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专家论坛:口腔种植修复学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共识
    宋光保, 蒋欣泉, 万乾炳, 黄翠, 李彦, 顾新华, 吴哲, 汪振华, 李鸿波, 邵龙泉, 刘洪臣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7): 485-49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7.001
    摘要 (468) PDF全文 (220) HTML (428)   可视化   收藏

    人工种植牙邻接触丧失(proximal contact loss,PCL)所引发的问题是近年研究热点,学者们一致致力于其原因和相关因素分析,旨在寻求解决与PCL相关问题的方案。前驱力作用、颌骨及牙槽窝等终身改建以及种植牙的骨整合特性是PCL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下颌的闭口运动通过后牙牙尖产生了将牙齿往近中移位的前驱力,使上下颌后牙、下颌前牙近中漂移,同时,可使上下颌前牙唇向移位;另一方面,颌骨、牙槽窝、牙根的改建以及咀嚼肌的前向水平分力、下颌向前向上的动力分量以及牙尖斜面产生的向前分力使天然牙向近中漂移;此外,天然牙终身具备水平、垂直向移位以及旋转的能力,以适应口颌系统的改建和维持口腔的功能,而种植牙骨整合缺乏天然的牙周膜,缺乏近中漂移生理基础,垂直向平均动度微小,种植牙骨整合沉默性不具备天然牙整体漂移特点,增加了PCL发生的可能性。PCL高发生率与戴牙时间和近中位置有明显相关性,但也受咬合力大小、对颌牙状况、邻牙情况、修复方式、牙位、上下颌骨、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PCL与食物嵌塞呈显著相关性,但并不一一对应,不满足充分必要条件。PCL也与种植体周病变以及龋齿等有关。PCL的预防包括知情同意、定期检查、固位方式选择、接触点增强、配戴保持器以及应用多用途数字化牙冠。PCL的处理包括邻接触点增补、正畸牵引以及咬合调整。现有方法可以短期解决食物嵌塞情况,综合干预以寻求稳定的远期效果。对称、平衡的考量将拓展处理有关PCL引发的问题。

  • 专家共识
    游杰, 闫文娟, 林丽婷, 古文珍, 侯雅蓉, 肖炜, 姚惠, 李燕娥, 马丽辉, 赵蕊妮, 邱钧琦, 刘建彰, 周毅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8): 569-57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8.001
    摘要 (238) PDF全文 (181) HTML (134)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口内扫描是近年口腔数字化技术的研究热点,成为口腔正畸、修复、种植的重要技术。数字化口内扫描的精确度和数据资料采集拼接的准确性是保证数字印模成功和加工制作效果的关键;而扫描仪特性、成像原理以及操作者扫描方式、扫描对象、口腔组织特殊性、修复设计方案等均会影响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仍有诸多操作者对于如何鉴别不同修复设计的扫描策略、扫描轨迹、如何减少数字化扫描误差等认识不足,且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数字化口内扫描技术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与共识。为了更好地帮助操作者应对口内扫描中遇到的难题,提高数字化扫描质量,本文集合了参与专家的共同意见,通过对现有证据的归纳鉴别,阐述数字化口内扫描误差的原因与应对方法,掌握不同口腔印模需求下的扫描策略。本专家共识认为,基于影响数字化口内扫描精度及扫描图像重现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采用正确的扫描轨迹可缩短临床操作时间,提高扫描的精确性,扫描轨迹主要包括E字法、分段法和S型法等。①进行固定义齿修复时,建议先扫描基牙及前后两个邻牙,再把基牙区域挖出洞型,最后在基牙预备完成后补扫洞型缺口处,既可满足临床实际需求,同时也能得到最可靠的精度。②全口无牙颌行全口义齿修复时,在牙槽嵴底黏膜组织设定标记点、一次性捕获前庭区域的图像、采用不同类型的扫描路径如“Z”形、“S”形、颊腭、腭颊路径、分段扫描牙弓等策略,可以减少扫描误差和改善图像拼接以及重叠的问题。③对于种植修复,当进行种植体支持的单冠修复与小跨度上部结构修复时,建议先预扫所需牙弓,再把基牙区域挖出洞型,最后安装好种植扫描杆后再补扫洞型缺口处;当进行骨水平种植体冠修复时,可通过改良的间接扫描方法,将扫描过程分为三步:首先在口内扫描临时修复体和相邻两个牙位的牙齿与牙龈组织,然后在种植体上安装标准扫描杆并扫描全牙弓,最后在口外扫描临时修复体,以获取种植体颈部穿龈轮廓的三维形态,从而增加种植体周软组织扫描的稳定性,提高扫描还原度;对于牙列缺失种植固定桥修复,黏膜具有活动度增加了扫描难度,扫描仪难以分辨形态大小相同的扫描杆,易造成图像叠加错误,可以通过更改扫描杆的几何形状改变光学曲率半径,获得更高的种植数字化印模精确度。共识认为,随着扫描牙弓的范围越大,数据拼接次数增加,扫描精度随之下降;尤其是行全口种植修复印模时,由于口内存在不稳定、不平整的黏膜形态,且无相对明显、固定的参照物,易增加图像拼接处理的难度,造成精度不足,针对此类进行修复设计时,应谨慎选择数字化口内扫描方式获取模型数据,在缺失牙大于5颗时不宜使用数字化印模。

