cystatin D,CST5)、包含 A 族成员2的BPI折叠(BPI fold containing family A member 2,BPIFA2)、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Hae Ⅲ亚家族 2(proline rich protein Hae Ⅲ subfamily 2,PRH2)、角蛋白 35(keratin 35,KRT35)、组蛋白1(histatin 1,HTN1)、淀粉酶α1B(amylase alpha 1B,AMY1B)。进一步结合三者的特征向量构建OSCC的PCA诊断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ROC曲线中显示该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52、0.844,均高于其他基因。结论 基于PCA法和DEGs构建的以SMR3B、PRR27、HTN3、STATH、CST5、BPIFA2、PRH2、KRT35、HTN1和AMY1B表达水平为基础的OSCC诊断模型有较高的诊断优势,可为OSCC的早期基因诊断以及PCA模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临床研究
  • 张琪, 南欣荣, 闫星泉, 张泽君, 赵佳雄, 任晓彦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58-26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IgG4相关疾病在头颈部的临床表现,探索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诊断为IgG4相关性疾病的患者21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确诊患者唾液腺体均可触及肿大质硬包块,CT显示肿大腺体内不规则高密度影像、均匀强化,部分患者伴有口腔、鼻腔、鼻窦、咽喉部等黏膜增厚、肿块样变,多数患者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血清IgG4水平升高(≥1.35 g/L)。所有患者头颈部受累唾液腺、泪腺腺体、受累黏膜、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21例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所受累腺体内及黏膜处肿块(包括头颈部及其他组织)均消失,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随着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后会再次复发、甚至出现加重。结论 对于单个颌下腺、腮腺内肿物和伴有其他唾液腺肿大、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首选CT鉴别腺体内肿物性质,并结合血液检查、病变部位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上明确诊断为IgG4相关疾病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获得良好预后,并需要长期随访,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 葛少文, 廖圣恺, 展昭均, 李孝亮, 耿琳雅, 周琦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66-27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对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cT1-2N0M0)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1例原发灶扩大切除并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elective neck dissection,END),39例原发灶扩大切除、颈部观察随访(neck observation and follow-up,NOF)。对患者的pT分期、病理分级等组织病理学特征,颈部淋巴结转移率,5年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END组和NOF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9%、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END对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控制显著优于NO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对组织病理学特征分层分析后,病理T2(pT2)分期患者,END组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NOF(P=0.020),其中,中低分化组患者END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NOF(P=0.013)。结论 END能显著控制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对于肿瘤为pT2分期或者病理分级为中低分化者,积极行END能显著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 汪玲, 蔡立宏, 练其武, 肖海清, 徐红, 柳志文, 周中苏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72-27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术前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供体牙模型及受区牙槽窝模型辅助自体牙移植术的效果。方法 收集12例因牙折或牙槽骨广泛吸收而无法保留的第一或第二磨牙,将其锥形束CT数据导入Mimics数字化设计软件中,选取匹配度最高的第三磨牙作为供体牙,3D打印出供体牙及受区牙槽窝模型进行术前模拟移植术。术中在供体牙模型引导下进行受区牙槽窝及供体牙的预备,将供体牙移植于受区。术后3、6、12个月复查锥形束CT评估骨重建及牙周膜状况。结果 12例患者均选择根尖孔已完全闭合的第三磨牙作为供体牙即刻移植于磨牙区。7例受区牙槽窝术前存在感染,其中1例因受区患牙感染致牙槽骨广泛吸收。12例手术短期恢复良好,均完成12个月以上随访,其中11例移植牙成功,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1例在术后14个月时出现牙根吸收。结论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能够辅助匹配最合适的供体牙,术前完成受区牙槽窝精准预备,减少供体牙在体外的暴露时间和移植到牙槽窝内的试放次数,有助于自体牙移植成功。

