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论坛
    谢成婕, 刘小豪, 陈杰, 翁静欣, 陈晓川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33-54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1
    摘要 (1358) PDF全文 (955) HTML (1389)   可视化   收藏

    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敏感、根面龋、牙根暴露等问题,各类根面覆盖术是目前牙周病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其中隧道技术因其微创、稳定、疗效好受到广大医师的青睐,但其存在局限性。本文拟从隧道技术的历史、疗效评价、局限性及技术改良等方面阐述隧道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信封瓣技术演变为隧道技术的过程;隧道技术的疗效与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之间的比较;结合本团队临床体会归纳了隧道技术的应用局限,如超过5 mm牙龈退缩,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程度可能无法完全覆盖结缔组织移植物,存在技术敏感性高等问题;讨论了隧道技术的手术入路,包括经前庭切口的隧道技术、W型瓣技术、针孔技术等;缝合固定包括水平褥式缝合、单个牙悬吊、连续多个牙的悬吊缝合等;隧道内移植物包括自体结缔组织、富含血小板血浆、同种异体移植物如脱细胞真皮基质、异种胶原膜等;根面处理方式包括机械法、化学法、生长因子等的处理;术后护理包括常规的消炎止痛,尤其是术区的保护;最后着重讨论了隧道技术与其他术式联合应用实现技术改良,包括隧道技术的冠向复位联合侧方关闭技术、隧道技术联合侧向转位瓣、隧道技术联合双乳头瓣、隧道技术联合系带修整等。微创、美观、长效及操作简单仍然是隧道技术研究的方向。

  • 专家论坛
    王磊, 史敬存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09-61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1
    摘要 (1182) PDF全文 (906) HTML (1267)   可视化   收藏

    颌骨大型缺损的功能性重建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的重点问题,自体骨移植是主要的方法。然而,自体骨移植后的骨质易吸收,即使通过吻合血管,移植骨的自发性疏松化仍然严重影响牙种植及功能恢复。因此,血管化自体骨移植的疏松化成为颌骨重建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尚无预防措施。血供充足的自体骨无法避免自身疏松化的问题提示:血供之外被长期忽略的神经等系统因素可能调控移植骨内环境。笔者基于前期神经微环境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的系列研究,通过构建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动物模型及尸体解剖,提出了同期神经支配的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新术式。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移植是在髂骨瓣(骨肌皮瓣)植入受区并行血管吻合后,对同时获取的支配髂骨的髂腹股沟神经(传统方法一般忽略并牺牲)与下牙槽神经近心端及颏神经行显微缝合。笔者团队通过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同期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移植的新方法不仅抵御骨质吸收,而且能够恢复唇等周围软组织的感觉,可解决颌骨重建后感觉缺失及疏松化的关键问题,保证了牙种植义齿的成功,并提出“血供+神经”双系统骨移植的新理念。

  • 综述
    周郁葱, 谭煜雯, 项翔, 薛超然, 徐晖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73-67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10
    摘要 (887) PDF全文 (1122) HTML (842)   可视化   收藏

    三维牙齿分割是指从数字化牙模中分割出独立的牙齿模型,其是口腔正畸数字化诊断、设计、治疗及定制化矫治器制造等领域的重要基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口腔医学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辅助三维牙齿分割任务已成为主流。本文从数据集建立、深度学习网络设计、算法性能、创新与优势、现有研究不足与展望等方面对深度学习算法辅助三维牙齿分割任务的现状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显示,深度学习算法辅助三维牙齿分割的准确率高达95%,且鲁棒性较好,但是在对复杂牙列模型的分割准确率、运算时间及训练数据丰富程度等方面有待提升。研发“减耗强芯”算法、建立基于多中心的权威数据样本库、拓宽数据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将是未来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 临床研究
    郭小科, 刘建锋, 赵吉宏, 满其文, 丁洁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67-5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5
    摘要 (872) PDF全文 (921) HTML (74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正中多生牙拔除时机与恒牙萌出异常矫治时长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187例儿童正中多生牙分为Ⅰ型萌出型、Ⅱ型冠部埋伏型、Ⅲ型牙间埋伏型、Ⅳ型根部埋伏型。按拔除时机分别将Ⅰ型、Ⅲ型、Ⅳ型多生牙分为:毗邻中切牙萌出前拔除组(A),毗邻中切牙萌出后拔除组(B);将Ⅱ型多生牙分为:对侧中切牙萌出前拔除组(A),对侧中切牙萌出后拔除组(B)。统计正中多生牙所致的错𬌗畸形表现及多生牙拔除后恒前牙萌出异常的矫治时长。结果 正中多生牙引起后继恒前牙萌出异常表现为:唇侧异位萌出106例,恒牙阻萌28例,牙扭转27例,个别牙反𬌗 26例。Ⅰ型A组、Ⅱ型A组、Ⅲ型A组平均矫治时长分别为(7.07 ± 2.45)个月、(6.57 ± 1.12)个月、(6.95 ± 2.52)个月,低于Ⅰ型B组(9.67 ± 3.04)个月、Ⅱ型B组(10.25 ± 1.29)个月、Ⅲ型B组(9.33 ± 3.26)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Ⅳ型A组平均矫治时长(6.00 ± 0.94)个月,与B组(6.33 ± 0.80)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正中多生牙在邻近中切牙萌出前拔除,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减低后期恒前牙萌出异常的矫治时长。

  • 防治实践
    王珊珊, 马喜兴, 李艳玲, 刘永红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60-66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8
    摘要 (852) PDF全文 (893) HTML (90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低剂量甲氨蝶呤导致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诊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银屑病患者短期应用低剂量甲氨蝶呤(1周内最高累积用药量为15 mg)导致重度化疗性口腔黏膜炎1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病例因低剂量应用甲氨蝶呤(第1、2、4周,隔天1次,每次口服2.5 mg;第3周,连续3天,每次2.5 mg,共2次,1周内最高累积用药量为15 mg)治疗银屑病,约在第3周不规律用药后,患者逐渐出现重度口唇糜烂、疼痛、进食困难以及双腿皮肤糜烂;入院后停用甲氨蝶呤,给予康复新液等局部对症治疗,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全身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患者化疗性口腔黏膜炎和皮肤损害得到改善。文献回顾表明,化疗性口腔黏膜炎是高剂量应用甲氨蝶呤后的毒性反应,而低剂量应用甲氨蝶呤导致重度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病例较为少见。研究发现,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越多,如口腔局部状况差以及患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时,发生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危险程度越高。临床医师在应用化疗药物前要尽可能联合口腔医师处理相关口腔疾病;患者服用甲氨蝶呤时,应注意患者的全身状况及易感因素,规范给药频次和剂量,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给予患者详细的用药指导,防止用药错误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若出现甲氨蝶呤中毒,应及时停药、解毒,给予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口腔基础护理、冷冻疗法、激光疗法、营养支持、止痛药物等是化疗性口腔黏膜炎常用的治疗方法;当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可以考虑全身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结论 临床上需警惕低剂量甲氨蝶呤导致重度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

