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李畅, 黄翠, 杨宏业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1): 821-82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1.010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人工智能具有客观、精确、微创、省时、高效等诸多优势,将其与口腔临床诊疗相结合,能够提高医生工作效率、节约医疗资源,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人工智能已逐步融入口腔修复、口腔颌面外科、正畸、牙体牙髓及牙周病等多个学科:人工智能系统可实现自动备牙、自动排牙及种植体植入;深度学习可用于辅助诊断上颌窦炎症、预测拔牙治疗并发症及辅助截骨手术精确化等,并为口腔头颈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提供重要依据;人工智能为头影测量分析带来的突破及对于患者面部吸引力的评估,推进了智能化、个性化正畸治疗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影像学等信息的深度学习与分析也促进了牙体、牙髓治疗及牙周病诊疗的完善性与精确性。人工智能技术使口腔临床诊疗由数字化到自动化、智能化的跨越成为可能,其在口腔领域的应用潜力不可小觑。本文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基本概念,重点介绍人工智能在口腔各专业领域的应用进展,并简要分析其应用的优势、问题及展望。

  • 专家论坛
    杜芹, 杨一凡, 贾淑娴, 李小兵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77-8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2.001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早期混合牙列阶段常见的一类错颌畸形,6 ~ 10岁的儿童发病率为0.83% ~ 8.7%,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恒磨牙萌出的近中阻生,可伴随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和间隙丧失。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会导致患儿发生第二乳磨牙早失、牙弓发育不足与后牙段牙列严重拥挤等问题,预防及早期干预非常重要。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与牙、牙槽骨及颌骨之间差异性生长发育平衡破坏有关,其病因可分为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医源性因素。在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病史、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并采用分牙法、第二乳磨牙远中片切及远中移动第一恒磨牙等方法进行治疗。本文就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常用治疗方案进行述评,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叶青松, 彭友俭, 骆瑜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9): 609-61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9.001

    外泌体是一类由活细胞分泌的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的囊泡,其内携带RNA、DNA、蛋白质、脂质等多种信号分子,起到细胞间信号传递的作用,从而调控生理病理过程。外泌体的提取技术包括差速离心技术、等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尺寸排阻色谱技术、超滤技术、聚合物共沉淀技术、免疫亲和技术、微流控分离技术等,这些提取技术各有优缺点,目前国际上尚未统一外泌体的提取标准;而且不同细胞来源及培养条件下的外泌体其特异性蛋白和遗传物质表达有所不同,从而表现特征和功能也存在差异;因此,目前外泌体多用于临床前研究,广泛应用于临床尚存在困难和挑战。本文总结了外泌体在现阶段研究领域中的进展,归纳了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特征和应用、优缺点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外泌体的性能;同时建议需要完善外泌体提取和制备的标准化流程为外泌体的临床转化和应用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陈斌, 闫福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2-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02

    我国人群中薄牙周生物型较多,明显限制了正畸牙移动界限。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疗(periodontal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不仅可以通过骨皮质切开加速牙齿移动,而且可以通过增加牙槽骨量扩大正畸牙移动范围,减少正畸治疗的牙周并发症。PAOO的发展经过了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基于“移动骨块”的截骨术到后来基于“局部加速现象”的骨皮质切开术,再到目前基于“骨组织工程学”的PAOO,已有百余年。纵观其发展史,对原理的认识决定了临床技术的发展。因此,对于PAOO应立足于基础研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根据骨组织改建和再生的原理进行相应操作,思考手术改良。根据目前的循证证据,如行单纯的骨皮质切开术,建议选择超声骨皮质切开术或者激光辅助骨皮质切开术,并首选采用外科导航技术或在3D打印的外科导板辅助下进行;如需骨增量,尤其是大量骨增量,翻瓣的PAOO仍是首选。术区稳定、无感染是愈合的关键,因此,除了感染控制,还应保护术区免受外力干扰。目前,关于PAOO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较少,未来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评价不同术式PAOO的临床疗效。本文在介绍PAOO的发展史、原理及手术注意事项的同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金作林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5): 305-31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5.001

    埋伏阻生牙是一类复杂的错𬌗畸形,不同人种、性别以及牙位的发病率不甚相同。埋伏阻生牙的病因包含全身因素与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包括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急慢性传染病等;局部因素包括在牙齿发育到萌出至正常位置的过程中,能够造成牙齿发育异常或者萌出异常的任何因素,如局部炎症或外伤造成的恒牙胚受损、乳牙早失导致的萌出间隙不足、多生牙或牙瘤等局部病变导致的萌出道障碍。埋伏阻生牙临床表现为正常牙位的恒牙缺失,锥体束CT能精确进行阻生牙的诊断与定位。正畸综合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助萌、拔除滞留乳牙或多生牙、去除牙瘤或囊肿等病变、正畸扩展间隙提供条件自行萌出;当外科手术去除局部软硬组织障碍后,牙齿仍不能顺利萌出,则需要配合正畸牵引导萌或拔除后正畸以及自体牙移植等方法。明确诊断、合理评估治疗难度、采取合适的矫治方法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本文将重点回顾埋伏阻生牙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和相应的治疗方法等,全面阐述埋伏阻生牙的正畸综合治疗,期望为临床医生治疗埋伏阻生牙提供参考。

  • 综述
    周子伊, 任彪, 周学东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8): 588-59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8.009

