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论坛
    陈发明,高丽娜,陈芳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1): 9-1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1.003
    摘要 (2810) PDF全文 (3741) HTML (1220)   可视化   收藏

    牙周炎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严重影响口颌系统功能,是成年人失牙的最主要原因。此外,作为长期持续性感染源,牙周炎还可引发人体慢性炎症和免疫反应,对全身系统性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传统牙周炎治疗聚焦炎症控制,虽可阻止或延缓疾病进程,却难以获得满意的牙周病损组织再生。随着引导组织再生术、骨移植术、生长因子和生物材料等新技术、新材料引入牙周炎治疗,牙周组织再生的方法愈加丰富,临床效果也得到极大提高。展望未来,干细胞移植、内源性再生策略有望成为牙周病损组织生理性、功能性再生的重要方法。本文从以上方面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简要回顾,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和机遇进行展望。

  • 综述
    马建斌, 薛超然, 白丁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78-28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8
    摘要 (3229) PDF全文 (3681) HTML (1402)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影像资料处理、辅助诊断及预后评估等领域,研究表明,其能简化医生临床任务,快速提供分析处理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口腔正畸诊疗方面,人工智能可辅助用于二维及三维头影测量快速定点,此外,也广泛应用于三维牙模信息的高效处理与分析,并在决策正畸治疗是否需要拔牙、辅助判断生长发育阶段及正畸预后和美学评估中具有优势。尽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受限于训练数据资料的数量与质量,但将其与正畸临床诊疗相结合,可提供更快更有效的分析诊断,为更准确的诊疗决策提供支持。本文就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口腔正畸诊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正畸医生在临床中理性看待和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让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于正畸临床诊疗,以促进口腔正畸智慧化诊疗流程进一步发展。

  • 专家述评
    祝颂松, 胡静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1): 6-1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1.001
    摘要 (2123) PDF全文 (3455)   可视化   收藏
    儿童时期发生的颞下颌关节强直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颌面部骨骼发育障碍,并引起自卑、社交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其矫治是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一直被国内外学者用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强直及其继发畸形的矫治,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所在科室每年大概收治50~60例TMJ强直患者,对DO技术在TMJ强直及其继发畸形矫治中的应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中,笔者对DO技术在TMJ强直及其继发畸形矫治中的优缺点及相关问题进行述评。
  • 专家论坛
    张富贵, 宿玉成, 邱立新, 赖红昌, 宋应亮, 宫苹, 王慧明, 廖贵清, 满毅, 季平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29-23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1
    摘要 (4548) PDF全文 (3412) HTML (2590)   可视化   收藏

    牙槽骨是牙种植修复的重要解剖基础,其不同的缺损程度决定了不同骨增量手术方案的选择,其中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手术是种植修复中非常关键的技术,然而其最终质、量、形重建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达到美观与功能兼顾的重建目标,临床医师需要掌握诊疗原则与规范的操作方法。为此,本文结合当前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与国外的相关临床指南,从牙槽骨缺损分类、骨增量手术方案的选择方面,对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技术进行了总结,形成专家共识。本共识建议:根据牙槽骨缺损与预期种植体植入位点的关系将缺损分为Ⅰ-0、Ⅰ-Ⅰ、Ⅱ-0、Ⅱ-Ⅰ及Ⅱ-Ⅱ五种类型。其中Ⅰ-0型为牙槽骨一侧骨板缺损不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无明显缺损;首选引导骨再生同期种植体植入术。Ⅰ-Ⅰ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均未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或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Ⅱ-0型为牙槽骨一侧骨板缺损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无明显缺损;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厚度 ≤ 4 mm)或牙槽嵴劈开术(厚度 > 4 mm)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Ⅱ-Ⅰ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一侧骨板缺损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骨板缺损不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或自体皮质骨帐篷技术或经牙槽嵴顶/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Ⅱ-Ⅱ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且均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引导骨再生术联合使用刚性支架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或自体皮质骨帐篷技术,延期种植。本共识可为临床医生在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手术方案选择方面提供参考借鉴。

  • 综述
    李霞, 路瑞芳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89-29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10
    摘要 (3910) PDF全文 (3373) HTML (1875)   可视化   收藏

    种植体周炎骨缺损的重建效果依赖于骨缺损形态特征,本文就种植体周炎骨缺损的形态分类及治疗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文献回顾表明,种植体周炎骨缺损形态分类包括临床分类和影像学分类,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是Renvert分类,根据骨壁数目分为四壁骨袋、三壁骨袋、二壁骨袋、一壁骨袋及骨开裂,对种植体周炎的治疗计划具有指导意义。种植体周炎的治疗需根据种植体周骨缺损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轻度骨缺损的种植体周炎采用非手术治疗;重度骨缺损的种植体周炎建议拔除种植体;而中度骨缺损的种植体周炎,根据骨缺损形态进一步判断:对于四壁骨袋、三壁骨袋及骨开裂,多采用骨再生性手术治疗,对于浅的二壁骨袋、一壁骨袋以及水平骨吸收,多采用骨切除性手术。但是大部分种植体周炎同时存在多种骨缺损形态,需联合应用骨再生性手术和骨切除性手术。

