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3年, 第3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3-12-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36-8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王安训, 黄烁金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37-84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游离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首选方案,但对于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医生在多个方面仍面临挑战,如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气道管理、生存质量与预后等。I/R损伤是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中不可避免的并发症,除了手术过程中尽量缩短血管吻合时间,可尝试应用物理干预治疗、抗氧化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清除剂治疗、高压氧治疗等预防和治疗游离组织瓣I/R损伤,但缺乏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进一步的佐证。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修复患者的术后气管管理至关重要,近年来,延迟拔除气管插管被提出作为传统气管切开术的替代方案,该方法可以方便患者伤口护理、减少感染、加快患者康复,并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未来有望通过制定更符合延迟拔管的患者适应证和重症监护方案,提高延迟拔管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术前根据缺损类型,选择合适的游离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有利于更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同时,对于需要术后放疗的患者,可通过术中神经吻合、放疗前口腔卫生维护、早期语音训练等方法,减少术后放疗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基础研究
  • 刘恒妍, 刘昱晨, 李康杰, 田敏, 牛丽娜, 白石柱, 方明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44-85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不同成分椅旁抛光系统对不同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材料的抛光效果,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PEEK材料抛光系统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舒适捷TM PEEK冠桥材料、Bio-PAEK®牙科PEEK材料、BioHPP® PEEK材料各制作36个试件,共108个试件,每种材料试件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试件,分别用OptiDisc®、Super-Snap® Rainbow Technique Kit、VITA ENAMIC® Polishing Set clinical、Sof-LexTM Diamond Polishing System、Visio.lign Finishing Kit for Composite Veneers和CERAMAGE Polishing Kit进行抛光,对照组选用LavaTM Ultimate树脂基陶瓷和VITA ENAMIC®树脂基陶瓷分别制作6个试件,对应使用各自配套的抛光系统Sof-LexTM Diamond Polishing System及VITA ENAMIC® Polishing Set clinical进行抛光。测量每组试件抛光后的表面粗糙度(Ra值和Sa值)和光泽度,扫描电镜观察抛光后试件表面形貌。结果 材料表面粗糙度(Ra值和Sa值)及光泽度主要受抛光系统类型影响,在不同PEEK材料种类间也有差异。Sof-LexTM Diamond Polishing System抛光PEEK材料所得的表面粗糙度最高,光泽度最低;Super-Snap® Rainbow Technique Kit、Visio.lign Finishing Kit for Composite Veneers及CERAMAGE Polishing Kit抛光PEEK材料所得表面粗糙度较低,Visio.lign Finishing Kit for Composite Veneers及CERAMAGE Polishing Kit抛光PEEK材料所得光泽度较高。Visio.lign Finishing Kit for Composite Veneers抛光PEEK材料后,材料表面可观察到抛光膏颗粒嵌入,而CERAMAGE Polishing Kit抛光组材料表面光滑,未见抛光膏颗粒残留。使用相同抛光系统,受试的PEEK材料中BioHPP®获得的抛光效果最佳。经CERAMAGE Polishing Kit抛光后的3种PEEK材料,表面粗糙度与LavaTM Ultimate树脂基陶瓷及VITA ENAMIC®树脂基陶瓷相当,光泽度则高于两者。结论 使用CERAMAGE Polishing Kit抛光3种PEEK材料,均可获得良好的抛光效果,其表面粗糙度与抛光后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CAD/CAM)树脂基陶瓷接近,且光泽度更高。

  • 侯雅蓉, 倪佳, 周俏怡, 高钰琳, 张小燕, 陈晓川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55-86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体积分数3%过氧化氢溶液和500 mg/L含氯消毒液分别用于牙周超声洁牙机独立水路的消毒效果,为口腔科临床水路消毒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将牙周科18台超声洁牙机随机分成3组,1个对照组和2个实验组,每组6台。对照组更换无菌水源和供水管,对机器及手柄连接线内不可更换的水路管道不做处理;实验组更换无菌水源和供水管,对不可更换的水路管道采用消毒剂消毒处理。实验1组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实验2组采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3组均在当天消毒前、消毒后即刻、消毒后1~10 d每天开诊前在洁牙机工作端出水口取水检测,进行水样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比较组内及组间消毒前后菌落数,水中菌落数不超过100 CFU/mL为合格。消毒后在每组菌落数首次出现超标时进行一次细菌种类质谱鉴定分析。在消毒后第10天时扫描电镜观察3组水路管道内壁生物膜情况。结果 消毒前,3组细菌菌落计数均不合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549,P = 0.111)。消毒后,各时间点对照组洁牙机出水口水样细菌菌落数均超标,培养出瓜类鞘氨醇单胞菌、哈特草螺菌、皮氏罗尔斯通氏菌3种细菌。实验1组消毒后第1、2天的水样菌落数达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后第3天起菌落数超标,同时培养出鞘氨醇单胞菌、哈特草螺菌、皮氏罗尔斯通氏菌3种细菌。实验2组消毒后第1~6天菌落数达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后第7天起每日菌落数超标,同时培养出哈特草螺菌和皮氏罗尔斯通氏菌2种细菌。实验2组消毒后的10 d平均菌落数少于实验1组(P<0.001)。电镜下见2个实验组生物膜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牙周超声洁牙机独立水路存在污染;3%过氧化氢溶液和500 mg/L含氯消毒液两种消毒剂对洁牙机内水路均有消毒作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消毒效果优于3%过氧化氢溶液;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消毒牙周超声洁牙机独立水路建议隔日消毒1次,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则建议每周消毒1次。

