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血清淀粉样P物质(serum amyloid P component,SAP)缓解小鼠牙周炎的机理,为确立SAP作为治疗牙周炎的新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获得单位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建立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SAP转基因(SAP -transgenic,SAP-Tg)小鼠的牙周炎模型,将小鼠分为WT对照组(WT组)、WT牙周炎组(W+P组)、SAP-Tg对照组(Tg组)和SAP-Tg牙周炎组(Tg+P组)。7 d后处死,取材(牙周组织、牙齿和牙槽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牙周组织中SAP蛋白表达,Micro-CT检测和HE染色检测分析牙槽骨吸收情况(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数量,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观察巨噬细胞数量,qRT-PCR检测各组牙周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beta,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水平;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 ribosomal ribonucleic acid,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口腔微生物测序。提取WT小鼠、SAP-Tg小鼠的巨噬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分为WT+LPS组和Tg+LPS组,qRT-PCR检测2组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基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CD86、CD163、CD206的表达,破骨细胞分化诱导后进行TRAP染色。结果 ELISA结果显示,相较于WT+P组小鼠,Tg+P组牙周组织中具有更高水平的SAP表达;Micro-CT和HE染色结果显示,相较于WT+P组小鼠,Tg+P组小鼠的牙槽骨吸收减少,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缩短;TRAP染色结果显示,相较于WT+P组,Tg+P组破骨细胞数量减少;IHC染色和qRT-PCR结果显示,相较于WT+P组,Tg+P组牙周组织中巨噬细胞聚集明显减少,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表达下降。口腔微生物测序结果显示,WT+P组和Tg+P组小鼠牙周炎相关致病菌无明显差异。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WT+LPS组,Tg+LPS组的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和CD86表达下调,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163和CD206均表达上调;TRAP染色结果显示,与WT+LPS组相比,Tg+LPS组破骨细胞数量减少。结论 牙周炎时,SAP过表达能有效缓解小鼠牙周炎的严重程度,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并且减少相关炎症因子表达,减少向破骨细胞分化,从而减缓牙槽骨的吸收。
目的 探讨复制总义齿制作过程中口内扫描仪扫描不同总义齿弹性印模的扫描策略及其对总义齿表面三维尺寸准确性的影响,以期利用数字化技术改进复制总义齿的传统制作方法。方法 选取临床患者无牙颌翻制模型8套,常规制作上、下颌胶连总义齿。在石膏模型上模拟患者牙槽骨萎缩情况,利用总义齿作为个别托盘使用聚醚硅橡胶材料制取弹性印模。使用TRIOS 3口内扫描仪分别按照4种扫描策略(A:义齿组织面-人工牙-义齿磨光面;B:人工牙-义齿磨光面-义齿组织面;C:喷粉状态下扫描义齿组织面-人工牙-义齿磨光面;D:喷粉状态下扫描人工牙-扫描义齿磨光面-义齿组织面)对弹性印模进行整体扫描,以台式扫描仪所得3D数据作为参照,使用Geomagic Control X 软件比较不同扫描策略所获取的3D印模数据与参照数据的最大偏差、平均偏差以及标准偏差,并将最大偏差与总义齿允许最大误差(0.3 mm)进行比较,结果用PASW Statistis 18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口内扫描弹性印模数字化3D数据与台式扫描数据相比,上颌最大偏差值为(0.188 ± 0.109)mm、下颌最大偏差值为(0.200 ± 0.099)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139,P = 0.624),但上、下颌最大偏差值均小于总义齿临床要求的最大误差(0.3 m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上、下颌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024 ± 0.212)mm和(0.014 ± 0.014)mm,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4.228,P = 0.021);上、下颌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74 ± 0.032)mm和(0.074 ± 0.034)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13,P = 0.371)。上、下颌不同扫描策略的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在各扫描策略组内和同颌各策略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口内扫描仪和台式扫描仪扫描上、下颌3D数据组织面和磨光面偏差比较图显示上颌偏差比较大的地方多集中在上颌结节及腭穹隆区域,下颌偏差较大的地方多集中在磨牙后垫区域。结论 上颌和下颌弹性印模经口内扫描仪形成的数字模型的准确度可以满足临床复制总义齿制作的要求,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医师应注意检查和调改总义齿上颌结节及腭穹隆处以及下颌磨牙后垫区域的密合程度。