  • 基础研究
    李姝慧,热孜亚·艾尼,亚尔肯·阿吉,日孜瓦古丽·阿木提,高原,黄定明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0): 663-66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0.003
    摘要 (2460) PDF全文 (3300) HTML (51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通过染色分析观察ProTaper Gold(PTG)与ProTaper Universal(PTU)预备不同弯曲程度根管所产生牙本质微裂之间的差异。方法 将收集的成人恒牙分为3组,分别为轻度弯曲组(10 °~19 °),中度弯曲组(20 °~29 °),重度弯曲组(30 °~39 °),每组20颗;每组随机分为2亚组,每亚组10颗,分别使用PTG和PTU镍钛机械锉进行根管预备。预备后对所有根管进行染色,并使用慢速切割技术,在其最弯曲处、最弯曲处上和下2 mm进行切割并打磨抛光。所有样本使用体视显微镜放大60倍观察,记录样本牙本质微裂纹的程度和数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TG预备弯曲根管所产生的牙本质微裂纹少于PTU预备根管所产生的牙本质微裂纹(P<0.05),且在重度弯曲根管组更具优势。结论 与PTU相比,PTG在弯曲根管预备中产生较少的牙本质微裂纹。

  • 综述
    周颖欣, 何泽, 刘瑶, 宋健, 许春炜, 罗恩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83-28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9
    摘要 (2475) PDF全文 (3014) HTML (640)   可视化   收藏

    正颌手术后髁突移位可导致患者复发以及出现颞下颌关节症状。为减少术后髁突移位,众多髁突定位技术运用于临床中。旨探讨髁突定位技术预防术后出现关节症状及复发的有效性,本文回顾近20年内国内外正颌术中髁突定位技术的相关文献,经文献归纳发现,定位技术以稳定术前髁突位置为最终目的,可分为非计算机辅助和计算机辅助定位技术。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髁突定位装置(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ondylar positioning devices,CAD/CAM CPDs)定位效果最佳,由牙支持式与骨支持式导板组成。其余各技术定位效果由高到低排序:CAD/CAM钛板定位>手法定位>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影像定位系统。各定位技术的精准度可达到与髁突术前位置相差1~2 mm与1°~2°,有效预防术后复发以及关节症状,为不同级别的外科医生和不同难度的病例提供临床参考。该领域仍缺乏大样本和长时间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未来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现今髁突定位技术,提升其临床实际效用及开拓新型定位技术。

  • 综述
    宋群,刘啸晨,马雨轩,王晨语,焦凯,牛丽娜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6): 383-38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6.008
    摘要 (2983) PDF全文 (2997) HTML (1140)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修复由龋病等原因引起的牙本质脱矿的研究中,牙本质仿生再矿化技术以其精确控制无定形矿物质前体在脱矿牙本质胶原纤维内有序沉积、形成的磷灰石晶体与天然矿化牙本质相似、自下而上的再矿化方式不依赖于籽晶存在等优点,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回顾了脱矿牙本质再矿化的理念和实践的进展,并着重对牙本质仿生再矿化策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传统的牙本质再矿化方法通常是脱矿牙本质与矿物质晶体的无序混合,这样矿化后的牙本质在形态特征和机械性能上均无法与天然矿化牙本质相媲美;而近年逐渐兴起的牙本质仿生再矿化技术则复现了天然矿化牙本质中矿物质在牙本质胶原纤维内迭序排列的结构特点,其微观结构、理化性能均得到极大提高,有望在树脂-牙本质粘结混合层和龋坏牙本质脱矿层的再矿化研究领域实现新的突破。目前牙本质仿生再矿化在临床应用上需要克服的技术障碍在于如何在再矿化过程中持续补充矿化所需的各种有效成份,并在缓慢释放各成份的同时保持母体材料的机械性能不变,研究者们已相继提出了三步法输送仿生再矿化原材料,以及预先制备聚合物稳定的矿化前体、再使用介孔硅纳米材料作为输送矿化成份的系统的构想,为牙本质仿生再矿化策略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提供了初步体外实验基础。

  • 专家论坛
    陈泽涛,王小双,张琳珺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1): 688-69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1.002
    摘要 (2953) PDF全文 (2971) HTML (1177)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成骨细胞与骨形成的直接联系,传统骨替代材料的研发主要致力于调控成骨细胞系的直接成骨向分化从而达成生物材料介导成骨的目的。然而,骨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揭示局部微环境,尤其是免疫微环境对成骨过程具有重要调控作用。骨免疫学理论揭示免疫系统和骨骼系统联系密切,共用许多细胞因子与调控因子;免疫细胞在骨相关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往的研究理念过于强调成骨细胞的直接调控,而忽略对成骨分化微环境的管理。基于这一研究背景,笔者课题组提出基于“骨免疫微环境调控”的骨替代材料研发理念:研发材料通过调控免疫细胞反应诱导产生良好的骨免疫微环境,从而协调成骨与破骨过程,达到最佳骨再生效果。本文综述结合骨免疫学和生物材料免疫调节性能的研究进展,阐述基于“骨免疫微环境调控”的研发理念,旨在提高生物材料的临床转化率,更好的为临床骨缺损,尤其是口腔颌骨缺损修复服务,解决颌骨缺损再生修复的科学难题。

  • 目录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5): 304-304.
    摘要 (385) PDF全文 (2951)   可视化   收藏
  • 基础研究
    李莉芬, 朱亚琴, 江龙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45-25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3
    摘要 (2570) PDF全文 (2929) HTML (67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体外模拟细胞缺血缺氧,观察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内质网应激变化,为缺血缺氧条件调控hDPCs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无糖DMEM培养液联合低氧培养(体积分数2%O2)构建hDPCs OGD模型,体外模拟hDPCs缺血缺氧,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常规培养;实验组:OGD处理0、2、4、8 h。MTT检测hDPCs OGD处理0、2、4、8 h后细胞存活率;qRT-PCR检测hDPCs内质网应激关键分子:剪切X盒结合蛋白1(splicing x-box binding protein 1,sXBP1)、活化转录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关键蛋白:磷酸化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hosphorylated RNA-activated protein kinase-like ER-resident kinase,p-perk)、磷酸化真核起始因子-2α(phosphorylated 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2α,p-eIF2α)表达水平。结果 相较于OGD处理0 h,OGD培养hDPCs 2、4、8 h后,死亡细胞增多,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OGD处理4 h后,hDPCs内质网应激关键信号分子sXBP1、ATF4、CHOP mRNA表达水平升高;内质网应激关键蛋白p-perk、p-eIF2α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PCs OGD培养条件下内质网应激水平明显升高。

