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专家论坛:口腔颌面外科学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论坛
    王安训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6): 361-36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6.001
    摘要 (6799) PDF全文 (1895) HTML (3212)   可视化   收藏

    髁突良性肥大是引起偏颌畸形的原因之一,临床上易于误诊,导致治疗的失败。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并结合课题组的临床经验,详细阐述髁突良性肥大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进展,为临床规范化治疗髁突良性肥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髁突良性肥大病因包括神经营养障碍、局部循环障碍、外伤特别是幼年时期的髁突损伤、偏侧咀嚼、颞下颌关节炎、内分泌障碍、髁突骨瘤、遗传等;髁突良性肥大隐匿发病;好发于10~30岁;病程可持续多年。其临床特点为缓慢进行性颌面部不对称。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是髁突良性肥大诊断、鉴别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临床需针对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密切观察、比例髁突切除术和正颌手术。

  • 专家论坛
    陈伟良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 2-1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1.002
    摘要 (5457) PDF全文 (2753) HTML (2390)   可视化   收藏

    面-颏下动脉岛状皮瓣(facial-submental artery island flap,FSAIF)是由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筋膜皮瓣,其与口腔颌面部缺损区相邻,其质地、色泽与头面部相似,该瓣血供恒定且血运充分,制备较简单,成活率高,并发症少。根据所携带的组织,FSAIF可分为筋膜皮瓣、肌皮瓣、单纯皮瓣等,该瓣还可制备成带下颌骨的骨筋膜(肌)皮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由于其为带蒂瓣,能够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卧床制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中型缺损修复。医师在使用FSAIF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者可安全使用;对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但无淋巴结外扩展者,在颈淋巴清扫彻底的前提下可使用该皮瓣。FSAIF修复禁忌证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且有淋巴结外扩展,此时,应选择其他组织瓣修复。

  • 专家论坛
    叶青松, 彭友俭, 骆瑜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9): 609-619.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9.001
    摘要 (5265) PDF全文 (2929) HTML (2488)   可视化   收藏

    外泌体是一类由活细胞分泌的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的囊泡,其内携带RNA、DNA、蛋白质、脂质等多种信号分子,起到细胞间信号传递的作用,从而调控生理病理过程。外泌体的提取技术包括差速离心技术、等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尺寸排阻色谱技术、超滤技术、聚合物共沉淀技术、免疫亲和技术、微流控分离技术等,这些提取技术各有优缺点,目前国际上尚未统一外泌体的提取标准;而且不同细胞来源及培养条件下的外泌体其特异性蛋白和遗传物质表达有所不同,从而表现特征和功能也存在差异;因此,目前外泌体多用于临床前研究,广泛应用于临床尚存在困难和挑战。本文总结了外泌体在现阶段研究领域中的进展,归纳了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特征和应用、优缺点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外泌体的性能;同时建议需要完善外泌体提取和制备的标准化流程为外泌体的临床转化和应用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潘朝斌, 林钊宇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11): 761-76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11.001
    摘要 (5233) PDF全文 (1170) HTML (2617)   可视化   收藏

    腮腺良性肿瘤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肿瘤,手术切除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式。针对腮腺不同部位的良性肿瘤,可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与面神经的关系及患者对美观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设计及切除方式,如改良耳周切口、改良面部除皱切口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尽可能保护面神经、耳大神经及腮腺导管,以保留面神经及腺体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此外,针对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面神经损伤、涎瘘、Frey综合征、术后面部凹陷、耳周感觉异常、复发等,应在术中积极预防,并在术后早期干预,在确保完整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专家论坛
    郑家伟, 赵泽亮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1): 721-73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1.001
    摘要 (4817) PDF全文 (3169) HTML (1550)   可视化   收藏

    血管瘤及脉管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国际脉管异常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对其进行了详细分类,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迄今为止,大多数脉管畸形涉及PI3K/Akt/mTOR和RAS/MAPK/ERK这两条信号通路,这一发现对脉管畸形的诊疗产生了3个重大影响:增强了对脉管畸形生物学的理解;细化了基于基因型的脉管畸形分类;促进了治疗脉管畸形靶向药物的研发。随着基因测序、分子生物学和放射成像技术的发展,脉管畸形分类的相关性和诊断的准确性不断提高,硬化治疗、介入栓塞及靶向疗法取得了不断进步。目前,关于脉管畸形的研究多为回顾性临床研究或者低级别临床试验。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婴幼儿血管瘤、淋巴管畸形、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畸形治疗的文献资料,对婴幼儿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循证治疗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 专家论坛
    殷学民, 王方圆
    口腔疾病防治. 2017, 25(3): 137-14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7.03.001
    摘要 (4772) PDF全文 (2540) HTML (1577)   可视化   收藏