    姜黄素是一种天然药物,来源广泛、毒性低,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姜黄素在口腔感染性疾病防治领域备受关注。单一姜黄素在应用中易降解、水溶性差、生物利用率较低,但它可作为一种天然光敏剂,可介导光动力治疗口腔感染性疾病。光动力治疗抗菌效率高,可较好地保护患处的美观和功能。本文就姜黄素介导光动力治疗口腔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行综述。研究结果表明,姜黄素作为天然光敏剂介导光动力治疗,通过增强抗菌能力、提升活性氧物种产量、抑制生物膜形成等方式,对龋病、牙髓根尖周疾病、牙周炎、口腔念珠菌病等口腔感染性疾病展现出良好的治疗作用。深入探究姜黄素介导光动力治疗在不同口腔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口腔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 综述
    喻锦铃, 杨柳青, 姚经经, 黄晗丹, 陶璐, 高颖, 张惠利, 任纪巍, 刘志辉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7): 528-53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7.0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因其大规模爆发造成众多人员感染和死亡已成为备受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疾病。COVID-19感染人数众多,传播速度极快,快速诊断感染者且尽早排查无症状感染者极为重要。目前,初步筛查是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主要涉及呼吸系统,但近来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具有独特的口腔表现,具体为味觉障碍、口干、口臭、唾液腺炎症,坏死性牙周病及念珠菌病、多形性红斑等一些常见的口腔黏膜病,且一些表现早于干咳、发烧等典型症状。关注患者的口腔表现能够进一步完善COVID-19筛查程序,目前对于这些口腔症状,以对症治疗为主。

  • 综述
    戴杏竹, 陈丽娟, 梁悦娥, 赵望泓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73-7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14

    再生性牙髓治疗以牙髓生物学为基础,运用组织工程的基本原则,促进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功能性再生,在牙髓坏死或伴根尖周炎的年轻恒牙治疗中已取得良好疗效,近年来也逐渐尝试应用于根尖发育成熟的恒牙治疗。最大限度控制感染并促进组织修复再生是再生性牙髓治疗的关键所在。与年轻恒牙的治疗不同,在根尖发育成熟的恒牙中可适当行根管机械预备;根管冲洗和根管消毒剂的选择,需综合考量抗菌效果、生物安全性及可能引起的牙冠变色、根管钙化等并发症;生物陶瓷材料的发展为冠方封闭材料提供了更多选择,但需进一步临床评估。除传统的血凝块支架外,以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浓缩生长因子等血小板浓缩制品为代表的新型组织支架不断涌现,其实际临床疗效及与血凝块联用疗效仍需长期、大样本的研究。

  • 专家论坛
    潘朝斌, 林钊宇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1): 761-76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1.001

    腮腺良性肿瘤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肿瘤,手术切除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式。针对腮腺不同部位的良性肿瘤,可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与面神经的关系及患者对美观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设计及切除方式,如改良耳周切口、改良面部除皱切口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尽可能保护面神经、耳大神经及腮腺导管,以保留面神经及腺体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此外,针对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面神经损伤、涎瘘、Frey综合征、术后面部凹陷、耳周感觉异常、复发等,应在术中积极预防,并在术后早期干预,在确保完整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综述
    张舜皓, 王宇轩, 李名立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9): 680-68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9.011

    牙科焦虑症(dental anxiety,DA)是指对牙科治疗产生特有的紧张、忧虑甚至恐惧心理,可能导致患者拒绝接受治疗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治疗逐渐成为牙科焦虑症的优选治疗方法。本文对牙科焦虑症的病因、评估与心理治疗方法进行综述。目前研究结果表明,不适的牙科治疗体验是牙科焦虑症的主要病因,临床上常使用问卷法对牙科焦虑症进行评估。牙科焦虑症的心理治疗是一种无创性、适用范围广而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改善诊疗环境和服务态度、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等,已被证明能够缓解患者的牙科焦虑症。然而,牙科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对医生的要求较高,其推广与应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牙科焦虑症的心理治疗机制尚不明确,有必要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阐明。

  • 综述
    曹凌云, 颜家榕, 汤博钧, 赵婷婷, 花放, 贺红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58-6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11

    头影测量是正畸和正颌外科诊疗过程中普遍采用的关键技术。常规的手工头影测量和半自动头影测量依赖于医师手工定点,存在耗时过长、精确度和稳定性欠佳等问题。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领域最热门的技术方法之一,具有强大的图像识别能力。在头影测量领域,目前已有较多研究致力于采用DL实现头影测量的自动化,包括自动定点、自动诊断分析、颈椎成熟度分析、腺样体肥大自动诊断和气道分析。研究显示,DL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其准确率多已达到80%以上,与金标准之间的差异多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当前此类研究仅限于自动定点的实现,其数据集往往存在数据量不够丰富、数据范围局限等问题。后期研究应进一步扩展研究范围、提升算法的同时注意数据集的丰富程度,并将DL技术与其他AI技术适当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算法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普适性。

  • 综述
    王琰琳, 李刚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1): 816-82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1.009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在口腔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发展迅速。本文详细回顾了龋病、根尖周炎、牙根纵裂、牙周炎、上颌多生牙及下颌阻生齿、口腔颌面部囊性病变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等口腔常见疾病的人工智能研究现状。多项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的口腔疾病诊断准确性与口腔医生相当,甚至优于口腔医生,说明人工智能在诊断口腔疾病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人工智能模型受到人工标注精度的限制, 可解释性不强, 泛化能力弱, 难以开展增量学习,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进行算法的开发与训练,提高人工智能的准确性。

  • 基础研究
    李玉姣, 程小刚, 钱飞, 潘雅婷, 陈力元, 田宇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8): 533-54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8.001