  • 临床研究
    张琪, 南欣荣, 闫星泉, 张泽君, 赵佳雄, 任晓彦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58-26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5
    摘要 (2478) PDF全文 (2907) HTML (83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IgG4相关疾病在头颈部的临床表现,探索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诊断为IgG4相关性疾病的患者21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确诊患者唾液腺体均可触及肿大质硬包块,CT显示肿大腺体内不规则高密度影像、均匀强化,部分患者伴有口腔、鼻腔、鼻窦、咽喉部等黏膜增厚、肿块样变,多数患者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血清IgG4水平升高(≥1.35 g/L)。所有患者头颈部受累唾液腺、泪腺腺体、受累黏膜、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21例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所受累腺体内及黏膜处肿块(包括头颈部及其他组织)均消失,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随着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后会再次复发、甚至出现加重。结论 对于单个颌下腺、腮腺内肿物和伴有其他唾液腺肿大、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首选CT鉴别腺体内肿物性质,并结合血液检查、病变部位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上明确诊断为IgG4相关疾病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获得良好预后,并需要长期随访,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 专家论坛
    刘从华,毛琴,王春林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11): 689-69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11.002
    摘要 (2509) PDF全文 (2860) HTML (847)   可视化   收藏

    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腭扩展技术是治疗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常用方法。传统的腭扩展技术治疗腭中缝尚未闭合的儿童及青少年效果较好,对于成年患者的疗效欠佳。新型腭扩展技术如微种植钉辅助快速腭扩展、外科手术辅助上颌扩弓,使扩弓治疗的年龄适应证扩大,骨性扩弓效果也得以加强。随着CAD/CAM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及数字化个性矫治器也开始应用于扩弓治疗中。本文从腭扩展技术的矫治原理和适应证、扩弓的方式、传统及新型腭扩展技术、扩弓稳定性与保持及未来扩弓器展望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述评,以期为临床治疗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提供参考。

  • 综述
    田绣云, 张配, 黄庆洋, 周美云, 罗彬, 陈鑫如, 徐锦程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3): 217-22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3.011
    摘要 (2343) PDF全文 (2849) HTML (750)   可视化   收藏

    铁死亡是一种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研究表明铁死亡相关通路的激活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口腔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复发率、高耐药性等特点,诱导其发生铁死亡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而铁死亡在口腔癌治疗的应用方面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本综述系统介绍了铁死亡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铁死亡在口腔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治疗口腔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目前研究表明,铁死亡的发生机制主要与氨基酸代谢、铁离子代谢、脂质代谢相关,口腔癌细胞发生铁死亡可逆转癌细胞的耐药性,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姜黄素类似物、雷公藤甲素等新药物可诱导口腔癌发生铁死亡,纳米材料的发展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率;抑制铁死亡相关因子SLC7A11、核因子红细胞相关因子2(NF-E2-related factor 2,Nrf2)、铁蛋白重链(ferritin heavy chain 1,FTH1)的表达可促进口腔癌细胞发生铁死亡,是临床治疗口腔癌的潜在靶点,但其向临床转化仍需进一步研究。

  • 综述
    赵维家, 张鹏飞, 金晓婷, 金小刚, 傅柏平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2): 127-13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2.009
    摘要 (2756) PDF全文 (2817) HTML (844)   可视化   收藏

    视错觉指人眼观察的景象与客观呈现的景象不完全一致的现象。本文从视错觉原理出发,结合临床应用,从修复体颜色、形状以及颜面部美学设计等角度阐述口腔临床工作中的视错觉现象。颜色的同色异谱现象、颜色的恒常性以及谢弗勒尔错觉提示修复体颜色的个性化表达及以及周围环境对颜色的影响,技师制作修复体时的背景光线应与比色背景光线一致;波根多夫错觉与斜塔错觉提示人眼在口腔内观察的局限性,口腔内扫描技术可代替人眼观察、检查牙体预备的质量;面部扫描、头影测量等检查手段也可减少人眼观察时参考物对结果的主观影响;艾宾浩斯错觉则提示整体与局部的相互影响。在口腔诊治时术者应注重修复体与颜面部的协调,同时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个性化特征,力求和谐的美学呈现。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视错觉现象在口腔诊疗中的具体影响,加强医生-技师-患者三者间沟通,医师务必认识视错觉降低主观偏差对临床规范化操作的影响;合理利用视错觉,让患者呈现个性化的牙齿和颜面部的和谐美。

  • 专家论坛
    杨雁琪, 李旼劼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5): 281-28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5.002
    摘要 (2345) PDF全文 (2793) HTML (374)   可视化   收藏

    在越来越多的要求正畸治疗的成人患者中,患有牙周炎的正畸患者比例增加。为了避免牙周炎引起的骨破坏进一步加重,正畸牙移动需要在牙周炎症彻底控制后才能进行。然而曾经患有牙周炎的牙齿,其牙周组织状态在炎症控制后能否完全恢复到健康状态且良好地耐受正畸力的加载,这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临床研究(宏观)到生物学检测(微观)的层面分析有牙周炎病史的牙齿的牙周组织及牙周膜细胞在承受正畸力加载后的生物特性,认为:受牙周炎影响的成人正畸治疗由于牙周状态的改变而具有特殊性;正畸力与未治疗的牙周炎症共同作用会加重病理性的牙槽骨吸收,因此正畸治疗前完善牙周治疗非常必要;牙周治疗后,牙周组织能够耐受适当的正畸力加载;正畸治疗作为辅助手段能改善牙周炎造成的牙周组织破坏及病理性牙齿移位。