    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是一类因长期使用唑来膦酸、帕米膦酸钠等双膦酸盐类药物所导致的药物并发症。它主要表现为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患者因拔牙等口内手术操作或自发地出现颌骨创口长期不愈、死骨暴露、局部软组织肿胀伴疼痛流脓等症状,影像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局部片状骨密度增高影及不规则骨破坏影,且随着病变进展越发明显。目前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仍未达成一致,笔者就近年来BRONJ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 专家论坛
    何悦,李晓光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3): 143-15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3.002
    摘要 (4744) PDF全文 (3419) HTML (1778)   可视化   收藏

    放射性颌骨坏死是头颈部放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特征为颌骨慢性坏死及感染,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张口受限、语言障碍、吞咽困难、死骨暴露、面颈部软组织瘘管经久不愈,严重者甚至出现颌骨病理性骨折,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成为颌面外科及头颈外科领域的临床难题。放射性颌骨坏死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放疗高剂量、放疗后拔牙及手术创伤等是公认的高危风险因素;确诊放射性颌骨坏死需结合患者放疗病史、临床症状和体症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主要根据其临床分类分期选择相应的保守或手术治疗;放射性颌骨坏死的预防重点在于放疗前拔除龋齿、残根、残冠,提高放疗技术,针对其高危因素采取预防措施。近年来,放射性颌骨坏死的诊治逐步走向规范化、个体化,本文将从放射性颌骨坏死的定义、病因学及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预防等方面,对目前国内外放射性颌骨坏死的治疗和研究进展作一评述,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王松灵,王蒋怡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11): 621-62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11.001
    摘要 (4535) PDF全文 (1825) HTML (1342)   可视化   收藏
    Baidu(3)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是一类非阻塞性的腮腺炎性疾病,常表现为腮腺间断性的反复肿胀,可发生在儿童或成人,但以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最为常见。这类疾病病因不明确,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类似,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办法。本文回顾近年来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病因研究进展,阐述并比较了腮腺造影、超声及内镜分别在本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总结儿童及成人复发性腮腺炎的诊断、鉴别诊断的要点,并分析了慢性复发性腮腺炎与临床上较易混淆的舍格伦综合征两类疾病的关系与鉴别方法。

  • 专家论坛
    胡开进, 马振, 王一名, 邓天阁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12): 793-80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12.001
    摘要 (4480) PDF全文 (2451) HTML (1043)   可视化   收藏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是指外伤引起的髁突与颞骨关节窝之间的纤维性或骨性融合,可导致患者张口受限、咀嚼困难,甚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当儿童或青少年发生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还会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小颌畸形、咬合关系错乱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该病一旦发生则治疗困难、易复发,而且发病机制不清,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明确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病因素,如髁突的损伤、关节盘的损伤或移位、关节窝的损伤以及翼外肌的类牵张成骨作用;对“血肿机化”、“翼外肌类牵张成骨”等发病机制假说进行述评,并结合相关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阐述现阶段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专家论坛
    陶谦,黄韵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9): 577-58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9.001
    摘要 (4470) PDF全文 (1712) HTML (1875)   可视化   收藏

    腮腺慢性阻塞性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diseases of parotid)在临床多见,病情反复,治疗效果欠佳。本文参阅“腮腺反复肿胀”相关文献,结合个人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从病因学的角度将腮腺阻塞性疾病分为机械性阻塞、特异性阻塞和非特异性阻塞3大类,并引入流体力学的原理解释腮腺阻塞的机制,针对不同病因提出改变腮腺微流场中唾液流动状态,减少流动阻力以解除阻塞的治疗新思路:传统的结石取出可清除导管内机械性阻塞,药物促进唾液分泌以改变唾液粘滞度,内镜下扩张导管或放置支架以扩大管径,选择性栓塞侧支导管以减少流场中高压区和低速区等等,这些方法均能有效提高唾液流动速率,减少唾液滞留和腮腺阻塞的发生。

  • 专家论坛
    陶谦, 黄韵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5): 289-29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5.001
    摘要 (4368) PDF全文 (1829) HTML (1728)   可视化   收藏

    唾液腺结石好发于下颌下腺,常引起反复发作的进食后腺体肿胀和疼痛,曾是摘除腺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现代医学愈来愈强调微创治疗的大趋势下,下颌下腺结石诊治过程中的腺体保留和功能恢复得到越来越多重视。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以及唾液腺内镜等新设备新技术,有助于精确定位和微创取出结石,丰富了下颌下腺结石的治疗手段。本文根据笔者临床诊治的经验体会,参阅和借鉴相关文献,尝试总结出分布于下颌下腺导管系统不同部位结石的治疗策略:①强调器官保存和恢复功能并重;②内镜与微创优先;③科学分类,精准施治。针对导管系统中结石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导管前中段结石以内镜取石为主,腺门结石需根据其特点选择内镜治疗或/和切开取石,腺体内结石建议观察。同时应注重腺体的功能评价,取出结石后尽可能恢复下颌下腺的分泌功能。