    目的 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探究健康成人唾液和龈上菌斑微生态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基因代谢途径,为口腔疾病的生物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健康成人唾液和龈上菌斑样本,分别提取样本总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对合格的文库进行宏基因组学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健康口腔样本主要菌门为变形菌门(32.51%)、拟杆菌门(30.81%)、放线菌门(16.23%)等,主要菌种为马氏棒状杆菌(3.84%)、副流感嗜血菌(2.91%)、产黑色素普雷沃菌(2.76%)等;龈上菌斑组的Alpha多样性高于唾液组,且两组间微生物群落构成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种水平上,唾液样本中产黑色素普雷沃菌、牙周梭杆菌、中间普雷沃菌等较龈上菌斑样本丰富,而龈上菌斑样本中马氏棒状杆菌、产酸丙酸杆菌、龋齿罗氏菌等比唾液样本丰富(P<0.05)。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构建了健康成人唾液及龈上菌斑的高质量基因集。 KEGG 通路功能代谢差异结果显示唾液微生物中淀粉与蔗糖代谢、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精氨酸生物合成等较龈上菌斑丰富,而龈上菌斑中糖酵解/糖合成、碳代谢等较唾液丰富。结论 健康成人唾液和龈上菌斑微生态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基因代谢途径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微生态区的优势物种对识别口腔疾病的敏感性可能不同,在口腔疾病微生物研究中,应根据研究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样本。

  • 基础研究
    蒋雅欣, 张华, 孙凌寒, 李适廷, 冯浩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2): 844-85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2.002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aurine upregulated 1,TUG1)对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增殖及成骨/牙本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hDP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5、CD73、CD90、CD133、STRO-1,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茜素红染色鉴定其分化能力。hDPSCs成骨诱导0、7、14 d收集RNA,qRT-PCR检测TUG1的表达水平。构建携带sh-TUG1的慢病毒载体pSLenti-U6-shRNA(TUG1)-CMV-EGFP-F2A-Puro-WPRE,并通过感染hDPSCs及嘌呤霉素筛选建立稳定沉默TUG1的hDPSCs细胞系,CCK-8检测hDPSCs增殖能力,ALP和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测hDPSCs的早期ALP活性和晚期矿化结节的形成,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成牙本质及成骨分化相关的基因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e matrix protein 1,DMP-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和鉴定hDPSCs,hDPSCs成骨向分化过程中TUG1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沉默TUG1后hDPSCs的增殖能力下降(P<0.05),ALP活性降低,矿化结节形成减少;成牙本质分化基因DSPP、DMP-1以及成骨分化基因Runx2、OCN、OPN表达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沉默TUG1可抑制hDPSCs的增殖及成骨/成牙本质分化。

  • 综述
    王星海, 田野, 白丁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63-6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12

    横腭杆是一种在正畸临床中应用广泛的固定矫治器的辅助装置。本文就横腭杆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及其力学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与传统观念不同,单独使用横腭杆并不能有效加强支抗,将其与其他传统支抗加强装置联合使用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提供充足的支抗。同时,横腭杆可以辅助唇侧固定矫治维持牙弓宽度,辅助排齐牙列,纠正不良习惯,使矫治效率得以提高,副作用减少。用作主动矫治装置时,横腭杆可以使单侧或双侧磨牙在三维方向进行移动,尤其适用于改正磨牙旋转和宽度不调。应用力学原理对横腭杆与双侧磨牙连接构成的双力偶系统进行分析,可以增进对于矫治机制的理解,提高矫治结果的确定性。近年来,横腭杆常常与种植体支抗联合使用以压低磨牙或整体近移或远移上牙列。未来研究者可探讨更多横腭杆与种植体支抗、上颌骨性扩弓装置等结合方案以进行正畸治疗。

  • 防治实践
    武霖, 孔繁芝, 钱良玉, 仇晨光, 孙洪涛, 佘鹏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8): 582-58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8.008

    目的 探讨口腔诊疗操作中误吸、误吞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方法 报道1例种植术中发生误吸的病例,并结合相关口腔诊疗操作中误吸、误吞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该患者行种植义齿修复时,螺丝刀不慎掉落至口中,伴随轻微咳嗽2次。手术医生及助手立即停止操作,于患者口中未寻及。患者无呼吸不畅、胸闷、气短等不适。胃镜检查未见异物,胸部X线与CT检查示左肺下叶金属致密影。局部麻醉下,呼吸内科医生使用支气管镜及配套活检钳夹取异物。取出异物后患者无明显不适,仅有轻微咳嗽,给予口服头孢氨苄、甲硝唑3 d预防感染。文献表明,口腔诊疗操作中发生误吸后应立即停止操作、放平椅位,预防异物进一步下行增加取出难度及造成消化道呼吸道损伤。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异物位置,选择相应的手段取出异物。结论 口腔诊疗操作中发生误吸、误吞后患者可能无明显不适症状,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异物位置后取出异物。

  • 基础研究
    李雯, 郝婷, 凌宇风, 赵甜, 杨洁, 孙卫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10-1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03

    目的 探讨新型光敏剂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在体外对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生物膜的抗菌作用。方法 CCK-8检测光敏剂ICG的毒性,将F.nucleatum以108 CFU/mL与浓度分别为0、10、20、30、40 μg/mL的光敏剂ICG在厌氧(80% N2、10%H2和10%CO2)条件下混合均匀,用强度为0.1 W/cm2的808 nm近红外光照射3 min,以进行抗菌光动力治疗,共培养2 d,形成成熟的生物膜。通过菌落形成单位计数(CFU)比较不同浓度ICG对F.nucleatum生物膜的抑菌效果;采用结晶紫定量法和MTT细菌增殖实验检测ICG对F.nucleatum生物膜形成量及生物膜代谢活性的影响;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ICG对F.nucleatum生物膜胞外多糖形成的作用;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及细菌活死数量的变化。结果 随着ICG浓度的增加,菌落数及生物膜的生物量逐渐减少,生物膜代谢活性降低,胞外多糖的产量减小,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活细菌数量逐渐减少。结论 用光敏剂ICG进行抗菌光动力治疗可以有效抑制F.nucleatum生物膜的形成。