  • 综述
  • 马建斌, 薛超然, 白丁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78-28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影像资料处理、辅助诊断及预后评估等领域,研究表明,其能简化医生临床任务,快速提供分析处理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口腔正畸诊疗方面,人工智能可辅助用于二维及三维头影测量快速定点,此外,也广泛应用于三维牙模信息的高效处理与分析,并在决策正畸治疗是否需要拔牙、辅助判断生长发育阶段及正畸预后和美学评估中具有优势。尽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受限于训练数据资料的数量与质量,但将其与正畸临床诊疗相结合,可提供更快更有效的分析诊断,为更准确的诊疗决策提供支持。本文就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口腔正畸诊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正畸医生在临床中理性看待和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让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于正畸临床诊疗,以促进口腔正畸智慧化诊疗流程进一步发展。

  • 周颖欣, 何泽, 刘瑶, 宋健, 许春炜, 罗恩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83-28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正颌手术后髁突移位可导致患者复发以及出现颞下颌关节症状。为减少术后髁突移位,众多髁突定位技术运用于临床中。旨探讨髁突定位技术预防术后出现关节症状及复发的有效性,本文回顾近20年内国内外正颌术中髁突定位技术的相关文献,经文献归纳发现,定位技术以稳定术前髁突位置为最终目的,可分为非计算机辅助和计算机辅助定位技术。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髁突定位装置(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ondylar positioning devices,CAD/CAM CPDs)定位效果最佳,由牙支持式与骨支持式导板组成。其余各技术定位效果由高到低排序:CAD/CAM钛板定位>手法定位>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影像定位系统。各定位技术的精准度可达到与髁突术前位置相差1~2 mm与1°~2°,有效预防术后复发以及关节症状,为不同级别的外科医生和不同难度的病例提供临床参考。该领域仍缺乏大样本和长时间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未来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现今髁突定位技术,提升其临床实际效用及开拓新型定位技术。

  • 李霞, 路瑞芳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89-29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种植体周炎骨缺损的重建效果依赖于骨缺损形态特征,本文就种植体周炎骨缺损的形态分类及治疗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文献回顾表明,种植体周炎骨缺损形态分类包括临床分类和影像学分类,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是Renvert分类,根据骨壁数目分为四壁骨袋、三壁骨袋、二壁骨袋、一壁骨袋及骨开裂,对种植体周炎的治疗计划具有指导意义。种植体周炎的治疗需根据种植体周骨缺损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轻度骨缺损的种植体周炎采用非手术治疗;重度骨缺损的种植体周炎建议拔除种植体;而中度骨缺损的种植体周炎,根据骨缺损形态进一步判断:对于四壁骨袋、三壁骨袋及骨开裂,多采用骨再生性手术治疗,对于浅的二壁骨袋、一壁骨袋以及水平骨吸收,多采用骨切除性手术。但是大部分种植体周炎同时存在多种骨缺损形态,需联合应用骨再生性手术和骨切除性手术。

  • 张华英, 赵雨薇, 于海洋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95-29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钛及钛合金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中。但钛表面的生物活性会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影响其最终的骨结合效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表面改性方法,紫外线光功能化技术不改变成品种植体的表面形貌,适合多数品牌的成品种植体表面处理。本文从紫外线光功能化技术对钛表面特性、细胞生物学行为、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及临床应用现状等方面对紫外线光功能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目前研究表明,紫外线光功能化后的钛表面表现为超亲水性,钛表面的生物活性提高,从而加速和增强骨形成,获得更好更快的骨结合,提高种植手术的成功率,适合椅旁操作,是一种有潜力的椅旁临床新技术。

  • 孙岩, 程磊, 彭显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300-30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唾液外泌体是指存在于唾液中的直径在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随着近年来技术手段的发展,大量研究揭示唾液外泌体在多种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唾液外泌体CD9及CD81通过调控细胞粘附及运动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唾液外泌体miR-24-3p通过作用于PER1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唾液外泌体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mRNA抑制炎症组织的破坏等,具有作为诊断口腔癌、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潜能。因此,唾液外泌体可作为口腔疾病潜在的预后和诊断标志物。唾液外泌体除与口腔疾病,如口腔癌、牙周炎、口腔扁平苔藓、干燥综合征等有关外,还同远处部位肿瘤如胰腺癌、肺癌等及系统性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唾液外泌体对口腔、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作用,开发唾液外泌体作为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