  • 防治实践
    郑潇飞, 程娇, 罗祥友, 向晓波, 满城, 蒋练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53-65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7
    摘要 (815) PDF全文 (880) HTML (84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由放线菌感染引起的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报道1例以放线菌为主的混合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生于双侧上颌骨、左侧颧骨颧弓的骨髓炎病例,结合文献对放线菌性骨髓炎的诊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患者左上后牙疼痛伴左面部反复肿胀7个月,术前左面部肿胀、左上颌骨死骨暴露、上腭见瘘管流脓。颌面部核磁平扫排除肿瘤等占位性病变,结合CBCT影像初步诊断为双侧上颌骨、左侧颧骨、颧弓、眶外侧壁骨髓炎伴左侧眶下间隙感染。全身麻醉下行左侧上颌骨、颧骨死骨摘除术、病灶清除术及病灶牙拔除术。组织病理结果证实骨髓炎以及放线菌感染。术前给予青霉素钠抗炎治疗,术后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地塞米松磷酸钠、氨甲环酸、甲钴胺治疗。对该患者术后半年随访结果显示,颌面部外形基本对称,皮肤及口内黏膜未见破溃流脓及异常分泌物,术区愈合良好。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表明,放线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局部因素如创伤和牙齿感染与骨髓炎的发病有关。该疾病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配合手术,还需多学科联合对症支持治疗。结论 发生在颧骨及上颌骨的放线菌性骨髓炎较为罕见,需根据其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查以及活体组织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初期应给予足量有效的青霉素类药物,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更加敏感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可手术清除病灶,并积极对症全身支持治疗。

  • 基础研究
    刘紫杉, 王一鑫, 李永明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18-62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2
    摘要 (768) PDF全文 (833) HTML (89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低氧环境下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配体B2/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B4(erythropoietin producing hepatocyte kinase receptor ligand B2/erythropoietin producing hepatocyte kinase receptor B4,EphrinB2/EphB4)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为低氧调控成骨细胞分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设置对照组与氯化钴诱导的低氧组,对MC3T3-E1细胞进行分组培养,应用qRT-PCR检测细胞成骨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I型胶原(collogen-1,COL I)、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mRNA表达变化,ALP染色检测细胞成骨诱导7 d后ALP活性。同时通过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两组MC3T3-E1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EphrinB2、EphB4的mRNA和蛋白表达。然后增设氯化钴+EphB4磷酸化抑制剂组(加入EphB4磷酸化抑制剂NVP-BHG712)阻止EphrinB2与EphB4结合,通过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三组成骨标志物ALP、RUNX2、COL I、OCN的mRNA与蛋白表达,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成骨诱导后ALP活性及矿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氯化钴诱导的体外细胞低氧环境下,MC3T3-E1成骨标志物ALP、RUNX2、COL 1、OCN mRNA表达增加,ALP活性增强,矿化增强(P<0.05)。同时,在氯化钴诱导的低氧环境下,HIF-1α、EphrinB2、EphB4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增加(P<0.05)。使用NVP-BHG712阻止EphrinB2和EphB4的结合后,细胞的成骨标志物表达下降,ALP活性及矿化能力降低(P<0.05)。结论 低氧环境可通过EphrinB2/EphB4信号通路促进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增加成骨标志物的表达及组织矿化。

  • 综述
    段星祥, 张瑞, 贺燕, 彭友俭, 叶青松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0): 745-75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0.009
    摘要 (760) PDF全文 (741) HTML (671)   可视化   收藏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细胞治疗是近年研究热点,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以活细胞为基础的细胞治疗策略和新出现的以细胞外囊泡和其他可溶性蛋白质或生物活性分子为基础的去细胞治疗策略。目前,MSCs诱导获得的细胞已具备成熟的功能和特异性的结构,结合生物材料或类器官技术的原位移植在定植率及功能性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大规模培养技术和细胞外囊泡分离技术的成熟,大量获得高纯度的细胞外囊泡难度降低,细胞外囊泡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MSCs的治疗效果不仅是通过植入和分化效应进行修复,MSCs旁分泌也表现出良好效果。笔者对MSCs的细胞治疗策略和去细胞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刘旭芳, 马雨轩, 牛丽娜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89-89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08
    摘要 (757) PDF全文 (825) HTML (492)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性疾病,牙周组织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细菌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牙周炎发生、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本文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线粒体稳态调控三个角度对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线粒体是细胞活性氧的主要来源和攻击靶点;线粒体功能障碍会产生大量活性氧,加剧牙周局部的氧化应激,造成细胞毒性和组织损伤;线粒体也是细胞炎症反应的中心,线粒体功能障碍引发的炎症正反馈效应可能解释了牙周炎迁延不愈的特点;仿生材料负载药物的方式在恢复线粒体功能、控制牙周炎发展以及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上具有潜在价值。然而,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位点仍不十分清楚,改善线粒体功能在牙周治疗中尚处于实验阶段。未来可重点关注线粒体功能障碍对牙周组织细胞的影响,探究其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期为牙周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综述
    邢文敏, 葛学军, 吴淑娟, 张芳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79-68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11
    摘要 (753) PDF全文 (881) HTML (761)   可视化   收藏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口腔黏膜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异常在OLP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糖酵解代谢相关转运蛋白、酶及调节因子,如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a),通过调控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炎症因子的分泌在OLP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证明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或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抑制T细胞糖酵解代谢,进而抑制OLP的发生。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糖酵解代谢相关转运蛋白、酶及调控因子在OLP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基础研究
    张若彤, 刘晓晨, 叶玮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25-63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3
    摘要 (718) PDF全文 (835) HTML (75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对人结肠癌Caco-2细胞增殖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JAK2-STAT3通路是否参与P.g对Caco-2细胞增殖的调控,为进一步探讨P.g与结肠癌之间的关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Caco-2细胞,选择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的P.g(0、1、10、25)刺激12、24、48 h,CCK8检测P.g对Caco-2细胞增殖的影响。设置刺激时间分别为12、24、48 h,MOI=0为对照组,MOI=1、10、25为实验组。qRT-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蛋白酪氨酸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基因和蛋白/磷酸化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P.g感染Caco-2细胞后,与对照组(MOI=0)相比,MOI=1和MOI=10时,P.g在12、24、48 h时对Caco-2细胞有持续刺激作用。与对照组相比,P.g感染Caco-2细胞中促炎因子IL-6及相关增殖通路因子STAT3、 JAK2 mRNA表达及IL-6、p-STAT3、p-JAK2蛋白表达增加,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同时,P.g感染Caco-2细胞中抑炎因子IL-10的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添加JAK2抑制剂AZ960后,P.g感染Caco-2细胞的增殖减弱,STAT3、 JAK2 mRNA表达及p-STAT3、p-JAK2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P.g可促进结肠癌细胞系Caco-2的增殖,并且P.g作用于Caco-2细胞后可能通过JAK2-STAT3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同时促进促炎因子IL-6、抑制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为细胞营造利于增殖的炎性环境,这可能是P.g影响Caco-2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 专家论坛
    谭葆春, 李凌俊, 闫福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 2-1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1.002
    摘要 (717) PDF全文 (984) HTML (496)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们对美观需求的日益提升,治疗牙龈退缩已经成为牙周科临床常见的患者诉求。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治疗牙龈退缩,常见的手术包括游离龈移植术、带蒂瓣技术和双层瓣技术,适应证选择恰当时,通常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但上述术式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根面覆盖效果不理想等。近年来,学者们针对这些不足陆续提出了一些改良方案来治疗不同程度的牙龈退缩,如改良游离龈移植术,即包含龈乳头及游离龈的牙龈单元移植,可改善受体区血供,提高根面覆盖效果,其针对轻度退缩的部位可获得良好的根面覆盖,同时可增宽角化龈和加深前庭沟,但应用于上颌美学区时可能存在术后牙龈颜色、形态不协调,美学效果欠佳的问题。牙龈瓣采用半厚-全厚-半厚的技术进行制备的改良冠向复位瓣,用于多颗牙牙龈退缩时,以退缩最严重牙为中心的改良切口设计的冠向复位信封瓣技术,可提高根面覆盖效果。不离断龈乳头,使龈瓣形成隧道,以容纳移植物的隧道技术及各种改良的隧道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术区的组织损伤,并促进创面愈合。本文通过对各类术式的阐述和文献回顾,总结改良膜龈手术治疗牙龈退缩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并提出牙龈退缩的治疗方案建议,同时强调牙龈退缩的对因治疗,以达到稳定的根面覆盖效果。创伤小、疗效稳定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法是今后膜龈手术的发展方向。