  • 综述
    赵夕文, 欧其雅芝, 满毅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8): 600-60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8.011

    慢性牙周炎的发病率高,是失牙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长期慢性炎症环境中,受复杂的免疫调控而形成的反应性软组织,在患牙拔除后常残留于拔牙窝内,以往主张将其彻底清除。近期有研究者对反应性软组织的临床实践做出了新尝试,提示保留反应性软组织对于口腔中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再生有益。此外,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成功地从反应性软组织中分离,说明反应性软组织在组织再生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尽管反应性软组织有望在口腔软、硬组织再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尚无文献说明反应性软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成分、保留的具体标准。未来研究应着重于探究如何利用反应性软组织中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组织再生治疗,并形成保留反应性软组织的具体标准。

  • 专家论坛
    屈依丽, 满毅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3): 153-16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3.001

    良好的缝合能够起到固定、关闭创口的作用,是保证创口良好愈合的基本条件。牙缺失种植位点的软硬组织再生术,无张力的对位缝合对于组织的再生十分重要。水平内褥式缝合与常规水平褥式缝合类似,通过两针进针、两针出针形成一个能被切口平分的矩形,水平内褥式缝合在矩形的基础上,强调经过切口的缝线需位于切口下方,因此创缘的外翻为该术式亮点。水平内褥式缝合通过缝合和打结可以紧密贴合受区组织与移植物,实现胶原膜、根向复位瓣、软组织移植替代物的固定,关闭创口还能进一步释放创缘张力。在满足固定、关闭创口的基本需求之外,水平内褥式缝合还能起到应力中断作用,降低周围肌肉牵拉对术区的干扰,搭配常规间断缝合能更精细调节创口张力,因此在种植相关再生性手术中应用潜力大。笔者基于临床经验和文献,阐述水平内褥式缝合在组织增量术区应用的优势,尝试明确进出针位点及缝线与组织和切口的空间关系,提出命名根据,有利于同行交流与实践。

  • 专家论坛
    张玉峰, 王宇蓝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2): 837-84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2.001

    垂直骨增量手术在临床上依然面临巨大挑战,通常存在难以恢复理想的牙槽骨高度、并发症等各种难题,技术敏感性较高。血浆基质是来源于自体血液的产物,能够有效促进组织再生区域的血管化,并且可招募干细胞、降低炎症反应、促进垂直骨增量的骨再生。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对垂直骨增量研究的现状,按照预期牙槽嵴增量的高度将垂直骨缺损分为3类:Ⅰ类:需要的垂直骨增量高度小于4 mm;Ⅱ类:需要的垂直骨增量高度介于4~8 mm;Ⅲ类:需要的垂直骨增量高度大于8 mm。在Ⅰ类垂直骨增量手术中直接将血浆基质骨块放置于缺损区,覆盖血浆基质膜后减张缝合;在Ⅱ类垂直骨增量中使用血浆基质骨块放在缺损区,并采用钛钉进行固定,再覆盖可吸收胶原膜和血浆基质膜,减张缝合;对于Ⅲ类垂直骨增量,在制备的血浆基质骨块中要加入其他活性成分(例如骨形成蛋白、自体骨碎屑等),并且要利用钛钉等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在骨块表面覆盖可吸收胶原膜和血浆基质膜,再进行减张缝合;针对不同的垂直骨增量类型,应用上述方法可取得理想的垂直骨增量效果。本文旨在为口腔临床医生全面了解血浆基质、简化垂直骨缺损分类及操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 基础研究
    王思远, 张璠, 王雪奎, 孙瑶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7): 457-46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7.001

    目的 探讨小鼠牙周炎牙槽骨中蛋白聚糖含量的改变及其与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只8周龄C57BL/6J雄性鼠,6-0丝线结扎右侧上颌第二磨牙建立牙周炎模型,左侧上颌未结扎处作为对照,术后14 d处死小鼠。Micro-CT扫描分析牙槽骨吸收情况;HE染色观察牙槽骨形态变化;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阳性率的改变;RT-qPCR检测细胞外蛋白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ACAN)、双链蛋白聚糖(biglycan,BGN)、饰胶蛋白聚糖(decorin,DCN)和多能蛋白聚糖(versican,VCAN)等蛋白聚糖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9,MMP-9)、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RANKL)等破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最后对蛋白聚糖与破骨相关基因表达量,蛋白聚糖与炎症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牙周炎侧牙槽骨吸收增多。TRAP染色结果显示牙周炎侧牙槽骨破骨细胞数量上升。RT-qPCR结果显示牙周炎侧蛋白聚糖相关基因ACAN、BGN、DCN的表达较对照侧降低,VCAN的表达较对照侧升高。牙周炎侧破骨细胞相关基因CTSK、MMP-9、RANKL及炎症相关基因IL-1β、IL-6、TNF-α的表达较对照侧升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牙周炎中蛋白聚糖与破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量、炎症相关基因表达量均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 牙周炎时牙槽骨蛋白聚糖的表达与牙槽骨吸收密切相关。

  • 专家论坛
    林正梅, 何颖聪, 黄舒恒, 黄绮婷, 张馨方, 林鸿锟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0): 685-69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0.001

    显微根尖外科手术是针对非手术治疗未治愈的根管治疗失败病例,通过手术方法到达病损区探查失败原因、清除感染、促进根尖周组织愈合的重要治疗手段。虽然显微根尖外科手术技术已趋规范化,手术成功率较高,但其预后仍受局部解剖结构、牙周状况、冠根比、咬合关系、根尖病变的大小与性质、牙体修复与否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上牙体牙髓病专科医师常专注于“根尖”的处理,易忽略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术前的全面评估与准确诊断,进而无法完善治疗计划,影响患牙的预后。本文将根据国内外近年的研究证据及笔者团队的临床实践,探讨显微根尖外科手术临床决策过程中的口腔多学科考量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牙周病学、口腔修复学、口腔种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正畸学等。对于复杂疑难根尖周疾病的诊疗,需要各专业医师根据患牙的根管系统状态、根尖周病损程度、毗邻关系、牙周健康情况、咬合关系、美学重建等进行综合分析,优化治疗程序,共同制订出最佳的综合治疗计划,为临床疗效提供保障。