  • 专家共识
    徐淑兰, 李平, 杨烁, 李少冰, 卢海宾, 朱安棣, 黄立舒, 王劲茗, 徐世同, 王丽萍, 汤春波, 周延民, 周磊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5): 321-32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5.001
    摘要 (409) PDF全文 (399) HTML (256)   可视化   收藏

    计算机辅助静态导板引导种植手术的标准化流程包括术前检查、数据采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以及种植导板引导手术。其间每一环节产生的误差都可能导致误差的叠加效应,从而影响种植体植入的准确性。然而,临床医师往往关注于外科手术中的误差因素,却忽略了术前阶段的不规范操作导致种植手术产生不可逆转的误差。本文结合国内专家的临床实践与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种植导板手术术前检查、数据采集、导板设计、导板制作等方面,对种植导板手术的误差来源进行总结,并制定解决误差的策略,形成专家共识。①术前因素考量:术前应该根据患者口腔情况选择合适的种植导板类型,必要时选用固位螺钉辅助支持式导板;② 规范数据采集流程:尽量采用锥形束CT与口外扫描法进行数据采集,建议选择小视野进行CBCT拍摄,同时保持患者头部固定,对于口内带有金属修复体的患者采用配准标记导板,并且合理控制口外扫描的环境温度与光照;③ 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建议选用手柄引导的种植系统与封闭式金属套筒,并通过标记物重叠的方式进行图像配准,另外,适当地设计固位螺钉、延伸导板的支持结构、增加导板引导段长度都是减少误差的可行方法;④改进计算机辅助制作:根据不同的打印技术设置最佳的打印参数,选择合适的打印后处理与灭菌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 专家论坛
    张玉峰, 张晓欣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3): 161-16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3.001
    摘要 (480) PDF全文 (915) HTML (347)   可视化   收藏

    拔牙后,牙槽嵴软硬组织会发生明显吸收,牙槽嵴保存术目标在于尽量维持牙槽嵴软硬组织体积与形态,为种植体的植入提供适当条件。目前牙槽嵴保存术拔牙窝的多种分类方式存在难以直接指导移植材料的选择和临床操作、颗粒状骨替代材料空间维持能力不足导致成骨效果不佳等问题。血浆基质是一种自体血液提取物,能有效提高组织再生效果。本文阐述了拔牙后软硬组织丧失的特点及血浆基质在牙槽嵴保存术中的主要应用形式(液态血浆基质、固态血浆基质膜/塞、血浆基质骨块),对需要进行牙槽嵴保存术的牙槽窝进行了新的分类,并就应用血浆基质行牙槽嵴保存术的临床操作方法进行推荐:第一类为拔牙窝不存在骨组织缺损,伴或不伴软组织缺损;第二类为拔牙窝存在骨组织缺损,双侧骨壁缺损均小于50%,伴或不伴软组织缺损;第三类为拔牙窝存在骨组织缺损,双侧骨壁至少有一侧缺损大于50%,伴或不伴软组织缺损。在第一类拔牙窝中可填入固态血浆基质膜或组织塞,再次注射液态血浆基质,双层固态血浆基质膜封闭拔牙窝;在第二类拔牙窝中可填入血浆基质骨块,注射液态血浆基质二次固化后,使用可吸收胶原膜及双层固态血浆基质膜关闭拔牙窝;在第三类拔牙窝中利用帐篷钉维持高度,再植入血浆基质骨块,注射液态血浆基质二次固化后,使用可吸收胶原膜及双层固态血浆基质膜关闭拔牙窝。本文旨在为口腔临床医师全面了解血浆基质、简化牙槽嵴保存术临床决策及操作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李少冰, 陈晖璐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7): 457-46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7.001
    摘要 (1103) PDF全文 (951) HTML (1048)   可视化   收藏

    天然牙拔除后,其唇侧轮廓常因生理性骨改建而出现塌陷。在前牙区种植位点,为了获得理想的粉色美学效果,常使用骨增量或软组织增量来维持或重建唇侧组织轮廓。在前牙区选择软组织增量恢复美学效果时,需严格把控适应证,只有对于软组织健康且无骨缺损或仅有水平向轻度骨缺损的患者,才可以考虑直接通过软组织增量维持或重建唇侧组织轮廓。在即刻、早期和延期种植中,软组织增量的选择时机各不相同。即刻种植时,唇侧骨板完整,常推荐同期软组织移植以更好地维持唇侧组织轮廓;而在早期或延期种植时,患者已经存在较大范围骨缺损时,同期软硬组织增量风险较高,常选择在一期手术时行骨增量手术,二期手术时行软组织增量手术。软组织增量目前主要为邻近自体软组织移植,如游离龈移植、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或带蒂腭侧瓣移植等,但手术常伴有第二术区,会增加患者术后反应以及手术操作时长,因此寻找长期稳定的生物替代材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对使用软组织增量进行唇侧轮廓维持和重建的适应证、时机以及不同方法作述评。

