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3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2-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杜芹, 杨一凡, 贾淑娴, 李小兵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77-8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早期混合牙列阶段常见的一类错颌畸形,6 ~ 10岁的儿童发病率为0.83% ~ 8.7%,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恒磨牙萌出的近中阻生,可伴随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和间隙丧失。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会导致患儿发生第二乳磨牙早失、牙弓发育不足与后牙段牙列严重拥挤等问题,预防及早期干预非常重要。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与牙、牙槽骨及颌骨之间差异性生长发育平衡破坏有关,其病因可分为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医源性因素。在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病史、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并采用分牙法、第二乳磨牙远中片切及远中移动第一恒磨牙等方法进行治疗。本文就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常用治疗方案进行述评,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基础研究
  • 屠腾, 刘艳丽, 王惠, 赵萤, 张旻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86-9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力生长因子(mechano-growth factor,MGF)对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人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物,并观察分选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多向分化能力;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MGF功能肽段(MGF-Ct24E肽)作用下PDLSCs的增殖活性;Western blot检测MGF-Ct24E肽作用下PDLSCs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Scleraxis、Ⅰ型胶原ɑ1(collagen type I alpha 1,COL1A1)、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磷酸化YAP(phosphorylation yes-associated protein,P-YAP)蛋白表达量;免疫荧光观察YAP的表达情况;siRNA干扰YAP表达后,观察PDLSCs中MGF-Ct24E作用下PCNA、Scleraxis和COL1A1的表达。结果 免疫磁珠分选的PDLSCs高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90、CD105,低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CD45;细胞具有较强的克隆形成能力,成骨诱导茜素红染色后可见红色钙结节,成脂诱导油红O染色后可见红色脂滴;50 ng/mL和100 ng/mL MGF-Ct24E肽作用24 h后,PDLSCs的增殖活性增强(P<0.05);细胞中PCNA、Scleraxis和COL1A1蛋白表达上调,而Osterix蛋白表达量下调(P<0.05);50 ng/mL MGF-Ct24E肽作用24 h后,YAP蛋白357位点磷酸化水平增强(P<0.05),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发现,YAP蛋白在胞核聚集;MGF-Ct24E肽作用下,siRNA抑制YAP表达后,细胞中PCNA、Scleraxis蛋白表达量下调(P<0.05)。结论 MGF通过激活YAP促进PDLSCs增殖及成纤维分化。

  • 朱嘉皓, 芦婷, 钟良军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94-10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来源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from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LPS)刺激模拟炎症状态下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hPDLFs)的调控作用。方法 获取hPDLFs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通过qRT-PCR与CCK-8确定Pg-LPS的刺激浓度。将hPDLFs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100 μg/mL Pg-LPS;低浓度组,1 ng/mL TGF-β1+100 μg/mL Pg-LPS;中浓度组,10 ng/mL TGF-β1+100 μg/mL Pg-LPS;高浓度组100 ng/mL TGF-β1+100 μg/mL Pg-LPS。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划痕实验与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hPDLFs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PDLFs的细胞周期;qRT-PCR检测hPDLFs的转录因子叉头盒p3(forkhead/winged helix transcriptional factor p3, Foxp3)、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EB病毒诱导基因3(Epstein-Barrvirus-induced gene 3,EBI3)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hPDLFs的Foxp3、IL-6及EBI3蛋白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鉴定显示抗波形丝蛋白阳性及抗角蛋白阴性;Pg-LPS浓度为100 μg /mL时,hPDLFs中IL-6 mRNA表达相比空白对照组显著上升(P<0.000 1)且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00 1),所以选择100 μg /mL Pg-LPS用于模拟炎症状态。 10、100 ng/mL TGF-β1能提高炎症状态下hPDLFs的增殖能力(P<0.000 1);1、10、100 ng/mL TGF-β1能促进炎症状态下hPDLFs的迁移能力(P<0.000 1);1、10、100 ng/mL TGF-β1可加快炎症状态下hPDLFs的细胞周期(P<0.000 1);1、10、100 ng/mL TGF-β1可抑制炎症状态下hPDLFs的IL-6基因和蛋白表达量(P<0.000 1),1、10 ng/mL TGF-β1可提高炎症状态下hPDLFs的EBI3基因及蛋白表达量(P<0.000 1),1、10 ng/mL TGF-β1可提高炎症状态下hPDLFs的Foxp3基因表达量,10 ng/mL TGF-β1可提高Foxp3蛋白表达量(P<0.05)。结论 TGF-β1可促进炎症状态下hPDLFs的增殖及迁移能力、上调EBI3表达,可能与转录因子Foxp3表达有关。