  • 临床研究
  • 姚宇, 谢嘉欣, 熊国平, 郑雨燕, 翁军权, 卫晓霞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63-87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的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Wilson曲线曲度,探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的后牙水平向倾斜代偿机制,为骨性错𬌗畸形治疗中后牙倾斜度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选取90例青少年及90例成人正畸治疗前的CBCT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样本中各包括矢状骨面型Ⅰ类、Ⅱ类、Ⅲ类各30例。分别测量每一侧由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的所有后牙颊舌向倾斜度、第一磨牙及第二磨牙的Wilson曲线曲度,比较不同矢状骨面型的青少年及成人间的差异。结果 与Ⅰ类骨面型成人相比,Ⅱ类骨面型成人的上颌后牙倾斜度减小,下颌后牙倾斜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类骨面型成人上颌后牙倾斜度增大,下颌后牙倾斜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类骨面型成人第二磨牙的Wilson曲线曲度显著性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Ⅰ类骨面型青少年相比,Ⅲ类骨面型青少年的上颌后牙倾斜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下颌后牙倾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青少年与成人,Ⅱ类骨面型成人上后牙更偏舌倾,除下颌第一磨牙外下颌后牙更偏直立;Ⅲ类骨面型成人下颌后牙除下颌第二磨牙外更偏舌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颌后牙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下后牙的颊舌向倾斜度及Wilson曲线曲度在不同矢状骨面型人群间存在差异,Ⅱ类骨面型人群以上后牙代偿性舌倾、下后牙代偿性直立为主。Ⅲ类骨面型人群以下后牙代偿性舌倾为主,上后牙维持原有的代偿性颊倾。

  • 吴晓璐, 于国霞, 陈仁吉, 王丽, 郝京萍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71-87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辅音错误特点及语音训练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遵循医学伦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388例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的语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以6岁为界将其分为两组即学龄前组(4~6岁)226例、学龄组(6~13岁,含6岁)162例。从平均错误个数、发音部位、发音方式、错误类型4个方面分析其辅音发音错误特点,并对其进行一对一语音训练,训练频率1周1次,1次30 min;训练方法按照音素训练→音节训练→词汇训练→句子训练→短文、会话训练的顺序进行。比较2组语音训练效果的差异。结果 按发音部位分析:两年龄组均为舌尖后音错误频率最高;而错误频率最低的学龄组为唇齿音,学龄前组为双唇音。按发音方式分析:两年龄组均为送气性塞擦音错误频率最高,鼻音错误频率最低。按错误类型分析:两年龄组均以置换、省略为主。相较于学龄前组,学龄组大部分辅音从发音部位、发音方式及错误类型三个方面均有好转的趋势。腭化和侧化两种错误类型则是学龄组错误频率高于学龄前组,但侧化学龄组升高趋势无统计学意义。学龄前组及学龄组通过6.7次和5.5次语音训练后,发音均能得到明显改善,学龄组治愈率为84.9%(118/139),学龄前组治愈率为77.1%(91/118),两组间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功能性构音障碍随着年龄增长会有所改善,但并不会完全自愈。不同年龄段患儿在经过科学合理的语音训练均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 次仁卡卓, 陈立, 白玛德吉, 安生琴, 卓玛巴央, 旦增确旦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77-88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分析西藏地区藏族人群的下颌第一恒磨牙的牙根及根管形态,为藏族人群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纳入300例藏族患者的300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CBCT影像学资料,记录患者年龄及其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数目,并用Vertucci分类法统计分析近中牙根及远中牙根根管形态及发生率。结果 300颗下颌第一恒磨牙中双根牙198颗;三根牙102颗,三根牙中有1颗存在近中舌根,其余为远中舌根,远中舌根发生率为33.7%(101/300)。近中根最常见根管构型为Vertucci Ⅳ型65.7%(197/300),其次为Vertucci Ⅱ型20.3%(61/300)。近中中央根管(middle mesial canal,MMC)发生率为6%(18/300),其中20~40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为9%(9/100)。远中单根的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根以Vertucci Ⅰ型根管为主,占比66.8%(133/199),其次为Vertucci Ⅱ型14.6%(29/199)和Vertucci Ⅳ型11.6%(23/199);远中为双根的下颌第一恒磨牙,96%(97/101)的远颊根根管和100%(101/101)远舌根根管为Vertucci Ⅰ型。结论 藏族人群的下颌第一恒磨牙形态复杂多变,约1/3的患者具有远中舌根,临床医生应在CBCT的指导下仔细探查根管。