  • 专家论坛
    李劲松, 李群星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6): 381-38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6.001

    随着计算机辅助外科和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外科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3D打印技术已应用于颌骨功能性修复重建中,术前通过软件构建3D数字模型,规划截骨范围、移植骨塑形及种植体植入方案,设计并3D打印个性化手术器具导板,可在术中实现颌骨肿物的精确切除、移植骨就位及种植体的精确植入。术后精度及功能评估显示3D打印技术可达到颌骨重建同期种植体植入预期的精确度和生物力学目标,联合种植牙修复可改善患者术后的咬合及咀嚼功能。尽管如此,3D打印技术目前仍存在术前准备耗时长等缺点,进一步开发3D打印技术、优化手术方案、寻找骨替代的生物材料将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3D打印技术功能性重建颌骨的流程以及应用前景进行评述,以期为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陈泽涛, 曾培生, 刘海雯, 施梦汝, 陈世杰, 陈卓凡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4): 229-23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4.001

    现阶段的种植手术机器人已基本实现“手术操作智能”,然而,机器人种植决策的“类脑智能”仍处于理论及探索阶段。临床种植方案制定取决于种植时机、种植区域、骨量条件、种植术式、患者全身因素等,其制定过程需要评估相应临床决策指标及执行不同临床路径。本文回顾了人脑的认知行为及信息处理机制,在临床循证医学的思想及大数据、深度学习的潜力启发下,结合临床决策指标及临床路径可定量或定性分析的数据特点,提出了基于决策指标智能化预测及临床路径智能化执行的种植手术机器人种植决策类脑智能化可行方案,即“挖掘决策指标,厘清临床路径——构建决策指标大数据库——深度学习智能预测决策指标——临床路径智能执行——种植决策类脑智能化”;并结合本团队前期研究成果,以即刻种植时机决策为例,述评其类脑智能化过程,为后续种植决策全面“类脑智能化”研究提供范本。未来,挖掘并评价更多临床决策因素,并不断总结完善种植临床路径,同时采取最佳的智能化方式实现循证指标及路径的智能化预测,最终实现种植临床诊疗过程智能化,将是口腔临床医师们需要思考及努力的方向之一。

  • 基础研究
    章臻, 李佳洋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17-2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04

    目的 评价3D打印白硅钙石(bredigite,BRT)骨支架材料在大鼠Onlay骨移植中的效果。方法 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骨BRT支架材料作为实验组,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骨支架材料作为对照组,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力学测试和体外降解测试实验对其进行表征观察。建立SD大鼠颅骨Onlay骨移植的动物模型,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分为自体骨移植组(Auto组)、β-TCP组及BRT组。术后12周获取标本行大体观察、micro-CT扫描检测分析、组织学HE染色。结果 SEM观察显示,BRT有规则的多孔结构,XRD衍射峰较为锐利。与β-TCP组(11.29 ± 1.30) MPa相比,BRT支架材料(46.80 ± 3.44) MPa具有更好的力学强度(P<0.001);在体外第35天时,BRT降解率为27.18% ± 1.41%,并且在降解过程中释放钙、镁、硅离子。micro-CT及组织学染色实验结果提示,Auto组有一定程度的骨吸收,β-TCP和BRT组均有一定新骨生成。micro-CT和组织学定量结果,BRT组新生骨组织占比分别为16.83% ± 2.11%和19.08% ± 2.17%,均高于β-TCP组(8.48% ±1.85%,10.81%±1.33%)(P<0.05)。结论 3D打印BRT骨支架材料促进Onlay骨移植中的骨再生。

  • 临床研究
    弓前楠, 王珏, 范亚伟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40-4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08

    目的 了解山西人群的下颌磨牙后管形态学特征,测量相关数据,为磨牙后区及下颌支部位手术安全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系统随机抽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400例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筛选符合纳入标准影像,使用锥形束CT及数字化软件测量相关数据,进行磨牙后管分型,建立磨牙后管三维模型,观测并统计磨牙后管数量、分布及走形,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样本368例,84例样本中存在磨牙后管,发生率为22.83%。其中男性47例,女性37例;左侧55侧,右侧52侧,性别、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下颌角与磨牙后区后缘为界,将磨牙后管起始位置分为A(下颌支区)、B(磨牙后区)两区,磨牙后管按形态及走形可分为A1 ~ A5、B1 ~ B4共9型,其中磨牙后管起自下颌支区沿下颌骨内侧弯曲向上行走的A3型最为多见,其次是B3型,A4型最少见。磨牙后管平均长度为(10.95 ± 2.76)mm,起始位置平均直径为(1.22 ± 0.50)mm,磨牙后孔平均直径为(1.05±0.39)mm,磨牙后孔距第三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平均距离为(9.50 ± 3.66)mm。 结论 山西人群磨牙后管发生率较高,行磨牙后区及下颌支部位手术时需避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

  • 基础研究
    曾天, 陈文远锋, 张国瑞, 刘一宁, 杨艳霞, 曹宝成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0): 699-70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0.003