  • 综述
    杜文, 彭歆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5): 361-36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5.009
    摘要 (2519) PDF全文 (2749) HTML (683)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升,以及医疗数据的积累,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工作中逐步得到应用,可以辅助医生的诊断工作,提升诊疗效率和诊断准确性。近年来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医疗图像的识别上,常用的方法是由专家对大量图像进行标注,供机器学习图像特征,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诊断。现有研究已经能通过AI技术对影像学图像、病理切片和肿瘤外观照片等进行智能化分析,实现对肿瘤的诊断。现阶段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标注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样本量过小、研究问题局限和数据模态单一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算法的不断完善以及大量优质数据的积累逐步解决。未来AI技术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综合多种来源医疗数据,辅助医生进行诊断,探索利用各种无创、易行的新方法早期发现肿瘤,彻底改变现有诊疗模式。

  • 专家论坛
    侯劲松,张亚东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7): 409-41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7.001
    摘要 (2371) PDF全文 (2739) HTML (527)   可视化   收藏

    放射性颌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ORNJ)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手术是治疗病变范围较大ORNJ的主要手段。在放射线对颌面部及颈部软硬组织损伤较为严重的情况下,ORNJ的手术处理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风险。本文对治疗ORNJ的不同术式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要点;手术难点及其原因,包括局部炎症和放射线损伤对手术造成的困难、骨缺损重建时机、髁突是否保留、受区血管选择、受植床处理;ORNJ术后常见并发症如创口不愈和神经损伤,ORNJ术后严重并发症如缺损修复重建时的血管危象和组织瓣坏死、肺部感染、脑肺栓塞、重要血管破裂、以及严重心理创伤的预防和处理进行初步介绍,以便临床医生对ORNJ手术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有充分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严重并发症,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为提高ORNJ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 综述
    孙岩, 程磊, 彭显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300-30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12
    摘要 (2500) PDF全文 (2732) HTML (592)   可视化   收藏

    唾液外泌体是指存在于唾液中的直径在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随着近年来技术手段的发展,大量研究揭示唾液外泌体在多种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唾液外泌体CD9及CD81通过调控细胞粘附及运动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唾液外泌体miR-24-3p通过作用于PER1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唾液外泌体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mRNA抑制炎症组织的破坏等,具有作为诊断口腔癌、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潜能。因此,唾液外泌体可作为口腔疾病潜在的预后和诊断标志物。唾液外泌体除与口腔疾病,如口腔癌、牙周炎、口腔扁平苔藓、干燥综合征等有关外,还同远处部位肿瘤如胰腺癌、肺癌等及系统性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唾液外泌体对口腔、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作用,开发唾液外泌体作为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 专家论坛
    宋光泰,靳秋晨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12): 681-68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12.001
    摘要 (2382) PDF全文 (2719) HTML (315)   可视化   收藏
    Baidu(9)

    个体患牙髓病或根尖周病后,年轻恒牙牙根的继续生长发育受阻,因此,如何保证患牙根尖的正常形成和继续生长发育对口腔医生而言极具挑战。近年来报道的牙髓再生治疗病例,其利用根管内残余牙髓组织、根尖周或牙周组织中干细胞的再生分化能力,在合适的条件诱导下再生出新的高度血管化并富含结缔组织的活髓,促使牙根继续生长发育,牙根长度增加、根管壁增厚、根尖孔缩窄闭合,而且临床检查和影像学辅助检查的结果均较理想,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牙髓再生基于组织工程学,以达到用新生牙髓组织代替原有病变牙髓组织目的。其包括两种理念:一是牙髓血运重建,诱导根尖部干细胞迁移和分化,在患牙根管内新生出有活力的牙髓样组织,完成牙根继续生长发育;二是运用组织工程技术,将具有增殖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和适宜的生物活性支架物质置入患牙根管内,在一定的生长因子诱导下,产生新的牙本质牙髓复合体(dentin-pulp complex,DPC),实现牙髓再生。笔者就这两部分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 专家论坛
    许竞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 2-1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1.001
    摘要 (6814) PDF全文 (2698) HTML (3869)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文献复习,梳理明确种植初期稳定性的性质、意义、测试、参数以及影响因素。种植初期稳定性即种植体-骨界面的锚固力,是一种纯粹的机械现象,其意义在于维持种植体静立不动状态,使新骨不受干扰地生长附着在种植体表面,避免纤维组织生长,最终达到骨整合。临床比较常见的初期稳定性测试方法有植入扭力(insertion torque,IT)、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的种植体稳定指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叩诊试验Periotest等,以IT值更为常用,直接以IT值代替初期稳定性。目前未能就预示骨整合的初期稳定性具体参数标准形成统一认识,各个数值段初期稳定性的种植均有可能达到骨整合,但过高的初期稳定性有形成界面骨质微骨折导致骨坏死进而种植失败的可能。影响初期稳定性的因素有种植体的设计、牙槽骨骨质条件以及手术技巧三个方面。临床上在初期稳定性欠佳的情况下,即刻种植仍有获得成功骨整合的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现有测量初期稳定性手段的准确性,这直接关联临床是否能够选择正确合适的种植治疗路径。