  • 专家论坛
    陈泽涛, 曾培生, 刘海雯, 施梦汝, 陈世杰, 陈卓凡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4): 229-23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4.001
    摘要 (1365) PDF全文 (1387) HTML (913)   可视化   收藏

    现阶段的种植手术机器人已基本实现“手术操作智能”,然而,机器人种植决策的“类脑智能”仍处于理论及探索阶段。临床种植方案制定取决于种植时机、种植区域、骨量条件、种植术式、患者全身因素等,其制定过程需要评估相应临床决策指标及执行不同临床路径。本文回顾了人脑的认知行为及信息处理机制,在临床循证医学的思想及大数据、深度学习的潜力启发下,结合临床决策指标及临床路径可定量或定性分析的数据特点,提出了基于决策指标智能化预测及临床路径智能化执行的种植手术机器人种植决策类脑智能化可行方案,即“挖掘决策指标,厘清临床路径——构建决策指标大数据库——深度学习智能预测决策指标——临床路径智能执行——种植决策类脑智能化”;并结合本团队前期研究成果,以即刻种植时机决策为例,述评其类脑智能化过程,为后续种植决策全面“类脑智能化”研究提供范本。未来,挖掘并评价更多临床决策因素,并不断总结完善种植临床路径,同时采取最佳的智能化方式实现循证指标及路径的智能化预测,最终实现种植临床诊疗过程智能化,将是口腔临床医师们需要思考及努力的方向之一。

  • 专家论坛
    屈依丽, 满毅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3): 153-16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3.001
    摘要 (1469) PDF全文 (1021) HTML (1103)   可视化   收藏

    良好的缝合能够起到固定、关闭创口的作用,是保证创口良好愈合的基本条件。牙缺失种植位点的软硬组织再生术,无张力的对位缝合对于组织的再生十分重要。水平内褥式缝合与常规水平褥式缝合类似,通过两针进针、两针出针形成一个能被切口平分的矩形,水平内褥式缝合在矩形的基础上,强调经过切口的缝线需位于切口下方,因此创缘的外翻为该术式亮点。水平内褥式缝合通过缝合和打结可以紧密贴合受区组织与移植物,实现胶原膜、根向复位瓣、软组织移植替代物的固定,关闭创口还能进一步释放创缘张力。在满足固定、关闭创口的基本需求之外,水平内褥式缝合还能起到应力中断作用,降低周围肌肉牵拉对术区的干扰,搭配常规间断缝合能更精细调节创口张力,因此在种植相关再生性手术中应用潜力大。笔者基于临床经验和文献,阐述水平内褥式缝合在组织增量术区应用的优势,尝试明确进出针位点及缝线与组织和切口的空间关系,提出命名根据,有利于同行交流与实践。

  • 专家论坛
    张玉峰, 王宇蓝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2): 837-84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2.001
    摘要 (1280) PDF全文 (1400) HTML (578)   可视化   收藏

    垂直骨增量手术在临床上依然面临巨大挑战,通常存在难以恢复理想的牙槽骨高度、并发症等各种难题,技术敏感性较高。血浆基质是来源于自体血液的产物,能够有效促进组织再生区域的血管化,并且可招募干细胞、降低炎症反应、促进垂直骨增量的骨再生。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对垂直骨增量研究的现状,按照预期牙槽嵴增量的高度将垂直骨缺损分为3类:Ⅰ类:需要的垂直骨增量高度小于4 mm;Ⅱ类:需要的垂直骨增量高度介于4~8 mm;Ⅲ类:需要的垂直骨增量高度大于8 mm。在Ⅰ类垂直骨增量手术中直接将血浆基质骨块放置于缺损区,覆盖血浆基质膜后减张缝合;在Ⅱ类垂直骨增量中使用血浆基质骨块放在缺损区,并采用钛钉进行固定,再覆盖可吸收胶原膜和血浆基质膜,减张缝合;对于Ⅲ类垂直骨增量,在制备的血浆基质骨块中要加入其他活性成分(例如骨形成蛋白、自体骨碎屑等),并且要利用钛钉等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在骨块表面覆盖可吸收胶原膜和血浆基质膜,再进行减张缝合;针对不同的垂直骨增量类型,应用上述方法可取得理想的垂直骨增量效果。本文旨在为口腔临床医生全面了解血浆基质、简化垂直骨缺损分类及操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 专家论坛
    张富贵, 宿玉成, 邱立新, 赖红昌, 宋应亮, 宫苹, 王慧明, 廖贵清, 满毅, 季平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29-23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1
    摘要 (2862) PDF全文 (3214) HTML (2101)   可视化   收藏