  • 专家论坛
    王安训, 黄烁金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37-84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01
    摘要 (705) PDF全文 (812) HTML (414)   可视化   收藏

    游离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首选方案,但对于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医生在多个方面仍面临挑战,如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气道管理、生存质量与预后等。I/R损伤是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中不可避免的并发症,除了手术过程中尽量缩短血管吻合时间,可尝试应用物理干预治疗、抗氧化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清除剂治疗、高压氧治疗等预防和治疗游离组织瓣I/R损伤,但缺乏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进一步的佐证。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修复患者的术后气管管理至关重要,近年来,延迟拔除气管插管被提出作为传统气管切开术的替代方案,该方法可以方便患者伤口护理、减少感染、加快患者康复,并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未来有望通过制定更符合延迟拔管的患者适应证和重症监护方案,提高延迟拔管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术前根据缺损类型,选择合适的游离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有利于更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同时,对于需要术后放疗的患者,可通过术中神经吻合、放疗前口腔卫生维护、早期语音训练等方法,减少术后放疗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基础研究
    李国威, 唐世杰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34-64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4
    摘要 (704) PDF全文 (933) HTML (61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烟酰胺(nicotinamide,NAM)对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RA)诱导小鼠腭裂的预防作用,为腭裂的预防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采用70 mg/kg的RA于胚胎发育(embryonic,E)10.5 d(E10.5)灌胃诱导的小鼠腭裂模型为对照组,采用20 mg/kg的NAM于E8.5~E13.5尾静脉注射干预上述腭裂模型为实验组(1),采用40 mg/kg的NAM于E8.5~E13.5尾静脉注射干预上述腭裂模型为实验组(2),于E16.5剖腹观察胎鼠腭裂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对鼠胚腭突间质(mouse embryonic palatal mesenchyme,MEPM)细胞进行分组干预,共分4组:对照组(CONTROL)、RA 1 μmol/L组(RA 1)、NAM 200 μmol/L组(NAM 200)、NAM 200 μmol/L+RA 1 μmol/L组(NAM 200+RA 1)。各组药物干预24 h后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并比较凋亡率。结果 动物实验中对照组小鼠腭裂率为98%;实验组(1)腭裂率为87%,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腭裂率为63%,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实验中CONTROL组细胞凋亡率为16.53%±2.89%,RA 1组细胞凋亡率为22.9%±1.85%,凋亡率上升(P<0.01);NAM 200组细胞凋亡率9.23%±1.39%,凋亡率下降(P<0.01);与RA 1组相比较,NAM 200 +RA 1组细胞凋亡率为14.9%±7.67%,凋亡率下降(P<0.01)。结论 40 mg/kg是NAM预防RA诱导小鼠腭裂的有效浓度;其预防腭裂作用的机制可能是NAM抑制了RA诱导MEPM细胞凋亡所致。

  • 临床研究
    郝逸航, 黄美畅, 李茂, 汤亚玲, 梁新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41-64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5
    摘要 (704) PDF全文 (895) HTML (74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人工智能应用于根尖周囊肿病理诊断的效果,初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口腔病理学领域中的应用。方法 以87例根尖周囊肿的病理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构建U-net型结构的神经网络,将87幅根尖周囊肿的HE图像和标注图像分为训练集72幅图和测试集15幅图,分别用于训练模型和测试模型,最后利用目标级指标F1分数和像素级指标Dice系数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U-net网络模型在根尖周囊肿上皮识别中的能力。结果 U-net网络模型识别根尖周囊肿上皮的性能:F1分数为0.75,Dice系数为0.685,ROC曲线下面积为0.878。结论 通过人工智能构建的U-net网络模型在识别根尖周囊肿上皮时具有较好的分割结果,能够初步应用于根尖周囊肿的病理诊断,有望进一步大样本验证后逐步推广于临床。