  • 专家论坛
    陶谦,何悦,刘冰,侯劲松,南欣荣,张彬,张磊涛,乔彬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69-7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2.001
    摘要 (4289) PDF全文 (2004) HTML (1091)   可视化   收藏

    开窗治疗颌骨囊性病变行之有效,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减少术后复发,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周围组织结构和功能等优点;但临床上由于适应证把握不当、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开窗治疗存在一定的失败率,文献报道的最高失败率为32.6%。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开窗术临床应用,提高治疗成功率,本文总结国内外文献和汇集部分国内著名专家的诊治经验,形成“开窗治疗颌骨囊性病变的专家共识”。此共识提出开窗术的3个要素为开窗口的建立、囊肿塞维持开窗口以及定期冲洗;开窗术的适用范围包括颌骨囊肿和囊性成釉细胞瘤等;需要规范开窗位置、开窗口大小以及囊肿塞制作与放置等重要操作步骤;对疗效评判采用全景片或锥形束CT观察术前、术后囊腔的变化较为客观;二期手术宜在病灶显著缩小 > 50%,或远离累及的重要结构5 mm左右时实施;对于病灶牙,应根据病灶与牙的关系以及牙的类型,分别予以处理。

  • 专家论坛
    叶青松, 胡凤婷, 罗丽花, MariaTroulis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1): 1-1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1.001
    摘要 (4237) PDF全文 (3944) HTML (1148)   可视化   收藏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以及快速增殖能力的未分化多能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干细胞可向人体其他组织细胞如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成骨细胞以及神经样细胞等进行诱导分化。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作为优秀的种子细胞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各个领域,但依然存在着移植后细胞存活率和再生能力下降、出现免疫排斥、伦理监管等问题,因此很难普遍而安全地使用干细胞银行来进行再生医学应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自被发现以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干细胞以旁分泌方式活动的观点,尤其是外泌体的分泌对其生物学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泌体是一类纳米级胞外囊泡,内含RNA、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与干细胞有着相类似的功能,在细胞通讯、免疫应答、修复组织损伤等方面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目前在骨/软骨组织修复、神经组织再生、肝肾组织再生、肌肉组织修复、血管组织再生、味蕾再生、牙再生等领域也已开展了关于干细胞外泌体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方面的临床前期研究。本文将从外泌体的组成、形成释放、鉴定等方面详细地介绍外泌体,并阐述不同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的研究现况,对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专家论坛
    李龙江, 韩波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3): 137-14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3.001
    摘要 (4230) PDF全文 (1801) HTML (712)   可视化   收藏

    肿瘤外科手术和外伤导致的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组织器官的功能和外形美观。采用游离软组织瓣移植修复不仅可避免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外露,而且有助于恢复患者基本的解剖结构和形态。然而,由于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精细且功能复杂,修复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针对不同缺损情况选择适当的修复方法,优化游离软组织瓣的设计和制备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常用游离软组织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应用和优化修复策略进行评述。

  • 专家论坛
    王松灵,窦慧昕,秦力铮,李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8): 477-48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8.001
    摘要 (4175) PDF全文 (2635) HTML (1434)   可视化   收藏

    流唾症是一组表现为唾液在口腔内过度积聚,不自觉从口中溢出的症候群,可将其分为生理性流唾症和病理性流唾症。流唾症发病原因复杂,口腔局部因素、全身系统性疾病、药物诱导或精神心理因素等均可导致唾液分泌过多或唾液在口腔内储留过多,从而引起流唾症的发生。生理性流唾一般无需治疗,而病理性流唾症患者需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流唾症治疗方法较多,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口颌系统训练、药物、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手术治疗,及应用较少的中医治疗、放射治疗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针对不同患者差异,应采用不同治疗手段,治疗应循序渐进,在纠正口腔颌面部异常、治疗原发病、停止接触/服用导致流唾的物质或接受心理治疗后,结合口颌系统训练,若效果不佳,则考虑手术等有创治疗。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统一、明确的诊断标准和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流唾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结合本课题组多年流唾症诊治经验,进行述评,以期对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 专家论坛
    潘朝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5): 273-28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5.001
    摘要 (4129) PDF全文 (2455) HTML (969)   可视化   收藏