目的 比较隐裂牙根管治疗后二硅酸锂玻璃陶瓷高嵌体和全冠修复的效果,为隐裂牙根管治疗后的修复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对在本院行根管治疗的隐裂牙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入组患者60例,共60颗患牙。采用随机数表法,按2︰3比例分为高嵌体组和全冠组,24例高嵌体组患牙采用二硅酸锂玻璃陶瓷高嵌体修复,36例全冠组患牙采用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全冠修复。术后第3、6、12个月复查,参考改良的USPHS标准对高嵌体组和全冠组的修复效果(修复体的美学、功能和生物学方面)进行评价及比较分析;对高嵌体组和全冠组患牙的存留情况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术后第3、6、12个月,高嵌体组患牙达到A级的修复效果比例均在85%以上,全冠组患牙达到A级的修复效果比例均在80%以上,高嵌体组与全冠组患牙的修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高嵌体组患牙12个月存留率达95.65%,全冠组患牙12个月存留率达94.12%,患牙的存留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性别、牙位、牙列、牙隐裂裂纹方向、牙隐裂裂纹累及边缘嵴数量和修复体类型对患牙的存留情况均无显著影响(P > 0.05)。结论 隐裂牙根管治疗后二硅酸锂玻璃陶瓷高嵌体的短期效果与全冠相当且短期效果均良好,高嵌体更符合微创原则,有望成为替代全冠的修复方式。
目的 探讨隐形矫治拔牙与非拔牙患者下颌Spee曲线和下颌Wilson曲线整平的准确率、下颌后牙冠倾斜度、上下颌牙弓宽度及下颌切牙唇倾度变化,为研究隐形矫治器的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已获得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6至2023年间使用隐形矫治器治疗的成人骨性I类患者,分为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组32例和非拔牙组33例。采集初始扫描模型(T1)、矫治方案设计模型(T2)、排齐整平后的扫描模型(T3),将不同时间点的扫描数据导出为STL格式文件,使用GOM Inspect 2019软件进行分析测量,临床效果(T1-T3)定义为AC,预期结果(T1-T2)定义为CC。探讨下颌Spee曲线、下颌Wilson曲线的整平准确率(AC/CC×100%)、下颌后牙冠倾斜度的变化、上下颌牙弓宽度的变化及下颌切牙唇倾度的变化。使用R4.3.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拔牙组和非拔牙组下颌Spee曲线的整平准确率分别为3.2%和10.1%;拔牙组和非拔牙组下颌第一磨牙的整平准确率分别为9.5%和4.2%,下颌第二前磨牙的整平准确率分别为32.8%和25%。拔牙组下颌Wilson曲线的整平准确率为126%,而非拔牙组为704%。拔牙组和非拔牙组下颌后牙牙冠倾斜度的AC最大值均出现在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最小(P<0.05);拔牙组第二前磨牙的CC最大,第一磨牙最小(P<0.05);非拔牙组第二磨牙的CC最大,第二前磨牙最小(P<0.05)。拔牙组上下颌牙弓宽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上颌第一磨牙处及下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处的牙弓宽度AC明显大于CC(P<0.05)。非拔牙组下颌第二前磨牙冠倾斜度的AC大于拔牙组(P<0.05),表现为更明显的牙冠颊向倾斜,而两组的下颌磨牙牙冠倾斜度AC与C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的下颌Spee曲线的CC大于非拔牙组(P<0.05),而两组的下颌Spee曲线的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和非拔牙组下颌切牙唇倾度的AC均小于CC,但均为正值,表示下颌切牙唇倾的程度增加。结论 隐形矫治器下颌Spee曲线整平表达欠佳,下颌Wilson曲线整平存在过度表达趋势,患者下颌切牙唇倾度均增加;拔牙组牙弓宽度预测精准,非拔牙组牙弓宽度存在超预期扩展。