  • 口腔医学教育
  • 陈罗娜, 王剑, 张鑫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83-88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基于根管-修复序列治疗的口腔临床前实践学科整合模式教学的效果,为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探索提供参考。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研究分为2组,学科整合教学(discipline integration teaching,DIT)组为2018级和2019级共450名学生,将根管治疗及固定修复2门课程的临床前实践教学整合为根管-修复序列治疗一门课程;传统教学(traditional teaching,TT)组为2016级和2017级共443名学生,根管治疗及固定修复两门课程临床前实践教学分别开展,2组学生均由相同的2名老师授课。比较2组临床技能考核、案例分析考核得分。此外,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对2组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对2名老师和DIT组学生进行了DIT方法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DIT组临床技能考核得分为(90.2 ± 4.16)分,高于TT组(86.3 ± 3.57)分(P = 0.001);在案例分析考核中,DIT组91.8%(413/450)的学生正确制订了治疗方案,高于TT组的74.7%(331/443)(P = 0.001)。问卷调查结果表明,DIT组学生对该组教学方法培养临床思维、提升适应证辨析能力、提升操作技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方面的认可度高于TT组(P<0.05);所有授课教师(2/2)和98.4%(443/450)学生对DIT方法表示满意。结论 DIT方法在根管-修复序列治疗临床前实践课程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及能力,并且更易为师生所接受。DIT组方法比TT方法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

  • 综述
  • 刘旭芳, 马雨轩, 牛丽娜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89-89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性疾病,牙周组织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细菌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牙周炎发生、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本文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线粒体稳态调控三个角度对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线粒体是细胞活性氧的主要来源和攻击靶点;线粒体功能障碍会产生大量活性氧,加剧牙周局部的氧化应激,造成细胞毒性和组织损伤;线粒体也是细胞炎症反应的中心,线粒体功能障碍引发的炎症正反馈效应可能解释了牙周炎迁延不愈的特点;仿生材料负载药物的方式在恢复线粒体功能、控制牙周炎发展以及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上具有潜在价值。然而,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位点仍不十分清楚,改善线粒体功能在牙周治疗中尚处于实验阶段。未来可重点关注线粒体功能障碍对牙周组织细胞的影响,探究其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期为牙周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毛佳慧, 王航, 程磊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96-90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是发生于牙周支持组织中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菌斑微生物是其始动因子,牙周炎造成的局部炎症及牙槽骨丧失是牙齿脱落的最常见原因。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在牙周炎免疫反应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来源是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和γδT细胞。Th17在牙周炎中的作用已被广泛论证,但直到近年γδT细胞在牙周炎中的作用才逐渐被揭示。γδT细胞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T淋巴细胞群,被认为是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的纽带。研究发现,γδT细胞主要分布在靠近生物膜的口腔上皮中,与微生物密切作用,产生IL-17,招募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参与牙周炎的宿主免疫反应。γδT细胞还被证实能产生组织修复相关因子,可在牙周炎中起保护作用。本文对γδT细胞在牙周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李咏珊, 吴志聪, 王梓星, 余熹煌, 刘茜, 余挺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901-90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与嘌呤代谢异常有关,表现为宿主血尿酸增多和牙周组织中的嘌呤降解酶——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anthine oxidoreductase,XOR)表达增加。在病理条件下XOR和尿酸都是促氧化、促炎症介质。动物实验发现,注射尿酸促进牙周炎进展,非布司他(一种XOR抑制剂)可改善牙周炎的组织破坏,阻断尿酸来源可能是一种控制牙周炎进展的治疗策略。本文旨在对XOR抑制剂作为牙周炎潜在治疗药物的合理性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提示,XOR抑制剂显示出抗氧化、抗炎和抗破骨作用;而且,XOR抑制剂在治疗感染性、炎症性和溶骨性疾病方面显示出临床效果;目前虽无直接证据支持XOR抑制剂对牙周微生态失调有改善作用,但其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且有间接证据支持XOR抑制剂对牙周微生态失调的有利作用。综上,XOR抑制剂有可能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通过抑制炎症、氧化应激反应和抗破骨作用,对牙周炎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 张宇晗, 王航, 沈颉飞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907-91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口颌面部疼痛的发病率高且病理机制复杂。目前临床缺乏持久有效的治疗药物,给患者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研发更加持久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量证据表明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s,AMPARs)的激活在促进躯体和口颌面部疼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蛋白激酶调节亚基磷酸化及辅助蛋白相互作用等促进AMPARs的激活与转运和信号转导,从而调控AMPARs的表达。含GluA1的AMPARs的增加可促进钙离子内流,进一步激活蛋白激酶及辅助蛋白,形成自反馈环,这是促进慢性疼痛的重要机制。其次,AMPARs在三叉神经系统与脊髓神经系统中表达类似,上述调控也可参与调控口颌面部炎性疼痛。然而,在口颌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疼痛中AMPARs的调控研究相对不足,未来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此外,AMPARs拮抗剂治疗疼痛尚缺乏临床证据。了解AMPARs的激活与转运的调控机制,精准干预AMPARs的激活与转运,可为研发新型镇痛药提供有效策略,从而为临床上治疗口颌面部疼痛提供新思路。

  • 短讯
  •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54-8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