    舌鳞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易发生早期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目前治疗方案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近年来舌鳞癌治疗方式趋于规范化、个性化,本文从手术治疗、辅助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功能康复和心理康复治疗、影响舌鳞癌预后的因素和随访制度等方面,对目前国内外舌鳞癌综合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作一述评,旨在帮助了解舌鳞癌的最新治疗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黄洪章, 王成
    口腔疾病防治. 2017, 25(5): 273-281.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7.05.001
    摘要 (4007) PDF全文 (2041) HTML (784)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医学数据越来越复杂、丰富和多样,生物医学已然进入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当前主流的循证医学模式可能被精准医学模式替代,肿瘤的诊疗策略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本文将评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口腔癌精准诊疗策略的进展,包括口腔癌的筛查、早期诊断、分子分型、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转移和化疗敏感性的预测等,以期为口腔癌的精准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专家论坛
    张清彬,管红兵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1): 11-1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1.002
    摘要 (4006) PDF全文 (2268) HTML (995)   可视化   收藏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好发于青年群体,女性多见,发病率在30%左右;其临床表现多为下颌运动异常、疼痛、弹响与杂音,部分患者伴有耳鸣、头痛等症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目前主张采用“梯度序列治疗”模式,每个“层级”均有其严格的适应证。一般首选保守治疗或无创治疗,适用于功能障碍性或轻度器质性病变患者;次选微创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患者或轻度器质性病变患者;最后才考虑选择开放手术治疗,适用于前两种治疗无效并伴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梯度序列治疗”方案的制定应该是个性化的,由医生主导,患者配合的情况下完成的。本文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梯度序列治疗”进行阐述。

  • 专家论坛
    李劲松, 李群星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6): 381-388.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6.001
    摘要 (4001) PDF全文 (1285) HTML (1390)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计算机辅助外科和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外科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3D打印技术已应用于颌骨功能性修复重建中,术前通过软件构建3D数字模型,规划截骨范围、移植骨塑形及种植体植入方案,设计并3D打印个性化手术器具导板,可在术中实现颌骨肿物的精确切除、移植骨就位及种植体的精确植入。术后精度及功能评估显示3D打印技术可达到颌骨重建同期种植体植入预期的精确度和生物力学目标,联合种植牙修复可改善患者术后的咬合及咀嚼功能。尽管如此,3D打印技术目前仍存在术前准备耗时长等缺点,进一步开发3D打印技术、优化手术方案、寻找骨替代的生物材料将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3D打印技术功能性重建颌骨的流程以及应用前景进行评述,以期为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叶青松, 王晓燕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 15-2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1.004
    摘要 (3992) PDF全文 (1903) HTML (631)   可视化   收藏
    Baidu(4)

    牙源性干细胞是一类来源于神经嵴的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肝细胞、神经样细胞等。牙源性干细胞主要包括牙髓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牙根尖乳头干细胞、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和牙囊干细胞。近年来,牙源性干细胞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各个领域,并有部分应用于临床前期研究,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口腔疾病、免疫疾病、心肺疾病等。本文阐述常用的几种牙源性干细胞的储存和在再生医学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专家论坛
    郑家伟,赵泽亮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12): 749-75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12.001
    摘要 (3959) PDF全文 (2316) HTML (990)   可视化   收藏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清,在治疗方面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本文着重介绍了常见的血管肿瘤(如婴幼儿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和化脓性肉芽肿)和脉管异常(如散发性静脉畸形、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遗传性皮肤黏膜静脉畸形、球形细胞静脉畸形、疣状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动静脉畸形)的病因和遗传机制,以及一些确定的突变基因。回顾文献发现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内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几个突变在脉管异常的发病中起着主要作用,其中最常见突变为PIK3CA和G蛋白偶联受体。因此,笔者认为检测遗传性或体细胞基因突变,对于阐明脉管性疾病潜在的分子机制和研发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 专家论坛
    陶谦, 梁培盛
    口腔疾病防治. 2017, 25(12): 749-75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7.12.001
    摘要 (3897) PDF全文 (2749) HTML (671)   可视化   收藏
    Baidu(3)

    第四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于2017年1月出版,该书第8章重点介绍了牙源性及颌面骨肿瘤的新分类。与2005版(第三版)分类相比,2017版新分类牙源性肿瘤部分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动。本文重点介绍2017版牙源性肿瘤分类的新变化并对新分类的修订内容作一简要述评。

  • 专家论坛
    陶谦, 黄韵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11): 689-69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11.002
    摘要 (3874) PDF全文 (1570) HTML (1082)   可视化   收藏