  • 专家论坛
    王文梅, 彭巧, 王翔, 朱雅男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1): 761-76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1.001
    摘要 (701) PDF全文 (930) HTML (511)   可视化   收藏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国内外目前尚无根治的特效方法,尤其是顽固性RAU的治疗更加棘手,显著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研究证实,顽固性RAU患者常常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增加了口腔溃疡治疗难度。而临床中口腔专科医师常常专注于口腔问题的处理,忽略了从全身角度对RAU发病原因及诊治进行评估和决策。为此,本文在基于国内外各种相关文献及笔者团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出顽固性RAU可能合并的常见系统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炎症性肠炎、缺铁性贫血、糖尿病、白塞综合征、莱特尔综合征、斯泼卢综合征、Sutton综合征及艾滋病等。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对这类患者的治疗策略,即对系统性疾病的积极治疗联合针对RAU采取的局部或全身用药、局部理疗、中医中药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措施。本文旨在为临床医师对顽固性RAU的诊疗提供更加全面的认知,以期为患者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顽固性RAU临床疗效。

  • 专家论坛
    李刚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0): 685-69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0.001
    摘要 (686) PDF全文 (1005) HTML (579)   可视化   收藏

    口腔颌面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医学的各个领域。有关根折,尤其是应用CBCT诊断根纵裂一直是研究热点,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CBCT对根析的诊断效能研究;②扫描参数对CBCT诊断根折准确性的影响,如扫描视野、空间分辨率、管电流和管电压等;③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是金属伪影消除技术的应用能否提高根管治疗后和根管内有桩核时根折诊断的准确性;④根纵裂临床诊断模式的建立与验证;⑤人工智能和对比剂在CBCT图像根折诊断中的应用。与根尖片相比,CBCT可以显著提高未经过根管治疗患牙的根折诊断准确性;但是对于根管治疗后的患牙,根纵裂的诊断需结合临床体征共同判定,其中患牙颊舌(腭)向的垂直性骨吸收是根纵裂的特征性指标。根纵裂的宽度是影响根纵裂诊断准确性的重要原因,而CBCT扫描时采用的体素大小并不是影响根纵裂诊断准确性的必要因素;除个别机型外,根纵裂的折裂方向不影响其诊断准确性;图像后处理技术,特别是金属伪影消除技术不能够提高根纵裂诊断的准确性,还可能降低诊断效能,临床中不建议应用。

  • 基础研究
    丁彤, 王健辉, 肖智勇, 武腾飞, 杨瑟飞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43-55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2
    摘要 (678) PDF全文 (793) HTML (70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钛表面微纳层级结构对MC3T3-E1细胞黏附增殖的影响和载药潜力的评价,为钛表面选区改性并载药缓释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钛表面处理方式将纯钛样本(直径10 mm,厚2.5 mm)随机分为:抛光组(T)、阳极氧化组(TO)和微纳层级结构组(FTO)。T组仅做抛光处理;TO组采用阳极氧化技术处理;FTO组采用飞秒激光蚀刻联合阳极氧化技术处理。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3种表面形貌,接触角测量其表面的润湿性,X 射线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分析表面化学成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测量FTO结构深度和表面粗糙度;免疫荧光染色、CCK-8和茜苏红染色半定量分析评估MC3T3-E1细胞在各组样本表面的黏附增殖分化;应用冷冻干燥法加载重组人源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2,rhBMP-2),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ey,ELISA)评估不同表面结构的载药潜力。结果 SEM观察到T组钛板表面可见方向一致且均匀的抛光痕迹;TO组表面为纳米级蜂窝状的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TiO2)纳米管结构;FTO组形成直径约为100 nm的规则有序的微纳层级结构。FTO组的接触角最小,为32° ± 1.7°,润湿性最好;一级结构圆孔平均深度为93.6 μm,粗糙度1.5 ~ 2 μm。TO组和FTO组含氧量占比多,提示TiO2形成。FTO组表面细胞增殖最显著(P<0.001),细胞黏附表面积最大(P<0.05)。FTO组加载rhBMP-2后缓慢释放14 d,且能促进细胞外基质矿化(P<0.001)。结论 钛表面微制备的纳米层级结构有促进MC3T3-E1细胞黏附增殖和成骨分化的作用,有载药潜力,是钛表面处理的新方式。

  • 临床研究
    祝丽青, 陈贞瑀, 黄云, 高姗姗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1): 786-79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1.004
    摘要 (674) PDF全文 (855) HTML (35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20~30岁凸面型青年人的笑容暴露量并分析其与面部美学指标、笑容满意程度之间的联系。方法 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审批,受试者知情同意及肖像授权。招募80名20~30岁的凸面型青年受试者,录制姿势位微笑和自发性大笑时的全过程并导入Photoshop CC软件,选取关键帧,测量笑容暴露量。通过三维面扫获取受试者静息状态下的面部三维信息,测量面下1/3相关美学指标,评估受试者对自身笑容的满意程度,并对不同性别笑容暴露量与面下1/3相关美学指标、心理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0~30岁不同性别间的笑容暴露量、笑容模式、面下1/3相关美学指标数据和主观心理测评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笑时男、女间的开口度差距大,男性的平均开口度为女性的5倍,而男性的平均上颌中切牙牙龈暴露高度约为女性的1/2。男性的平均鼻唇角(99.80°±7.96°)大于女性(96.26°±7.31°)(P<0.05),而男性的平均上唇长度占面下 1/3 长度比例(33.73% ± 2.35%)小于女性(38.57% ± 2.76%)(P<0.05)。男性的平均心理评分(57.75±13.46)高于女性(53.69±17.95)(P<0.05)。微笑及大笑时的上颌软硬组织暴露量占口裂面积比例与鼻唇角呈正相关,大笑时口裂宽度与心理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20~30岁凸面型男、女性的笑容暴露量和笑容模式不同,男性笑容开口度大,牙龈暴露量少,女性笑容开口度小,牙龈暴露量多。笑容暴露量与鼻唇角呈正相关,与笑容满意程度呈负相关。

  • 临床研究
    何武成, 何琴, 鲁光炜, 李迎兰, 吴泽琳, 焉姝鶴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47-65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6
    摘要 (655) PDF全文 (814) HTML (64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门型个体化唇弓对上颌唇向易位阻生尖牙移动的效果和该装置对易位尖牙的移动机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共收集单侧唇向上颌尖牙易位病例8例,用门型个体化唇弓进行矫治。分别于矫治前(T1)和矫治中(T2)易位尖牙牙冠移动至与同象限正常邻牙邻接但偏唇侧位置时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牙尖点和根尖点到中线的位移变化及长轴角度变化,进行移动机制的研究。采用牙周探针测量易位尖牙和对侧正常尖牙探诊深度和颊侧临床牙冠高度进行矫治前(T1)、矫治后(T3)牙周变化评估。结果 所有8颗易位尖牙均成功通过门型个体化唇弓移动到牙弓正常近远中位置,平均耗时(11.5 ± 2.7)个月,总的矫治疗程(28.3 ± 4.7)个月。T1 ~ T2期牙尖位移8.1 mm,根尖位移1.5 mm,牙尖位移大于根尖位移(P<0.05),尖牙长轴发生17.5°倾斜。T1、T3期牙周测量指标探诊深度和颊侧临床牙冠高度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唇向易位阻生尖牙通过门型个体化唇弓在偏唇侧位置移动是可行的和有效的,该装置对易位尖牙的位移方式是控制性倾斜移动。