    目的 探讨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对离体牙釉质脱矿的抑制作用及在脱矿牙釉质表面诱导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生成的情况。方法 将20颗离体牛牙切成的釉质切片20片,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片,将实验组切片浸泡在新鲜配置的2 mg/mL多巴胺溶液中,室温避光下静置24 h,制备PDA涂层,对照组不处理。将两组离体牛牙37 ℃下在人工脱矿液中浸泡3 d,随后,在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中放置7 d,每天更换浸泡液。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s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釉质表面形貌,能量色散光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分析釉质表面钙磷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牙釉质沉积物中的特征官能团。结果 SEM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有PDA涂层的实验组牛牙牙釉质脱矿3 d后产生的脱矿孔隙数量少,直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EDS元素分析显示实验组釉质脱矿后的Ca/P比为2.37,低于对照组2.53。再矿化实验中,实验组PDA涂层牙釉质再矿化7 d后釉质表面产生了片状晶粒,生长呈明显方向性,生长规律,排列均匀一致;而对照组牙釉质表面为絮状矿物质沉积,结晶度差。FTIR结果显示,PDA涂层牙釉质再矿化7 d后釉质表面沉积物为HA。 结论 PDA涂层对釉质脱矿有抑制作用,能减少釉质Ca、P离子的流失,同时可以影响HA的成核过程,促进脱矿釉质表面生成HA。

  • 防治实践
    夏亮, 乌丹旦, 陈阳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7): 505-51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7.007

    目的 探讨幼年性玻璃样变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影像学表现、遗传学模式及诊治。方法 报道1例幼年性玻璃样变纤维瘤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遗传学改变,同时对以往文献进行回顾,重点讨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幼年性玻璃样变纤维瘤病好发于婴幼儿及儿童,本例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和病理学表现,临床征状为枕后部肿块、皮肤及皮下结节、牙龈过度增生、关节挛缩和关节溶骨性病变,病理学病变特征为组织内单一的梭形细胞增殖并伴有大量无定形透明嗜酸性物质聚集。对手术切除后病变组织行基因检测,进一步明确ANTXR2基因突变,符合幼年性玻璃样变纤维瘤病的遗传学改变。对该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牙龈及面部肿块切除后均无明显复发。该疾病的治疗除了手术外,还需结合康复性治疗和多学科联合对症支持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结论 幼年性玻璃样变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非肿瘤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ANTXR2基因突变相关,其临床表现为皮下结节、牙龈增生、关节挛缩和溶骨性破坏等;治疗需要多学科联合对症支持治疗。

  • 临床研究
    李诗琪, 苏镇亚, 莫安春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8): 556-56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8.004

    目的 探讨唇侧骨壁较薄(<1 mm)的上颌单颗前牙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时,同期翻瓣行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对术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及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纳入34例唇侧骨壁较薄(<1 mm)的上颌单颗前牙患者,根据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时是否同期行翻瓣GBR分为两组,统计比较两组病例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唇侧骨厚度及变化量、种植体唇侧软组织高度变化量、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 PES)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术后12月时两组患者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种植并发症。术后12月时,翻瓣GBR组唇侧骨壁平均厚度超过2 mm,唇侧骨嵴的平均高度为1.39 mm,而不翻瓣组唇侧骨壁平均厚度不足2 mm,唇侧骨嵴的平均高度为1.03 mm,二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翻瓣GBR组唇侧骨吸收量在各测量位点均较不翻瓣组更大(P<0.05)。两组间唇侧龈缘位置最高点以及近远中龈乳头高度变化量在术后6月及12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翻瓣GBR组与不翻瓣组患者在术后12月的PES评分分别为(10.29 ± 2.34)分和(10.12 ± 1.78)分(P = 0.807),患者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65 ± 1.27)分和(8.76 ± 1.25)分(P = 0.787),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薄骨壁表型的上颌单颗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同期翻瓣行GBR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有利于唇侧骨壁较薄(<1 mm)的上颌前牙获得更为充足的唇侧骨厚度,但美学风险相对较高。

  • 基础研究
    曾华倩, 毛玲, 晋雅恒, 李适廷, 徐皑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8): 542-54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8.002

    目的 探讨金银花对变异链球菌UA159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金银花对变异链球菌UA159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i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溶剂DMSO溶解金银花粉末,配制不同浓度药液,加入菌液,同时设置溶剂对照组与菌液对照组。通过抑菌实验测定金银花对变异链球菌UA159生长及产酸作用,绘制生长曲线和产酸曲线;计算黏附率及黏附抑制率;采用结晶紫定量法测定金银花对变异链球菌UA159生物膜形成量的影响;利用正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及细菌数量变化。结果 金银花对变异链球菌UA159的MIC值为12.5 mg/mL;抑菌实验显示金银花对变异链球菌UA159生长、产酸、黏附的抑制作用较对照组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药液浓度增强,抑制作用增加。结晶紫定量法结果显示药液组生物膜形成量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正置显微镜下显示生物膜形成量明显下降。扫描电镜下,药液组0、6、12 h加入金银花细菌数量均明显下降。结论 金银花能够抑制变异链球菌UA159的生长、产酸,同时也能抑制其黏附及生物膜的形成。

  • 综述
    余帆, 饶南荃, 吕长海, 刘波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8): 604-60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8.012

    粘接剂及光固化复合树脂的性能与牙体缺损的修复效果密切相关,因此改善粘接剂与复合树脂的各项性能以提高充填成功率是近年来牙体修复领域的研究重点,目前研究已证实温度可改变粘接剂及光固化复合树脂的部分性能,对修复效果产生影响。适宜的储存温度是材料拥有良好性能的保障,自酸蚀粘接系统应冷藏保存,光固化复合树脂应根据所含成分、比例等决定将其冷藏或保存于室温中,而酸蚀-冲洗粘接系统适宜的储存温度尚不明确。正确地使用温度可改善材料的流动性、单体转化率、粘接强度及抗压强度等,以此提高充填修复的质量。然而粘接剂与光固化复合树脂种类繁多,在储存、使用过程中温度的改变对其影响程度不一,各材料储存、预冷及预热的温度范围仍需探讨,并且目前多数实验在体外进行,所得结论可能与实际临床应用中有所差别。因此,不同温度下储存、使用的粘接剂与复合树脂在口腔内的应用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 综述
    张宜爽, 陶地豪, 郭安迪, 郑皓, 王素苹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0): 751-75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0.011