    牙槽骨是牙种植修复的重要解剖基础,其不同的缺损程度决定了不同骨增量手术方案的选择,其中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手术是种植修复中非常关键的技术,然而其最终质、量、形重建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达到美观与功能兼顾的重建目标,临床医师需要掌握诊疗原则与规范的操作方法。为此,本文结合当前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与国外的相关临床指南,从牙槽骨缺损分类、骨增量手术方案的选择方面,对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技术进行了总结,形成专家共识。本共识建议:根据牙槽骨缺损与预期种植体植入位点的关系将缺损分为Ⅰ-0、Ⅰ-Ⅰ、Ⅱ-0、Ⅱ-Ⅰ及Ⅱ-Ⅱ五种类型。其中Ⅰ-0型为牙槽骨一侧骨板缺损不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无明显缺损;首选引导骨再生同期种植体植入术。Ⅰ-Ⅰ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均未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或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Ⅱ-0型为牙槽骨一侧骨板缺损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无明显缺损;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厚度 ≤ 4 mm)或牙槽嵴劈开术(厚度 > 4 mm)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Ⅱ-Ⅰ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一侧骨板缺损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骨板缺损不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或自体皮质骨帐篷技术或经牙槽嵴顶/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Ⅱ-Ⅱ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且均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引导骨再生术联合使用刚性支架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或自体皮质骨帐篷技术,延期种植。本共识可为临床医生在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手术方案选择方面提供参考借鉴。

  • 专家论坛
    张玉峰, 王宇蓝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3): 153-15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3.001
    摘要 (1883) PDF全文 (2372) HTML (882)   可视化   收藏

    牙齿缺失伴随着牙槽骨吸收或缺损,导致骨量和软组织量不足。种植治疗除恢复缺失牙的咀嚼功能外,还需恢复牙弓的轮廓和外形,引导骨再生术是骨增量的常用手段。异种颗粒状骨替代材料因其降解时间长、免疫反应低等优点,在临床水平骨增量领域应用广泛,但存在操作不便、成骨活性低等问题。血浆基质能有效提高口腔组织再生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在口腔组织再生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首先介绍了血浆基质在水平骨增量中的主要应用形式(固态血浆基质膜、血浆基质骨块),并根据临床常用的骨增量决策方案,即是否能够在理想位置植入种植体以及植入后是否存在骨开裂对水平骨缺损进行重新分类,其中Ⅰ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可供植入理想尺寸的种植体,且种植体周围无骨开裂,但牙槽骨轮廓比非缺牙区凹陷的情况;Ⅱ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根据未来修复体位置确定的种植位点植入理想尺寸种植体后,种植体三侧均有骨,但颊侧骨壁存在骨开裂(骨开裂长度小于种植体长度的50%)的情况;Ⅲ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不足以在理想位置植入理想尺寸的种植体,需要先行植骨恢复骨量以利于种植体植入的情况。本文随后对血浆基质在不同水平骨缺损类型中的应用方法进行阐述:在Ⅰ类水平骨缺损中主要采用固态血浆基质膜替代胶原膜使用;在Ⅱ类水平骨缺损中使用血浆基质骨块充填种植体植入后的骨缺损区,覆盖胶原膜,并在胶原膜表面覆盖固态血浆基质膜;在Ⅲ类水平骨缺损中采用血浆基质骨块替代自体骨块充填缺损区,并用钛钉进行固定,胶原膜和固态血浆基质膜双重覆盖后缝合固定。本文旨在为口腔临床医师全面了解血浆基质、简化引导骨再生术操作以及血浆基质在水平骨增量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陈泽涛,林义雄,杨杰婷,黄宝鑫,陈卓凡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8): 505-51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8.001
    摘要 (2168) PDF全文 (1329) HTML (737)   可视化   收藏

    引导骨再生技术应用于牙槽骨缺损再生的基础是屏障膜的屏障功能及空间维持作用,因此传统屏障膜的研发策略集中关注其物理屏障功能、降解性能及如何规避免疫原性提高生物相容性。屏障膜不仅能够被动地阻挡结缔组织,其作为“异己”成分植入体内后,会引发宿主持续的免疫反应即异物反应。骨免疫学理论表明免疫系统和骨骼系统联系密切,免疫细胞在骨组织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一研究背景,笔者课题组提出基于“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屏障膜研发理念:通过对屏障膜机械性能、表面性能及理化性能的调控,赋予屏障膜良好的免疫调控能力,诱导良好的局部免疫微环境产生,从而协调成骨与破骨以及屏障膜降解过程,提高引导骨再生中屏障膜成骨效能,满足骨缺损再生修复需求。本文述评了屏障膜的发展沿革及免疫微环境、骨再生、屏障膜三者间的紧密联系,提出基于“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屏障膜研发理念,旨在提高屏障膜的成骨效能,解决牙槽骨缺损再生修复的科学难题。