  • 基础研究
    温凌杜, 王子弘, 张国明, 赖茜, 杨宏宇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51-25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4
    摘要 (2844) PDF全文 (2625) HTML (102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以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数据库构建的OSCC诊断模型的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获取OSCC和正常对照样本的RNA-seq表达数据,通过R软件对表达数据进行归一化和差异表达分析,以筛选出DEGs,并同时对DEGs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以发现主要生物学特征。随机选取RNA-seq中DEGs表达数据的70%作为训练集以及30%作为测试集后,应用PCA法对训练集数据进行分析,提取与诊断OSCC相关的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s,PC)构建PCA模型,再分别绘制训练集和测试集PCA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评估PCA模型对OSCC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OSCC和正常对照样本的RNA-seq表达数据分别为330例、32例。以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0.001和|log2FC|(|log2 fold change|)>4为阈值,共筛选出159个下调和248个上调DEGs,主要富集在中间纤维、黑素体膜等细胞成分,以及色素和唾液相关的生物过程;主要参与唾液分泌、酪氨酸代谢等通路(P.adjust<0.05和Q<0.05)。将DEGs拟作为诊断OSCC的肿瘤标志物,对训练集行PCA分析显示,主成分前3位PC1、PC2、PC3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0.873、0.100、0.023,三者累计方差的贡献率为0.996,主成分前3位PC1、PC2、PC3包含颌下腺雄激素调节蛋白3B(submaxillary gland androgen regulated protein 3B,SMR3B)、富含脯氨酸27(proline rich 27,PRR27)、组蛋白3(histatin 3,HTN3)、抗凝素(statherin,STATH)、胱抑素D(cystatin D,CST5)、包含 A 族成员2的BPI折叠(BPI fold containing family A member 2,BPIFA2)、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Hae Ⅲ亚家族 2(proline rich protein Hae Ⅲ subfamily 2,PRH2)、角蛋白 35(keratin 35,KRT35)、组蛋白1(histatin 1,HTN1)、淀粉酶α1B(amylase alpha 1B,AMY1B)。进一步结合三者的特征向量构建OSCC的PCA诊断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ROC曲线中显示该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52、0.844,均高于其他基因。结论 基于PCA法和DEGs构建的以SMR3B、PRR27、HTN3、STATH、CST5、BPIFA2、PRH2、KRT35、HTN1和AMY1B表达水平为基础的OSCC诊断模型有较高的诊断优势,可为OSCC的早期基因诊断以及PCA模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朱蜜蜜, 高艳, 高玉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2): 142-14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2.010
    摘要 (2134) PDF全文 (2606) HTML (594)   可视化   收藏

    在牙釉质发育过程中,成釉细胞过早衰老和凋亡是遗传性牙釉质发育不全的重要原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matingtype information regulator 2 homolog 1,Sirt1)是一种依赖烟酰胺腺苷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的脱乙酰酶,已被广泛报道参与调节细胞衰老。本文就Sirt1调控上皮细胞衰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Sirt1的结构特点入手,阐述Sirt1与衰老的关系。研究表明,当上皮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Sirt1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上皮细胞的衰老:Sirt1参与调节线粒体功能和代谢稳态,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影响细胞衰老表型;端粒长度与衰老呈负相关,Sirt1调节端粒延伸所需的端粒逆转录酶的表达,从而正向调节端粒的稳态;DNA受损后会经历损伤修复,未修复的DNA损伤会引起细胞衰老,Sirt1/p53通路可通过减轻DNA损伤抑制上皮细胞衰老;衰老细胞是慢性炎症的来源,慢性炎症也可以多种方式促成衰老,Sirt1通过缓解炎症症状抑制上皮细胞衰老。未来可重点关注Sirt1对成釉细胞衰老的影响,探究其对成釉细胞的具体作用机制,以期在釉质发育不全病因及治疗中找到突破。

  • 综述
    周子伊, 任彪, 周学东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8): 588-59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8.009
    摘要 (2688) PDF全文 (2593) HTML (933)   可视化   收藏

    姜黄素是一种天然药物,来源广泛、毒性低,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姜黄素在口腔感染性疾病防治领域备受关注。单一姜黄素在应用中易降解、水溶性差、生物利用率较低,但它可作为一种天然光敏剂,可介导光动力治疗口腔感染性疾病。光动力治疗抗菌效率高,可较好地保护患处的美观和功能。本文就姜黄素介导光动力治疗口腔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行综述。研究结果表明,姜黄素作为天然光敏剂介导光动力治疗,通过增强抗菌能力、提升活性氧物种产量、抑制生物膜形成等方式,对龋病、牙髓根尖周疾病、牙周炎、口腔念珠菌病等口腔感染性疾病展现出良好的治疗作用。深入探究姜黄素介导光动力治疗在不同口腔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口腔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 临床研究
    赵秋成,刘航航,何泽,周颖欣,罗恩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9): 569-57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9.005
    摘要 (2292) PDF全文 (2582) HTML (55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上颌骨与患侧下颌骨同期牵张成骨联合二期正颌手术治疗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2006年—2013年接受了上下颌骨同期牵张成骨和二期正颌手术治疗的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12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上颌骨与患侧下颌骨牵张成骨联合二期正颌手术。测量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下颌升支高度比、颏点偏移距离、颌平面倾斜角度3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临床照片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美观效果良好,面型和咬合关系明显改善。头影测量结果显示,术后患者患侧与健侧下颌升支高度比平均提高23.83%(t=11.658,P<0.001);颏点偏移距离得到纠正,偏移的颏点平均向中线回移6.63 mm(t=13.042,P<0.001);颌平面倾斜角度得到改善,平均向水平面回复8.83°(t=15.358,P<0.001)。结论 应用上下颌骨同期牵张成骨联合二期正颌手术矫治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及美学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综述
    王琰琳, 李刚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1): 816-82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1.009
    摘要 (2717) PDF全文 (2567) HTML (1044)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在口腔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发展迅速。本文详细回顾了龋病、根尖周炎、牙根纵裂、牙周炎、上颌多生牙及下颌阻生齿、口腔颌面部囊性病变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等口腔常见疾病的人工智能研究现状。多项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的口腔疾病诊断准确性与口腔医生相当,甚至优于口腔医生,说明人工智能在诊断口腔疾病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人工智能模型受到人工标注精度的限制, 可解释性不强, 泛化能力弱, 难以开展增量学习,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进行算法的开发与训练,提高人工智能的准确性。