  • 基础研究
    陈虹君, 雷奇, 王治林, 钟晓武, 邱亚, 李丽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3): 178-18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3.003
    摘要 (652) PDF全文 (793) HTML (47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等生物学信息方法,探讨白藜芦醇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分子机制,为白藜芦醇治疗OSCC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http://www.swisstargetprediction.ch)、SEA 数据库(http://sea.bkslab.org)、Pharm mapper 数据库(http://lilab-ecust.cn)检索获得白藜芦醇的相关靶点,以DISGENET(www.disgenet.org)、OMIM(https://omim.org)、GeneCards(https://www.genecards.org)数据库筛选OSCC疾病靶点,取药物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再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通路”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蛋白进行富集分析,最后通过AutoDock及PyMOL对关键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合富集分析和分子对接结果预测白藜芦醇治疗OSCC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细胞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50、100 μmol/L)白藜芦醇对OSCC细胞株HSC-3细胞Src酪氨酸激酶(Src tyro-sine kinase,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雌激素受体基因1(estrogen receptor gene 1,ESR1)及磷脂酰肌醇三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数据库得到白藜芦醇药物靶点243个,OSCC疾病靶点6 094个,将药物与疾病的靶点进行交集获得116个潜在靶点,潜在靶点主要集中参与体内蛋白质自磷酸化、肽基酪氨酸磷酸化、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抗OSCC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白藜芦醇与EGFR、ESR1、SRC等OSCC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药物干预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了HSC-3细胞中SRC、EGFR、ESR1及p-PI3K和p-AKT的蛋白表达。结论 白藜芦醇对OSCC细胞SRC、EGFR、ESR1、p-PI3K、p-AKT靶点具有抑制作用。

  • 基础研究
    戴卓, 李丽丽, 张晓昕, 牟永斌, 陈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52-55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3
    摘要 (642) PDF全文 (853) HTML (65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先天性牙发育不全病例与相关基因突变可能存在的联系,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收集1例罕见先天性牙发育不全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评估牙齿的形态、数量以及全身健康状况;采集患者静脉外周血,对与牙齿发育紧密关联的PAX9和MSX1基因双向测序;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查与牙发育异常相关的其他突变位点,对先证者儿子进行新发现突变位点的Sanger测序;通过模拟测算工具和体外细胞转染实验评估突变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患者的临床特征是先天性右下颌单侧第一磨牙缺失,第二磨牙为单根,且伴有右下第二前磨牙多生。在PAX9和MSX1基因测序中发现,PAX9基因中c.717 C>C/T为同义突变,MSX1基因中c.119C>G为错义突变,Polyphen预测为“良性”。全外显子测序发现WNT6基因的1个全新突变位点,内含子3中的c.637-7 C>A突变,经MAXENT预测,可能影响mRNA的剪切,且先证者及其儿子均携带该突变;细胞转染实验发现,该突变对WNT6基因的mRNA剪切没有影响。结论 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与先天性牙发育异常相关。

  • 综述
    杨雨青, 赵青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67-6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9
    摘要 (641) PDF全文 (1171) HTML (740)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物力学的发展及支抗钉等辅助装置的应用,牙齿长距离移动的实现程度大大提升,以代偿骨性问题,达到咬合稳定及颜貌美观的矫治目标。然而,骨开窗、骨开裂、牙根吸收等问题却也较从前更加多发,究其原因,多是忽略了牙移动的诸多限制因素,尤其是解剖结构对于牙移动的影响。本文聚焦于正畸诊疗中磨牙移动的解剖限制,包括牙槽骨骨皮质、上颌窦底、下颌神经管等在牙移动范围内的解剖特征,并对相应的临床应对措施做出了总结:对于牙槽骨骨皮质及下颌神经管,正畸医生应根据临床检查并结合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等影像学检查,先将磨牙牙根进行转矩控制离开骨板,后根据个性化的移动路径控制磨牙的移动量及移动方向;对于与牙根关系密切的上颌窦底,医生应注意轻力、持续力的原则及合适的生物力学原理,实现牙齿的整体移动、穿越上颌窦。总之,临床实践中,应尽可能规避这些解剖结构的限制及带来的风险,从而提升正畸治疗的效果和长期稳定性。

  • 临床研究
    刘伯彦, 曾维, 尹华强, 汤炜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1): 801-80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1.006
    摘要 (636) PDF全文 (852) HTML (30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应用数字化定位导板拔除上颌完全骨埋伏多生牙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方案。方法 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及患者知情同意,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的136例上颌完全骨埋伏多生牙患者的数据。纳入的病例根据导板使用情况分为两组,试验组为使用数字化定位导板的病例(71例),对照组为未使用导板的病例(65例)。对手术时间、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1.5 ± 3.4)min,小于对照组的时间(27.2 ± 4.9)min(t = 7.599,P<0.001);术后1周复查,试验组均未出现邻牙、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对照组出现邻牙损伤2例,牙龈麻木不适3例。结论 数字化定位导板可有效缩短上颌完全骨埋伏多生牙拔除术时间,是辅助临床上颌完全骨埋伏多生牙拔除的有效手段。

  • 临床研究
    杨迎慧, 赵姗, 王雅娇, 康楠, 孟箭, 韩亮, 郑浩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59-56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4
    摘要 (625) PDF全文 (840) HTML (70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改良3D打印数字化导板在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治疗的4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采取3D打印技术制作导板引导穿刺,共22例)和对照组(采取传统Hartel前入路法定位穿刺,共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患者承受辐射量、术后并发症等,记录患者术后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强度表(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Scale,BNI)评分、面部麻木、角膜反射减退及咀嚼无力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术中一次穿刺成功率(χ2 = 21.51,P<0.001)、穿刺时间(Z = -5.51,P<0.001)、手术时间(t = 9.37,P<0.001)及C形臂扫描次数(Z = -4.59,P<0.001)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术后BNI评分Ⅰ级21例(95.5%)、Ⅱ级1例(4.5%),对照组患者术后BNI评分Ⅰ级17例(85.0%)、Ⅱ级2例(10.0%)、Ⅲ级1例(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出现咀嚼无力16例、结膜炎1例、唇周疱疹10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咀嚼无力18例、结膜炎2例、唇周疱疹11例、单眼失明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复发。结论 改良3D数字化导板引导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辐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综述
    吴昊泽, 李娜, 程小刚, 余擎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0): 756-76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0.011
    摘要 (619) PDF全文 (895) HTML (507)   可视化   收藏

