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2023年, 第3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3-07-20
  

  • 全选
    |
    目录
  •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456-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李少冰, 陈晖璐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457-46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牙拔除后,其唇侧轮廓常因生理性骨改建而出现塌陷。在前牙区种植位点,为了获得理想的粉色美学效果,常使用骨增量或软组织增量来维持或重建唇侧组织轮廓。在前牙区选择软组织增量恢复美学效果时,需严格把控适应证,只有对于软组织健康且无骨缺损或仅有水平向轻度骨缺损的患者,才可以考虑直接通过软组织增量维持或重建唇侧组织轮廓。在即刻、早期和延期种植中,软组织增量的选择时机各不相同。即刻种植时,唇侧骨板完整,常推荐同期软组织移植以更好地维持唇侧组织轮廓;而在早期或延期种植时,患者已经存在较大范围骨缺损时,同期软硬组织增量风险较高,常选择在一期手术时行骨增量手术,二期手术时行软组织增量手术。软组织增量目前主要为邻近自体软组织移植,如游离龈移植、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或带蒂腭侧瓣移植等,但手术常伴有第二术区,会增加患者术后反应以及手术操作时长,因此寻找长期稳定的生物替代材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对使用软组织增量进行唇侧轮廓维持和重建的适应证、时机以及不同方法作述评。

  • 基础研究
  • 葛晓彤, 叶庆元, 王津津, 张曦戈, 王垭铮, 王晓雨, 冀吉昀, 王勤涛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465-4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喷砂、钛刮匙不同的去污方式对钛表面形貌及细菌黏附的影响,为种植体周围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将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接种于经抛光处理的钛试样表面,培养后使用不同去污方式对钛试样表面进行处理。根据不同去污方式将钛试样分为无处理对照组、光动力组、喷砂组、钛刮匙组。原子力显微镜观测钛表面粗糙度变化,扫描电镜、活/死菌染色实验观察钛表面剩余细菌情况;在去污后的钛试样表面重新接种PgFn后观察细菌再黏附情况。结果 原子力显微镜观测表面粗糙度结果显示钛刮匙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光动力组及喷砂组(P<0.05),对照组、光动力组及喷砂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角测量结果显示各处理组表面接触角均小于对照组(P<0.0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钛试样表面去污后对照组表面剩余细菌数量较多,且细菌相对集中,光动力组、喷砂组、钛刮匙组表面细菌散落分布,数量较少,且光动力组表面大部分细菌菌体破裂。活/死菌染色实验结果显示光动力组表面死菌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喷砂组及钛刮匙组(P<0.05),喷砂组和钛刮匙组表面剩余细菌以活菌为主;喷砂组表面剩余细菌黏附量与对照组及光动力组、钛刮匙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钛试样表面细菌再黏附的扫描电镜及活/死菌染色结果显示,钛刮匙组表面牙龈卟啉单胞菌有聚集现象,其表面细菌黏附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光动力组及喷砂组(P<0.05)。结论 喷砂去污效果优于光动力疗法和钛刮匙,但并不能完全清除细菌污染;光动力疗法杀菌效果优于喷砂和钛刮匙;在临床实践中可以考虑喷砂和光动力疗法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种植体周围病。

  • 瞿晓非, 戚孟春, 冯丽芳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473-47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钛掺钴(cobalt,Co)-钙磷(Ca/P)涂层的成血管作用。方法 通过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方法在钛表面制备掺钴涂层组(Co组)和掺钴-钙磷涂层组(Co-Ca/P组),以未经MAO处理的纯钛试件作为对照组(Ti组)。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并通过能谱分析仪检测涂层表面元素成分与含量。应用内皮细胞培养基(endothelial cell medium,ECM)制备各组试件标准浸提液,用于成血管实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接种于基质胶表面并加入不同浸提液体外培养;于第4、8 h观察新生血管形态与数目,并用Image J软件对新生血管环数和血管节点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SEM观察显示,Co组、Co-Ca/P组涂层表面均出现不规则晶体沉积,直径<2 μm,Co-Ca/P组晶体更多且均匀;而Ti组只观察到打磨留下的划痕。能谱分析仪分析显示,Co、Ca、P三种元素被成功掺入到Co-Ca/P组涂层中,Co组只有Co元素掺入,而Ti组未检测到上述三种元素。Co-Ca/P组浸提液中HUVECs形成血管环数和节点数显著高于Co组(P<0.05),而这两组成血管效果显著优于Ti组(P<0.05)。结论 掺Co-Ca/P微弧氧化涂层具有较好的体外促血管生成能力,对新型高生物活性种植体涂层研发具有一定价值。