  • 临床研究
    林瑶, 黄静, 薛晓娟, 张欢, 冯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5): 350-35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5.007
    摘要 (2634) PDF全文 (2556) HTML (78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硫酸羟氯喹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析某三甲医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报告的硫酸羟氯喹ADR报告,对其年龄、用药原因、ADR发生时间、合并用药、ADR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例报告中未见严重ADR报告,60岁以上患者占报告总体53.85%,且出现ADR的时间明显早于60岁以下患者。61.54%的ADR累及多器官,且46.15%报告中出现视神经毒性。结论 在使用硫酸羟氯喹治疗口腔扁平苔藓过程中应监测药品不良反应,需高度关注60岁以上用药人群,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综述
    林琳,吴开慧,王文梅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3): 198-20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3.010
    摘要 (3723) PDF全文 (2549) HTML (1827)   可视化   收藏

    氯喹/羟氯喹同为4-氨基喹啉类的经典抗疟药物,两者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机制相近,由于羟氯喹的毒性和副作用低于氯喹,目前临床应用以羟氯喹为主,具有良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氯喹和羟氯喹因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光保护等作用而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氯喹/羟氯喹免疫抑制作用的主要机制包括:抑制溶酶体活性和自噬;抑制免疫反应的信号通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氯喹具有稳定溶酶体膜,减少溶酶体酶释放的作用;同时其作为前列腺素拮抗剂,减少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的生成,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氯喹/羟氯喹可通过抑制病毒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糖基化,在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抑制增殖,发挥抗病毒的作用。目前发现羟氯喹在盘状红斑狼疮、口腔扁平苔藓、慢性唇炎、落叶型天疱疮、干燥综合征等口腔疾病中均有显著疗效,然而眼部损害是羟氯喹最需关注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与药物的累积剂量有关。

  • 专家论坛
    闫福华,李凌俊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6): 341-34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6.001
    摘要 (3886) PDF全文 (2535) HTML (2345)   可视化   收藏

    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是指牙龈边缘向釉牙骨质界的根方退缩从而致使牙根暴露,对患者牙的美观和功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重者可引起牙齿敏感、根面磨损以及根面龋,并给菌斑控制带来困难。研究表明牙龈退缩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牙周炎是引起牙龈退缩最常见的原因,口腔局部异常解剖和牙列不齐亦可造成牙龈退缩,此外,不当的刷牙方法、创伤和医源性损伤等也是重要危险因素。牙龈退缩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指通过膜龈手术治疗牙龈退缩,以恢复局部组织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进,牙周外科移植技术已进入微创时代,为了同时满足美观和舒适的要求,手术方式从最初的游离龈移植技术发展为微创隧道技术,即受区预备时采用沟内切口而不是龈表面切口,通过建立牙龈乳头下方及侧面的隧道,有利于囊袋的被动冠向复位,供体可减少或不用自体腭侧游离组织瓣而采用同种异体移植物。微创隧道技术可以达到更好的根面覆盖并减轻术后反应,临床上具有美观性和实用性双重特征。

  • 专家论坛
    陈伟良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2-1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02
    摘要 (3937) PDF全文 (2518) HTML (1999)   可视化   收藏

    面-颏下动脉岛状皮瓣(facial-submental artery island flap,FSAIF)是由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筋膜皮瓣,其与口腔颌面部缺损区相邻,其质地、色泽与头面部相似,该瓣血供恒定且血运充分,制备较简单,成活率高,并发症少。根据所携带的组织,FSAIF可分为筋膜皮瓣、肌皮瓣、单纯皮瓣等,该瓣还可制备成带下颌骨的骨筋膜(肌)皮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由于其为带蒂瓣,能够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卧床制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中型缺损修复。医师在使用FSAIF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者可安全使用;对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但无淋巴结外扩展者,在颈淋巴清扫彻底的前提下可使用该皮瓣。FSAIF修复禁忌证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且有淋巴结外扩展,此时,应选择其他组织瓣修复。

  • 专家论坛
    叶青松, 彭友俭, 骆瑜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9): 609-61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9.001
    摘要 (3861) PDF全文 (2509) HTML (2109)   可视化   收藏

    外泌体是一类由活细胞分泌的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的囊泡,其内携带RNA、DNA、蛋白质、脂质等多种信号分子,起到细胞间信号传递的作用,从而调控生理病理过程。外泌体的提取技术包括差速离心技术、等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尺寸排阻色谱技术、超滤技术、聚合物共沉淀技术、免疫亲和技术、微流控分离技术等,这些提取技术各有优缺点,目前国际上尚未统一外泌体的提取标准;而且不同细胞来源及培养条件下的外泌体其特异性蛋白和遗传物质表达有所不同,从而表现特征和功能也存在差异;因此,目前外泌体多用于临床前研究,广泛应用于临床尚存在困难和挑战。本文总结了外泌体在现阶段研究领域中的进展,归纳了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特征和应用、优缺点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外泌体的性能;同时建议需要完善外泌体提取和制备的标准化流程为外泌体的临床转化和应用提供参考。