  • 临床研究
  • 邢珂, 周嘉玮, 张冠凝, 梅宏翔, 李娟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104-10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骨性Ⅱ类高角成年女性上气道形态、颅颈姿势和前牙位置之间的关联,为正畸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04例未经正畸治疗的骨性Ⅱ类(ANB ≥ 4.7°)成年女性的头颅侧位片,根据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组(MP-SN ˃ 37°)(n = 52)和均角组(29° ≤ MP-SN ≤ 37°)(n = 52),对各组上气道矢状径、颅颈角、前牙位置进行测量。结果 与均角组相比,高角组的鼻咽部、腭咽部、舌咽部气道更狭窄(P<0.05),颅颈角更大(P<0.05);高角组鼻咽部气道矢状径与颅颈角呈负相关(P<0.05),高角组及均角组喉咽部气道矢状径均与颅颈角呈正相关(P<0.05);高角组及均角组颅颈角均与上前牙唇倾度呈负相关(P<0.05),高角组与均角组颅颈角均与咬合平面倾斜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骨性Ⅱ类高角成年女性上气道较狭窄、颅颈姿势较伸展,颅颈姿势同时与气道形态和前牙位置具有相关性,提示呼吸功能、头颈部姿势、牙颌面形态存在一定程度关联。

  • 李建华, 马向玉, 周容, 丁俐丹, 马科院, 廖文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110-11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骨性Ⅱ类错𬌗畸形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及其与性别、年龄和垂直骨面型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青少年和成人骨性Ⅱ类患者各60例,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软件上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各个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评估不同性别、年龄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的垂直向位置关系的差异。结果 骨性Ⅱ类青少年和成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接触率分别为85%和56%,青少年接触和穿透上颌窦底的比例较成人更高(P<0.05);高角组和均角组穿透上颌窦底的比例分别为34.1%、36.6%,高于低角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患者左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垂直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骨性Ⅱ类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垂直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青少年较成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更近(P<0.05);在成人组中,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垂直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青少年组中,均角和高角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垂直向位置关系较低角组更为密切,其中近颊根和远颊根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根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骨性Ⅱ类错𬌗畸形患者中,青少年较成人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距离更近;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与垂直骨面型有关,而成人患者与垂直骨面型无关。