    腮腺阻塞可引起腺体反复肿胀,以往多认为导管结石是引起阻塞的主要原因,但唾液腺内镜检查发现相当部分出现阻塞症状的腮腺的导管系统中并未存在结石或异物,表现出此类腮腺阻塞症状的疾病主要包括慢性复发性腮腺炎、非结石性慢性阻塞性腮腺炎、舍格伦综合征、IgG4相关性腮腺炎和放射性腮腺炎等,阻塞机理不明,病程迁延。本文在简析导管狭窄、扭曲和粘液栓子等可能导致腮腺阻塞因素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一个新观点:“腮腺的导管系统+流动的唾液”构成一个微型流场。基于流体力学的原理,流场中的唾液流动可受导管汇流、变径和转折等影响,产生低速区、回流、逆流以及湍流等变化,影响唾液流动和正常排出,引发腮腺阻塞的症状。从导管解剖和唾液性状等两个变量分析引起腮腺阻塞的可能机制,有助于解释非结石性腮腺阻塞的成因。

  • 专家论坛
    石冰,哈品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7): 381-38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7.001
    摘要 (3863) PDF全文 (1647) HTML (555)   可视化   收藏
    Baidu(7)

    随着唇腭裂序列治疗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整个治疗计划中的非手术环节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唇腭裂患者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治疗团队、患者本人以及包括患者家属在内的社会成员的重视。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新时代背景下唇腭裂这一疾病诊疗的更高要求和目标。然而,唇腭裂患者的心理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在我国相关研究开展甚少。目前尚存在患者的长期心理学变化规律不明确、针对性较强的中文版心理学测评工具缺乏、各种与唇腭裂这一疾病相关的心理问题产生机制不清楚等难题。本文综述了大量中外学者针对唇腭裂患者开展的心理研究资料,旨在归纳总结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凸显出当前研究热点及前沿,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设想。

  • 专家论坛
    王安训
    口腔疾病防治. 2021, 29(2): 73-8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1.02.001
    摘要 (3862) PDF全文 (2634) HTML (854)   可视化   收藏

    免疫功能的评估在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免疫功能检测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炎症标志物等。本文首先讨论免疫功能及其检测在各种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中的应用状况;然后结合文献资料和笔者课题组的研究,阐述免疫功能检测在3种常见口腔黏膜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包括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RAU)、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以及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笔者研究发现RAU患者呈现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和明显的炎症反应,OLP和OSCC患者呈现轻度的炎症反应和更为严重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异常。由此可见免疫功能的联合检测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未来还必须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多指标联合检测的研究,从而更加完善地阐明免疫功能异常在各种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理,建立相应的诊断模型和预后预测模型,同时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 专家论坛
    彭歆, 章文博
    口腔疾病防治. 2017, 25(9): 545-55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7.09.001
    摘要 (3840) PDF全文 (1467) HTML (521)   可视化   收藏

    下颌骨是面下1/3主要的骨性支架,由于肿瘤切除、炎症及外伤等原因导致的下颌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外形与功能。以腓骨瓣为代表的血管化游离骨组织瓣是目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主要方法。传统的下颌骨重建手术,主要依赖术者经验进行,缺乏个性化的术前设计与精确的术中引导,难以达到精确重建的目标。近年来,虚拟设计、快速成型、手术导航等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下颌骨缺损的重建手术中:术前在数字化软件中对下颌骨肿瘤的切除及下颌骨缺损的重建手术进行精确的个性化设计;术中使用手术导板或手术导航技术辅助将术前设计转化为现实。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数字化外科技术,可显著提高下颌骨缺损重建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及作者课题组临床实践经验,对数字化外科技术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进行归纳与总结。

  • 专家论坛
    陶谦,杨耀成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7): 416-420.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07.002
    摘要 (3809) PDF全文 (1635) HTML (739)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第四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对成釉细胞瘤分类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在回顾总结大量临床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又前瞻性地吸收遗传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新分类简洁实用,保留单囊型和外周型两种亚型,其余统一称为成釉细胞瘤(经典型),同时明确转移性成釉细胞瘤为良性肿瘤,还简化了成釉细胞癌的分类,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新分类首次增加了成釉细胞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指出约60%的成釉细胞瘤中存在BRAF基因突变,一方面为了解成釉细胞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另一方面,BRAF靶向治疗可能成为多次复发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成釉细胞瘤患者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和体会,分析这些变化的内在逻辑,以更好地理解新分类。2017年WHO成釉细胞瘤新分类总结了过去10余年成釉细胞瘤在组织病理和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经验及成果,预示BRAF靶向治疗可能为复发性或无法手术的成釉细胞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 专家论坛
    王磊, 史敬存
    口腔疾病防治. 2023, 31(9): 609-617.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3.09.001
    摘要 (3793) PDF全文 (1008) HTML (1549)   可视化   收藏