    玻璃离子水门汀(glass ionomer cement,GIC)作为口腔临床常见的充填修复材料应用广泛,但仍面临继发龋和充填体折裂的问题,GIC的抗菌防龋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天然抗菌成分凭借良好的生物学性能、低耐药性等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依据抗菌成分的不同来源将GIC改性中的天然抗菌成分进行分类综述。动物源性方面,壳聚糖、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钙发挥抗菌性能,且不影响材料机械性能;蜂胶、生物活性酶类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植物源性方面,多酚类化合物有助于改善材料的抗菌和机械性能;精氨酸发挥良好的再矿化作用;植物精油有一定的离子释放作用;微生物源性方面,抗生素使材料的抗菌性能大幅提高;另外天然抗菌成分的联合应用也展现出优异性能。尽管天然抗菌成分优点较多,但实现临床应用之前,对于其的最适添加浓度、体内生物安全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 综述
    房娜, 李祥伟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9): 675-67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9.010

    组织工程为牙髓再生提供了新的可能,支架作为组织工程三要素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根管系统受长而狭窄的管腔独特解剖结构的限制,预成型支架虽应用方便但无法完全布满整个根管空间,因此,可注射性支架可能是牙髓组织工程的较理想选择。水凝胶是一种亲水聚合物网络,具有类似软组织的物理特性,并可提供多孔的亲水性微环境,后者方便扩散氧气和营养物质。近年来,研究者们用不同力学性能和(或)载生物活性成分的可注射性水凝胶作为支架来促进血运重建和牙髓再生,研究结果表明天然高分子水凝胶、合成高分子水凝胶、结合天然和合成高分子的复合型水凝胶均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水凝胶的类型和力学性能、生物活性成分的添加可影响干细胞行为;明胶基水凝胶及纤维蛋白基水凝胶等还可实现快速血管化,这为牙髓样组织形成创造了条件。其中,光交联甲基丙烯酰化明胶/透明质酸水凝胶、与具有抗菌及温敏性能的壳聚糖相结合的双/多组分水凝胶及新型自组装肽由于优异的性能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为了开发适宜水凝胶支架并促进其在牙髓再生方面的应用,本文对用于牙髓再生的可注射水凝胶的种类、制备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倪广成, 但红霞, 赵行, 陈谦明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9): 663-66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9.008

    口腔黏膜病是主要累及口腔黏膜及周围软组织的一类疾病总称。在口腔黏膜疾病治疗中,因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局部给药操作简便;药物易于在病损局部富集;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全身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局部用药目前已成为口腔黏膜疾病治疗的重要甚至首选方案。临床常用的口腔黏膜局部用药种类多样,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免疫调节药物如他克莫司、消毒防腐药物如氯己定、止痛药物如利多卡因,中成药如芦荟凝胶等。这些局部药物中,以含漱液、喷雾剂等液体剂型应用最为广泛,这类制剂使用简便,但因口腔环境与功能的特殊性,并不利于药物局部停留。为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对药物的剂型进行了不断改良,开发了一系列凝胶、软膏等半固体药物制剂,部分已在临床工作中发挥良好的疗效;此外,贴膜、贴片等固体药物制剂虽在口腔黏膜疾病临床治疗中鲜有应用,也已有大量基础研究被报道,并有望成为今后的主流剂型。总体而言,随着剂型的改良,局部给药在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将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报道,对局部用药在口腔黏膜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 临床研究
    苏镇亚, 李诗琪, 莫安春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7): 483-49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7.004

    目的 探讨唇侧骨板部分缺损的患者行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对术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及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唇侧骨板呈有利型裂开式骨缺损,且缺损高度不超过4 mm的上颌单颗前牙患者分为即刻种植组(20例)和延期种植组(20例),两组均在全程导板引导下植入Nobel Active种植体,种植体颈部平台位于唇侧龈缘根方3 ~ 4 mm。植入后两组均行即刻修复,并应用Bio-Oss骨粉及Bio-Gide膜同期行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比较两组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唇侧骨板厚度变化、种植体唇侧轮廓厚度变化以及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结果 两组患者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随访期间未发生并发症。两组术后唇侧骨板均在种植体颈部观察到最大的骨吸收量,术后12个月即刻种植组的颈部骨吸收量为(1.29 ± 0.71)mm,延期种植组为(1.43 ± 0.19)mm,但两组间在各测量位点骨吸收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刻种植组和延期种植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唇侧龈缘最高点以及近远中牙龈乳头高度的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S评分在术后12个月分别为(10.95 ± 1.51)分和(11.05 ± 1.23)分。结论 对于唇侧骨板呈有利型裂开式骨缺损,且缺损高度不超过4 mm的上颌单颗前牙,在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后行即刻修复及同期GBR均为可行的治疗方案。

  • 临床研究
    施宜君, 杨燃, 王艳, 张琼, 黄睿洁, 邹静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1): 785-79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1.004

    目的 评估全身麻醉下一次性完成所有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修复对儿童咬合及颞下颌关节是否存在影响,为儿童口腔乳磨牙牙体缺损修复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39例于全麻下行所有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修复的患儿,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使用T-scan咬合分析系统对所有患儿的咬合接触面积、总咬合力百分比、咬合力不对称比及咬合接触时间进行分析,牙科垂直距离测量尺测量咬合垂直距离,同时采用改良临床障碍指数及问卷调查评估是否存在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结果 术后3月及6月的咬合接触面积恢复到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6月的总咬合力百分比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提升(P<0.05);术后6月的咬合力不对称比及咬合接触时间下降(P<0.05);咬合垂直距离于术后1月恢复,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评估表明,治疗前后临床障碍指数及主观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性完成所有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修复的患儿咬合状态在1个月后基本恢复稳定;术后6月,总咬合力百分比大幅提升,咬合状态更稳定,无明显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发生。