  • 专家论坛
    袁泉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3): 145-15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3.001
    摘要 (977) PDF全文 (1437) HTML (396)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肾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影响全身多器官系统功能。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的口腔健康常受影响。种植牙已成为牙缺失的最佳修复方式,为慢性肾病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牙种植治疗,是需要,也是挑战。口腔种植医师应从全局出发,综合评估患者的健康情况,充分了解患者既往及当前接受的治疗与药物使用情况;完善患者术前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影像学等检查;为患者制定可行可靠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无痛微创操作、术后加强感染控制、延期修复、多学科协作防治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以期为慢性肾脏病患者提供个性化、安全有效的口腔种植治疗。

  • 专家论坛
    许竞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 2-1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1.001
    摘要 (5098) PDF全文 (2344) HTML (3369)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文献复习,梳理明确种植初期稳定性的性质、意义、测试、参数以及影响因素。种植初期稳定性即种植体-骨界面的锚固力,是一种纯粹的机械现象,其意义在于维持种植体静立不动状态,使新骨不受干扰地生长附着在种植体表面,避免纤维组织生长,最终达到骨整合。临床比较常见的初期稳定性测试方法有植入扭力(insertion torque,IT)、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的种植体稳定指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叩诊试验Periotest等,以IT值更为常用,直接以IT值代替初期稳定性。目前未能就预示骨整合的初期稳定性具体参数标准形成统一认识,各个数值段初期稳定性的种植均有可能达到骨整合,但过高的初期稳定性有形成界面骨质微骨折导致骨坏死进而种植失败的可能。影响初期稳定性的因素有种植体的设计、牙槽骨骨质条件以及手术技巧三个方面。临床上在初期稳定性欠佳的情况下,即刻种植仍有获得成功骨整合的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现有测量初期稳定性手段的准确性,这直接关联临床是否能够选择正确合适的种植治疗路径。

  • 专家论坛
    顾新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12): 749-75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12.001
    摘要 (1444) PDF全文 (1503) HTML (950)   可视化   收藏

    萎缩无牙颌由于颌骨解剖条件因素给修复重建带来了巨大挑战,种植支持式全口固定义齿修复因为可以很好地恢复患者咀嚼功能和美观效果而广受推崇。然而,萎缩无牙颌种植即刻功能重建手术要求高,修复治疗程序复杂,往往很难达到理想治疗效果。数字化辅助萎缩无牙颌种植即刻修复功能重建的工作流程对于无牙颌患者和种植修复医生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临床病例总结了数字化辅助萎缩无牙颌种植即刻修复功能重建的工作流程,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辅助诊断、设计、植入、即刻修复重建和最终修复,可优化种植手术和即刻修复工作流程,提高萎缩无牙颌种植即刻修复的精度,减少大量植骨需要,获得更高的患者满意度,实现“修复导向,以终为始”的无牙颌种植修复理念,精准、微创、高效地恢复患者的美观和咀嚼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专家论坛
    徐淑兰,郭泽鸿,宁颖圆,高岩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545-55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9.001
    摘要 (1806) PDF全文 (1384) HTML (875)   可视化   收藏

    天然牙的冠根比理论已经被口腔医学领域广泛认同,在预测判断天然牙的保留价值、义齿修复时基牙选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过去几十年中,学者们根据天然牙的冠根比理论,提倡植入尽量长的种植体以提高成功率。然而随着短种植体的应用,种植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种植义齿冠根比(crown-implant ratio,C/I)与并发症的关系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根据循证文献就C/I的概念、C/I与种植体存留率及种植修复临床并发症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并提出建议:虽然目前多数的研究表明C/I与种植体存留率及颈部边缘骨吸收无显著相关性,但可能会增加机械并发症的风险。建议临床种植修复时C/I值尽量小于3,冠长尽量小于15 mm;同时在使用短种植体及超短种植体时,选用增加骨-种植体接触面积的种植体系统,采用联冠或桥等夹板式修复方式。

  • 专家论坛
    容明灯,周腾飞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9): 551-56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9.002
    摘要 (2025) PDF全文 (1773) HTML (1478)   可视化   收藏

    上颌窦黏膜病变在种植治疗中常被广泛检出,也给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治疗效果带来了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结合当前口腔医学研究及本科室的临床经验,笔者对上颌窦黏膜病变作一专题述评。临床上常见的由CBCT显示的上颌窦黏膜病变类型有病理性增厚、息肉/囊性病变、气-液平面等;其中2~5mm的黏膜增厚、小于一半窦腔高度的息肉囊肿等对上颌窦底提升术影响较小,可以同期行上颌窦底提升术;而大于5mm且伴有窦口阻塞的黏膜增厚、上颌窦-后鼻孔息肉、黏液囊肿、大于一半窦腔高度的息肉囊肿、气-液平面等需积极处理。对息肉囊肿的处理需综合考虑其类型、大小、窦腔炎症、窦口开放性等因素而采取保留囊肿,术前摘除延期提升或术中摘除同期提升等不同的治疗。对术后上颌窦炎的治疗以抗生素抗炎、引流为主,必要时行外科清创手术,同时需清除口腔病灶。术前影像学评估是上颌窦黏膜病变诊治的关键,对此笔者倡导口腔-耳鼻喉科的协作诊疗模式。