    颌骨大型缺损的功能性重建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的重点问题,自体骨移植是主要的方法。然而,自体骨移植后的骨质易吸收,即使通过吻合血管,移植骨的自发性疏松化仍然严重影响牙种植及功能恢复。因此,血管化自体骨移植的疏松化成为颌骨重建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尚无预防措施。血供充足的自体骨无法避免自身疏松化的问题提示:血供之外被长期忽略的神经等系统因素可能调控移植骨内环境。笔者基于前期神经微环境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的系列研究,通过构建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动物模型及尸体解剖,提出了同期神经支配的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新术式。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移植是在髂骨瓣(骨肌皮瓣)植入受区并行血管吻合后,对同时获取的支配髂骨的髂腹股沟神经(传统方法一般忽略并牺牲)与下牙槽神经近心端及颏神经行显微缝合。笔者团队通过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同期神经化血管化髂骨瓣移植的新方法不仅抵御骨质吸收,而且能够恢复唇等周围软组织的感觉,可解决颌骨重建后感觉缺失及疏松化的关键问题,保证了牙种植义齿的成功,并提出“血供+神经”双系统骨移植的新理念。

  • 专家述评
    王安训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5): 261-26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5.001
    摘要 (3732) PDF全文 (1562) HTML (379)   可视化   收藏
    Baidu(13)

    舌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鳞状细胞癌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医疗技术水平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局部或区域性复发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仍为临床治疗的巨大挑战。文章介绍了与舌鳞状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相关的一系列蛋白和基因、micro RNA、上皮间质转化和肿瘤干细胞行为的研究进展。随着对舌鳞状细胞癌侵袭和转移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舌鳞状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难题将有望被攻克。

  • 专家论坛
    李运峰,祝颂松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2): 74-8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2.002
    摘要 (3712) PDF全文 (2215) HTML (549)   可视化   收藏

    牙颌面畸形是指在颌骨体积、形态,以及上下颌骨之间及其与颅面其他骨骼之间的关系异常,它的矫治主要涉及颌骨与牙齿等硬组织。近年来,以虚拟手术、实时导航和快速成型(又称3D打印)为基本特点的数字化技术在牙颌面畸形矫治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在牙颌面畸形的术前诊断、手术方案制定、手术模拟、术中导航、效果预测、医患沟通、青年医师培训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与关节外科从2008年起开始开展牙颌面畸形的数字化诊疗工作,建立了包括螺旋CT、牙弓激光扫描仪、面部三维照相机、虚拟手术软件、高精度3D打印机、睡眠呼吸监测仪等一整套设备在内的数字化诊疗中心,制定并形成了包括数据采集、虚拟手术、3D打印手术导板、手术效果评价等内容的具有“华西特色”的牙颌面畸形数字化诊疗流程。本文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与关节外科近十年的数字化技术临床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当前国内外最新文献,介绍数字化技术在牙颌面畸形诊疗中的应用。

  • 专家论坛
    王美青,熊玮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9): 501-50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9.001
    摘要 (3699) PDF全文 (1984) HTML (404)   可视化   收藏

    颌与颌位问题是颌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咬合重建特指采用修复手段在正确的颌位关系下恢复正常咬合接触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口内仍存留有大量天然牙,但丧失了稳定的咬合接触关系,需要以修复的方法重新建立稳定咬合关系的情况而展开。由于存留的大量天然牙有活跃的牙周反射活动,重建后的咬合关系在行使咬合功能时受到复杂的神经反馈调节作用,因此咬合重建与普通的活动修复治疗相比有更高的技术要求。本文主要讨论有关颌位关系和咬合接触问题。确定正常颌位关系是建立正常咬合关系的基础,建立正常咬合接触关系从而恢复正常咬合功能是咬合重建的目标。

  • 专家论坛
    黄志权, 张大明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2): 75-8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2.002
    摘要 (3685) PDF全文 (2235) HTML (442)   可视化   收藏

    口腔颌面部是构成人体容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颌面部病损的治疗手段、手术切口大小等都成为患者关心的问题。随着微创外科器械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外科在包括口腔颌面外科在内的各个外科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微创外科的宗旨是力求以最小的手术切口路径和最少的组织损伤完成对患者体内病灶的诊治。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各个领域,如牙槽外科、口腔颌面部肿瘤、颌面创伤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展和应用,使传统的疾病诊治模式,尤其是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发生了重要改变。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及笔者临床经验,阐述微创外科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与发展。

  • 专家论坛
    张志光, 刘文静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2): 69-74.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02.001
    摘要 (3684) PDF全文 (1708) HTML (499)   可视化   收藏