  • 临床研究
    付馨靓, 孙吉宇, 朱卓立, 甘雪琦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7): 491-49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7.005

    目的 探讨树脂水门汀用于牙本质粘接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使用树脂水门汀类牙本质粘接剂进行复合树脂直接修复,或全冠间接修复治疗的牙体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治疗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牙体牙髓病变、软组织不良反应、修复体松动脱落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 在使用树脂水门汀类牙本质粘接剂的5 971位患者14 776例患牙中,共计发生580例次(3.93%)不良反应。单因素分析示,治疗后7 d、1个月、12个月,修复类型为“全冠(桥)”的患牙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治疗后7 d,预备层次为“预备后近髓”的患牙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治疗后7 d和3个月,粘接面处理方式采用“牙本质处理剂-粘接剂-树脂”的患牙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7 d“牙体预备穿髓后盖髓”为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OR=2.610),治疗后7 d及3个月以“牙本质处理剂-粘接剂-树脂方式处理粘接面”为不良反应发生的保护因素(OR均小于1)。结论 树脂水门汀类牙本质粘接剂用于直接或间接修复时,牙体预备层次和粘接面处理方式可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牙体预备穿髓后盖髓及自酸蚀粘接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 专家论坛
    谢成婕, 刘小豪, 陈杰, 翁静欣, 陈晓川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33-54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1

    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敏感、根面龋、牙根暴露等问题,各类根面覆盖术是目前牙周病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其中隧道技术因其微创、稳定、疗效好受到广大医师的青睐,但其存在局限性。本文拟从隧道技术的历史、疗效评价、局限性及技术改良等方面阐述隧道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信封瓣技术演变为隧道技术的过程;隧道技术的疗效与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之间的比较;结合本团队临床体会归纳了隧道技术的应用局限,如超过5 mm牙龈退缩,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程度可能无法完全覆盖结缔组织移植物,存在技术敏感性高等问题;讨论了隧道技术的手术入路,包括经前庭切口的隧道技术、W型瓣技术、针孔技术等;缝合固定包括水平褥式缝合、单个牙悬吊、连续多个牙的悬吊缝合等;隧道内移植物包括自体结缔组织、富含血小板血浆、同种异体移植物如脱细胞真皮基质、异种胶原膜等;根面处理方式包括机械法、化学法、生长因子等的处理;术后护理包括常规的消炎止痛,尤其是术区的保护;最后着重讨论了隧道技术与其他术式联合应用实现技术改良,包括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联合侧方关闭技术、隧道技术联合侧向转位瓣、隧道技术联合双乳头瓣、隧道技术联合系带修整等。微创、美观、长效及操作简单仍然是隧道技术研究的方向。

  • 临床研究
    蒋欣珂, 喻康, 周梦琪, 吴轶群, 王凤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0): 724-73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0.007

    目的 探讨WNT10A基因突变重度先天缺牙(恒牙先天缺失数目≥6)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其相关种植修复治疗预后情况。 方法 对在临床收集到的先天缺牙患者进行口内检查、遗传病史采集和全外显子测序,筛查并纳入WNT10A基因出现突变的患者。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Sanger测序后与正常人群的WNT10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利用基因突变功能预测、基因保守性分析和蛋白结构预测分析来评估患者WNT10A基因突变的致病性,并对缺牙患者进行相关种植修复治疗。结果 在6例无血缘关系的重度先天缺牙患者中共检测到5个WNT10A基因突变,其中c.26G>A(p.Trp9X)和c.1036delT(p.Cys346fs)为新检出突变。突变功能预测的结果显示这些突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致病性。患者平均缺牙数目为(15.33 ± 8.64)颗,其中上颌尖牙缺失率最高(100%),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率最低(25%)。对患者采取种植修复,种植体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患者口腔功能得到了恢复。结论 本研究丰富了重度先天缺牙患者的WNT10A基因突变谱,为遗传诊断和产前咨询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种植修复可有效恢复这类患者缺牙及口颌功能。

  • 临床研究
    王林娜, 张钰泽, 葛晓磊, 刘洋, 李杰, 常维维, 马文盛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 34-3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1.007

    目的 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𬌗掩饰性正畸治疗前后切牙区的牙根体积变化以及牙根吸收的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正畸科完成的成人骨性Ⅲ类错𬌗掩饰性正畸治疗的3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分别测量右侧上下颌切牙牙根整体、根颈部、根体部、根尖部体积。 结果 各切牙牙根总体积及各部分体积在正畸治疗后均明显减小(P<0.001);上中切牙、上侧切牙的根颈部与根体部的体积变化量较为接近,根尖部体积变化量较大,但无显著差异(P>0.05);下中切牙、下侧切牙根尖部的体积吸收量与根颈部和根体部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所有切牙之间的牙根各部分体积吸收比例均有显著差异(P<0.001),其中根尖部吸收最明显。牙根总体积、各部分体积、总体积吸收比例、根颈部和根体部吸收比例在所有切牙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侧切牙根尖部体积吸收比例较其他切牙有显著性差异(P = 0.028)。 结论 成人骨性Ⅲ类错𬌗畸形在掩饰性正畸治疗后上下颌切牙的牙根吸收在根尖部表现明显,但根颈部和根体部的体积减小也应引起医师的关注。下切牙区发生牙根吸收风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