    控制根管内感染是根管治疗成败的关键,根管冲洗是其中的重要步骤。根管冲洗消毒药物的应用对于患牙根管内感染的彻底控制起到关键作用。在提高根管冲洗消毒药物抗菌作用、组织溶解性的同时兼顾其生物相容性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目前,解决该问题的常见思路有两类:①对传统根管冲洗消毒药物改性或联用;②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开发新型根管冲洗消毒药物,如纳米材料、天然提取物等。但目前,传统根管冲洗消毒药物,如次氯酸钠、氯己定等仍然是用于临床根管冲洗的首选药物。大部分新型根管冲洗消毒药物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从基础研究向临床实践转化是根管冲洗消毒药物的研究新方向。本文重点阐述近年来根管冲洗消毒药物在抗菌原理、特点及效果的研究进展,为未来的临床转化实践提供参考。

  • 临床研究
    吴晓璐, 于国霞, 陈仁吉, 王丽, 郝京萍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71-87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05
    摘要 (617) PDF全文 (775) HTML (27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辅音错误特点及语音训练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遵循医学伦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388例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的语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以6岁为界将其分为两组即学龄前组(4~6岁)226例、学龄组(6~13岁,含6岁)162例。从平均错误个数、发音部位、发音方式、错误类型4个方面分析其辅音发音错误特点,并对其进行一对一语音训练,训练频率1周1次,1次30 min;训练方法按照音素训练→音节训练→词汇训练→句子训练→短文、会话训练的顺序进行。比较2组语音训练效果的差异。结果 按发音部位分析:两年龄组均为舌尖后音错误频率最高;而错误频率最低的学龄组为唇齿音,学龄前组为双唇音。按发音方式分析:两年龄组均为送气性塞擦音错误频率最高,鼻音错误频率最低。按错误类型分析:两年龄组均以置换、省略为主。相较于学龄前组,学龄组大部分辅音从发音部位、发音方式及错误类型三个方面均有好转的趋势。腭化和侧化两种错误类型则是学龄组错误频率高于学龄前组,但侧化学龄组升高趋势无统计学意义。学龄前组及学龄组通过6.7次和5.5次语音训练后,发音均能得到明显改善,学龄组治愈率为84.9%(118/139),学龄前组治愈率为77.1%(91/118),两组间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功能性构音障碍随着年龄增长会有所改善,但并不会完全自愈。不同年龄段患儿在经过科学合理的语音训练均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 基础研究
    姬红娇, 徐丽莉, 丁文通, 李培慧, 王彦九, 潘爽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0): 712-71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0.004
    摘要 (612) PDF全文 (1095) HTML (46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对共培养的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成血管能力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实验分为HUVECs组、SCF+HUVECs组、DPSCs+HUVECs组、SCF+DPSCs+HUVECs组。将SCF与培养液混合,制备成SCF浓度为100 ng/mL的混合培养液,按1∶5的比例将DPSCs和HUVECs在体外进行共培养。通过CCK-8增殖实验观察每组细胞在第1、3、5、7天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SCF对直接或间接共培养条件下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基质胶管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血管生成能力,通过ELISA检测每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的浓度,Western blot检测CD31、CD34和VEGFA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表明SCF显著促进了DPSCs和HUVECs共培养组细胞的迁移(P<0.05);体外基质胶管形成实验显示,SCF+DPSCs+HUVECs组中管状结构的分支数目和分支总长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并且该组中成血管相关蛋白CD31、CD34和VEGFA的表达水平较高(P<0.01)。结论 SCF能够增强共培养DPSCs和HUVECs的迁移能力和体外成血管能力。

  • 临床研究
    张沐杨, 王海燕, 蒋伟文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1): 807-81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1.007
    摘要 (603) PDF全文 (843) HTML (37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 RCM)在光化性唇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及患者知情同意,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17例诊断为光化性唇炎的患者,用RCM扫描嘴唇白色过角化病损,总结分析图像特征,包括上皮增生/萎缩、过角化、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日光弹性变、角质形成细胞异型性、细胞间间隙增宽、基底细胞层变性和色素沉着。并利用kappa一致性分析RCM和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光化性唇炎患者的上皮增生/萎缩、过角化、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和日光弹性变的组织病理特征在17例患者的RCM检查中出现的频率依次是76.5%、100%、100%、64.7%和70.6%;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RCM诊断上述病变的正确率分别为82.4%、47.1%、94.1%、88.2%和76.5%。此外,100%、88.2%、76.5%、88.2%的光化性唇炎患者分别显示角质形成细胞异型性、细胞间间隙增宽、基底细胞层变性、色素沉着的RCM特征。过角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特征的kappa值均为1,血管扩张特征的kappa值为0.645。结论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对光化性唇炎的无创“活检”技术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 基础研究
    杨靖雯, 宋雨翰, 徐思明, 葛姝云, 周海文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1): 774-78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1.003
    摘要 (601) PDF全文 (1025) HTML (29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环状RNA在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和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共同表达,为研究OLK与OLP的发病机制及癌变机制提供基础。方法 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审批。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OLK、OLP、口腔鳞状细胞癌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采用qRT-PCR、酶耐受实验和sanger测序筛选并验证OLK与OLP中共同显著差异表达circRNA,并对关键circRNA扩大样本量验证;采用GO和KEGG富集分析差异circRNA可能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采用TargetScan与MiRanda预测circRNA下游的miRNA并绘制ceRNA网络。结果 OLK与OLP共同差异表达的circRNA共49个 ,包括30个上调和19个下调的circRNA;经验证,筛选的3个上调circRNA(circHLA-C,circTTN,circRNF13)和2个下调circRNA(circSEPN2,circALDH3A2)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其中circHLA-C是具有反式剪接位点的关键circRNA,经扩大样本量验证,circHLA-C在OLK与OLP中显著上调。ROC 曲线分析显示,OLK中circHLA-C曲线下面积为 0.955,OLP中circHLA-C曲线下面积为 0.988。GO功能富集显示与免疫功能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KEGG通路分析中富集分数最高的信号通路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HLA-C在这些通路中显著富集,ceRNA网络分析表明circHLA-C可能与多种癌症相关miRNA相互作用,如hsa-miR-26a- 5p、hsa-miR-129-5p和hsa-miR-29a-3p。结论 OLK与OLP存在相同差异表达的circRNA,circHLA-C是OLK与OLP共有的最显著上调的circRNA;circHLA-C可能会成为OLP与OLK诊断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综述
    迪丽娜尔·艾尔肯, 马乐, 古丽努尔·阿吾提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86-59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08
    摘要 (594) PDF全文 (855) HTML (616)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得慢性炎症性疾病,去除菌斑结石是牙周非手术治疗的金标准。然而彻底清创难度较大,尤其在一些复杂的解剖位点,过度刮治又可能造成健康牙骨质的丧失导致术后根面敏感。研究表明半导体激光因其波长(630 ~ 1 064 nm)接近血红素和黑色素的吸收峰值,在有血液的环境中能发挥最佳性能,在口腔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牙周非手术治疗时半导体激光有软激光疗法、光动力疗法及低能量激光疗法3种治疗模式,可单一使用也可组合使用。虽然半导体激光无法代替机械治疗去除结石,但是其通过光热效应、光化学效应、生物刺激等作用可以去除感染的牙周袋上皮、改变微循环促进创面愈合及止血止痛等。半导体激光治疗效果取决于合适的治疗剂量,需精准掌控输出强度,控制照射时间,避免引起组织的热损伤。未来还需在分子水平上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了解组织的反应,同时还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规范激光在牙周炎中的使用。