目的 探讨腮腺区异位甲状腺的临床特点与诊治,为异位甲状腺的诊治提供临床思路。方法 报道1例颈部存在正常甲状腺伴腮腺区异位甲状腺组织的病例。患者,男性,20岁,主诉:左侧耳垂下无痛性肿物渐大1月;临床检查见左耳垂下组织膨隆明显,可触及一长约3.0 cm条形肿物,质软,边界清,位于皮下,肤色淡红,皮温不高,体位移动实验阴性;颈部彩超显示甲状腺形态、大小正常;头颈部CT报告左侧耳垂后下方腮腺区见条带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CT值约30 HU,强化后未见强化影像;入院诊断为左腮腺区肿物;通过常规腮腺区手术方法切开,术中见肿物位于皮下,内容物为鲜红色肉芽肿样组织,无包膜,与表面皮肤组织粘连,未波及腮腺包膜,彻底刮除肿物后给予间断缝合,切除肿物送病理检查,结合文献对该类型病例的诊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患者术后伤口未能一期愈合,通过每周给予碘仿纱条加压换药,约2个月后创口逐渐愈合,术后病理报告为左腮腺区异位甲状腺。文献回顾结果表明异位甲状腺包括部分和完全甲状腺异位,前者颈部存在正常甲状腺组织,部分甲状腺组织出现在其他位置,多发生于舌根、纵隔;后者颈部甲状腺缺失。两者均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及局部压迫症状,完全异位者症状更为明显;异位甲状腺主要通过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发生于腮腺区皮下的异位甲状腺则罕见。医师应依据临床检查及手术适应证,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结论 腮腺区皮下异位甲状腺罕见,异位甲状腺手术应充分考虑患者美观需求及转归等问题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必要时行穿刺活检。
目的 探讨早萌上颌前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的治疗方法,为早萌年轻恒牙根尖周炎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1例早萌Nolla Ⅶ期左上颌第一前磨牙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患牙通过规范的根管冲洗、根管消毒行再生性牙髓治疗,严密冠方封闭,并随访;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该病例患牙的临床症状消失,并且牙根继续发育,随访20个月,患牙生物学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文献回顾分析表明,早萌年轻恒牙根尖周感染主要与牙髓暴露和细菌感染有关,少有逆行性感染。牙髓坏死年轻恒牙的治疗优先选择再生性牙髓治疗以促进根尖闭合,而再生性牙髓治疗的关键环节包括彻底消毒、诱导出血和严密封闭以促进干细胞增殖分化。结论 再生性牙髓治疗是早萌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的理想治疗方式。
牙周稳态由牙龈上皮屏障、软组织细胞外基质、骨偶联系统以及牙周区域免疫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共同塑造形成。牙龈上皮细胞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少数非角质形成细胞组成,参与构成牙龈上皮屏障。上皮屏障具有抵抗病原体、外源物质和机械应力的基本功能。本文综述了牙龈上皮细胞在牙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旨在深入阐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牙龈上皮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维持牙周稳态:①牙龈上皮细胞可以通过自身增殖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和发生细胞凋亡,产生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等途径来应对牙周炎症环境,维持牙周稳态;②当牙龈上皮屏障遭到破坏后,入侵的脂多糖无法通过局部反应清除,牙龈上皮细胞也能够通过自身固有免疫反应来应对外界病原刺激入侵,维持牙周稳态;③牙龈上皮细胞与口腔微生物及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也是牙周稳态维持的重要途径。因此,牙龈上皮细胞是牙周稳态维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但牙龈上皮细胞在牙周稳态维持中的重要作用及相关机制仍未阐述,这为牙周稳态医学研究提供更多新的研究思路。
显微根尖手术是治疗上颌后牙牙髓根尖周疾病和牙髓源性上颌窦炎的重要方法。然而,由于上颌后牙与上颌窦之间的密切关系,上颌后牙的显微根尖手术面临挑战,术中可能导致上颌窦底黏膜穿孔等并发症。显微根尖手术联合上颌窦底提升术被认为是一种解决方案,即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的评估和设计与局部解剖关系密切相关。本文从上颌后牙、上颌后牙区牙槽嵴和上颌窦三方面系统综述了上颌后牙区显微根尖手术和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的解剖学考量。文献回顾结果显示,显微根尖手术中必须切除至少3 mm的根尖,以消除绝大部分的根尖分歧、侧支根管和严重的牙根弯曲。牙槽嵴高度和颊腭侧骨板厚度是评估和设计上颌后牙根尖手术的重要指标。上颌窦底黏膜、上颌窦窦口、上颌后牙与上颌窦底关系、上颌窦分隔、上牙槽后动脉和腭大动脉以及可能存在的上颌窦囊肿是主要的上颌窦相关考量因素。当上颌窦底最低点低于牙根尖、根尖接触或突入上颌窦底,以及根尖周病变与上颌窦底连通时,可以进行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解剖学考量应在上颌后牙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中贯穿始终。未来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不同局部解剖关系下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设计与难度评估。