  • 临床研究
    王浩然, 王映, 葛良玉, 李志萍, 邵翠玲, 孟箭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5): 345-34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5.006
    摘要 (2369) PDF全文 (2490) HTML (53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张力对改良前臂皮瓣(使用前臂供区皮片关闭前臂术创)供区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2018年10月至2021年4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2名经前臂皮瓣修复的口腔癌患者,术前记录患者双手握力及腕关节活动度,前臂供区关创,使用前臂供区的三角形全厚皮片关闭部分术创,另一部分术创直接拉拢缝合,供区关创时用拉力计测量张力。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术后供区创口有无坏死、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及供区侧前臂握力及腕关节活动度、外形满意度。结果 12例患者中仅1例高龄患者术后供区皮片近腕侧坏死情况,该患者平均张力为0.65 kg,经换药后二期愈合;其余患者术后供区未出现并发症。12例患者平均张力大小为(0.51 ± 0.05)kg。12例患者术前术后握力分别为(23.7 ± 10.3)kg、(22.3 ± 10.7)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872,P<0.001);术前术后腕关节活动度分别为掌屈(47.6 ± 8.3)°、(45.8 ± 5.8)°;背伸(54.6 ± 3.2)°、(53.9 ± 2.3)°;桡偏(37.0 ± 2.3)°、(36.1 ± 2.2)°;尺偏(27.1 ± 1.9)°、(26.4 ± 1.3)°。四个方向的活动度术前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依次为1.64、1.636、2.116、1.412,P值依次为0.129、0.13、0.058、0.186。12例患者对术后前臂供区外形均较满意。结论 改良前臂皮瓣供区缝合时平均张力在0.5 kg以下时,前臂供区术后并发症较少,对患者供区功能的影响小,患者对供区外观满意度较高。

  • 综述
    郭建华,李英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7): 472-47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7.013
    摘要 (2399) PDF全文 (2490) HTML (570)   可视化   收藏

    颌位关系丧失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面容和咀嚼功能,而准确地恢复咬合垂直距离(vertical dimension of occlusion,OVD)是无牙颌患者咬合重建的关键。无牙颌患者OVD的测量方法有很多种,本文通过对常用OVD记录法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测量方法以及操作要点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研究表明,拔牙前记录法较为客观且准确度高,但要求拔牙前的诊断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患者原有的OVD;息止颌位参照法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颌位关系不稳定的无牙颌患者禁用;吞咽法的主观性较强,特别适用于情绪紧张,配合较差的患者;面部标志测量法的客观性较强,但也受一定程度的主观测量因素的影响,颌面部畸形患者禁用;语音法的主观性较强,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医师的临床经验密切相关,失语、失聪患者禁用。X线头影测量法与手指测量法的客观性强,是近年来新兴起的测量方法,发展前景好,其中手指测量法特别适用于颌面部畸形或肿瘤术后畸形的患者。

  • 综述
    邓佳欣,陈悦,陈媛,王艳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1): 50-5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1.010
    摘要 (2210) PDF全文 (2487) HTML (338)   可视化   收藏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血管源性良性肿瘤,60%发生于口腔颌面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具有自发性消退的特点,而少数肿瘤可出现溃疡、功能障碍、毁容等并发症,需要进行积极治疗。目前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其中用于治疗血管瘤的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干扰素α、咪喹莫特和抗肿瘤药物等;药物治疗适用于多发性、快速增殖期以及影响重要器官功能或危及生命的血管瘤。激光治疗可应用于暴露部位且快速增长的血管瘤的早期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增殖期血管瘤、外部畸形的重建及溃疡后疤痕的修复。联合治疗及新技术的发展为血管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其疗效仍需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加以证明。临床医师应对血管瘤患者进行恰当地评估,针对有治疗指征的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综述,期望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 专家论坛
    陶谦, 袁哲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2): 77-8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2.001
    摘要 (2478) PDF全文 (2469) HTML (602)   可视化   收藏

    TNM分期作为评估口腔癌患者预后的常用方法,多年临床应用证明其存在仅局限于分析患者临床病理数据的不足,难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已广泛应用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备高效、智能化的数据分析优势,可以充分挖掘和分析海量的医学数据,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在口腔癌预后分析方面,深度学习能够高效处理与分析分别以淋巴细胞、灰度协调矩阵(gray level coocrrencr matrix,GLCM)和基因图谱为代表的病理、放射影像和分子图像等患者资料,并据此进行准确的预后判断;通过辅助医师优化治疗方案,深度学习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尽管目前深度学习在口腔癌患者预后研究中存在供给数据量不足、缺乏实际临床应用等缺陷,但其已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专家论坛
    张玉峰, 王宇蓝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3): 153-15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3.001
    摘要 (3199) PDF全文 (2449) HTML (1072)   可视化   收藏