  • 综述
    杨怡卿, 刘亚非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603-60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11
    摘要 (593) PDF全文 (916) HTML (610)   可视化   收藏

    面部对称性评价是正畸、口腔、整形外科等研究颜面部美观相关学科所关注的热点。尽管国内外学者借助各种新兴技术与手段开展了很多有关颜面对称性评价的研究,但由于其内容和方法的复杂性以及个人评价的主观性,目前颜面不对称的评判仍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颜面不对称涉及面部长宽高三个方向的改变,属复杂的牙颌面畸形,其早期发现及精确评价尤为重要,临床上除了必要的牙颌面检查,还需配合相应的辅助手段来评价颜面不对称。本文通过对目前常用的三维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按照评价手段将颜面不对称评价方法分为三维测量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动态分析、数理分析、人工智能分析等5大类方法。通过分析总结各类方法的临床应用特点、优势及局限性,发现虽然每种方法的精确度、评价范围、诊断性质、计算方法等均有不同,但随着三维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评价方法将会越来越客观、精准、便捷,成为评价颜面部不对称的主流方法。

  • 综述
    陈卫民, 郭锦材, 谢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8): 598-60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8.010
    摘要 (586) PDF全文 (904) HTML (643)   可视化   收藏

    口腔癌恶性程度高,易复发、易转移,预后欠佳。自噬是细胞在应激条件下诱导的分解代谢过程。近年研究发现上皮细胞自噬激活可通过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通路等,激活口腔癌细胞自噬,抑制口腔癌细胞存活。诱导自噬可以降解真核起始因子4E蛋白,抑制口腔癌转移。在口腔癌治疗中发现,诱导口腔癌细胞自噬能抑制口腔癌细胞增殖,促进口腔癌细胞凋亡。与单独放化疗相比,联合使用自噬诱导剂有助于提高口腔癌患者的疗效和存活率。此外诱导口腔癌细胞自噬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口腔癌免疫疗法疗效。本文就自噬与口腔癌的关系,诱导自噬与放化疗及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治疗口腔癌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为诱导自噬治疗口腔癌,提高口腔癌治疗效果和患者存活率提供新思路。当前诱导自噬治疗口腔癌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其作用机制,精准调控诱导自噬,提高口腔癌治疗效果及研发自噬诱导剂用于治疗口腔癌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 综述
    李咏珊, 吴志聪, 王梓星, 余熹煌, 刘茜, 余挺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901-90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10
    摘要 (581) PDF全文 (752) HTML (299)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与嘌呤代谢异常有关,表现为宿主血尿酸增多和牙周组织中的嘌呤降解酶——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anthine oxidoreductase,XOR)表达增加。在病理条件下XOR和尿酸都是促氧化、促炎症介质。动物实验发现,注射尿酸促进牙周炎进展,非布司他(一种XOR抑制剂)可改善牙周炎的组织破坏,阻断尿酸来源可能是一种控制牙周炎进展的治疗策略。本文旨在对XOR抑制剂作为牙周炎潜在治疗药物的合理性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提示,XOR抑制剂显示出抗氧化、抗炎和抗破骨作用;而且,XOR抑制剂在治疗感染性、炎症性和溶骨性疾病方面显示出临床效果;目前虽无直接证据支持XOR抑制剂对牙周微生态失调有改善作用,但其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且有间接证据支持XOR抑制剂对牙周微生态失调的有利作用。综上,XOR抑制剂有可能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通过抑制炎症、氧化应激反应和抗破骨作用,对牙周炎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 临床研究
    李霖祝, 周婧, 黄超, 李沛霖, 唐甜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1): 794-80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1.005
    摘要 (576) PDF全文 (822) HTML (33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前额形态的高角正畸患者面下1/3的最佳矢状向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及肖像授权,并通过单位伦理审查批准。将额部形态分为4种:直线形、圆弧形、Ⅰ型角度形(前额转角位于额中份)和Ⅱ型角度形(前额转角位于额上1/3)。收集不同前额形态高角正畸患者的侧貌图片,以上中切牙牙冠唇面中心点(facial axis point,FA)落在目标前界线(goal anterior-limit line,GALL)上时为初始位置,经轮廓化后,用软件将侧貌的面下1/3进行前后向移动,分别向前移动1、2、3、4 mm和向后移动1、2、3、4 mm,加上初始轮廓图片,得到每位患者的9张图像。根据调整后的侧貌图片设置美学评分问卷,邀请30位正畸医生及30位非专业人员对图片进行评分。结果 4种前额形态高角正畸患者面下1/3的不同移动距离的侧貌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直线型或Ⅱ型角度形前额的高角患者面下1/3未移动时评分更高。圆弧形前额高角患者面下1/3后移2 mm时在正畸医生中获最高评分,后移4 mm时在非专业人员中获最高评分。Ⅰ型角度形前额高角患者面下1/3后移4 mm时在正畸医生中获最高评分,后移3 mm时在非专业人员中获最高评分。正畸医生与非专业人员对4种不同前额形态侧貌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额形态和面下1/3的矢状向位置会影响侧貌美学,对于直线型或Ⅱ型角度形前额的高角患者,FA点落在GALL线上时为最佳面下1/3矢状向位置;而对于圆弧形或Ⅰ型角度形前额的高角患者,面下1/3更靠后的软组织侧貌更为理想。

  • 综述
    王欣妍, 彭显, 李雨庆, 周学东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1): 813-81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1.008
    摘要 (576) PDF全文 (874) HTML (346)   可视化   收藏