  • 临床研究
  • 史富茹, 陈浩, 李霞, 高瑞芳, 李然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480-48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使用One Curve预备系统时,保守开髓洞型对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管危险区的侧穿风险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更优的髓腔入路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20颗因严重牙周病拔除冠根完整、近中根具有近颊根管与近舌根管2个独立根管,弯曲度为0° ~ 20°的下颌第一磨牙,根据髓腔通路设计随机分为2组:传统开髓洞型组与保守开髓洞型组。传统开髓洞型髓室顶完全去除,保守开髓洞型尽可能多地保留髓室顶及颈周牙本质,使用One Curve单支锉行根管预备。对预备前后的离体牙进行锥形束CT扫描,定位近中根根分叉下方0 ~ 7.0 mm位置,以1 mm为间隔确定测量截面。测量各截面中根管近远中侧最小根管壁厚度。结果 ①20颗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预备前CT测量结果示:危险区位于根分叉下0 ~ 4 mm,近颊根管近中侧平均厚度为1.18 mm,远中侧为1.08 mm。近舌根管近中侧平均厚度为1.28 mm,远中侧为1.07 mm。②传统开髓洞型组与保守开髓洞型组的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根管的危险区的根管壁厚度减少量比较无显著差异(t = 1.319,P = 0.19)。③传统开髓洞型的近颊根管根尖偏移更偏向近中,保守开髓洞型更趋向于远中侧。而两组在近舌根管的偏移趋势均偏向远中。结论 使用One Curve预备系统时,临床上使用基于微创理念的保守开髓洞型不会增加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管危险区的穿通风险。

  • 唐蓉, 胡燕妮, 林梓桐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488-49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口腔颌面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的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后根分叉病变(furcation involvement,FI)的分类,为根分叉病变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163例患者的164颗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后根分叉病变的CBCT影像资料。根据患牙牙周及根尖周骨吸收的形态和范围,髓室底和根管侧壁剩余牙本质的厚度,结合患者全口其他牙情况,将根分叉病变分为牙周来源、根尖周来源、穿孔性因素及混合来源;并对根尖周来源根分叉病变患牙的根管充填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164颗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后根分叉病变患牙中,根尖周来源的根分叉病变最多,占41.5%,其次是混合来源,占26.2%,穿孔性因素占18.3%,牙周来源占14.0%。68例根尖周来源的根分叉病变患牙中,CBCT图像显示48.5%的患牙根充良好,44.1%的患牙根充不全,7.4%的患牙超填。43例混合来源的根分叉病变患牙中,同时存在牙周来源和根尖周来源的患牙最多,占72.1%。结论 CBCT可对根分叉病变进行细致的评价并进行分类,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 杨楠, 王月月, 单晓阳, 杜钦霞, 李宁毅, 孙慧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494-50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四种清除根管内氢氧化钙方法的效率,为临床根管内消毒药物的去除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65颗离体下颌单根管前磨牙,截冠、根管预备后,随机选取1颗做空白对照组,剩余64颗平均分A、B组(n = 32),A组注入成品水溶性氢氧化钙,B组注入成品油溶性氢氧化钙。封药2周后,A、B组内根据不同冲洗技术随机分为4组(n = 8),分别为侧方开口注射器冲洗组、声波荡洗组、超声荡洗组、Er: YAG 激光荡洗组。锥形束 CT 扫描氢氧化钙清除前后的样本,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根管分为根上段、根中段和根尖段,并计算根管各段的氢氧化钙体积。清除前氢氧化钙体积为V1,清除后氢氧化钙体积为 V2,清除率=(V1 -V2)/V1×100%。使用三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A、B组重建后选择根尖残余氢氧化钙量较多的各1颗与空白对照行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 两种类型的氢氧化钙用4种冲洗方式均无法完全去除氢氧化钙。水溶性氢氧化钙清除率比油溶性氢氧化钙高(P<0.001);根管三段中,根尖段的清除率较低(P<0.05)。Er: YAG 激光荡洗组在去除两种氢氧化钙的效率最高,尤其在根尖段;超声组对比声波荡洗组与注射器冲洗组,均有显著优势(P<0.05),声波荡洗组仅在油性氢氧化钙根中段组清除率高于注射器冲洗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两种氢氧化钙均无法完全去除,但油溶性的氢氧化钙残存率大。结论 四种清除方式中,两种类型的氢氧化钙均无法完全去除,油溶性较水溶性氢氧化钙难去除;Er: YAG 激光荡洗较其他冲洗方式,清除效率较高。