    颞下颌关节是口腔颌面部咀嚼系统的枢轴关节,承担着口腔颌面部语言、咀嚼等复杂精细的功能运动。当颞下颌关节发生病理变化或者功能异常时,除了影像学、滑液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因子的表达发生变化,关节内的压力数值也随之发生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理机制和病程。本文将作者课题组近30年来对正常及病理情况下颞下颌关节内压的变化规律相关研究,及其对颞下颌关节组织变化和生物力学的影响等进行阐述,以期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专家论坛
    陶谦, 袁哲
    口腔疾病防治. 2022, 30(2): 77-8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2.02.001
    摘要 (3658) PDF全文 (2951) HTML (765)   可视化   收藏

    TNM分期作为评估口腔癌患者预后的常用方法,多年临床应用证明其存在仅局限于分析患者临床病理数据的不足,难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已广泛应用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备高效、智能化的数据分析优势,可以充分挖掘和分析海量的医学数据,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在口腔癌预后分析方面,深度学习能够高效处理与分析分别以淋巴细胞、灰度协调矩阵(gray level coocrrencr matrix,GLCM)和基因图谱为代表的病理、放射影像和分子图像等患者资料,并据此进行准确的预后判断;通过辅助医师优化治疗方案,深度学习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尽管目前深度学习在口腔癌患者预后研究中存在供给数据量不足、缺乏实际临床应用等缺陷,但其已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专家论坛
    王安训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10): 613-62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0.10.001
    摘要 (3648) PDF全文 (3525) HTML (789)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十年来,尽管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5年生存率仍未有显著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发病机制仍未清楚、缺乏有效的针对侵袭转移及监测复发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目前的观点认为OSCC的发生、发展存在着遗传和表观遗传的异常,表观遗传是可调控和逆转的生物学行为,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评述结合笔者课题组的研究以及当前表观遗传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在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包括DNA甲基化、RNA甲基化、短链非编码RNA(miRNA等)、长链非编码RNA、环状RNA、组蛋白修饰(乙酰化和甲基化)、染色质重塑和基因组印记等;同时分析表观遗传研究在OSCC预防、诊断、靶向治疗中的作用。

  • 专家论坛
    周会喜
    口腔疾病防治. 2016, 24(2): 69-7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6.02.001
    摘要 (3641) PDF全文 (1339) HTML (315)   可视化   收藏

    复杂双颌畸形的治疗是正颌外科治疗的难点。近年来正颌外科手术、正畸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特别是数字化外科在正颌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复杂牙颌面畸形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处理手段,使得患者的治疗效果日趋完善。广东省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每年收治100多例复杂的双颌畸形患者,对双颌畸形的正颌外科矫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本文就双颌畸形正颌外科矫治的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 专家论坛
    侯劲松,张亚东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7): 409-416.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7.001
    摘要 (3602) PDF全文 (3292) HTML (620)   可视化   收藏

    放射性颌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ORNJ)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手术是治疗病变范围较大ORNJ的主要手段。在放射线对颌面部及颈部软硬组织损伤较为严重的情况下,ORNJ的手术处理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风险。本文对治疗ORNJ的不同术式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要点;手术难点及其原因,包括局部炎症和放射线损伤对手术造成的困难、骨缺损重建时机、髁突是否保留、受区血管选择、受植床处理;ORNJ术后常见并发症如创口不愈和神经损伤,ORNJ术后严重并发症如缺损修复重建时的血管危象和组织瓣坏死、肺部感染、脑肺栓塞、重要血管破裂、以及严重心理创伤的预防和处理进行初步介绍,以便临床医生对ORNJ手术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有充分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严重并发症,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为提高ORNJ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陶谦,兰天俊
    口腔疾病防治. 2018, 26(12): 759-765.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8.12.002
    摘要 (3593) PDF全文 (1848) HTML (744)   可视化   收藏