    龋病是发生在牙体硬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口腔微生物、宿主、食物、时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龋病的发生发展。其中游离糖是龋病发生的一个重要食物因素。本文就近年来游离糖与龋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进一步阐明游离糖引起龋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和探索龋病预防的方法提供参考。游离糖的致龋机制是多方面的,其不仅可被牙菌斑生物膜中的口腔微生物利用产酸和合成细胞内外多糖,还可引起口腔微生态失调并增强与口腔微生物致龋毒力相关的基因表达。基于游离糖与龋病的相关性,限制游离糖的摄入量和频率在龋病预防中至关重要,这包括制定减糖公共卫生政策、创造低糖家庭环境和建立良好饮食习惯、使用糖代品并结合使用氟化物等。目前关于游离糖和口腔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较少,未来仍需深入揭示游离糖对口腔微生态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及验证各种减糖措施的防龋效果,为今后龋病的有效预防开拓新方向。

  • 综述
    王蕊, 余钒源, 叶玲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1): 831-83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1.011
    摘要 (576) PDF全文 (870) HTML (335)   可视化   收藏

    氧化应激与龋病、牙周炎、牙髓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炎症过程中伴随的氧化应激会加重组织损伤。然而,大量研究表明部分牙科材料如复合树脂、漂白剂、根管冲洗剂和种植体会引起自由基水平升高,不利于口腔疾病的治疗和周围组织的健康,因此有必要应用外源性抗氧化剂降低自由基水平。植物来源的天然抗氧化剂因易于提取、安全性高而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关注口腔中氧化应激现象,对天然抗氧化剂在各种口腔疾病治疗及牙科材料改性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目前研究表明,构建基于多酚的金属有机纳米酶,或将维生素、多酚添加到仿生水凝胶等方式可提高抗氧化剂的安全性和利用率,但这些高分子递送系统存在降解性差、肝肾毒性等问题,目前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材料改性方面,选择天然抗氧化剂与原材料的种类和配比,以及选择合适的改性方式至关重要。抗氧化剂与原材料间形成的化学键过强可能导致抗氧化小分子无法从改性后的复合材料中释放,从而影响抗氧化效果。同时,选择富含邻苯三酚官能团的多酚可以在化学改性后保留更多游离酚羟基,有利于赋予植体材料更强的抗氧化性。尽管天然抗氧化剂在口腔治疗中的研究取得了进展,但仍缺乏临床实验及长期应用效果的数据支持,未来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综述
    戴安娜, 丁佩惠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0): 751-75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0.010
    摘要 (536) PDF全文 (812) HTML (412)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是以菌斑生物膜为始动因素的发生于牙齿支持组织的炎症,与众多全身系统性疾病息息相关,其中对于牙周炎和糖尿病关系的报道最为广泛。队列研究是探讨疾病病因的重要临床研究方法,大规模、规范设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证据强度较高,可为牙周炎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发病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影响提供临床证据。牙周炎与血糖控制恶化存在关联,目前有中等强度的证据表明,与不进行牙周治疗相比,牙周非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伴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牙周炎的存在对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在不同人口背景的研究中缺乏一致性结论,而牙周炎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影响的证据相对有限,需要良好设计的队列研究以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 综述
    熊净迪, 程兴群, 吴红崑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 64-6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1.010
    摘要 (532) PDF全文 (750) HTML (265)   可视化   收藏

    根面龋是老年人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和未治疗率高,治疗难度大,可迅速进展引起牙髓根尖周病或残冠根,是老年人失牙的重要原因,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口腔慢性病之一。因此,根面龋早期干预和防治非常重要。传统防根面龋牙科材料如氟化物、氯己定等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是其具有牙齿着色、再矿化及杀菌效率低下等缺点。近年来,一系列新兴防根面龋牙科材料如无机纳米材料、胶原交联剂等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新兴材料具有促进深部牙体组织再矿化、作用时间延长、黏附力增强等优点。未来防龋材料应根据根面龋的特点及应用人群进行设计,朝着简便化、高效化、低毒性方面发展。本文对目前防根面龋牙科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为防根面龋牙科材料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对促进根面龋的有效预防,改善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基础研究
    刘恒妍, 刘昱晨, 李康杰, 田敏, 牛丽娜, 白石柱, 方明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12): 844-85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12.002
    摘要 (524) PDF全文 (875) HTML (22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不同成分椅旁抛光系统对不同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材料的抛光效果,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PEEK材料抛光系统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舒适捷TM PEEK冠桥材料、Bio-PAEK®牙科PEEK材料、BioHPP® PEEK材料各制作36个试件,共108个试件,每种材料试件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试件,分别用OptiDisc®、Super-Snap® Rainbow Technique Kit、VITA ENAMIC® Polishing Set clinical、Sof-LexTM Diamond Polishing System、Visio.lign Finishing Kit for Composite Veneers和CERAMAGE Polishing Kit进行抛光,对照组选用LavaTM Ultimate树脂基陶瓷和VITA ENAMIC®树脂基陶瓷分别制作6个试件,对应使用各自配套的抛光系统Sof-LexTM Diamond Polishing System及VITA ENAMIC® Polishing Set clinical进行抛光。测量每组试件抛光后的表面粗糙度(Ra值和Sa值)和光泽度,扫描电镜观察抛光后试件表面形貌。结果 材料表面粗糙度(Ra值和Sa值)及光泽度主要受抛光系统类型影响,在不同PEEK材料种类间也有差异。Sof-LexTM Diamond Polishing System抛光PEEK材料所得的表面粗糙度最高,光泽度最低;Super-Snap® Rainbow Technique Kit、Visio.lign Finishing Kit for Composite Veneers及CERAMAGE Polishing Kit抛光PEEK材料所得表面粗糙度较低,Visio.lign Finishing Kit for Composite Veneers及CERAMAGE Polishing Kit抛光PEEK材料所得光泽度较高。Visio.lign Finishing Kit for Composite Veneers抛光PEEK材料后,材料表面可观察到抛光膏颗粒嵌入,而CERAMAGE Polishing Kit抛光组材料表面光滑,未见抛光膏颗粒残留。使用相同抛光系统,受试的PEEK材料中BioHPP®获得的抛光效果最佳。经CERAMAGE Polishing Kit抛光后的3种PEEK材料,表面粗糙度与LavaTM Ultimate树脂基陶瓷及VITA ENAMIC®树脂基陶瓷相当,光泽度则高于两者。结论 使用CERAMAGE Polishing Kit抛光3种PEEK材料,均可获得良好的抛光效果,其表面粗糙度与抛光后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CAD/CAM)树脂基陶瓷接近,且光泽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