  • 专家论坛
    陈松龄,朱双喜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8): 477-48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8.001
    摘要 (1046) PDF全文 (1569) HTML (440)   可视化   收藏

    上颌窦底提升的技术不断发展,上颌窦底提升后的成骨机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问题。上颌窦黏膜是上颌窦底提升后窦底空间成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理结构,近年来有关上颌窦底黏膜在窦底空间成骨中的作用是一个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在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窦底空间成骨过程中,上颌窦底黏膜发挥天然的生物屏障膜的作用,同时,其本身具有成骨能力。研究还发现上颌窦底黏膜来源的上颌窦黏膜干细胞(maxillary sinus membrane stem cells, MSMSCs)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参与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窦底空间成骨;微小RNAs、长链非编码RNAs和环状RNAs等小分子RNA可调控MSMSCs成骨分化,这可能是促进窦底空间成骨重要的生物靶点。本文将从上颌窦底黏膜与上颌窦底提升成骨的关系、上颌窦底黏膜的屏障和成骨功能、参与窦底空间成骨的成骨细胞来源、上颌窦黏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作一阐述。

  • 专家论坛
    满毅,周楠,杨醒眉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6): 341-34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6.001
    摘要 (1483) PDF全文 (1435) HTML (762)   可视化   收藏

    动态实时导航系统引导下的口腔种植手术是计算机辅助种植外科的一种。医生可以在术前通过导航系统的内部软件合理规划理想的植体位置,并在导航系统的引导下将术前设计准确转移到术中,术中医生可以实时观察到手机钻针在术区牙槽骨内的位置并及时作出调整。目前导航系统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前牙美学区病例和在术区解剖条件较为复杂的牙列缺损病例中使用较多。但是动态实时导航系统的临床使用流程较为复杂,包括佩戴配准装置拍摄CBCT、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体三维位置设计、术中标定、术中配准、在导航引导下进行扩孔和种植体植入等。应用时需考量的因素和细节较多,包括种植体位置设计、追踪装置的坚固固定、配准误差、按照导航引导的稳定扩孔等。本文从种植手术导航系统的临床应用与工作流程、临床应用的效果及特点等方面进行述评,并介绍动态实时导航系统在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新进展,包括无牙颌种植导航手术和导航引导下的穿颧种植手术。进一步提高种植手术导航的精度、简化使用流程将会是未来导航系统的发展方向。

  • 专家论坛
    焦阳,陈吉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5): 280-28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5.002
    摘要 (1152) PDF全文 (1419) HTML (608)   可视化   收藏

    微生物感染影响着全世界的人类。季铵盐类化合物同时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和抗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聚合功能,利用其对生物材料进行改性可以在不影响材料本身理化性能的同时赋予其稳定的生物活性,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研制功能性骨科材料、缝合线、敷料和牙科材料,此思路成为最有前景的制备抗菌生物材料的策略之一。最近的研究发现,季铵盐型抗菌单体具有细胞毒性,因此,探究其细胞毒性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可能的细胞保护措施对改善抗菌树脂基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拓展其临床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此外,进一步验证这些生物材料的临床有效性对于准确评估材料的临床应用前景尤为重要。本文将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季铵盐类化合物在生物医学材料中的应用进展及其生物毒性进行阐述。

  • 专家论坛
    宋应亮,张思佳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4): 205-21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4.001
    摘要 (992) PDF全文 (1380) HTML (316)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全世界有4.51亿(年龄18~99岁)糖尿病患者,预测至2035年这个数字将达5.92亿人,而糖尿病患者的一系列并发症常会导致其口腔相关的血管与骨组织病变,因此口腔种植科医生亟需了解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为其提供最佳的治疗方式。对于口腔种植医生而言,对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口腔种植治疗目前仍存在以下几项难题:① 糖尿病患者拔牙后牙槽窝愈合缓慢,常需辅以引导骨再生术,从而延长治疗周期,增加患者痛苦;② 糖尿病患者牙槽植骨后新骨生成率低;③ 糖尿病患者牙种植体取得有效骨结合所需时间长,效果差;④ 糖尿病患者牙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受血糖水平影响,维护不易。目前的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当血糖水平得到很好控制时(HbA1c ≤ 6%),种植体的远期成功率是可预期的。本文将对糖尿病患者口腔种植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陈泽涛,王小双,张琳珺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1): 688-69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1.002
    摘要 (1642) PDF全文 (2057) HTML (971)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成骨细胞与骨形成的直接联系,传统骨替代材料的研发主要致力于调控成骨细胞系的直接成骨向分化从而达成生物材料介导成骨的目的。然而,骨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揭示局部微环境,尤其是免疫微环境对成骨过程具有重要调控作用。骨免疫学理论揭示免疫系统和骨骼系统联系密切,共用许多细胞因子与调控因子;免疫细胞在骨相关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往的研究理念过于强调成骨细胞的直接调控,而忽略对成骨分化微环境的管理。基于这一研究背景,笔者课题组提出基于“骨免疫微环境调控”的骨替代材料研发理念:研发材料通过调控免疫细胞反应诱导产生良好的骨免疫微环境,从而协调成骨与破骨过程,达到最佳骨再生效果。本文综述结合骨免疫学和生物材料免疫调节性能的研究进展,阐述基于“骨免疫微环境调控”的研发理念,旨在提高生物材料的临床转化率,更好的为临床骨缺损,尤其是口腔颌骨缺损修复服务,解决颌骨缺损再生修复的科学难题。