    开窗治疗颌骨囊性病变行之有效,可以保存颌骨功能和外形,在临床诊治中广泛运用。但是实践中存在适应症把握不当、缺乏规范化操作指引等问题,导致部分病例治疗无效甚至失败。本文复习近年来相关文献,结合个人临床实践体会,从机制、适应证以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对开窗治疗颌骨囊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循证思考,并对开窗治疗进行述评,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王安训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3): 137-142.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19.03.001
    摘要 (3593) PDF全文 (1731) HTML (498)   可视化   收藏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脂代谢异常与多种恶性肿瘤相关,包括口腔鳞癌。为此本文根据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结合文献,对糖、脂代谢异常,尤其是糖尿病及肥胖症,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发病机制进行述评。糖尿病的高糖血症和高胰岛素血症是增加患癌风险的主要机制,本课题组研究显示,高血糖可通过糖酵解酶M2型丙酮酸激酶(M2 pyruvate kinase,PKM2)、已糖激酶2(Hexokinase 2,HK2)促进舌鳞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而高胰岛素血症则可通过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系统促进舌鳞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肥胖症患者常伴有血清脂肪因子Chemerin(Chem)浓度的升高,本课题组研究显示,肥胖症的舌鳞癌患者血清Chem浓度显著高于非肥胖症舌鳞癌患者,Chem可通过SOD2-H2O2信号通路调控舌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上述研究成果为口腔鳞癌的预防提供了依据,为口腔鳞癌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提示治疗口腔鳞癌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治疗患者的糖尿病及肥胖症等疾病。

  • 专家共识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口腔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 阮敏, 韩楠男, 安常明, 陈超, 陈传俊, 董敏俊, 韩伟, 侯劲松, 后军, 黄志权, 李超, 李思毅, 刘冰, 刘法昱, 吕晓智, 吕正华, 任国欣, 单小峰, 尚政军, 孙树洋, 季彤, 孙传政, 孙国文, 田皞, 王元银, 王悦平, 温树信, 吴炜, 叶金海, 喻棣, 张春叶, 张凯, 张明, 张胜, 郑家伟, 周旋, 周瑜, 朱国培, 朱凌, 苗素生, 何悦, 房居高, 张陈平, 张志愿
    口腔疾病防治. 2024, 32(11): 821-833. https://doi.org/10.12016/j.issn.2096-1456.202440191
    摘要 (3585) PDF全文 (474) HTML (1387)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在口咽癌致病因素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口咽癌的外科治疗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治疗模式改进的同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诊断与治疗模式的不统一、修复重建技术的不普及、治疗后康复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有效预防措施未建立等,尤其是在治疗模式上,对于早期口咽癌,是单纯手术还是单纯放疗,机器人微创手术是否比放疗具有更好的功能保护,尚存争议;对于中晚期口咽癌,治疗模式的争议更大,是采用同期放化疗或诱导化疗加同期放化疗的非手术治疗模式,还是采用手术加术后放(化)疗的治疗模式仍不明确。为规范中国口咽癌的外科治疗,明确口咽癌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本专家共识根据中国口咽癌的发病特点和诊疗现状,结合国内外最新理论和实践,在口咽癌的外科术前评估、手术指征确定、原发肿瘤切除、颈淋巴清扫、术后缺损修复、术后并发症处理、预后及随访等多方面形成共识性意见,重点包括:①口咽癌治疗前应当检测p16蛋白表达以明确HPV状态;②手术前进行颌面部增强磁共振检查从而清晰评估口咽癌浸润深度、侵袭方向,指导口咽癌的精准外科切除;开口度与气道评估对于外科手术的入路决策和术后风险预测具有重要意义;③较大口咽癌手术,预估口腔内1~2月不能有效进食者,建议术前接受经皮内镜胃造瘘,有效提升治疗期间的营养摄入;④对于早期口咽癌患者,可以选择单纯手术治疗或是单纯放疗;对于中晚期患者,HPV相关性口咽癌一般首选放射治疗,并根据肿瘤的临床分期酌情选择是否增加同步化疗;非HPV相关性口咽鳞状细胞癌(包括原发和复发)、放化疗后复发性HPV相关性口咽鳞状细胞癌建议首选手术治疗;⑤原发外生性的T1-2口咽癌,首选经口入路直接手术或达芬奇机器人手术,T3-4的中晚期口咽癌患者建议酌情采用下颌骨暂时离断入路或是舌骨上入路进行手术;⑥肿瘤浸润深度>3 mm的cT1-2N0口咽癌患者以及cT3-4N0的非HPV相关性口咽癌患者建议行ⅠB-Ⅳ区的预防性颈淋巴清扫,cN+的非HPV相关性口咽癌患者建议进行I-V区的治疗性颈淋巴清扫;⑦HPV相关性口咽癌放疗后12周或更长时间的PET-CT扫描显示颈淋巴结中有较强的氟代脱氧葡萄糖(fludeoxyglucose,FDG)摄取,或影像学提示淋巴结持续增大,建议进行颈淋巴清扫;⑧术前怀疑包膜外侵犯的患者,颈淋巴清扫时应当切除淋巴结周边的肌肉脂肪结缔组织;⑨口咽癌的缺损修复需要遵循修复重建阶梯原则,优先选择邻近瓣,次选远位带蒂瓣,最后游离瓣,组织量丰富的股前外侧皮瓣可以作为术后大范围缺损的首选皮瓣。