    牙齿缺失伴随着牙槽骨吸收或缺损,导致骨量和软组织量不足。种植治疗除恢复缺失牙的咀嚼功能外,还需恢复牙弓的轮廓和外形,引导骨再生术是骨增量的常用手段。异种颗粒状骨替代材料因其降解时间长、免疫反应低等优点,在临床水平骨增量领域应用广泛,但存在操作不便、成骨活性低等问题。血浆基质能有效提高口腔组织再生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在口腔组织再生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首先介绍了血浆基质在水平骨增量中的主要应用形式(固态血浆基质膜、血浆基质骨块),并根据临床常用的骨增量决策方案,即是否能够在理想位置植入种植体以及植入后是否存在骨开裂对水平骨缺损进行重新分类,其中Ⅰ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可供植入理想尺寸的种植体,且种植体周围无骨开裂,但牙槽骨轮廓比非缺牙区凹陷的情况;Ⅱ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根据未来修复体位置确定的种植位点植入理想尺寸种植体后,种植体三侧均有骨,但颊侧骨壁存在骨开裂(骨开裂长度小于种植体长度的50%)的情况;Ⅲ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不足以在理想位置植入理想尺寸的种植体,需要先行植骨恢复骨量以利于种植体植入的情况。本文随后对血浆基质在不同水平骨缺损类型中的应用方法进行阐述:在Ⅰ类水平骨缺损中主要采用固态血浆基质膜替代胶原膜使用;在Ⅱ类水平骨缺损中使用血浆基质骨块充填种植体植入后的骨缺损区,覆盖胶原膜,并在胶原膜表面覆盖固态血浆基质膜;在Ⅲ类水平骨缺损中采用血浆基质骨块替代自体骨块充填缺损区,并用钛钉进行固定,胶原膜和固态血浆基质膜双重覆盖后缝合固定。本文旨在为口腔临床医师全面了解血浆基质、简化引导骨再生术操作以及血浆基质在水平骨增量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临床研究
    汪玲, 蔡立宏, 练其武, 肖海清, 徐红, 柳志文, 周中苏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72-27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7
    摘要 (2323) PDF全文 (2436) HTML (47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术前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供体牙模型及受区牙槽窝模型辅助自体牙移植术的效果。方法 收集12例因牙折或牙槽骨广泛吸收而无法保留的第一或第二磨牙,将其锥形束CT数据导入Mimics数字化设计软件中,选取匹配度最高的第三磨牙作为供体牙,3D打印出供体牙及受区牙槽窝模型进行术前模拟移植术。术中在供体牙模型引导下进行受区牙槽窝及供体牙的预备,将供体牙移植于受区。术后3、6、12个月复查锥形束CT评估骨重建及牙周膜状况。结果 12例患者均选择根尖孔已完全闭合的第三磨牙作为供体牙即刻移植于磨牙区。7例受区牙槽窝术前存在感染,其中1例因受区患牙感染致牙槽骨广泛吸收。12例手术短期恢复良好,均完成12个月以上随访,其中11例移植牙成功,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1例在术后14个月时出现牙根吸收。结论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能够辅助匹配最合适的供体牙,术前完成受区牙槽窝精准预备,减少供体牙在体外的暴露时间和移植到牙槽窝内的试放次数,有助于自体牙移植成功。

  • 基础研究
    迟增鹏, 周建华, 李文健, 王莹, 徐晓妹, 陈正岗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4): 237-24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4.002
    摘要 (2333) PDF全文 (2425) HTML (56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RhoA基因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液氮冻存的20例SACC及正常癌旁组织研磨匀浆,分别提取总RNA和总蛋白检测RhoA的表达情况。同时构建RhoA-siRNA转染2个细胞株SACC-LM和SACC-83细胞进行细胞学实验,实验分为实验组(转染RhoA-siRNA基因),阴性对照组(转染siRNA-NC基因)和空白对照组。通过qRT-PCR检测各组细胞RhoA的mRNA表达并确定转染效率;Western blot分析各组细胞RhoA及上皮-间充质转换(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分子(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表达;Transwell实验及划痕实验分析各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癌旁组织相比,Rho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在SACC组织中增高(P < 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Rho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E-cadher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增加,N-cadherin、Viment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 < 0.01);实验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降低(P < 0.01)。结论 RhoA在SACC组织中表达增高;体外沉默RhoA基因可有效抑制SACC-LM和SACC-8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其可能通过作用EMT影响SAC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 专家论坛
    何悦,李晓光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3): 143-15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3.002
    摘要 (3565) PDF全文 (2423) HTML (1614)   可视化   收藏

    放射性颌骨坏死是头颈部放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特征为颌骨慢性坏死及感染,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张口受限、语言障碍、吞咽困难、死骨暴露、面颈部软组织瘘管经久不愈,严重者甚至出现颌骨病理性骨折,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成为颌面外科及头颈外科领域的临床难题。放射性颌骨坏死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放疗高剂量、放疗后拔牙及手术创伤等是公认的高危风险因素;确诊放射性颌骨坏死需结合患者放疗病史、临床症状和体症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主要根据其临床分类分期选择相应的保守或手术治疗;放射性颌骨坏死的预防重点在于放疗前拔除龋齿、残根、残冠,提高放疗技术,针对其高危因素采取预防措施。近年来,放射性颌骨坏死的诊治逐步走向规范化、个体化,本文将从放射性颌骨坏死的定义、病因学及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预防等方面,对目前国内外放射性颌骨坏死的治疗和研究进展作一评述,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施斌,晏奇,伍昕宇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3): 137-14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3.001
    摘要 (2337) PDF全文 (2411) HTML (665)   可视化   收藏

    短种植体可以用于牙列缺损或缺失后剩余骨高度不足的情况,以简化甚至避免骨增量手术。目前短种植体(≤ 6 mm)在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中均有了广泛的应用,作为骨增量手术的替代方法,文献报告短种植体1~5年的平均存留率为96%,且与骨增量手术后植入常规种植体(≥ 10 mm)相比,短种植体外科并发症少、边缘骨吸收少、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和费用,是患者满意度较高的治疗方法,同时在无明确证据的情况下,冠根比不应成为短种植体临床应用的限制因素。目前的文献大部分观察时间有限,因此无明确的高质量证据能证明短种植体(≤ 6 mm)有很高的长期存留率。为了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应仔细评估缺牙部位、骨质、咬合力、口腔卫生、牙周病和不良习惯等,选择直径较宽的短种植体,上部修复方式推荐使用联冠,种植体的维护中注意咬合变化,控制不适当的受力。未来的研究应关注短种植体的长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