  • 专家论坛
    陈江,陈旭晞,周麟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0): 613-62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0.001
    摘要 (1028) PDF全文 (1790) HTML (360)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和骨生物材料的发展,种植牙已成为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首选方案。围绕种植体和骨生物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植体骨结合和诱导成骨方面,而忽视了免疫反应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骨生物材料领域,骨免疫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揭示了免疫细胞在调节骨骼动力学方面的重要作用,展现了骨生物材料免疫调节性能方面的远大研究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回顾了种植体的骨结合机制,并着眼于免疫反应在骨结合和新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展现了调节免疫反应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基于巨噬细胞高度的可塑性及其在免疫反应中的多重作用,着重探讨巨噬细胞对成骨、破骨细胞生成过程的重要影响。由此解释了种植体和骨生物材料、免疫系统及骨骼系统间的相互作用,阐明了骨免疫调节机制在新型种植体、骨生物材料设计和开发中存在的潜在价值。

  • 专家论坛
    满毅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8): 477-48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8.001
    摘要 (1093) PDF全文 (1459) HTML (320)   可视化   收藏

    上颌后牙区由于其缺牙后骨高度往往发生较多吸收且骨密度较低,种植牙时常需要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传统观点认为剩余骨高度是影响提升术式的重要因素,经牙槽嵴顶的上颌窦底提升术被认为只能用于剩余骨高度大于4~5 mm的患者中。然而,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挑战嵴顶提升的剩余骨高度的极限,通过外科器械的改良、临床技术的提高以及先进仪器的使用,使剩余骨高度不再被认为是决定侧壁提升与嵴顶提升的主要条件。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文献的回顾以及笔者临床操作的感悟,对在重度吸收的上颌后牙区运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方法改良进展、操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述评。

  • 专家论坛
    廖岚, 曾丽君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7): 409-41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7.001
    摘要 (1100) PDF全文 (1400) HTML (326)   可视化   收藏
    Baidu(2)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及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数字化口腔美学修复技术也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传统修复诊疗模式。数字化美学修复治疗的发展,与医学其他领域的数字化发展轨迹相类似,从不同临床治疗步骤的数字化技术介入,逐渐演变为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数字化。数字化对于提高美学修复的精准度与质量,提高临床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造福了广大患者。数字化美学修复甚至可以取代传统的修复诊疗模式,促进美学修复进入完全数字化时代。功能、美学、微创是当今口腔修复的三大理念,而数字化口腔美学修复技术是集三者为一身的完美诠释。本文介绍目前美学修复治疗的数字化技术,述评数字化美学修复的优势、目前的局限性及今后发展方向。

  • 专家论坛
    施斌, 吴涛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7): 415-42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7.002
    摘要 (983) PDF全文 (1523) HTML (242)   可视化   收藏
    Baidu(2)

    种植修复体常见的机械并发症有基台或螺丝松动、基台或螺丝折断、支架或种植体折断、修复体崩瓷、修复体固位丧失(失粘接)等。本文将种植修复体分为:种植体支持的单冠、种植体支持的多单位桥、种植体支持的全口固定义齿三类,并对2000年后发表有关种植机械并发症的临床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对基台或螺丝松动、基台或螺丝折断、种植体折断、修复体崩瓷、修复体固位丧失(失粘接)等各种机械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临床处理进行详细的分析,旨在减少临床种植修复机械并发症的发生,为种植修复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 专家论坛
    牛丽娜, 陈吉华, 焦凯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6): 347-35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6.002
    摘要 (1388) PDF全文 (1510) HTML (655)   可视化   收藏

    天然骨组织是人体高度矿化的硬组织,主要由有机质(Ⅰ型胶原及非胶原蛋白)和纳米羟基磷灰石无机矿物以7级分级有序排列的方式相互作用而形成。纤维内矿化胶原是骨组织的基本结构单元,并成为其优异的机械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的纳米结构基础。因此,如何模拟骨组织的纤维内矿化模式并探明其形成机理是仿生矿化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阐述近年来纤维内仿生矿化研究方面的进展,并就目前主流的纤维内仿生矿化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活性的人工骨再生修复材料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为对生物矿化本质的揭示提供线索。

  • 专家论坛
    王跃平, 樊圣祈, 吴轶群
    口腔疾病防治. 2017, 25(10): 613-61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7.10.001
    摘要 (1027) PDF全文 (1657) HTML (280)   可视化   收藏