  • 尧可, 吴勇志, 赵志河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117-12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7个电子数据库,以及手动检索方法,检索报道在正畸牙移动中使用PRF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最终,由于各研究中患者临床特征和研究方法的异质性,所以采用定性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总结和描述。结果 共纳入6篇研究;其中5篇为自身对照设计试验,1篇为平行对照试验;2篇使用富白细胞PRF,4篇使用可注射PRF;3项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为“有一定风险”,3项研究为“低风险”;试验周期最短为4周,最长为5个月;4项研究结论支持PRF可加速正畸牙移动,1篇文献表明PRF无影响,1篇文献显示PRF抑制正畸牙移动;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PRF在使用前3个月可加速正畸牙移动,而低质量的证据支持PRF在使用4个月后将失去其促进正畸牙移动的作用。结论 目前的证据显示,PRF早期可促进正畸牙移动,然而其长效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 防治实践
  • 卢妍竹, 赵芮, 简繁, 孙洁, 赖文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123-13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偏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例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正畸治疗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正颌术式为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加颏成型,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术中植入8颗种植钉配合数字化𬌗板进行颌间牵引,术后通过垂直牵引使后牙咬合紧密;患者依从性良好,通过1套矫治器完成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建立磨牙尖牙Ⅰ类关系及前牙正常覆𬌗覆盖,下颌前突及偏斜改善良好,术后1年稳定性良好。文献复习结果表明,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的应用已较为普遍,相较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无托槽隐形矫治数字化的特性使其与计算机辅助的正颌手术设计之间的配合更为紧密,可供探索的空间更广阔。结论 对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高效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简单病例,其数字化设计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何云娇, 赵笑, 杨帆, 张晓, 王晓燕, 刘云松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131-13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修复体拆除后患牙的重新修复是口腔临床中的常见问题,修复体拆除后患牙的情况复杂多样,常常需要多个学科协作诊疗。然而,修复体拆除后患牙治疗方案的选择尚缺乏系统而简洁的指导原则。笔者结合修复临床工作经验及牙体牙髓专业专家的意见,系统地阐述了未行根管治疗(root canal therapy,RCT)的患牙、曾行RCT的患牙及曾行桩核修复的患牙修复体拆除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其牙髓及根尖周状态、RCT质量等情况,总结了以下治疗建议。①对于未行RCT的患牙,拆冠后需要评估牙髓活力、是否发生牙髓病/根尖周病、以及再次预备量大小的情况,综合判断是否需要RCT。②对于曾行RCT的患牙,若RCT完善且无根尖病变,可考虑直接修复;若RCT不完善但无根尖病变,应视情况行根管再治疗(root canal retreatment,re-RCT)、观察或直接修复治疗,必要时与牙体牙髓专业医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若患牙RCT不完善且有根尖病变,建议re-RCT后再行修复治疗。③对于曾行桩核修复的患牙,若RCT完善且无根尖病变,可考虑直接修复;若患牙RCT不完善但无根尖病变,建议观察或直接冠修复,必要时与牙体牙髓专业医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若患牙RCT不完善且有根尖病变,如果桩细而根管壁较厚,可尝试拆桩后re-RCT,如果桩粗而根管壁薄,可保留桩核,尝试根尖手术。对于牙体缺损过大或牙周条件极差难以保留者,建议拔除患牙。笔者将上述建议精炼成一套诊疗流程,以期为修复体拆除后患牙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 综述
  • 杨靖雯, 周海文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137-14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是真核生物最丰富的一种 RNA 修饰,广泛参与RNA的核输出、剪接、翻译和降解等过程的调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m6A甲基化修饰与代谢、免疫以及良恶性疾病有关。本文对circRNA m6A甲基化修饰在机体生理过程、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口腔疾病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现有研究显示,m6A甲基化修饰主要通过调节 circRNA 翻译、促进 circRNA 的核输出以及促进 circRNA 降解对circRNA产生影响;circRNA m6A甲基化修饰在免疫、生殖系统、肌细胞发生发育和恶性肿瘤中发挥调控作用;m6A甲基转移酶蛋白3 (methyltransferase-like 3,METTL3)通过YTH m6A RNA结合蛋白1(YTH m6A RNA binding protein 1,YTHDF1)介导的m6A修饰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发生,METTL14 的高表达可有效降低OSCC的增殖、迁移和侵袭;circRNA m6A甲基化修饰在口腔领域的研究较少,仅限于成釉细胞瘤和口腔种植骨吸收方向的初步研究,在口腔重大疾病(如口腔潜在恶性疾病及OSCC)方向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 朱蜜蜜, 高艳, 高玉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142-14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牙釉质发育过程中,成釉细胞过早衰老和凋亡是遗传性牙釉质发育不全的重要原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matingtype information regulator 2 homolog 1,Sirt1)是一种依赖烟酰胺腺苷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的脱乙酰酶,已被广泛报道参与调节细胞衰老。本文就Sirt1调控上皮细胞衰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Sirt1的结构特点入手,阐述Sirt1与衰老的关系。研究表明,当上皮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Sirt1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上皮细胞的衰老:Sirt1参与调节线粒体功能和代谢稳态,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影响细胞衰老表型;端粒长度与衰老呈负相关,Sirt1调节端粒延伸所需的端粒逆转录酶的表达,从而正向调节端粒的稳态;DNA受损后会经历损伤修复,未修复的DNA损伤会引起细胞衰老,Sirt1/p53通路可通过减轻DNA损伤抑制上皮细胞衰老;衰老细胞是慢性炎症的来源,慢性炎症也可以多种方式促成衰老,Sirt1通过缓解炎症症状抑制上皮细胞衰老。未来可重点关注Sirt1对成釉细胞衰老的影响,探究其对成釉细胞的具体作用机制,以期在釉质发育不全病因及治疗中找到突破。

  • 骆凯华, 彭显, 李继遥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147-15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是发生于牙支持组织的一种多因素感染性疾病。牙周炎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密切,牙周致病菌是联系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本文综述了最新的临床研究和疾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为牙周炎及牙周致病菌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牙周致病菌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机制,包括牙周致病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牙周致病菌对心血管系统的直接侵袭;牙周致病菌相关毒力因子导致的内毒素血症,继而引发全身炎症状态、脂代谢异常及氧化应激状态,进一步影响心血管系统局部炎症环境;而分子拟态学说以及载脂蛋白E在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的内在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探讨。结合现有的研究,合理猜测积极的牙周治疗和口腔卫生措施能够降低牙周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能够关注牙周致病菌和心血管疾病联系的分子机制,尤其是牙周致病菌直接入侵心血管系统或间接入侵宿主细胞,从病变区域组织中分离培养细菌的直接证据;以及局部炎症状态、牙周致病菌及其产物对心血管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热休克蛋白等)的影响机制,为今后对牙周炎和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