健康牙髓是保留天然牙并维持其正常功能的关键。活髓保存治疗因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全部或部分牙髓,提高患牙的远期保存率,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牙髓活力状态是活髓保存治疗方案选择以及疗效评估的关键因素。然而,如何准确评估牙髓活力状态,在临床实际操作中依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牙髓活力状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牙髓暴露类型、龋损状态、牙周炎、外伤、治疗因素、年龄及宿主个体差异等。评估牙髓活力状态,不仅需要医生综合考虑病史和临床表征,还需结合牙髓感觉测试、牙髓血流测试、影像学检查以及分子诊断技术等多种辅助手段。未来,评估牙髓活力状态的技术应当朝着椅旁化、可视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以期达到临床诊断与组织学诊断的高度一致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根管治疗作为牙髓及根尖周疾病的核心治疗手段,其疗效高度依赖于抗菌药物的有效性。临床常用的氢氧化钙、氯己定及抗生素糊剂等传统药物虽在感染防控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各自存在明显局限性:影响牙本质机械性能、对坏死组织溶解能力不足、易引发菌株耐药等,难以达到理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传统大分子根管药物也面临根管系统复杂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材料学的飞速发展,新型抗菌剂崭露头角。以银纳米颗粒、氧化锌纳米颗粒为代表的金属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和优越的抗菌性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壳聚糖纳米颗粒有着优越的生物安全性,氢氧化钙纳米颗粒弥补了传统氢氧化钙制剂的局限,季铵聚乙烯亚胺纳米颗粒可赋予现有口腔材料抗菌性能。运用纳米递送系统,如介孔硅酸钙和介孔二氧化硅搭载抗菌分子的新型抗菌纳米颗粒在抗生物膜、生物安全性、促进组织修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还能减少耐药问题的出现,相较于传统的根管消毒药物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纳米技术的突破为根管治疗药物的革新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因此本文就纳米抗菌材料在根管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典型的生物学特征包括局部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及治疗后易复发等特点。来源于间充质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间充质上皮转化因子(cellular-mesenchymal to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c-Met)及HGF/c-Met信号通路参与调控OSCC的发生发展。一方面,HGF和c-Met蛋白在OSCC中过表达,且多项研究提示与肿瘤恶性特征和不良预后显著相关;HGF/c-Me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由HGF依赖性自/旁分泌或MET基因突变、扩增、融合及蛋白过表达等非依赖性机制驱动)可通过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协同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另一方面,HGF/c-Met还可通过促进乳酸分泌增加、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表达上调、激活和扩增髓源性抑制细胞以及促进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细胞增殖的方式介导免疫逃逸;此外,HGF/c-Met信号通路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s,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s B,AKT)、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转录激活蛋白(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3)等关键通路和非编码RNA形成的串扰也可促进肿瘤进展。针对这一通路,目前已开发出三类靶向药物:HGF单抗、c-Met单抗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中部分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然而,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耐药现象,特别是EGFR等替代信号通路的双向代偿性激活,成为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HGF/c-Met通路在OSCC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其他通路的交互关系,梳理现有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旨在为开发更有效的联合治疗策略、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最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