    动态导航系统在口腔种植领域逐渐开始使用,系统能够术前规划种植体植入路径,术中实时可视化追踪种植钻针,避开重要解剖结构,提高手术安全性。本文将简述动态导航系统的发展,组成原理和临床应用,针对不同导航系统辅助常规种植体植入的精度进行探讨,并介绍动态导航系统辅助颧骨种植体植入术的精准度,分析导致临床误差的各种因素。

  • 专家论坛
    洪光, 韓建民
    口腔疾病防治. 2017, 25(10): 620-62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7.10.002
    摘要 (914) PDF全文 (1273) HTML (177)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无牙颌患者不断增多, 使用全口义齿的患者也不断增加。义齿稳固剂是修复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种增加义齿固位的材料,被佩戴全口义齿或局部义齿的患者在临床长期使用。本文就义齿稳固剂分类、作用机制、临床使用注意事项及最新研究进展做简要介绍。

  • 专家论坛
    邓飞龙, 胡修诚
    口腔疾病防治. 2017, 25(7): 409-41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7.07.001
    摘要 (858) PDF全文 (1244) HTML (169)   可视化   收藏
    Baidu(4)

    为寻求简便有效的无牙颌修复方法,Maló等人于2003年提出All-on-Four种植即刻修复概念,通过植入4颗种植体支持整个无牙颌修复重建,并于术后行即刻修复。All-on-Four种植即刻修复具有避免额外植骨手术、避开重要解剖结构及缩短缺牙时间等优势,近年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外科引导技术及生物力学研究的发展,All-on-Four种植即刻修复获得了理想临床效果,已成为无牙颌患者种植固定修复的一种可行且可靠方案。笔者就All-on-Four概念发展、生物力学研究、外科和修复要点以及临床应用效果作一阐述。

  • 专家论坛
    赖红昌,史俊宇
    口腔疾病防治. 2017, 25(1): 8-1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7.01.002
    摘要 (1591) PDF全文 (1706) HTML (673)   可视化   收藏
    Baidu(10)

    上颌窦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用方法。上颌窦提升术可分为上颌窦侧壁开窗术(上颌窦外提升术)和经牙槽嵴入路的上颌窦冲顶提升术(上颌窦内提升术)。本文就上颌窦提升相关解剖、上颌窦提升抗生素选择、上颌窦提升适应证把握、植骨方案选择、促生长因子的作用、上颌窦提升术的常见并发症和吸烟的影响作一论述。

  • 专家论坛
    周磊,岳新新
    口腔疾病防治. 2017, 25(1): 1-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7.01.001
    摘要 (1183) PDF全文 (1631) HTML (250)   可视化   收藏
    Baidu(20)

    种植修复是恢复无牙颌患者咀嚼功能和美观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因可用骨量的不足、上颌窦和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等解剖问题而面临巨大挑战。对该类患者行种植体植入术时,常需要进行相关的骨增量手术。All-on-Four技术是指在无牙颌前牙区植入两颗轴向种植体,在远中端植入两颗角度种植体,并即刻负重,且在4~6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的新种植修复技术。该技术避免了人工骨粉植入术及上颌窦提升术等骨增量过程,患者心理反应及术后反应较轻,同时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这种联合应用倾斜种植体和直种植体来共同完成无牙颌患者的固定修复治疗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本文将就All-on-Four概念、常规技术、评价研究以及近年来提出的一些新的观点进行阐述。

  • 专家论坛
    陈江,周麟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8): 441-44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8.001
    摘要 (1000) PDF全文 (1344) HTML (255)   可视化   收藏
    Baidu(6)

    口腔种植修复已成为缺失牙的首选治疗方案,种植体的成功不仅需要良好的骨结合,良好的软组织封闭也尤为重要。目前,种植体骨结合方面的研究已趋于成熟,而种植体颈部设计对软硬组织的影响还有待研究。笔者将本课题组对种植体颈部结构设计的研究情况结合国际上的前沿研究进行探讨,按照种植体颈部设计与边缘骨吸收、软组织封闭的形成和菌斑粘附形成的关系进行评述。

  • 专家论坛
    施斌,晏奇,伍昕宇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3): 137-14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3.001
    摘要 (1042) PDF全文 (1914) HTML (511)   可视化   收藏

    短种植体可以用于牙列缺损或缺失后剩余骨高度不足的情况,以简化甚至避免骨增量手术。目前短种植体(≤ 6 mm)在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中均有了广泛的应用,作为骨增量手术的替代方法,文献报告短种植体1~5年的平均存留率为96%,且与骨增量手术后植入常规种植体(≥ 10 mm)相比,短种植体外科并发症少、边缘骨吸收少、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和费用,是患者满意度较高的治疗方法,同时在无明确证据的情况下,冠根比不应成为短种植体临床应用的限制因素。目前的文献大部分观察时间有限,因此无明确的高质量证据能证明短种植体(≤ 6 mm)有很高的长期存留率。为了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应仔细评估缺牙部位、骨质、咬合力、口腔卫生、牙周病和不良习惯等,选择直径较宽的短种植体,上部修复方式推荐使用联冠,种植体的维护中注意咬合变化,控制不适当的受力。未来的研究应关注短种植体的长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