  • 娄佳宁, 周海文, 葛姝云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501-50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耳穴贴敷法对灼口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及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 105例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患者随机分为耳穴贴敷组50例,药物治疗组55例,疗程为1个月,耳穴贴敷组通过对BM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选取舌、心、神门3穴。使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敷,每次单耳贴敷时对双耳交替按压治疗,嘱患者每日按压治疗部位3次,每次1 ~ 2 min,至耳廓发红发热为止;药物对照组口服维生素E 100 mg+谷维素10 mg +维生素B2 10 mg,3次/d。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疼痛感觉强度、精神及心理状态及检测血浆β-内啡肽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感觉强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01);耳穴贴敷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化(t = 2.118,P = 0.037)、恐惧(t = 2.084,P = 0.039)及饮食睡眠(t =2.047,P = 0.043)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血浆β-内啡肽水平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2.247,P = 0.027)。结论 耳穴贴敷法是一种有效的BMS治疗手段,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血浆β-内啡肽的合成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 口腔医学教育
  • 李娅宁, 刘云松, 董美丽, 叶红强, 周永胜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506-51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中国本科口腔医学院校使用虚拟仿真教学技术的现状,通过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促进虚拟仿真技术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本科口腔医学院校672名教师和3 849名学生参与口腔医学虚拟仿真课程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5.81%的高校师生参与过口腔虚拟仿真课程,37.80%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师生参与过口腔虚拟仿真课程;92.12%的口腔虚拟仿真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本科生;“传统课程+虚拟仿真模型演示”为口腔虚拟仿真课程的主要授课形式;大部分口腔医学院校师生对本校已开设虚拟仿真课程满意;目前虚拟仿真课程存在教学资源少、实验交互仿真效果不佳等不足。结论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国本科口腔医学院校的应用存在差异,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虚拟仿真教学技术应用较普通高校广泛,且主要授课对象是本科生;中国口腔医学院校应重视虚拟仿真课程资源的合作开发和利用,丰富虚拟仿真课程形式,加强虚拟仿真技术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 综述
  • 鲜文攀, 任彪, 程磊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513-51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对口腔微生物与系统性疾病相关性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牙周炎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是常见的牙周致病菌,二者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目前也有研究发现FnPg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CRC的发生发展和CRC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包括通过调控细胞分裂周期和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免疫细胞功能介导免疫逃逸及肿瘤转移、营造适合肿瘤生存的促炎微环境等。通过疫苗研发、免疫制剂和抗生素使用等途径更好地预防、治疗结直肠癌和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 高颖, 王珏, 陶璐, 姚经经, 喻锦铃, 黄晗丹, 杨柳青, 刘志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518-52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PA)是一种天然植物类多酚。由于PA具有促进再矿化、诱导胶原交联、抑制蛋白酶活性、抗菌等多种生物学作用,使其在治疗及修复深龋的临床应用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促进牙本质再矿化、改善树脂-牙本质粘接效果、改善牙本质酸蚀效果等。首先,PA不仅能通过其自身或与其他再矿化剂联合促进牙本质再矿化,同时它还具有抗菌作用,在减少致龋病原菌及其生物膜形成的同时能够抑制其产酸,基于以上特性,PA能够减少龋病的发生,进而改善深龋治疗后的远期效果。此外,将PA加入到粘接剂或酸蚀剂中,利用其诱导胶原交联、抑制蛋白酶活性等生物学作用,能够改善对牙本质的酸蚀及粘接效果,继而达到改善深龋修复效果的最终目的。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PA在深龋的治疗及修复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从促进牙本质再矿化、抗菌和改善牙本质的粘接及酸蚀效果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能为临床深龋的治疗及修复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 李炎杰, 刘旺, 和红兵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524-52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破骨细胞是体内唯一负责骨吸收的细胞,成骨细胞是体内负责骨再生的主要细胞,生理情况下,二者保持动态平衡,以维持骨稳态。过去普遍认为,骨代谢的失衡主要受相关炎症因子表达影响,但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自噬与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分化、凋亡及功能关系密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体内能量代谢的重要调节器,同时AMPK参与了调控骨代谢相关细胞的自噬及骨稳态。牙周炎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其典型的症状为牙槽骨吸收。目前在临床上如何更有效地控制牙周炎症水平及牙槽骨的吸收依然是个难题,未来针对AMPK及骨代谢相关细胞自噬水平的检测对于牙周炎的临床防治上具有一定前景。因此,本文就AMPK介导的骨代谢相关细胞自噬调控牙周炎症水平及骨稳态作一综述。

  • 古力孜巴·艾海提, 亚尔肯·阿吉, 许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529-53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唇腭裂患儿早期发生语音相关障碍风险较高,这些障碍可能会持续到患儿语音发展后期并进展为代偿性发音错误,且早期发音过程中的这些缺陷将直接影响到患儿随后的语音和词汇发展阶段。研究表明,在唇腭裂患儿3岁以前提供聚焦刺激和环境教学等自然干预方式对患儿语言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并且能增加患儿音位量和提高辅音正确率。除了语音治疗师进行系统的语音治疗外,家长也可以通过接受语音治疗培训为患儿进行早期语音干预。辅音正确率与辅音表、语音清晰度等其他指标相结合可以用来评估语音干预结果。然而,迄今为止,该领域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年龄较大的患儿上。因此,有必要确定在早期语音典型发展阶段提供干预是否会带来更好的结果。未来关于语音干预方面的研究应因注重使用更系统性的语音干预方法,探讨早期语音干预是否对唇腭裂患儿的语音以及今后的身心发展带来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